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7.00 KB
  • 2021-06-05 发布

高考语文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19小说阅读含解析

  • 4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 19 小说阅读 ☞基础早知道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 , , 。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 的: , , , , 。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 , , 。 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 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 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 是: , , 。 【答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已。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彼童子之师,授之 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易错成语勤温习 96.前不久微软的盖茨先生访问中国并推出“维纳斯”计划,这在我国信息产业界掀起 了轩然大波。(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盖茨先生访问中国并未引起纠纷或乱子) 97.湖北淮乡,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应骗取扶贫资金的报道,令人 叹为观止。(“叹为观止”是赞美之词。) 98.对外国来讲,京剧舞台上那种木头刀枪稀松一碰,口中一吆喝就打了一仗,简直不 可理喻。(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固执或愚蠢。这里当作了“不可理解”。) 99.2002 年韩日世界杯上,东道主日本队小组赛在 2:1 领先的大好形势下,被比利时 队反戈一击,扳成平局,失去了到手的三分。(反戈一击,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 进行攻击。不是“反击”。) 100.申花队主教练墨里西被摄像机和话筒包围了,他振振有词:“这是场很难打的比 赛,我们拼到了最后,最终取得了胜利。”(振振有词,说得似乎理直气壮,贬义。不能理 解为理直气壮。)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水 经典素材: 一个独行于沙漠上的人的食物和水都用光了,茫然中发现一幢废弃的小屋。这是一间不 通风的小屋,在屋子的一角竟然有一座抽水机。他兴奋地上前抽水,却发现一个用软木塞堵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住的瓶子。一张泛黄的纸条贴在上面:你必须用水灌入抽水机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离 开前,请再将水装满。他内心交战起来:万一倒进去水,抽不出来……最后,他决定冒险。 将瓶水倒进抽水机,水果然流了出来。他将水喝足,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塞好木塞,在瓶子 的留言后接着写自己的话:相信我,真的有用。 时新素材 19 世纪中叶美国加州涌如一匹狂热的淘金者。17 岁的小农夫亚默尔也是其中一员。但 淘金梦是美丽的,生活却不向们想象的方向发展,很多人因生活艰苦、水源紧缺而葬身加州 淘金场。小亚默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发现黄金,反而被折磨得要 死。看着水袋里的水一天天减少,他转念一想,还不如卖水呢。于是他放弃了淘金,专心卖 水。遭到别人的不解与鄙视,说他心无大志,赚种蝇头小利。他不为所动。后来淘金者都空 手而归,只有他,亚默尔因卖水赚到几千美圆的可观财富。 清词丽句背一点 1.人生像是在海上航行,我们自己是一叶叶的孤舟。难得海上没有风浪,而在风浪之 中,又难得有人真的能来帮助我们。 2.生活就是海洋,只要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3.生活是不平静的,随时都能掀起风浪,考验着你的意志,锻炼着你的性格,只有勇 敢的人才会搏浪前行。 4.要坚强,要勇敢,不要让绝望和庸俗的忧愁压倒你,要保持伟大的灵魂在经受苦难 时的豁达与平静。 5.不怕山高路远,就怕意志不坚。(中国谚语) 6.有坚强的意志,才有伟大的生活。(英国谚语) 7.我们度过的极为短暂的一天,是两条巨川的汇合处:它源于太古,奔向遥远的未来。 8.知识好像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丹麦谚语) 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热之交,甘若醴。(《庄子》) 10.爱情的美,不是盲目的信仰,也不是无休止的歌唱。他的美是原野的沃土,初春的 萌芽,淙淙的溪水,奔腾的浪花…… ☞技能再提高 一、相关知识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2.小说的情节结构:顺序、倒叙、插叙、伏笔和照应。 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4.小说巾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 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二、命题角度及答题技巧 (一)情节角度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 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 题。 l、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 加以概括: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于:抓住场面(如《祝福》中“祭神” 的场面和鲁四老爷书房的布置);寻找线索(如《祝福》“祝福”和“我”);理清小说 的结构(如《祝福》中倒叙的运用)。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 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如《祝福》中“祥林嫂”和鲁四老爷、婆家的冲 突,“我”的内心的冲突);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 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 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常见题型:文中写了 XX 情景在小说 中起到什么作用?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内容概述+内容作用+结构作用。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 节的一般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 展作铺垫;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起线索作用; 埋下伏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 表现了……(内容)。 3.评价情节安排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 性。就开头结尾来说行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如《祝福》首尾交代“祝 福”场面的情节)。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 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就结 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如《项链》)。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4.解题技巧 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如《祝福》中“祝福”“祥林嫂的遭遇”“我 的见闻和内心”成为连接文章的故事情节)。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如《祝福》中祝福的场面、鲁四老爷、柳妈的吓唬,街上老女人的询问等情节对祥林嫂的 人物的塑造的作用)。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如《祝 福》中祝福的场面突出封建礼教盛行,神权至上的社会,反应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赏析 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如《祝福》中倒叙的运用,“我”这一暗线的 设置)。 (二)人物形象角度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 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1.常见题型: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XX 是一个怎样的人物?XX 有哪些优秀的 品质?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 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3.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以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侧面等描写 为切入点来分析方法并点出其作用,常用语就是“通过以上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某某 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某某情感。 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全文阅读,首先看文中有无对其人性格特征直接概括的词 语,如乐观向上,自私等;然后要根据针对其人的描写和情节,来概括人物在其中所体现出 未的性格特征。 4.在答题时要对性格特征进行归类整理,使答案更加清晰。对内与对外分开,正面与 反面分开,前期与后期分开等。概括人物形象题与概括性格特征类似。不过人物形象试题在 答题模式上常采用以下形式:一般要首先加以概括,然后在分词在文中找到体现点。小说 塑造了一个(或 A 是一个)abcd 的人物形象。“……”可见其 a;“……”可见其 b; 5.对文中人物或人物的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本题一般情况下属于主观开放性题 目,很能拉开差距。 对此,一般可从以下四方面把握: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 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 分析人物时还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通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 的关系,尤其是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分析人物性格。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然后结合小说情节、人物描写来分析观点。 (三)环境角度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1.常见题型: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依 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2.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 就是交代背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的发 展;象征暗示作用。对比烘托,也叫比衬。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 美愉悦。 3.对于要求“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一定要明确写作对像或主 体,充分利用写作技巧,力争语言生动形象,要符合小说整体的氛围特点。 (四)主题角度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 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1.主题的概括: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 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2.主题思想常见题型: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结合 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3.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 以下几种:设置了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情节的 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 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尤其注意高潮和结局,矛盾双方 的结局: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的 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从小说的精 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注意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角度给小说定性,是悲剧性 的、喜剧性的还是悲喜交加的。