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2.00 KB
  • 2021-06-05 发布

云南省德宏州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德宏州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在纪录电影题材与类型百花齐放的当下,如何运用记录式的影像叙事讲好方方面面的 “中国故事”,这不仅是创作者需要反复思忖的命题,也是纪录片这一重要的影视文本回应“记录新时代”愿景的必由之路。这意味着,纪录片应当在宏大叙事和情感书写两条线索上觅得相互观照的创作突破。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或代表这样一种积极有益的实践,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本片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成果与前行轨迹,以及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大论述,以纪录电影的形式浓缩于短短90分钟之中,并首次将这样类型的作品带出小荧屏、引入大银幕。‎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片聚焦的现实议题,“砥砺奋进的五年”从时间跨度上而言并不短,尤其在关涉具体的展现对象方面,本片的创作面临内容编排组织的两个难点:其一,要想入题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这五年的卓著成就,并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度观照,文本自身需兼顾展现大国雄姿的历史叙事和唤起国人共情的细腻书写,问题随之而来——《厉害了,我的国》如何在打开格局的同时不疏离于观众的情感共振?其二,传统的电视纪录片在对象的择取上大多采取相对集中的处理原则,即便母题自身关切多个层次或维度的议题,纪录片的创作也通常择其一二切入并展现。但对于《厉害了,我的国》而言,中国这五年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取得的突破和跨越,皆是全片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将不同面向的议题包容于一部作品之中?创作理念和思路至关重要。‎ - 25 -‎ ‎《厉害了,我的国》用“大国”和“小家”两部分统领全片的结构与线索,不仅有力化解了上述两大难点,也在立意命旨方面更进一步。观众步入影院看到的,或许不止于随着镜头推进伴生而来的对于国家的归属、认同与自豪之感,更有充分的个体移情展现其中——每一个“中国奇迹”的背后,都离不开平凡百姓的参与和书写。最终,一种最能引起共鸣的文化表达得以浮现:国之“厉害”,源于每个国人的共同努力。除了颇具视野和胸怀地讲述中国故事、刻画中国面貌、展现中国变化,还有涓涓流淌、直抵人心的情感叙事润色全片。《厉害了,我的国》在观照“大国”的同时,也把“小家”作为重点加以展现,平凡百姓的社会生活变迁最能直观有力地回应新时代的火热之姿,片中生动记录了中国在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医疗保障、国家安全等各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展现中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征程上的诸种努力。‎ 当前,纪录片发展已步入黄金时期,尤其是在进入新时代以来,纪录片已在快速发展中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席的重要组成。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有如《厉害了,我的国》这样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小屏到大屏,正在用更有力的声音阐述源于真实的影响力。‎ ‎(摘编自何天平《大国雄姿跃然银幕》)‎ ‎1. 关于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该片要在宏大叙事和情感书写两条线索上相互观照,就必须回应“记录新时代”愿景。‎ B. 该片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将重大政治题材浓缩于短短90分钟作品中,并引人大银幕。‎ C. 该片用“大国”和“小家”统领全片,让人既产生爱国情感,又有充分的个体移情。‎ D. 尽管该片母题关切多个层次或维度的议题,但该片的创作也只是择其一二切入并展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从纪录片的难点和难点化解两部分,分析了《厉害了,我的国》在创作上的特点。‎ B. 结构上,难题化解内容紧承上段,“大国”对应第一个难点,“小家”对应第二个难点。‎ C. 文章第三段主要是从观众观影感受的角度来说明《厉害了,我的国》是如何化解难点的。‎ D. 文章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例,以小见大,论述了如何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命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厉害了,我的国》的成功代表该纪录片在宏大叙事和情感书写的相互观照上取得突破。‎ B. 《厉害了,我的国》展现新的创作理念和思路,表明传统电视纪录片处理原则不再适用。‎ C. 要让观众愿意走进影院观看纪录片,就要把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作为创作的努力方向。‎ D. 随着纪录片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新时代的纪录片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更大影响。‎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 25 -‎ ‎【1题详解】‎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必要条件关系不成立,原文是“这不仅是创作者需要反复思忖的命题,也是纪录片这一重要的影视文本回应“记录新时代”愿景的必由之路”。B,“该片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将重大政治题材浓缩于短短90分钟作品中”错,原文是首次引人大银幕,D指的传统电视纪录片的做法,不是该片的做法。‎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大国”对应第一个难点,“小家”对应第二个难点”错,不是简单的对应,原文是“《厉害了,我的国》在观 照“大国”的同时,也把“小家”作为重点加以展现”。‎ ‎【3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B项,不能得出“传统电视纪录片处理原则不再适用”的结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走出国门20年后,已将自己定位为“全球公司”的华为,正面临着一次巨大的考验。