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00 KB
  • 2021-06-05 发布

【语文】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线上月考试题(1)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线上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到中国哲学,首先涉及“中国哲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作为哲学的一种形态,中国哲学包含着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品格。从其最本源的意义看,哲学(Philosophy)表现为对智慧的追求,中国哲学在内在的层面同样也体现了哲学的这一规定,当然,在近代以前,中国哲学没有用Philosophy这样的概念来指称我们现在称为“哲学”的对象;但是从实质的方面来说,中国哲学一开始便表现出与广义哲学一致的理论关切。从先秦开始,中国哲学便以“性与天道”为总体上的指向。从实质内涵来看,“性与天道”的追问与智慧的追求具有相通性,两者都趋向于跨越经验的界限,从总体上去理解这个世界。可见,在本源的意义上,中国哲学包含着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品格。‎ 中国哲学所包含的普遍性品格,同时又通过独特的范畴、观念、概念表现出来。就“命”这一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而言,一方面,它呈现为具有神秘形态的必然趋向,与人的努力、人的作用相对而言,表现为外在于人的必然力量;另一方面,它又与人的偶然遭遇联系在一起:荀子便以“节遇之谓命”来界定“命”。从先秦开始,中国哲学形成的“力”“命”之辩所涉及的是人的力量和外在天命之间的关系。“力”“命”之辩在理论上所指向的,是人的自由和外在必然的关系,从哲学的视域看,其中包含“必然”“偶然”“自由”等哲学范畴。这些范畴无疑都包含普遍的哲学内涵,但这些普遍的哲学内涵如上所述又是通过“力”“命”等概念表现出来的,后者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在解释中国哲学中“命”这一概念时,如果完全忽略它所包含的普遍性内涵,那么这一概念就会显得不可捉摸。但另一方面,以“命”这个独特的概念去表述普遍意义上的“必然”“偶然”等范畴,同时又体现出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在其他哲学系统中,很少可以看到同一概念兼含“必然”“偶然”等意义,如果完全还原为通常所说的“必然”或“偶然”等范畴,则这一概念所表达的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也就失去了。这一事实从一个方面具体地表明,中国哲学既有中国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品格,也包含着其独特的形态。‎ 与中国哲学的如上形态相关联,对待中国哲学的态度关乎认同和承认两个层面。“认同”‎ 意味着肯定中国哲学与普遍形态的哲学之间的关联性和相通性,即确认中国哲学是哲学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而非将其完全隔绝于哲学领域之外。“承认”则是对中国哲学之为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和形态的肯定。从认同和承认这两个角度去理解中国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同时体现了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自信。‎ ‎(摘编自杨国荣《中国哲学:内涵与走向》)‎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中国没有现在称为“哲学”的对象,但实质上包含着哲学的普遍性品格。‎ B.中国哲学一开始就和哲学一样,都不是从经验性的视域去理解这个世界的。‎ C.用一个概念表述几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这在其他哲学系统里是完全没有的。‎ D.“命”兼含“必然”“偶然”等意义,但不等同于普遍意义上的“必然”或“偶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阐述了中国哲学和广义哲学的关系,并指出了对待中国哲学的态度。‎ B.第一段先亮明观点,再举实例分析,论证中国哲学与哲学之间的相通性。‎ C.文章以“命”这一概念为例,旨在论证其他哲学系统和中国哲学的不同。‎ D.对于对待中国哲学态度的两个层面,文章先阐述其内涵,再归结其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缺乏对智慧的追求,中国哲学就不是哲学大家族中的一员。