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考试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阅读(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吟诵是旧时文人“美读”诗词文章的方法,是一种依据文字的声调行腔使调的读书法,是介于诵读与唱歌之间的汉文古典作品口头表现艺术形式,是一门高雅的口头表现艺术。吟诵源于我国诗乐一体的传统。先秦时期,诗、歌名为二而实不可分,诗是吟,歌亦是吟。此后,诗与乐逐渐分家,诗是诗,乐是乐,然“诗为乐心,声为乐体”(《文心雕龙·乐府篇》)。原生态的吟诵本无乐谱,表现形式自由、即兴,却自有其特点与规律,并非任情而发,信口成腔。“吟诵”二字连缀则出现于中古时期。吟与诵的读法是不一样的。简言之,“吟”是用长音“拖腔”,长言咏叹,节奏较舒缓;“诵”则短音急读,节奏较快,不拖腔。
吟诵与唱歌不同,吟诵的弹性较大,行腔使调的长短高低曲直比较自由、即兴,而且没有和声效果。元人燕南芝庵《唱论》就指出:“(唱歌)声要圆熟,腔要彻满。“字真,句笃,依腔,贴调。”而吟诵大致依据字的声调行腔使调,音值不固定,有其灵活性。吟诵与唱歌自有其分野。诗并不一定都要唱成歌,就如同中国诗与中国画的评价标准不一样,好歌与好诗的标准也不一样,吟诵有吟诵的妙处,唱歌有唱歌的妙处,各得其本味,各得其关感,实无优劣高下之分。
吟诵的规律大致有三条: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平直仄曲。平长仄短是由汉语平声长仄声短的自然语音决定的。平声字多吟,仄声字多诵。这是吟诵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南方方言吟诵普遍采用平低仄高的调式,其他部分方言采用平高仄低的调式。吟诵规律是从吟诵实践中抽绎出来的,其目的旨在深度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吟诵是即兴的、自由的,有其审美的张力。吟诵能溢出规律之外,打破工尺的铁律,所以五音繁汇,千姿百态。
吟诵的调式有其多元性,这与文体的差异性有关。诗词文文体相异,吟诵的调式与乐感亦各有不同。就诗而论,古体吟诵与近体吟诵的侧重点也有差异。古调吟诵不雕不琢,讲究自然流转的气势,节奏音律颇有素朴之关。近体律调则依据文字的平仄来行腔使调。近体有律绝之分,又有平起与仄起的分别,吟诵的调式的规律好掌握一些,可以套吟,但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声情,宜深加吟味,不可千篇一律、机械雷同。词为曲子词,原初为配乐歌唱的乐府诗,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字分平仄,还要严辨“上“去”,该用去声的不得以上声代之;句法长短参差,节奏、用韵较之诗更为繁复。词的吟诵还要讲究择调,以使情与声合拍。
吟诵是对音节韵律的感性体验,在创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古人学诗无不从吟诵入手。写诗有妙手偶得的好运气,但真正的好诗,往往是长期苦吟出来的;历代多苦吟诗人,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苦吟所考虑的因素虽是多方面的,但无疑包含着音律的推敲。杜甫《解闷》诗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卢延让也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长吟”、“吟安”就是放出声音来,曼声吟哦,用心体会诗的韵律节奏。
吟诵作为具有音乐形态的口头表现艺术诚然有自娱娱人的价值,但深层次的意义绝不止于表演。吟诵是诗教、乐教,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吟诵堪称旧式正统教育传播国学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元的文化价值,吟诵在当前的文化生态下也有其自身的定位和存在的空间。
(节选自刘勇刚《诗乐一体:吟诵的文学史意义》,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吟诵,不同于诵读和歌唱,是因为吟诵要依据声调的高低实现语言意义的区分。
B. 近体诗的吟诵要按格律要求,词的吟诵也须依据词律,其规则繁杂甚于近体诗。
C. 吟诵不仅是古时文人的美读法,也可以看作是国学教学法,但其并不适合表演。
D. 吟诵没有乐谱,但有其特点和规律;吟诵虽多为即兴,但不代表可以任情而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关系与吟诵与歌唱的关系作对比,论证评定两者的标准不同。
B. 本文从传承吟诵绝学所遇的现实困境出发,论及吟诵的调式及其受方言、文体的影响。
C. 文章列举几位诗人的例子,表明古人作诗皆从吟诵入手,证明我国有诗乐一体的传统。
D. 本文从解说吟诵的概念和历史出发,逐层展开论述,阐明了吟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歌唱要求“声要圆熟,腔要彻满”,还有和声效果,由此看来,吟诵不如歌唱“美听”。
B. 同一首诗,交给不同的诗人吟诵,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因为吟诵规则并非不可打破。
C. 按照规则,吟诵《诗经》时,我们要依据诗歌的平仄规律依字行腔,体现出素朴之美。
D. 现代人学习吟诵,主要是为了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娱人的同时传播国学知识。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题目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A项,错在“是因为吟诵要依据声调的高低实现语言意义的区分”这个地方,即该项对“吟诵”和“歌唱”二者区别的原因理解不正确。从原文第二自然段可知:吟诵不同于歌唱因为“吟诵的弹性较大,行腔使调的长短高低曲直比较自由、即兴,而且没有和声效果” ,故排除此项。
C项,错在“但其并不适合表演”这个地方,从原文最后一自然段可知“吟诵作为具有音乐形态的口头表现艺术诚然有自娱娱人的价值,但深层次的意义绝不止于表演”。选项将“绝不止于表演”改为“但其并不适合表演”,曲解了文意,故排除此项。
D项,错在“吟诵没有乐谱”这个地方,不仅说法绝对,而且违背了原意。原文是说“原生态的吟诵本无乐谱”,说明并非所有的吟诵没有乐谱。故排除此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本题采用排除法进行。
A项,错在“文章用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关系与吟诵与歌唱的关系作对比”这个地方,即对论证的类型分析错误。从全文可知两者是类比论证,而不是对比论证,故排除。
B
项,错在“本文从传承吟诵绝学所遇的现实困境出发”这个地方。事实上文章没有写“传承吟诵绝学所遇的现实困境”,选项的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C项,错在“证明我国有诗乐一体的传统”这个地方,结合全文,我们可知:列举诗人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证明我国有诗乐一体的传统。作者列举诗人的例子的目的是说明:吟诵堪称旧式正统教育传播国学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有自娱娱人的价值,但深层次的意义绝不止于表演。选项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有误,故排除。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 “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A项,错在“吟诵不如歌唱‘美听’”这个地方。因为吟诵和歌唱的评判标准不一样,应该各美其美,不存在孰优孰劣。