‎ - 25 -‎ 成立于1987年的华为,从代理香港公司产品起家,逐渐开始自主开发产品,到1995年,华为的销售规模已经达到15亿元,但由于中国国内电信设备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放缓,华为在传统的程控交换机领域的利润被吞蚀,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压力,而市场需求也开始出现多元化。‎ ‎“‘走出去’是为了活下去!”华为副董事长郭平曾在2012年的一次会议上这样解释华为“走出去”的内在动力。根据华为2017年年报,目前华为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2017年,华为销售收入实现6036.21亿元,其中欧洲、中东、非洲地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638.54亿元,同比增长4.7%;亚太地区实现销售收入744.27亿元,同比增长10.3%。只有美洲区域受拉丁美洲运营商业务市场投资周期波动影响,销售收入有所下滑,为人民币392.85亿元。‎ ‎“华为是中国少有的愿意去了解全球的技术治理机制,熟悉全球专利制度和电信标准技术制度,与技术治理的利益相关方有很好的互动,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超越现有治理机制的一个公司。”清华大学朱恒源副所长如此评价。他说:中国建设全球化的过程,是进入商业市场的全球化过程,所有人都需要适应。但是,主导全球的话语体系是欧美发达国家建立的,要在这个体系里崛起、发展、为自己争取空间,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学会用别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个语言首先是英语,其次是规则。 ‎ ‎ (摘编自《华为:荆棘丛生的国际化道路》)‎ 材料二:‎ 近日,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押,引发国际社会严重关注。在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的“新常态”之下,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国企业首先必须掌握好法律工具。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化进程,就意味着融入国际规则,在所在国法律框架下开展业务。这就要求中国的企业有更强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 25 -‎ 当今世界,虽然逆流横行,但全球化仍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对于华为来说,只要技术领先,产品质量好,性价比高,最终可以赢得市场。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尽管遇到各种干扰和阻力,但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合作,企业和产品争取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正是回应这些干扰最好的方式。 ‎ ‎ (摘编自《竞争摩擦不可避免,但中国企业的全球抱负不应削弱》)‎ 材料三:‎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将加强与主要大国沟通对话与协调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拓展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积极为妥善应对全球性挑战和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供更多中国建设性方案。中国愿与各国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为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坚定维护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继续推动中美经贸磋商。中国秉持互利合作、共赢发展,一贯主张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我们对作出的承诺认真履行,对自身合法权益坚决维护。 ‎ ‎ (摘编自李克强总理《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华为副董事长郭平解释华为“走出去”的内在动力时说:“走出去’是为了活下去!”可见,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融入全球化进程才能得以生存。‎ B. 2017年华为销售收入突破6000亿元,在亚、欧、非、美洲均有所增长,其中在亚太地区增速最快,超过了10%。‎ C. 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必然会遇到各种干扰和阻力,只要我们做好自己,提高技术和产品质量,就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合作,更多的认可和支持,并赢得更好的未来。‎ D. 中国政府坚定维护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既要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又要坚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2013年到2017年,华为的销售收入和营业收入均呈连年大幅上涨的趋势。‎ B. 清华大学朱恒源对华为公司在全球技术治理机制上的努力给予了肯定,他同时也指出中国企业要更好地全球化,还要学会用主导全球的话语体系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C.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中国政府要加强与外国的沟通对话和互利合作,也要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和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上提供更多的中国建设性方案,以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D. 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一重点介绍华为的发展历程和今后该如何更好地发展,材料二重点讲述中国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进程,材料三侧重从国家层面谈中国政府该如何应对当今的世界局势。‎ - 25 -‎ ‎6. 当今世界,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国企业如何做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4. D 5. A ‎ ‎6. ①学会用主导全球的话语体系(包括语言和规则)来表达自己的诉求。②要有更强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③顺应全球化的趋势,提高产品质量赢得市场和更多的国际合作,让企业和产品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融入全球化进程才能得以生存”错,推论太绝对。