‎ B.仅仅注意概念所包含的普遍性内涵,还不能准确理解中国哲学。‎ C.理解了中国哲学概念的独特性,才能领会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 D.否定中国哲学和广义哲学的关联性,就是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游学线路迅速升温,携程发布的2017年我国城市家庭亲子游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70%,人均花费2.5万元。而国内游学的增长是出境的两倍,人均花费在4000元。从售卖城市的分布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报名参加游学人数最多,一线城市排名靠前。内蒙古、宁夏、贵州、甘肃等城市是国内游学热门目的地,沙漠徒步、草原亲子、文化自然游学等产品最为火热。‎ 在海外游学市场方面,报告显示,海外游学增长达到70%以上,人均消费2.6万元,中产家庭是海外游学的主力。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位居十大海外游学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三甲。报告预计,今年全国夏季海外游学市场规模达到80万人次,营收200亿元,国内外游学总体量预计超过300万人。‎ ‎(摘编自《今年国内游学人数激增》,2017年9月12日北京商报网)‎ 材料二:‎ 不久前,微信朋友圈里很火的文章《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里提到,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可是,她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买了,原因就是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35000元。那么问题来了,在天津,孩子过暑假要花多少钱呢?就此“津云”——前沿新闻记者做了问卷调查,大多数网友选择了5000元以下,可以看出天津的家长们养孩子还是很淡定的。‎ ‎(1)有机会您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吗? ‎ ‎(2)您认为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目前孩子的教育消费,过半网友认为偏高了,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认可放养式教育的家长寥寥无几。对于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网友们意见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意愿的家长也不少。从调查可以看出,天津的家长们还是比较理性的,更认同在培养孩子方面应该量力而行,对海外游学这样的高端消费盲目跟风者不多。‎ ‎(摘编自《多少钱能撑起一个暑假?天津家长很淡定:培养孩子量力而行》,2017年8月17日北方网)‎ 材料三:‎ 何谓“游学”?传统上,游学是游学者游历四方、寻师求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活动。早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就有“游学博闻”‎ 之语。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一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带领弟子读书、体验山水,并将一路的所闻、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漫游祖国各地,不仅开阔眼界增长阅历,而且壮丽山水中的灵气,也赋予了他“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为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一直到明代的徐霞客、清初的顾炎武,这种传统代代相传,成就了中国古人知行合一的优良士风。