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3.50 KB
  • 2021-06-05 发布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第4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语文 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本试题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很强大的自主性,如果任其无约束地发展,它的潜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摧毁人类。如何让科学始终朝向善的方向发展,是今天人类亟须解决的问题.科技伦理的兴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在经历一系列惨痛教训后,人们终于认识到不加约束的科学是非常危险的,任何国家或个人都无法承担其可怕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伦理的水平直接标度了科技发展的成熟度。‎ 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空间内,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包括政策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等,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就会从人类的福祉变成人类的噩梦。‎ 科学是探索未知的事业,其本性是喜欢自由的研究氛围的。由此,人们自然会认为,不应该为科学研究附加任何约束,所有这些束缚都是研究的障碍。其实,这是一种短见。哲学家托德.莱肯曾指出:我们对人类的有限性和偶然性的焦虑,致使我们设计出更高级的不变的实在,这就是上帝、形式、道德法则,或世界自身。道理很简单,任何时代的人的认知都具有时代局限性,总有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出现一如果是好的倒也无妨;如果是恶的,其影响就很难消除。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可能性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大了。为此,预先设置一些高于当下实践要求的伦理规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危害。因此,对研究人员进行科技伦理的熏陶、规训,恰恰是培养他们追求善的有效手段。是给他们树立向善的路标,而非设置研究的障碍。‎ - 29 -‎ 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物,对于中国人来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此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而且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是基于农业社会建构出来的,仅仅解决了人伦与社会秩序问题,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另外,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也缺少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从而导致我国科技人员对于科技伦理的认识严重不足。这就意味着,随着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投入的增加与从业人员的大幅增长,以及功利主义评价模式的形成,部分科研人员完全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约束地从事后果高度不确定的研究。再加上国人对于前沿科技成果的极度期盼,促成需求的扩张,加剧了科技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这就无形中助长了科研人员冒险的热情。因此可以说,践行负责任的研究,恰恰是中国科技界应该展现给世界的一种形象。‎ ‎(摘编自《科技伦理: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具有强大的自主发展力量,它既可以造福人类社会,也有可能摧毁人类社会。‎ B. 科技伦理的目的是“追求善”,托德·莱肯所说的“道德法则”就是“科技伦理”。‎ C. 科学崇尚自由,而科技伦理不但没有约束这种自由,反而能更好地引导科学研究。‎ D. 政策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等并非科技伦理链条的环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以无约束的科学发展可能摧毁人类为立论前提,由此提出了科技方面的伦理问题。‎ C. 文章引用哲学家托德·莱肯的话意在证明对研究人员进行科技伦理熏陶、规训的必要。‎ D. 对于中国的科学界科技伦理欠缺的原因,文章末段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整个世界已经构建了较完善的科技伦理规范,我们就可以判断世界的科技发展也已经达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 B. 要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类认知局限性所带来的危害,就应预先设置一些高于当下实践要求的伦理规范,如科技伦理。‎ C. 基于中国传统儒家伦理能解决人伦与社会秩序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中分化出符合科技发展的现代科技伦理观念。‎ D. 对科技伦理认识的不足和利益的驱使等因素增加了科研行为突破科技伦理的风险,因而我们应践行负责任的研究。‎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本题:‎ - 29 -‎ B项,概念理解错误。从文本中“哲学家托德·莱肯曾指出:我们对人类的有限性和偶然性的焦虑,致使我们设计出更高级的不变的实在,这就是上帝、形式、道德法则”可知,托德·莱肯所说的“道德法则”是针对人类的“有限性和偶然性”而预设的完美的“伦理规范”,它包含了“科技伦理”,“科技伦理”只是“道德法则”的一种。‎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A项,“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错误,依据原文“在经历一系列惨痛教训后,人们终于认识到不加约束的科学是非常危险的,任何国家或个人都无法承担其可怕的后果”及题目“《科技伦理: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说明文章只在讨论“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这一问题,但文章并没有“解决问题”这一环节。‎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本题:‎ C项,“我们可以尝试从中分化出符合科技发展的现代科技伦理观念”理解有误,由原文“而且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是基于农业社会建构出来的,仅仅解决了人伦与社会秩序问题,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可知,“可以从中分化……伦理观念”理解有误。‎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29 -‎ 材料一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六方面的重点任务,“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是其中之一,并且明确了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指导应注重指导实效、健全指导机制的要求。