C项,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因为《诗经》是先秦的古体诗,并不是按照平仄规律作的诗,所以我们也不需按照平仄规律去吟诵。
D项,错在“主要是为了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有误;同时,“现代人学习吟诵”也并不仅仅是为了“娱人”,还可以“自娱”、陶冶情操等等。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获取全球生态环境变化信息用什么方法最好?卫星遥感技术是最佳选择。卫星视野广阔,同时运转周期多样,短则几小时,长则十几天,可以周期性地获取地表信息的变化数据。”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说。《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使用的国产数据比例已经达到57%,而2012年首次发布此报告时的国产数据使用率仅为17%。
我国于2016年12月发射了首颗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TanSat。该卫星可高精度地监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分布情况,是全球性碳浓度多星观测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卢乃锰表示,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充分发挥我国首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技术优势,结合多源遥感数据,监测分析了2010年至2017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时空分布格局。报告显示,我国碳排放总体虽呈上升趋势,但因积极采用了推广应用清洁能源与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等措施,碳减排成效明显,排放增速逐渐降低,自2013年以来增速基本为零。2017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6%,已提前实现了2020年单位GDP排放强度下降40%至45%的承诺。
(节选自佘惠敏《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发布》,《经济日报》2018年11月26日)
材料二:
微软公司宣布将投资5000万美元,使用人工智能来对抗气候变化。
微软首席法律顾问布拉德’史密斯表示,人类搜集的各种原始数据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健康状况,包括空气、陆地、水、农业和野生动物等的情况。但是有了这些数据还不够,还需要技术来将这些数据转换成可执行的措施。人工智能通过收集来自地面、空中的传感器的原始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分成人类可以理解的各种类型。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能增强我们观察地球环境系统及其变化的能力,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能更好地管理现有资源。
现在已经有不少公司在使用微软的人工智能和云技术了,比如新加坡公司JTC就在MicrosoftCloud平台上实现了对其所辖的39栋楼宇的监控和管理。利用部署到楼宇中的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JTC现在能在故障发生前识别并修正错误,这降低了15%的电力消耗。
(节选自《微软将投资利用人工智能对抗气候变化》,《砍柴网》2017年12月19日)
材料三:
因带动5亿人参与低碳生活,累计减少碳排放792万吨,并将碳减排量转化为种植在荒漠化地区的1.22亿棵真树,支付宝蚂蚁森林获得2019年联合国最高环境“地球卫士”荣誉,这也是本年度唯一一个获得该奖的中国项目。2016年8月,支付宝推出蚂蚁森林。用户通过步行或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代替打车、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等低碳生活方式积攒绿色能量,用来在手机里养大一棵棵虚拟树。虚拟树长成后,蚂蚁森林和公益合作伙伴们就会在地球上种下一棵真树,或守护相应面积的保护地,以培养和激励用户的低碳环保行为。
以蚂蚁森林为代表的中国数字技术公益模式正得到广泛的国际认可。6月5日世界环境日,联合国官网称支付宝蚂蚁森林通过数字科技促进环保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流行,为“蓝天保卫战”提供了创新的“中国模式”。6月25日,菲律宾版蚂蚁森林GCashForest上线,鼓励菲律宾人通过低碳生活方式保护环境。蚂蚁森林的创新模式,也被全球顶级学府哈佛大学收录到案例库。
(节选自胡华成《带动5亿人种下1.22亿棵真树联合国授予蚂蚁森林“地球卫士”》)
材料四:
竹子不只是大熊猫的食物,还可以用来解决贫困问题和应对气候变化。
竹子是草本植物,生长迅速,只需四五年时间就可成材,其根系还可以形成一个污水处理系统,有利于恢复因工业活动而退化的土壤,同时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竹子应当被视为一种对抗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竹子用途也十分广泛,致力于利用竹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竹藤组织发布了2015年至2030年战略规划,旨在普及竹子在各个领域的使用。从制造脚手架、一次性制品替代物,再到制造竹炭,竹子能够在诸多领域大显身手。该组织希望世界各国都能将竹子纳入自身的农林业体系当中。
然而,目前的最大问题在于,大多数国家都忽视了竹子的潜在价值。世界上最懂得利用竹子的国家当数中国。中国大约有800万人从事竹子相关行业,在全球竹子生产市场的700亿美元投资中,仅中国就占了其中的350亿美元。如今竹子已经不单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竹子的相关产业也为解决贫困问题作出了贡献,更反映出当今中国人全力发展经济和维护环境的坚定决心。
(节选自《世界应向中国学习利用竹子》,《参考消息》2019年9月17日)
4. 下列不属于对抗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环境措施的一项是
A. 发射卫星,周期性地获取全球碳排放的变化数据
B.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收集、转换信息,管理资源使用
C. 步行或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
D. 重视竹子的经济价值,加大对竹子生产市场的投资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益于卫星遥感技术在获取地表信息方面的优越性,我国在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国产数据的使用比例上取得了很大进步。
B. 近年来,我国的碳排放增速已经明显放缓,说明我们采取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等措施,正在帮助我们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C. 支付宝蚂蚁森林利用了数字科技,促进环保减排,这一领先于世界的数字技术公益模式正在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可。
D.
