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期中考卷
高一语文
语文期中考试答题说明:
1.问卷星为本次测试的答题区,客观题直接在问卷星上选择。
2.主观题统一在答题卡上手写后拍照上传,请拍照时注意清晰程度,尽量上传横版照片,一定不要模糊、遮挡字迹。
3.作文也支持电脑打字后截图或拍照上传(当然可以手写后拍照上传)。如有明显复制粘贴痕迹,视做抄袭。
4.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诗经》《三国演义》《红楼梦》到《阿Q正传》,从《奥德赛》《神曲》《复活》到《追忆似水年华》……面对这样一份书单,人们会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些声名卓著的文学经典。对于汇聚一个社会共同的文化经验以及民族身份的认同,文学经典拥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尽管诸多文学经典业已进驻小学课本,“何谓文学经典”仍然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很长时间内,人们不断试图寻找鉴别文学经典的普适标准或是建构一个标准化评估体系。
- 27 -
普遍主义者尝试寻求一种确定经典文本的普遍标准,可以用它来抗拒时代因素的干扰,希望遵循一套标准的操作程序即可锁定文学经典篇目。然而,迄今为止,人们无法从众多文学经典之中提炼某种文本结构的共同特征。从叙述模式、文本类型到语言的修辞、韵律,众多文学经典无法清晰地显现某种共享的内在结构。某种程度上,这种广泛的意愿背后隐含了巨大的焦虑——许多人没有信心论证古老或崭新的文学经典与眼前这个时代究竟有什么关系。如果文学经典来自某种无可争议的“本质”,众多烦恼即刻迎刃而解。一批人曾经倾向于求证,文学经典的普通特征在于显示种种高尚的美德。然而,这种考察多半劳而无功,四分五裂的价值观念至少表明:作家或者文学经典之所以如此伟大,绝不是因为皈依了哪一种高尚的道德理想。另一些批评家热衷于把文学经典的普遍性寄托在一些美妙的概念上。例如,“审美价值”“民族文化特征”等等。但是,这些判断的逻辑并未自给,人们很容易找到例子证明,符合上述特征的许多文学作品并未晋升为文学经典;更为难堪的是,这些概念无法摆脱历史的纠缠:所谓“审美价值”或者“民族文化特征”,没有一个历史的时空坐标几乎无从谈起。
有趣的是,计量公式与普适标志的缺失并没有影响社会的文学经典认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文学经典的辨认存在另一套标志。远在文学阅读开始之前,这些标志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个稚童不可能清晰地理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含义,但是,文化权威事先指定,必须诵读这些诗句。换言之,文学经典的标志不是保存于文本内部。而是显现于文本的外部位置——即一部文学作品在文化场域之中赢得的位置。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小学课本收录了一些文学经典,但目前鉴别文学经典的标准化体系还未建构起来。
B. 众多的文学经典在叙述模式、文本类型和语言的修辞、韵律等方面根本不存在共同特征。
C. 文学经典的普遍特征在于表现某种高尚美德,这是一批人考察诸多作品后得到的结论。
D. 现实中,大多数人常常用与批评家、文化权威关系不大的另一套标准来辨认文学经典。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文学经典判断标准的确立这一问题,论述了标准确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B. 第一段明确指出了文学经典举足轻重的意义,并提出了本文将要进行论述的话题。
C. 第二段从批评家探寻经典文本普遍标准的历程,得出了判断标准难以确定的结论。
D. 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述了文学经典的标志“显现于文本的外部位置”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人们能找到辨认文学经典的普通标准,那么文学经典与时代的关系就可能得到回答。
B. 诗歌《登高》成为公认的经典文本,是因为真实展现了杜甫艰难困苦中的家国情怀。
C. 若没有历史的时空坐标,那么作品的“审美价值”或者“民族文化特征”就几乎无从谈起。
D. 某一文学作品是否堪称经典,若难从文本内部判定,可从其在文化场域的位置去考虑。
【答案】1. A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 27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选项中,B项,由原文中“从叙述模式、文本类型到语言的修辞、韵律,众多文学经典无法清晰地显现某种共享的内在结构。”可知,“根本不存在”太绝对;C项“考察了诸多作品后得到的结论”分析有误,“文学经典的普遍特征在于表现某种高尚美德”是推论,不是考察后得到的结论;D项“与……文化权威关系不大”理解有误,与与原文最后一节“有趣的是,计量公式与普适标志的缺失并没有影响社会的文学经典认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文学经典的辨认存在另一套标志”文意不合。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的论证方式和效果的考查。题中A选项,“论述了标准确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理解错误,原文第一节“很长时间内,人们不断试图寻找鉴别文学经典的普适标准或是建构一个标准化评估体系”点名中心,文章未论证“可行性”。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中B项,理由分析单一,从原文看,“家国情怀”并非成为经典的普遍标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 27 -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
材料二: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年4月25日)
