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1.01 KB
  • 2021-06-05 发布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战争第9课赤壁之战学案鲁人版必修 (1)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赤壁之战 论慷慨 慷慨,是一种爱的渲染、美的释放。 至死不曾慷慨过的人是木偶,是冤魂。 往盛满美味佳肴的盘子里塞一段带鱼,不是慷慨;往大钱袋里塞一个红包,也不是慷慨。 茫茫沙漠中,把自己的水壶来个底朝天,几滴水滴到别人嘴里才是慷慨;漫漫旅途上,将自 己不多的旅费分一半给陌生的被窃者,才是慷慨。“为朋友两肋插刀”不是慷慨,“路遇不 平,挺身而出”才是慷慨。 慷慨不是锦上添花的行为,慷慨是雪中送炭之义举! 慷慨是勇敢。眉间尺为报父仇,坦然地割下了自己的头,鲁迅先生因此为其写了部《铸 剑》;大家闺秀赵四小姐毅然陪伴张学良将军,生死相依休戚与共,赢得多少人的由衷敬佩。 慷慨是潇洒。左伯桃、羊角哀于雪中,衣服单,食物少,左伯桃脱了个精光,把衣服、 食物全让了出来,乐呵呵地葬身于茫茫大雪之中。鲁提辖资助了金公父女之后,端坐于客栈 门口,俨然释迦牟尼! 慷慨不能滥施。“春雨贵如油”,多了便是淫雨,大了便是暴雨。“润物细无声”的“好 雨”,必须是恰到好处。 徐庶老娘身陷曹营,悬梁自缢,是母亲的慷慨;董存瑞托起炸药包舍身炸碉堡,是儿子 的慷慨;刘胡兰躺在铡刀下毅然就义,是女儿的慷慨。朋友,你会慷慨吗?你慷慨过吗?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赏读:人可以在忧思祸患中成长,也可以在安逸享乐中灭亡。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能使人 更坚强地生存发展;安乐的生活容易腐蚀人,使人颓废乃至灭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赏读: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原指一国的人才,也可以为别国所用。后来比 喻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或者比喻拿别人的情况作为借鉴。从读书做学问这 方面来讲,学文科的,要读些自然科学的书;学自然科学的,也要读些人文科学的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赏读:得天时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 实如此。天时,节气、气候、阴晴寒暑的变化。地利,地理优势。人和,团结。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赏读: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对方给我 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投:投掷,在这里是赠 送的意思。报:回报,回赠。 一、作者视窗 司马光(1019~1086),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 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 (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 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 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 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长的一部编年史,共 294 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前 403),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959),凡 1 362 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取材极 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 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作序。 二、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 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 80 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 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 80 万大 军,东吴周瑜率军 3 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 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 局面。 三、基础梳理 1.通假字 ①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________通________ ②将军禽操,宜在今日________通________ ③五万兵难卒合________通________ ④顷之,烟炎张天________通________ ⑤雷鼓大震,北军大坏________通________ 答案 ①“住” “驻” ②“禽” “擒” ③“卒” “猝” ④“炎” “焰” ⑤“雷” “擂” 2.一词多义 ①次 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②当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当横行天下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③方 助画方略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操军方连船舰 挟天子以征四方 地方数千里 ④计 今为君计 备用肃计 ⑤将 命猛将统兵数万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将顺江东下 出郭相扶将 宫使驱将惜不得 ⑥蹶 一蹶不振 必蹶上将军 ⑦立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足以立事 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 ⑧乃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乃罢会 骑乃得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⑨夷 今操芟夷大难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⑩走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可烧而走也 ⑪卒 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鲁肃闻刘表卒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答案 ①驻扎;次序 ②抵挡;应该;会 ③方法;将要;正;地区;方圆 ④考虑;计策 ⑤将领;统帅;将要;扶持;赶 ⑥失败;使……受挫折 ⑦站着;成就;立刻 ⑧是;于 是,就;才;乃至,竟 ⑨除;平;夷人,少数民族 ⑩逃跑;使……逃跑 ⑪士兵;死; 终于 3.