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7.01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专题综合提能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雅的产生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礼为衡量的标准。而只有雅
的观念产生,雅乐与俗乐之间才开始真正有了区分。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
着重要的作用。
雅乐有些是专业艺人的创作,有些却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俗乐”的概念,
是依“俗”的原始含义经过漫长的发展衍变而自然形成的,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
因而保留的原始的、民间的东西多一些。如果俗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与改造,能够遵从礼
的规范,就变成了雅乐。如《诗经》中的《国风》,很多都是乡间的俗乐,但它们经过乐官
的加工后,就成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了。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实际上涉及材料选择、
金属铸造、丝竹加工、协调音律、乐曲创作、舞蹈编排,以及最后的审查、修订等诸多生产
领域与环节。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分工程度,加工才能顺利进行。可以说,
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脱离了物质生产,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
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并因此而具有了很高的专业文化修养。如“大师”“乐师”等专职乐
官的出现,就使得音乐的生产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同时也为雅乐的艺术加工活动提供了专
业的人才保障。而《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荀子·王
制》:“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更是从
制度上为社会分工和艺术分工找到了依据。因此,在由俗到雅的音乐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
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艺术加工,
一是间接的艺术加工。直接的艺术加工,就是针对音声、曲调、节奏、辞句等等所作的直接
修改。如周代的乐官所进行的剔除邪音的工作,就是直接的艺术加工。间接的艺术加工主要
表现在对不同方言的诗歌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加工。原来的作品,所用的语言可能是极为通俗
的方言。但由于翻译者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翻译作品时,会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修养,将
通俗的言辞雅化,再呈现给贵族统治者。这种加工,更多是依靠文人的自觉意识来雅化作品。
如钱穆在《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一文中说:“鄂君子皙泛舟新波,越人拥楫而歌,鄂君
不知越歌,乃召译使楚说之。此所谓越歌而楚说之者,其实即俗歌而雅说之者也。”可见,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是无时不在的,它是由俗向雅转变的关键因素。由于它的存
在,俗乐可以转为雅乐。同时,雅乐中也可能会包括着俗乐。雅乐与俗乐之间这种复杂的相
互包容关系,正是艺术加工得以产生并长久存在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俗到雅的艺术加工在雅乐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经过了艺术
加工的音乐不一定就是雅乐,但雅乐的产生,却一定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
(摘编自何涛《“艺术加工”在雅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雅乐与俗乐真正开始有所区分,是在雅的观念产生之后,而雅的观念又以符合礼的规范
作为衡量标准。
B.只有一部分雅乐来源于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其他的雅乐则出自专业艺人之手,这些艺人
在创作之初就已经考虑到礼的要求。
C.俗乐之所以能够较多地保留一些原始的、民间的东西,是因为它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中,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
D.大师、乐师等乐官的主要职责,是遵循艺术的规律,将采集到的乡间俗乐加工为能在正
式场合演奏的雅乐。
解析:选 B。A 项,原文为“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礼为衡量的标准”,范围扩大;C
项,“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错,原文为“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混淆是非;D
项,“是遵循艺术的规律”错,原文第二段为“能够遵从礼的规范”,偷换概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先提出“艺术加工”,接着论述其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的
重要作用,最后总结强调。
B.文章从雅乐生产过程以及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体现的方面论述了“艺术加工”的重要作
用。
C.文章第二自然段对比论述了有些雅乐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并分析形成这种结
果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
D.文章论述了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并重点论述了间接艺术加工。
解析:选 C。文章没有把雅乐和俗乐进行对比,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都是雅乐,就是一些原本源于俗乐的《国风》篇章,也通
过乐官的加工成为了雅乐。
B.在周代乐官对俗乐进行的艺术加工之中,直接修改包括了剔除邪音的工作,这里的“邪”
是相对于“礼”而言。
C.钱穆所谈论的“越歌而楚说之”从艺术加工的角度看属于间接修改,是指俗乐经由诗歌
翻译的过程转变成了雅乐,即所谓“俗歌而雅说之”。
D.只有脱离物质生产,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从事音乐生产的人才能
创作或者加工出雅乐。
解析:选 D。前提条件错,原文第二段为“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
脱离了物质生产,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并因此而具有了很高的专