经济发展也带来了环境问题,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政府、企业的投入,科技的进步都为人类的环保事业添砖加瓦。
6. 根据以上材料,中国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答案】4. D 5. A
6. ①大力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准确获取地表信息,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②科技企业运用数字科技促进环保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流行,使环保普及化。③重视鼓励竹子的种植及竹子产业的发展,在环保的同时兼顾产业的发展。(概括和分析的内容正确即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题干要求选择不属于对抗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环境措施的一项。D项,“重视竹子的经济价值,加大对竹子生产市场的投资”只能说对解决贫困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从材料四可知:其根系还可以形成一个污水处理系统,有利于恢复因工业活动而退化的土壤,同时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竹子应当被视为一种对抗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也就是竹子要实现对抗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环境的应该是“其根系”形成一个污水处理系统,而不是其经济价值。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他们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从材料一可知:卫星视野广阔,同时运转周期多样,短则几小时,长则十几天,可以周期性地获取地表信息的变化数据。A项,表述不准确,应该是:我国在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国产数据的使用比例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得益于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周期性地”获取地表信息方面的优越性。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题目要求根据以上材料,分条概述中国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所做的哪些努力。
从材料一中,“卫星遥感技术是最佳选择。卫星视野广阔,同时运转周期多样,短则几小时,长则十几天,可以周期性地获取地表信息的变化数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卢乃锰表示,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充分发挥我国首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技术优势,结合多源遥感数据,监测分析了2010年至2017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时空分布格局”等语句可归纳出:大力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准确获取地表信息,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这一要点。
从材料二的人工智能到材料三的蚂蚁森林,特别是从 “以蚂蚁森林为代表的中国数字技术公益模式正得到广泛的国际认可。6月5日世界环境日,联合国官网称支付宝蚂蚁森林通过数字科技促进环保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流行,为‘蓝天保卫战’提供了创新的‘中国模式’”,等语句可归纳出:科技企业运用数字科技促进环保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流行,使环保普及化这一要点。
从材料四,“竹子是草本植物,生长迅速,只需四五年时间就可成材,其根系还可以形成一个污水处理系统,有利于恢复因工业活动而退化的土壤,同时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竹子应当被视为一种对抗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以及“如今竹子已经不单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更反映出当今中国人全力发展经济和维护环境的坚定决心”等语句可概括出:我国重视鼓励竹子的种植及竹子产业的发展,在环保的同时兼顾产业的发展。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朝闻道(节选)
刘慈欣
“你把宇宙的终极奥秘告诉我,然后毁灭我。”
三天前,当排险者答应了丁仪的要求后,事情的发展令世界恐慌:在短短一天时间内,有几百人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这些要求用生命来换取真理的人,都是他们所在学科的刀锋,是科学界精英中的精英。
真理祭坛下面的草地上聚集了上万人,除了这些即将献身的科学家和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外,还有科学家们的亲人和朋友,两天两夜无休止的劝阻和哀求已使他们心力交瘁,精神都处于崩溃的边缘,但他们还是决定在这最后的时刻做最后的努力。
“你怎么把孩子带来了?!”丁仪盯着方琳问,在他们身后,毫不知情的文文正在草地上玩耍,她是这群表情阴沉的人中唯一的快乐者。
“我要让她看着你死。”方琳冷冷地说,她脸色苍白,双眼无目标地平视远方。
“你认为这能阻止我?”
“我不抱希望,但能阻止你女儿将来像你一样。当她亲眼看到父亲的下场,长大后至少会远离物理学这种毒品!”
“琳,把物理学称为毒品,你也就从最深处认识了它。看,在这两天你真正认识了多少东西,如果你早些理解这些,我们就不会有现在的悲剧了。”
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开始了。
第一批八位数学家沿着长长的坡道向真理祭坛上走去。这时,沙漠上没有一丝风,仿佛大自然屏住了呼吸,寂静庞罩着一切,刚刚升起的太阳把他们的影子长长地投在沙漠上,那几条长影是这个凝固的世界中唯一能动的东西。
“请提出问题。”
接着是一位数学家的声音:“我们想看到费尔玛和哥德巴赫两个猜想的最后证明。”
“好的,但证明很长,时间只够你们看关键的部分,其余用文字说明。”
真理祭坛上隐隐传来了多个人的交谈声,只能听清只言片语,但能清楚地感受到那些人的兴奋和喜悦,像是一群在黑暗的隧道中跋涉了一年的人突然看到了洞口的光亮。
“……这完全是全新的……”,“……怎么可能……”,“……我以前在直觉上……”,“……天啊,真是……”
当时间就要结束时,真理祭坛上响起了一个清晰的声音:“请接受我们八个人真诚的谢意。”真理祭坛上闪起一片强光,强光消失后,下面的人们看到八个等离子体火球从祭坛上升起,轻盈地向高处飘升,它们的光度渐渐减弱,由明亮的黄色变成柔和的桔红色,最后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蓝色的天空中,整个过程悄无声息。
“下一批!”排险者高声说。
“我们是古生物学家,想知道地球上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
古生物学家们开始仰望长空,但所用的时间比刚才数学家们短得多。
“……好了,七巧板对上了……”,“……做梦也不会想到那方面去……”“……难道还有比这更……”
然后强光出现又消失,十一个火球从真理祭坛上飘起,很快消失在沙漠上空。
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走上真理祭坛,完成了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在强光中化为美丽的火球飘逝而去。
一个白天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太阳已在西方地平线处落下了一半,夕阳给真理祭坛撒上了一层金辉。物理学家们开始走向祭坛,他们是人数最多的一批,有八十六人。就在这一群人刚刚走上坡道时,从日出时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寂静被一个童声打破了。
“爸爸!”文文哭喊着从草坪上的人群中冲出来,一直跑到坡道前,冲进那群物理学家中,抱住了丁仪的腿,“爸爸,我不让你变成火球飞走!!”
丁仪轻轻抱起了女儿,问她:“文文,告诉爸爸,你能记起来的最让自己难受的事是什么?”
