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00 KB
  • 2021-06-05 发布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 命题人:汪文龙 审题人:李晓阳 试卷说明:‎ ‎1、本试卷共12页,计六道大题 ‎2、本次考试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3、不得用铅笔作答,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源远流长。至明清时代,中国古典家具的制造进入了鼎盛期。明清家具用料讲究,造型简洁,榫卯精密,宛若天成,表明当时中国的家具制作工艺已经登峰造极。‎ 评价一件古典家具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古典家具的材质价值 不同的材质价位差别甚大,直接影响家具的价值。例如紫檀属植物约有十五种,而传统认识中的紫檀只有一种,为印度南部迈索尔邦特产,学名“檀香紫檀”,出材率非常低,只有10%到15%,做小件家具的短材一般6.5到7.8万元一吨,做大件家具价位则在10到20万元一吨。在紫檀属植物中,除檀香紫檀外,其余材种皆归属于“草花梨”种群内,出材率达70%,其价格要低得多,只要几千元一立方。所以,确定材质,在评定家具价值时至关重要。‎ 二、古典家具的科学价值 这在明式家具中反映得最为突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圈椅。其背板全部用厚板挖制而成,呈“S”形,它是根据人体脊背的自然曲线设计的。椅背后边柱上端微向后弯,搭脑正中亦向后弯,使后背形成100度至105度的背倾角。坐面多用弹性很强的藤席,人坐在上面,藤席受压下垂,与坐面前沿形成3度到5度的坐倾角,这个角度,按现代人体工程学研究,为人体休息最佳角度。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500年前的明代已经把家具的造型和人体各部的关系科学地结合起来。‎ 三、古典家具的历史价值 无论何种器物,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无可替代的实物见证,一般来说,年代越久其价值就越高。当然器物本身要有确凿的年代依据,如款识。款识有年号款、购置款和纪念款等。有的器物虽无款识,但有史料或其它记载可证实其制作年代以及流传过程,也属于有准确纪年之物。这些有明确纪年的家具对我们研究各时期家具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古典家具的文化价值 数千年来,家具始终与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其设计理念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一件优美的家具必须具备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它既是物质载体,又富有精神内涵。‎ 总之,在评价一件古典家具的价值时,要在同类作品中反复比较衡量,确定它在同类物品中的地位,才能得出恰当的结论。 ‎ ‎(取材于胡德生《谈谈古典家具价值》)‎ 材料二 吉祥图案在家具上的运用大约起源于商周,至宋代已被广泛使用,明清更盛,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它不仅有洪福吉祥之内涵,更是绘画艺术和语言艺术的珠联璧合。‎ 中国古典家具吉祥图案的构成手法如下:‎ 一、运用汉语谐音 利用汉语的谐音表达某种吉祥寓意,在吉祥图案的运用中十分普遍。例如“鱼”谐音“余”,“梅”谐音“眉”,“瓶”谐音“平”等。这样就可以组合成“吉庆有余”“喜上眉梢”等各种吉祥图案了。在有些图案中,将不同词汇中的同一个字转义成新的富有吉祥寓意的短语,然后再用相应的纹饰组合成吉祥图案。比如用百合花来组成图案,构成“百年好合”,寓意幸福开心一百年。‎ 二、借用生物生态属性 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由于生态环境条件、遗传等因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态属性,人们就借物寓志,附会象征。例如,鹿的不食荤腥、性情温顺比作仁;马之顺从主人谓之义;又如鸳鸯雌雄成对、形影不离,用雌雄鸳鸯并浮水面来寓意夫妻恩爱;葫芦因其多子,故在民间被用来象征多子多孙之意等。‎ 三、利用有代表性事物的象征寓意 用代表性事物来寓意吉祥喜庆,是吉祥图案对素材的直接应用,给人最为直观的祈福印象。例如金钱、玉石、元宝等都是属于财物象征的,表示对富贵的追求;再如玉器、鼎炉、书画和一些吉祥物配上盆景、花卉等装饰在家具上,寓意志趣高尚、品行优雅等。‎ 四、直接应用吉祥文字 文字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其各种变体或书法形式都有较强的表现力,因此直接将吉祥文字装饰在家具上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段。常用的吉祥文字有“福”“禄”“寿”“喜”四个字,常与室内艺术品或屏风雕刻结合起来,体现出书法艺术和民族工艺的相应相生,颇具意味。‎ 家具上很多吉祥图案综合运用了以上多种构成手法,含意更丰富,作品也更加成熟。 ‎ ‎(取材于吕九芳、徐永吉的《中国古典家具吉祥图案》)‎ 材料三 中国古典家具特别是明清家具,对现代家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硬木家具用材讲究,多数为黄花梨、紫檀等。这些高级硬木,都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给人以高贵、典雅之感。工匠们在制作时,除了精工细作外,不作大面积装饰,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形成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和独特风格。而且明清家具表面上也很少使用油漆,仅擦透明的树脂或蜂蜡,追求其本身质感,达到“硬、滑、素、净”的艺术效果。‎ 另外,明清家具装饰适度、繁简相宜,体现出一种少而精、以少胜多的简约美,虽然装饰性的附件少,却各自有着赏心悦目的内涵和形象。现在按这种简约思想设计的家具,都摒弃了豪华雍容的感觉,却更富于时代感;它们都本着“以人为本,简朴自然”的原则,针对现代人而设计, 更适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具体体现就是用最少的材料生产最多的产品,减少浪费,减少污染,达到最完备的功能。‎ 明清家具所蕴含的文化感让设计者们分外关注。这种淳厚的文化气息在其质朴纯正、简洁明快的艺术禀性和优美形式中得到直接的体现。它的形成与当时的家具使用环境,尤其是园林建筑有关。当时园林建筑是文人雅士的文化社交场所,因此文人雅士往往会按照中国传统士族文化的审美理念参与园林的家具设计。这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决定了明式家具的设计风格。‎ 总之,古典家具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不仅在“绿色设计”方面给现代家具很多启示,而且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体现着深入中国人骨髓的一种审美倾向。我们不应一味地去仿制,必须加以继承和创新,取其精华,把古典的、现代的、时尚的元素加以结合,充分考虑现代人追求生活化、功能化、人性化的需求,让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得以发扬光大。 ‎ ‎(取材于郑娟《浅谈中国古典家具及其特色在现代家具中的传承与发展》)‎ ‎1. 对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 榫卯:卯,读音为mǎo。‎ B. 脊背:脊,全字共9笔。‎ C. 确凿:凿,义同“言之凿凿”中的“凿”。‎ D. 款识:识,“标志,记号”之意。‎ ‎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明代圈椅的设计中不能体现现代人体工程学的一项是 A. 背板全部用厚板挖制而成。‎ B. 背板造型呈“S”形曲线。‎ C. 背倾角呈100度到105度。‎ D. 坐倾角呈3度到5度。‎ ‎3.