古今异义 ①地方..数千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面..而事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致殷勤..之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兼仗父兄之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区,与中央相对;空间的一部分。②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③古义:面向北。今义:指方位,与“南”相对。④古义:刚一。今义: 农历的每月第一天。⑤古义:慰问。今义:周到热情。⑥古义:官职名。今义:致力于,投 身于。⑦古义:他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⑧古义:中原地区。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⑨古义:功业。今义:猛烈、激烈。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刘备周瑜水陆..并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作名词 ①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汉家除残.去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瑜等率轻锐..继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动用法 ①兵精粮多,足以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必蹶.上将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操悉浮.以沿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向南 ②在外;在内 ③从水上和陆地上 (2)①旧交情 ②残暴的人;坏人 ③轻快、精锐的部队 (3)①使……成功 ②使……逃跑 ③使……受挫 ④使……漂浮 一、文本助读 【内容概览】 本文通过孙、刘双方结成联盟出兵抗曹的历史事实,揭示了只要正确分析形势,正确 指挥,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弱国可以战胜强国的战争规律。 【结构图示】 赤壁之战 战前准备 详写 战争实况 略写 诈降 火攻 水陆并进 战争结局 略写 曹军大败 三足鼎立 二、小组合作 1.文章是怎样有详有略地叙述事件发展过程并交代三方面的情况的?其中着重写了哪些 场面和哪几个人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对于有关赤壁之战的孙、刘、曹三个方面,详写了孙权方面。事实上,孙权 对这场战争的胜败起了关键作用。略写了刘备方面,刘备当时军事力量小,不是主要抗曹力 量。对于曹操方面则写得更略,大部分是侧面描写。这样,以孙权一方为主,兼及其他两方 的写法,避免了重点不突出的毛病。 对孙权方面的描述,战前决策过程写得详细,因为正确决策是胜利的关键,这部分就是 直接教帝王如何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如何正确决策的。对打仗,写得很略。在对决策过程 的描述中,鲁肃、孔明、张昭、周瑜等人的话写得详,其他写得略。因为这些人的话大部分 都是对着孙权陈说的,它既可以说明孙权在决策过程中如何虚心广泛地听取臣下以及友方的 意见,明辨是非,做出正确决策,又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形势,显示孙权怎样分析形势,怎样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道理。 2.文章是怎样叙述战争双方劣势和优势、被动和主动转化的因素和结果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赤壁之战》以清晰的笔墨,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各种人物的对话,写了 孙曹双方劣势和优势、被动和主动转化的因素与结果。 首先,摆出了孙曹双方的整个形势。 曹操从江陵沿着长江顺流东下,大有不可阻挡之势。“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 这反映了刘备集团对曹操的鲸吞之举十分惊恐。诸葛亮求救于孙权,希望孙权看清“今操芟 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的现实,提醒他“量力而处之”。这既说明曹操 实力的强大,也说明对孙刘来说,这个劲敌不易对付。接着写曹操向孙权下书逼降,东吴大 臣“莫不响震失色”,主和派张昭等主张“迎之”,意图都在于指出孙曹双方实力的悬殊。 在对曹操军事力量的压倒优势作了交代后,作者又通过周瑜对孙权的一席话,从另一方 面分析了曹军的短处:“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这是一;“今 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这是二;荆州降卒,“尚怀狐疑”,这是三。这些都与 诸葛亮所见略同。摆出曹军如此众多的致命弱点,就为其必然遭到失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对矛盾斗争的孙刘一方在兵力方面的明显弱点做了交代后,作者也从另一方面分析了对 孙刘有利的一面。诸葛亮对孙权说:“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和周瑜在孙权面前所作的“兵精足用”的断言又是完全一 致的。写孙刘水军实力的精悍,加上曹军多方面的弱点,这又为孙刘最后取得胜利埋下了伏 笔。 其次,揭示了孙曹双方的矛盾转化。 诸葛亮、周瑜、鲁肃能够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曹军的弱点,以己之长, 攻彼之短,为孙权出谋划策,终于在促使矛盾转化的过程中,转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 而本文作者司马光,正是根据当时错综复杂的史实,以极其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一转化的 全过程。 