文件发布后,再次引发了教育界对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发挥其实效性的关注。新高考改革,使高中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拥有了更多选择权,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也被赋予了深入推进新高考改革的历史使命。学校如何根据自身特色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成为每所高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材料二 高中生自我认知情况统计图 ‎(摘编自《重庆市某重点中学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三 高中如何有效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一致的观点是:学校要首先承担起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责任,及时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 - 29 -‎ 以刘静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高中要在做好生涯规划教育实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构建以各学科课程实施为主体、以生涯导向课程和生涯发展指导制度为两翼的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体系,最终使生涯规划课程“融于”整个学校课程之中。以田丽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我们应建构起“一主三辅二维”的立体式生涯规划教育操作体系,即以生涯规划教育专业课为主体,以实践体验活动、学科课程、主题班会课为辅助,统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需求;建立教育行政层面、教研层面、学校层面“三层”相互贯通,省、市(地)、县(区)、校四级联动,互为补充、相互协调的生涯规划教育组织管理体系。以朱仲敏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应更多关注实践与个体辅导,同时注重生涯测评。‎ 总之,目前学者们在有关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中,有以下共同认知:高中应开设有关生涯教育的课程并与学校其他课程相融合;要转变学校办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生涯规划教育意识,组建专业的生涯辅导团队;应开发多种教育途径,组织各种有关生涯规划教育的活动;要关注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个体差异性,合理开展测评,提供个别辅导。‎ ‎(摘编自“教师教育论坛”)‎ 材料四 职业生涯规划离课堂有多远?南京市第一中学在学生踏入高中的那一刻,便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身兴趣,为每个学生打造属于自己的“量表”。南京一中校长尤小平表示,家长们对于孩子高中学习的认识过于“工业化”,什么专业容易考、好找工作,就让孩子以此作为高考目标,全然不顾孩子自身兴趣特长。这就导致孩子进入大学以后对自己专业没什么深刻认识,也学不下去。所以,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认识兴趣”。‎ 在前两轮实验中,通过教授们精心设计的测评,南京一中的同学们了解自己的爱好,大家开展生涯规划为主题的班会,学校举办职业规划大赛,同学们在比赛中沟通交流。尤小平说:“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什么地方,自己的能力在什么地方,根据这个来选择高考方案,选择学科。”‎ 尤小平认为,唯“分数论”在很多家长心里根深蒂固,要想通过短时间的活动一下子转变他们的专业观念绝非易事;职业生涯规划这个项目刚起步,作为校长,他会坚持给同学们提供平台继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但家长更要积极行动起来,尊重孩子对“兴趣爱好”的选择,让孩子找到真实的自我。‎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9 -‎ ‎ 《指导意见》既提出了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重点任务,同时,又介绍了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新高考改革背景。‎ B. 从调查图表可知,重庆市某重点中学被采样的学生在总体上对自身的个性、兴趣和能力都有较为清晰的自我认识。‎ C. 高中如何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学者们各有说法,但都一致认为:不能罔顾个体差异,要有专业生涯辅导团队。‎ D. 尤校长表示:家长认识的“工业化”和唯“分数论”,使得他们将孩子的专业目标定位在“容易考、好找工作”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新高考改革,赋予了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要求学校彻底转变办学理念、探索教育模式、理顺教学行为。‎ B. 高中生要想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清晰的规划,核心在于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只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所在,就能做出正确选择。‎ C. 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牵涉到国家政策、教育行政、学校、家长、学生等多个层面,注重实效、健全机制是关键。‎ D. 职业生涯规划虽已走进课堂,但任重道远,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家长们也应转变观念,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实施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答案】4. A 5. D ‎ ‎6. ①有助于深入推进新高考改革;②能提高高中生对自我个性、兴趣、能力的更清楚更全面的认知,使高中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拥有了更多选择权;③能促成高中学校转变理念,对教育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④能促使家长改变旧有认识,尊重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高考方案、选择学科的权利。⑤有助于教师专业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 本题:‎ - 29 -‎ A项,“又介绍了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新高考改革背景”错,《指导意见》没有介绍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新高考改革背景,原文表述为“再次引发了教育界对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发挥其实效性的关注”。‎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本题:‎ A项,“彻底”一词过于绝对化,结合材料三“高中应开设有关生涯教育的课程并与学校其他课程相融合;要转变学校办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生涯规划教育意识,组建专业的生涯辅导团队;应开发多种教育途径,组织各种有关生涯规划教育的活动;要关注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个体差异性,合理开展测评,提供个别辅导”来看,没有“彻底”的意思,另外“理顺教学行为”无中生有。