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50 KB
  • 2021-06-05 发布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章丘四中2018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一、文言基础知识(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磨灭 B. 且硕茂,早实以蕃 实:果实 C. 微风鼓浪 鼓:振动 D.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泛指一般的属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B项,“实:果实”错误,“且硕茂,早实以蕃”的意思是: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且多。“实”,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为“结果实”。B错误。‎ 故选B。‎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2.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早缫而绪,早织而缕②父丧致客,数郡毕至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④南声函胡,北音清越⑤则仆偿前辱之责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⑦崖限当道者⑧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A. ①②④⑧ B. ②④⑥⑧ C. ①③⑤⑦ D. ③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① “而”通“尔”,你们的。‎ ‎③“失”通“佚(yì)”,散失。‎ - 25 -‎ ‎④“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⑤ “责”通“债”,债务。‎ ‎⑥“摩”通“磨”,磨灭。‎ ‎⑧“底”通“抵”,大都。‎ 故选D。‎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3.下列各组划线实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以吾一日长乎尔(成长) 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写)‎ B. 思垂空文以自见(看见) 欲使汝曹不忘之耳(你们)‎ C. 隆然伏行(弯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D.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恰好)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项,“长:成长”错误,“以吾一日长乎尔”的意思是: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所以“长”的意思是“年长”。“撰:撰写”错误,“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意思是:和他们三人(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不同。撰:同“供”,善言,此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A有错误。‎ B项,“见:看见”错误,“思垂空文以自见”的意思是: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所以“见”的意思是“思想”。B有错误。‎ C项,正确。‎ D项,“适:恰好”错误,“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意思是: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所以“适”的意思是“到”。“原:原来”错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意思是:分析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所以“原”的意思是“推究,推本求源”。D有错误。‎ 故选C。‎ ‎【点睛】‎ - 25 -‎ 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4.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 为国以礼 由也为之 B. 方六七十 且知方也 C.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D. 如或知尔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体环境中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A项,两个“为”都是动词,“治理”的意思。‎ B项,第一个“方”,动词,“纵横”的意思;第二个“方”,名词,“做人的道理”的意思。‎ C项,两个“系”,都是动词,“捆绑”的意思。 ‎ D项,两个“或”,都是不定代词,“有的人”的意思。‎ 故选B。‎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病偻,隆然伏行 名词作动词,患病 B. 明烛天南 名词作动词,照亮 C. 微风鼓浪 名词作动词,振动,拍击 D.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名词作动词,鸣响,发出声音 ‎【答案】D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D项,“鸣,名词作动词,鸣响,发出声音”错误,“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鸣响、发出声音。D错误。‎ 故选D。‎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6.下列句中加点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B. 驼业种树 C.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D.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A项,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 B项,业: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职业 。‎ C项,理:道理,没有活用。‎ D项,舟:名词活用作动词,乘舟。‎ 故选C。‎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木之性日以离矣 B.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C. 汶水西流,济水东流 D. 