- 27 -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B. 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是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C. 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D. 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 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浅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现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B. 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 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D. 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6. 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浅阅读”有哪些表现和危害。
【答案】4. B 5. C
6. 表现:①阅读方式:通过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阅读;②阅读内容: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 危害: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而没有时间和耐心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文中的信息和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找出文本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对照,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内容有矛盾的必有一项错误,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已然与或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 27 -
A项,“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错,材料一讲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强调多元化阅读,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是“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的现象,文中没涉及到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选项于文无据。
C项,“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材料一和材料二、材料三是从不同方面说中国人阅读的现状,彼此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选项推理有误,由“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并不能推出“屏奴”和网络浅阅读并不严重的结论。
D项,“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造成了危机”错。材料一“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强调的是多元化阅读,没有谈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也未提及新媒体的兴起造成了危机。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A项,“表现了媒体的利益倾向”错,“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浅阅读”等是对阅读者阅读方式的用词,表明的是立场倾向,并非表现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B项,“还是显得不够专业”错,《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以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论述“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的现象,“显得不够专业”于文无据。
D项,“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错,根据材料三文末“2014年4月25日”,可知材料三不是在“世界读书日”发布新闻的,选项说法过于武断。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归纳的能力。文章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 27 -
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三概括“‘浅阅读’有哪些表现和危害”,这里提示了答题的区域,即材料三,也给出了答题的模式,应该将“表现”和“危害”分开作答。
先看“浅阅读”的表现,如原文“手机、 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由此可概括出“阅读方式:通过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阅读”;如原文“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可概括出“阅读内容: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
再看“浅阅读”的危害,如原文“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 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可概括出“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而没有时间和耐心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