文文抽泣着想了几秒钟,说:“我一直在沙漠里长大,最……最想去动物园,上次爸爸去南方开会,带我去了那边的一个大大的动物园,可刚进去,你的电话就响了,说工作上有急事,我也只好跟你回去了,后来你再也没时间带我去。爸爸,这是最让我难受的事儿,在回来的飞机上我一直哭。”
丁仪说:“但是,好孩子,那个动物园你以后肯定有机会去,妈妈以后会带文文去的。爸爸现在也在一个大动物园的门口,那里面也有爸爸做梦都想看到的神奇的东西,而爸爸如果这次不去,以后真的再也没机会了。”
文文用泪汪汪的大眼睛呆呆地看了爸爸一会儿,点点头说:“那……那爸爸就去吧。”
方琳走过来,从丁仪怀中抱走了女儿,眼睛看着前面矗立的真理祭坛说:“文文,你爸爸是世界上最坏的爸爸,但他真的很想去那个动物园。”
丁仪两眼看着地面,用近乎祈求的声调说:“是的文文,爸爸真的很想去。”
方琳用冷冷的目光看着丁仪说:“冷血的基本粒子,去完成你最后的碰撞吧,记住,我绝不会让你女儿成为物理学家的!”
物理学家们走上了真理祭坛那圆形的顶面。宇宙大统一模型缓慢而庄严地从物理学家们的上空移过。
当八十六个火球从真理祭坛上升起时,方琳眼前一黑倒在草地上,她隐约听到文文的声音:“妈妈,那些哪个是爸爸?”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用凝重的语调讲述了一个用生命来交换真理的故事,人类的科学精英们一批批地壮烈地死去,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格调。
B. 当数学家们走上真理祭坛时,沙漠中“没有一丝风”,“寂静笼罩着一切”,渲染了生命即将和真理交换时庄重肃穆的氛围。
C. 数学家们在生命结束前郑重感谢排险者,是因为他们完全不在乎牺牲自己的生命,并且终于获得了穷极一生追求的真理。
D. 面对妻子控诉和女儿的哀求,丁仪依旧要用生命交换宇宙大统一模型,作者以此批判以他为代表的科学家的冷漠无情。
8. 小说为什么别出心裁地设计方琳和文文的出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标题化用《论语·里仁》中的名句“朝闻道,夕死可矣”,作者以此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你是否认可丁仪等科学家的选择?请简述理由。
【答案】7. B 8. ①情节上,两人与丁仪的冲突使情节更曲折、复杂,也揭示了丁仪愿意为真理付出生命代价的原因。②人物上,通过二人与丁仪的对话,强化了以丁仪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的形象,他们对科学的重视超过了家庭、亲情,对追求真理存在执着的心理。③主题上,两人与丁仪的冲突是无数家人与科学家间冲突的缩影,引起了读者对于亲情和真理如何取合的思考。④母女的出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可读性,有助于引起读者的思考。(写对任意三点即可。)
9. ①小说借用了孔子的价值观,小说讲述了科学家用生命交换真理的故事,暗示了小说“为了真理,不惧生命代价”的价值观。②引用孔子的话与科幻的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增加了科幻小说的文化思考意义。③示例:我认可丁仪等科学家的选择。他们“舍生取义”的选择是崇高的,愿意为了自己所追求的真理付出生命的代价。示例:我不认可丁仪等科学家的选择。他们的选择是自私的短视的,将自己的欲求凌驾于任何事之上。(能自圆其说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明确握题干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从原文第9、10
自然段相关语句“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开始了。第一批八位数学家沿着长长的坡道向真理祭坛上走去。这时,沙漠上没有一丝风,仿佛大自然屏住了呼吸,寂静庞罩着一切,刚刚升起的太阳把他们的影子长长地投在沙漠上,那几条长影是这个凝固的世界中唯一能动的东西”,可知这些段落、语句渲染了生命即将和真理交换时庄重肃穆的氛围。所以B项的表述正确。
A项,错在“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格调”这个地方,从文中“……这完全是全新的……”,“……怎么可能……”,“……我以前在直觉上……”,“……天啊,真是……”以及当时间就要结束时,真理祭坛上响起了一个清晰的声音:“请接受我们八个人真诚的谢意”等语句可以看出格调并不悲伤,而且叙述的笔调也并不凝重。故排除。
C项,错在“郑重感谢排险者,是因为他们完全不在乎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地方,从原文可知:数学家们用生命做交换,得到了真理,但并不是他们“完全不在乎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是在生命和真理的抉择中,他们选择了“真理”。而且,他们感谢的也不是文中的“排险者”,而是对真理出现的致敬。
D项,错在“作者以此批判以他为代表的科学家的冷漠无情”这个地方,选项曲解了作者的创造意图,作者对这些为真理而献身的科学家是崇拜、敬佩的,而不是“批判”;科学家们也并不是“冷漠无情”,从物理学家丁仪对女儿的牵挂和爱可以看出来,他们心中也有温情。而且,“面对妻子的控诉”中“控诉”一词用得不准确。方琳对丈夫只是对丈夫为真理而献身不够理解,她其实是深爱丈夫的。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及其作用。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览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然后,从小说的文体特征,即小说的三要素的角度去分析和归纳。题目要求回答小说为什么别出心裁地设计方琳和文文的出现。很显然,“方琳和文文”作为丁文中的次要人物,以丁仪的亲人的角色出现,通过她们的言行、神情等的描写刻画,能更好地凸显丁仪的形象,彰显小说的主题。具体而言,在回答时结合小说的三要素和读者层面四个角度作答:在情节上,两人与丁仪的冲突使情节更曲折、复杂,也揭示了丁仪愿意为真理付出生命代价的原因。人物塑造上,通过二人与丁仪的对话,强化了以丁仪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的形象,他们对科学的重视超过了家庭、亲情,对追求真理存在执着的心理。主题揭示上,两人与丁仪的冲突是无数家人与科学家间冲突的缩影,引起了读者对于亲情和真理如何取合的思考。读者方面:母女的出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可读性,有助于引起读者的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的标题能力。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否是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本文小说标题“朝闻道”化用《论语·里仁》中的名句“朝闻道,夕死可矣”,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都有很好的妙处,作者刘慈欣可谓是匠心独运。本题两个小问题,第一个是根据标题,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二问是我们阅读者,如何理解丁仪等科学家的选择。第一问可概括为:小说借用了孔子的价值观,小说讲述了科学家用生命交换真理的故事,暗示了小说“为了真理,不惧生命代价”的价值观。引用孔子的话与科幻的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增加了科幻小说的文化思考意义。第二问的设置,具有灵活性。可以回答“认可”,也可以回答“不认可”。示例(1):我认可丁仪等科学家的选择。他们“舍生取义”的选择是崇高的,愿意为了自己所追求的真理付出生命的代价。示例(2):我不认可丁仪等科学家的选择。他们的选择是自私的短视的,将自己的欲求凌驾于任何事之上。
【点睛】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几,字吉甫,其先赣州人,徙河南府。幼有识度,事亲孝,母死,蔬食十五年。入太学有声。兄弼,提举京西南路学事,按部溺死,无后,特命几将仕郎。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高宗即位,改提举湖北,又改浙西。会兄开为礼部侍郎,与秦桧力争和议,桧怒,开去,几亦罢。逾月,除广西转运副使,徙荆南路。桧死,起为浙西提刑、知台州,治尚清净,民安之。黄岩令受贿为两吏所持,令械吏置狱,一夕皆死,几诘其罪。或曰:“令,丞相沈该客也。”治之益急。几承平已为馆职,去三十八年而复至,须鬓皓白,衣冠伟然。每会同舍,多谈前辈言行、台阁典章,荐绅推重焉。诏修《神宗宝训》,书成,奏荐,帝称善。权礼部侍郎。兄林、开皆尝贰春官,几复为之,人以为荣。吴、越大水、地震,几举唐贞元故事反覆论奏,帝韪其言
