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年级
语文试卷
出题人:刘华北 审题人:王钊
本试卷共150分,共12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文献上没有丝绸之路的详细描述,对它的确认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再结合文献记载。因此可以说,近代以来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知,正是源于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
公元4至11世纪,草原丝绸之路成为东北亚的国际交通路线,对中国、朝鲜和日本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其从中国往东发展,进入了朝鲜半岛,然后通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九州。日本考古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其中不少就是通过此路传播过去的。在沙漠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它就居于次要地位了,但是仍然在欧亚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
沙漠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通过多年来在新疆地区开展的考古工作,发现了沙漠丝绸之路上的汉唐王朝军政、经济设施的遗存,主要有作为社会政治平台的“城址”,军事与经济双重功能的屯田,军政功能的烽燧、亭障等等。这些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行为的重要物化载体,反映了当时西域地区的“国家主导文化”。
- 24 -
中古时代的北庭故城规模宏大,略呈长方形,分内、外二城。从北庭故城城址形制与其出土遗物来看,与内地文化的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罗布淖尔北岸土垠遗址出土的汉文木简内容,大部分与屯田有关。楼兰城东郊考古发现有古代农田开垦的遗迹。米兰发现的大规模灌溉系统遗迹应该是汉代遗存。考古发现,汉字是汉代西域时代最早的文字之一,是西域两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官方正式文字。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汉字材料及其书写制度,深受中原影响。
西南丝绸之路与佛教传入有关。丝绸之路开通后,南亚佛教通过中亚、西域传入内地,融合中国传统的汉文化,成为汉文化圈的一种重要宗教。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起应该早于沙漠丝绸之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在今阿富汗看到从印度运去的“蜀布”,也就是说在张骞“凿空”之前,中国西南地区已经与印度有了商贸、文化往来。四川三星堆遗址与成都金沙遗址发现的象牙,均应产于印度。如果这种看法成立的话,那么西南丝绸之路要上溯至夏商时代。
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通过古代码头、沉船的考古发现,以及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来探索其路线。比如在安阳殷墟发现的三千年前刻甲骨文用的龟板,经过验证是来自马来西亚的“亚洲陆龟”。唐、宋、元时代,尤其是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船队活跃在印度洋,远航至非洲东海岸。
总之,古代的四条丝绸之路中,沙漠丝绸之路最重要,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关系到中国汉唐王朝盛世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关系到汉唐王朝“和合外交”的实施,关系到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选自刘庆柱的《“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使得人们了解了在历史文献上没有详细描述的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
B. 作为东北亚国际交通线的草原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始终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C. 考古发现的汉唐王朝军政、经济设施遗存是当时西域地区“国家主导文化”的具体表现。
D. 古代码头、沉船、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确立了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如何从考古角度认识草原、沙漠、西南、海上四条丝绸之路。
B. 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沙漠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
C. 张骞出使西域前西南地区就已经与印度有商贸来往,这证明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起早于沙漠丝绸之路。
- 24 -
D. 文章运用假设论证,证明西南丝绸之路不仅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而且其开通可上溯至夏商时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本考古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说明草原丝绸之路的线路是从中国往东发展最后到达日本九州的。
B. 考古发现的西域书写制度深受中原影响,而且汉字也是西域两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官方正式文字。
C. 刻在马来西亚“亚洲大陆龟”龟板上的殷墟甲骨文足以证明海上丝绸之路在三千年前就很活跃。
D. 关系国家安全、发展、外交策略实施沙漠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重要渠道。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条件不足,原文认为“确认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再结合文献记载”。B项,与原文不符,原文说是在“公元4至11世纪”不是“始终”。D项,“古代码头、沉船、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确立了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信息杂糅,逻辑关系混乱,原文“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通过古代码头、沉船的考古发现,以及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来探索其路线。”“唐、宋、元时代,尤其是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见,是“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确立了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只能证明“西南丝绸之路要上溯至夏商时代。”而不能证明“西南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故选D。
- 24 -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强加因果且无中生有。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术”。
- 24 -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遣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4. 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
- 24 -