事不目见耳闻 - 25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A项,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B项,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C项,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D项,目,耳: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 故选B。‎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8.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用法相同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忧人之忧,乐人之乐②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③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④移之官理可乎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⑥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⑦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⑧函梁君臣之首 A. ①/②⑤/③④⑧/⑥/⑦ B. ①/②⑤/③④⑧/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D. ①②⑤/③④⑧/⑥/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①忧:为动用法,为……担忧。‎ ‎②硕:使动用法,使……长得高大;茂,使……长得茂盛。‎ ‎③爪:名词活用作动词,掐、抓,用指甲划破。‎ ‎④官: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官 - 25 -‎ ‎⑤兴,亡: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 ‎⑥东: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 ‎⑦忽微: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容易忽视的微小的事情。‎ ‎⑧函: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故选A。‎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9.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居则曰:不吾知也 B. 是以不愿子孙效之也 C.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D. 故不我若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 A项,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意思是“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 B项,是以不愿子孙效之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是不愿子孙效之也”,“是以不愿子孙效之也”的意思是: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C项,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凡长安为观游豪富人及卖果者”,“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的意思是:凡是长安建造观赏游乐场所的豪富人,以及种树卖果的人。‎ D项,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故不若我也”,“故不我若也”的意思是:所以他们都不如我。‎ 故选C。‎ ‎【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 - 25 -‎ 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 ‎10.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句)‎ B. 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判断句)‎ C. 州郡以为言(省略句)‎ D. 得双石于潭上(状语后置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 A项,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这里“何”作“为”的宾语,正常语序为“吾又能为何哉”。“吾又何能为哉”的意思是:我又能做什么呢?A正确。‎ B项,“判断句”错误,“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的意思是: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此句为一般陈述句,不是判断句。B错误。 C项,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正常语序为“州郡以之为言”,“州郡以为言”的意思是:州郡官员把这情况告诉我。C正确。‎ D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潭上得双石”,“得双石于潭上”的意思是: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D正确。‎ 故选B。‎ ‎【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 ‎11.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B.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 智勇多困于所溺 D. 仲尼厄而作《春秋》‎ ‎【答案】A ‎【解析】‎ ‎【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 A项,两个“为”,“向,对”的意思,不表被动,“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的意思是:然而这是可以对有智慧的人说讲讨论,难以向粗俗的人说(解释)的。‎ B项,“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意思是:进而导致其身死国灭,被天下的人们所讥笑。‎ C项,“于”表被动,“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意思是: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D项,“厄”表被动,厄:受困窘。“仲尼厄而作《春秋》”的意思是: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 故选A。‎ ‎【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 ‎12.