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项限时练(三十) 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
(建议用时:30 分钟)
一、对点题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54012153】
近年来,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见解,将机械转换成生物。为什么?机械化范式(包
括数码产品)只需要建立起一种世界秩序就够了,而生物范式则需要认同并顺应世界的自然
秩序。美国著名科学家弗里曼·戴森的“21 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的观点,也因此被广泛
关注与接受。《纽约时报》记者尼克曾经采访“苹果之父”乔布斯,发现乔布斯严格限制自
己的孩子使用 iPad,科技行业的其他知名高管和风险投资家中不少人也都严格规定自己孩
子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让孩子以书本替代 iPad 之类的数码产品。以《IT 不再重要》等著
作闻名于世的美国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
文中,说得更为直接:上网让人陶醉的感觉,“足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忽视互联网
在认知方面带来的更深层的后果”。另外一种,看似南辕北辙,其实是异曲同工,而且更极
端。这就是以“极简主义”作为生活的新潮来追求,德国的塞巴斯蒂安·米歇尔、米夏埃
尔·克隆布等,就是这个群体中的典型,他们把生活中包括一些家具、电器、旧书本在内的
多余的东西清理一净。米歇尔认为:“对我来说,第一步是明白我想做什么。”
1.简要概述本段的结构层次。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本段首先提出“近年来,科学家提出了一种
全新的见解,将机械转换成生物”,接着提出“机械化范式(包括数码产品)只需要建立起一
种世界秩序就够了,而生物范式则需要认同并顺应世界的自然秩序”,最后举例证明这种见
解已“被广泛关注与接受”。
【答案】 首先提出将机械化范式转化为生物范式的全新见解,接着具体阐述这种范式
转换的内涵,最后举例说明这种见解已得到广泛关注与接受。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54012154】
大师何以诞生
李海默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①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能不能诞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大师?乐观者言,只是时
间问题,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自然会诞生。悲观者言,现今与中西学术传统的原典路径皆割裂
太深,隔阂太巨,无以为继。笔者苦思此“问题”,发现其中有一大悖论,此悖论不解决,
这个“问题”终究是个伪问题。
②首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当今中国需要大师?在笔者看来,呼唤“大师”的焦灼来源于
公众与社会的一种普遍认知:中国已经如此发达,学术文化领域“大师”的缺失是明显不合
理与不匹配的,这让中国丢脸,因此迫切需要大师。这么想本无可厚非,但呼唤和吁求如此
的强烈,乃至人们不再去关注另一个更加切要的问题:怎样的社会机制才是孕育大师的温
床?
③1957 年,以赛亚·伯林在其题为“苏俄文化”的论文中写道:“他们觉得伟大的民
族必须拥有重量级的教授、杰出的艺术家和充分的文化装饰。因此他们给予那些行业的最高
从业者很高的薪水,但又难以摆脱一种难以抑制的威吓后者的冲动,或一种敲打、欺负、公
开羞辱后者的诱惑,当后者稍微表现出某种独立或希望保护自身尊严的迹象时,就迫使后者
记住身上拴着的锁链。”这是当年苏联知识分子的处境。社会需要的是作为“符号”意义存
在的大师,最好能够拥有一切中西文化的荣誉头衔,而一旦拥有,社会希望他如何自处呢?