结合“对于华为来说,只要技术领先,产品质量好,性价比高,最终可以赢得市场”“‘走出去’是为了活下去!华为副董事长郭平曾在2012年的一次会议上这样解释华为‘走出去’的内在动力”分析可知,只是举华为的例子,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需要走出去才能生存。‎ B项,“美洲均有所增长”错。结合“只有美洲区域受拉丁美洲运营商业务市场投资周期波动影响,销售收入有所下滑”分析,2017年,美洲地区销售收入有所下滑。‎ C项,“只要……就……”错,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太绝对。原文的意思是“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合作,更多的认可和支持”是回应干扰的最好方式。‎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华为的销售收入和营业收入均呈连年大幅上涨的趋势”错。结合材料一图表“近5年华为销售收入”“近5年华为营业收入”分析可知,2016年跟2015年比,营业收入只有小幅增长。‎ 故选A。‎ ‎【6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结合“主导全球的话语体系是欧美发达国家建立的,要在这个体系里崛起、发展、为自己争取空间,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学会用别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个语言首先是英语,其次是规则”分析可知,学会用主导全球体系的话语体系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结合“这就要求中国的企业有更强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分析,要有更强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结合“中国建设全球化的过程,是进入商业市场的全球化过程,所有人都需要适应”“尽管遇到各种干扰和阻力,但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合作,企业和产品争取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正是回应这些干扰最好的方式”分析可知,顺应全球化的趋势,提高产品质量赢得市场和更多的国际合作,让企业和产品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 25 -‎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 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 25 -‎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事件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 小说写金科罢演新版“荆轲刺秦王”“自尽”时眼中噙满泪水,表现了金科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悲愤痛苦之情。‎ C. 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D. 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荆轲之死”这一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8. 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案】7. C 8. ①耿直刚烈。如看了赵团长改过的剧本,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②坚持原则。如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 ‎③淡泊名利。如对赵团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 ‎ ‎9. ①从小说的情节上看,舞台上的荆轲已死,演员金科的艺术生涯也就此结束。②从人物形象上看,表现了金科对艺术严肃性的坚守,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③从小说的主题上看,批判了艺术媚俗的现象,也提出了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人深思。④从小说的结构上看,篇末点题,使小说结构完整,主题深化。‎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C项,“覃望与秦王……一一对照”错,根据原文可知,金科与荆轲有形象性格上的对照,而覃望与秦王并无对照。‎ 故选C。‎ ‎【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由“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义正言辞驳斥团长对演出的批评与建议,对团长提出的改剧本的建议嗤之以鼻,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可以看出他坚持原则。“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狗屁!’金科愤怒地说”“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通过正面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作者评论性的话语可以知道人物具有耿直刚烈的性格特点。“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赵团长追逐奖牌、奖金,金科对此不放在心上,通过对比表现了他淡泊名利。“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宁愿告别舞台,也不损害荆轲形象,可见他执着艺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结尾段落的作用。应从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旨、深化主题、引人思考角度分析。‎ 人物形象上:“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金科宁愿告别舞台,也不损害荆轲形象,表现了他执着艺术,也使前文他坚持原则的形象更丰满。‎ 情节结构上:“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舞台上的荆轲已死,演员金科的艺术生涯也就此结束。写“荆轲已死”是为了暗示小说的结局,使情节更加完整,同时篇末还具有点题的作用。‎ - 25 -‎ 主题上:“赵因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改写的剧本非常媚俗,通过写金科违背剧本让“荆轲”自刎,批判了艺术媚俗的现象;“‘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小说中的赵团长想把剧团带出困境,但是他的方式不对,太功利。而金科也只能也只能通过违背剧本让“荆轲”自刎的方式进行反抗,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人深思,升华了主旨。