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 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 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五)技巧角度 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主要有三种: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 表现方法或者说表达技巧、艺术特色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到细 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 语言精炼、句式整齐(或句式灵活,富于变化)、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用词准确而形象(特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别注意动词的使用)、词语主富而多样、语言幽默风趣或清新自然质朴等,巧妙使用技巧, 形象生动;使读者能感受到哪些艺术审美情趣。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 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 从下几方面去分析: 1.表达方式。 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 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 灵活自由)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问)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 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补 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 (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 染烘托。以小见人,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捕写、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 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 感和思想。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特 别注意,如果是对景物的描写,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描写角度。 2.常见技巧的使用 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 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 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 曲折有致等。 (六)语言角度 1.题目类型 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此时一定要充分 理解词语的本来义和其在文中的临时义,结合作者情感和主题来分析,此时该词的意义。如 “我将吞咽这大好春色”,吞咽就应该是指尽情欣赏美好春光的意思。 2.解题思路:一是瞻前顾后,结合义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 题日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 词语(句子),使用了……手法, 写了……,表现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答题句式与诗歌鉴赏同。 与题目照应是常常要用的作用。 (七)题目角度 1.题目的作用:设置了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 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 的作用 三、思维技巧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 会生活的一种文体。这一定义告诉,首先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 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 一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比如下面两种题型。 (一)小说中交待某一段情节有什么作用? 1.根据小说定义,小说三要素中人物是中心,所以在这一段情节中首先塑造了人物形 象的某一特点。 2.根据小说定义,小说三要素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这一情节对反映小说主题起到了 作用。 3.根据小说定义,小说的完整的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小说的这 一情节是完整情节的一部分。所以这一情节会和上下文情节构成一定的关系,例如:为下 文做铺垫,推动下文情节发展,与上文或下文形成对比等。 (二)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根据小说定义,三要素的中心是人物,所以环境(自然环境)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 造起到了烘托作用。 2.环境描写与情节的关系: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贯穿全文情 节,是全文的线索。 3.根据小说定义,小说三要素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环境描写对反映小说主题起到了 一定作用。 总之,问到某一要素,一定要全面地关注它和其他要素的关系。 ☞基础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弟子 聂鑫森 五十岁的梁林,再一次站在古建筑学家尚成先生的病榻前,已是枫红霜白的深秋。 三个月前,尚成因肝癌晚期而住院,他的一本二十年前的旧著《湘楚木构古建筑考订》, 出版社拟重新付梓,但须补充一些平面图和剖面图。古建筑系的领导,便安排梁林去做这项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工作,因为尚成曾是梁林的博士生导师。梁林高兴地答应了,放下手中为申报博导正在撰写 的论文,来和先生告别。 尚成躺在病榻上,连连摇头说:“你不能去,你要埋头写好你的论文,这本旧著怎么能 浪费你的时间!” “先生,这书让许多人引颈期盼,我也正好在实地考察中重新温习,何乐而不为?” 一晃就是三个月,风餐露宿,日以继夜,梁林把该做的都做好了,他可以向先生做个交 待了。此刻,他发现先生消瘦得相当厉害,双眼微闭,脸色黄如蜂蜡。 “先生,我是梁林,我回来了。” 尚成缓缓地睁开了眼睛,然后把目光投向梁林的脸。 “梁林,你回来了,辛苦了。你知道不?你一走就是三个月,把申请博导的时间错过了, 我心不安啊。“ “先生,这不要紧,我还年轻,下次吧。” 尚成叹了一口气,然后对护士说:“请你坐在外间的会客室里,别让任何人来打扰,我 想和我的弟子说说话——我大概没有多少日子了。” 梁林的眼里忽然盈满了泪水。 “梁林,坐下吧,说一说你此行的经过。” 梁林坐下来,轻声讲述他从湖南到湖北,对先生书中所涉及的二十余处木构古建筑的考 察结果及心得体会。末了,梁林说道:“先生二十年前所下的结论,现在看来是经得起推敲 的……” 尚成笑了一下,但笑很快便在脸上消逝了。他使劲地摇了摇头,说:“知吾徒者,莫若 其师。若只是画几张平面图和剖面图,以你之能力,顶多四十天即可,但你用了九十天,此 中一定有你反复勘查反复考证的地方!” 梁林的脸猛地红了,火辣辣的。 “我早就想再到实地一趟,然后认真修改这本书。这些年总是忙,忙得抽不出身,可我 的脑子里一直想着这本书,怀疑有些结论当时下得过于仓促。现在身染重疴,辗转病榻,追 悔莫及!”说完,尚成便连连咳嗽。 梁林忙把病床的一端摇起来,让先生成一个半躺半倚的姿势。 “先生,安心养病要紧,这本书古建筑界早有定评的。” “不,因为我年长,因为我是一个什么权威,大家也就不再去细究,我焉能不知?你是 我的弟子,难道也为尊者讳?” 梁林低下头,嗫嚅着说:“先生,我不会的……” 尚成冷冷地扫了他一眼,说:“比如那座建于初唐的湘东大佛寺的‘释迦木塔’,塔的 平面为八角形,外观九层,可用空间实为五层,即‘明五暗四’,采用内外两层环状柱网, 故能抵抗住各种外力的摇撼,历千年而不坍,我曾赞扬备至。但有些构件因当时缺少科学计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算方法,以致上部集中荷载将个别坐斗压偏或陷入梁枋内。为防止梁枋折断,不得不在梁枋 下边加支柱,这显然是应急措施,破坏了整体的结构理念,我却没有深入论及。还有鄂西文 庙中的大成殿,史料记载文庙建于明洪武年间,但大成殿的建筑风格极为简洁,其斗拱权衡 十分硕大,现在想来,大成殿应是五代或宋初就有的,文庙是在这个基础上扩建的,我却笼 统地说它是明时所建的。” 梁林脊背后沁出汗来,先生所说的这些疑点,他都注意到了,并做了详细的考证笔记。 但他不想说,因为先生正在病中。 “梁林啊,你是不会疏忽这些的,我想,你也一定有了新的发现和求证。这本书重版时, 只增加你所绘的图就可以了。你的考证,可另写成一本书,作为明年申报博导的材料。记住 了吗?” 梁林说:“记住了,先生。” “你回去吧。不要老往这里跑,一心一意去做你的正事。” 梁林站起来,给先生深深地鞠了一躬,满脸泪水地走了。 十天后,尚成魂归道山。 半年后,经过重新修订和配上新图的《湘楚木构古建筑考订》面世,梁林将他的考查和 论证所得,不露痕迹地添加在各章各节,书的署名仍是“尚成”。梁林在《后记》中写道: “先生于弥留之际,召弟子于病榻前,细说旧著中应当修订之处,目光炯炯,论说凿凿,我 详细记之。一代学人之风范,令人感铭不已。” 申报博导的材料一直没有呈报上去,梁林毫无悔意…… (1)下列对本文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小说开篇写“五十岁的梁林,再一次站在古建筑学家尚成先生的病榻前”,从中可 以看出这篇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叙述顺序,写发生在一对师徒之间的故事。 B.梁林“放下手中为申报博导正在撰写的论文”,并能高兴地答应了为导师旧著补充 一些图表,其原因是这书让许多人引颈期盼,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 C.梁林说“先生 20 年前所下的结论,现在看来是经得起推敲的”,表明梁林很虚伪, 后文中“梁林的脸猛地红了,火辣辣的”也证明了这一点。 D.小说以先生和弟子的对话为文章主体,语言平实,补充了很多梁林考察研究过程中 的情节,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E.小说以“弟子”为题,讴歌了我们民族古老而伟大的薪火相传的精神,赞美了薪火 相传的过程中耸立着的风骨、标举着的气节和挺拔的人格。 (2)小说在刻画梁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最后一段的具体作用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 分) (4)小说中的先生尚成在为人和做学问上令人敬佩和感动,结合文本说说塑造这一形象的 意义。(8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答案】 (1)D E(E 项 3 分,D 项 2 分,B 项 1 分)。 (2)①重视师生情谊(尊师重道)。古建筑系的领导安排他为旧著补充平面图和剖面图, 他放下手中论文,高兴答应。②挚爱学术,能刻苦钻研。三个月,风餐露宿,日以继夜。 ③善解人意。因为先生在病中,他不想说出自己做的详细的考证笔记。④淡薄名利。梁 林将他的考察和论证所得,不露痕迹地添加在各章各节,书的署名仍是老师。(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①结构上:与开头相照应,呼应申请博导一事,使文章结构完整。②内容上:“梁林 毫无悔意”这一点体现出了梁林淡薄名利的形象特征,深化了主题。③效果上:结尾耐 人寻味,留下想象空间,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每点 2 分。) (4)为人:①作为老师的尚成,反对梁林为自己的旧著去考察,怕耽误他撰写论文;②他 还告诫梁林不要把这次的考察成果写进旧著,而要梁林另出专著,来年好申报博导。做 学问:③他面对旧著,当着学生的面,坦陈不足,正告不必为尊者讳。意义:①作者赞 美了这种温馨醇厚、重情重义、认真负责的师道情怀;②也赞美了就像小说中的尚成先 生一样的一批批纯粹而坚贞的学人:他们为人真诚,对弟子慈爱;他们做学问时认真钻 研,实事求是。他们自觉而忠实地肩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为人和做学问每点各 2 分,意义两个层次,每层次 2 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 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 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 A 项叙述顺 序应为插叙。C 项理解偏差。B 项原因解释片面。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 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 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 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此题注意答出性 格特征后还要注意用文中的事例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 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 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不要只简单 的回答性格特征。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小说结尾的题目,注意从结构、内容和结尾的特征的角度分 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小说的结尾属于小说的情节的部分,首先分析情节的作用,主要是和开头、标 题等关系,还要注意结尾的特征,如含蓄、留下想象的空间,点明主旨、出乎意料之外 却在情理之中等,再从人物的塑造和文章的主旨表现的角度分析作用。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注意从“为人”和“作学问”的角度分析主人公的 特征,然后提出自己的间接。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注意先从文章出发分析主人公在“为人”和“做学问” 方面的特征,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自己的看法,实际也就是小说的创作目的,注意从 多角度分析文章的内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不平的镜子 契诃夫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 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我们关上身后 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 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 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 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 房外风声呼啸和哀叫。