A.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C.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D.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习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 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纲”对病人进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C. 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 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5个“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6. 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
【答案】4. B 5. C
6. ①具有代表性: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竟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②具有实际贡献: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现在仍然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③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符合“固本”原则。
C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表达的“惟精惟一”与文中的“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躁者涉猎”内涵一致,符合中医药创新的“守恒”原则。
D项,“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符合“出新”原则。
故选B。
- 24 -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项,“由……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错。原文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整合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
从材料三“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看出,一、中医药具有代表性,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竟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二、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现在仍然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从材料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可看出,它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世代相传的中医药,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 24 -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拍着手,“养蚕的同学多吗?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一抱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鼠!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 24 -
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
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握住了蒋老师的手。
他向我讨要我发表过的小说。
我却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拆掉古庙新盖的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记起来该暖蚕籽儿了。我和我的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师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蚕儿”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蚕儿,将“我”和蒋老师相处虽然短暂但却难忘的一段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
B. 在学生眼中新来的蒋老师与众不同,他身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自我介绍时把自己的姓名告诉学生,让学生们感到很新奇。
C. 小说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包扎时“翻出”“撕下”“缠在”“蘸上”“涂抹”细致真切;离开时“提起”“背上”动作斩截,毫无留恋。
- 24 -
D. 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师处得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8. 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写三十年年师生重逢,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老师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②从学生的角度来叙述,有利于表现学生心目中真正优秀老师的形象,突出老师和蔼可亲的特点。③从学生的角度来叙述,便于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
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9. ①情节上,三十年后相逢,对蒋老师当年的心愿或遗憾有个交代,小说情节更完整。②人物塑造上,表现了在蒋老师的巨大影响下,我也回到母校当上了老师,证明蒋老师是位优秀老师。③主题上,表现了尊师重教、感恩老师的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项,“毫无留恋”错误,由前文“强笑”以及“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话的断断续续可知,“蒋老师”的离开是有不舍的,但又无可奈何。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内容与表现手法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小说的内容及主旨对手法进行阐释。
本文中,“我”是小说采用的第一人称,“我”的身份是当年的学生,文章记叙的是学生眼中新来的蒋老师,从学生的角度,自然能更突出老师的独特形象,更显真实。
文章从“我”的视角看老师,“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突出了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握住了蒋老师的手”更能体现师生的亲近关系,以及我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9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对小说构思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结合小说故事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
有三十年后师生重逢,才有三十年前回顾的故事,前后映衬起来,故事有始有末。
结尾“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拆掉古庙新盖的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记起来该暖蚕籽儿了。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养……”的交代也告诉读者“我”的身份,这也是受蒋老师的影响,也证明蒋老师是位优秀老师。而“握住了蒋老师的手”“我却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都表明了“我”深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难忘,反映了文章“尊师重教、感恩老师”的主题。
