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51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02 课 典型例题
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直接考查,这种形式比较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它不仅是一种书写的符号,更能传达出丰
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最早的汉字是按照字义来绘制的,字义和字形往往发
生直接联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
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我国最早一部根据字形说解字义的文献,因而也能由此看出汉字形体
所反映的文化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婚姻孕育了生命,
也维系了社会的发展。《说文解字》中女部的字有 238 个,是全书最大的部首之一,展示的内
容极为广泛。就感情色彩而言,可分为褒义的,如媛、好;贬义的,如妒、奸、婪;而占绝
对数量的则是中性的。最后一类女部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上古婚姻状况。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形
声兼表意)。”“姓”字从女,上古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是宗族图腾的标志,也表明同姓的
人都是一个女姓祖先的子孙,是一个氏族的标志。“姓”之形式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特定内涵
来自于母系社会群婚制度。
在群婚初期形成的是血缘婚,它是一种以同胞兄弟和姊妹之间相互婚配为基础的婚姻制
度。互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既是兄弟姊妹,又是夫妻。在周代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先民一直延
续这种“同姓而婚”的血缘婚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兄弟姊妹通婚的弊端,
于是逐渐摒弃了兄弟姊妹间的通婚方式,废止了“同姓而婚”的制度。《左传·僖公三年》:“男
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礼记·坊记》:“娶妻不娶同
姓。”族外婚制即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族外婚指的是有婚约联盟的两个部族之间不同氏族的同辈男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形
式,丈夫和妻子必须属于不同的氏族,他们之间只有婚姻关系,没有经济联系。他们仍然生
活在各自的氏族。由于男子选择配偶被排斥在本氏族之外,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而
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女从母姓。这也是神话“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的历史原型。《说文
解字》对“姓”的解释,在“圣人无父”的神话话语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之间穿行。
“姓”成为维系血统的纽带,也成为婚姻制度的准绳——同姓不婚。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而语言中的词义又是对客观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这就使得语
言中的词必然含有社会文化的因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上古同姓的人都出自同一位女
性祖先。中国一些古老的姓,如姜、姬、嬴、姒、姚、妊等,都有“女”字旁参与构形,这
也为“姓”之“从女从生”提供了阐释的依据。在文化寻根的意义上,一个姓代表出自同一
血统的强大氏族。这就是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明证。
(节选自《汉字文化》,有删节)
1.结合文意,对第三段中画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姓”字是一个形声字,“女”旁表义,“生”旁既表音又表意,它可以说明“姓”是
以女性为主的群婚制产物。
B.“姓”字是宗族图腾和氏族的文字标志,它是血统的纽带、婚姻的准绳;它表明同姓
者的子孙都源于同一女性祖先。
C.“姓”字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就是婚姻孕育了生命,因而血缘必然成为婚
姻纽带。
D.“姓”字的形式结构表明上古出自同一血统的强大氏族,其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
女从母姓。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往往发生联系。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状况就是从
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中被发现的。
B.直到周以后,上古先民主动摒弃了血缘婚而采取族外婚作为婚姻规则的主要原因,是
他们看到了血缘婚姻影响了氏族的繁衍。
C.族外婚和血缘婚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夫妻必须属于不同的姓氏,夫妻之间只有婚姻关
系,没有经济关系,婚后夫妻可以在同一氏族内生活。
D.“圣人无父”的神话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实际上都是古代的血缘婚和族外
婚的解释。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文字学的专著,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婚姻制度的重要文献,上
古氏族的血缘婚和族外婚在书中都有记载。
B.从上古普遍盛行血缘婚和族外婚的状况来看,我国“姓”的起源和“女”有关,并且
姓氏在此阶段已基本完备。
C.“姜、姬、嬴”等都各有自己的一个女性祖先,并分属于各自的氏族群体,都有自己
的氏族图腾的符号标志。
D.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汉字中许多含贬义的从“女”的文字,都是上古母系婚姻制
度下男子地位低下的反叛意识的反映。
1.【答案】C
【解析】是婚姻成为血缘的纽带,而非血缘成为婚姻的纽带。
2.【答案】B
3.【答案】C
间接考查:往往和信息筛选结合在一起来考,这种题目很多。
2017 年高考全国 1 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
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
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
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
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
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
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
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
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
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
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
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
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
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
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
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
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
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
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
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