壁炉的烟囱里似乎有人在哭,哭声响着绝望的音调。大颗的雨点 敲打乌黑昏暗的窗子,敲打声惹得人满心愁闷。 “啊,祖宗呀,祖宗!”我说,意味深长地叹气。“假使我是作家,那么我瞧着这些肖 像,就会写出篇幅很大的长篇小说来。要知道,这些老人当初每一个都年轻过,每一个男的 或者女的都有过爱情故事……而且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呀!比方说,看一看这个老太婆吧, 她是我的曾祖母。这个毫不俊俏、其貌不扬的女人,却有过极其有趣的故事。你看见吗?” 我问妻子说,“你看见挂在那边墙角上的镜子吗?” 我就对妻子指着一面大镜子,它配着乌黑的铜框,挂在墙角上我曾祖母肖像旁边。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这面镜子有点邪气: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 死都没有离开过它。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每次上 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她的心愿没有 实现,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 “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我的妻子问。 “就算是吧。然而,难道她就没有别的镜子?为什么她单单非常喜欢这面镜子,却不喜 欢别的镜子呢?莫非她就没有更好点的镜子?不,不,亲爱的,这当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 呢。据人们传说,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偏巧曾祖母又喜爱魔鬼。当然,这些话都是胡 扯,可是,毫无疑问,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 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 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 “我曾祖母的爱好可真是奇怪!”我说。 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她脸色煞白, 四肢发抖,大叫一声。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黑暗包围了我们。 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 风哀叫得越发凄厉,大老鼠开始奔跑,小耗子在纸堆里弄得纸张沙沙响。等到一扇百叶 窗从窗口脱落,掉下去,我的头发就根根直竖起来,不住颤动。月亮在窗外出现了…… 我抱起我的妻子,迅速离开了祖宗的住所。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 “镜子!把镜子拿给我!”她醒过来以后说,“镜子在哪儿?” 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她 痛哭,扯着脑袋上的头发,在床上翻来覆去。医生说她可能会死于精力衰竭,她的情况极其 危险,我这才勉强克制恐惧,来到祖宗的住所,从那儿取来曾祖母的镜子拿给她。她一看见 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 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 “难道这就是我吗?”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神情。 “对,这就是我!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啊,要 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 上我!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 有一次我站在妻子身后,无意中看一下镜子,这才揭开可怕的秘密。我看见镜子里有一 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 雅和端庄。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 亮?这是什么缘故? 这是因为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 巧,倒变得漂亮了。负乘负等于正嘛。现在我俩,我和妻子,坐在镜子跟前,眼巴巴地瞧着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它,一刻也不放松: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 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 “哈哈哈!”我狂笑着。 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我多么美啊!”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记叙了“我”和妻子在老祖宗住所的客厅里的所见 所闻所思所感,人物虽少,故事虽简单,但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B.小说多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环境和人物,如第一段对客厅环境的描写,文中 对曾祖母与镜子形影不离、不停地照镜子的叙述,以及妻子一星期不喝水、不吃东 西、不睡觉的交代等,都运用了夸张的写法。 C.曾祖母的镜子“有点邪气”,这“邪气”就是下文所说的“神秘的力量”,即镜面 不平整,会改变人的形象,正是镜子这“神秘的力量”让曾祖母和“我”的妻子喜 欢上了它。 D.“我”的妻子第一次照镜子之所以“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昏倒在地,是因为她 在镜子里看到了“我”变形的可怕的脸和自己的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美丽动人的脸。 E.“我”的曾祖母和妻子两个女人都痴迷那面神奇的镜子,因为那面镜子不说谎,让 她们看到了自己的真实模样,给予了她们自信和幸福。 (2)小说题目是“不平的镜子”,可是开篇却用较多的文字描写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 分) (3)“我”的妻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8 分) 【答案】 (1)B.C (答 B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E 不给分。) (2)①表现祖宗住所(客厅)的古老陈旧和荒寂破败;②渲染一种沉闷、压抑、令人绝望 和窒息的环境气氛;③为自然引出下文有关镜子的故事做铺垫。(6 分,每答出 1 点得 2 分) (3)①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②没有清醒的头脑,思想愚昧,是非不分,容易被 生活中的假象所蒙骗和迷惑;③爱慕虚荣,心理变态,陶醉于虚假的美丽中不能自拔。 (6 分,每答出 1 点得 2 分) (4)作品主题可以参考以下理解:①揭露和批判那种歪曲事实、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迷 惑人心的不正常社会现象;②讽刺和批判那种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容易为假 象蒙骗的人性的弱点;③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往往出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现失真的现象,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④人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而要积极探求假 象出现的原因。(其他理解只要从文本出发,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 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 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 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选项 A:小 说的主人公是“我”应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选项是“我”和妻子,错误,选 项 E 正好说反,他们看到的是变形后的美丽模样,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心理变态,陶 醉于虚假的美丽中不能自拔。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 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 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渲染的气氛,然后从引 起下文,暗示人物命运,突出主题方面考虑。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注意首先答出渲染烘托的作用,然后结 合语段位置答出引起下文,奠定情感基调,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等,然后注意小说的问 题特征,分析对人物塑造和主题暗示方面的作用。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 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 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 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 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 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 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不要只简单 的回答性格特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小说主题的探究题目,答题时要结合小说的人物性格特征和社会 背景概括。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小说的主旨的题目,注意结合小说的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 格,有其代表性,所以首先从人物形象特征着手分析,不同的人可能代表不同的阶层, 反映出不同的主题,还要结合文章交代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 分) 家 (日本)川端康成 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着。 “那是什么声音?” “竹林子的风声啊。” “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现在的那个家,去往 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这个 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 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 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 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 是?”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 “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以后,冬天可就冷了。” “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 个‘里德曼’ 的铭牌呢。” 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 “真不错。明亮得很。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 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 的帷幕。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 “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你过来看 看……”他说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妻子就像 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 “喂,连钢琴也都有呢。” 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 把琴键敲打了一下。 “啊!还会响呢。”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 吧。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里头是一张双人床。 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妻子的钢琴 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然而他也听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 地笑了起来。 “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妻子在新来乍到,不知 前后高低的屋子里,竟能像明眼的少女一般,稳健迈步走到寝室里来。两个人并肩坐到床边 上去,彼此手搭着背,一面还像装有弹簧的玩偶一般,好乐好美地跃动弹跳了起来。妻子低 声吹起口哨来,都已忘了时间了。 “这里是什么地方啊?” “不知道。” “到底是什么地方嘛?” “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 “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 (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 A.夫妻俩往山坡上走时,妻子分辨不出竹林子的风声,又对旧房子眷恋不已,说明她 是一个喜静守旧的人。 B.小说中丈夫带着眼盲妻子频频换房租房,看房子时急切粗鲁,甚至把她推倒在躺椅 上,说明丈夫粗俗、缺乏教养。 C.