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②传其事以为官戒也③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④为国以礼⑤今以钟磬置水中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⑦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⑧古之人不余欺也⑨石之铿然有声者⑩不吾知也 A. ①⑧⑩/②⑤/③/④⑨/⑥⑦ B. ①④⑧⑩/②⑤/③⑨/⑥⑦‎ C. ①⑧⑩/②⑤/③⑨/④/⑥⑦ D. ①⑧/②⑤/③⑨⑩/④/⑥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 ‎①宾语前置句,“以”在这是做介词,而“何”做宾语提到了前面,正常语序为“以何”,翻译成“用什么”,“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的意思是:又用什么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 - 25 -‎ ‎ ②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 正常语序为“以之为官戒”,“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的意思是: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戒示。 ‎ ‎③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凡长安为观游豪富人及卖果者”,“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的意思是:凡是长安建造观赏游乐场所的豪富人,以及种树卖果的人。‎ ‎④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礼为国”,“为国以礼”的意思是:用礼义治理国家。‎ ‎⑤省略句。“置”和“水中” 的中间省略了介词“于”,“今以钟磬置水中”的意思是: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中。‎ ‎⑥被动句,“放逐”意念被动,“被流放”的意思,“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意思是:屈原被流放,才写出了《离骚》。‎ ‎⑦被动句,“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意思是:进而导致其身死国灭,被天下的人们所讥笑。‎ ‎⑧宾语前置句。“古之人”是主语,“欺”是谓语,“余”是宾语;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但是现在他把“余”这个宾语放在谓语“欺”前面了,所以这句话的句式是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意思是: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⑨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铿然有声者之石”定语后置,“石之铿然有声者”的意思是:铿铿的发出声音的石头。‎ ‎⑩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也”,“不吾知也”的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 所以①⑧⑩是宾语前置句,②⑤是省略句,③⑨是定语后置句,④是介宾短语后置句,⑥⑦是被动句。‎ 故选C。‎ ‎【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 ‎13.下列与“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中“且”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 驼所种树,无不活,且硕茂 D.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答案】C ‎【解析】‎ - 25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与‘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中‘且’字意思相同的一项”,例句,且:而且;A项,且:将近;B项,且:姑且;C项,且:而且;D项,且:尚且。故选C。‎ ‎1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庙堂之高 B. 越长城之限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D. 其阴,济水东流 阴听察知贼区处,擒贼,斩以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项,“半山居雾若带然”的意思是: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所以“居”地意思是“停留”。“居庙堂之高”的意思是: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居”是“处在”的意思。加点词含义不相同。‎ B项,“越长城之限”的意思是:越过长城的城墙。所以“限”的意思是“界限”。“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的意思是: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所以“限”的意思是“限度”。加点词含义不相同。‎ C项,“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意思是: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所以“始”的意思是“才”。“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的意思是:到了唐代的李渤才亲自查访到那个遗迹。所以“始”的意思是“才”。加点词含义相同。‎ D项,“其阴,济水东流”的意思是: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所以“阴”的意思是“北面”。“阴听察知贼区处,擒贼,斩以徇”的意思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所以“阴”的意思是“暗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 故选C。‎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 25 -‎ ‎15.下列与“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适”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B.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C.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D. (贾谊)适长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例句:“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意思是: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所以“适”的意思是“到”。‎ A项,“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意思是: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所以“适”的意思是“享受”。