【点睛】此类试题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多雨的夏天
郭震海
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
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侯东升醒来后,听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烦闷。
他裹着一条毛巾被,眼睛迷茫地瞪着屋顶。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
“天塌了吧!”一名工友坐起来嘟哝了一句,扑腾一声又躺下了,几根木棍支撑的大床铺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叫。
“你找死啊!”工友躺下的动作用力过猛,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向他提出强烈的抗议,骂骂咧咧地抽回了胳膊。
- 27 -
侯东升起身,去床铺头找自己的衣服,想出去走走。他从墙角找出一把破旧的雨伞,走出了工棚。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如果不下雨,这栋起了半截的楼上肯定站满了人。无数顶安全帽,无数双劳作的手。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他们完全可以站在高墙上,边劳作边唱信天游。有的工友已经在城里待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每年开春告别妻儿老小,来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他们没有走进过KTV,但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咆哮,可以唱着哭,也可以唱着笑。只要手不闲着,至于嘴,爱干吗就干吗,就是站在墙头上像一个英雄般的去演说,也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管。他们的声音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显得异常微弱,微弱得站在楼下就完全听不到了。
半夜里,无数盏大灯会将整个工地照亮,高楼一天不封顶,热闹的景象就一天不减,唯有雨能阻断这喧闹的一切。侯东升和大多工友一样,既盼雨,又恨雨。为什么呢?盼雨,是因为下雨了他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无休止的劳作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恨雨,是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工是什么,就是钱。他们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想多挣点工,年底多拿点钱。
侯东升撑着伞,不知道该去哪里,更不知道该干什么。路过一座天桥,桥下积满了水,飞驰而来的车辆迅速通过天桥,激起很高的水花。
“你找死啊!”一个撑着小花伞的女人,被车辆激起的泥水溅了一身,她怒气冲冲地骂道。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
在一个玻璃橱窗前他看到一则大大的广告:“家,温馨的港湾。”城市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广告。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
侯东升给乡下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妻子开心地说,真好,庄稼灌浆了,下了一场难得的透雨。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
我真的变了吗?放下电话,侯东升想,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7 -
A.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侯东升及其工友的居住环境,突出其居住环境的简陋、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
B. 作品中的工友嘟哝一句,另一个就“强烈抗议”“骂骂咧咧”,这段对话描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工友之间的关系极其恶劣。
C. 文章描写那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爱干吗就干吗,没人注意,更没有人管。目的是为了表现农民工只有在这里才能获得一点点自由。
D. 农民工们恨雨,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也没有钱,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相对较低。
8. 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
9. 作品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A 8. 1)结构上多次写雨 ,照应标题“一个多雨夏天”。雨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作品写侯东升因雨而停工,因雨而心生烦恼想出去走走的所思所想,工友们盼雨而恨雨的矛盾的心理,因雨和妻子的争论,全文都是围绕“雨”而展开。
(2)“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农民工让人心酸的现实处境。
(3)雨凸显主题,写工友们盼雨又恨雨的心理表现了农民工工作的辛劳,侯东升和妻子关于雨的争论表现了这些农民工的“边缘化”的生存状态。
9. (1)艺术效果上,以侯东升的疑问作结,留有空白,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2)人物形象上,表现侯东升的内心的困惑,以及对前途的迷茫。