小说中妻子吹起口哨、忘记时间的细节十分传神,结尾借人物之口说出“反正不是 你家”,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很有张力。 D.小说语言冷峻、客观,许多情节虽然是一笔带过,却能将人物点染得有血有肉,这 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水准。 E.夫妻之间的言语情态纯真自然,尽管贫寒漂泊,两人一颦一笑中却饱含对生活的爱, 这种反差正是小说的深刻所在。 (2)优秀的小说有一个好题目,本文以“家”为题,这在文章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 析。(6 分) (3)小说中的眼盲妻子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4)文章结尾妻子说“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你认为她俩能找到自己 的“家”吗? 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8 分) 【答案】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1)答C得3分,E得2分,A得1分,B.D不得分。 (2)①作为线索,统摄全篇。整篇小说围绕“家”展开,以租房的所见所闻所为来推动情 节发展。②交代主要内容。小说以夫妻俩回忆过去的“家”,观察现在的“家”,谈论 自己心中的“家”为主要内容。③揭示小说主旨。小说围绕“家”行文,到结尾笔锋一 转,点出“这不是你的家”,更显对家和归宿的渴望之强烈。(每答出一点给2分,共 计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①安土重迁,怀旧。留念故居,喜欢熟悉的环境,对新房子充满彷徨犹疑。②敏感不 安。分辨不出风声,感到惊惧;敲打琴键像触碰怕人的东西,体现出敏感矜持的性格。 ③纯真好奇。虽怀念旧居,进到新房子忽而弹起钢琴,弹错了像小孩般地笑,在床上弹 跳等,都说明她纯真活泼。④乐观积极。虽然眼盲,贫苦漂泊,弹琴时琴声却活跃悠扬, 并且对“家”饱含期望。(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3点即可,共计6分。言之成理可酌 情给分。) (4)能找到。①从主题上看,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家”是避风的港湾,夫妻俩真诚 爱护彼此,简陋的旧房子也因为这爱而温暖,双方互相依偎相濡以沫,对家有着强烈的 渴求,有这样的情感基础,两人相依为命的居所就是“家”。②从人物来看,两人顽强 坚韧乐观。虽然贫困漂泊,居无定所,但言谈举止纯真美好,比明眼人更懂得生活的情 趣;且渴望归宿,并顽强坚韧、辛勤努力去奔波寻觅,一定会有自己的“家”。③从情 节上看,二人融入新生活迅速,适应性强。进新屋时妻子称离开的租处为“现在的房子”, 还不时抱怨和旧房子水乳交融,格外亲切;可是刚进新房间不久,两人就欣喜于陈设的 完备,兴奋自在地弹奏起钢琴来,在床边并肩倚坐弹跳,吹口哨,稳健迈步行动自如, 适应很快,他们定能找到自己的“家”。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需要认 真分析,结合文本逐一比较、作出判断。A项喜静是准确的,守旧并不合理,她因为眼 盲必须如此,所以,可给1分;B项急切粗鲁是欣喜的缘故,自私粗俗无教养不合情理, 不给分;D项“小说语言冷峻、客观”不准确,本文语言细腻雅致,有情感热度。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章的主旨、艺术特色的考 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 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 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 A 选项说法,属于不够完全准确的一 项,比如,说她“喜静”是准确的,但“守旧”却并不合理;B 项,“自私粗俗无教 养”说法不够合理;而 D 项,说法完全不够正确。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8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高考试题对于小说的标题考查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如何理解?(2) 有何特色?(3)有何作用?根据知识要求,鉴赏与理解小说的标题的作用,一般应从 以下六个方面结合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小说的情节;小说的人物;小说的 主题、小说的环境、标题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所以,我们要明确,小说标题的作用, 就要分析标题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如本题,“家”贯穿全文,因此,应是线索作用, 而且全文都在写“家”,又是中心内容,还有,文本的主旨也是围绕着“家”展开的, 所以,也应把此作为主旨加以分析。据此回答即可。 (3)试题分析:本题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①从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②从分 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和切入点;③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本题中,文 本中写“眼盲妻子”的内容有:留念故居,喜欢熟悉的环境,对新房子充满彷徨犹疑; 敲打琴键像触碰怕人的东西,体现出敏感矜持的性格;进到新房子忽而弹起钢琴,弹错 了像小孩般地笑,在床上弹跳等;弹琴时琴声却活跃悠扬,并且对“家”饱含期望等。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要从这样一些方面来把握:①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 物性格;②从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③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④从社会环 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⑤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 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 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从具体解法上来看,首先从文本中画出与这个 人物言行相关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本题中,只要我们认真阅读文本,从人物“留念故居,喜欢熟悉的环境”、“敲打琴 键像触碰怕人的东西”、“弹错了像小孩般地笑,在床上弹跳等”、“琴时琴声却活 跃悠扬,并且对‘家’饱含期望”等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9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看似很自由,可以任意谈论自己的观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其实这是设题者给考生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答题,还是 从自身的观点入手,答案的依据都应在文中或者仅仅围绕文本。同时本题很有时代意义 和生活感,无论学生能否读懂本文,该题都可以说上两句。如本题,一般可以回答能, 但也可以回答“不能”,但须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人物、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 成理才可酌情给分。 ☞能力捷进测 一、(2015 年高考新课标 1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 分)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 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 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 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 ,你最好还是抽空跟 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 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 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 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 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0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 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 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 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 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 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 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 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 说 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 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遣物时,我意外地 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 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 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 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 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 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1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亊,还鼓动她到医脘 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 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 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 道徳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耍分析。(6 分)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 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 分) 【答案】 (1)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B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第一问(2 分)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4 分)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 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3)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近视。②善解人意。见麻 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 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4)具体分析 6 分。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 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 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 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每答一点给 2 分) 说明效果(2 分): 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解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2 (1)试题分析:A 项“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错,从下文情节来看,三孬 所说是真实的,也是出于对马兰花的关心;B 项“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 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错,只能说马兰花的丈夫不明人情事理,看重金钱而斤斤计较; D 项中“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的说法有些欠妥,麻婶的 女儿确实是个通情达理,又是一个精明的人,但说她“内心深处很欠别人的情”就不当, 从来信中根本看不出这一点,从信中倒是能看出,她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的考查围绕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这两大方面来考查,目 的还是要考生能够能真正读懂这篇小说,进而能够欣赏这篇小说,这也应是文学类文本 阅读所应达到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命题从小说的基本要素出发,本题共五个选 项,分别涉及到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其刻画、故事情节与安排和小说的主题,可 以说,这几个选项基本涵盖了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与情节,对这几个选项能作出正确的 判断,也就能证明读懂了这篇小说,命题者抓得比较准。另外这五个选项的安排,也可 看出命题的用心。