业文化修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
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
的解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
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
“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
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
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
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
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
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
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
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
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
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
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
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
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
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
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
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
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
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
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
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
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
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
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
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
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
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会有战争。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小人之德与君子之德的区
别。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
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
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解析:选 C。A.“就会有战争”太绝对并偷换概念,原文为“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
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B.“强调小人之德与君子之德的区别”错;
D.十五卦象与十五国风相对应在文中没有依据。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自然界的风谈起,自然引入《诗经》之“风”,详细论述了“风气”的内涵。
B.文章举《诗经》十五“国风”和《周易》十五卦之“风”,都是在论证社会行为规范的
作用。
C.文章从三个角度论证了当代人重读《诗经》的目的,并阐述了孔子编纂《诗经》的原因。
D.文章先提出社会风俗习惯,分析了风俗习惯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提出了“入乡随俗”的
解决办法。
解析:选 B。“论证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错,是论述“风”的内涵。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
民众的普遍认可。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
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
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
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解析:选 B。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
有偷偷摸摸去做的人。
论述类文本专题综合提能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肯定美学的悖论与生态文明
在当代的环保运动中,一些激进环保主义者抛出肯定美学,即主张所有自然物都具有审
美价值,自然物都是美的,否定自然界丑的存在。
毫无疑问,激进环保主义者要在美学与伦理之间架构桥梁,通过把所有自然物纳入美的
范畴,从而实现保护的伦理诉求。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传统往往把对自然的欣赏集中在那些
外形能吸引人类眼球的景观上,而忽视了其他景观——这种精英式的审美姿态极不利于生态
环境的保护,它似乎暗示了某些平凡或丑陋的景观可以被人类任意摒弃甚至破坏。肯定美学
要救赎那些经美丑衡量被排斥和边缘化的自然景物。激进环保主义者主张,自然要按如其所
是的样子来欣赏。第一,拒绝自然的“艺术化”。观看雨后潺潺溪水中沐浴着阳光的石头是
一种恰如其分的欣赏,而将这石头迁移至客厅的壁炉,则将自然物当成了艺术品。第二,不
要判断。非判断的欣赏才是肯定美学,因为排斥了任何评价的尺度。第三,不要比较。肯定
美学不仅认为自然物具有肯定的美学性质,且反对在自然物之间进行比较评价,所有自然物
都一样美。
肯定美学本质上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拨。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
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只对人类自身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在以人为中心的美学传统中,审
美价值完全依赖人的赋予。人类中心主义仅关注人而无视其他物种的存在,在此观念支配下
的美学无疑也抹杀了自然美之客观特性。
肯定美学通过解构审美关系中人的中心作用而完成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与颠覆。重
新审视并消解审美中人的“中心”性是合理的,但肯定美学偏激追求“自然自律”即“去人
化”也表现了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简单化与片面性。从理论层面来看,肯定美学在消解人