‎ B项,“只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所在,就能做出正确选择”不合逻辑,依据原文材料四“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什么地方,自己的能力在什么地方,根据这个来选择高考方案,选择学科”来看,“只要……就”是充分条件,应改成“只有……才”。‎ C项,“注重实效、健全机制是关键”曲解文意,原文是说“《指导意见》明确了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指导应注重指导实效、健全指导机制的要求”,而非“关键”。‎ D项,正确。‎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本题:‎ - 29 -‎ 依据“文件发布后,再次引发了教育界对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发挥其实效性的关注”可归纳出“有助于深入推进新高考改革”;依据“新高考改革,使高中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拥有了更多选择权,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也被赋予了深入推进新高考改革的历史使命”“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什么地方,自己的能力在什么地方,根据这个来选择高考方案,选择学科”等可归纳出“能提高高中生对自我个性、兴趣、能力的更清楚更全面的认知,使高中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拥有了更多选择权”;依据“学校要首先承担起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责任,及时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可归纳出“能促成高中学校转变理念,对教育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依据“家长们对于孩子高中学习的认识过于‘工业化’,什么专业容易考、好找工作,就让孩子以此作为高考目标,全然不顾孩子自身兴趣特长。这就导致孩子进入大学以后对自己专业没什么深刻认识,也学不下去。”“家长更要积极行动起来,尊重孩子对‘兴趣爱好’的选择,让孩子找到真实的自我”可归纳出“能促使家长改变旧有认识,尊重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高考方案、选择学科的权利”;依据“作为校长,他会坚持给同学们提供平台继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可归纳出“有助于教师专业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天(节选)‎ 鲁迅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地上都嫩绿了,便是不很换叶的松柏也显得格外的娇嫩。桃红和青白色的斗大的杂花,在眼前还分明,到远处可就成为斑斓的烟霭了。‎ 轰!!‎ 在这天崩地塌价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同时也就向东南方直溜下去了。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但伊又觉得水和沙石都从背后向伊头上和身边滚泼过去了,略一回头,便灌了一口和两耳朵的水,伊赶紧低了头,又只见地面不住的动摇。幸而这动摇也似乎平静下去了,伊向后一移,坐稳了身子,这才挪出手来拭去额角上和眼睛边的水,细看是怎样的情形。情形很不清楚,遍地是瀑布般的流水;大概是海里罢,有几处更站起很尖的波浪来。‎ - 29 -‎ 可是终于大平静了,大波不过高如从前的山,像是陆地的处所便露出棱棱的石骨。伊正向海上看,只见几座山奔流过来,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伊恐怕那些山碰了自己的脚,便伸手将他们撮住,望那山坳里,还伏着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伊将手一缩,拉近山来仔细的看,只见那些东西旁边的地上吐得很狼藉,似乎是金玉的粉末,又夹杂些嚼碎的松柏叶和鱼肉。他们也慢慢的陆续抬起头来了,女娲圆睁了眼睛,好容易才省悟到这便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只是怪模怪样的已经都用什么包了身子,有几个还在脸的下半截长着雪白的毛毛了,虽然被海水粘得像一片尖尖的白杨叶。‎ ‎“上真救……”一个脸的下半截长着白毛的昂了头,一面呕吐,一面断断续续的说,“救……臣等……是学仙的。谁料坏劫到来,天地分崩了……现在幸而……遇到上真……请救蚁……并赐……仙药……”他于是将头一起一落的做出异样的举动。‎ 伊都茫然,只得又说,“什么?”他们中的许多也都开口了,一样的是一面呕吐,一面“上真上真”的只是嚷,接着又都做出异样的举动。伊无法可想的向四处看,便看见有一队巨鳌正在海面上游玩,伊不由的喜出望外了,立刻将那些山都搁在他们的脊梁上,嘱咐道,“给我驼到平稳点的地方去罢!”巨鳌们似乎点一点头,成群结队的驼远了。‎ 伊嘘一口气,心地较为轻松了,再转过眼光来看自己的身边,流水已经退得不少,处处也露出广阔的土石,伊又仰了脸去看天。天上一条大裂纹,非常深,也非常阔。伊站起来,用指甲去一弹,一点不清脆,竟和破碗的声音相差无几了。伊皱着眉心,向四面察看一番,又想了一会,便拧去头发里的水,分开了搭在左右肩膀上,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伊已经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了。‎ 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柴堆高多少,伊也就瘦多少,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伊于是只好搀些白石,再不够,便凑上些红黄的和灰黑的,后来总算将就的填满了裂口,止要一点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然而伊也累得眼花耳响,支持不住了。‎ 这时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还没有熄,西边的天际都通红。伊向西一瞟,决计从那里拿过一株带火的大树来点芦柴积。回手便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烧着的大树来,要向芦柴堆上去点火。伊就去点上火,而且不止一地方。‎ 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烘的响,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来,一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大风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闪电。‎ 风和火势卷得伊的头发都四散而且旋转,汗水如瀑布一般奔流,大光焰烘托了伊的身躯,使宇宙间现出最后的肉红色。‎ - 29 -‎ 火柱逐渐上升了,只留下一堆芦柴灰。伊待到天上一色青碧的时候,才伸手去一摸,指面上却觉得还很有些参差。‎ ‎“养回了力气,再来罢……”伊自己想。‎ 伊于是弯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澌澌的沸涌,灰水泼满了伊的周身。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 ‎“……”伊吐出最后的呼吸来。‎ 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 这时候,伊的以自己用尽了自己一切的躯壳,便在这中间躺倒,而且不再呼吸了。‎ 有一日,天气很寒冷,却听到一点喧嚣,那是禁军终于杀到了,他们左边一柄黄斧头,右边一柄黑斧头,后面一柄极大极古的大纛,躲躲闪闪的攻到女娲死尸的旁边,却并不见有什么动静。他们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检选这些事是很伶俐的。