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05 KB
  • 2021-06-05 发布

重庆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测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预测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西医的科学性和普效性已被公认,中医药的伟大历史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不容否认,两者各具优势。但长期以来,医疗领域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遇到困境。 ‎ 一是中医人员数量增长与中医机构发展缓慢,中医力量薄弱。据统计,全国中医医生1 949年27.6万人,到2002年还是27万余人,53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分别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中西医医生比例由3.2:1变为1:5.8.现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20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不足1/10。 ‎ 二是中医教育日益衰退。语言上,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课程安排上,中医理论培训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技能培养上,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 ‎ 三是民间中医的发展临困境。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大都得不到正式承认。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民间医生多因无法领到行医执照不能公开行医,若行医即属非法。 ‎ 四是中医医院存在西医化倾向。目前全国有2800多家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靠它。中医药虽然简便廉验,若靠它收费,医院无法养活,医生只有受穷。 ‎ ‎(摘编自陈永杰《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 材料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 - 12 -‎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当前,院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师带徒,出名医,中医独具特色的技艺需要活态传承。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穷。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我们不能因为创新而忘记“守正”,也不能因为“守正”而不去创新,必须把“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新动力! ‎ ‎(摘编自白剑锋《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材料三:近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曾在武汉一线指导和参与救治的专家回顾总结了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经验。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说,武汉疫情出现社区传播之后,我们将中医药治疗和干预纳入“四早”内容,第一时间为集中隔离点的发热、疑似、已确诊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以及一些密切接触者发放药物,发放通治方“寒湿疫方”的药72.3万服,覆盖5万多人,使很多病人在早期就得到控制,不向重症发展。 ‎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带队接管的江夏方舱医院,通过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综合治疗,564名患者均没有转为重症。 ‎ ‎“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我们取胜的基础。”张伯礼说,在向其他方舱医院推广经验后,1万多名患者普遍使用中药,各个方舱医院的转重率基本在2%至5%左右。 ‎ - 12 -‎ 不少专家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缓、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 ‎“就我们在武汉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救治经验来说,一般的病人都有发热、咳嗽、气喘、乏力的症状,还有氧饱和度降低的表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叶永安介绍,采取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后,这些病人症状都有明显好转,发热、乏力、咳喘缓解率都在90%以上,说明综合救治能够有效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 ‎ 治愈出院的患者中,有一部分虽然核酸检测已呈阴性,但身体还未完全康复,需要持续的医学干预和心理康复。在这方面,中医药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干预的技术手段。有时乏力、咳嗽或精神不太好,肺部炎症没有完全吸收,免疫功能没有完全修复……“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做一些呼吸锻炼,同时配合中医药针灸、按摩等综合疗法,可以改善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对脏器损伤的保护、对免疫功能的修复都有积极作用。”张伯礼说。 ‎ 目前,仝小林院士团队正在针对恢复期康复的中医药干预开展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和使用。 ‎ ‎(摘编自新华社《中医药为新冠肺炎防治作出重要贡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医发展面临严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古汉语训练缺乏,学生读不懂中医古籍是其根本原因。  B.要培养大批中医“专才”,就必须建立以师承教育为主、院校教育为辅,二者相结合的中医教育新体系。  C.“守正”指传承中医药的精华,“创新”指在坚守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为其发展注入动力,二者不可割裂。  D.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病人早期控制、阻止重症转危和康复干预等方面,都独立发挥了重大作用,优势显著。 ‎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医医院之所以存在西医化倾向,并非因为中医药不如西药好,而是因为中医药不如西医盈利高。  B.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正式承认。  ‎ - 12 -‎ C.研究中医古籍、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是传承中医精华的重要途径。  D.只有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并保其发展源远流长,清流激荡。 ‎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乃至世界人民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B.要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  C.康源全自动中药调剂系统生产线对几千年手抓戥称的传统调剂方式进行了创新,极大提高了中药饮片配药、取药效率。  D.要充分发掘中医不同学术流派的特色优势,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中医药在时代有新作为。 ‎ ‎4.材料二在论证上思路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 ‎ ‎ ‎ ‎ ‎ ‎5.