‎ 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因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加之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2016年末,教育部、中国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发布和实行使游学获得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其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 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 游学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价值依然灿若明星,其精髓贵在知行合一,诚如青年毛泽东所言:“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摘编自《游学精髓就在知行合一》,2017年9月4日《光明报》)‎ ‎4.根据材料,下列关于海外游学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54%的网友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决定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表现得很理性。‎ B.多数网友并没有反对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但仅有20%的网友明确表示会参加。‎ C.多数网友希望孩子通过海外游学实现开阔视野,学习外语,提高独立性的目的。‎ D.16%的网友因怕孩子有失落感而让其参加海外游学,而多数网友并未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表明2017年暑假海内外游学人数大幅增长,并点出了游学的热门目的地,材料二表明中国家长对游学的选择还是很理性的。‎ B.材料三谈及游学的内涵和游学的传统,并借阐释游学的意义与价值,揭示了游学的精髓在于知行合一。‎ C.针对游学融入过多的商业因素的情况,《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从制度上为游学做出了保障。‎ D.三则材料都对游学现象进行了报道与评论,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认识游学这一现象。‎ ‎6.怎样才能正确地开展游学活动?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侯七家住泗州城郊外,原名侯小宝,因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人们都称呼侯七。由于爹妈死得早,加之六个哥哥姐姐也不管侯七的死活,侯七便如孤儿一般在泗州城游荡。侯七虽识字不多,倒也读过几天私塾。侯七在泗州城晃荡,但眼明手快,能说会道,不久,便在城中“一品轩”古董店谋了个伙计的差事。‎ 侯七干活卖力,也很聪明,嘴油舌滑,一品轩老板董玉轩甚是喜欢、看重,数年间将侯七的工钱涨了几番。而侯七也没有辜负董玉轩的栽培,将一品轩打理得井井有条。老板常常擦拭着玉,自言自语:“嗯,是块好玉……”有时也微微皱眉。‎ 侯七在一品轩一千就是十多年,从一个晃荡的毛头小子干成了三十多岁的大青年。十几年间,侯七倒也虚心好学,除了干好自己伙计该干的事情外,还旁敲侧击地向老板董玉轩讨教学习古董知识。董玉轩何等聪明,知道一品轩之所以能在泗州城屹立数十年不倒,全靠自己对古董行业几十年浸淫的专业判断。如果侯七得到自己真传,势必到哪都有立足之地。董玉轩有两子,但一个留了洋,一个当了兵,竟无一子肯跟随他做古董生意。董玉轩也想过将自己的一身技艺找个传人,侯七也曾是董玉轩衣钵的考虑对象。但董玉轩精明如斯,想到自己一旦倾囊相授,侯七艺满必会离开一品轩,另谋高就,或是另起炉灶,这样自己十几年的栽培也就付之东流了。因此,侯七只学到了董玉轩的皮毛。侯七也明白董玉轩不会轻而易举地传授自己,十几年来,侯七也攒了一笔钱,时刻准备着自己当老板。‎ 一日,店里有一老妇来卖一块玉壁,侯七见这玉壁呈椭圆形,头大尾小,通体圆润,光泽明亮。侯七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块上了年代的真品好玉,一问价,老太太竟要价不菲,说这玉璧是明末长平公主之物,要五百大洋,侯七虽吓了一跳,但想到这玉璧有几百年历史,又是宫廷之物,如果将之买下然后再伺机出手,说不定可以大赚一把,那时自己另起炉灶就大有希望了。于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侯七终于用自己攒了十几年的三百块大洋,悄悄将玉璧买下,老板董玉轩自是瞒住不说。‎ 趁一日得闲,侯七悄悄揣玉璧至山阳城,找到了古董界泰斗萧老,萧老一见玉璧顿时两眼放光,侯七见了心中一喜,能让古董界泰斗两眼发出光芒的自然是不会差的玩意了,这回自己多半赚大了。‎ 萧老双眼光芒放完,方道:“的确是一块好玉,应该是明末之玉。”‎ 侯七听毕心中又是一喜,自己三脚猫古董皮毛并没有看走眼,这玉璧果然是一块明代的好玉。其实候七当时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完全靠多年的感觉,想不到这老妇竟没有说谎。