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51 KB
  • 2021-06-05 发布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测试15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测试十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时间:90 分钟。分值:60 分。学生用书 P429 一、(2018·广东省实验中学第一阶段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2 分) 医 者 朱 军 1984 年大学毕业,朱军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990 年就晋升为主治医生。 在事业上不满足的朱军开始寻思:再往下发展,要么读研究生读博士,要么出国深造。他选 择了出国。第一次走出国门,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卑。他就读的以色列哈达萨医学院是中东 最大的医学中心,水平跟欧美齐平。跟以色列这样的小国家比,我们的医疗科技水平差距太 大了。他下决心要把自卑变为自信。“别人都不上班的时候,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在实验室。 有时候这是精神上的折磨,但何尝不是对人的磨炼。” 三年的留学生活,让朱军开了眼界。他掌握了一些知识后,自信心也增强了。回国一年 后,朱军转业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始拓展新的事业。在这里,朱军带领北大肿瘤医院 淋巴瘤科跃居国家领先地位。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他看见的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也就成了他的一部分。”朱军从医,看见的“最初的东西”是什么呢? 1979 年,他毅然报考了第三军医大学。那时候,军医是令人尊敬的职业。至今,他还 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感到高兴。“我喜欢这个职业,因为我的工作是在不断地帮别人减轻痛苦, 帮别人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也实现了我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主动选择学医的人似乎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医生的后代不学 医”的现象。对此,朱军持乐观而谨慎的态度。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医学教育是必需品, 医生这种职业应该处于受人尊敬的地位,只要人类存在,这一点便不会改变。一定会有优秀 的人来接班,把医学的精华传承下去。 不可否认,医学教育也面临压力和挑战。现在有的医生天天抱怨患者“怎么不喜欢我们 了,怎么污蔑我们了”,对此,朱军很不以为然,他感慨地说:“现在医生为什么没有得到 应有的尊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自身还有问题,需要自我调整,改变高高在上的心态, 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赢得社会的尊敬。医院里一直都有好大夫、差大夫,但是目前的社会 氛围,可能会惯坏一部分大夫,让他们养成一些毛病。”他认为,现代医学教育,首先就是 要给准备从医的人补上人文这一课。 下医治病,上医治心。在朱军看来,无论肿瘤还是其他疾病的产生,都不是受哪一个单 独因素影响的。“现代社会压力大,要有好的身体,首先要有健康的生活理念,重要的是要 心安。让病人心安,考验的是医生的心胸和情怀。” 在同事眼中,朱军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有慈悲之心。他曾说,慈悲心是与医术同等重要甚 至是更重要的东西。他很细心,无论对小孩、老人还是别的患者,都很注意他们接受治疗时 的感受,并希望用自己的言语举止去抚平他们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患者是来找我们看病的,不是来结仇的。他长得丑还是美,有钱还是没钱,都是病人。 他来看病,我们就给他服务。”朱军也希望科里的医生都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给每 一个生命送去可触及的、活泼的希望。 (摘编自杨桂青《朱军:悲悯之心待病患》)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的医疗科技水平远远低于以色列这样的小国,这让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朱军感到 自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弃。 B.三年的海外留学生活让朱军受益匪浅,回国一年后他转业到北大肿瘤医院,在这里, 他带出了一个处于国家领先水平的医疗团队。 C.第三军医大学是朱军看见的“最初的东西”,他毅然报考这所学校,成为一名医生, 借此实现了他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D.医生的后代不学医,主动选择学医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其中原因比较复杂,这些引 发了朱军对现代社会医学教育的思考。 解析 对“最初的东西”的理解有误。 答案 C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当上主治医生后,朱军选择出国深造,为改变祖国医疗科技落后的局面,他勤奋学 习,表现出积极进取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B.