的“中心”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滑入了另一极端——“自然中心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人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以自我为尺度进行活动是一种必然。审美也是如此,它是人类特有
的社会现象,离开人不可能谈论审美欣赏。从现实层面而言,这种“去人化”的思路也使肯
定美学环境保护的伦理诉求流于空谈。按照肯定美学的观点,自然界所有事物都具有肯定的
审美价值,且相等,不可比较。既然如此,在自然保护中就必须对各个物种或景观加以相同
的保护。对人类来说,这并不切合实际,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确定哪些为重点,哪些不是重点。
因而,有必要建立一个衡量事物美的尺度来确定物种的价值。而尺度的建立势必要将比较评
价因素纳入其中。最终,没有人的参与,自然保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肯定美学的建构也失
去了伦理价值。
肯定美学的支持者不考虑国家、地区、种族的差异而无条件保护所有物种的伦理诉求,
显然忽视了在世界范围内实施时所带来的严重不平等。在当前的环境格局中,若第三世界国
家完全无视人民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响应发达国家环保运动的号召而停止发展,这是一
种平等吗?更何况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曾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了疯狂掠夺。肯定美
学的支持者超越物种差异所追求的平等,实际上是以牺牲部分国家或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
这场运动一开始就定位为其他物种向人分权的无关国家、阶级等的普遍性行动,从而否认自
己的立场,但它却难以掩饰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无论是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或“生态”中心主义,这种“中心
化”其实仍未超越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与“去中心化”的生态文明相去甚远。生态世
界观把世界看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真正的生态文明既关注人的
权利,也突显自然的内在价值。西方的生态运动要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只有根除二元
对立的思维范式,这可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肯定美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肯定美学主张所有自然物都是美的,都具有审美价值,都应该加以保护,而以艺术为中
心的传统美学往往关注自然景观的外形特点。
B.肯定美学追求“自然自律”,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上,重新审视比较评价,最终消解
人的中心作用,主张“去人化”,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颠覆。
C.人们用美丑标准去衡量自然,一些平凡或丑陋的景物就被摒弃甚至破坏了,肯定美学则
要重点保护这些被排斥和边缘化的景物。
D.肯定美学的支持者追求超越物种差异的平等,但事实上,这会带来严重的不平等,因为
它是以牺牲部分国家或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会造成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解析:选 A。B.“比较评价”错,原文是“反对在自然物之间进行比较评价”。C.“重点保
护”错,原文是“肯定美学要救赎那些经美丑衡量被排斥和边缘化的自然景物”,肯定美学
主张所有自然物都有审美价值,应该加以相同的保护,而不是“重点保护”。D.“会造成强
烈的意识形态性”, 太绝对,原文是“难以掩饰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肯定美学,对比论证了“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
B.文本从拒绝自然的“艺术化”、不要判断、不要比较三个方面举例论述了激进环保主义
者的过激做法。
C.肯定美学的观点对自然保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生态环境没有比较评价就无法确定
保护的重点。
D.不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文章论述肯定美学和传统美学都有片面性的前提。
解析:选 B。文本只有拒绝自然的“艺术化”运用了举例论证,并且这三个方面是激进环保
主义者的过激主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激进环保主义者看来,雨后潺潺溪水中沐浴着阳光的石头是一种美,深秋悬崖峭壁上
一棵耗尽生命的枯松也是一种美。
B.对人类而言,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确定重点与非重点,这势必要有人的参与,因此肯定
美学的“去人化”思路难免会流于空谈。
C.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都未超越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真正的生态文明要既
关注人的权利,又突显自然的内在价值。
D.只有根除二元对立思维范式,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西方的
生态运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解析:选 D。表述绝对化。原文中“这可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
是作者提出的建议,而非必要条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古村古镇是一个综合的多维空间概念,它既是一个传统的居住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文化
载体和文化空间的概念,还是一个经济生产复合体的概念。由于中国古村古镇的地域分布差
异大,古村古镇的特点各异,文化内涵的程度不同,保护与传承价值不一,因此,古村古镇
的保护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古村古镇的保护可以根据具体规模的大小和相关政策
的要求,选用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保护、历史街区保护、重点文物建筑和设施保护等;也
可以根据呈现的环境,选择活态博物馆保护、静态博物馆保护、虚拟博物馆保护;也可以根
据呈现的方式,选择实体环境保护、文字记录保护、数字化保护、空间技术实时监测保护等。
数字虚拟博物馆保护和空间技术实时监测保护是信息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古村古镇保
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方向。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长期困扰古村古镇永续发展的现实问题。所有专家学者、社会人士、