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古典家具上的吉祥图案,不属于谐音寓意的一项是 A. B. C. D. ‎ ‎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出现的加点成语的替换,有误的一项是 A. 宛若天成:可用“巧夺天工”替代。‎ B. 登峰造极:可用“炉火纯青”替代。‎ C. 珠联璧合:可用“并驾齐驱”替代。‎ D. 相应相生:可用“相辅相成”替代。‎ ‎5. 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表述不属于明清家具在“绿色设计”方面对现代家具的启示的一项是 A. 用材讲究,一般都使用高级的名贵木材。‎ B. 注重发挥木材本身具有的色调和纹理特长。‎ C. 不滥加装饰,追求材质本身的质感和自然美。‎ D. 繁简相宜,简朴自然,追求以少胜多的简约美。‎ ‎6. 阅读小说《红楼梦》中的三段描写,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荣禧堂)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 。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 ‎②(怡红院)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 ‎③(秋爽斋)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根据上面《红楼梦》的选文,以及本大题三个材料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府家具多使用名贵木材,充分表现其生活的奢华、富有。‎ B. 荣禧堂作为正堂屋,其家具陈设要更加高贵、气派、威严。‎ C. 怡红院中四壁布满各种吉祥图案,是为了追求喜庆的气氛。‎ D. 秋爽斋的布置典雅、大气,表现出主人的性格和文化修养。‎ ‎7. 明清家具的“文化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上述三个材料加以概括说明。‎ ‎【答案】1. B 2. A 3. D 4. C 5. A 6. C ‎ ‎7. ①体现在设计理念方面,能充分反映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 ‎②体现在装饰图案的设计方面,是语言、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③体现在整体形式与风格方面,明清家具具有质朴纯正、简洁明快的艺术禀性和优美形式。‎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的读音、笔画、意义综合理解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考查较为简单,考生要在平时养成正音正读的习惯,结合文意理解字义,平时多积累常见字的字音和字义。B项, 脊,一共十笔。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的文意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题干的要求,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原文对应选项进行比对分析,根据对原文理解:其背板全部用厚板挖制而成,呈“S”形,它是根据人体脊背的自然曲线设计的。“其背板全部用厚板挖制而成”是说材质,不是体现人体工程学,故选A。‎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考生要注意把握材料二中的关于图案的寓意内容:例如“鱼”谐音“余”,“梅”谐音“眉”,“瓶”谐音“平”等。这样就可以组合成“吉庆有余”“喜上眉梢”等各种吉祥图案了。根据以上原文内容的理解,所以选项D不在谐音图案之列。故选D。‎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意思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内容和所给的词语的理解作答。C项, 珠联璧合:珍珠联串在一起,美玉结合在一块。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并驾齐驱: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两个成语的意义南辕北辙,所以不能替换。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文意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题干的理解和文本内容的把握作答,根据理解选项A项,用材讲究,一般都使用高级的名贵木材。说的是明清家具的选材,不能体现对现代家具的启示作用。故选A。‎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中相关古建筑建筑特色的解读类试题,考核要注意把握所给语段与选项的关系,认真去比对分析。选段②(怡红院)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是为了凸显绚丽的特点,所以选项C怡红院中四壁布满各种吉祥图案,是为了追求喜庆的气氛。理解有误。故选C。‎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三则材料的综合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考生要注意结合对题干的把握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注意答案要来源于原文,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其设计理念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一件优美的家具必须具备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它既是物质载体,又富有精神内涵”“它不仅有洪福吉祥之内涵,更是绘画艺术和语言艺术的珠联璧合。中国古典家具吉祥图案的构成手法“”家具上很多吉祥图案综合运用了以上多种构成手法,含意更丰富,作品也更加成熟“”明清硬木家具用材讲究,多数为黄花梨、紫檀等。这些高级硬木,都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给人以高贵、典雅之感。工匠们在制作时,除了精工细作外,不作大面积装饰,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形成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和独特风格“”它们都本着‘以人为本,简朴自然’的原则,针对现代人而设计, 更适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概括答题要点。‎ 二、文言选择题。(共14道题,每题2分,共28分。)‎ ‎8.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信:信用 B.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 微:暗中 C. 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贼:祸害 D.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报任安书》) 幸:希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要做好此题应该对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另外也可以放到语境中先推断句意,然后再推断出重点实词的义项,尤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本题A项,信:信物。‎ 故选A。‎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9.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论衡·程材》 少:轻视,贬低 B.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徒:徒然,白白地 C. 