这五个选项是按照小说情节发展顺序的相关内容和情节来呈现的,先 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再到小说情节安排的赏析,最后到小说主题的分析把握,符 合人们一般的阅读习惯和逻辑思维习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明暗两条线的交织安排,是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突出特点,命题抓住了这 一特点,并通过考生对小说明暗两条线的概括,对小说这样安排妙处的分析,引导考生 去梳理并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去关注这两条线上的人物形象,进而去理解这篇的主题, 这个点抓得好。本题所给的答案概括归纳很凝练,对于类似于分别围绕马兰花与丈夫、 麻婶与女儿情节梳理型的答案也应给予肯定。 (3)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还是应根据情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来分析 概括。因此应先在文本中找到对马兰花的神态描写,如“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3 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语言描写,如“你也不看看,那是 提钱的时候吗?”;细节描写等,然后从中去分析所体现出的马兰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 征。本题是要求简要的分析,答题的时候,可将这思维过程倒过来,即先指出人物的性 格特征,然后再以小说中的相关为说明。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本题的考查内容及试题描述中规中矩。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中 的常规题型。一种是考人物形象特点,一种是考人物性格特征。答题形式要么概括,要 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中马兰花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题干说得很明确:“突 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对答题形式也作了明确要求,简要分析。试题所提供的答案, 很规范,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要求。 (4)试题分析:答什么,怎么答,一定要审题,借助于题干的提示。“每次流泪的表现都 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呈 现的是两小问,具体分析是马兰花三次流泪的表现以及所表达出的情感,要说明的是这 三次细节(神态)描写的效果。因此要在文中找到这三处的描写,提取三次流泪表现的 关键词语或句子,第一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第二次:“眼里含着泪”;最后 一次:“满眼的泪水”,然后就要注意这三次描写之前的情节,也就是明白马兰花流泪 的原因,进而把握马兰花这一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至于效果,这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 可从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方面考虑。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本题的命制彰显出命题者的功力和对试题材料的驾驭能力。马兰花的三次流泪, 表现不同,代表的心情也不一样,第一次是强忍泪水,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 第二次是含着泪水,表达出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最后一次是 满眼泪水,所体现的心情比较复杂,既有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又有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 的感激,还有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三处泪水折射出人物内在品质,这三处 神态细节描写凸显了小说主题。命题者敏锐地捕捉地了这一好题材,从小处切入,透过 泪水去窥探人物的内心,去撬动小说的主题。再者,试题的题干积极地给学生思考与答 题以提示,“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这是告诉考生应答哪些内容;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这是告诉考生应怎么答, 做法和要求都很明确和具体。 二、(2015 年高考新课标 2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4 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 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 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 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 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 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 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 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 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 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 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 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 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 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 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 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 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 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5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 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 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 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 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 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 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 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 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 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 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 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6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 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 分) 【答案】 (1)(5 分)答 D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A 和 E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 以上,不给分。 (2)(6 分)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乱走”并 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 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给满 6 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3)(6 分)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出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 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 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就 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4)(8 分) 相似之处(6 分):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 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不同之处(2 分):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 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每答出一点 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 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涉及到了对文 章主旨的探究,对小说情节、写作手法的把握。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阅读文章, 把握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理清结构,研究技法。本题采用五选二的形式,要求选出正 确的两项,所设五个选项,两个正确选项,两个错误选项,一个对错各半的选项,属于 传统题型。A 项是对小说手法及人物形象的分析,B 项是对小说情节的分析,C 项是对 小说塑造人物手法的分析,D 项是对小说语言风格的分析,E 项是对小说情节结构、写 作手法、小说主题的综合分析,考查比较全面,难度适中。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分析,本文中从老范对老汪的关心可以看出他有一副 热心肠,善良、富有同情心;得知老汪“乱走”是有隐情的就不再寻问,说明他懂得尊 重别人,做事有分寸;虽然明知银瓶偷庄稼,却不予追究,反而说“我五十顷地,还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7 不起一个贼?”表现出他的善良与宽容;自己办学却听任别人家的孩子免费来学习,表 明他为人慷慨不拘小利。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 解答这类题目,要借助人物的言行和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来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 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信息,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 影响着人物的性格。本文中的老范从身份上看是农村富人,考生抓住老范的言行可以很 容易分析出这个形象的特点。另外,还要注意答案的规范表述,一般这类题目表述要点 为:性格、品质特征+身份+形象的意义。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性格和人际关系的分析,“有朋自远方来”这个句子 在文中多次出现,老汪的理解和别人不一样,他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主人会高兴,是 因为身边没有朋友,这正反映了主人的孤独寂寞与可怜的处境。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 正是他自身际遇的反映。他没有朋友,孤独、寂寞,自认有才华却无人理解,心中有思 念的人却不能去寻找,只能靠乱走来发泄,而当他得知老范宽容地对待银瓶,深深地体 会到老范对他的理解和尊重,认定老范就是他的朋友,真正感受到了“有朋自远方来”。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本题既涉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涉及对小说人物塑造手法的分析,有一定难 度。从文本来看,作者借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的独特理解来表现老汪的性格特征和 人际关系,属于运用典型细节塑造典型人物,考生要做的就是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细 节是典型的,符合老汪的哪些性格特征,可以表现出老汪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人物与课内人物的比较,应先找出两个人物的相同之处与不 同之处。整体上来看,二人都是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都是 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做着塾师的工作却教不会学生,都一样的孤芳自赏,穷困 潦倒却精神高贵,又都一样善良、认真、诚实,有慈爱心。不同的地方,老汪,表述能 力差,有学问却讲不出;认真而不迂腐;有情感纠葛,有思念的人却无法寻找。而孔乙 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他自命不凡,实则迂腐顽固、麻木、不觉醒。考生依据这些 信息,按照题干提示,找出“性情气质”方面相同的地方,再找出“精神困境”不同的 地方,然后逐条归纳即可总结出答案。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题,与往年不同的是,命题人将课内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引入到 高考试卷中,体现了一种高考与基础年级教学接轨的思想,提醒广大考生重视课本、回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8 归课本,值得提倡。