朱军成为优秀医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地以“不断地帮 别人减轻痛苦,帮别人减轻心理压力”为己任。 C.在朱军看来,医患纠纷出现的原因,有不少来自医生自身的缺点,有些医生天天报 怨患者不满意、不喜欢自己,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 D.朱军是一个有心胸和情怀的医生,他认为慈悲心比医术更重要,他细心观察患者, 理解患者,通过自己的言行让患者心安。 E.朱军坚持服务患者的宗旨,无论患者是何种身份,他和他的团队都友善公平地对待, 并给每个患者“送去可触及的、活泼的希望”。 解析 C 项,“在朱军看来,医患纠纷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合文义;E 项,“他和他 的团队都”的表述不合文义。 答案 CE 3.对现代社会医学教育,朱军所持态度为何是“乐观而谨慎”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的理解。(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乐观:医学教育始终是现代社会的必需品,社会的发展将鼓励优秀人才选择这个 职业,医学的精华必将传承下去。 谨慎:现代社会医学教育面临压力和挑战,目前的社会氛围有待改变,某些医生的心态 还需要调整。 二、(2018·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一生成一事 袁 芳 “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列夫·托尔斯泰如是说。对李德才而言,爱上磁性液体, 理由很简单,但是把磁性液体研究明白,并且站到这一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使其应用到国 家最需要的地方,这应该是伟大的。 ——题记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一天,一位美籍华人学者来京讲学,随身带着一小瓶被列为高度机密 的磁性液体。在这名学者演示磁性液体时,当时还是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的李德才被眼前的 景象深深吸引:静止时平凡无奇的液体,在磁铁的作用下,竟变成一朵朵形状各异的莲花, 似柔实刚,能伸能屈。 这种充满神秘力量的材料让李德才着迷:“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永远不会放弃它,我 必须研究它。” 从 1992 年入校攻读博士学位起,李德才一直在北京交通大学深居简出、潜心研究,要 知道,在以交通信息为优势学科的北交大,磁性液体的研究基础薄弱,在学校可谓是冷门领 域。然而,对于李德才来说,这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导师袁祖贻教授说:“德才憨厚朴实, 待得住,很刻苦,很好学,能干成大事!” 袁祖贻很看好李德才,最初给他定了一个方向,研究青岛铁路局的火车轴承密封件。内 行都明白,导师推荐的研究方向,意味着有前途,好毕业,多少学生求之不得。然而李德才 却摇头拒绝了:“我还是想搞我的磁性液体,更有挑战性,更有意义!” 磁性液体当时在国内的研究尚属前沿,所以一切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都需自己去摸索, 更谈不上团队传承、团队合作。最初,李德才的实验开展得异常艰难,他把省下的钱买原料 和书籍,常常到了月底还要向同事甚至学生借饭票。 北京交通大学有着相对宽松的治学环境,也鼓励新兴学科异军突起,允许部分设备相互 借用。只是主人白天用,李德才只能晚上用,那几年,他成为夜猫子,昼伏夜出,甚至熬至 深夜,静静地等候着实验结果出炉。 “做实验时正值夏天,李老师在那儿做试验,外面三十六七摄氏度,把烘箱从零上三十 六七摄氏度降到零下四十摄氏度,需要七八个小时,测试器件还需要在箱内待四个小时,基 本上,一次实验就是一个通宵。”曾经与李德才并肩作战的学生王长有说。 关于如何制备磁性液体,当时美、日等国都进行了技术封锁,能拿到手里的资料非常有 限。李德才至今仍保存着当年从导师那里复印的原始材料,当年,他就是从这些珍贵却有限 的资料中“沙里淘金”的。 2013 年,李德才站在人民大会堂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荣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花费 20 年时间,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研制出了具有我国 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性液体。 近三十年来,李德才把自己的光与热全部奉献给了磁性液体这一研究领域,如今,李德 才创立的磁性液体研究中心已研制出多种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的磁性液体,为我国国防 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功地将磁性液体应用到国防科工的诸多领域,节约经费和创 造产值达数百亿元。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这样评价李德才:“李教授常说,我做某件事的时候,总是觉得 这就是我可以做一辈子的事,只有做完做好这一件,我才会去做下一件。他的执着看起来有 些迂腐,有些落后,但正是他无视困难,拒绝外界诱惑和不必要的消耗,把欲望和算计抛在 脑后,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活跃,才有静得下来,愿意付出十年成一事的努力和耐心,才 能享受梦想成真的大快乐。”