‎ 侯七正要问这块玉璧价值几何之时,突见萧老将玉璧贴在唇鼻之间,仔细闻了起来,嗅吮再三,萧老兴奋道:“此玉隐约有一股华贵之气!”侯七连忙兴奋道:“卖的人说此玉璧乃长平公主贴身玉璧。”同时也对萧老佩服不已,连这华贵之气也能闻出来,不愧是古董界的泰山北斗。‎ 萧老一听,恍然大悟道:“难怪,难怪!”继而又叹道:“不过,可惜的是此玉乃长平公主死后下葬时用过的,虽玉质名贵,但裹污秽之气,已经不值钱了。”侯七大惊。他不甘心问道:“那这玉璧到底能值几钱?”萧老叹道:“最多三十大洋。”“不可能……不可能……我花三百大洋买的玉怎么可能呢……”侯七神情忧惚地出了萧宅。萧老在后面又道一句:“如若不信,回去后你用温热毛巾覆于玉璧上,片刻再闻闻你就明白了……”‎ 心灰意冷的候七回到泗州城一品轩,悄悄拿来热毛中裹住玉璧,一会儿侯七再拿起玉璧一闻,果然闻到一股臭味。侯七又怒又恼,一把将玉璧摔了个稀巴烂。‎ 侯七后悔已晚,但更后悔自己十几年来学得不专心,假如自己出去开店,迟早得倒闭。侯七下定决心死心塌地跟董玉轩好好学好好干。‎ 二十年后,管理一品轩数年的侯七已是泗州城数一数二的古董行家。‎ 董玉轩的两个儿子,老大留洋娶了个洋妞定居法兰西再也不回来了,这可把董玉轩气得够呛。而更让董玉轩伤心欲绝的是,老二当兵参加了革命党,被砍了头。董玉轩一病不起。‎ 董玉轩临死的时候告诉侯七,二十年前,那个老妇卖玉,是自己安排的,目的就是让侯七留在一品轩。还说:“一个古董行家没有几十年成不了行家。这人啦,就跟这玉一样……”‎ 侯七也明白了老板的良苦用心,不经过几番磨砺,又怎么能成为今日开了几间分店的侯琢玉呢。‎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侯七偷买玉璧前后行事的变化,正表现了他的成熟过程;而写董玉轩的两个儿子则反衬侯七的虚心好学。‎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如“侯七见了心中一喜”“侯七听毕心中又是一喜”,生动表现了侯七对玉的喜爱。‎ C.董玉轩喜欢、看重侯七,但又十分精明,不肯轻易地倾囊相授,怕侯七离开一品轩,这里表现出了董玉轩自私和猜疑的一面。‎ D.小说结尾处使用陡转技法,师傅董玉轩在临终时说出玉璧的真相,出人意料,有引人深思、震撼人心的作用。‎ ‎8.小说为什么详写萧老鉴玉情节?请简要分析。(6分)‎ ‎9.这篇小说叙写平凡人平凡事,却给人丰富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昂,字千里,陈郡阳夏人。父抃,冠军将军、雍州刺史,泰始初,举兵奉晋安王子勋,事败诛死。昂时年五岁,乳媪携抱匿于庐山,会赦得出,犹徙晋安。至元徽中听还时年十五初抃败传首京师藏于武库至是始还之。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期服,庐于墓次。从兄彖尝抚视抑譬,后与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 齐初,起家冠军安成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王俭镇军府功曹史。俭时为京尹,经于后堂独引见昂,指北堂谓昂曰:“卿必居此。”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丁内忧,哀毁过礼。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俄迁御史中丞。时尚书令王晏弟诩为广州,多纳赇货,昂依事劾奏,不惮权豪,当时号为正直。‎ 永元末,义师至京师,牧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高祖手书喻曰:“夫祸福无门,兴亡有数,天之所弃,人孰能匡?吾荷任前驱,拨乱反正,伐罪吊民,至止以来,前无横阵。今竭力昏主,未足为忠,家门屠灭,非所谓孝,忠孝俱尽,将欲何依?”昂答曰:“窃以一餐微施,尚复投殒,况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所以踌躇,未遑荐璧。”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 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册谥曰穆正公。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敕诸子不得言上行状及立志铭,凡有所须,悉皆停省。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但官序不失等伦,衣食粗知荣辱,以此阖棺,无惭乡里。”诸子累表陈奏,诏不许。‎ ‎(选自《梁书·卷三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元徽中听还/时年十五/初/抃败/传首京师/藏于武库/至是始还之 B.至元徽中/听还时/年十五/初抃败/传首京师/藏于武库/至是始还之 C.至元徽中/听还时年十五/初抃败/传首京师/藏于武库/至是/始还之 D.