本题题干提示,“性情气质”有相似,而“精神困境根源”不同, 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可先课内后课外,先依据课堂所学,回顾 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思想困境产生的根源,然后立足课内推断课外,结合文本思考老汪 的形象特点,精神困境产生的根源。这样可有效降低答题难度,提高正确率。 三、(2015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11--15 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 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 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 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 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 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 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 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 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 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 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 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 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 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 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 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 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 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 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 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 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 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 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 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9 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 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 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 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 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 ——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 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1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1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13.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 1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1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答案】 11.(2 分)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 12.(4 分) 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 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13.(4 分) 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 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 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14.(5 分) 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 惊奇。 15.(5 分)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 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0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换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 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 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题干简洁明了,答题的内容是人物形象特点,答题的形式是概括,答题的 区间是文章第三段,短短一句话,就给考生带来这几点提示或要求。再者,从题干中可 以看出,本题又与一般常规的考查不同,那就是常规的考法,常常是立足于小说的全篇, 而本题就是着眼于小说的第三段。当然,这一点也是由试题的材料的特点所决定。说到 底,那是试题材料选得好。最后,如果把五个题目放在一起来看,由人物形象——人物 描写方法——情节安排——人物意义,是一个完美的逻辑链接。这也表明,命题者的思 维是清晰的,思维是严密的,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都有自己的思维认知。 12.试题分析:这是道作用类的题目,其基本思路是从内容与结构这两个层面来考虑问题。 对此,应先文本的第四自然段找到哪些是虚拟旁观者说的话,然后再看虚拟的旁观者评 说了哪些内容,“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 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几句话,两个层次,一是惊讶与怀疑,二 是看不起,鄙视。解答本题,组织答案时,首先要答出这两点来;然后再考虑这些评说 与“老头”、故事情节有什么关联,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是虚拟的旁观者,也要当作小 说的一个见证者似的人物。这样解答问题可能更准确些。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考查小说第四自然段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 么效果,来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这虚拟的旁观者在文中的评说内容虽不多,但 代表是人们对这个“捡烂纸的老头”的看法态度,也预设了这个“捡烂纸的老头”的人 物结局与命运。本题看似简单,但回答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虚拟旁观者评说内容的 查找,二是对旁观者评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都有一些难度。总之,要想答好不容易。 13.试题分析:赏析类题的解答,首先是要准确判断出所给材料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就是 要分析表达效果。不过解答题目,还是要有文体意识,这是篇小说,画线的句子又是描 写人物的,因此答题要注意几个指向:指向人物,要考虑的是描写人物的方法,人物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1 性格;指向情节,要考虑画线的本身其实也是个情节,这个情节本身写出了什么,这个 情节与上下情节有什么关联,这就要考虑呼应、照应、伏笔等。做题还要注意,着眼于 画线,还要立足于上下文这个具体的语境。另外,还要注意画线句子的性质,这样答题 才能不错不漏。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通过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考查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进而领会人物形象及其描 写方法,从一点出发,从小处着眼,这是本题的特点。再从所给的答案来看,也很好地 体现了文体意识,答案具体指向表现手法,指向人物,指向小说的故事情节;从一般的 答题思路来看,也指句子本身,指向结构。可见,本题仅从一般的答题思路上去考虑, 是不够的。它要求考生要好好审审题干中“赏析”的字眼的含义。所以,本题的考查还 是着眼于考生能力的考查。 14.试题分析: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不知从何下手。答题时,还是先搞清楚开头两段与 结尾两段所写的内容。文章开头两段,占全篇一半的篇幅,以烤肉刘为中心,绘就了一 幅市井图。这是小说的环境描写,主人公捡纸老头就是在这市井图画中出场的。结尾两 段,作者用不到三行的文字,交待了老头的死和死后留下的巨款,市井生活浓墨重彩, 老头的死简单交待,可见悲凉;死后留下巨款,作者以“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为独 立段作结,引人深思,留下悬念与想像的空间。再者,这开头的繁结尾的简,突显作者 的艺术匠心,这一繁一简间也形成了对照,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命题者充分利用这篇小说的结构 特点,并借此引导考生对小说的要素、小说中的人物、小说情节和小说主题的分析理解 和把握领会,体味作家的文学匠心与艺术魅力,可谓是一箭多雕。这个点抓得好,抓住 了这篇小说阅读的要害之处。但有点遗憾的是,所给的答案,第二个要点,是几个术语 的堆砌,未免空洞,考虑也不周。小说开头可以说是热闹的市井生活,结尾是“捡烂纸 的老头”凄凉结局,这繁简的对照中仅是为了反差巨大,制造结构奇峻峭拔?作者为什 么以“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为独立段作结,仅是为了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本题的 答案也应该有小说主题层面的考虑。 15.试题分析:考虑好这样几个问题:“捡烂纸的老头”的人物形象特点及性格特征是什么; 作者对这个“捡烂纸的老头”的情感倾向是什么;“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社 会现实意义。回答好这几个问题,答案也就有了。“捡烂纸的老头”在浓厚的市井氛围 中出场,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就勾勒出一个老丑、邋遢、怪异的“捡烂纸的老头”形象, 为了自己的尊严,向人叫阵;人们看不起他,鄙视他,最后留下巨款悄无声息地死去。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不管这答案是什么,都无关紧要,但它最起码能说明“捡烂 纸的老头”也有自己的打算,有自己梦想和世界。作者对这一小人物的死、不人物的命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2 运是同情的,用“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引起人们的思考,是不是在引导人们对老头 的认识与思考?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探究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这是个常规性的题目。 但这一题,题干虽然指向于人物,还是要透过人物形象的理解,去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 命题者还是想让考生真正理解小说中作者刻画的“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形象,真正 领会这篇小说的主旨,这应是考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但回答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 这是一个小人物,不是高富帅,也不是高大尚,命题者潜意识里也有唤起对弱势群体关 注的理念。人物形象——用意,本身就蕴含思维的过程,所以,本题也能体现考生的逻 辑思维能力。 四、(2016 届贵州贵阳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5 分) 雨 伞 川端康成 春雨似雾,虽然不会濡湿,却会沾润人的肌肤。跑出门口的少女看见少年的伞,这才察 觉:“呀,下雨呐?” 少女正坐在店门前。少年撑开雨伞,与其说是为了挡雨,莫如说是为了掩藏自己走过少 女面前时流露出来的羞涩。 但是,少年默默地将雨伞移过去给少女挡雨。少女只有一侧肩膀在雨伞下。尽管挨淋, 少年却难以启齿说出:“请过来”,然后让少女靠近过来。少女虽然也曾想过自己用一只手 扶着伞把,但总是想从雨伞下溜走。 两个人走进了照相馆。少年的父亲是个官吏,即将调任远方。这是为他拍的临别赠相。 “二位请并排坐在这儿。”摄影师指着长椅子说。 少年无法同少女并肩而坐,就站在少女的背后。为了让两人的身体在某一点上接合起来, 他把扶着椅子的手指轻轻地触模少女的短外褂。这是他初次触及少女的身体。透过手指传导 过来的微微的体温,使少年感受到一阵似是紧紧拥抱着赤身少女的温馨。 这一生中每逢看到这帧照片,也许就会想起她的体温来吧。 “再照一张好吗?二位肩并肩,把上半身照大些。” 少年只顾点点头。 “头发……”少年对少女小声地说。 少女猛然抬头望了望少年,脸颊倏地绯红,眼睛闪烁着光芒,充满了明朗的喜悦。像孩 子般乖乖地碎步走到了化妆室。 方才少女看见少年经过门口,顾不及整理一下头发就飞跑出来,头发蓬乱得像是刚摘下 游泳帽似的。少女一直为这乱发耿耿于怀,可是在男子面前连拢拢两鬓的短发修饰一下也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3 着害羞。少年也觉得,如果对她说声“拢拢头发吧”都会羞辱少女的。 向化妆室走去的少女那股子快活劲儿,也感染了少年,喜悦之余,两个人理所当然地互 相偎依坐在长椅子上。 刚要走出照相馆,少年寻找起雨伞来。