【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九世祖胜,字子贱,所谓济南伏生者也。湛高祖父孺,武帝时,客授东武,因家焉。父理,为当世名儒,以《诗》授成帝,为高密太傅,别自名学。
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更始立,以为平原大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天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俸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内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
- 24 -
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摄群司。
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送则成卜上则吉战则胜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今兖、豫、青、冀,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横,未及从化。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权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帝览其奏,竟不亲征。十三年夏,征,敕尚书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见中署,病卒,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
(节选自《后汉书・卷二十六・列传第十六》,,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
B. 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
C. 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
D. 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ノ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郭,城墙。“郭”是指内城的墙,“城”是指外城的墙。
B. 车驾,即“车”。皇帝外出时所乘,亦用作皇帝的代称。
C. 北狄,北狄的称谓最早起始于周代,是古代华夏部落对北方非华夏各个部族的统称。
D. 中国,最早指西周的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伏湛内心安宁,不为乱局所扰。汉成帝时,他凭借父亲的功绩做博土弟子,任平原太守时,仍然教授学生;兵乱兴起,伏湛安定闲适,仍然继续教学。
B. 伏湛以乡人为念,及时赈救。他教育妻子儿女在百姓挨饿的情况下不能独饱,和家人共吃粗粮,拿俸禄赈济乡里,一时间到他家做客的有一百多家。
- 24 -
C. 伏湛能当机立断,赢得信服。门下有个管事的人,商量为他起兵,伏湛厌恶他蛊惑大家,立即抓住杀了他,拿其人头在城中示众,郡内因此安定下来。
D. 伏湛忠于君王,积极进言。彭宠在渔阳造反,光武帝想亲自征讨,伏湛上疏劝谏,反对光武帝这样做,是为光武帝的安全着想,此意见最终被采纳。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湛高祖父孺,武帝时,客授东武,因家焉。
(2)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伏湛高祖父伏孺,在武帝时,客居东武讲学,于是把家安在那里。(2)询问有关官吏,让他们献出全部计策,采纳其中好的建议,由陛下来考虑选择,以中原的利益为忧虑。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是“闻”的宾语,“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所以应在“五国”后断句,且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谋于群臣”与前文“询之同姓”,后文的“加占蓍龟”是相同的状语后置结构,所以应分别在“同姓”“群臣”“蓍龟”后断句,排除D项。译文:臣听说文王受命讨伐五个国家,必先以之询问同姓的意见,然后和群臣商议,加上用著草龟甲占卜,来确定行动,因此谋划就会成功,占卜就会吉利,战斗就会获胜。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了解词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A项,“‘郭’是指内城的墙,‘城’是指外城的墙”错误,正确的说法是:“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故选A。
- 24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是为光武帝的安全着想”错误,依据“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等内容可知,伏湛反对光武帝亲自征讨,是为光武帝着想,也是为黎民百姓着想。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客”,客居;“授”,讲学;“因”,于是;“家”,安家;“焉”在那里。
(2)“顾问”,询问;“有司”,官吏;“愚诚”,计策;“所长”,好的建议;“忧念”,忧虑。
【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译文: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九世先祖伏胜,字子贱,就是人们所说的济南伏生。伏湛的高祖父伏孺,在武帝时,客居东武讲学,于是把家安在那里。父亲伏理,是当代有名望的读书人,他用《诗经》教授成帝,做高密太傅,自成一家学说。
- 24 -
伏湛生性孝顺友爱,年轻时继承父亲的学业,教授几百人。成帝时,他凭借父亲的功绩做博士弟子。刘玄登位,任用他做平原太守。当时突然兵乱兴起,天下惊慌骚动,可是唯独伏湛安定闲适,教学没有停止。他对妻子儿女说:“如果一季粮食没有收成,国君就吃不下饭;如今百姓都在挨饿,怎么能独自饱餐呢?“于是大家一道吃粗粮,把体禄全分送乡邻,一时间来他家做客的有一百多家。当时他家有个管事的一向有力气,商量想为伏湛起兵,伏湛恨他蛊惑大家,立即抓住并杀了他,用人头在城中示众,来晓渝百姓,从此官民信任并归向他,都内得以安定。平原一都,是伏湛保全的。
光武帝登位,知道伏湛是名儒老臣,想让他主管机要,征召拜他为尚书,派他主管修订旧有制度。当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光武帝认为伏湛有才能胜任宰相,于是升任他做司直,行使大司徒事的职权。光武帝车驾每每出外征战,他常留京镇守,总管各部门。
建武三年,他最终代替邓禹做大司徒,被封为阳都候。当时彭宠在渔阳反叛,光武帝想亲自征讨他,伏湛上疏劝说道:“臣听说文王受命讨伐五个国家,必先以之询问同姓的意见,然后和群臣商议,加上用著草龟甲占卜,来确定行动,因此谋划就会成功,占卜就会吉利,战斗就会获胜。如今京城空虚,费用不足,没有能使近处降服却先对付边寒之外:况且渔阳的地理位置,紧挨北狄,现在充州、豫州、青州、冀州,是中原的城市,但盗贼横行,没有来得及听从教化。渔阳以东,本是边塞防卫之地,土地连接塞外敌人,赋税很少。平安的年代,尚且依靠内地郡县,何况现在荒芜消耗,哪值得先图谋攻取?可是陛下舍近求远,避易就难,四方惊疑奇怪,百姓害怕,这的确是臣感到疑惑的。还是希望陛下向远处观察文王重视用兵广泛谋划,往近处考虑征伐前后的事宜,询问有关官吏,让他们献出全部计策,采纳其中好的建议,由陛下来考虑选择,以中原的利益为忧虑。”光武帝看了他的奏章,最终没有亲自出征。建武十三年夏,朝廷征召伏湛,光武帝命令尚书选拜官的日子,伏湛还没来得及到任,因为皇上宴会召见时中暑,病重去世。被赐给棺材,光武帝亲临吊暗祭奠,并派使者送葬修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字无咎)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 24 -
B. “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暮角引发凄凉之感。
C. “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一一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 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句中“客中送客”之情直言无隐。
15.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③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这一句中有“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欣赏窗外的风景。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夕阳吹角最关情”的意思是:黄昏时分吹起的号角最能牵动情怀。能够体现陆游对国家安危忧虑。