‎ ‎(有删改)‎ ‎[注]①大纛(dao) :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即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神话世界的色彩斑斓、瑰丽雄奇的画面,为天地间的大神一女娲的出场打下了铺垫。‎ B. 女娲- -舒臂揪住了山峰、一伸手撮住那些山、回头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大树等细节想象大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C. 小说中写女娲唯恐山碰了自己的脚,炼石补天疲惫不堪,最后劳累而死,表明女娲作为上古大神也是非常脆弱的。‎ D. 小说描写人类或是露出种种凄凉可怜相,或是以“痛骂”“冷笑”对待女娲,意在表现人类的白私虚伪,狭隘愚昧。‎ ‎8. 请概括小说女娲的形象特点,并谈谈小说是如何塑造女娲形象的。‎ ‎9. 鲁迅的小说主题往往深刻而又丰富,你从这篇小说中读出了哪些主题? ‎ ‎【答案】7. C 8. 形象特点:勤劳、善良、智慧、具有献身精神。(任答三点)塑造女娲形象的手法:①正面描写(细节描写),通过对女娲的动作、心理等的具体描写塑造人物形象。②环境烘托,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都烘托了女娲的形象。③对比,人类的渺小、脆弱、愚昧、自私与女娲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女娲的崇高伟大。 ‎ ‎9.‎ - 29 -‎ ‎ ①赞美了女娲(或以女娲为代表的奉献者、开拓者)勤劳善良的品质和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精神。②批判了民众的愚昧自私、忘恩负义。③表现出女娲的孤独、无人理解,表达了对奉献者的同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 C项,“表明女娲作为上古大神,也有人类脆弱的特点”错,“女娲恐怕山碰了自己的脚”属于正常反应;“疲惫不堪”“劳累而死”体现了女娲为人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还要指出使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特点等。‎ 本题:‎ 原文“‘养回了力气,再来罢……’伊自己想”通过心理描写,说明她补天的辛苦操劳和矢志不渝;原文“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伊才去寻青石头”“要向芦柴堆上去点火”等,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女娲为补天辛苦操劳,以及建设新世界的决心和关心天下苍生的献身精神;原文“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来……像一条不灭的闪电”通过补天时的火焰,烘托出了女娲的壮举和高大的形象;原文“一个脸的下半截长着白毛的……将头一起一落的做出异样的举动”运用了对比,人类的渺小、脆弱、愚昧、自私与女娲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女娲的崇高伟大。由以上分析得出形象特点:勤劳、善良、智慧、具有献身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把握文章主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圈出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内容进行分析,把握文章的主旨。‎ - 29 -‎ 本题:‎ 结合原文“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柴堆高多少,伊也就瘦多少,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伊也累得眼花耳响,支持不住了”“风和火势卷得伊的头发都四散而且旋转,汗水如瀑布一般奔流”“伊的以自己用尽了自己一切的躯壳,便在这中间躺倒,而且不再呼吸了”等赞美了女娲(或以女娲为代表的奉献者、开拓者)勤劳善良的品质和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精神;原文“一个脸的下半截长着白毛的……将头一起一落的做出异样的举动”“躲躲闪闪的攻到女娲死尸的旁边,却并不见有什么动静。他们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等批判了民众的愚昧自私、忘恩负义,结合原文“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表现出女娲的孤独、无人理解,表达了对奉献者的同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雄字伯豪,南阳涅阳人。安帝时,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州部多豪族,好请托,雄常闭门不与交通。奏案贪猾二千石,无所回忌。‎ 永建初,公车征拜议郎。时顺帝新立,大臣懈怠,朝多阙政,雄数言事,其辞深切。尚书仆射虞诩以雄有忠公节,上疏荐之日:“臣见方今公卿以下,类多拱默,以树恩为贤,尽节为愚,至相戒日:‘白璧不可为,容容多后福。’伏见议郎左雄,数.上封事,至引陛下身遭难厄,以为警戒,实有王臣蹇蹇之节,周公谟成王之风。宜擢在喉舌之官,必有匡弼之益。”由是拜雄尚书,再迁尚书令。‎ 上疏陈事日:“臣闻柔远和迩,莫大宁人,宁人之务,莫重用贤,用贤之道,必存考黜。是以皋陶对禹,责在知人。‘安人则惠,黎民怀之。’分伯建侯,代位亲民,民用和穆,礼让以兴。臣愚以为守相长吏,惠和有显效者,可就增秩,勿使移徙,非父母丧不得去官。其不从法禁,不式王命,锢之终身,虽会赦令,不得齿列。若被劾奏,亡不就法者,徙家边郡,以惩其后。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从政者宽其负算增其秩禄吏职满岁宰府州郡及得辟举。如此,威福之路塞,虚伪之端绝,送迎之役损,赋敛之源息。循理之吏,得成其化;率土之民,各宁其所。追配文、宣中兴之轨,流光垂祚,永世不刊。”帝感其言,申下有司,考其真伪,详所施行。雄之所言,皆明达政体,而宦竖擅权,终不能用。自是选代交互,令长月易,迎新送旧,劳扰无已,或官寺空旷,无人案事,每选部剧,乃至逃亡。‎ 大司农刘据以职事被遣,召诣尚书,传呼促步,又加以捶扑。雄上言:“九卿位亚三事,班在大臣,行有佩玉之节,动有库序之仪 - 29 -‎ ‎。孝明皇帝始有扑罚,皆非古典。”帝从而改之。其后九卿无复捶扑者。自雄掌纳言,多所匡肃,每有章表奏议,台阁以为故事。迁司隶校尉。初,雄荐周举为尚书,举既称职,议者咸称焉。及在司隶,又举故冀州刺史冯直以为将帅,而直尝坐臧受罪,举以此劾奏雄。雄悦日“吾尝事冯直之父而又与直善,今宣光以此奏吾,乃是韩厥之举也。”由是天下服焉。明年坐法免。后复为尚书。永和三年卒。‎ ‎(选自《后汉书·左雄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从政者/宽其负算/增其秩禄/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 B. 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从政者宽其负算/增其秩禄/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 C 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从政者/宽其负算/增其秩禄/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 D. 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从政者宽其负算/增其秩禄/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孝廉: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以任用官员的一种察举考试科目,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 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受理臣民上书及征召等事宜。文中即指朝廷官署。‎ C. 封事:臣下写给君主的奏章。汉代章奏都不封口,当奏陈机密时,防有泄漏,用黑色口袋贴上双重封条呈进,故称。