‎ B项,“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的意思是:我们贫贱人家养育了这个女儿,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所以“适”的意思是“出嫁”。‎ C项,“从上观之,适与地平”的意思是:从上面观察它恰好与周围的高地一样平。所以“适”的意思是“恰好”。‎ D项,“(贾谊)适长沙”的意思是:(贾谊)到长沙。所以“适”的意思是“到”。‎ 故选D。‎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1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思厥先祖父 B.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不遗余力 C. 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赂秦耶 D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 25 -‎ A项,“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意思是:左丘明双眼失明,才写得出《国语》。所以“厥”的意思是“才,于是”。“思厥先祖父”的意思是: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所以“厥”的意思是“他,他们”。加点词含义不相同。‎ B项,“此三者,吾遗恨也”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所以“遗”的意思是“遗留、未完成”。“不遗余力”的意思是:把所有力量毫无保留使出来。所以“遗”的意思是“遗留、保留”。加点词含义相同。‎ C项,“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意思是:子路轻率的回答说。所以“率”的意思是“轻率,草率”。“率赂秦耶”的意思是: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所以“率”的意思是“全都”。加点词含义不相同。‎ D项,“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的意思是: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所以“殆”的意思是“大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意思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多少次仗都不会失败。所以“殆”的意思是“危险、失败”。加点词含义不相同。‎ 故选B。‎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17.选出下列表述中有关说法错误的一项( )‎ A. 农历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又叫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七月大约相当于公历的8月。‎ B.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石钟山记》中“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即是此意。‎ C. 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或者城池。‎ D. 《登泰山记》文末写“桐城姚鼐记”,是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答案】D ‎【解析】‎ ‎【详解】‎ - 25 -‎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是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错误,“桐城”标明自己的“籍贯”,而非文学流派。D错误。‎ 故选D。‎ ‎【点睛】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始于战国。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18.选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一项( )‎ A.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如“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南面。‎ B. 行宫是指我国古代皇帝出外寻访时居住的处所。‎ C. “戊申晦”中的“戊申”是古代干支记日,而“晦”则指的是农历每月初一。此外,古代农历每月十五称为“望”,十六是“既望”。‎ D.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发愤著书”说,与后世钟嵘“托诗以怨”说、韩愈“不平则鸣”说以及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诗穷而后工”说有相通之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而‘晦’则指的是农历每月初一”错误,“晦”指农历每月月末的最后一天,“朔”指农历每月初一。C错误。‎ 故选C。‎ ‎【点睛】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干支纪年以每年立春换年。‎ ‎19.选出下列表述中有关说法错误的一项( )‎ A.‎ - 25 -‎ ‎ 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季举行,故又称秋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的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B. 《史记》体例中有“世家三十”‎。世家的主体分为四种,一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如吴太伯世家、晋世家;二是汉朝宗亲诸侯大臣,如外戚世家、萧相国世家;三是乱世英豪,仅一篇《陈涉世家》;四是著名思想家,仅一篇《孔子世家》。世家以前两种为主。‎ C. 编年体史书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整理修订而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 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后两篇由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会试是……因在秋季举行,故又称秋闱”错误,“会试”是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A错误。‎ 故选A。‎ ‎【点睛】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裁,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20.选出下列表述中有关说法错误的一项( )‎ A. 避讳是指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种树郭橐驼传》中有“吾问养树,得养人术”句,句中的“人”即“民”,乃因避李世民讳而改。‎ B. 