。他日谓几曰:“前所进陆贽事甚切,已遣漕臣振济矣。”上闵劳以事,提举玉隆观,绍兴二十七年也。金犯塞中外大震帝召杨存中偕宰执对便殿谕以将散百官浮海避之左仆射陈康伯特不可存中言:“敌空国远来,已闯淮甸,此正贤智驰骛不足之时。臣愿率先将士,北首死敌。”帝喜,遂定议亲征,下诏进讨。有欲遣使诣敌求缓师者,几疏言:“增币请和,无小益,有大害,为朝廷计,正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经武外一切置之。且前日诏诸将传檄数金君臣,如叱奴隶,何辞可与之和耶?”帝壮之。孝宗受禅,几又上疏数千言。将召,屡请老,乃迁通奉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清。
(选自《宋史·列传第百四十一》,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金犯塞/中外大震/帝召杨存中偕宰执对便殿/谕以将散/百官浮海避之/左仆射陈康伯持不可
B. 金犯塞中外/大震/帝召杨存中/偕宰执对便殿谕/以将散百官/浮海避之/左仆射陈康伯持不可
C. 金犯塞中外/大震/帝召杨存/中偕宰执对便殿/谕以将散/百官浮海避之/左仆射陈康伯持不可
D. 金犯塞/中外大震/帝召杨存中偕宰执对便殿/谕以将散百官/浮海避之/左仆射陈康伯持不可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提举,本有管理、提拔、举荐之意,在宋代也指设立的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如本文中的“提举学事”。
B. 漕,指通过水道运粮,也可指水运他物。如水路不通之处,则辅以陆运,多用车载,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
C. 宰执,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权的重臣,在宋代,尚书左右仆射、丞相、参知政事、枢密使等均在宰执之列。
D. 檄,指檄文,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书的一种形式,常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内容,文中指以檄文晓谕安抚对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几为人孝顺,有见识气度。母亲去世,他粗茶淡饭十五年。进入太学学习之后,有了名气。参加吏部考试,他的文章为考官所欣赏。
B. 曾几治政有道,执法不畏权贵。他担任地方官时,奉行清净之道,人民安心;黄岩令犯法,曾几不理会他正做客丞相家,对其治以重罪。
C. 曾几言谈得体,为人备受推重。每次和同僚聚会,他常常谈论前辈的言行举止和台阁典章制度,因此士大夫们非常推崇尊重他的为人。
D. 曾几力主抗金,坚决反对议和。金人侵犯边塞,有人主张请求金人延缓出兵,曾几认为,增加岁币请求讲和之事无利有害,并决意反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越大水、地震,几举唐贞元故事反覆论奏,帝韪其言。
(2)为朝廷计,正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经武外一切置之。
【答案】10. D 11. D 12. B
13. (1)吴越一带涨大水,发生地震,曾几列举唐朝贞元年间的旧例反复议论奏报,皇上认为他说得对。
(2)替朝廷打算,正应当卧薪尝胆枕戈待旦,专一从事省俭之事,除经营武事以外一切搁置。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金”即“金国”;“犯”是动词,作谓语,其宾语是“塞”,即边塞;第一层意思就是“金国侵犯边塞”,所以“塞”字后需要停顿;故排除BC。而“中外大震”是前一句的反响,意思是(北宋)朝廷内外都十分震惊。这个时候北宋的皇帝(帝)就该采取措施应对了,即“帝”之前需要停顿。“帝”作“召”的主语,其宾语是“杨存中偕宰执”,而不只是“杨存中”,召见他们的地点是“便殿”,故在“殿”之后要停顿。“谕”也是皇帝发出的动作,“谕”的宾语是“将散百官”且让他们“浮海避之”,所以在“百官”后停顿,从而排除了A项。皇帝的观点招到左仆射陈康伯的反对,所以“左仆射”前需要停顿。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D
项,错在“文中指以檄文晓谕安抚对方”这个地方,从后文“数金君臣,如叱奴隶”看出是像对奴隶一样“数落”金国的君臣,而不是“安抚”。而作为“檄文”,多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错在“黄岩令犯法,曾几不理会他正做客丞相家”这个地方。选项其实是对“客”的理解错误,原文“令,丞相沈该客也” 中的“客”在句中不是“做客”的意思,而是“门客”的意思。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第一句的采分点:“举”,列举;“故事”,是古今异义词,在句中是“旧例”的意思;“反覆”即 “反复”;“韪”,本义是“正确”,这里活用作意动,译为“认为正确”。第二句采分点:“为”,介词,译为“替”;“计”,动词,打算;“务”,动词,译为“崇尚、重视”;“经”,经营;“置”,动词,“搁置”。
【点睛】参考译文:
曾几字吉甫,他的祖先是赣州人,迁居河南府。年幼时就有见识,服侍双亲很孝顺,母亲死了,粗茶淡饭十五年。进入太学,有名声。参兄长曾弼担任京西路学事,巡视部属时溺水死亡,没有后人,特别任命曾几担任将仕郎。参加吏部考试,考官惊异他的文章,放在优等,赐上舍出身,提拔为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升迁太学博士,授任校书郎。高宗即位,改任提举湖北,又改任浙西。恰巧兄长曾开为礼部侍郎,和秦桧极力争论和议,秦桧发怒,曾开离职,曾几也罢官。过了一个月,授任广西转运副使,调转官职为荆南路。
秦桧死了,起用为浙西提点刑狱、台州知州,政治奉行清净之道,人民安心。黄岩县令接受贿赂被两名官吏要挟,县令用镣铐拘禁两名官吏关押在狱中,一个晚上都死了,曾几追问他的罪责。有人说:“县令是丞相沈该的门客。”曾几追究得更加急迫。
曾几在天下太平时已担任馆职,离职三十八年又再度任职,胡须鬓发都白了,衣冠壮美。每到和同事聚会,常谈论前辈的言语举止、台阁典章制度,因此推崇尊重他。诏令写作《神宗宝训》,书完成后,奏报上去,皇上称赞。代理礼部侍郎。兄长曾楙、曾开都曾经担任礼部副长官,曾几又担任这个职位,人们认为是种荣耀。
吴、越地方发大水、地震,曾几举出唐朝贞元年间旧事反复论述上奏,皇帝肯定他的说法。过了几天对曾几说:“以前所说的陆贽的事很中肯,已派遣漕臣赈济百姓了。”皇上怜悯他事多辛劳,提举玉隆观,这是绍兴二十七年的事。
金兵侵犯边塞,朝廷内外大为震惊,皇帝召杨存中和宰相执政在偏殿问话,告知他们将要遣散百官,乘船到海中避难。左仆射陈康伯坚决不同意。杨存中进言:“敌人率全国兵力远道而来,已闯入淮甸,现在正是贤能才智的人奔走都来不及的时刻。臣愿意带头率领将士,面向北方誓死抗敌。”皇帝欢喜,于是议定亲自出征,下诏令进攻讨伐。有想要派遣使臣到敌方请求延缓出兵的,曾几上奏疏进言:“增加岁币请求讲和,没有小利,却有大害,替朝廷打算,正应当卧薪尝胆枕戈待旦,专一从事省俭,除经营武事以外一切搁置。况且前些日子已诏令诸将传递檄文责备金国君臣,像呵斥奴隶,还有什么话可以跟他们讲和呢?皇帝认为他的话很雄壮。
孝宗接受禅让,曾几又上疏几千字。皇帝将要召见他,他屡次请求告老,于迁任通奉大夫,退休。亁道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二,谥号文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①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②,归邀麟阁③名。
【注】①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这一年,由于唐朝将帅对边事处置失宜,契丹发动叛乱。唐王朝于是年七月以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以备契丹。崔融时任著作佐郎,以掌书记身份随武三思出征。②卢龙塞:即今河北省遵化县内的喜峰口,是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三国志》载,曹操北征乌桓,有个名叫田畴的人献策自卢龙口进军,曹操从之,果获大胜,论功行赏时,田畴拒不接受,说:“岂可卖卢龙塞以易赏哉!”③麟阁:麒麟阁。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名功臣的像在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14.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天”“白露”点明送别的时间;“肃杀”“专征”渲染出送别时庄重严肃的气氛。
B. 颔联中“慎佳兵”是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两句表面歌颂王师,实则规谏友人。
C. “海气侵”“边风扫”是诗人对战场恶劣环境的想象,寄寓了诗人对友人出征的担忧。
D. 诗人在送别之余还能寄意现实,写景议论不事雕琢,所用词句质朴自然,铿锵有力。