‎ D.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为副长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雄刚直不阿,为人严格自律。在担任冀州刺史期间,他不与私相请托的地方豪强结交往来,奏请查办贪官污吏,毫不畏惧。‎ B. 左雄忠诚直谏,言辞真挚恳切。在新帝即位,政事多有缺失之时,他多次上书议论政事,受到虞诩的称赞和推荐,并由是升职。‎ C. 左雄明达政体,积极向上建言。他旁征博引,对顺帝纵论治国之道,极力劝说皇帝赏罚严明,可惜他的建议最终未被顺帝采纳。‎ D. 左雄正直无私,包容后进之才。周举为左雄所推荐,后又因左雄荐举他人考虑不周而弹劾了他,左雄反而称赞他的做法是义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9 -‎ ‎(1)臣闻柔远和迩,莫大宁人,宁人之务,莫重用贤,用贤之道,必存考黜。‎ ‎(2)九卿位亚三事,班在大臣,行有佩玉之节,动有庠序之仪。‎ ‎【答案】10. C 11. D 12. C ‎ ‎13. (1)我听说安抚边远地区与敦睦内地,没有什么比让人民安宁更重要,让人民安宁的事,没有什么比任用贤人更重要,任用贤人的方法,必须有奖有罚。‎ ‎(2)九卿的官位仅仅次于三公,在重臣之列,行有佩玉节度,要走得安详稳重;动依教仪,举手投足得合乎规矩,有庠序礼教的风仪。‎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 画线句“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从政者宽其负算增其秩禄吏职满岁宰府州郡及得辟举”译为:乡部直接与百姓接触的官员,都用儒生中身世清白能够从政的人,减免他们的赋税,增加他们的俸禄,在职任.上干满一年,县府州郡才可征召推举他们。此句中,“亲”,亲近,接触,是谓语动词,“民之吏”作其宾语,句子结构已经完整,其后应该断开,排除AB两项;“儒生清白任从政者”是定语后置句,指“身世清白能够从政的儒生”,“皆用”是它的谓语动词,因此在“者”的后边断开,排除D项;此外,“宽其负算”与“增其秩禄”是句式结构一致的两个独立的句子,“宰府”与“州郡”是两个专有名词做主语,中间不能断开;由以上分析,正确的断句为: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从政者/宽其负算/增其秩禄/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 29 -‎ 本题:‎ D项,“各部以尚书为副长官”错,依据文化常识“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长官”来判断,此处应为“以尚书为正长官”。‎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C项,“可惜他的建议最终未被顺帝采纳”错误,依据原文“帝感其言,申下有司,考其真伪,详所施行。雄之所言,皆明达政体,而宦竖擅权,终不能用”来看,顺帝被左雄的话打动,下令主管官吏,考察奏书真假,再具体施行。但因宦官专权,终究没有采用。‎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1)臣闻柔远和迩,莫大宁人,宁人之务,莫重用贤,用贤之道,必存考黜。译为:我听说安抚边远地区与敦睦内地,没有什么比让人民安宁更重要,让人民安宁的事,没有什么比任用贤人更重要,任用贤人的方法,必须有奖有罚。注意得分点:“柔”,使……柔,安抚;“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迩”,形容词作名词,内地;“宁”,使动用法,使……安宁;“莫大宁人”,莫大(于)宁人,省略句同时状语后置句;“务”,事务;“贤”,形容词作名词,贤人;“莫重用贤”,省略句同时状语后置句;“道”,方法;“考黜”,考绩以定黜陟。‎ - 29 -‎ ‎(2)九卿位亚三事,班在大臣,行有佩玉之节,动有庠序之仪。译为:九卿的官位仅仅次于三公,在重臣之列,行有佩玉节度,要走得安详稳重;动依教仪,举手投足得合乎规矩,有庠序礼教的风仪。注意得分点:“亚”,仅次一等;“三事”,指三公;“班”,序列,排列等级;“节”,节度;“庠序”,庠序是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仪”,风仪。‎ ‎【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参考译文:‎ 左雄字伯豪,南阳涅阳人。汉安帝时被举荐为孝廉,逐渐升迁为冀州刺史。冀州所部有很多大族,喜欢拉关系办事。左雄经常把门关着,不与他们来往。奏请查办秩禄二千石的贪污奸猾官员(或译“郡守”),没有什么回避忌讳。‎ 永建初年,朝廷征召授予左雄担任议郎。这时顺帝刚即位,大臣疏于政事,朝廷政务多有缺失,左雄几次上书议论政事,言辞真挚恳切。尚书仆射虞诩认为左雄有忠直气节,上疏推荐他说:“我看现在公卿以下百官,大多数好像无所作为,认为给人好处就是贤德,尽心国事就是愚蠢,甚至彼此告诫说:‘像白璧那样的人不要做,随众附和才有福。我见左雄多次呈上密封的奏章,甚至引用皇上身遭困厄的事,把它作为警戒,确实有大臣忠诚正直的操守,有周公替成王谋划的风范。应该提拔左雄充任言官,一定能收到匡正辅佐的效果。”于是封左雄为尚书,又(第二次)升任尚书令。‎ - 29 -‎ 左雄上疏言事说:“我听说安抚边远地区与敦睦内地,没有什么比让人民安宁更重要,让人民安宁的事,没有什么比任用贤人更重要,任用贤人的方法,必须有奖有罚。所以皋陶对于夏禹,可贵之处在于有知人之明。让人民安定就要施加恩惠,百姓才会感激怀念他。’分封诸侯,世代亲近人民,百姓因此和睦恭敬,礼义谦让的风气才能兴盛起来。我认为郡守国相地方官吏,仁爱和顺成效显著的,可就地增加俸禄,不要调动官职,不是父母去世不能离开官位。那些不服从法令,不施行皇帝诏命的,终身监禁,虽遇.上赦令,也不能按资格录用。如果有被上奏弹劾、逃跑不服法的官员,就将他全家流放到边远地区,用来警戒后任。乡部直接与百姓接触的官员,都用儒生中身世清白能够从政的人,减免他们的赋税,增加他们的俸禄,在职任.上干满一年,县府州郡才可征召推举他们。像这样,官吏们妄自尊大、恃势弄权的路子断绝了,弄虚作假的现象也消失了,送往迎来的劳役减少了,横征暴敛的源头也止住了。依法循理的官吏,得以成就他的教化;全天下的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就可以媲美文帝、宣帝中兴之道,福泽流传后世,永远不灭。”顺帝被左雄的话打动,下令主管官吏,考察奏书真假,再具体施行。左雄说的,都阐明了施政要领,但因宦官专权,终究没有采用。自此荐举替任交互而行,县官月月换,迎新送旧,劳苦烦扰没完没了。有的官府空着,无人办事,每当选任事务繁重的官职时,竟至有被选者弃职逃跑的。‎ 大司农刘据因失职被责,召至尚书府,吏役(一路)高呼促赶,又用鞭打。左雄上奏说:“九卿的官位仅仅次于三公,位列重臣,行有佩玉节度,要走得安详稳重;动依教仪,举手投足得合乎规矩。孝明皇帝时才有鞭打刑罚,这都不是古代制度。”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并下诏改正这些做法,此后九卿再没有受到鞭打杖击的。自从左雄担任纳言官,匡正的事很多。每有章表奏议,尚书台把它当作后来办事的依据。升司隶校尉。先前,左雄推荐周举为尚书,周举很称职,大家都称赞他。等左雄升任司隶校尉后,又推举前冀州刺吏冯直担任将帅,而冯直曾经因贪赃获罪,周举拿这件事上奏弹劾左雄。左雄高兴地说:“我曾经侍奉过冯直的父亲,又与冯直交好,现在周举拿这事弹劾我,这是春秋时晋国韩厥的行为啊!”因此,天下人都对左雄很是敬服。第二年犯法免官。后来又担任尚书。永和三年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注]①齐庵:当在灵山,疑即词中之“吾庐”,为稼轩游山小憩之处。②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开篇即描写灵山群峰的宏伟气象,连续使用“叠嶂”“万马”“众山”等多个意象,先声夺人,气势不凡。‎ B. ‎ - 29 -‎ 上阕末尾写“吾庐”周围既有如龙蛇般盘屈的松影,又有声如风雨的万壑松涛,暗示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 C. 词人在上阕写山水之“形”的基础上,下阕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韵味无穷。‎ D. “新堤路”一句以问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落成的急切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潆潆的新景致。.