“忙日苦多闲日少”的意思是:忙碌的日子很苦,休闲的日子很少。从中可以感受到陆游作为镇江通判任,政务十分繁忙,身心十分疲惫。
“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的意思是:新添的忧愁往往在旧愁中生出,他乡没有友人陪伴,害怕你去远行。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诗人旧愁未消,又添离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 24 -
(1)庄子的《道遥游》中写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它展翅高飞的情形。
(2)荀子的《劝学》中,作者认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而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__________”。
(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答案】 (1). 怒而飞 (2). 其翼若垂天之云 (3).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 善假于物也 (5). 角声满天秋色里 (6). 塞上燕脂凝夜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描绘它展翅高飞的情形”是提示,同时注意“翼”的书写;(2)“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提示,同时注意“参”“省”的书写;(3)“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是提示,同时注意“脂”“凝”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文士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苏秦、张仪, ,没什么操行,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以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以朝秦暮楚、 。而他们中的走运者,最终也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成为了统治者中的一员。
孔墨孟荀等属于第二类人,他们并不随波逐流, 他们有自己坚持的价值观,且还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有如身家性命,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
- 24 -
,常常对诸侯发牢骚,对第一类人吹冷风了。他们眼看着人家把天下闹得 、一塌糊涂,而自己的呼声愈来愈被淹没,愈来愈受诸侯的白眼,便只好把满腔不平和才气都写在竹简上,给后世留下一部部著作。
而第三类凤毛麟角,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 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并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那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沸反盈天时,他独自远远地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 )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满着野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仪态万方,令人目眩神迷。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唯利是图 卖友求荣 动荡不安 扑朔迷离
B. 见利忘义 苟且偷生 内忧外患 扑朔迷离
C. 唯利是图 苟且偷生 动荡不安 眼花缭乱
D. 见利忘义 卖友求荣 内忧外患 眼花缭乱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且常常不得志,故而成就“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
B. 他们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且还有自己坚持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
C. 他们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且还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
D. 他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有如身家性命,且还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也被官场接纳,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
B. 他又背过身,直走到江湖的迷濛中去了。
C. 最终官场也接纳了他,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
D. 却背过身,向着江湖的迷濛中走了进去。
【答案】17. A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唯利是图,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见利忘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第一处语境说的是苏秦和张仪的没有原则,只贪图利益,所以用“唯利是图”较为合适;卖友求荣,出卖朋友以谋求名利、地位。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勉强活着。动荡不安,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静。内忧外患,国家内部的动乱和来自国外的侵略。此处不涉及国外,所以此处应该是“动荡不安”;扑朔迷离,原意指把兔子耳朵提起,雄兔扑腾,雌兔眯眼,可是在地上跑的时候就雌雄难辨了。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最后一处语境是指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所以用“扑朔迷离”较为合适。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语序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A项,“常常不得志”与“气节”强加因果,语序不当;
B项,“气节” 与“价值观”前后语序不当,“坚持的价值观”搭配不当;
D项,“他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有如身家性命,且还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递进不当;“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前一分句和后一分句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本题中,根据上下文来看,结合前后的语境可知,此处说的是“庄子”,且应从“庄子”的角度来说,即以“庄子”为主语,这就排除AC两项, A项,第一句的主语是“他”,即“庄子”,但第二句“使得”变换主语,
- 24 -
C项,第一句的主语是“官场”,这与前后的语意不连贯,且第二句“成为”的主语又变成“他们”,导致结构混乱;分析BD两项来看,这两项的前半句都以“他”为主语,与前后的内容连贯,但D项江湖的迷漾中他走了进去“语言混乱,排除D项。
故选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湿地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系,湿地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______,包含了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其中,湿地中的沼泽地与泥炭地储存了大量的碳,在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______,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湿地一旦遭到破坏,被安全封锁在土壤中的碳______,湿地由碳汇转变成碳排放源,将加剧全球变暖的进程。