右贤左戚,先民后己,至明之极也(《史记·孝文本纪》) 右:尊重,重视 D.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信陵君窃符救赵》) 请:拜访,问候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实词。要做好此题,重在平时的积累。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积累文言字词,一般说来不要死记硬背,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原则,有机结合“语境”去揣摩。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在字词积累中要知道,实词表面好记一些,但这是重点,而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是难点。还要知道,学习文言文,实词比虚词更重要,只有掌握了实词,虚词才会很好的掌握;只有学会实词,虚词才会迎刃而解。所以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大量积累实词,要把每一课书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汉字、古今异义词”作为积累的重点。‎ 本题B项,徒:只,仅仅。‎ 故选B。‎ ‎【点睛】文言文重点词语考查题大多为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含义。换言之,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导致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颇感费解的原因之一。一词多义主要是由引申、比喻、假借等产生的,因而一个词语的多种含义主要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等。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即词的最初的意义。它是词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的触发点。要做好这类题,首先是平时广泛积累,其次是做好知识迁移,另外就是能根据语境做好推断。‎ ‎10.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去:过去的 B.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九日蓝田崔氏庄》) 倩:请 C.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端居》 素:平素 D.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可怜:可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储备能力。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本题属于课本知识“比”的迁移。‎ 本题C项,素秋:指秋天,五行以金配秋,金色尚白,故称“素秋”。‎ 故选C。‎ ‎【点睛】‎ 考查文言文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时也可能是重点实词出现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一定要逐字推敲,明察秋毫。‎ ‎11.下列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适:出嫁 B.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却:但 C.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望月有感》) 羁:束缚 D.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贾生列传》) 质:人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可以借助代入后排除法,结合上下文语意成立,搭配上无语法问题就是正确的。‎ B项,却:再,还;‎ C项,羁:客居;‎ D项,质:信物,委质亦作“委贽”,表呈献礼物,表示忠诚信实。‎ 故选A。‎ ‎【点睛】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往往涉及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文言实词释义题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所以除了死记硬背还应该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1)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2)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3)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4)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5)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6)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7)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12.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逆:迎战 B.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数:细密 C.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知:掌管 D.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四子侍坐》) 如:如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广博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其次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千万别答非所问;然后逐项检查验证,一定要结合句子来判断,有的还要扩展到原文,若遇到生僻词语,可以借助排除法。‎ D项,如:或者。‎ 故选D。‎ ‎【点睛】要做好文言实词能力考查题,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燕王,吾所立。‎ 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D. 曰:“何以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虚词的学习重在从词性、在句中充当的功能等角度进行积累。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 A项,“所”,助词,表被动/助词,后接动词,形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所……的人;‎ B项,助词,句中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 C项,表反问的副词,“怎么”/疑问代词,“哪里”;‎ D项,疑问代词“什么”/用在形容词前,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故选B。‎ ‎【点睛】“者”的意义和用法:1. 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 2. 助词,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3. 这,此(多用在古诗词曲中)。‎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C.