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
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答案】
1.D
2017 年高考全国 2 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
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
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
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
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
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
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
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
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
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
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
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
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
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
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
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
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
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
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
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
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答案】
1.A
【2017 届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魏晋南北朝之时,侠客的书写开始出现在诗歌中。魏晋诗歌中的男侠大多是边塞的少年
侠客。他们的特质,总是自恋、爱美、高傲、挥霍无度、重友情而轻金钱和死生,甚至可以
为友人或知遇者牺牲生命,然而魏晋南北朝的边塞诗大多是诗人的想象之作。到了唐朝,这
种书写传统有了很大的改变,促成了侠客诗风的发展高峰。唐朝诗歌的侠客传统,主要出现
在边塞诗中。
唐朝边塞诗所描写的侠客,大多是胸怀大志的少年侠客,有些是住在西北边境、生活浪
荡、喜欢逞凶斗狠的游侠儿,有些则是在长安、洛阳犯案之后逃到边塞的侠客。然而,当他
们眼见西北外族入侵而国家危难之时,他们体内的另一种侠客情怀——爱国之情随之兴起,
因而毅然从军报国。唐朝边塞诗中,就有许多的作品是描写侠客的从军报国。
然而对许多诗人侠客而言,从军只是纯粹的爱国表现。许多诗人与侠客甚至是反战的。
从汉末到唐初,长期以来一直是战争频仍的乱世。到了盛唐,又因拓展疆域的政策而长年征
战。到了中晚唐,更因为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内战不断。侠客与诗人,甚至是平民百姓早
已厌倦而害怕战争。在唐朝边塞诗中,许多作品深刻反映了诗人与侠客的厌战与反战的心态。
特别是晚唐,除了内战之外,还有外族入侵。由于藩镇割据与内战的长期消耗,士兵与百姓,
不管是在实质的体力还是精神上,都已经无法抵抗外族的入侵,因此有许多作品不仅主张反
战,甚至大胆直言以投降的方式来争取和平。
报恩与报仇是侠客最显著的特质。报恩,尤其是报知遇之恩,从《史记》的《刺客列传》
就已是侠客特质的标签。而这个特质,对诗人侠客也不例外。高适报答哥舒翰即是典型的例
子。侠客复仇,不管是为知遇者、友人、国家、正义或是为自己复仇,一直是古典文学所称
颂的侠客精神。侠客复仇,并不是文学所虚构出来的。从史料得知,从春秋战国、汉魏六朝、
甚至到了唐朝,复仇风气在社会上一直都非常盛行。虽然复仇是侠客用来展现侠义精神的重
要行为,但男性侠客与女性侠客在复仇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别。男侠客可以为知遇者、为朋
友、为弱小、为国家、为正义、为自己复仇,但从来没有为家人复仇,而诗歌中的女侠,只
为家人复仇。
唐朝边塞诗中有许多作品是描写诗人如何仰慕侠客的行为、如何借由从军以及打猎、放
鹰等行为让自己感受侠客的豪放与英勇,从而想象自己就是侠客。但是令人好奇的是:为什
么古代诗人总是向往侠客情怀?可能的一个解释,是侠客精神长期以来对诗人有激励作用,
尤其是诗人受到挫折之时。在这些困顿挫折的生活中,侠客精神就经常被诗人拿来作为疗伤
止痛的抚慰。
除了少数诗人如李白善于剑术武艺之外,多数诗人都是文弱的书生,他们应该非常清楚
他们的文弱体质是不可能与真实的侠客相比的,由此可见唐朝侠客诗风中所谓侠客,并不是
与职业有关,而是指那些具有侠客特质的人。所谓侠客特质,一言以蔽之,侠之大者,不在
于武,而在于侠。
(选自《文汇报》,有删
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的侠客书写,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了唐朝达到发展的高峰。唐朝诗歌的侠
客传统主要体现在唐朝的边塞诗中。
B、唐朝侠客诗风改变了魏晋时期边塞诗多流于诗人想象的传统,常见的主题有从军报国、
厌战反战、报恩复仇等。
C.唐朝侠客诗风中的侠客,是指那些具有行侠仗义、重友情、讲义气、爱国等侠客特质
的人,泛化为一种精神气概。
D.唐代很多边塞诗人将英雄之梦寄托在诗歌之中,用来表达自己的追求、理想、情怀、
愤懑以及对民主平等的向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论是胸怀大志的少年侠客,还是犯案后逃到边塞的侠客,面对国家的危难大都会兴
起爱国之情。
B.唐朝诗歌中描写侠客从军报国的作品注重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价值取向与国家民族大
义结合在一起。
C.诗人想象自己是侠客,将自我意识投射到诗歌中,目的是让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通过
诗歌来实现。
D.报恩与报仇是侠客最显著的特质,为正义、为知遇者乃至为自己复仇,一直是古典文
学所称颂的侠客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侠客复仇既可见于文学作品,也可见于历史资料,从春秋到唐代,这种风气在社会上
一直都非常盛行。
B.唐代侠客诗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盛唐时期见报国情,晚唐时期则见
反战心。
C.诗歌中侠客的身影既有男侠也有女侠,不同的是:男侠从来不为家人复仇,女侠快意
恩仇只为家人。
D.诗人体质文弱,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幻想自己成为侠客,因为侠之道在于侠之精神,而
不在于武之技能。
【答案】
1. D
【解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
简单。D 项“对民主平等的向往”错。
3.B
这类题目选项设错陷阱规律如下:
偷换概念: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
对象等具体内涵。
[课标全国Ⅱ2016·1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
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原文】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
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
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
的共同要素。
【解析】早期小说和故事只在流传形式上存在简单差异,本质区别并不明显,选项错把形式
差异当成了本质差异。
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
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作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
[天津 2015·6A]“自然世界”在没有人类介入之前由纯粹盲目的自然力量支配,当出现人类
实践痕迹之后,则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成为“人化的自然”。
【原文】“自然世界”是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前由“盲目的”