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20 世纪 80 年代,李德才初次见到磁性液体便被深深吸引,为了研究磁性液体,他 进入北京交通大学,从此深居简出,攻读博士学位。 B.导师袁祖贻很看好李德才,给他推荐了研究方向。导师推荐研究方向,很多人求之 不得,但李德才拒绝了导师的推荐并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 C.北京交通大学治学环境相对宽松,鼓励新兴学科异军突起,让李德才有机会借用部 分设备进行实验,这是李德才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D.几十年来,李德才专注于磁性液体的研究,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使我国的磁性液体研究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解析 A 项,“为了研究磁性液体,他进入北京交通大学”于文无据。C 项,“这是李 德才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理解错误。D 项,从原文“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不能推断 出我国的磁性液体研究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答案 B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文中提到导师袁祖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对李德才的评价,既让传记内容更真 实,也让我们对他的个人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因为国外的技术封锁,最初国内对于如何制备磁性液体知之甚少,而且当时北京交 通大学尚无对磁性液体的研究,这种研究背景更显得李德才的成功极为难得。 C.文章题目是李德才一生的写照。从硕士研究生入学开始,到登上国家科技奖励大会 领奖台,李德才多年只做一件事:研究磁性液体。 D.早期李德才研究磁性液体是出于兴趣,但后来他拒绝导师建议,坚定研究方向,除 了兴趣还因为磁性液体研究更有挑战,也更有意义。 E.从李德才教授的成功来看,外界环境的艰难并非不可克服,只要我们认准目标,沉 下心来,每个人都能成为李德才教授那样的专家。 解析 B 项,当时北京交通大学有磁性液体研究,只是基础比较薄弱。C 项,“从硕士 研究生入学开始”错误,原文是“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李德才……能伸能屈”。E 项,“每个 人都能成为李德才教授那样的专家”说法绝对。 答案 AD 6.列夫·托尔斯泰说:“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李德才的“伟 大”与“简单”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伟大”和“简单”。通读材料可知,所谓 “伟大”,主要是指李德才的无视困难及其贡献的伟大。而“简单”则主要是指李德才坚持 磁性液体研究的理由简单,他目标专一并且能拒绝诱惑、耐得住寂寞。根据这个思路,再结 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即可。 答案 “伟大”:①他无视困难,执着专注。没有团队传承、团队合作、方法和技术, 他就独自摸索。省钱买原料和书,从有限的资料中“沙里淘金”。花费 20 年时间,成功打 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研制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性液体。②贡献突出,成就巨大。 他率领的磁性液体研究团队已研制出多种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的磁性液体,为我国国防 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功地将磁性液体应用到国防科工的诸多领域,节约经费和创 造产值数百亿元。(2 分)“简单”:①李德才坚持磁性液体研究的理由简单:有兴趣,觉得 有挑战性更有意义。②选定一个目标便坚持下去,目标专一。他拒绝诱惑,耐得住寂寞。李 德才放弃导师推荐的有前途的研究方向,专注磁性液体研究,拒绝外界诱惑和不必要的消耗, 把欲望和算计抛在脑后,一生成一事。(2 分) 三、(2018·广东省重点中学摸底考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12 分) 优雅的科学独行者 卡迈什瓦尔·C·瓦利 难以想象,如此优雅的美感,竟能在一个物理学家身上得到完美的演绎。 他总是无瑕疵地穿着做工考究的西装,其颜色在秋冬季变化于深黑和深灰之间,而在春 夏季则变化于浅灰和棕黄色之间。他爱好文学和音乐。他是世界上唯一在方程式中使用哥特 体字符的科学家。据说在所有用英语写作的科学论文书籍中,他的语言是最优美的。 他叫钱德拉塞卡,原本是个有点羞涩的印度青年。19 岁那年,他因成绩优异获得政府 奖学金,只身乘船前往英国剑桥求学。在长达十几天的漫长航行中,他奇迹般地初步计算出 一个结果:在当时,恒星的白矮星阶段被认为是一切恒星演化过程的最终阶段,但是钱德拉 塞卡的计算表明,当恒星质量超过某一上限时,它的最终归宿将不会是白矮星。 经过在剑桥的学习,钱德拉塞卡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发现。在 1935 年皇家天文学会的会 议上,这个 24 岁的青年终于得到宣读自己论文的机会。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年纪轻轻便 将功成名就。然而,事情的发生并不如他所愿。当钱德拉塞卡在会上宣读完自己的论文时, 当时天体物理学界的权威爱丁顿走上讲台。