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D.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徒以吾两人在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即句子成分,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音节助词,无意义/代词,译为“其中的”;‎ C项,连词,都表承接关系;‎ D项,介词,“用来”/连词,“因为”。‎ 故选C。‎ ‎【点睛】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有:(1)联系上下文。如果是一个句子中的词语(比如代词),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3)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词语的理解,即通过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大体明白词语的含义。(4)拆分法。词语一般是由几个字组合而成的,我们可以先把词先拆开理解,再把意思合起来就可以组合出词语的含义。(5)看修辞义。比如比喻象征义、双关义等等。‎ ‎1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吾不忍其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B. 栩栩然蝴蝶也/ 奏刀騁然 C.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或关联词所表示的关系问题、位置问题等,考查重点为介词、连词的搭配使用,助词、副词的一些变化及关联词中同一关系的不同关联词语的使用环境及搭配习惯。热点考查核心是“灵活使用”。‎ A项,第二人称代词,“你”/代词,“像这样”;‎ B项,都是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C项,都作兼词,相当于“于此”;‎ D项,都翻译成“或许”。‎ 故选A。‎ ‎【点睛】理解文言词语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1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窃为大王不取也 C.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D.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或关联词所表示的关系问题、位置问题等,考查重点为介词、连词的搭配使用,助词、副词的一些变化及关联词中同一关系的不同关联词语的使用环境及搭配习惯。热点考查核心是“灵活使用”。‎ A项,句中语气助词,表舒缓语气/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 B项,介词,表被动/动词,“认为”;‎ C项,表反诘,副词“难道”/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D项,都是副词,“才”。‎ 故选D。‎ ‎【点睛】为,作为动词时读成二声wéi,作为介词时,除了表被动时读为wéi其它均为[wèi]1. 替,给 2. 表目的 , 对,向 。‎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C.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夫子唱然叹曰:“吾与点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即放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确定意义和用法,一定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A项,都作介词,相当于“于”,比;‎ B项,都表递进,“而且”;‎ C项,都表修饰关系,连词;‎ D项,介词,“跟、同、和”/作动词,“赞成”。‎ 故选D。‎ ‎【点睛】而[ér]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3. 表(从……到……) :从上~下。‎ ‎1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一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B.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 “自号”是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D. “海盐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故选A。‎ ‎【点睛】解答识记文化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化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 ‎19.下列对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冠族”指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B. 陛,指宫殿的台阶。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C. 闲章是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D. 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错误,殿下是用作对帝后、帝妃及太子、皇子、公主的敬称。也指现代社会用于对君主制国家王储、王子、公主等的敬称。‎ ‎【点睛】解答识记文化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化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 ‎20.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下列诗词名句不属于用典的一项是 A.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C.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D.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本题考查对用典的辨析,常见的典故有三种,即明典、暗典、翻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 A项,用典,典故是刘裕为恢复中原北伐;‎ B项,用典,典故是周公为了贤才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 C项,用典,化用杜牧《赠别》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项,写的就是唐朝杨贵妃的事,不属于用典。‎ 故选D。‎ ‎【点睛】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21.下列诗词中,不属于虚写的一项是 A.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B.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苏轼《浣溪沙》)‎ C.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A项,想象,属于虚写。‎ B项,写实,不是虚写。‎ C项,想象,属于虚写。‎ D项,想象,属于虚写 故选B。‎ ‎【点睛】‎ 虚写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多用于文学、艺术创作的过程。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映衬客观实体,作者虽渲染了某些人物﹐却不使其出场,只让读者觉得它的存在,借以影响着在场人物的命运或结局。