为使矛盾转化,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孙刘联合,“同心一意”去“共治曹操”。在孙刘一 方,这是当时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关键在于孙权的态度。诸葛亮从军事、政 治诸方面对敌我双方的优劣长短作了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一一加以对比,最后得出了 孙刘“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这一令人信服的结论,因而使得孙权真正心悦诚服,达成了 孙刘联合拒曹的协议,解决了主要矛盾。 为使矛盾转化,第二步就是要做好排除投降派的干扰的工作。在曹军南下、直指东吴的 危急形势下,东吴内部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实质是投降派)一度占据上风。鲁肃主战,却未 能当面争议,就说明了这一点。周瑜是东吴的名将,智勇双全,且握有实权,是举足轻重的 头面人物。他对敌我双方的深刻剖析,对主和派及其谬论的有力驳斥,一方面同上文诸葛亮 所做的剖析呼应,另一方面又为解决投降派干扰起了决定性作用。 为使矛盾转化,第三步就是要做好制定作战方案的工作。从曹操方面来说,兵力很足。 针对曹方兵多可以持久的优势,孙吴采取了以攻为守、速战速决的方针。黄盖的话“寇众我 寡,难与持久”,就是指这个意思。“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又适值“东南风急”, 正可抓紧战机,利用这些条件,用火攻破曹。针对曹军的麻痹轻敌,孙吴决定采取诈降之计。 果然,在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中,曹军的长处得不到发挥,而所暴露出来的弱点却酿成了败 局。孙吴方面则恰恰相反,被动变成了主动,劣势变成了优势,大获全胜。 3.根据文章描写,试分析诸葛亮、鲁肃、周瑜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诸葛亮,来游说孙权时,本来是求救的,但言谈中始终不言求救,他深知若能说 动孙权拒曹,刘备自然得救。他在会谈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以“激”为先,诙谐成趣, 分析敌情,精确透辟,强调若联合刘备,必破曹军。这些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善 于辞令。他从刘备集团的根本利益出发,巧妙斡旋,促成了孙刘联盟,达到了求救的目的, 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才能。 鲁肃,忠于东吴,识大体,顾大局,正确分析判断,有口才,有远见卓识,是东吴的一 位很有才干的谋士。刘表病死后,他立刻认识到荆州是孙、曹双方必争之地,而荆州的得失 又关系着东吴的安危,因此他马上去见孙权。他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的谈话透辟地分析了形势, 既表现了他对孙权的一片忠心,又表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在劝说刘备联孙抗曹的 过程中,说话很讲策略,明为刘计,暗为孙计,显示他灵活机巧、善于外交的本领。他深知 力排众议,于事无补,重要的是巩固孙权拒曹的决心,这样才能促使他“一锤定音”。他以 君臣对比,对降曹进行了深刻分析,这就巧妙地触动了孙权的心。他的语言既精要又诚挚, 体现了他效忠孙权的立场和深沉内涵的性格。 周瑜,出色的年轻将领,有卓识,有才干,说话慷慨豪迈,如鲁肃说不能“迎操”,周 瑜则口口声声“禽操”“破曹”,在孙权面前直斥曹操是“汉贼”,主动请求率军出战,具 有大将的才略和勇气。他力排众议,分析细致中肯,实现了决策的最后完成。也流露了一点 骄矜之气,反映了少年得志的心理。周瑜两次劝说孙权的谈话,果决明快,分析精辟,充满 信心。自请破曹,这表明了他在战略上敢于蔑视曹操,而在战术上却是非常谨慎、缜密,高 度重视曹操的。周瑜的一席话,振聋发聩,咄咄逼人,大长了主战派的志气,也体现了他从 孙权集团利益出发的立场和作为孙权集团最高将领的身份。 4.鲁肃为什么在会上“独不言”,待孙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宇下”,恳切进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两派都想力促孙 权决定大局,而以主战派鲁肃、周瑜的劝说为主。 第三自然段只寥寥数语便显示出曹操不可一世、目无东吴的骄横姿态。而东吴则“莫不 响震失色”,刻画了群下多数怯懦的神态,衬托出主战派不因曹军貌似强大而束手的可贵。 张昭是东吴的老臣,发言有代表性,会上主降派占上风,所以鲁肃“独不言”。孙权听群臣 的议论不合心意而“起更衣”,鲁肃趁此机会追上去恳切进言。 鲁肃为孙权着想,把自己同孙权作对比,孙权无论从地位、前途都不能“迎操”,暗示 只有抗曹才是惟一出路。这番话正中孙权不甘人下的心意,得到了孙权的赞许。 三、师生探究 1.《赤壁之战》一文,意在告诫统治者:战争中的主观指导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战争的 胜负。因此文章的绝大多数篇幅都详写了战前的决策情况,而略写了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为 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上历史课的,即 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历史上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具体情况也各 不相同,但是每一次漂亮的战争都有其共同性,即重视战前决策,这对于帝王来说是最 值得学习的。 《孙子兵法》中有“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名句,在孙子看来, 指导战争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进攻敌人的军队, 下策才是攻城。因而“伐谋”和“伐交”是上策,而《赤壁之战》中的战前决策正是按《孙 子兵法》这一重点展开的。战前决策在《孙子兵法》中叫“庙算”,因为古代用兵之前要在 祖庙中举行一定的仪式讨论决定作战计划,“庙算”是头等大事,它是指战前详细测估各种 主客观条件,多方面比较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赤壁之战》的整个战前决策就是一个 运用《孙子兵法》军事原理进行“庙算”的过程。如鲁肃“克敌制胜,计显远近”,深知时 机的重要,主张抢在曹操之前联刘抗曹,这就是在外交上抢先一步,与敌人争盟友,此为“伐 交”。