(3)小说主题上,表现了农民工边缘化的生存状态,深化了文章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 27 -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确实很低”有误,文中并没有这样的说明,这属于过度推测。C项,“简省地勾勒出”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几乎都是在描写居住的环境,如“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故应是“细腻地表现了”,目的是为了表现这些农民工平日生活单调,以及被边缘化的生活状态。D项,“恨雨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有误,打工挣钱是农民工背井离乡的重要原因,由此说他们一心向钱看有失偏颇。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这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可从文章结构、内容、主题等方面进行思考。首先从全文看,第一段“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第二段“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第六段“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雨”贯穿全文并且和文章的题目“一个多雨的夏天”相照应,可以说“雨”是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全文因“雨”展开故事情节,这是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其次,根据文本第三四段对工友在雨天语言、动作的描写,反映出进城务工人们的生活环境;另外,根据文本中工友们对“雨”盼和恨,以及侯东升和妻子的对话,可以看出当今进城务工的工人们处在既不熟悉农村生活也对城市生活陌生的生活处境。
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本题中,考生要关注题干中“多次”这一暗示,需要找出文中写“雨”的内容,然后从环境的角度答出“雨渲染了气氛”;从情节的角度答出 “雨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从主旨的角度答出“雨凸显主题”。
【9题详解】
- 27 -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熟悉文本内容,了解“侯东升”这个人物形象对自己生活的看法,其次,可以从侯东升内心的困惑来进行分析,如文本第十段“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可从侯东升对城里人和工友及农村人的理解分析,文本第十一段“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如“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生活让侯东升对自己生活的茫然,从而点出当今社会农民工处在社会生边沿这一主旨。综上所述,考生可以从形象的塑造、主旨的揭示以及结尾的特色等几个角度分析作答。
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明确了这些角度,再分析本文的结尾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洽,字叔远,武进人。好古力学,与兄济、弟浚并有名。洪武中,以善书荐授兵科给事中。尝奉命阅军,一过辄识之。帝嘉其能,赐金织衣。父戍五开①殁,洽奔丧。会蛮叛道梗,冒险间行,负父骨以归。建文中以茹瑺荐,起文选郎中。成祖即位,擢吏部右侍郎,改大理卿。安南兵起,命洽赴广西,与韩观选士卒从征。及大军出,遂命赞军务,主馈饷。安南平,转吏部左侍郎。是时黄福掌布、按二司事,专务宽大,拊循其民。洽甄拔才能,振以风纪。核将士功罪,建置土官,经理兵食,剖决如流。还朝,命兼署礼部、工部事。七年复参张辅军讨简定,平之。还,从帝北征,与辅练兵塞外。九年复与辅往交阯,讨陈季扩。居五年,进兵部尚书,复留赞李彬军事。仁宗召黄福还,以洽掌布、按二司,仍参军务。中官马骐贪暴,洽不能制,反者四起,黎利尤桀黠。而荣昌伯陈智、都督方政不相能,寇势日张。洽上疏言:“贼虽乞降,内怀诡诈,党羽渐盛,将不可制。乞谕诸将速灭贼,毋为所饵。”宣宗降敕切责智等,令进兵,复败于茶笼州,帝乃削智、政官爵。命成山侯王通佩征夷将军印往讨,洽仍赞其军。宣德元年九月,通至交阯。十一月进师应平,次宁桥。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伏发,官军大败。洽跃马入贼阵,创甚坠马。左右欲扶还,洽张目叱曰:“吾为国大臣,食禄四十年,报国在今日,义不苟生。”挥刀杀贼数人,自刭死。事闻,帝叹曰:“大臣以身殉国,一代几人!”赠少保,谥节愍。官其子枢刑科给事中。
- 27 -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二》)
【注】①五开:地名。元英宗至治二年,置五开洞,隶属靖州。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B. 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C. 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D. 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理:即大理寺,负责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古代官署,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
B. 馈饷:馈,送食物给人吃;饷,指军队俸给、粮饷。文中指赠送军中粮饷。
C. 中官:古官名,指中央王朝内的官吏,与地方官相对而言,本文中指的是宦官。
D. 赠:古代为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职或爵位,文中指追封陈洽少保的职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洽学习努力,有过人之处。他喜爱古代的事物,与哥哥陈济、弟弟陈浚一并出名;因为善于记住人的面貌,曾经得到皇帝的赏识。
B. 陈洽仕途通畅,终以身殉国。他曾任兵科给事中、文选郎中、兵部尚书等职,其间多次受人推荐;进师应平,因兵败而陷贼阵,为坚持道文而自刎。
C. 陈洽通晓军事,敢上疏进谏。他曾参与平定安南、简定等战役;在平定黎利叛乱时,他曾向皇帝上书建言,使陈智、方政被削去了官爵。
D. 陈洽审时度势,能临危不惧。宣德元年九月,王通率兵南征讨伐交阯,但他不听陈洽之言,结果大败;陈洽遭受伏击,但仍然奋勇杀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戍五开殁,洽奔丧。会蛮叛道梗,冒险间行,负父骨以归。