‎ 读者层面上,篇末点题,安排荆轲自刎以及那一大段唱词,“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凸显人物形象的高大,收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阙,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報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 25 -‎ ‎”王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途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B. 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 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D. 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和名有关联,字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 B. 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 服阕是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D. 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十五叫“望”,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 B. 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 C. 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骛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 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和教材课文选段(2)里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2)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25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摘自《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10. C 11. D 12. B ‎ ‎13. (1)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在郊外驻扎,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 ‎(2)越过其他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AB项,“蒿莱满目”“鸡犬无声”结构对称,中间断开。“当益悲愤”前面省略主语“陛下”,意思是“陛下将会更加悲愤”,“当”前要断开,排除AB两项;‎ D项,“道路”意思是“道路之人”,作“感动”的主语,意思是“道路之人为之感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陛下即位之初,只是拜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之人为之感动。如果亲自拜谒二陵,亲自见到泗、凤杂草荒凉满目、鸡犬寂然无声,将会更加悲愤。希望能慎终如始。”句子可以断开为: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表述错误,应该是:朔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 故选D。‎ ‎【12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有误,原文是“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宜”,应该;“素服”,名词作动词,穿素服;“郊”,名词作状语,在郊外;“次”,驻扎;“发”,派遣;“师”,军队;“示”,昭示,显示;“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即“必报仇之义示天下以”,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2)中“鄙”,名词作动词,把……当做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焉”,为什么;“陪”,增加;“邻”,邻国,这里指晋国;“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5 -‎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父史应元乡试中举,授官黄平知州,有仁惠之政。对他的儿子史从质说:“我家必定昌盛。”史从质的妻子尹氏有身孕,梦见文天祥进入屋舍,生史可法。以孝顺闻名。考中崇祯元年进士,授予西安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依次担任员外郎、郎中。史可法短小精悍,面貌黑,双目烁烁有光。清廉守信用,与部下同甘共苦。军队出行,将士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得到将士的拼死作战。十二年夏天,服父亲之丧离职。守丧期满回朝,起用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初一,听说贼军进攻京城,史可法誓师救援皇上。军队渡江抵达浦口,听到北都已被攻破,便身披白衣(丧服)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主张拥立福王。群臣入内朝见,福王羞惭想要躲避。史可法说:“王不必躲避,应该正式接受。”朝拜结束,商议战守之事。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在郊外驻扎,调发军队向北出征,把必定报仇的决心昭示天下。”福王连声答应。史可法祭告凤、泗二陵结束,上疏说:“陛下即位之初,只是拜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之人为之感动。如果亲自拜谒二陵,亲自见到泗、凤杂草荒凉满目、鸡犬寂然无声,将会更加悲愤。希望能慎终如始。”福王嘉许而回答他。总兵官高杰驻扎扬州,非常桀骛不训。史可法开诚布公,用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非常感动醒悟,听从指挥。高杰率师北征,到睢州,被许定国所杀。部下士兵大乱,屠杀睢州附近二百里,百姓几乎被杀光。变故传来,史可法流泪顿足叹息说:“中原不能再有作为了。”于是到徐州。不久报告说盱眙已经投降大清,史可法一天一夜奔回扬州。大清军队大规模到来,迫近城下,城于是被攻破。史可法自刎未死,一名参将带着史可法出小东门,于是被捕。史可法大叫说:“我是史督师。”于是敌人杀死了他。史可法年龄到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儿子,妻子想为他娶妾。他长声叹息说:“国家的事情正多,敢考虑儿女之事吗!”