至元徽中/听还时/年十五/初/抃败传首/京师藏于武库/至是始还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舍人,古代官职名,“太子舍人”指太子的属官,与“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意思相同。‎ B.丁内忧,古代指遭遇母亲丧事;遭遇父亲丧事则称“丁外忧”。‎ C.牧守,指郡和州的长官。古时郡的长官称守,州的长官称牧。‎ D.明公,在古代是对位尊者的称呼,文中袁昂称高祖为明公,表达自己对高祖的尊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袁昂幼年丧父,飘零他乡。他五岁时父亲因拥立晋安王事败被杀,他跟随乳母藏匿于庐山,后遇到朝廷大赦,才迁往晋安。‎ B.袁昂不畏权势,为官正直。他担任御史中丞时,尚书令王晏的弟弟王诩任广州刺史,多方接受贿赂,袁昂向皇帝检举了他。‎ C.袁昂身处乱世,节操忠贞。在义师横扫京师、其他官员望风投降时,他据守一方,绝不拱手称臣,但最终还是得到高祖宽宥。‎ D.袁昂看重名节。他临终曾留下奏疏,表示不接受朝廷赠谥;还告诫后人,他死后丧事从简。但朝廷最终仍册赠他“穆正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期服,庐于墓次。‎ ‎(2)夫祸福无门,兴亡有数,天之所弃,人孰能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西晋时的古诗,完成14-15题。‎ 咏史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②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金张:指汉代的金日磾和张安世两家,从汉武帝时起,到王莽篡汉止,七个朝代,世代是宫中宠臣。②冯公:指冯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两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贵族子弟。‎ B.三四句中,“彼”指山上的小树,当它长大变成和松树一样高时,就拥有阔大的树荫和百尺长的枝条。‎ C.第五句中,“胄”指的是贵族后裔,“蹑”,意为“登”。这句的意思是贵族世家的子弟能轻易登上高位。‎ D.这首古体诗气势雄健,笔调挺拔,形象鲜明,情感浓烈,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作者独树一帜的风格。‎ ‎15.这首诗通篇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荀子用“__________”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的状态;而苏轼的《赤壁赋》则用“_______________”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广江面上自如漂流的状态。‎ ‎(2)《琵琶行》中,白居易被贬江州,卧病浔阳,听不到丝竹之声,早晚间只能听到“_______________”,虽然有一些山歌村笛,却“_______________”。‎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国家形势危亡和个人身世坎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瞿塘峡如果说像是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势奇绝,________,巫山十二峰,各峰有各峰的________,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美的评价和命名,显然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而诗意又是________的。峡急江陡,江面布满大大小小的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________的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升起的一层青色的雾,使得三峡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心上面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连绵不断 姿态 变幻无穷 充裕 ‎ B.络绎不绝 形态 神秘莫测 充足 C.络绎不绝 姿态 变幻无穷 充裕 ‎ D.连绵不断 形态 神秘莫测 充足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长江后浪催前浪,轰轰烈烈地流向远方。‎ B.长江平静而缓慢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C.