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伶官传序》中的“从事”指的是一般属官。‎ C.‎ - 25 -‎ ‎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的“牢”本指养畜生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少牢则指祭祀用的牛、羊、猪。告庙是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 “郡将下车辄切齿”中的“下车”,古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少牢则指祭祀用的牛、羊、猪”错误,“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C错误。‎ 故选C。‎ ‎【点睛】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礼记》中太牢指的是大牢。‎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5分,共10分)‎ 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在贡籍中甚有声,王禹偁尤雅重之,闻于时。淳化三年举进士,及第又得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陕州。历右正言,改右司谏。真宗初,何献五议,上览而善之。咸平二年,举入阁故事,何次当待制。是冬,从幸大名,诏访边事。何疏曰:“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将帅者何?或恃勇无谋,或忌功玩寇,但全城堡,不恤人民。边奏者何?护塞之臣,固禄守位,老幼杀伤,托言他盗。不救援者何?缘边州县,如辅车唇齿之相依,托称兵少不出,或待奏可乃行。俟辇输者何?敌骑往来,焱驰鸟逝,赢粮景从,万辆方行,迨乎我来,寇已遁去。此四者,当今急务。”真宗览而嘉之。俄权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又择州县守宰,省三司冗员,遴选法官,增秩益奉。未几,徙两浙转运使,加起居舍人。景德初,代还,判太常礼院。俄与晁迥、陈尧咨并命知制诰。何先已被疾,勉强亲职。一日,奏事上前,坠奏牍于地,俯而取之,复坠笏。有司劾以失仪,诏释之。何惭,上章求改少卿监,分司西京 - 25 -‎ 养疾,上不许,第赐告,遣医诊视。医勉其然艾,何答曰:“死生有命。”卒不听。是冬卒,年四十四。上在澶渊,闻之悯惜,录其子言为大理评事。何乐名教,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然性褊急,不能容物。在浙右专务峻刻,州郡病焉。好学,著《驳史通》十余篇,有集四十卷。‎ ‎(节选自《宋史·孙何传》有删改)‎ ‎2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瘀/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 B. 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 C. 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 D. 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 ‎2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先例或旧日的典章制度,该词文中含义与“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含义不同。‎ B. 权,暂代官职,文中表示古代官职任命或调动的词语还有判、改、出、徙、加等。‎ C. 西京,文中指洛阳,北宋时期实行两京制首都汴梁称“东京”,洛阳称“西京”。‎ D. 浙右,即浙江西部,中国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如“淮左”“江右”等。‎ ‎2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何年少多才,闻名于世。他十岁即懂音韵,十五岁能写文章,专心治学,好读古书,在同年贡生中很有声名,深受王禹偁推重。‎ B. 孙何善于献言,深受赏识。真宗初年,他向皇上进献五条奏议;咸平二年冬,他又主动上疏,奏陈边境弊病,都得到真宗的赞赏。‎ C. 孙何简政裁冗,精于吏治。他在出任京东转运副使时,挑选州县守宰,减少三司多余官员,审慎选拔法官,并提高官阶,增加俸禄。‎ D. 孙何抱病就职,看淡生死。被任命为知制诰时,他虽已疾病缠身,仍勉强上任;医生劝他保养身体,他淡然面对,认为人的生死命中注定。‎ ‎24. 对下面这句话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何乐名教,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 A. 孙何热衷于名教,经常接待士人,对后辈有作词才能的,一定给予他称许和赞扬。‎ - 25 -‎ B. 孙何热衷于名教,经常接待士人,对后辈有作词才能的,他一定给予称许和赞扬。‎ C. 孙何热衷于名教,经常接待士人,对有作词才能的后辈,一定给予他称许和赞扬。‎ D. 孙何热衷于名教,经常接待士人,对有作词才能的后辈,他一定给予称许和赞扬。‎ ‎【答案】21. D 22. A 23. B 24. D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训师”与“择将”是并列结构,“精兵”是后一句的主语,应在“将”后断句,排除AC;“边奏”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B。‎ 故选D。‎ 句子翻译:陛下即位以来,训练军队挑选将领,精锐的士兵比前代多好几倍。但德州、棣州仍战祸不断,这可能是或者挑选将帅不当,或者边境上奏的军报被耽搁,相邻的军队不来救援,军粮需要等待转运而造成的。‎ ‎【2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该词文中含义与‘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含义不同”表述有误,所说两句中的“故事”含义相同,均为“先例”。A错误。‎ 故选A。‎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B - 25 -‎ 项,“他又主动上疏”分析有误,据原文“是冬,从幸大名,诏访边事”可知,这年冬天,孙何跟随皇上巡视大名,皇上下诏征询对边疆军事的意见。由此可知,说明孙何是受诏陈奏而非主动。B错误。‎ 故选B。‎ ‎【24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乐”,喜欢、热衷于;“接”,接待、接见;“后进之有词艺者”,定语后置,应是“有词艺者后进”;“必为称扬”省略主语“他”;“称扬”,称许和赞扬。所以句子翻译为:孙何热衷于名教,经常接待士人,对有作词才能后辈,他一定给予称许和赞扬。‎ 故选D。‎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 25 -‎ 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孙何十岁就懂得音韵,十五岁时能写文章,专心致志地学习古文典籍,写文章一定根据经义,在同年贡生中很有声名。王禹偁特别推重他,他在当时很有名。淳化三年考中进士,中榜又考取甲科,初次任职为将作监丞、陕州通判。曾任右正言,又改任右司谏。真宗初年,孙何进献五条奏议,皇上看后认为很好。咸平二年,列举入阁的旧例,孙何依次序应当担任待制之职。这年冬天,孙何跟随皇上巡视大名,皇上下诏征询对边疆军事的意见。孙何上疏说:“陛下即位以来,训练军队挑选将领,精锐的士兵比前代多好几倍。