史可法死后,过了一年,家人举袍笏招魂,把他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 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 “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 “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 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15.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 - 25 -‎ ‎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③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这一句中有“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注意根据诗歌中的“夕阳吹角”和注释中的“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分析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根据“忙日苦多闲日少”分析劳于仕宦的疲惫;根据“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分析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以“桑”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 25 -‎ ‎(3)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桑之未落 (2). 其叶沃若 (3). 长太息以掩涕兮 (4). 哀民生之多艰 (5). 哀吾生之须臾 (6). 羡长江之无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型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沃若、太息、涕、艰、须臾、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___________,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_____________。‎ 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到2020年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    ),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因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_____________推进难以完成的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_____________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B.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C.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D.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5 -‎ A. 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B. 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C. 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D. 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运筹帷幄 迫在眉睫 按部就班 众志成城 B. 建言献策 千钧一发 循规蹈矩 同仇敌忾 C. 运筹帷幄 千钧一发 按部就班 同仇敌忾 D. 建言献策 迫在眉睫 循规蹈矩 众志成城 ‎【答案】17. B 18. A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第一处语病是语序不当,应改为“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第二处语病为搭配不当,“彰显”与“状态”“作风”不搭配,把“彰显”改为“检验”。‎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根据下文的关联词语“也”,它只能与“既”搭配,可以排除C、D两项;“矛盾和问题”的前面是一个多层定语,正确顺序应是“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排除B项。‎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 25 -‎ 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建言献策:陈述主张或意见,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有益的意见,出谋划策,进献计策。这里的主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用“运筹帷幄”合适。‎ 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这里强调的是“紧急”而不是“危急”,所以用“迫在眉睫”合适。‎ 按部就班: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这里从感情色彩角度考虑,用“按部就班”更合适。‎ 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同仇敌忾: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这里用“众志成城”更合适。‎ 故选A。‎ ‎【点睛】高考成语题出题一般有如下陷阱:‎ 望文生义,仅根据字面理解,不考究成语内在含义。如“差强人意”,成语含义是“大体上令人满意”,却被错用成“不满意”,而造成字面歧义。类似此类易被误用的成语有:安土重迁、不刊之论、差强人意等。‎ 褒贬混淆,易贬词褒用的成语:处心积虑、满城风雨等。易褒词贬用的成语:方兴未艾、凤毛麟角等。‎ 不辨对象,易被误用的成语有: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少女)、人老珠黄(只用于妇女)、举案齐眉(指夫妻)等。‎ 搭配不当,不能带宾语的成语:忍俊不禁、难言之隐等。只能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的成语: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等。容易重复赘余的成语:感激涕零(地流下眼泪)、(浑身)遍体鳞伤等。‎ 不合语境,易在同一语境中误用的成语: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等。谦敬错位,易谦辞错位的成语:忝列门墙、抛砖引玉等。易敬辞错位的成语:不吝赐教、高抬贵手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25 -‎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①______________”,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②_____________。