虚写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有一种含蓄的美。‎ 三、文言文阅读。(共25分)‎ 文言阅读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②余谪③居于黄,过歧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③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④,余在歧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④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⑤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 ‎【注释】‎ ‎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③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④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2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B. 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 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D. 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 ‎2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余既耸然异之 他植者则不然 B. 使骑逐而射之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C. 晚乃遁于光、黄间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 呼余宿其家 其皆出于此乎 ‎24.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是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门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2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带,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 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2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答案】22. C 23. B 24. C 25. D ‎ ‎26. ⑴(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⑵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广博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其次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千万别答非所问;然后逐项检查验证,一定要结合句子来判断,有的还要扩展到原文,若遇到生僻词语,可以借助排除法。‎ C项,“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 故选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B“而”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 A“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 C“于”:介词,在/介词,比。‎ D“其”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 故选B。‎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特别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辨别。‎ 本题要求“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其中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和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是描述他的“侠”,可以排除。‎ 故选C。‎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从第四段“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可见,他家并不贫寒,且第一段说“稍壮,折节读书”,可见也并非“自幼苦读”,而是成年后才苦读;‎ B项,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C项,“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理解有误,这句话是“独念方山子少时”,即方山子少年时的情境,不能回答晚年时方山子自己作为“异人”时能否见到“异人”的问题。 ‎ 故选D。‎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环堵”应理解为“四壁”;“而”应理解为“然而”;“妻子”应理解为“妻子、儿女”;“自得”应理解为“怡然自乐”。‎ 第二句中,“(其)因与余(于)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是省略句;“论用兵”应理解为“谈论起用兵之道”;“自谓一世豪士”是判断句;“自谓”应理解为“自认为”。‎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黄河以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文言阅读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②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③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④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2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 B. 禄秩优厚 秩:品级 C. 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 事觉自死 觉:败露 ‎28.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29.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 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 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 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30. 用斜线(/)给上文中的划线处断句。‎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31. 翻译。‎ ‎(1)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2)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答案】27. A 28. B 29. D ‎ ‎30.