而诸葛亮和周瑜都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黄盖的诈降是巧用《孙子兵法》的“兵 不厌诈”“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战前决策如此重要,所以司马光就不惜笔墨记下了这神 奇而又能“资于治道”的全过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2.孙权是怎样一个人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孙权,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善于采纳意见,能决断,指挥若定,是卓越的政 治家和军事家。曹操带兵几十万,破荆州,下江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面对这一严峻形 势,作为东吴首领的孙权,是必须慎重思考,不能掉以轻心的。每遇大事,先慎重考虑,再 作出决策,这才是主帅的严谨风度。孙权正是这样。张昭等投降派提出了“三虑”,孙权不 能不深思熟虑,仔细掂量。孙权察觉到张昭等人的言论是错误的,但又没有立即吐露半点声 色。这就表明孙权是一个头脑非常冷静,遇事从容、镇定的“雄才”。拒曹,本是孙权原有 的想法。他派鲁肃去联合刘备,就是为了“共治曹操”,但由于张昭引出“三虑”,因而思 谋未决。他仔细听了诸葛亮、鲁肃、周瑜关于敌我双方力量强弱的具体分析,权衡“拒”“迎” 的得失之后,毅然决断“当击”;而且“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 与此案同!’”他的语言,他的态度,何等坚决!对于拒曹,孙权其实早有准备。在周瑜当 夜请战时,孙权说“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就是明证。至于“前发”“后援” 的军事安排,以及作战万一失利时的对策等,都作了周密的部署。孙权这种深谋远虑而又雄 心勃勃的性格,是在事情的曲折起伏、发展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因而显得非常细致、完备, 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一、文本审美 (1)重点突出,使文章详略得当。 详写战前孙、刘联盟联合抗曹。三方矛盾的焦点在孙权“战”与“降”的决策,所以对 东吴写得多,曹操只是侧面略及而已。这就有力地突出了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正确分析形 势采取正确策略。 (2)对话展开情节并使人物个性化。 同是劝孙权,鲁肃设身处地、推心置腹,表现出对主人的忠诚;诸葛亮善于辞令,讲求 语言的艺术效果;周瑜则是斩钉截铁,直言快语,对孙权表示一片坦诚。这些个性化的语言, 皆由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处境所决定。情节的展开,人物的个性化,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谈话 来表现的。这样做既简练了情节,又鲜明地展示了谈话人的性格特征,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这就交代了双方驻兵的地理位置,为后文周瑜 火烧曹营埋下了伏笔。曹军把船连起来,是曹操克服不习水战的措施,而这一点恰恰又是曹 军的致命弱点,使周瑜有机可乘。这又为下文周瑜“火攻”作了铺垫。这样,不仅使文章曲 折生动,结构严密,而且使人读起来感觉有趣、有味,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二、写法迁移 【角度一】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军确实强大,但也没有 敌得过孙刘联军的攻击,这又一次见证了团结的力量。 【我来练笔】 请你以“团结”为话题写一段文字,400 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一切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团结,任何敌人都可以战胜;在集体 的力量面前,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 “5·12”的到来让中国再一次的感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考验,8.0 级的大地震让世界感 受到了大地的颤抖,中华民族面对这可怕的大自然灾害,依然无所畏惧,在全世界的关注下 运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将中华民族的不屈与强大再一次地展现在了世界人民的面前! 不抛弃,不放弃!只要有一分的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决不放弃一丝希望! 集全国之力,面对这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一个个生命从废墟中走了出来,一份 份生活物资从全国各地运了过来,将危害降低到最小,将对生命的尊重放到了最高!走过来 了,强大的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在中华民族面前走开了! 一滴晶莹的水珠虽然美丽,但经不起太阳的曝晒,个人的力量再大,也不能单枪匹马杀 出天下,只有团结才会让人生之路更平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角度二】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和战前的周密准备不无关系。 相对于“结果”来说,“过程”则显得尤为重要。 【我来练笔】 请你以“过程”为话题,写一段 400 字左右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从古至今,青少年学生的求学过程历来就不容易。所谓“面壁十年,一举成名”,说的 便是过程的漫长和结果的辉煌,但尤其强调了过程的艰辛。不面壁苦读,何以有成?无十年 奋斗,何来一举?抛去沽名钓誉、徒务虚名的那些追逐者不说,任何有真才实学的人不都是 经过长期艰苦奋斗而有所成就的吗?这就是说,没有艰苦的过程就没有辉煌的结果。 心理学家说:“许多人的心理障碍大都是因为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而且常常把过程当 做最终结果。”于是,当过程不顺利时,他们就完全丧失信心,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泥潭。所 以,在任何活动中,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欣赏过程,因为惟有艰辛奋斗的过程才更加丰 富多彩。积极欣赏过程中的坎坷跌宕,甚至享受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便是不怕艰难险阻并获 得成功者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