‎ ‎15. 词人认为灵山“雄深雅健”,他是如何描绘灵山风景“雄”“雅”的特点的?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案】14. B 15. ①上阕重点写雄,主要运用比喻、视听结合(多角度绘景)、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写灵山千峰万壑,如骏马奔腾;如以“西驰”“回旋”“欲东”等动词描摹静止的峰壑;既描写了群山等静景,又描绘了“惊湍”“跳珠”等动景,画面壮阔,气势雄伟。②下阕重点写雅,主要运用用典的手法。用谢家子弟“衣冠磊落”、司马相如“车骑维容"等典故写出灵山优雅意态和维容气度,又以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来总括灵山特点。‎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 B项,“暗示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错。上阕末尾三句“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描绘了在词人的房舍中,月夜的所见所闻,是顺着前文所写之松,落到自己山中结庐的事上来。在作者心目中,灵山结庐,美妙无穷,于是他关切地打听修筑偃湖的计划,并油然而生一种在此长居的感觉。所以此处只是突出内心隐居于此的感慨而已。‎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回顾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接着分析诗句意思,判断用到的手法。答题时注意先分析整首诗的手法,再分析具体诗句,按照由大到小的手法来分析。答题时先说术语,再分析运用,最后结合情感分析效果。‎ 本题:‎ - 29 -‎ 本词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总括灵山特点。上片侧重写山之“雄”,是指山势壮阔雄伟。头三句写灵山群峰,是远景。再写近景:“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晶莹的水珠,如万斛明珠弹跳反射。还有一弯新月般的小桥,横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运用了比喻、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手法,写出了画面壮阔,气势雄伟。下片侧重体现山之“雅”,连用三个立意新颖、构思别致的比喻:“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可见稼轩的磊落胸怀,用典取事驱遣自然,语既超旷,意又平和,展现出一种优雅淡定、从容雅致的人生气质。最后,以景结情:“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漾漾?”似问非问,姿态、情韵已完全具备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很重要,“_____”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外;“______”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从反面设喻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 ‎(2)《逍遥游》在论述小年时,用“_________”的例子证明有的生命短暂不足月余;真正的逍遥,应在顺应天地万物本性的同时,“_________”,才能自由随心无所依。‎ ‎(3)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两句,由自然人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 ‎【答案】 (1). (故)不积跬步 (2). 不积小流 (3). 朝菌不知晦朔 (4). (而)御六气之辩 (5). 箫鼓追随春社近 (6). 衣冠简朴古风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直接性默写又有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跬(2)菌(3)晦(4)朔(5)御(6)辩(7)箫(8)近(9)简。‎ - 29 -‎ ‎【点睛】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声夹着摊肆的嘈杂,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在这喧器之中_______ ,不得不苦心孤诣地寻求突出自已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从而摸索出以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 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 ),使表演者 无论在化妆服饰还是动作语言上都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语.为此,中国的戏剧艺术家长期_ 说白、咏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乐此不疲。在戏曲表演过程中, 的人间生活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使平素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形神兼备。脸谱、水袖、兰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道具等,都凝固为程式的东西,共同增加了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造成了赏心悦目、 的审美效应。‎ ‎17. 下列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 )‎ A. 淹没 揣测 五光十色 荡气回肠 B. 淹没 揣摩 五光十色 勾魂摄魄 C. 湮没 揣测 光怪陆离 荡气回肠 D. 湮没 揣摩 光怪陆离 勾魂摄魄 ‎18.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外在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决定了这一特点 B. 外在就表现出来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形式,这决定于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具有的特点 C. 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为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D. 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戏曲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 B. 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 C.‎ - 29 -‎ ‎ 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 D. 中国戏剧家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 ‎【答案】17. B 18. C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本题:‎ ‎“淹没”表示大水等漫过或浸没,也比喻表示声音等的“盖过”。‎ ‎“湮没”则主要用来表示人的名声或事迹的埋没或者事物的埋没,从常见用例看,用来指文化领域的人或事。‎ 第一空,根据语境“喧器”,这里应该用“淹没"。‎ ‎“揣测”指推想,估计,是对事物的发展及结局的判断和猜想。‎ ‎“揣摩”指反复思考,仔细推想探求。‎ 第二空,根据语境是指仔细探究说白、咏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应选用“揣摩”。