自然力量所支配;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后,自然世界事实上成了“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界中
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迹。但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
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构的整体,包括了各种各
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等。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
不是其他那些社会事实或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
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解析】“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的是“社会世界”,不是“自然世界”。“自然世界”即
使有人的因素介入也同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
无中生有:这里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并未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编造出某种说法。
[大纲 2014·6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
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原文】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
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
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
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
因果错误:一是因果颠倒,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二是强加因果,把
没有因果关系的两种事物说成有因果关系。
[山东 2016·6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
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原文】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
(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
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解析】“格律限制并不严格”与“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
都是古体诗的特点,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个别替代一般,致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
断。特别要注意一些修饰与限制词,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
止”等。
[安徽 2015·1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
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原文】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
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
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解析】选项对“中国经典”的认定范围表述不全面,除了“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
和“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之外,“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也应考虑。
混淆是非: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
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课标全国Ⅲ2016·2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
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原文】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
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
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
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
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
就难以避免了。
混淆时间: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
“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
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
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原文】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
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
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解析】原文说“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而选项中说“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明显是错误的。
混淆条件:从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上看,有把“或然”说成“必然”和把“必然”说成“或
然”两种错误。“或然”是指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情;“必然”是指一定发生的事情。
[天津 2016·6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
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原文】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
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
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解析】选项将原文中的“不一定”换成了“就会”,即将或然说成了必然,过于绝对。
相关文档
- 2020-2021年高三语文文言文精练含2021-06-0515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2021-06-0511页
-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语文10月联2021-06-0521页
-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评价诗歌的2021-06-0512页
-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语言运用题2021-06-056页
-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四部2021-06-0518页
- 2018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2021-06-054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2021-06-059页
-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传记的2021-06-0516页
- 2020届高三语文粤教版一轮复习默写2021-06-05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