自然是以永远保持这一“符号”的中立态度而存在,做社会的“大师”,而不是大师自身成
长轨迹里不断嬗变的那个具体的人。我们这个社会已渐渐不知究竟何为真正的大师,而只需
要一些合乎公众心愿的大师“符号”。
④既然如此,那么反复诘问开篇那个问题,难道不是构成一种内在的悖论吗?只有那种
深切浸润在学术传统中,并能结合世道人心做新的发掘与变革,引领风气迁转,却又“但开
风气不为师”的人物,才可能是真正的大师。真正的大师降临,往往让侪辈与后来者发出“世
间原未有斯人”的感叹。真正的大师往往期待用新知为社会做些什么,大师与社会互相“熟
悉”,而我们所呼唤的“大师”却定格在一个静止的形象中,作为中国崛起的一个佐证。
⑤1971 年汉娜·阿伦特发表《纪念马丁·海德格尔的八十华诞》,描述了她那一代人对
海德格尔的仰慕:“关于海德格尔的传说很简单:思想又复活了,人们认为已死的昔日的文
化瑰宝又获得了言说,人们发现这些瑰宝所呈现的完全不是先前认为的那样无足轻重。终于
有了这样一位教师,人们也许能够从他那里学会思考。”“真正的大师”恐怕就是这个气派,
生当衰世能激荡风雷,唤醒“万马”,生逢盛世则洞悉世运,扭转乾坤。
⑥大师何以诞生?他总是诞生在那些渐渐明白何为真正的大师的时代与社会,世代盛衰
不是决定性的条件,关键或许更在于整个社会充满对人性的理解与对知识的尊重。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对本题来说,整理概括各层次
的中心意思即可。
【答案】 首先指出当今社会对大师的呼唤存在悖论;其次,分析社会和公众需要的大
师只是合乎公众心愿的“符号”,国家崛起的佐证;然后,论述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师;
最后呼吁为大师诞生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二、综合题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54012155】
“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
①春节期间,网友编了两副诙谐的对联。一副描述回乡时亲朋长辈的盘问,上联“考了
几分什么工作能挣多少呢”,下联“有对象没买房了吧准备结婚吗”,横批“呵呵呵呵”。
另一副则是对这些盘问的“神回复”,上联“这个嘛呵呵呵呵”,下联“那什么哈哈哈哈”,
横批“阿姨吃菜”。
②虽是寥寥数语,但返乡年轻一代遭遇“中国式盘问”的窘迫,跃然纸上。年前恐归中
的纠结,年后压力下的逃离,使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不过,
换个角度看,这些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吗?正是在这
个层面上,单刀直入的盘问和虚与委蛇的回答,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
而这背后,则是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大课题。
③“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故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是精神的栖
居、心灵的归宿。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
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消逝。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
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
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身处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
口。
④有人汇集了近 60 位网友的春节回乡见闻,一个共同点是,物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
活却仍显单调。在微博上,也有网友感叹: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都无话可说,只能“举头
看电视,低头玩手机”。而“中国式盘问”也正显示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
的文化鸿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
的人也难以拢聚彼此的心灵。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
⑤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
如若失去了这样的文化根基,我们的城镇化必将徒留空虚的躯壳。故乡不可能总是老模样,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那只是一种原教旨的乡愁。不过,“中国式盘问”也让人审思,如何让我们的城镇化包含文
化记忆、跳动历史脉搏?“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望得见山、看得
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这些不正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蓝图吗?
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中小城市需要抓住超越自我的发展契机,但更要思考的是,在这样的
历程中,如何让凋敝的乡村文化丰盈起来,如何让含混的城市精神明朗起来,从而承续历史、
滋养心灵、形塑认同,让上演着文化变形记的人们,不再是永恒的漂泊者、异乡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3.如何理解文中的“中国式盘问”?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须先找到答题区
间,“中国式盘问”主要出现在文本第②段和第④段,对其的理解也在这两段中,即“这些
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吗”“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
认知方式的不同”“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结合文本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 ①是故乡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②折射出价值观
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③显示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答
人与人之间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心灵的疏远等亦可)(意思对即可)
4.结合文意,阐释文中画线句的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
名字”,可见城镇和乡村的渺小;“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可知城镇和乡村虽渺小但却是我
们精神文化的根基。而且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和乡村间存在很大差
异,沟通困难。
【答案】 城镇和乡村在地图上尽管很渺小,但却孕育和形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是我
们精神文化的根基,也是心灵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城镇化进程中,人们精神家园失落这一
现象的忧虑和警示。
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述思路一般是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先以“中国式盘问”切入,引出所要论述的问题,即“城
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大课题”;再以托马斯·哈代的感叹以及网友的感叹指出城镇化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指明在“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应让“乡村文化丰
盈起来”,让“城市精神明朗起来”,从而“承续历史、滋养心灵、形塑认同”。
【答案】 ①首先由“中国式盘问”引出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话题。②其次,
指出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乡村文化衰败,城乡文化出现落差。③最后,指明新型城镇
化历程中应尊重文化与历史。(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散文2021-06-0518页
-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转换导学案(无2021-06-055页
- 新高考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练习题2021-06-059页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3小说常2021-06-0530页
- 2020高考语文小题组合短平快19第四2021-06-055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专题6 考点12021-06-054页
-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真题与2021-06-0513页
- 高考语文热身试题3词语包括熟语2021-06-059页
- 2020_2021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2021-06-0558页
-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11古代诗歌阅读2021-06-05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