- 1014.62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荷塘月色
课堂合作探究
问题导学
1.“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两种情感,试简要分析一下,这两种情感在文中是如何交织展现的?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感情是内在的、抽象的,但如果作者把感情借助外物抒发出来,那他的感情就融进具体的景物中了。请赏析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是对朱自清语言风格的精确概括。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准确的用词,恰当的修饰语,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都为文章增色不少。请具体赏析下列句子体会这些特点。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自主探究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继荷塘美景的描写之后,又专门用几段文字对江南采莲的习俗进行了描绘,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思维激活:整篇文章是在表达自己内心“颇不宁静”的心情,对江南采莲习俗的描绘也是为了表达这种心情,是表情达意的需要。
文法导析
1.结构严谨自然
《荷塘月色》一文,从“颇不宁静”的心情落笔,表明观荷塘月色乃是于烦乱中追求片刻逍遥。作者娓娓谈来,十分自然。文中作者顺“我”一路行来的线索,层层表现:由小路到荷塘,由背着手踱步到伫立环顾,再到精心赏荷、无限神往。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描绘出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象,也流露出“难得片刻逍遥”时的淡淡的喜悦心情。最后部分是即景生情,于浮想联翩中表达出思乡的淡淡哀愁。全文紧紧围绕题目,信笔写来,看似不费功夫,实际上正表现出缜密而不拘泥、严谨而又极其自然的结构特色。
2.描写精细传神
散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无论荷叶、荷花,还是月色、阴影,都极鲜明生动,风采奕奕。(1)作者善于抓住形象的特点,以奇妙的联想和贴切的比喻,细腻传神地进行描绘。例如以“舞女的裙”比喻荷叶,以“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比喻荷花,这些都细致、传神地表现出景物鲜明的情态。(2)许多景象都是语言文字难以描摹的,比如荷花的清香,月色的清幽等,对于这些极难描写的景象,作者都能借助其神奇的联想、形象的通感和传神的比喻,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有韵味,使读者进入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去,领略美的感受。
3.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本文的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遣词用字,使文章清新灵动。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泻”承接上文“月光如流水”的比喻,使月光具有了流水般的动感和质感;“浮”表现了青雾的轻盈;“画”突出了荷塘柳影的艺术韵味。用词准确精当,富有表现力。
(2)妙用叠词,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音乐性。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蜿蜒的特点,“田田”写出了荷叶的茂密繁多,“脉脉”体现了流水的平静与多情,“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突出了树的范围之广。大量使用叠词,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本文意境优美,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音韵美。请你用优美的语言写一段300
字左右的文字,描写月光下的景色。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无论荷叶、荷花,也无论月色、阴影都极鲜明生动,风采奕奕,表现出景物鲜明的情态。而作者就是在这些美景中暂时忘记了自己的忧伤与烦恼,获得了喜悦。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2)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不幸逝世,享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美国面粉。”朱自清先生在签名前体重已下降到77.6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名句?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永不干涸的一汪碧池。如一匹软缎的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和黄蜻蜓飞来,它们肯定是在说: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怎么不让我们也来着色?
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清泉之侧是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虽是千年书院,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日趋繁盛的夜总会,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这一曲清池,据说从前名“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心池”。人在世
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正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
(李元洛《书院清池》)
文本图解
《荷塘月色》
答案:
课堂合作探究
【问题导学】
1.提示:文章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不宁静”即限定了文章的抒情基调——低沉的情绪,接下来的描写都是对这种忧郁情绪的诠释:小路是曲折、幽僻、寂寞的;塘边的树是蓊蓊郁郁的,“乍看像一团烟雾”;月光是淡淡的;荷香像渺茫的歌声;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虽有热闹的蝉声和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显现出心中的失落感;想到古人采莲的热闹景象,但又不得不发出“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感慨;想回到梦中的江南,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这种“淡淡的哀愁”笼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情感不仅是“淡淡的哀愁”,与之并存的还有“淡淡的喜悦”。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作者想摆脱愁绪而欣然前往,往日阴森森的小路,在“满月的光里”却显得很好;在寂静中好像到了“另一世界”,“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独自受用起这无边的荷塘月色,以自由的思绪寄情于无边的美景中,怡然安适之情油然而生,由赏景而思古,联想到古人热闹的采莲季节。因此,“淡淡的喜悦”同样融注于全文之中。