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读厚”的过程,其实就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架构知识网的过程。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③______________,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答案】 (1). ①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 (2). ②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 (3). ③由“薄”而“厚”‎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前文“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和后文“读薄偏重于求深度”可知应该填写“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第②空根据后面的“从取向上说……从方法上说”可知应该填写“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第③空根据后文“再由‘厚’而‘薄’”可知应该填写“由‘薄’而‘厚’”。‎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19年4月29日至10月7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北京举办,为期162天。本次北京世园会有“百园之园”之称,园区总面积达960公顷,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园会。以物联网和5G为“神经”,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大脑”,北京世园会将园林艺术变成了人、科技、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视觉盛宴,是有史以来科技最先进的世园会。北京世园会吸引了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120余个非官方参展者,是有史以来国际参展方数量最多的世园会。‎ ‎【答案】)①2019年4月29日至10月7日。②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北京举办。③规模最大。④科技最先进。⑤国际参展方数量最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新闻类叙述语段压缩题。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白文字所介绍的对象“是什么”,二是要明确对象“怎么样”。第一步,通读材料。即通读语段或材料,抓住主要信息,找表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语句。第二步,概括归纳。在通读的基础上,将其准确划分层次,概括归纳信息内容。第三步,提炼筛选。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删除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即“去粗取精”。第四步,整合表达。即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出来的主要信息用简洁凝练、准确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要保证语句通顺(无语病),结构合理。‎ - 25 -‎ 本段文字可分两层,第一句话为一层,是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报道中心事件“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北京举办”。其余内容为第二层,从三方面详细介绍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情况。所以压缩时需保留的信息有:时间,2019年4月29日至10月7日;事件,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北京举办;此次博览会特点。概括特点时结合第二层的语句“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园会”“是有史以来科技最先进的世园会”“是有史以来国际参展方数量最多的世园会”即可。据此进一步简化整理答案,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60分)‎ ‎22.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请以《别了___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要求写出真情实感;(3)写记叙文;(4)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别了,童年的老屋 我家并不是什么巨商富贾之类,没见过建得气势恢宏、雕栏玉砌之类的府第,更不用说大观园之中的曲径通幽,竹溪佳处,但咱老百姓有句老话,金窝银窝比不上自家土窝,那四堵土墙,一方屋檐的地方就称之为家。‎ 而今钢筋水泥构筑着社会的轮廓,构筑着我的生活空间,但不知为什么故乡的老屋却总在我的梦中同蓝天、流岚、阳光、童年一起反反复复的出现。‎ 童年是一个人最温暖的梦,老屋就是梦开始的地方。老屋建成已好些年了,墙皮剥落得斑斑驳驳,却是我童年时光的见证人,隐约可以看到小时候的一幕幕,老屋虽经过风吹雨打,却仍然屹立不倒;经过岁月的洗礼,时光的磨砺,仍像一位久经沧桑的老人,支撑着我们一家人走过那清贫的年月。‎ 穷对孩子而言并没有什么深刻记忆,也许只是饭桌上的一碗野菜,也许只是一件补丁层层的衣衫,但穷对于我的祖辈、父辈而言足以刻骨铭心。‎ 当我围着老屋快乐的欢叫,因为屋顶上有了一个小洞时,我听到了母亲沉沉的叹息:“这房子不知什么年月才能翻新。”每当大雨滂沱之时,一家人总是战战兢兢怕老屋挺不过去,但那时家里只有一只小灯泡,昏昏暗暗,让人觉得是在看一场老电影。因此那时候的我并不喜欢晚上,窗外的月亮虽然朦朦胧胧,却也比这只昏黄的灯泡好上许多。后来,我走过一个大城市,在华灯初放的一刻,恍若白昼,让我想起了西北山村老屋中,发现这么多年温暖我的竟只是那点昏黄的灯光,明明灭灭之间永远存在。‎ - 25 -‎ 后来我家搬进了单位分给父母的房子,要告别那间陪我走过温馨童年的老屋。我将自己最珍爱的弹珠悄悄的埋在老屋的角落并答应它我会回来看它。但十几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回到那个老屋。我已经习惯了钢筋水泥的楼房,老屋像褪色的照片,容颜模糊。‎ 有一天,外婆捎信来说老屋要拆了。我大惊,所有沉寂的记忆在瞬间复活,那个曾承诺过它会常来看看的人竟一去数年。我又回到了那条曾经熟悉而今陌生的路,却发现这已不是记忆中的风景,路已拓宽;而在绿树掩映中的大多是红砖青瓦的新房,路上车来车往,有着忙碌的繁华,那“鸡鸣桑树巅,狗吠深巷中”的记忆已经一去不复返。‎ 我静静地注视着给予我欢乐和遮蔽的老屋,沧桑之感扑面而来。当老屋颓然崩塌之际,尘土飞扬仿佛幽重的叹息和留恋。