‎ ‎“五光十色”指颜色鲜艳,式样繁多。‎ ‎"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 第三空,联系下文“人间生活”,这里应用“五光十色"来指生活的丰富多彩。‎ ‎“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勾魂摄魄”形容事物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使人心神摇荡,不能自制。‎ 第四空,此处强调戏曲的吸引力,用“勾魂摄魄”更恰当。‎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本题:‎ - 29 -‎ 与上文“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衔接,根据首尾一致的原则,应排除AB两项;结合下文“矫情镇物,装腔作势”可知,其前文应具体说明特点,而这八字对应的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从衔接的紧密度上看,排除ABD三项,且D项为病句。‎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本题:‎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处是“之所以……的原因,是因为……”属句式杂糅;一处是“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语序不当。‎ A项,“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 B项,“之所以……的原因,是因为……”属句式杂糅, 应删去“的原因”;“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语序不当,“观察”在前,“提炼”在后。‎ C项,正确。‎ D项,“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语序不当,“观察”在前,“提炼”在后。‎ 故选C。‎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很多病症都会伴随发烧,①________________ , 而是一种身体机能异样 - 29 -‎ 状态,医学上称其为“发热”,即体温高于正常值37°C的状态。人类属于恒温动物,能够通过中枢神经调控,让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人的正常体温的理论值为37°C,但这里所说的是体内温度,②________________ , 大概为36. 2°C左右。这就是为何用体温计在腋下、耳内和舌根测得的数据有所不同。人体控制体温的器官是“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它可以根据体内外的环境温度变化,来控制身体是发热还是散热。但是,这个精密的体温调节中枢,有时会受到体内某些物质的干扰,③________________而这产生的后果就是体温升高,出现发热症状。‎ ‎【答案】 (1). ①但发烧不某种疾病 (2). ②体表温度会略低 (3). ③导致调节功能失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补写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本题:‎ 第一空,结合下文“而是一种身体机能异样的状态,医学上称其为‘发热’”,选择与“而是”相连接的关联词,应该是以“不是”开始表达,依据它“是一种身体机能异样的状态”,说明内容上判断,是在讲对“发烧”的理解的,它,不是疾病,只是身体机能异样的状态;再结合上文“很多病症都会伴随发烧”,体会前后语句应该是“转折”关系。所以,此处填写为“但发烧不是某种疾病”。‎ 第二空,结合上文“人的正常体温的理论值为37°C,但这里所说的是体内温度”,注意关键词“体内温度”,再结合下文“大概为36. 2°C左右”“用体温计在腋下、耳内和舌根测得的数据有所不同”,很明显这是在将“体内温度”和“体表温度”进行比较,而且后者要略低。所以,此处填写“体表温度会略低”。‎ 第三空,结合上文“体温调节中枢,有时会受到体内某些物质的干扰”,下文承接的就应该是这种“干扰”会导致一定的后果,即“调节功能失灵”。所以,此处填写“导致调节功能失灵”。‎ ‎【点睛】补句的命题规律:‎ ‎(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 ‎(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 ‎(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 29 -‎ ‎(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 ‎(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请结合链接内容,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引题和一个正标题,引题要求不超过15个字,正标题要求不超过15个字。‎ ‎4月2日,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一天宫一号流星般从天外回归,结束了长达7年的太空之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证实,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坠落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再见,天宫一号,但属于你的精彩瞬间永远难忘。‎ 据介绍,1992 年,目标飞行器的研制方案就已确定,它被直白地称为“目标飞行器”。2006年,初样研制后,科研人员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天官一号。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取得圆满成功。2012年6月24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紧紧相牵,对接成功。2016年3月,超期服役两年半的天官一号,正式终止数据服务,踏上了漫漫回家路。今天,在太空孤独地飞行了两年多后,天宫一号回归地球,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链接]新闻报道有引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其中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一般用来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揭示意义等,放在主标题之前用简明的文字引出主标题。‎ 主标题又称主题、正题、母题,它是消息标题的核心部分,通常揭示新闻中最重要、最吸引受众的信息。如:取长补短,提高能力(引题);沪港将互派公务员(主标题)。‎ 引题:‎ 正标题:‎ ‎【答案】示例:‎ 引题:完美谢幕太平洋,精彩瞬间永难忘。‎ 主标题:天宫一号天外归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此题还要注意新闻的特点。一句话新闻拟写原则:1.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2.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3.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 - 29 -‎ 本题:‎ 要求拟写新闻主标和引标,我们知道“引标”是对主标的补充和阐述,能够交代背景、原因、气氛、意义等,强调的细节和具体化;而主标是对新闻主体内容的简要概括。‎ 通读新闻,从“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流星般从天外回归,结束了长达7年的太空之旅”筛选新闻要素,得出新闻主体:天宫一号;事件:天外归来。由此对要素进行概括即可作为主标题;引题,可以对“天宫一号坠落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再见,天宫一号,但属于你的精彩瞬间永远难忘”进行概括,突出意义,语言要精练。