请针对材料一“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结合文本,向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提4条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4分)‎ ‎ ‎ ‎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教我如何不想她①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 - 12 -‎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9月4日 注:①此诗作于刘半农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期。刘半农(1981-1934),现代诗人,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 ‎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节第一句“天上飘着些微云”,与“浮云游子意”所营造的意境完全相同。  B.第二节第四句“这般蜜也似的银夜”,巧妙地引发“我”内心对“她”的思念。  C.第三节前两句的两处“慢慢”,写出了落花、游鱼对春水的依恋,画面优美。  D.第四节借“枯树”“冷风”“野火”“暮色”“残霞”等意象传达出浓重的愁思。 ‎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共分四节,每节五行,其中第三、第五行语句相同,结构匀称工稳,具有建筑美。  B.本诗用韵灵活,突破格律诗一韵到底、韵脚固定的要求,体现了新诗在格律上的自由。  C.本诗分别描写了白天、夜晚、春天、秋天的景象,意象纯朴自然,构思精巧,基调凄凉。  D.本诗一句“教我如何不想她”,喊出了多少海外游子的心声,体现了“诗言志”的传统。 ‎ ‎8.《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本诗运用了《诗经》中哪些典型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 12 -‎ ‎ ‎ ‎ ‎ ‎9.本诗标题原为《情歌》,后被作者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你认为改后的标题好在哪里?(6分)‎ ‎ ‎ ‎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 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①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②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③,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部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减)‎ ‎[注]①算器:竹器。②推毂:荐举。③僦人:承雇服役的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12 -‎ A.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B.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C.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D.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洗沐,沐浴。汉制,官吏五日一休沐,因借指休假。 B.黄老,即古代道教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C.秩,原指指官吏的俸禄,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品级第次。 D.太史公曰,是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补叙史实,表达作者思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庄名声远扬。他因解救张羽于危难之中,在梁楚一带名声远扬;因推贤纳士、为人谦逊被山东士人交口称赞。 B.郑庄喜好交游。他仰慕长者,结交天下名士,常常在长安城郊存放马匹,迎送宾客,夜以继日,唯恐不周。 C.郑庄仕途坎坷。他曾官至九卿,因武安侯、魏其侯廷议事件被贬为詹事;后遭司马安诬陷,曾一度贬为平民。 D.郑当时生性淡泊。他喜好黄老学说,廉洁奉公,只靠薪俸和获得的赏赐来供应宾客,去世后家中没剩什么财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 ‎②“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 ‎ ‎14.郑庄一生中可赞可叹之事甚多,作者为何独对郑庄“有势”与“无势”深有感叹?请简要分析。(3分)‎ ‎ ‎ ‎ ‎ - 12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秋暮书怀 谢榛 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①。 西园②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①樽罍:酒杯。②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15.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一个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B.颌联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紧扣题目“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 D.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予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16.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6分)‎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姜夔《扬州慢》中,“ , ”两句虚实结合,古今对比,突出了扬州当时的凄凉景象。‎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 “ , ”两句劝诫皇帝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3)姚鼐《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天空景象的两句是“ , ”。‎ - 12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  ),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在上面,让人觉得越发滑腻可爱了。‎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在做她们的清梦。①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②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③ --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萦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④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萌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默然洒在我脸上的是那霏霏的毛雨,给人润泽、轻松的感觉 B.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给人润泽、轻松的感觉 C.润泽、轻松的感觉油然而生,是那默然洒在我脸上的罪霏毛雨带来的 D.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润泽、轻松的感觉油然而生 ‎1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第①句群花的“光泽”本为视觉,却以味觉与触觉的“甜软”来形容,新颖生动。 B.第②句运用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转移到色彩纷呈的花朵上,把花与人融为一体。 C.第③句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连用两个反问句,与雨后零落的群花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D.第④句“饿了”赋予“花香”以人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花香”不再浓郁的特点。‎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点号,有人认为应该用句号,有人认为应该用逗号。