【答案】 (1). ①湿地类型多样 (2). ②湿地具有强大的储碳功能 (3). ③将被释放到大气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性的能力。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
第①处是总括“包含了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语意,所以可以在第①处填写“湿地类型多样”。第②处,可根据上文“湿地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及下文“一旦遭到破坏”得出此处应填写“湿地具有强大的储碳功能”。第③处,根据后一句“湿地由碳汇转变成碳排放源”推导可知前一句是说“湿地一旦遭到破坏,被安全封锁在土壤中的碳将被释放到大气中”,这样“将加剧全球变暖的进程”。
- 24 -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的一般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近日,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报告称,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的历程中取得长足发展,并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有所上升。
研究显示,2000年—2017年,世界对中国经济的综合依存度指数从0.4逐步增长到1.2。中国贡献了全球制造业总产出的35%,贡献了31%的全球家庭消费增长额。另外,在汽车、酒类、手机等许多品类中,中国都是全球第一大市场,消费额约占全球消费总额的30%。中国在2015年—2017年间是世界第二大FDI目的地国和来源国,其中地理位置邻近中国、资源贸易占比较高,并且参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最高。由于中国经济体量极为庞大,全球几乎所有行业都在一定程度上依存于中国,在被考察的20个行业中,中国有17个行业的消费份额在全球总消费中占比超过20%。
【答案】世界对中国经济依存度上升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是语言由丰富到简洁的过程,包括筛选概括类压缩、新闻类压缩等。筛选概括类压缩首先要辨明材料类型,进而把握重点。新闻类压缩多为拟写标题、一句话新闻、概括导语等。在拟写标题和一句话新闻时,要抓住新闻中的“主体”和“事件”。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采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本题要求根据所给的新闻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字数要求不超过15字。拟写一句话新闻的关键是抓住导语,提取关键词。材料中第一自然段“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的历程中取得长足发展,并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有所上升”,正是新闻的导语部分,我们可以提取出“世界”、“中国经济”、“依存度”、“上升”等关键词,然后用顺畅的话组织即可。
四、写作(60分)
- 24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台湾有家店就叫“小器”。老板说,就只做小餐桌、小碗、小锅铲,它们很受欢迎。老板钟情自己的“小”,也很有勇气承认自己的“小”,痴迷于扎扎实实在“小”处精耕细作,收获了成功与幸福。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小器”承载大气
没有锅碗瓢盆此类“小器”,何来芸芸众生起居之“小事”?无苍茫天下芸芸众生起居饮食之“小事”,又何来“盛世中华”之大世?由是观之,小器虽小,却不可小视。若无小器,则无大气矣!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小器之中,或许隐藏着另一个深邃寥远的时空和撼动乾坤的大气。汉字虽小,却可承载吾五千年华夏文明;个人虽小,却可担当吾大中国历史使命。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无异于一粒沙、一滴水,然而这一粒沙、一滴水何尝不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兴衰成败、风起云涌?而这一粒沙、一滴水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又何尝不反映了与其相同的亿万生灵同样的哀愁、同样的感叹?
更何况,天下哪有永恒的“伟大”?万物相生相克,你的伟大或许就是他人眼中的渺小。伟大是相对的,而渺小是绝对的。对于人类而言,蚂蚁的忙忙碌碌、奔波匆忙或许就是渺小的,然而对于宇宙而言,人类飞船的上下扑腾竟不过咫尺之遥。对于无数片段的时间和无穷辽阔的空间而言,人类俨然只是其中一个质点,何其“小器”!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嘲笑讥讽锅碗瓢盆、蚂蚁蜉蝣相对于我们的渺小呢?
由是观之,莫以“小器”而沮丧,莫以“大器”而疯狂。以小器的身份恪尽职守、精耕细作,你可以成就大气;以大器的地位目中无人,为所欲为,你会沦为渺小。是故天下之大气皆由小器汇集成,拿破仑曾在阿尔卑斯山上豪情万丈地呐喊:“我比山还高!”鲁迅先生却批评他“没有看见身后的一队队士兵”。的确,“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个英雄的成功,都是无数个不知名的平凡个体构建的,而英雄本身,不过历史事件的标签而已。
而对于无法超越的辽阔空间和邈远时间而言,无数个片段中的个体固然渺小,而当无数片段中无数人的无数血汗汇聚在一起,或许就能造就宇宙间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尽管这成就或许并不辽阔和邈远,但令我们伟大的并不是迈出这一步的宽度,而是迈出这一步的行为,这便是人类对宇宙最大的胜利。
- 24 -
芥籽之间,蕴含大千世界;小器之上,承载浩然大气。小器蕴含大气,小器承载大气,小器成就大气!身为“小器”的人的爱恨情仇,比无生命的行星碰撞,更为伟大!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要求作文,命题侧重点旨在引导考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地看待社会、人生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材料作文的审题,宜紧抓材料的中心,审读材料中心是审准题的第一步。而此则材料中的议论句是审题立意的关键:“痴迷于扎扎实实的‘小’处精耕细作,收获成功与幸福”。因此考生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如何在生活细微处精耕细作,才能收获成功与幸福?考生应该聚焦于“小即是大”进行三个角度大胆追问,材料中所倡导的“小”是什么样的“小”?为什么“小”可以成就“大”?怎样才能够“小中显大,小中悟大”等等。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此题注意结合材料中的“小”的解读进行利益行文,可以写现实中的“工匠精神”,比如“圆珠笔珠”的制作等。
- 24 -
- 24 -
相关文档
-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二上2021-06-0524页
- 【语文】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2021-06-0514页
-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2021-06-059页
-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2021-06-0521页
- 2019-2020学年贵州省思南中学高二2021-06-0517页
- 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两校2019-22021-06-0518页
-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527页
-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9-2020学年2021-06-0516页
- 2018-2019学年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2021-06-0515页
-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普通班)2019-22021-06-05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