‎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岁末,一场冬雪后学校的停课,让正在读高二的小明不用早起上学,在舒适的家中享受温暖的空调。对此,小明家里的长辈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爷爷认为,下雪就放假,孩子不能接受风雪的磨砺,这是被惯坏的一代;妈妈认为,学校这么做是保护学生安全,属暖心之举;爸爸却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时代已经进化到竞争无需用苦力的时候了,今天的孩子需要面对的绝不只是自然界风雪的考验。‎ 小明把家中长辈们的争论发到班级群里,引发了老师、同学和家长们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向长辈或同龄人,也可以向其他相关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不经历风雪,无以识英才 ‎——致校领导的一封信 亲爱的校领导:‎ 您好!‎ 我是一名来自高二的学生,小明。一场冬雪的停课,让我能够不用早起上学,在舒适的家中享受温暖的空调,学校出于学生人身安全考虑的暖心之举,让我感受到了校领导对我们学生的关爱以及校园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能够在这样的学校学习并接受熏陶,我感到无比的荣幸。‎ 然而,仅仅因一场冬雪就停止课程,是否有些小题大作、过于低估我们的学习热忱和抗风雪能力了呢?毕竟,不经历风雪,无以识英才。‎ - 29 -‎ ‎“路不险,则无以知良马;任不重,则无以识英才。”诚哉斯言,自然界的风霜雨雪固然是对我们的考验,但接受风雪的磨砺对我们的成长而言何尝不是好事?鲁迅先生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先人仰之弥高,我们又怎可因为区区一场风雪就废止学习?“知识是力量的源泉”,唯有知识是终身的财富。君不见,古有囊莹映雪照亮先人读书坦途,今有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峥峥誓言犹响耳畔。舒适的家、温暖的空调的确带来一时的享受与快感,但却会成为读书之路的绊脚石,“糖衣炮弹”会磨蚀我们的进取之心,混灭我们不屈的灵魂。‎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挑战,今天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自然界风雪的考验。昔日杜野老笔下的“广厦千万间”早己成为现实,现代科技走进校园也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诸多便利。我们面临的压力更多的来自于同龄人的竞争、父母的期待、自己对于前路的茫然,等等。这次的冬雪只是我们前进路上的一个小小考验,倘若我们将其作为不学习的借口,解怠了学业,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我们心怀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时代的济世情怀,冬雪也好、夏雷也罢,都无法成为我们奔赴知识殿堂路上的拦路虎。‎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冬雪停课事件一方面也许会造成某种程度对学习的懈怠,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敲响了坚定理想信念的警钟。我们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脆弱,身处和平时代,我们更懂得知识的珍贵和奋斗的价值。且将轰轰的雷声当作梦想的礼炮,头顶的风雪当作加冕的桂冠。三更有梦书作枕,莫负今朝少年名!‎ 谢谢您阅读我的来信,希望我的肺腑之言能给您一些启示。‎ 此致 敬礼!‎ 学生小明 ‎2019年3月17日 ‎【解析】‎ - 29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任务很明确,“假如你是小明”,要求以小明的身份写作,其他任何人或者没有角色限定的人物,都不符合题目要求;“向长辈或同龄人”界定了言说对象,要“目中有人”,不能自说自话,面对“长辈或其他有关方面”,要有正名意识,充分阐释一代人的感受和见解,要做到语气委婉,体现商榷与对话感,语气不能生硬或者武断,更不能出现训斥性的语言,面对“同龄人”,要有感召意识,由表及里地去阐释这一代人特殊的时代考验和磨砺,打开一代人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语言真挚而有号召力,向“其他相关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时,也应明确写作对象;“你会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偏向说理阐释类文章。然后分析材料,材料中由冬雪放假引发了家里不同长辈的看法,涉及三个人、两代长辈的观点。爷爷质疑这种做法,认为没有风雪的磨砺,这一代是被惯坏的一代,缺少应有的身心素质,他否定学校的做法。妈妈的话语其实委婉否定了爷爷的看法,认为学校这样做是“暖心之举”;爸爸的表态实际上是兼容了前二者的说法,“绝不只是”并未完全否定“爷爷”的认识,但“无需用苦力”强调了这一代人有着特殊的际遇,面临着不一样的磨砺和考验,把思考引向深入,具有思辨性和探究性。从三者关注的焦点看,爷爷、妈妈主要是围绕着雪后学校放假这一表层事件进行评价,但爸爸的话则将问题延伸到“这一代人该接受怎样的磨砺才能顺应时代的挑战”“这一代人应该如何成长”这样具有思辨性、探究性的问题上,逼问的是这一代人的自我认知与时代感受。所以,本题不能仅就“学校放假”这件事的是与非进行议论,而要从下雪放假这件事上谈新一代人对新时代背景下的磨砺和挑战有着怎样的认识,怎样证明自我,在给出这一代人判断的同时,要阐释“这一代人如何看待‘风雪磨砺’,又面临着哪些新的磨砺与考验”。本题可以引发多种思考,只要紧扣中心,结合时代,切合要求,都可以写出优秀的文章来。最后分析文章的行为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从不同角度分析各种磨砺对人成长的意义;最后回扣论点并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要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参考立意:‎ 磨砺不止眼前的风雪,真正的挑战是智慧的比拼、能力的较量;认清时代要求,勇于接受挑战;顺应时代要求,吃苦也有新方式;应有健康体魄,更需砥砺精神。‎ 素材:‎ 树要成材,需要园丁的修剪;玉要成器,需要工匠打磨;青春,同样需要雕琢,才会绽放绚丽的光彩。‎ 在成为一个成名艺人的背后,都站着成千上百个梦想破碎的人。成都男孩马雪阳因参加2007年的“快乐男声”踏进娱乐圈,前往韩国进行长达半年之久的学习,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晚上8点到12点的舞蹈训练才是最难熬的,回到住所,连澡都不想洗,倒头便睡。”魔鬼般的练习成就了他舞台上光芒四射的形象。青春的剧目,没有彩排,唯有勇敢接受斧凿的雕琢,才能成大器。‎ - 29 -‎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学校停课是繁华盛世给予新青年的包容与理解,但绝不能成为学生自我松懈的理由。在家复习才是这种意外假期的正确攻略。小事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意志,既扫屋又能扫天下。当代青年应锻炼顽强的意志,在小事中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只有每个青少年凝魂聚气,共同为中国社会建设增砖加瓦,中国梦才不是画饼充饥,社会主义才不是空中楼阁。‎ 不忘初心,奋发有为。在假期中因短暂的快乐而忘记自己的心之所向,应该是长辈们最担忧我们的一点,的确,养成一个好习惯据说要二十一天,但形成一个坏习惯却是一念之间。形形色色的诱惑总是让本就心智不齐的青少年乐不归蜀,因此,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自觉抵制或大或小的诱惑不至乱花渐欲迷人眼,如此才能“一日看尽长安花。”爸爸所说的考验,应该也在于此吧。‎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29 -‎ ‎ ‎ -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