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 ‎31. (1)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2)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或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A项,根据对原文大意的理解来判断,原意是说怎么能用“性命”去换取“财物”呢?博:换取、接受。‎ 故选A。‎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是对人物性格进行概括分析的题。概括人物性格一般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本题中,③述蜀国灭亡,是“秦师随而伐之”造成。文中与题干中的“贪鄙”主要是针对人而言。‎ ‎④说明财物多给愚者造成的影响,并没有说是贪鄙带来的。‎ ‎⑥是说祸和福都是因为个人的所作所为而召来的,没回答“贪鄙”。‎ 故选B。‎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要提取信息,然后加以筛选整合。对照选项内容,判明信息的指向,灵活理解、智慧辨析,一定要耐心细致逐字逐句推敲充分借助语境,即上下文。‎ D项,“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有错,应该都是“贪饵故”而被人们捕获,此属混淆文意。‎ 故选D。‎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如本题要通读全段,了解段落大意。分析此段文言文,首先可以找出一些断句点,“若”“非”、“纵”、“岂”,再结合句意进行分析。此句的完整翻译是“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3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且”,尚、还;“为”,作为;“丧”,使……丧;“亡”,使……亡;句意。‎ 第二句中,“陷”,使动用法,使…陷于灾祸;“为”,为了;“夫”,那;“何以”,宾语前置,拿什么,有什么;句意。‎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人有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 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 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吝惜财物。例如内、外朝官五品以上的,俸禄优厚,一年所得到的收入,那数目本来就多。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得到几万,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削除,这难道是懂得吝惜财物吗?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从前公仪休生性喜欢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他就能长久吃得上鱼。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诗经》说:“大风生成因为有隧道,贪财的人败坏同类。”这确实不是错误的话。过去秦惠王想征伐蜀国,不知道去蜀国的路径,就雕刻了五头石牛,在牛尾后放着黄金,蜀国人见了,以为石牛会拉出金子。蜀王派遣五个力士拉石牛进蜀。道路修成,秦军随后进攻,蜀国于是灭亡。汉朝大司农田延年贪赃三千万,事情败露后自杀身死。如此之类的事情,哪里能够记得完!‎ 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怎么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 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现在大臣接受任命,身居高位,领取厚禄,应当履行忠诚正直,遵循无私清廉,这样才能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啊!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四、古诗词鉴赏。(共21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① 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 王维 钱起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 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 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②。 惆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③。‎ ‎【注】①钱少府:指诗人钱起,时任蓝田尉。蓝田:地名,近长安,王维在蓝田有辋川别业,第三句“山中”即指此处。②蕨:一种野菜。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这里借指官位爵禄。③巘:yǎn,山峰。‎ ‎32.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两句描写春天夜晚一片生机盎然,富有动态美。‎ B. 王诗六句,依次写了现在、过去、未来,时空转换自然,作者情感也寄寓其中。‎ C. 题目中“酬”字表明钱诗是对王诗的应答,两首诗内容相关,所押的韵也相同。‎ D. “谁觉花源远”用了反问的手法,表现今宵竹林下有如世外桃源般的恬适安宁。‎ ‎33. 钱诗“山月随客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山月”具有了人的行为和感情,明月“随”客人赴约,更助主人“兴不浅”。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B.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王维《田园乐》)‎ C.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D.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34. 两首诗都写了春夜相聚时的景象以及对此的喜爱,但也有不同点,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 ‎【答案】32. A 33. B ‎ ‎34. ①钱诗主要写当时的情景;王诗还写到对往昔山中生活的回忆和对钱起回去后生活的想象。②王诗写了对钱起回蓝田后生活闲适的羡慕,表达了自己对官宦生活的厌倦。钱诗还写了离别时的景象,抒发了离别的惆怅。‎ ‎【解析】‎ ‎【3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考生做此题,首先学会审题,最重要的是要在理解诗歌大意和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结合注解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营造的意境不准确,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项,“两句描写春天的夜晚虫鸣犬吠,生机盎然,富有动态美”解读有误,结合诗歌应该是以动衬静,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恬然静谧的春夜图。‎ 故选A。‎ ‎【3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判断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拟人手法的掌握情况,关于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具体要是要考生选出“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 A项,“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别出心裁,运用移情入景,把无知的春风拟人化成有知有情,说它深明世间人离别之苦,不让柳条变青!