但德州、棣州仍战祸不断,这可能是或者挑选将帅不当,或者边境上奏的军报被耽搁,相邻的军队不来救援,军粮需要等待转运而造成的。将帅怎么样呢?有的依仗勇猛但没有谋略,有的嫉妒他人军功消极抗敌,只顾保全城堡,却不体恤百姓。边疆上奏军情怎么样?守护边塞的大臣,只为保住官位俸禄,老百姓被敌军或杀或伤,(他们却)假称其他强盗所为。不来救援的情况怎么样?在边疆的州县,就好像辅和车、唇和齿互相卫护,(他们)却推托说兵力少不救援其他军队,或者等待上奏批准以后才能出兵。等待运输军粮的情况怎么样呢?敌人骑兵的往来,十分迅速,(运粮的人)担负着粮食如影随形,运输车辆达到万辆才能出发,等到我军粮食运到,敌人就已经逃走了。这四个问题,都是现在急待解决的。”真宗批览了孙何的奏书并对他加以赞赏。很快授任代理户部判官,离京担任京东转运副使,他又选择州县守宰,减少三司多余的官员,慎重地选择法官,并提高官阶、增加俸禄。不久,孙何调任两浙转运使,加官起居舍人。景德初年,任满还京,任职于太常礼院。不久与晁迥、陈尧咨共同被任命为知制诰。孙何在此前已经有病在身,他勉强上任。一天,他在朝中上奏言事,将奏牍掉在地上,弯腰去拾奏牍,又将朝笏掉在地上。有关官员以有失礼仪弹劾孙何,真宗下诏不予追究。孙何感到惭愧,上章请求改任少卿监,到西京洛阳任闲职养病,真宗没有准许,只准他归家休假,并派医生前去诊断探视。医生劝孙何采用艾灸法治疗,孙何回答说:“死和生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他最终没听劝告。这年冬天去世,终年四十四岁。真宗在澶渊,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怜悯痛惜,选录孙何的儿子孙言任大理评事。孙何热衷于名教,经常与士人来往,对有作词才能的后辈,他一定给予称许和赞扬。但孙何性情急躁,不能容人。在浙西任职期间一味严厉苛刻,州郡之人对此很不满。孙何好学,写有《驳史通》十余篇,有文集四十卷。‎ 三、(每句5分,共计15分)‎ ‎25.翻译以下句子 ‎(1)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3)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答案】(1)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2)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3)在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解析】‎ ‎【详解】‎ - 25 -‎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遗:遗留。恨:恨事。与:给。尔:你。矢:箭。其:一定。志:心愿。‎ ‎(2)小人:小百姓。辍:停止。飧,饔:名词用作动词,吃晚饭,吃早饭。以:目的连词,来。劳:慰劳。且:尚且。暇:空暇。何以:宾语前置句,应该为“以何”,用什么。蕃:使动,使……繁衍生息。安:使动,使……安定。故:所以。病:困苦。且:又。怠:疲乏。‎ ‎(3)莫:同“暮”,晚,将尽。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五六人冠者,六七人童子”。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沂浴,乎舞雩风”,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四、(15分,每空1分)‎ ‎26.名句默写 ‎(1)《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子路略有不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示,大辱面前,因为搜集整理各种材料、付出巨大努力和期望的《史记》尚未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忍辱偷生;如果史书著成之后能流传后世,那么受多少屈辱都是值得的,甚至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声。‎ ‎(3)在《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马援告诫两个侄子,对别人的过失应该采取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 -‎ ‎(4)《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总结他种树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用反诘句提出的全文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赋予静态的山以人的动态,写出了作者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用语新颖独特,生动传神。‎ ‎(7)《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为国以礼 (2). 其言不让 (3).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4). 虽万被戮 (5). 岂有悔哉 (6). 耳可得闻 (7). 口不可得言也 (8).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9). 事不目见耳闻 (10). 而臆断其有无 (11). 可乎 (12). 苍山负雪 (13). 明烛天南 (14).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15).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愠”“戮”“致”“焉”“臆”“苍”“溺”。‎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五、作文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人们对“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意为人们“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 - 25 -‎ 某中学拟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为题举行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各位同学、各位评委、各位辩友:‎ 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我方认为,“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是人之常情。‎ 人们看到有德行的人就像看到自然的美景,欣赏美景是正常的心态,绝对不会想这景物如此美,我要毁坏它。高铁女司机金婉鑫读大学时,看到日本新干线上女司机穿着制服开车的视频,想到的是羡慕。所以她专业用功,最后得了第一名,此外她还努力学跳爵士舞、到特教学院做公益。金婉鑫以一种平常心态看到日本新干线上女司机的优雅,并视其为自己的榜样,从而成就自我。不仅金婉鑫如此,其他人看到也是羡慕,而绝不会想着怎么诽谤她。所以说,“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之常情。‎ 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公民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 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成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自己的命运最终是由当初一个思想决定的。