他当众把钱德拉塞卡的讲稿撕成两半,宣称其理 论全盘皆错,原因是他得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结论”。听众顿时爆发出笑声。会议主席甚 至没有给这位年轻人答辩的机会。会议结束后,几乎所有人都走到钱德拉塞卡跟前,说:“这 太糟糕了,太糟糕了……” “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多年后,钱德拉塞 卡仍然记得自己当时的自言自语。 与爱丁顿的争论持续了几年,没有一个权威科学家愿意站出来支持钱德拉塞卡。最后, 他终于明白应该完全放弃这个研究课题。在 1937 年到了芝加哥大学以后不久,他把自己的 理论写进了一本书里,然后不再去理会它。差不多 30 年后,这个后来被称为“钱德拉塞卡 极限”的发现得到了天体物理学界的公认。然后又过了 20 年,钱德拉塞卡获得了诺贝尔奖。 1983 年,当他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时,已是两鬓斑白的垂垂老者。 此时,回顾年轻时的挫折,钱德拉塞卡却已有了不同的看法。“假定当时爱丁顿同意自 然界有黑洞……这种结局对天文学是有益处的。”他说,“但我不认为这对我个人有益。爱 丁顿的赞美之词将使我那时在科学界的地位有根本的改变……但我的确不知道,在那种诱惑 的魔力面前我会怎么样。” 钱德拉塞卡的结论是,这些成功的人“对大自然逐渐产生了一种傲慢的态度”。这些人 以为自己有一种看待科学的特殊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一定是正确的。但实际上,“作为大自 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加强大和有力”。 因此他的一生都是谨慎、谦逊和勤奋的。每当投入工作时,他就会坐在一张非常整齐、 清洁的书桌前,寻觅数学的秩序。每天至少工作 12 小时,一周工作 7 天,花费 10 年左右, 得到了“某种见解”以后才罢休——也就是说,直到宇宙的某一个方面已经完全约化为一组 方程时才罢休。然后,他总是把研究的结果写成一本书,就不再关注这个领域,而去寻找天 体物理学中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课题,重新埋头研究下去。直到 60 多岁,钱德拉塞卡仍能定 期把精力转向以前从未涉足的新领域。 他的教学同样以严谨和一丝不苟著称。据说,他的板书和讲稿是那样整洁和优美,以至 可以直接拿去印刷。一个有名的故事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中后期,钱德拉塞卡每星期从叶 凯士天文台驱车数百英里到芝加哥大学为只有两名学生的班级上课(另一种说法是包括费米 在内的其他几个人偶尔也来插班听课),而 1957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予了这个班级仅 有的两名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 钱德拉塞卡的一生注定是孤独和寂寞的。远离自己的祖国,研究不被认可,还因肤色遭 受歧视。但他不以为意,并以始终如一的优雅默默回应一切。1999 年,一只以“钱德拉塞 卡”命名的天文望远镜升空。尽管它经常因做出新的发现而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中, 钱德拉塞卡却并未因此更多地被人提及和了解。 因孤独而优雅。或许,只有一个物理学家,才能拥有如此优雅的美感。 (摘编自《孤独的科学之路:钱德拉塞卡传》 相关链接:钱德拉塞卡兴趣广泛,年轻时曾学习过德语,并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 代时代的各种文学作品。 (摘自“百度百科”)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篇文章写了钱德拉塞卡的看似平凡却是非凡的一生:学术上有了成就却不被肯定, 被肯定的时候已经垂垂老矣。文章平实晓畅却字字注入力量,让读者感受到这位伟大科学家 的“优雅”。 B.钱德拉塞卡是世界上唯一在方程式中使用哥特体字符的科学家。据说在所有用英语 写作的科学论文书籍中,他的语言是最优美的。他的计算表明,当恒星质量超过某一上限时, 其最终归宿将不会是白矮星。 C.钱德拉塞卡爱好文学和音乐,曾广泛阅读各种文学作品。由钱德拉塞卡发明的天文 望远镜升空后,他经常因做出新的发现而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中。 D.钱德拉塞卡在研究成果不被认可的情况下仍能继续一项项的研究,是缘于他有清醒 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他深刻懂得“作为大自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加强 大和有力”。 解析 “由钱德拉塞卡发明的天文望远镜”缺少依据,原文为“一只以‘钱德拉塞卡’ 命名的天文望远镜升空”。 答案 C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巨响”,指 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呜咽”,指的是科学成果不被认可的悲哀。 B.“他就会坐在一张非常整齐、清洁的书桌前,寻觅数学的秩序”表明钱德拉塞卡作 为物理学家,也精通数学。 C.“但我不认为这对我个人有益”中的“这”指的是当时爱丁顿同意自然界有黑洞。 D.回顾年轻时的挫折,钱德拉塞卡想到,假如当年自己的发现得到承认,在诱惑的魔 力面前,自己势必会止步不前。 E.这些人以为自己有一种看待科学的特殊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一定是正确的。一句中 的“特殊”指的是那些对待科学的不正确的、歪曲的思想方法。 解析 B 项,“数学的秩序”在文中指对科学世界的探索与研究。D 项,过于绝对。 答案 BD 9.作者称钱德拉塞卡是“优雅的科学独行者”。根据文意略作探究。