(2)洽甄拔才能,振以风纪。核将士功罪,建置土官,经理兵食,剖决如流。
【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父亲戍守五开时死去,陈洽前往料理丧事。恰逢蛮人叛乱,道路阻塞,(陈洽)冒着生命危险从小路走,背着父亲的尸骨返回。
(2)陈洽甄别选拔有才能的人,用风教纲纪整顿部队。考核将领和士兵的功劳和罪过,建立土官制度,经营管理士兵的口粮,分析解决事情非常迅速。
【解析】
- 27 -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本题中,“伏”是“有”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应该在“伏”后断开,排除C项;“驻师”的目的是“觇贼”,二者之间不应断开,且“不听”的主语是“通”,故应在“贼”和“通”之间断开,排除B项;“通”“不听”的是前面陈洽的话,然后“麾兵径渡”,排除D项,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本题中,B项,“赠送”错误。文中“赞军务,主馈饷”的意思是“辅佐军务,主管粮饷”,所以此处的“馈”不是“赠送”,而是“粮饷”或者“运送(粮饷)”。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这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中,C项,“他曾向皇帝上书建言,使陈智、方政被削去了官爵”错误,从文中来看,“宣宗降敕切责智等,令进兵,复败于茶笼州,帝乃削智、政官爵”,由此可知,陈智、方政被削去官爵是因为他们在茶笼州战败,并不是因为陈洽的上书。故选C。
【13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戍”,戍守;“殁”,死去;“奔丧”,前往料理丧事;“会”,恰逢;“道梗”,道路阻塞;“间行”,从小路前行(前往),“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负”,背着;“以”,相当于“而”,连词;“归”,回来,返回。第二句中,“甄拔”,甄别选拔;“才能”,有才能的人;“振以风纪”,状语后置句,应为“以风纪振”,“以”,用,“振”,整顿;“核”,考核;“经理”,古今异义,经营管理;“剖决”,分析解决;“如流”,如同流水,形容迅速。
【点睛】文言文断句,可以提供以下方法供参考:(1)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2)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断句,抓住这个特点,常能断开一处,接着可以断开几处。(3)根据前后内容的关系,尤其是总领句或分承句。(4)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把握一定的用韵规律。(5)借助一些标志性词语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句首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6)借助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何异于……”等。
参考译文:
- 27 -
陈洽,字叔远,武进人。(陈洽)喜爱古代的事物,努力学习,与哥哥陈济、弟弟陈浚一并出名。洪武年间,(陈洽)因擅长写文章受人举荐,被授予兵科给事中的官职。(陈洽)曾经奉命检阅军队,(士兵)只要在他面前经过一次他就能记住那个人的面貌。皇帝赞赏他的才能,赐予他金织罗衣。父亲戍守五开时死去,陈洽前往料理丧事。恰逢蛮人叛乱,道路阻塞,(陈洽)冒着生命危险从小路行走,背着父亲的尸骨返回。建文年间,因茹嫦推荐,(陈洽)被征召为文选郎中。成祖称帝后,(陈洽)升任吏部右侍郎,改任大理卿。安南兵事兴起,(皇上)命令陈洽前往广西,与韩观一起挑选士兵跟随征伐。等到大军出发,就命他辅佐军中事务,主管运输粮饷。安南平定后,(陈洽)转任吏部左侍郎。这时黄福掌管布政、按察二司的事务,专心致力于宽大政策,安抚那里的百姓。陈洽甄别选拔有才能的人,用风教纲纪整顿部队。(陈洽)考核将领和士兵的功劳和罪过,建立土官制度,经营管理士兵的口粮,分析解决事情非常迅速。返回朝廷,(皇帝)命他代理礼部、工部事务。永乐七年,(陈洽)再次加入张辅的军队讨伐简定,平定了叛军。回来后,(陈洽)跟随皇帝出征北方,与张辅一起在边塞之外训练士兵。永乐九年,他再次与张辅前往交阯,讨伐陈季扩。过了五年,(陈洽)晋升为兵部尚书,再次留下辅佐李彬管理军中事务。仁宗征召黄福回京,派陈洽掌管布政、按察二司,仍然让其参与军事要务。宦官马骐贪婪暴虐,陈洽不能够制止,反叛的人四处起事,黎利尤其凶悍狡黠。而且荣昌伯陈智、都督方政不能彼此亲善和睦,贼寇的气焰日益嚣张。陈洽(向皇上)进呈奏章说:“贼寇虽然乞求投降,内心却怀着阴谋诡计,(等到他们的)党羽日渐兴盛,(贼寇)就将不可制服了。恳请谕告各位将帅迅速消灭贼寇,不要被贼寇引诱。”宣宗降下敕令严词责备陈智等人,命令他们进军,他们再次在茶笼州战败,皇帝于是削夺了陈智、方政的官爵。(皇上)命令成山侯王通佩挂征夷将军印信前去讨伐,陈洽仍旧辅佐他的军务。宣德元年九月,王通抵达交阯。十一月进军应平,驻扎在宁桥。陈洽与各位将帅说地形险恶,恐怕有埋伏,应当停止进军以观察贼寇。王通没有听从,指挥军队直接渡过,陷入泥淖之中。伏兵跃起,官军大败。陈洽跃上马背冲入贼寇阵地,受重伤后掉下马。身边的人想扶他撤退,陈洽瞪大眼睛大声呵斥说:“我身为国家大臣,吃俸禄四十年,报效国家就在今天,(我)坚持道义绝不苟且偷生。”(陈洽)挥舞大刀杀死贼寇多人,自刎而死。事迹上报,皇帝感叹地说:“大臣以身殉国的,一代有几人啊!”(皇上)追赠(陈洽为)少保,谥号节愍。(皇上)任命他的儿子陈枢为刑科给事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含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B. 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
C. 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