15. 全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盛赞唐军的仁义,“王师非乐战”写出王师不喜征伐,以仁义为本。②劝勉友人要慎重兵事,体恤生灵,“之子慎佳兵”是规劝朋友慎重兵事,少杀戮。③赞颂唐军的兵威,对征讨怀有必胜信心。“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喻指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定能击败叛军。④劝解友人等将领们莫要贪功邀赏。“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是希望友人能够以国家大义为重,不要穷兵黩武。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错在“诗人对战场恶劣环境的想象,寄寓了诗人对友人出征的担忧”这个地方,选项对诗歌的内容分析错误。“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两句比喻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定能击败叛军,赞颂唐军的兵威,对征讨怀有必胜信心。而不是表现“环境恶劣”和对友人的“担忧”。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首先,看作者,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其次,结合诗歌中的注解,进一步了解内容;第三,如果有选择题,可以在选项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就是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题干要求回答全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我们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多角度的分析作者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从“王师非乐战”一句可看出写出唐朝军队不喜征伐,以仁义为本,诗人盛赞了这一行为。从“之子慎佳兵”意思是规劝朋友慎重兵事,少杀戮,这表现了诗人劝勉友人要慎重兵事,体恤生灵。“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喻指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定能击败叛军,赞颂唐军的兵威,对征讨怀有必胜信心。而末尾两句“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是诗人希望友人能够以国家大义为重,不要穷兵黩武。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王风·采葛》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一诗中,屈原用来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孟子指出“合生取义”的美德具有普遍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见复关 (2). 泣涕涟涟 (3). 民生各有所乐兮 (4). 余独好修以为常 (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6). 人皆有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本题是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词,力求横线的答案与之呼应。第一句的关键是呼应题干“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显然只有“泣涕涟涟”才能表现这种伤心,注意“涟涟”都是“水旁”;而“复关”本是男青年所在的地名,文中代指男子。第二句,将“百姓的”喜乐和“诗人”的高洁不俗对比。“余独好修以为常 ”正表现了诗人的不俗的乐趣。第三句呼应题干中的“普遍性”三个字,那就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非独”和“人皆有之”的“皆”。
第II卷表达(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为什么要考虑探索其他宜居星球?一个原因是,对我们来说,地球变得太小了。在过去二百年中,地球人口呈 增长的态势,目前这一数值约为1.9%0这听起来可能不是很多,但它意味着,每四十年世界人口就会翻一番,到2600年,世界将拥挤得“ ”,电力消耗将让地球变成“炽热”的火球,形势 。避免这样的世界末日,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太空,探索人类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我们相信,生命在地球上经过漫长的进化后,实现了与地球环境的高度 。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是可能的。( )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会注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甚至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它将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全新视角,让我们着眼于更广的空间,而不是拘泥于眼下。希望这能够让我们团结起来,面对共同的挑战。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现象级 摩肩接踵 奄奄一息 融合
B. 指数级 摩肩接踵 岌岌可危 契合
C. 指数级 重足而立 岌岌可危 融合
D. 现象级 重足而立 奄奄一息 契合
18.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甚至会注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
B. 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甚至会决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
C. 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会决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甚至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
D. 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改变彻底人类的未来,甚至会决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
19. 下面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还是可以假设,生命会在某处存在,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是宇宙是无限的。
B. 由于宇宙是无限的,这种可能性虽然极小,但我们还是可以假设,生命会在某处存在。
C. 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但宇宙是无限的,我们还是可以假设,生命会在某处存在。
D. 因为宇宙是无限的,所以尽管生命在某处存在的可能性极小,但我们还是可以假设。
【答案】17. B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技巧:(1)看词义,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2)看对象,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同,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3)看褒贬近义成语感情色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4)看语体,有的成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5)看功能,近义成语语法功能不同,不可乱用。语段型成语的选择也要注意上下句的呼应,比如第一空横线处后面有“目前这一数值……”的表述,那么横线待选的词语应该含有“数字”概念,故选“指数级”,从而排除带有“现象级”的AD两项。第二空,根据语境要填与“拥挤”相匹配的词语。待选项“重足而立”多形容恐惧,显然不符合语境,故第二空填“摩肩接踵”,从而排除C项。再看其他成语,“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填在第三空非常适合。而“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临近死亡,多用指人,也不侧重与“危险”,应排除。“契合”是符合、相合的意思;而“融合”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语境中“人”与地球环境不可能合为一体,只能“相合”“相适应”。故排除“融合”。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懂事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