你认为应该用哪个?请说明理由。(4分)‎ ‎ ‎ ‎ ‎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① ‎ - 12 -‎ ‎。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自然资源再生能力就会强,经济发展就可持续;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能为生态补偿、治理、修复等提供物质保障。因此,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② ,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而生态环境品质的变化,固然有气候变化等客观因素,③ 。人类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对自然环境进行竭泽而渔式的破坏,还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相得益彰?这决定着生态环境的优劣,也决定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 ‎22.根据语言环境,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要求:内容适当,表达得体,符合口语特点。(5分)‎ 材料:莫言,男,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系中国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散文、小说等著作等身,尤以写小说见长。小说《红高梁》《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作品(曾被多国翻译出版),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学校邀请莫言与学生座谈时,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介绍说: ‎ ‎ ‎ ‎ ‎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 ‎——摘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材料二:十年前,你问起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位是做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他们想当“科学家”“老师”“警察叔叔”等等。到了今天,据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95后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和网红,参与调查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很多大学生认为:靠读书来改变命运,需要寒窗苦读二十余载;而当一个网红,似乎只需要你对着屏幕唱唱歌聊聊天。‎ ‎——摘自搜狐网《当下大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业:网红主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择业观,而当代青年的择业观不只是个人的事,还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写一篇发言稿和同学们交流。‎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 12 -‎ ‎1.C 2.B 3.D ‎4.①总体论证思路是:总-分-总;②开头引用习总书记,表明中心论点,是总说;③然后分别阐明“传承”和“创新”的必要性与途径,是分说;④最后总结上文并展望前景,是总说。(一点1.5分,共6分)‎ ‎5.①加大对中医医院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②强化中医院的公益性、普惠性,避免中医院以盈利为主要目的;③健全中医药教育,培养中医专才;④改革中医师考试制度,制定合理的民间中医行医资格标准。(一点1分,共4分)‎ ‎6.A 7.C ‎8.①比兴手法。如第二节头两行写 “月光”“海洋” 用月光与海洋相互爱恋的夜景比喻诗人的思恋之情。是为“比”。如第四节先说“西天还有些儿残霞”后直接抒发出“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心声,是为“兴”;②重章叠句。全诗四节, 每节五行,各节结构基本相同,是为 “重章” 与”啊 ,教我如何不想她”两句反复出现,是为“叠句”。  (一点2分,共4分)‎ ‎9.①口语化,明白如话,朗朗上口,表达自然纯朴;②反问手法,语气强烈,语势增强,加深读者印象;③直抒胸臆,表达直白,一吐为快,抒情真挚热烈;④统领全篇,与每节末尾的那句 “教我如何不想她” 形成呼应,浑然一体;⑤意蕴丰富,可理解为思念故乡、祖国、爱人等多方面的情感。(一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10.C ‎ ‎11.D “补叙史事”应为“议论史事”。12.C “诬陷”一词没有依据,只能说司马安揭发了此事。原文“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 ‎13.①他年纪轻官位低,然而和他交往的知己都是他的祖父辈。    ②“客人到来,无论高贵低贱,不应将任何人拒之门外。”他对客人都以宾主的礼节对待,这是因为他很尊重地位低下的人。‎ ‎14.与作者自身遭遇有关。作者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本可以家财白赎,但因“家贫,财赂不足以白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因而只能屈辱地接受宫刑。(或:作者获罪下狱时朋友无人救助,亲戚无人替他说话,因此对郑庄遭受的世态炎凉心有戚戚)。作者意在借郑庄有势与失势的世态炎凉,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悲。(分析正确即可,共3分)‎ ‎15.C ‎16.①谢诗抒发了人生迟暮的无奈和怀才不遇的愤慨。颈联写出了岁月流逝、人入暮年、借酒消愁的无奈,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对曹氏父子的仰慕,反衬出当下无人赏识愤慨;②杜诗抒发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和穷病交加的窘迫。杜诗颈联中“常作客”点明漂泊,以“多病”“停杯”指出患病,以“艰难苦恨”写出生活困境。(一点3分,共6分)‎ ‎17.(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18.B 19.C ‎20.我认为应该用句号。因为这句话是在交代“这是哪里”的问题,意思已经表达完结,并且它与下一句话无因果、转折、并列、疑问、解析等关系。(观点1分,理由3分,共4分)‎ ‎21.①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②在保护中发展; ③但根本还在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 ‎(共4分)‎ ‎22.莫言先生是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中国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在散文、小说等方面的作品丰富,尤其在写小说方面有专长。他有小说《红高梁》《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作品,而且曾被多国翻译出版,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 12 -‎ ‎23.【解题】本题属于真实情境下的多材料给命意任务驱动作文。材料内容由马克思“青年择业观”引入,联系当今网络时代的社会热点,给出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写发言稿的情境任务,内容贴近考生生活,择业话题与“青春、时代、社会、国家”紧密相联,旨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乃至人生观,落实高考“立德树人”的考查目标。材料一马克思的这段话,教育青年人在择业时要站得高看得远,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完美,还要想到他人的幸福,个人完美和同时代人的完美相依相存;材料二展现当今社会中部分青年人择业观的转变,与材料一形成了现实反差:十年前和十年后,由想当“科学家”“老师”“警察叔叔”,变成了最想成为网红主播。原因很简单,“寒窗苦读二十余载”,一个字“苦”突出靠读书来改变命运的不易,隐含对当下青年大学生择业观的担忧。两则材料一正一反,形成对比,再加上引导语的指引,只要认真阅读,审题难度不大。‎ ‎【参考立意】1.青年择业,家国天下。‎ ‎2.纵马新时代,择业闯天涯。‎ ‎3.我择我业,我尽我责。‎ ‎4.让职业选择与时代同频共振。‎ ‎5.择我所爱,许身家国。‎ ‎6.职业幸福咋规划,小我融入大国家。‎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