D. 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14. A 15. ①倦于尘劳,而能淡泊超然。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得。②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诗人饮茶失眠,遺酒争豪,洒脱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③乐于独处,而能珍视友情。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手法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认真甄别选项的内容。选项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理解有误。通过诗句:独凭幽几静尘劳,诗人是独自凭几,所以说其与友人畅谈理解有误。故答案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奖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是身处独处的自得其安宁之乐的读书人形象,从“犹对群书拥敝袍”可以看出是在宁静的环境中的自得其乐的读书者的形象,同时从题目和仲蒙,也能力看出诗人是对友人的挂念,也可看出是珍视友情有情有义的形象。从:大寒须遣酒争豪,也可已看出是胸怀豪迈的形象。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阐述个人只有经过博学和自省才能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3)《寡人之于国也》能表现梁惠王当政时期阶级分化,贫富悬殊,而作为国君的他却无所作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五陵年少争缠头 (4). 一曲红绡不知数 (5).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6).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解析】
- 27 -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知”“陵”“绡”“彘”“检”“涂”“莩”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关于《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晴雯性格温柔和顺,处事细心周到,从称赞;袭人性情急躁直率,待人爱憎分明,受人怨谤。二人性格迥异,却都走向悲剧结局,令人唏噓。
B. 黛玉是诗社中的佼佼者,“温柔敦厚”是姐妹们对其诗风的赞誉。
C. 《红楼梦》中写史湘云有金麒麟、薛宝钗有金锁,是为了说明她们有显赫的家世,从而反衬出林黛玉出身的贫寒。
D.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来自社会底层,农村生活孕育了她精于世故又朴实善良的复杂性格。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
A项,“晴雯性格温柔和顺,处事细心周到,从称赞;袭人性情急躁直率,待人爱憎分明,受人怨谤”错,二人性格正好颠倒,应是“袭人性格温柔和顺”,“晴雯性情急躁直率”。
B项,“温柔敦厚”的不是黛玉,是宝钗。
C项,“从而反衬出林黛玉出身的贫寒”错,不是为了反衬黛玉的贫寒,是表现她们与宝玉有着某种联系。
故选D。
【点睛】名著阅读注意常见题目类型:简单记忆型 情节概括型 结合表达型 简评推荐型。复习重点:① 识记作者(含国籍)及作品风格或主题。②仔细体会作者的意图,概括小说故事情节。③品味小说的精彩片断,结合人物描写,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 27 -
18.下列各项中措辞得体的一项是( )。
A. 拙著奉上,不吝赐教
B. 您的文章有几处不妥,我斗胆加以斧正。
C. 您的大作已拜读,几处存疑,特致函垂询。
D. 当年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B项,斧正:是指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辞。用于“我”,使用不当。
C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错误。
D项,惠存:敬词,谦词,意思是请保存。用于“我”,使用不到。
故选A。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未成年人纸质图书阅读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数字阅读的影响。翻书点屏兼顾已多年,单就数字阅读而言,我也相当矛盾:既对技术帮助阅读 ______,又对破解“信息茧房”“过滤气泡”的桎梏束手无策,( )技术带给了我阅读空间的跃迁和时间便捷,但人工智能的______,各路闲杂信息______,一并涌进我的心口,错字连篇的资讯、______的“标题党”、20分钟读完一套经典、“投你所好式”的互联网推送…… “食”多了这些东西,使不愿接受创设稍微复杂点的理论,
- 27 -
甚至早上听什么音乐、中午躺床上体息时看哪位斗鱼小姐姐、晚上先玩什么游戏,都让技术代替自己思考,甘愿时间被分割,同时在碎片化的信息里,削弱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力。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感激涕零 锦上添花 顾盼生辉 夺人眼目
B. 感恩戴德 锦上添花 顾盼生辉 哗众取宠
C. 感恩戴德 推波助澜 摇曳生姿 哗众取宠
D. 感激涕零 推波助澜 摇曳生姿 夺人眼目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更对纸质图书阅读率下降的事实有些懊恼
B. 更对手机阅读导致思维逐渐苍白有些懊恼
C. 也对手机阅读导致思维逐渐苍白有些懊恼
D. 也对纸质图书阅读率下降的事实有些懊恼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些东西“食”多了,便不愿创设稍微复杂点的理论,
B. “食”多了这些东西,更不愿稍微创设复杂点的理论,
C. “食”多了这些东西,更不愿稍微接受复杂点的理论,
D. 这些东西“食”多了,便不愿接受稍微复杂点的理论,
【答案】19. C 20. B 21. D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处,“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感激;感激得掉下眼泪,形容极为感动的样子;“感恩戴德”,指感激别人给予的恩惠和好处;此处指对技术帮助阅读感激,故用“感恩戴德”。