政府管理者和参与企业,必须高度认识古村古镇保护的重要价值,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没有有效的协同保护就不可能有古村古镇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古村古镇的保护不
是简单的建筑和文物的静态保护,而是包含原住居民生活的相对活化的协同保护。古村古镇
的活化不应局限于旅游和商业的目的。古村古镇文化资源的多方位永续利用是古村古镇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古村古镇协同保护的核心是保护乡土文化的原真性及其文化景观基因。保护古村古镇的
原真性就是要保护传统村镇中有代表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聚落的整体格局、
街巷风貌、民居风格、特殊民俗及原生环境等。保护古村古镇的文化景观基因就是要保护和
挖掘各个古村古镇所独有的历史文脉和乡土记忆。保护乡土文化的原真性及其文化景观基因
就是为了确保其地域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和地方感。
从长远来看,保护古村古镇必须依靠立法,我国目前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
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有助于古村古镇保护在法律层面上的推进,但
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细节。要加强对有利于古村古镇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做到有法
可依,同时加大执法保护的力度。
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目标是打造历史与现实相辉映且充满乡风乡情的人居环境。这种
人居环境始终贯穿着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思想,这种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
居环境思想,不仅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建造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中国未来充满人性关
怀与和谐理想的人居环境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应该坚信,关注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现代人居
环境建设有机结合的理念与行动,将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众的期待和欢迎,这既是新型城
镇化建设确保“记得住乡愁”的具体行动,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村古镇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一个包含传统的居住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多维空间,是一个
文化载体,也是一个经济生产复合体。
B.因为古村古镇存在地域分布的差异,所以它们的文化内涵、传承价值不一,这决定了古
村古镇在保护的形式和途径上要多样化。
C.保护与发展古村古镇之间存在的矛盾,是长期困扰古村古镇永续发展的实际问题,而所
谓“保护”并不是指对建筑和文物的静态保护。
D.古村古镇的保护应包含原住居民生活的相对活化的协同保护,古村古镇的活化不是以旅
游和商业为目的。
解析:选 A。B.从原文“中国古村古镇的地域分布差异大,古村古镇的特点各异,文化内涵
的程度不同,保护与传承价值不一”可以看出,古村古镇“地域分布的差异”与古村古镇的
“文化内涵”“传承价值”不一之间属于并列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因果不当。C.“所谓
‘保护’并不是指对建筑和文物的静态保护”曲解文意,从原文“古村古镇的保护不是简单
的建筑和文物的静态保护,而是包含原住居民生活的相对活化的协同保护”可以看出,古村
古镇的保护并没有否定“对建筑和文物的静态保护”,混淆是非。D.原文“古村古镇的活化
不应局限于旅游和商业的目的”,没有排除“旅游和商业的目的”,否定失当。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古村古镇的保护,文章多角度并列式地论证了多样化的保护形式和途径。
B.假如没有古村古镇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就不可能有古村古镇文化资源的多方位永续利用。
C.文章将协同保护古村古镇分为保护传统村镇中有代表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主
要方面,并论证了保护和挖掘古村古镇所独有的历史文脉和乡土记忆。
D.文章提出了保护古村古镇的原真性的标准,要特别注意保护聚落的整体格局、特殊民俗
及原生环境等,其目的是确保地域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和地方感。
解析:选 B。原文是“古村古镇文化资源的多方位永续利用是古村古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
提和保障”,选项颠倒了论证的逻辑思路。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护与发展古村古镇,要致力于打造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始终贯穿着天人合
一思想的人居环境。
B.历史与现实相辉映且充满乡风乡情的人居环境中蕴含的思想为中国未来的人居环境的建
设指明了方向。
C.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们保护
古村古镇的长远之计。
D.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一定要关注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有机
结合。
解析:选 C。从原文来看,这两部法律只是“有助于古村古镇保护在法律层面上的推进”,
并且“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细节”,因而不能说实施这两部法律是“长远之计”,以偏概全。
相关文档
-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2021-06-0517页
-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山东省)课时2021-06-054页
-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短平快增2021-06-052页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6诗歌鉴2021-06-058页
- 2006高考语文试卷:上海卷(含答案)2021-06-057页
-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三部分2021-06-0587页
- 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保分滚2021-06-057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晚练29新人2021-06-053页
-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一部分2021-06-05331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21-06-0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