这“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给优美的荷塘披上了朦胧的轻纱,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真实、自然地反映出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2.提示:本文景写得美,情抒得真,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在写景中精雕细刻,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描写含蓄委婉地显示了个人情感的变化起伏。
荷塘上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所形成的“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正适合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安宁的心境,使作者享受到了片刻的安宁。但作者毕竟不能真正超然,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不禁发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宁静的心情复又纷然。
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象描写的展开,宁静与不宁静的感情交替出现,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最深的脉脉情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3.(1)提示:“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这些叠词的运用,既准确地描绘出景物的特征,加强了语意,又使语句的音节和谐舒缓,具有音乐美。以“亭亭的舞女的裙”状写“出水很高”的荷叶,以动态的人美写静态的叶美,使无情感的叶子有了人的情态美。
(2)提示:这一段景物描写,历来为人所称道。“点缀”准确地写出荷塘内虽叶多花少,但相映成趣。“袅娜”“羞涩”以拟人的手法描绘出两种不同情韵的荷花。“袅娜”,以女子体态的轻盈优美状荷花之妍丽;以本意是难为情的“羞涩”写待放荷花之娇媚。在朦胧月光的照射下,白色荷花如明珠闪耀,在弥望的田田的荷叶的映衬下的零星荷花,光、色、
形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仿,而荷花质地白嫩丰润水灵与刚出浴的美人姣好的肌肤相似。前面以物(明珠、星星)喻花,后面以人比花,从光、亮、质多角度描绘荷花之美。
(3)提示:这一句描写荷香,运用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地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4)提示:这一句描写月色,运用通感手法,由视觉向听觉转移。首先,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梦幻般的境界。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旋律优美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的相通之处,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两相烘托形成的意象的叠加,使艺术效果突出。
【自主探究】
提示:观点一:从结构上讲,“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起到了转接过渡的作用。作者从江南采莲旧俗的联想中,又回到了现实,而且写完荷塘月色后又加上这段,使文章增加了意蕴和婉曲回环之美。作者有意识地将荷塘景与江南景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二者在结构上彼此呼应,使文章表意丰厚,行文跌宕起伏,更具层次感。
观点二:从内容上讲,作者由荷塘而联想到采莲,由采莲的热闹而又想到江南,从而引出思古怀乡的愁绪来。而这种愁绪又正好和文章所抒发的“不宁静”的思绪相衔接,也含蓄地暗示了“心中颇不宁静”的原因。而且文中又用江南采莲的热闹场面,反衬出作者所处荷塘月色的“静”,从而突出了荷塘的幽静、恬淡。
观点三:从感情上讲,作者是江南人,而无论故乡离自身多么遥远,也一直是自己的精神寄托之所。当一个人在外失意、落魄之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故乡。因此,在备受压抑、精神寂寞、“心里颇不宁静”的情况下,作者自然由此地的荷塘联想到江南的荷塘,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南朝的荷塘,由自己的身心联想到南朝文人的身心。可以说,朱自清心中的南朝荷塘是一片自由的天地,也是人性自觉时代的象征。
观点四:从写作构思讲,朱自清先生创作《荷塘月色》主要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静淡朦胧的荷塘月色,确实给他带来了愉悦,但那只是短暂的、淡淡的喜悦,“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而可“采莲”的江南以其欢快明丽的画面,在全文中有夺目之势,展示了超俗的审美情趣和浓丽清纯的丰满意象。在作者的心目中,只有江南“南塘采莲”才是自由、幸福、欢乐的生活,那是一种没有任何精神羁绊的自由,一种真正值得追寻和向往的生活。
【技法导练】
创意激活
写作时要注意抓住“月光下”的特点,要写出此时的景物与白天的不同。还要注意情景交融。写景的目的不仅仅是客观地展现景物,更重要的是写出此时此境的独特感受。所以在写景的同时要融合进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情景交融才能让人感受到你笔下的景物生动、形象、真切,令人陶醉和向往。
范例展示
茫茫月夜,幽幽湖面。静静的江水无声地流淌,缓缓地融入无边的黑暗中,连着孤寂,一切都在默默地进行着。不知何时,月伴潮声,带着几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闪耀着千万里之外的清辉,清淡朦胧,何处的春江能不为明月所动呢?淡雅馨香,宁静妩媚。春之原野,映照在弯弯曲曲的江水中,愈发娇美。此时此刻,月光泻在树上,宛若撒上一层清冷的白雪。温柔的流水,雪样的花林,馥郁的空气,如水的月光洗涤了世间万物,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灰色,若清梦般虚无,一切的一切,都隐藏在流霜中,无处找寻。海天一色,月沙共影,如水的月光,映照出纯美的世界。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感悟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诗意”
(2)“骨气”“信念”“骨气与人格”“人格与人生”
相关文档
-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语文1-3《老人与2021-06-059页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5送考2021-06-055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1包2021-06-0564页
-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2021-06-052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2诗2021-06-0512页
- 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学案:第2单2021-06-0516页
- 高中语文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2021-06-057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老人2021-06-052页
-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感悟自然3巩乃斯2021-06-0542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2021-06-0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