我的心竟扯得生疼,如果说断壁残垣是一个王朝的悲歌,那么老屋的倒塌是不是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是贫穷、落后、愚昧的年代的终结,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是富裕、进步、文明的时代的开始。‎ 后来,看到归有光写他的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我潸然泪下。‎ 别了,我童年的老屋!‎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审题】解答本题,要填写“别了”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比喻性、象征性的;它之所以有广阔的写作空间,是因为它既可以写与“别了”有关的人,也可以写与之相关的事或物。既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又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回顾过去,畅想未来,抒发感受。一间老屋、一个教室,会引起你多少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具体写作可写以下内容:(1)选择与“别了”有关的人,如“别了,我的同桌”;(2)选择与“别了”有关的事,如“别了,我的高中生活”;(3)选择与“别了”有关的物,如“别了,童年的老屋”。‎ 参考立意:‎ 根据补充题目,确定具体立意。‎ ‎1、与同学之间惜别之情;‎ ‎2、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 25 -‎ ‎3、对过去一段生活的留恋之情。‎ 参考素材:‎ ‎1、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着泪的微笑。——冰心 ‎2、童年藏在池塘边的榕树上,那儿有知了欢快的鸣叫声,迎接着带给孩子们无穷无尽快乐的夏天;童年只属于自由摇荡的秋千和那正轻盈起舞的蝴蝶,还有一群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嬉闹声;童年在那写满粉笔字的黑板上尽情展现,还记得那年夏天,音乐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乐谱,教我们唱《童年》……‎ ‎3、端午节时,我乘车路过从前住过的那个院子,那条街道,那里仿佛一夜之间变得热闹了起来,曾经的安静,神秘早已不复存在了,心里不禁怅然若失。尽管看见小时候住过的灰色楼房,外面刷上了干净漂亮的黄色油漆,可里面住的人,却是换了又换,再也不会有熟悉的童年记忆。‎ ‎4、你还记得吗?在那座不大,长满杂草的院子里,我们曾一起玩耍。捉迷藏,看蚂蚁搬家……尽管你躲在草丛后,可我一眼就看见了你,却不急着欢呼。而是悄悄走到你身后,轻拍你的肩膀,听着你夸张的尖叫,我止不住的哭。尽管我对蚂蚁一直很好奇,但当真正见到它们时却躲得远远的。可是你却来了个恶作剧,突然叫我回头,手上抓着一只蚂蚁——“啊!”当我吓得跑的老远,你却早已笑弯了腰。‎ ‎5、你还记得吗?家中雪白的墙壁是我们的画板,我拿着笔,你拿着调色盘,还未来得及思考如何来完成我们的大作,就听你大叫:“颜料泼了!”我转头一看,只见原本雪白的墙壁,一下变得五彩斑斓。于是,我索性挥动画笔,猛的一挥,那雪白的墙壁上又添了一道童年的印迹。‎ ‎6、你还记得吗?当我们同一天戴上红领巾,彼此在楼道里遇见时,窄窄的楼道上早已容不下我们喜悦的心情,那种抑制不住的感情却难以用言语表达,只好用鞋把楼梯踩得“咚咚”响,震得整座楼房“差点都要往一边倒”。却没有大人来责怪,他们都用慈爱的目光包容着我们的任性和喜悦。最后,竟有一个阿姨给我们买了两根棒棒糖!含在嘴里,尽是童年才有的味道。‎ ‎7、你还记得住在楼下的老奶奶吗?我们曾一起扶她过马路。你还记得纸箱里的小猫咪吗?那是我们一起收养的……一切的一切,太多的不可能,却都在童年变成了现实。‎ ‎8、执手笑闹,无忧无虑,那是最快乐的时光——我的童年。‎ ‎9、车在雨中缓慢行走,你的样子在我记忆中逐渐模糊,童年离我越来越远,也有遗憾,但一切过去后,将是最美好灿烂的明天!‎ ‎10、别了,我的童年,我望着渐渐消失在视线中的院子说。‎ - 25 -‎ ‎11、童年,对我来说,已经远去。这也就意味着烦恼增多了,不再是以前那样无忧无虑的,更意味着踏上了成熟之路。‎ ‎12、时间老人是公平的,给了每个人一样长而又显得那么短暂的童年。童年并不一定都是金色的,有的人的童年无比黑暗。但是,无论是光明或是黑暗的童年,无论是幸福或是悲伤的童年,还是有着天地之差的童年,它最后都汇聚于一个方向,那就是成熟。‎ ‎13、其实,童年就像一辆列车,而人,是站在车道旁的。你刚出生时,也就是你的童年到来时,就像是列车的车头开到你跟前;等到童年中期是,就等于是列车的车开到了;童年结尾时,正是列车的车尾开过了。而,列车过后,对面是一片海洋,海风迎面吹来,你,在风雨中摇摆,再也不会有第二辆列车来替你遮挡风雨了。‎ ‎14、童年过去了,说明父母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什么都顺着你,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了,不再是家中的小皇帝了,学习任务加重了……‎ ‎15、不过,同年的过去并不代表结束。让与我同龄的朋友们,让我们擦干眼泪,对永年说声永别,一起面对未知风雨吧!‎ 例文结构分析:‎ 本题是半命题作文,从题目特点来看,适合于写记叙文。第一步,补题,如“别了,童年的老屋”。题目确定了,主题也基本确定了,文章开头,先回忆童年的老屋的状况,环境。重点记叙在老屋里发生的事情,重在写亲情。记叙文叙事要条理清楚,叙事要注意详略得当。在表达方式上,要注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结构上,要注意伏笔和照应。要用生动的细节来打动读者。‎ ‎【点睛】写好半命题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读懂题目,对题目做适当分解。一般来说,一道作文题可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三部分。当然,并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个部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试题的各个部分组成进行准确、细致、全面的审查。只有这样,在行文时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二、在分解题目的基础上,要从上述三方面寻找关键词(或词组)。关键词是试题中的重点,文章该写什么,甚至该怎么写,都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 ‎ 三、要补好文题。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便正确定向下笔。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易于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 - 25 -‎ ‎2.考虑体裁。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说明文,或是议论文;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 ‎ ‎3.符合语法逻辑。即补充部分与给出部分在语法上要搭配得当,不能有语法错误,并且符合生活哲理。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 ‎ ‎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