(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孤独而优雅。钱德拉塞卡的一生远离自己的祖国,研究不被认可,还因肤色遭 受歧视,但他不以为意,在研究成果得不到认可时不急不躁,矢志不渝,以坦荡胸怀对待否 定;包括他人的攻击、冷漠。(3 分)在迟到了 50 年的荣誉到来时荣辱不惊,把所有得失都 看开;以始终如一的优雅默默回应一切。所以作者称他是“优雅的科学独行者”。(2 分) 四、(2018·广东省佛山一中期中考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0—12 题。(12 分) 灵性鬼才黄永玉 美丽的凤凰古城除了作家沈从文,还出了另一位奇人,就是画家黄永玉。他少年自学美 术、文学,皆造诣高深。他博学多识,才情非凡。历经世事风雨,却依然不改天真、顽皮、 倔强、幽默的天性,被称为一代“鬼才”。 少年辍学的黄永玉到过上海、台湾、香港,干过苦力,搞过舞美,做过编剧,历尽了沧 桑。在严酷的时代里,漂泊让黄永玉把世界看了个透,颠沛流离的经历让他对人生善恶有了 更深的了解。 和爱憎分明的性格一样,黄永玉的画也常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画纯水墨,淋漓 尽致,不染丝毫丹青;需要用色彩了,又大红大绿大紫等“俗”色一股脑上来。国画讲求飞 白,此中最显功力,黄永玉却丝毫不理会这些规则:“我的画没空飞白,你要飞到自己大脑 子里飞去!”但他的另一类写意画,却异常得空,偌大的画面上只有一个极小然而特征极明 显的人或物。兴致来了,皮纸、高丽纸,水粉、丙烯、国画色无所不用。反面泼墨,正面点 染;巧拙互补,工写结合,一切出于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 黄永玉木刻版画出身,很早就被誉为“中国三神童”之一。1956 年,他在木刻艺术最 炉火纯青的阶段,创作了中国版画史上的经典之作《阿诗玛》。这幅版画以美丽的彝族姑娘 为原型,用十幅木刻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与传统木刻画崇尚黑白两色不同,他的版 画大胆添加了丰富的色彩,成为中国版画史上创新的一页。那一年,黄永玉才 32 岁。 受这一次创作的启发,黄永玉的中国画也慢慢形成了水彩与水墨结合而相得益彰的新风 格,而两次“丰盛”的欧洲之行也令其得益不少。从塞纳河到佛罗伦萨,黄永玉大量写生观 摩,归来后又在万荷塘边苦练近万张白描荷花。借助西方绘画的冷暖色对比,黄永玉终于在 造型、色彩与风韵上打通了中西方的经脉。他画的荷花就有着别样的美感:浑然红黄蓝绿, 挥洒浓淡枯焦,最终呈现出的不再是寻常荷花高标独立的清雅之美,而是浓墨重彩的绚丽与 灿烂。 除了美的事物之外,黄永玉也和他所钦佩的大师林风眠一样,从不忌讳任何“丑”的事 物。有一年,黄永玉和吴冠中等人到重庆旅行写生,听人说“北京不得了,北京现在批黑画 了,有个人画了个猫头鹰,结果出大事了”。他不以为意:“画个猫头鹰有什么了不起呢? 我也画过。”回到北京后,黄永玉好奇地跑去看展览,一看才知道,他画的睁一只眼、闭一 只眼的猫头鹰挂在中间,是被批得最严重的一个。“文革”开始后,黄永玉因“猫头鹰事件” 被打成“黑帮”,一家人被赶进一间狭小的屋子,屋子光线很差,体弱多病的妻子经受不住 打击病倒了,多方求治不见好转。黄永玉心急如焚,忽然灵机一动,在内墙上画了一个两米 多宽的大窗子,窗外花草绚丽,艳阳高照,顿使满屋生辉。经常看着这幅画,妻子的病居然 慢慢好了。 有人问黄永玉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他眯缝着的眼睛一下子瞪大了,腾地坐起来, 把烟斗重重一磕,不耐烦地说:“过日子就是平平常常,有时候有意思,有时候很没意思。 不要成天到晚地找意义。” (摘编自《鬼才:黄永玉的旷达人生》) 相关链接:①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黄永玉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盛夏时节,他背着画 箱,顶着炎炎烈日四处写生,饿了渴了,就坐在路边吃点随身带的面包,喝几口凉水。而当 时他已经年近七十。 ②黄永玉在写作之余,也常常读书,他认为读书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在《书的回忆》 这篇文章中黄永玉有这样的总结:“读书能使人的思想有节奏感,有灵活性,不那么干巴巴, 使尽了力气还拐不过弯来。读一点书,思考一点什么问题时就不那么费力,而且还觉得妙趣 横生。”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黄永玉以彝族姑娘为原型创作的版画《阿诗玛》,因他炉火纯青的木刻艺术而成为中 国版画史上创新的一页。 B.黄永玉画荷,一改荷花高标独立的寻常姿态,用浓墨重彩着意呈现荷花的绚丽与灿 烂,给人以别样的美感。 C.黄永玉一片天真,听说北京有人因为画猫头鹰出了大事,他不仅没有为自己画过猫 头鹰而担心,回到北京后还好奇地跑去看展览。 D.黄永玉对人生看得很透彻,他认为生活平平淡淡就好,反对一天到晚地找意义,表 现出平实自然的人生态度。 解析 以偏概全,《阿诗玛》“成为中国版画史上创新的一页”的主要原因是他在版画 中“大胆添加了丰富的色彩”。 答案 A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黄永玉是凤凰古城人,被人们称为灵性“鬼才”的原因是他绘画造诣高深,自学文 学,人生经历曲折,丰富多彩。 B.少年辍学后到过多个地方、干过许多工作,这使黄永玉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造就了他的性格,奠定了他之后的艺术创作特色。 C.黄永玉的绘画色彩运用大胆、构图不囿于规则,绘画要么不染丝毫丹青,要么各种 “俗”色兼用,国画弃置“飞白”,写意画大块留白。 D.黄永玉的绘画跨越多种画材、技法、画风等的界限,注重兼容和融通,如其中国画 形成了水彩与水墨结合而相得益彰的新风格。 E.文本中引用了黄永玉的话,其目的是塑造一位愤世嫉俗、与社会流行思想有很大出 入的人,比如他说的不寻找人生意义。 