A项,动宾不搭配,“注定”和“未来”不搭配。
C项,语序不当,先“改变”,最后“决定”是否有未来。
D项,语序不当 ,副词“彻底”修饰动词,应该放在动词“改变”之前。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从括号前面的句子,“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是可能的”。那么后面的内容要紧承这个可能性,即阐述这种可能性存在的缘由——“宇宙无限”,也正是由于“宇宙无限”,所以我们可以假设,“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是可能的”。C项,对前后句的呼应做得很好,而且紧紧地扣住“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星球上”这个前提条件,其他选项都未顾及这个前提条件。
故选C。
20.给下面的新闻加一个标题,要求句式整齐,不超过15个字。
8月以来,宁夏中北部高温天气频现,借助高温天气,被誉为“中部干旱带的精华,石头缝长出的西瓜珍品”硒砂瓜销量火爆,成为高温天气里的消暑佳品。
近日,宁夏高温天气频现,8月上旬,大武口、银川、灵武、吴忠、青铜峡、中宁高温日数为2-4天,吴忠、银川、青铜峡、灵武达到或创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记录,吴忠持续高温天数位列1961年以来第二位。
炎热的夏季,口感甜美、营养丰富的宁夏特产硒砂瓜理所当然成为大家的消暑佳品。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也处在高温酷暑天气中,市场需求量很大,今年宁夏的硒砂瓜销售价格也适中,因此销售火爆。据统计,产区每天派出200辆车外运,外运量高达4000吨左右。
【答案】示例:宁中北高温频现,硒砂瓜销量暴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此题还要注意新闻的特点。一句话新闻拟写原则: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首先我们要快速浏览这则新闻的内容,然后重点抓新闻的导语部分,进行新闻事实的概括。第一自然段正是导语部分,讲到“宁夏中北部高温天气频现,借助高温天气,被誉为‘中部干旱带的精华,石头缝长出的西瓜珍品’”硒砂瓜销量火爆,成为高温天气里的消暑佳品”,所以我们提取其中的关键词:新闻的发生地“宁夏中北部”;事件是由于高温频现,导致硒砂瓜销量火爆。由于题干有字数限制,故本则新闻标题可拟为:宁中北高温频现,硒砂瓜销量暴增。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21.下面是某公司进行岗位培训的流程图。请根据这个流程图,向客服中心的员工简要说明他们在“顾客回访流程”中的具体职责。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得体,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你们先从售后中心那里拿到顾客的资料,然后给顾客打电话,询问他们的满意度。如果满意,就直接记入档案;如果不满意,就通知相关部门处理。最后记得把相关部门报送的不满意原因和处理结果也记入档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简洁、通顺的能力。此题是一道流程图的语言表达题,作答流程图类试题,首先要找准流程图表述的中心主题,然后从流程图箭头的指向上去语言描述,最后是主题试题的要求,例如本题中心主题要素,“售后中心”“客服中心”“顾客”“相关部门”要做的事情。重点注意“满意度”处的两种情况的处理方式。最后要注意要求: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得体,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字数的限定是最关键的,考生要注意语言的简洁。
【点睛】作答语言表达流程图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把握流程图的中心,注意流程图的箭头指向方向,在语言表达的时候要顺着箭头指示方向进行表达,注意有分叉的时候要表述完整和准确,字数的要求体现的是语言表达的简明,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连贯和语句间的逻辑要严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②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③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④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
文化交流在国际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在下一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代表我国青年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交流互鉴,成就大美文明
亲爱的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交流互鉴,成就大美文明》。人类历史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不仅是人能够直立行走,更主要的是人有思想、有灵魂,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从秦砖汉瓦到唐诗宋词;从司母戊鼎到敦煌莫高窟,再到丝绸之路。炎黄子孙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谱写了昔日的辉煌。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代的列车已经飞驰到21世纪,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为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2019年上半年,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道亮丽风景。开创性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绿色、可持续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配,“长城脚下的世园会”让各国人民共享绿色生活之美……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向世界阐述中国的文明观,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中,书写浓墨重彩篇章,不断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力量。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一些人固守意识形态偏见,鼓吹所谓“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威胁世界和平发展前景。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
中国,强调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以实际行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以文化文明力量凝聚广泛共识,引领各国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主席亲力亲为,为世界树立了榜样。习近平主席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入阐述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出席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与外方领导人一起欣赏亚洲文明之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体现了中国对促进亚洲文明发展的深邃思考和责任担当,被誉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际盛会”。“我要向习近平主席表示感谢,感谢中国召开文明对话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的话,道出了国际社会的心声。