显见春风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伤心场面。‎ B 项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 C项,“日暮东风怨啼鸟”,把东风拟人化,让东风抱怨啼鸟;‎ D项,“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诗人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芍药亭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景物、现象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摄取力、表现力。‎ 故选B。‎ ‎【3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含意及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主要是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两首诗在春夜相聚时的景象的不同。从描写场景来说,钱起的《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主要写当时的景象,王维诗中“却忆山中时”“美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还回忆了往昔山中的生活并想象钱起回去的生活;从具体内容来说,王诗尾联说真羡慕你天明就要启程归去,安于采蕨生活轻视爵高官显,写了对钱起回蓝田后生活闲适的羡幕,也隐含表达了自己对官宦生活的厌倦,钱诗“调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意思是黄莺鸣啼,天色欲晓,宴席将散,心中不免怅然;抬眼望去,白云一片,环绕于孤峰之上,描写了送别的具体场景,“怅”也见出离别的惆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3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间,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B. 看到江面上芙蓉如被胭脂染过,红艳夺目,词人心中才感觉到真正的快慰。‎ C.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寄寓田园之思。‎ D. 最后两句写回首中原故土,不禁涌起报国之情,也就暂时放下归隐的念头。‎ ‎36. “无理而妙”,是指艺术作品的某些内容不合常理反而能达到一种艺术效果。台湾诗人洛夫也说:有些诗是不讲理的,当理性从诗人的前门进来,灵感则悄悄地从他窗口溜走。如本诗中的“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又如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等诗句,都体现了“无理而妙”的特点。请任选上面提到的一句诗,也可选取其它诗句,结合诗句内容,谈谈该诗句如何“无理而妙”。‎ ‎【答案】35. B 36.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万斛”极言愁绪之多,将心中无尽之愁比作千顷江水,使用比喻修辞,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可谓无理,却能够表现作者内心离愁的深重,让读者体会深刻,感同身受,可谓妙不可言。‎ ‎【解析】‎ ‎【3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B项,“词人心中才感觉到真正的快慰”错误,这里词人看到了美丽光鲜的景色,突出的是内心的悲愁之感。‎ 故选B。‎ ‎【3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必然要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然后解读使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情感,从中品味艺术特色的效果。本题涉及的艺术手法为“无理而妙”,所谓“无理”即不合情理、事理论、逻辑,但别有一番滋味供读者咀嚼品味,可谓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妙不可言。有时候无理而妙,是指表面说出来的是反话、错话,实际表达的却是深层意义的正话、对话,从而在说的方式与说的意义两者之间构成了让读者回味不尽的奥妙,是一种艺术辩证法在诗歌手法上的具体表现。本题中的无理具体表现为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的妙用。在诗歌创作中,“无理”与“有情”长处于矛盾统一的两端。所谓“无理”,是指与一般的生活情况以及思维逻辑不相吻合;所谓”妙“,则是指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真情。我们欣赏诗歌便是善于感悟无理中的奇妙。‎ ‎1.‎ ‎《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为无理而妙。贾人之妇欲嫁弄潮儿,一位少妇羡慕桃杏能嫁给东风,似乎都不合乎情理,但这些天真的怨恨语却曲折地表达了少妇无限的闲愁哀怨,感情真挚而深刻,虽无理却奇妙。‎ ‎2.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亡国之君李煜羁留汴梁,难免产生故国之思,凭栏远眺“无限江山”自在情理之中。然而他竟道出“独自莫凭栏”一语,为何?原来,凭栏南望,又会勾起酸楚的思绪。“莫凭栏”这一无奈下的“无理”之语,恰恰道出词人思国之切,失国之痛。‎ 曾公亮《宿甘露僧舍》: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按常理,大江是不可开窗放入,但是,开窗北望,目光掠过林莽千峰,壮阔的长江卷起拍天之浪,恍如向窗奔腾而来。这幅眩目惊心的画面生动表现了长江恢宏的气势。其笔触之恣肆,造语之神奇。不惟如此,它还表现了这位以年老自请罢相,力荐王安石的贤相广阔的胸襟、非凡的气度。‎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五、背默 ‎37.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吾入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封府库,而待将军。‎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子何哂由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故哂之。”‎ ‎(5)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 ,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 ‎(10)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答案】 (1). 秋毫不敢有所近 (2). 籍吏民 (3). 恢弘志士之气 (4). 不宜妄自菲薄 (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 为国以礼 (8). ‎ 其言不让 (9). 本图宦达 (10). 不矜名节 (11). 屋舍俨然 (12).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3). 云无心以出岫 (14). 抚孤松而盘桓 (15). 出不入兮往不反 (16). 首身离兮心不惩 (17). 风急天高猿啸哀 (18). 无边落木萧萧下 (19). 此时无声胜有声。 (20). 银瓶乍破水浆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毫”“籍”“恢”“菲”“参”“知”“以”“让”“宦”“矜”“俨”“属”“岫”“桓”“反”“惩”“啸”“萧”“此”“迸”。