忽然看见先走的少女已经手里拿着那把雨伞站在 门口。少女发现少年望着自己才意识到自己是拿着少年的雨伞走出来的,她不觉一惊。这种 无意识的举止,难道不正是流露出她已经感觉到“那是他的东西”了吗? 少年难以启齿说出“让我拿雨伞吧”,少女则无法把雨伞交给少年。然而,此时此刻两 个人与在来照相馆的路上迥异,突然间变成了大人,带着夫妻般的心情踏上了归途。这仅仅 是关于雨伞的一桩韵事…… (选自《世界经典短篇小说选读》) 爱 张爱玲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 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青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 轻轻地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 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 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 下,那个青年。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吗?” (原刊 1944 年 4 月《杂志》月刊第 13 卷第 1 期) (1)下列对两篇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爱》一文语言华丽绚烂,在不动声色当中一种人生苦难和沧桑却被轻轻触及;一 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暗暗地激起。 B.《雨伞》几百字的文章里,传达出的意绪是极为丰厚的:羞怯,嗔怨,娇矜,喜悦…… 我们不得不惊叹文学大家的笔力之深厚。 C.《爱》中借女人想要把握自身命运而抗挣的故事传达出了张爱玲对于逝水流年的敏 感,对于美和爱稍纵即逝的无奈,这些无不透着一种苍茫感和悲凉感。 D.《雨伞》一文中作者将故事安排在一个朦胧的雨天。通读全文,毫无疑问,这场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4 合适那绵绵的初恋的感受。 E.《雨伞》与《爱》虽分别出自日本作家与中国作家之手,但都是以初恋为题材,故 事短小精悍而余味悠长。 (2)小说以“雨伞”命名,雨伞对全文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 分) (3)张爱玲认为“就像葱绿配桃红,在一种参差的对照下,苍凉才有更深长的回味。”请 结合《爱》一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4)川端康成与张爱玲都善于运用“小处着墨,大处着眼”的艺术手法,这两篇文章都注 重细部勾勒,试分析它们各自是如何借细节来表现人物心理或主题的。(8 分) 【答案】 (1)(5 分)ED (答 E 得 3 分,答 D 得 2 分,答 B 得 1 分。) (2)(6 分)①雨伞是全文的线索。开始雨伞是少年为了遮蔽害羞而设的道具,伞给了两 人接近彼此的机会,但仍保持着距离。结尾处,少女“无意识”中“拿着那把雨伞站在 门口”的动作,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人物情感在张力之中获得了交融。②雨伞是刻画人 物形象的道具。少年将伞撑向少女那一边,但少女只半边身体在伞里。少女,想把一只 手扶着伞却总想从伞里逃出去。这些细节刻画出了一个有些懵懂、不够勇敢的少年形象 和一个相对主动但又矜持的少女形象。③雨伞是表现文章主题的媒介。“雨伞”为少男 少女打造了属于两个人的幸福空间,是他们情感交流的桥梁,是“彼此尊重,相互爱慕” 的象征,很好地表现了初恋这一主题。(每点 2 分) (3)(6 分)①张爱玲所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艺术创作中对照运用得好,文章将更耐得 起咀嚼与品味。(阐释自己对于张爱玲的话的理解,2 分)②《爱》一文中第二段写男 女主人公的相遇相逢,刻画出了初恋的纯净美好。第四段写女主人公被拐后坎坷飘零的 悲惨人生,两者形成对照衬托。(文中相关内容简述,2 分)③张爱玲以朴素之笔淡然 写出了女主人公经历过的那种极大摧残与灾难。其前后人生片断的参差对照,告知了我 们人生冷酷的真实。(分析文中对照手法达到的艺术效果,2 分) (4)(8 分) ①《雨伞》中写第一张照片拍完后,少年小声提醒少女“头发……”“少女猛然抬头望了望 少年,脸颊倏地绯红,眼睛闪烁着光芒,充满了明朗的喜悦。”这段文字表现了少年克 服自己内心羞涩的勇气与少女的喜悦幸福。这件小事,完成了两人心灵的交换,打破了 两人之间的矜持,传达了一种懵懂的默契和初恋的温馨。 ②《爱》本惜墨如金,作者却不吝用词,交待男女主人公“从来没有打过招呼”“她没有说 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女主人公老了后却“常常说起”。这个细节表现出了深刻的 时代主题。这个姑娘因生在旧社会旧时代,一生遭遇着被侮辱被欺凌的命运,没有作为 女人的精神自由和美满的爱情生活。虽则是短暂的相见,但在她灰暗苍凉的人生中却是 美丽和温馨的“一瞬”。因此在她“老了的时候” 不仅记起,而且向别人“常常说起”。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5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应边读边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划出文中表明文章结构 的词、句。议论性文章特别要注意论点和结论,叙事性文章看划出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 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遍阅读时可以只看这些划了的词句,寻找答题的区位。第三遍主 要是核对选项是否准确。答题的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 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 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比对选项所说, 辨别正误。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雨伞’命名,雨伞对全文起了怎样的作用”,这 是针对小说标题设置题目,主要考查“雨伞”这一标题的作用。“雨伞”是物,物作为 文章标题的时候,一般会有线索作用,在情节的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于人物形象, 往往是衬托的作用;对于文章主旨,主要是凸显文章主旨。文中“雨伞”多次出现,串 起文章,故是文章线索;借助“雨伞”这一物象,塑造了一对懵懂的少男少女形象;同 时借助“雨伞”表现了初恋这一主题。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分析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 义、象征义;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一般不要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而 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回答标题隐含的深刻含义。例:《蔷 薇几度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蔷薇花”象征了老人淡然、不强求的品质。《不 要让一粒沙成为你的阻碍》,标题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小困难比作“一粒沙”。理解标 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无外乎以下几点:1.贯穿全文线索比如本文,就是以“伞”为 线索展开文章的情节;2.关联主要情节、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3.交代文章主题、情 感。4.蓄意含蓄,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5.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6.交代 写作顺序。总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 示文章的主旨,串联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此外还有作用: 表明写作对象,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制造悬念,激发的阅读兴趣等作用。答题时要结 合文章内容,走进文本,细细揣摩,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应结合文章的语境,“就像葱绿 配桃红,在一种参差的对照下,苍凉才有更深长的回味”,题干要求结合《爱》这篇文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6 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首先抓住“参差的对照”“苍凉”“深长的回味”这几个词理解 这句话的含义,然后结合《爱》中初恋的美好和被拐后的凄凉之间的对照理解这句话, 最后对这句话中的手法进行赏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小说的重要语句往往是这样几个方面的句子:从内容上说,指情感复杂、矛盾、 变化较多的句子;从主旨上说,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从结构 上说,指体现文章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从表述上说,指含蓄蕴藉、意 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在理解这些语句的含意时,首先要能把握整篇小说的情节结 构和作者的思想脉络,然后把将要理解的句子归到适当的类别中。1.情感复杂、矛盾、 变化较多的句子。应该多加揣摩人物的情感,要注意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往往通过动作、 神态、语言、环境描写含蓄地传达出来。2.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注 意和小说的主题相联系,要扣住小说的主题来回答。3.体现文章行文脉络的总起句、 过渡句和总结句。梳理小说的思路,根据语句所在的位置加以回答即可。4.含蓄蕴藉、 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应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联系其表层含意即字面意义,也 要联系其深层含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的临时意义。这些句子不仅有比喻义、象征义,有 时还有在抽象层面的含意,如在精神层面、文化层面以及情感层面的含意等,要尽可能 地分析清楚。答题步骤:把握基本含意,吃透深层意义,联系内容和主旨,指出语句在 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的作用。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两篇文章都注重细部勾勒,试分析它们各自是如何借细 节来表现人物心理或主题的”,首先应到文中找到“细节”描写的内容,然后结合细节 描写的通常作用分析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雨伞》中,“少年小声提醒少女‘头发……’” “少女猛然抬头望了望少年,脸颊倏地绯红,眼睛闪烁着光芒,充满了明朗的喜悦”都 是细节,前者体现出男孩克服内心羞涩的勇气,后者体现出女孩此时的幸福喜悦。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细节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对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主题揭示起重要作用,如丰 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理;推动情节发展,为情节 发展张本或作铺垫、暗示,使情节发展更自然合理;揭示主题,深化主旨。在人物刻画 中,描写手段有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其中细节描写取其具体、细 腻,聚焦一点而显深意,它一般多与动作、心理有关,但有时也能与肖像、神态、语言 等方面描写结合,细腻刻画人物形象。关于细节描写的考查,就形式而言,有客观题的 辨析与主观题的简析;就考查点而言,细节描写多与情节发展、人物刻画、主题揭示产 生关联;就考查角度而言,或明或暗,明问有哪些重要细节、有什么作用;暗考则并入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或对小说情节发展、伏笔或铺垫的考查,有时则笼统地问,如从人 物、情节、主题、技巧等任一角度赏析小说,这些都会涉及到细节描写。答题规则, 客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7 观题涉及细节分析或人物形象时,务必细心品读,把握细节背后的人物独特心理、典型 性 格,把握细节在情节发展、主题揭示上的重要作用。 主观题答题时,一要明确问 题与细节描写的关联,全面、规范地分析、作答;二要做到对细节的准确分析,合理精 当,不条理混乱,不滥竽充数,不只述不析,不无中生有 五、(2016 届河北定州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铁圈 (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 4 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 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 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 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 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 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 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 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 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 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意没有意 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 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 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 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 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 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 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 他小心地朝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铁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8 是不大好意思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 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捡?