解析 A 项,“被人们称作‘灵性鬼才’的原因是他绘画造诣高深,自学文学,人生经 历曲折,丰富多彩”错误,从全文看,黄永玉被人们称作“灵性鬼才”的原因是他的才情和 性格等。B 项,“造就了他的性格,奠定了他之后的艺术创作特色”说法于文无据。E 项, “塑造一位愤世嫉俗、与社会流行思想有很大出入的人”错误。 答案 CD 12.黄永玉独特画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其天真、顽皮、倔强、爱憎分明等独特性格是他绘画选材、色彩、构图不拘一 格的原因;②受阿诗玛版画成功创作的启发形成水彩与水墨结合而相得益彰的新风格;③善 于借鉴,借助了西方绘画的冷暖色对比,造型、色彩与风韵中西相融。(5 分;一点 1 分; 答出任意五点即可) 五、(2018·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12 分)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 1955 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 史”课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 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 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学 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 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 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 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 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1980 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 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 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 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 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 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 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佶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 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 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 1981 年 6 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 27 500 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 20 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料峭春寒风乍起还寒”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 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 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皇皇巨制。但对他 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 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 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 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 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 年 6 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 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 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 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 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 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 盛况空前。 30 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 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6 年 2 月 4 日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2016 年 1 月 23 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置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 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曾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视,永远受崇敬。 (罗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视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料,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 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 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 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傅璇琮编辑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但却能记述学人的创作经历, 反映学人创作经验,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D.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大学 生中去,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B 项应为意在赞美傅璇琮主编了大量书籍,引领了 出版业的发展,为出版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答案 B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傅璇琮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 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在学术界冷清的情况下,傅璇琮能够不断发表重要著作,得益于他勤奋、肯吃苦的 研究态度,他几乎牺牲所有假日休息时间。 C.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我修 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D.《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 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 E.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参加学术会议,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 学术前辈的态度,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及手法分析。C 项,黄仁宇是“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修改 润色稿”。D 项,“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分析错误。E 项,原因不全面,陈尚君有学 术才华,傅璇琮有提携青年的情怀,也是原因。 答案 AB 15.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 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著书立言,发表数部重要著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 ②编辑书籍,主编许多皇皇巨制,编辑《学林漫录》,推进学术发展。 ③扶植后辈,提携、帮助青年学者,促其学术成长。 ④热心教育,回归大学讲坛,开设课程,传授文化知识。 ⑤凭识见和胆识,拓宽出版渠道,引领出版业发展。(5 分,答对任一点给 2 分,答对 任两点给 3 分,答对任三点给 5 分) 【方法技巧】 传记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因此在阅读时,我们应牢牢抓住时间 这条“经线”,看作品是怎样将人物的生平事迹贯穿起来的。在此基础上,还应重点把握如 下内容: 一是人物的生平经历。传记离不开对人物生平的记述,在阅读时,我们应对人物生平有 个基本了解。如阅读周天度写的《蔡元培传》时,我们要弄清楚蔡元培生平经历过的三次重 大历史转折和三次重大历史考验。作为一位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又 是怎样走在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前列的。 二是人物的主要事迹。人物的事迹是传记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我们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 的内容。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突出地写了“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 北平之战”“卫青击匈奴一战”四次战例,表现了李广非凡的胆略,反映了李广一生戎马倥 偬、战功卓著却并未受到应有的奖赏,反而屡受罪责的坎坷遭际。阅读此文时,我们应对李 广抗击匈奴的主要事迹进行整体的把握。 三是作者的观点及态度。传记中鲜明地蕴涵了作者的观点及态度,这观点及态度或见诸作品 中作者直接表明观点态度的文字,或贯穿于事件情节中,或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阅 读时,我们要重点弄清作者的基本观点及其褒贬态度,全面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