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正是积极向上的思想,它指引着人的行动,影响了人的命运。就像吴孟超的弟子王红阳所说的那样,在他们的眼里,吴老的高贵品质、渊博学问、大家风范和可贵精神,是一本厚重的书,一生也读不完。特别是吴老呕心沥血培养他们的师道与情怀,让他们一生受益、终身难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王红阳敬仰导师,始终向导师学习,走好了人生之路。不只是吴孟超的弟子向他学习,更有接受过他治疗的患者及普通群众尊重他爱戴他。‎ 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 25 -‎ 孔子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告诫弟子也告诫后人,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要向之学习,与之看齐,见德行有亏或做事有误之人要反省检视自身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不是嫉妒和诽谤。司马迁读孔子著作之际,在内心深处极为敬佩这位古代的圣人。在司马迁看来,孔子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使人仰慕。来到孔子故居之后,他对孔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向往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他见到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见到这些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以后,好像孔子的形象就在自己的眼前。孔子、司马迁只是众多仰慕效仿有德者的个例。翻看中国历史,我们看到无数人以德行高尚之人为榜样,效仿他们,成就了自己,影响了后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也成为优良传统。‎ 我方一致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的正常思维,是人们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而今,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使自己“行高于人”,而见到“行高于人”者也一定要见贤思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对材料的分析、整合,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这一类型的题目源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表达交流部分:学会辩论—学会反驳。题目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既能让教师注重对教材的研读,又能让考生在写作中提高核心素养。不管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的话语还是汉代儒家学者郑玄的观点,都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现象。作文时效性强、思辨性高,“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与“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两种观点是对立的,不仅引导考生全面看问题,而且引导考生思考在当下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自己应该怎样面对英雄人物和先进人物。考生写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正方或者反方来辩论。但不论站在哪个角度辩论,都必须做到观点鲜明,针对性强,理由充分,符合文体。‎ 立意:‎ ‎(1)从正方角度: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2)从反方角度: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素材:‎ ‎(1)谭嗣同从容就义。‎‎1898年6月8日 - 25 -‎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谭嗣同,当时完全有机会逃走。另一位变法运动的领导人梁启超也反复催他尽快开,但他拒不逃走,并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慈禧发动政变之前,谭嗣同的父亲曾多次写信催他回家,以免杀身灭族之祸,但他已抱舍生取义之志,对老父的来信均付之一笑。受刑前,他面对上万围观群众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与谭嗣同一起就义的还有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等人,史称“戊戌六君子”。六位义士,个个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他们高尚的节操,为世人所景仰。‎ ‎(2)齐白石的民族气节。齐白石,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现代国画大师。1937年日寇占领北平时,他已70高龄,他愤然辞去北平艺专教授职务,闭门谢客,表示不与敌伪合流,尽管天气寒冷,全家宁愿受冻,也不领敌伪的施舍,拒绝卖画给敌伪人员,为了摆脱敌伪的纠缠,他先后在门上贴上告白:“白石老人心病发作,停止见客”“切莫代人介绍,心病复作,断难报答也”“画不卖与官僚,窃恐不祥”后来干脆写:“白石已死”。白石老人的高风亮节一直为世人称道。‎ ‎(3)苏格拉底坚守哲人的节操。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强调“美德即知识”,知识的对象即“善”。当时奴隶主统治者控告他传播异说,毒害青年,反对民主之罪,判他死刑。他从容地对法官说:“作为一位哲人,我坚持哲人的节操,如果你们提出条件,说只要我以后不再从事哲学研究,就可以放过我,让我活下去,那么我的回答:只要我活着,我就不会放弃我的信仰。”苏格拉底,誓死坚持真理的气节,值得后世景仰。‎ 结构层次: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开篇提出论点“行高于人,众必仰之”,然后联系高铁女司机金婉鑫进行分析,论证“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之常情;紧接从吴老的高贵品质、渊博学问、大家风范和可贵猜神,论证“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公民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最后通过孔子、司马迁的事例,论证“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此外,最后再次点题。文章结构安排清晰,议论分机有说服力,语言表达朴实、准确。‎ ‎【点睛】‎ - 25 -‎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