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01 KB
  • 2021-06-05 发布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单元写作开启智慧之门学案鲁人版必修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单元写作 开启智慧之门 读书养气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 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 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读书于人, 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 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 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 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 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 就像孟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 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荡气回肠”,不正是说一种读 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 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 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苏柳欧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 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 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 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 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 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 周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 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 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 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 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以吃饭喝水作喻,说明读书于人的重要性及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使抽象的道理 形象化。 以游泳的人不会换气作喻,说明读书不足,养气不够的严重后果,形象生动。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用 这种方法论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 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 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 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 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比喻论证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比喻描绘。取身边自然景物作喻体,俯拾之间,即成精彩。 示例: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 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虽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 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 2.比喻说理。学会用相似的事例论证正在论证的事例。 示例:可谁能说得清呢?就像姬发摆脱不了侮辱,司马迁回避不了宫刑,苏轼逃脱不了 诗案,都是上帝有意安排一样,嵇康的死何尝不是一种超脱,何尝不是一种将易于腐朽的肉 体涅槃为永恒的精神的方式呢? 3.比喻评价。运用联想与想象,用精彩的比喻去评价人物。 示例:一盏昏暗的油灯,照亮了司马迁紧锁的额头,激昂了许久的心绪从跌宕的血液里 渗出,化为指尖笔触下一个个炫目的字眼,坚实地填补着那单纯的理想。一只蝼蚁不知年有 春秋,石上苔衣不知日有夜昼。而他,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却走完了整座山林。春花开了秋月 清,冬阳落了夏虫鸣。而波光潋滟的《史记》却宛如一道盛宴,穿透了流水般的岁月,孕育 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巨匠。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水在轻轻地流,岸静静地偎在旁边,一切是那样的和谐美好。 水厌倦了岸的围困,想要寻找没有约束的自由,冲垮了堤岸。水没有得到自由,却失去 了生命,而岸没有了水,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运用比 喻论证方法;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拨】 这是一则比喻型的材料作文,也可看做寓意型的作文。材料中的水和岸是相互制约,又 互相依存的关系。由此及彼,由物到人,巧妙地产生联想,恰当选准角度,是写好这篇材料 作文的关键。 按照审题的步骤,可这样抓关键,定角度:材料中的水与岸原来是什么关系?水为什么 要冲垮堤岸?冲垮堤岸后的结果如何? 这样一找原因,看结果,写作的角度便很明显了。然后结合材料中的重点语句,角度可 定为:(1)和谐创造美好;(2)相互制约与依存;(3)自由与约束;(4)生存的价值;(5)情感与 理智。 【实战练笔】 题目: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文 “自由”谈 自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自由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不受约束的绝对自由是根 本不存在的。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词中就生动的诠释了自由的相对性。 鹰在天空翱翔,鱼在水里畅游,是何等的自由自在。如果反过来,把鹰置于水中,把鱼放在 天空,那么,它们非但得不到自由,而且连生存都不可能。它们的自由都受着空间环境的制 约。风筝只能在长线的牵制下,才能在空中自由飘动,翩翩起舞,倘若它抱怨长线对它的制 约,并一味把长线扯断,那么挣断线的风筝,不仅没有得到更多的自由,反而要一头栽进泥 潭,再也不能飞了。大至一颗颗行星,一旦脱离了它们必须遵循的运行轨道,将很快变成一 颗流星,在与其他星体碰撞及大气的摩擦中化为乌有。任何事物的自由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 律,这便是大自然的法则。 人类也是如此。社会愈向前发展,生产水平愈高。技术愈进步,人们的自由就愈大愈多。 但同时,管理也愈科学,纪律法规也愈多愈严。没有路的时候,人们可以到处走,但走起来 却很费劲。修路架桥,驶车乘马,走起来自由多了,但跟着就出现了维护交通安全的法则。 “红灯停,绿灯行”,“车马行人一律靠右边行走”,否则就予以处罚。有了航海的船舶, 人们在海上就自由多了。但航海必须沿着一定的航线行驶,否则就可能触礁沉船,葬身海底。 同样,火车只有分寸不离地沿着铁轨运行,才有呼啸奔驰的自由。 由此可见,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唯有增强纪律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习惯,尊 重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以及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你才能拥有最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