习近平主席上半年出访,赋予中国外交人文情怀,展示开放包容的文明大国形象。从对中意文化交流使者如数家珍,到在摩纳哥王宫强调“我们两国相似的民族性格和共同的精神追求,使得我们相知相亲”,再到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一起谋划促进中法人文交流;从出席莫斯科动物园熊猫馆开馆仪式,到与普京总统在涅瓦河上畅谈圣彼得堡的历史和今天;从在吉尔吉斯斯坦检阅仪仗队时用吉尔吉斯语向仪仗队员问候,到在塔吉克斯坦强调“让中塔友谊深植人心,让世代友好薪火相传”;从与朝鲜民众一道观看大型团体操和艺术表演,到强调“地缘相亲和文缘相通是中朝关系的牢固纽带”……习近平主席欣赏文明之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践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中国外交注入深沉久远的文化底蕴。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国理念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在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五点主张。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深入阐述中国的文明观,强调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为各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峰会、亚信杜尚别峰会等多边舞台,习近平主席对文明交流互鉴重要性的强调一以贯之,不断推动世界文明多样共存、和谐共生、交融共享、繁荣共进。“真正的文明之间不应也不会发生冲突对抗”,“人类文明之美就在于对话”……外国领导人纷纷表示。
中国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引领文明交流互鉴的潮流。诗意栖居的绿色生活,人类共同向往。110个国际参展者和120
多个非官方参展者应邀参展北京世园会,共享绿色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机遇。亚洲文化嘉年华和丰富多彩的亚洲文明周活动盛况空前,搭建起亚洲乃至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民心相通分论坛梳理民心相通领域成果,规划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为各国共同发展夯实文明之基。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将联合亚洲国家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和亚洲旅游促进计划,中意、中法将互办文化旅游年,未来5年中国将邀请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1万名代表来华交流……中国积极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行动派,致力建设开放包容的美好世界。
“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的话意味深长。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这是中国特有的文明担当,也是推动文明繁盛、人类进步、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力量。
青年朋友们,我们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复兴中华的重任将义不容辞的落在我们的肩上。梁任公先生早在《少年中国说》里就慷慨激昂地说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我辈青年当拿出锐气,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世界的文明交流与共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此次作文首先要求我们对所给的四句话进行分析:明确各自讲了什么,侧重点在哪里;其次,“求同存异”把握住四句话所反映的共同内容。第①句的意思是:国家之间的交往,重在百姓之间的友好往来,而百姓的友好往来,贵在心灵沟通。第②句“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强调的是对不同文明的包容。第③句讲文化自信,第④句讲文明必须是开放的,才能有生命力;自我封闭,只会走向衰落。四句话的共同点就是:文明需要包容,文明需要开放。再看,题目要求:就“文化交流在国际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谈自己的感想。本文有个特殊要求就是要写成发言稿。同时,审题过程中要注意字数、文体要求等等。
立意:
1.人类文明与国家发展角度,谈文明、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提高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地位的“硬核”版块。
2.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用“包容”的心态的对待不同的文明和文化,才能让世界更加丰富而美好。
3.文明、文化需要交流互鉴,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观念、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视野去对待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素材:
1. 中国与拉美已携手走过近六十载光辉岁月。从古巴到智利再到阿根廷、巴西和委内瑞拉,黄志良用他四十余年的外交生涯,亲历并见证了中拉关系从一片空白,到打开缺口,再到飞速发展的历程。
2. 习近平主席上半年出访,赋予中国外交人文情怀,展示开放包容的文明大国形象。从对中意文化交流使者如数家珍,到在摩纳哥王宫强调“我们两国相似的民族性格和共同的精神追求,使得我们相知相亲”,再到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一起谋划促进中法人文交流;从出席莫斯科动物园熊猫馆开馆仪式,到与普京总统在涅瓦河上畅谈圣彼得堡的历史和今天;从在吉尔吉斯斯坦检阅仪仗队时用吉尔吉斯语向仪仗队员问候,到在塔吉克斯坦强调“让中塔友谊深植人心,让世代友好薪火相传”;从与朝鲜民众一道观看大型团体操和艺术表演,到强调“地缘相亲和文缘相通是中朝关系的牢固纽带”……
3.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交流互鉴的故事丰富多彩。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使各国人民共享合作机遇。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一直在交流互鉴中书写辉煌故事。向他国学习并吸收先进经验,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助力。
4.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将在2022年02月04日~2022年02月2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这一盛会,又是一次极好的文化交流与互鉴的好机会。
结构层次:
此题形式上虽然是发言稿,但文章主体可以写成议论文。而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总分式等。本题可采用总分式的结构行文。文章开头先提出中心论点:时代的列车已经飞驰到21世纪,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为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接着“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主席亲力亲为,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国理念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作为分论点,最后再次呼吁全体青年拿出锐气,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世界的文明交流与共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特别提醒,古语云“文以载道”,我们的作文是反映我们思想,反映我们的“三观”的,因此一定要充满正能量。此次作文的首尾部分,都回到发言的现场,形成首尾呼应的圆形结构,其目的是告诉青年一定要责任担当,要肩负起促进国际间文明交流与发展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