‎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六、作文(50分)‎ ‎3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金秋十月,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系列庆典、展映及活动,给广大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上了一堂生动深刻、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故事”成为人们津乐道的话题;“英模、人民、领袖、解放、建设、科技、富强、砥砺、奉献”成为人们倾注热忱的对象;“震撼、豪迈、幸福、缅怀、展望、自信”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表达爱国心声的高频词。‎ 请你从上面语段的三套引号中,分别挑选一个词语,合成一则符合逻辑的标题(例如:中国道路·领袖·幸福),并就此展开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抒发国庆感怀的文章。要求之有物,兼顾议论与情,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示例:‎ 中国故事•砥砺•自信 人生而平凡,砥砺奋斗却为人生注入了不平凡的内容。中国梦的实现,更要由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将自己的砥砺奋斗融入时代浪潮与大国雄心之中,以“你怎样,中国便怎样”的方式为国砥砺奋斗,成就自我,成就中国。‎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全国人民:“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实现梦想,需要每个人响应奋斗号召,把砥砺奋斗精神融于岗位,融入日常。城然,砥砺奋斗之于个人,是成就自身的必然选择,之于国家,是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途径。砥砺奋斗,是最实在的人生脚本。‎ ‎ 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砥砺奋斗最伟大,岁月周而复始,砥砺奋斗却为时间注入了充实的收获。我们身边不乏砥砺奋斗的景象,身着校服、背着书包的学子,为了大学目标努力学习,不懈奋斗;四处奔波的创业青年,一次又一次讨论创办公司的事宜;街头卖早餐的夫妻,忙完这阵就回家盖房。砥砺奋斗不分出身,只为激扬向上的蓬勃正气。人人砥砺奋斗,人人收获满满。中国的发展,与个人砥砺奋斗相伴相随。‎ ‎ 最近,北大女生王心仪砥砺奋斗、战胜贫穷、圆梦北大的故事令万千网友振奋。与此同时,在工地干活时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云南小伙儿崔庆涛的故事分外激励人心。他们皆是以梦想为指引,用砥砺奋斗铺就人生之路,更不用说人工智能“九歌”研发团队成员矣晓沅不被轮椅限制梦想;夏伯渝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假肢成功登顶珠峰的攀登者。砥砺奋斗是人生的协奏曲,激昂有力。‎ 为国砥砺奋斗者,有国之重器,奋斗成之。中国科技成就为强国正名,嫦娥四号发射,第二艘航母出海试航,国产第一架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北斗卫星实现全球组网。站立在光辉成就背后的,是千千万万建设者们的砥砺奋斗,负重前行,他们守护着你我的岁月静好,实现着强健的“中国力度”和直抵人心的“中国温度”。‎ ‎2020年是共和国历史的新篇章,我们要砥砺奋斗,乘风破浪,再铸辉煌。李大钊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我们相信砥砺奋斗的意义,全民砥砺奋斗,共同实现我们美好的中国梦。‎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学生要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的神圣时刻,是时代复兴的伟大日子,全体国人凝聚力量,展望富强之路,这道题目要求学生从三套引号中分别挑选一个词语,组成一组符合逻辑的标题,呈现出一种奋进的力量,展现中国复兴之路的伟大奇迹,写作的时候可以任意挑选,进行具体组合抒发人生情怀。‎ 参考立意:‎ ‎1、中国故事•砥砺•自信:展现中国人民的奋斗故事,突出中国精神。‎ ‎2、中国奇迹•人民•展望:站在历史起点,续写中国新奇迹。‎ ‎3、中国道路•解放•富强:依靠解放,走上富强的中国道路。‎ ‎4、其他组合,言之成理即可。‎ 可用素材:‎ ‎1、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漫天要价,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林鸣和他的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军事测绘员张民历时38载,亲手绘制出上百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军事地图,英雄华发只为金瓯无缺。他们不惧艰难险阻,承担责任,用智慧和汗水抵挡困难。‎ ‎2、领导人讲“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随时牺牲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精神,彰显了一种博大胸怀,体现出大国领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矢志不渝的思想境界和责任担当。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承担起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负重前行,让中国更强。‎ ‎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责任既是为国,也是为家。当每个人都能挑起家庭的重担,撑起家庭的天空,当无数家庭都宁静和美,何愁强国梦的实现?一个人的肩膀可以瘦弱,可当十四亿肩膀共同撑起共和国的蓝天,共和国的脊梁何愁不坚挺峻拔?千米大桥由每一颗螺钉、每一根钢索组成,百万平方公里的军事地图由每一寸土地拼成,每个人前行的脚印推动共和国进步,每个家庭的和谐撑起祖国的富强!‎ ‎4、梁启超说,“人生需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负责任的乐趣”,戴维斯讲,“自己放弃了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既要挑起小家的责任,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更要立志远大、勇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当我们负重前行,伟大的中国一定可以傲立东方。‎ ‎5、因每个国民中都有一个梦想,我们要国富民强,一股股巨大的洪流,卷住时代的车轮,奔腾不息的向前滚去,且速度飞快。深化改革就是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因为人民心中有梦,国家心中有梦,在国家集体的领导下,中国不仅加快了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加快了政治制度的改革,为的就是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6、中国,一个从来不缺乏梦想的国家,因此就有了责任。从古时的嫦娥奔月之梦,成就了现在太空崛起;从古时的庄周梦蝶,有了现在的思想解放自由。中国从来不缺乏梦想,也从不缺乏自己的实际行动,因为他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承担的是什么。‎ ‎7、当每个人都沉浸在民族强盛的喜悦中时,中国人要继续敢于做梦,因为只有这样才会继续推动着56个民族勇敢向前。我想要什么?我们想要什么?中国想要什么?我要有一个梦,我们要有一个梦,中国要有一个梦。只有这样,执著,改革,责任,希望,民族才会与我们同在,与中国同在,与世界同在。‎ 行文思路:‎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话题:中国故事•砥砺•自信。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原则: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