第二处,“锦上添花”,比喻略加修饰使美者更美,引申比喻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根据前后的语境此处是不太好的事情,故用“推波助澜”。
第三处,“顾盼生辉”,形容眉目传神,姿态动人;“摇曳生姿”,姿态闲雅,婀娜多姿的样子;此处修饰各路闲杂信息,故用“摇曳生姿”。
- 27 -
第四处,“夺人眼目”,吸引人注意力;“哗众取宠”,以浮夸的言行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此处修饰“标题党”,故用“哗众取宠”。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从前文“单就数字阅读而言,我也相当矛盾”可知,后面讲的都是数字化阅读的问题,A项和D项谈论的是“纸质图书阅读”,据此排除A项和D项;前文“既对技术帮助阅读感恩戴德,又对破解‘信息茧房’‘过滤气泡’的桎梏束手无策”,根据这个语境,后文应该是更进一层的关系,“更对”意思更进一层,更符合语境,排除C项。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这些东西”紧承前面的句子,指代明确,语意更加衔接,排除B项和C项;B项“创设”和“理论”搭配不当,“稍微创设复杂点的理论”的语序不当,应该是“创设稍微复杂点的理论”;C项“稍微接受复杂点的理论”语序不当,应该是“接受稍微复杂点的理论”;A 项,“便不愿创设稍微复杂点的理论”中,“创设”和“理论”搭配不当,排除A项。
故选D。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_____________,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①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 (2). ②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 (3). ③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
- 27 -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一处,结合“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分析,需要抓住“自我娱乐”“天性”,此处可以填入“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
第二处,结合“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分析,此处主要讲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
第三处,结合“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不仅幼小动物”分析,此处主要讲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注定是令人难忘的一年。新春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空中课堂、网络直播课迅速成了我们生活的必修课。
容山中学的语文老师们精选专题,大胆创新,为同学们送去了一份份精美的学习套餐。其中,陈继英老师利用一周的时间,带领同学们遨游诗海,领悟现代诗的魅力。开学返校后,学校还准备举行一场新诗创作大赛,以此来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提升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当然,以“小理”为代表的部分同学,持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认为新诗更是读不懂,看不明白,对提升学习无用,与文学素养无关。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1)以参加听课的“21班小容”的身份,给陈继英老师写封信,就陈老师的教学内容,谈谈你在现代诗和语文学习方面的收获。
(2)现代诗是高考文学类阅读四大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中的一种。重视语文的学习,包括现代诗写作,对提高同学们的理解能力,提升大家的鉴赏水平都很有好处,请你针对材料中以“小理”为代表的部分同学的看法写一篇驳论文,驳斥他们的观点。
(3)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请你就容山中学这种精选专题,大胆创新,以活动促进学习的教学举措,为《南方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写一篇时事评论。
- 27 -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范文:
疫情下的线上教育
新春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空中课堂、网络直播课迅速成了我们生活的必修课。容山中学的老师们精选专题,大胆创新,为同学们不一样的学习套餐。特别是陈继英老师的现代诗课堂,以活动促教学,线上带领同学们遨游诗海,领悟现代诗歌的魅力,一时引起思考无数。故在《南方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作如下评论,谈及我对线上教学的启发与思考:线上教育是时代进步,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折射,更是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社会适应。
线上学习是个人价值的再次审度。选择网络课堂,不仅节约了很多时间,而且更加增强了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我们自主学习的精神,让我们自己自觉学习,主动寻找问题,这与传统课堂比起来有所不同,从这一方面来看,线上教育极大地促进了个人能力的发展。而且,网络课堂使得我们主动抓住网上学习的资源,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更好地把握网络的资源。面对今后的生活,学生更多的是要学习如何在社会中生存,网络学习易受干扰,在缺乏刚性监考的条件下,对我们价值考验的,是发自内心的自我的约束与管理。因此线上学习更是面对人生选择的自我审度的具体缩影。