长江像一条五彩的带子在夕阳里显得悠悠飘飘,变得如此驯良。‎ D.长江像一条巨蟒,翻滚着,呼啸而去。‎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瞿塘峡如果说像是一道闸门,巫峡那么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B.如果说瞿塘峡像是一道闸门,巫峡那么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C.如果说瞿塘峡像是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D.不仅说瞿塘峡像是一道闸门,而且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20.高考之后,很多同学在班级群里讨论如何填报专业志愿。下面几位同学中有两位同学的推断存在问题,请找出并说明原因。(6分)‎ 小赵说:“父母要我报金融类专业,但报考人多,竞争激烈,我要是没被录取,就没前途了。”‎ 小李说:“其实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相对的热冷之别,谁知道以后哪些专业会更吃香?”‎ 小王说:“现在学医的工资比较高,我要报医学专业,这样就能实现我当医生的梦想了。”‎ 小张说:“我喜欢地矿工程类专业,但将来可能难以就业,到底该不该报,我拿不定主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根据下面的商家接受并处理客户换货申请的工作流程图完成小题。(5分)‎ 请用一段话介绍上图所呈现的工作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诸子喻山水》中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赞美水“不争”的美德,但也有人认为我们身处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中学生又正逢青春年少的时代,应该要“争”。‎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参考答案】‎ ‎1.D ‎ ‎2.C ‎ ‎3.D ‎ ‎4.D ‎ ‎5.B ‎6.①根据家庭经济情况,量力而行,合理设计。②遵从孩子的意愿,更好地锻炼孩子,促进其成长。③正确认识游学的意义和价值, 有针对性地开展游学活动。④把游学活动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7.D ‎8.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充分表现侯七有理想但急于求成的性格,明明只是“懂皮毛、三脚猫”却一心想当老板,必会失败。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波澜起伏。详写“买玉、鉴玉”的希望与失败,正是侯七人生命运重大改变的必然,也让小说有起有伏,跌宕生姿。突出主题,意蕴深刻。侯七正如一块玉,几经磨砺,琢玉成器,启迪人心。‎ ‎9.(1)成功来自经年累月的积累和自身的反复磨砺。(2)做事要脚踏实地、专心向学,不可急于求成。如侯七瞒着师傅偷偷买玉自讨苦吃,终于明悟“死心塌地跟董玉轩好好学好好干”。(3)做人应光明磊落、安守本分,不可投机取巧。如侯七瞒着师傅偷偷买玉自讨苦吃是教训,而董玉轩用“欺骗手段”留住爱徒虽用心良苦但也令人深思。(4)学海无涯,唯勤奋扎实、不断努力进取方可有成。如侯七从知皮毛、“三脚猫”到古董行家的转变即告诉我们这一道理。‎ ‎10.A ‎ ‎11.A ‎ ‎12.C ‎13.(1)袁昂悲号恸哭甚至哭到吐血,哭死过去又苏醒过来,换上丧服,在墓地旁边建屋居住。‎ ‎(2)祸福没有固定的路径(都是人所自取),国家的兴亡是有规律(或定数、运数)的,上天要抛弃的人,有谁能帮助他呢?‎ ‎【参考译文】‎ 袁昂字千里,是陈郡阳夏人。父亲袁抃,是冠军将军、雍州刺史,泰始初年,起兵拥立晋安王子勋,事败被杀。袁昂时年五岁,乳母携抱藏到庐山,碰到赦罪才得出山,迁往晋安,到元徽年间听许回乡,时年十五岁。当初,袁抃起兵败,首级传到京师,藏在武库,现在才被送回。袁昂悲号恸哭,甚至哭到吐血,哭死过去又苏醒过来,换上丧服,在墓地旁边建屋居住。堂兄袁彖曾经宽解晓喻他,袁昂后来与袁彖同去拜见堂叔司徒袁粲,袁粲对袁彖说:“他幼小丧父时就能表现这样,可见栋梁之才自有所在。”‎ 齐朝初年,起初作冠军安成王行参军,迁任征虏主簿,太子舍人,王俭镇军府功曹史。王俭当时任京尹,曾经在后堂单独引见袁昂,指着北堂对袁昂说:“卿一定会居住此地。”累迁任秘书丞,黄门侍郎。母亲去世,他的哀伤痛苦之情超过了正常的礼节。丧服未脱,而堂兄也袁彖去世了。袁昂幼时父亲去世,被袁彖抚养,于是他就制作丧服。服丧期满,担任右军邵陵王长史,随即迁任御史中丞。当时尚书令王晏弟王翔任广州刺史,多方接受贿赂,袁昂依事向皇帝检举他,不惧怕权贵豪门,当时人称赞他正直。