为什么 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小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铁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 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 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 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 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 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铁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 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 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觉得自己仿佛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 着跟在后面。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 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 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铁圈,一面警惕地 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 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 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 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 荫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 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9 B.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 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C.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 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 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 为下文作铺垫。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 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 生苦难的轻松。 (2)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6 分) (3)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 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 分) (4)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 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分析。(8 分) 【答案】 (1)D(3 分)C(2 分)E(1 分) (2)①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 目光久久不愿离开。②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因 此感到轻松愉快。 ③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因为他终于玩了一次幸福孩子才 能玩的游戏,又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堆”字,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大满 足。 (3)①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②反衬出铁圈给 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③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 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4)主题思想——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 愉悦。情节结构——铁圈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 自玩铁圈。人物塑造——铁圈是造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催化剂,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 调、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 两项是”答题关键词 “内容和艺术”“ 恰当的两项”。 A 项,“不安于现状”“充 满朝气”等分析依据不足。B 项,“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不恰当。E 项,“暗示了 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不够恰当。这一题既考查学生们对全文内容和中心的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0 体把握,又要求学生对每一段落的内容有清晰的认知,才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两项恰当。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四步阅读化整为零:(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 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美读主 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 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例如题中 E 项“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不恰当, 原文“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 在树荫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原文中关键词“欣慰”表达的是“由亲爱的妈妈照看 着,在树荫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的欣慰。着是曲解文意。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画线句子相关句子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 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本题中的关 键词是“呆痴的笑容”“ 轻松愉快的笑容。”“宁静的微笑”。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 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 2.句中的指示代词 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 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 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注 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 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 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 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 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 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 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 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 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 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1 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 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 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 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本题中句子关键词为“表 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分析画线句”。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 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作用”“工厂里的环境”“全文”。 分析环 境描写的作用,一般要从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主题揭示和下文的关系等几个角度分析。 比如,工厂的环境是嘈杂的,表现了老人单调的生活状态,文章以此表现老人看到孩子 玩铁圈后的向往之情;从后文老人到郊外滚铁圈的环境描写可以看出,两处环境描写的 对比表现了老人对亲情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情感。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 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故事气氛。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 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 象。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 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比如本题 中“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④推动情节 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 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⑤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者,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 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 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做是社会环境的暗示。⑥深化作品主题。比如本 题中“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分析小说的主 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考生答题时要从四 个方面来答题:环境本身、人物、情节、主题。例如本题主要为绕“人物和主题”角度 来答题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2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在各地高考真题中,“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常 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 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 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 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 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 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 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 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 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 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对于小说的理解,在做题时一定要建立“情节——人 物——环境——主旨”四级循环的答题模式,本题在解答“小说标题”的作用,也是从 这四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