‎ 永元末年,义师到达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顺服投降,袁昂独自据守境地抗拒不受命。高祖亲笔写信劝告他说:“祸福没有定数,都是人所自取,国家的兴亡是有定数的,天要抛弃他,谁人能匡复?我担任前锋,扫除京邑,拨乱反正,讨伐罪人拯救百姓,起兵以来,前面没有横阻的阵地。现在你竭力侍奉昏主,算不得忠,家门被屠灭,不是所说的孝,忠孝俱无,你将想依赖什么呢?”袁昂回答:“我私下认为受人一餐的微薄施舍,尚且以死报答,何况拿人俸禄,却立刻在一日之内忘却呢?不仅众议认为不可以,恐怕明公也鄙视这做法,所以我踌躇,没有时间进献璧玉。”建康城被平定,袁昂自缚其身到宫阙,高祖宽免他不追究。‎ 大同六年,挂了,享年八十。朝廷赠谥为穆正公。当初,袁昂在临终遣疏中说,不要接受追赠官职和谧号,告诫诸子不得言上行状和立志铭。凡是有所需,都应裁减节省。又说:“我脱去布衣做官,不期望富贵,只求官职级别不愧对同辈,衣食方面大体知晓荣辱之分,以此盖棺,无惭于乡里。众子多次上表陈奏,皇帝下诏不答应。‎ ‎14.B ‎15.对比手法;前四句用“松”和“苗”的形象、位置不同对比,五六句用“世胄”和“英俊”的不同境遇对比,最后四句用“金张”和“冯唐”的功业、地位不同对比。揭示了西晋时期的门阀制度,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世族依仗祖业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却只能屈居下位的不公平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愤怒批判。‎ ‎16.(1)泠然善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杜鹃啼血猿哀鸣 呕哑嘲哳难为听 (3)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 ‎17.A ‎ ‎18.B ‎ ‎19.C ‎20.①小赵:没有被金融专业录取还有其他选择,并非没前途了。 ②小王:报了医学专业不一定被录取,即使被录取将来也不一定当医生。‎ ‎21.示例:商家收到客户的换货申请后,与客户进行沟通,然后接收客户退回的货物,并对货物进行检验。如果退回的货物符合换货条件就收货入库,制作换货单,并将换货寄出;如果不符合换货条件,则原货寄回。‎ ‎22.不争与争 当代社会,不争与争早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有人认为不争是软弱的表现,而竞争才是21世纪主流;也有人认为争来争去的行为则太过于激烈,我们应该更加从容、不争,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么,不争与争,那到底该怎样去调节呢?‎ 在我看来,不争时,则不争;该争时,必得争!把握争与不争的度,是调控人生航向的关键。‎ 当不争,则不争。‎ 不争,是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自信与从容,是一种看破而不说破的大彻大悟。古有晋文公退避三舍,博得千古美名;又有蔺相如回避廉颇,传为百世佳话。此乃不争之道——以退为进,方为大进。‎ 今有大国激烈之争,在经济与政治的多重压力下,许多国家纷纷败下阵来,中国却仍然屹立全球,以其温和坚定的形象征服世人,“一带一路”风生水起,高铁奔驰于亚欧大陆,中国对于周边国家的“不争”,让现代丝绸之路以更为迅猛的速度延展至全世界----不争蝇头小利,才得以更深远的发展前景。‎ 然而,不争,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忍让,而是不斤斤计较,在整体上宏观把握;同时,我们必须坚持自己恒定的原则,在大事上不可退让。前者是怯懦的表现,后者才领略到了“不争”的真正含义。‎ 所以,当争时,必须争!‎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众流离失所,痛苦不堪,却依然不敢愤然反抗。鲁迅先生曾发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恨之叹,可见,“争”‎ ‎,何其重要!纵观历史长河,哪一次变革,不是争的结果?从茹毛饮血,到灿烂的文明世界,从视生命如草芥,到人生而平等的思想转变,有多少英雄人物为了社会的一点点推进而壮烈牺牲?商鞅车裂而死,变法却流传下来;布鲁诺慷慨就义,终在鲜花广场上留下为真理而奋斗的身影;保尔终身为革命奔走,实现了他璀璨的人生价值……争,是勇气,是信念,是克服人性本懦的外在表现!面对契机,我们要争;面对原则,我们要争;面对科学真理,我们要争;面对国家大义,我们更要争!‎ 再看争与不争,我们会发现,争是不争的基础,不争是争的体现。因为有争,所以可以不争;因为不争,才会有下一次更加辉煌的争!把握好争与不争,才能掌控好自己的人生。‎ 不争,像飘逸的云朵,从容而坚定;争,则像广阔的天空,让一切的云朵有了无限的可能。 愿我们都能有足够多的云彩、足够大的天空,去编织人生美丽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