线上教学是传统形式的历史性变革新。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教育教学的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单纯的学校教学也不再是教育的唯一方式。时至今日,线上教学将传统教育教学又进行了历史性革新。其中更包含作为主体的我们。面对特别,我们要有特别的应对,适应工具、场所、及观念的变化。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复杂变化的现实要求我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形式的变化。因此,这场线上的现代诗专题教学不仅是传统教育形式的创新,更是传统观念的革新,即不断在主观与客观中达到历史的统一。
线上教育是时代进步的自然选择。回看SARS时,孕育了网上购物。而此次新冠疫情,则孕育了网上教育。有人会觉得这是局限下的无奈之举,可实际上,这是历史的必然节点,即使不是今天,也终有一天会发生。邓小平对现代教育是如此定义的:“面对现代化。面对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现代教育。”也即是说,教育在孕育现代因素的时候,也在被现代因素反哺。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任务,则是时代同教育结合下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适应的不仅是线上教育或现代教育,更是通过其文化选择、传递、沟通的强大功能,将自身打造成为民族新人,适应时代进步,推动时代进步。
- 27 -
综上,在我看来,线上教育与其说是无奈之举,更不如说是时代进步,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折射,更是作为新时代民族新人们我们的一场时代洗礼。深深地启蒙着我们面对特别,面对变化下的选择与价值创造。简而言之,线上教育是新时代下个人、教育同社会的深刻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的材料往往围绕一个大话题,提供一些既独立又有内在关联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所呈现的并列、递进、对比等内在关系,取决于考生的组合延伸能力。此类考题往往就这些材料提供一个写作任务,让考生根据任务对材料相关词句进行组合,并延伸出新的认识,进而进行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时看清题目要求,再结合多方面材料进行论述,做到条理清晰,行文流畅,思想深刻。
审题
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作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在疫情的影响下,空中课堂、网络直播课迅速成了我们生活的必修课,陈继英老师带领同学们遨游诗海,领悟现代诗的魅力。开学后还准备举行一场新诗创作大赛,以此来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提升同学们的文学素养。题干给了三个任务要求学生选择其一进行写作。
- 27 -
(1)任务一:以参加听课的学生的身份给陈老师写封信,就其教学内容谈谈在现代诗和语文学习方面的收获。现代诗是高考文学类阅读四大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中的一种,重视语文的学习,包括现代诗写作,对提高同学们的理解能力,提升大家的鉴赏水平都很有好处,这也体现了学生的文学水平。首先明确作文的题材,是写一封信,在构思具体内容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方面:结合平时上课内容对现代诗的学习和知识学生能够对陈老师的教学内容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和预设,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可以谈一谈自己对现代诗的了解,之前是什么样的水平,在学习之后有了怎样的进步;知道了许多诗歌的来源和背景,熟悉许多诗人及其风格;如何理解诗歌,阅读诗歌的方法与步骤,能够将各种诗歌做对比;通过综合性学的习,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也有了放飞想象的方法,那是否可以进行诗歌的创作呢;学习现代诗之后有哪些想法,这些思考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文学素养和生活有哪些意义,比如: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对个人的精神有着不一般的作用等等。作答此题时,学生首先要知道如何写信,要有基本的现代诗歌知识和基本的语文文学素养,如果缺少相关知识,要较好地完成这项任务难度相对较大。
(2)任务二:要求学生就不同学生的看法写一篇驳论文,主要驳斥“语文无用论,新诗无意义”的观点。重视语文的学习,包括现代诗写作,对提高同学们的理解能力,提升大家的鉴赏水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对语文学习持肯定态度的一面。对此,部分学生提出了反对的观点,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认为新诗更是读不懂,看不明白,对提升学习无用,与文学素养无关。该任务的关键是“驳论”。那么,怎么写才是好的“驳论”?该任务可以这样构思:首先明确文章的观点,立意清晰;作文主要驳斥语文和现代诗对现代生活无意义的观点,我们考虑现代诗对人们的重要影响和语文及文学素养对个人和社会民族的不可或缺的意义,这些例证可以很容易找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观点本是就是片面的,数理化是帮助我们认识到自然学科,不能说学好了就能走边天下,因为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需道要交流、学习,学好语文同样可以锻炼人的思维逻辑;语文素养和数理化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国家民族的个性与性格。在进行这一驳论文的写作时,要有驳有立,驳立结合,在论证上,也要把握好节奏和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考场作文。
(3)任务三:要求学生按要求写一篇时事评论。题干要求“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请你就容山中学这种精选专题,大胆创新,以活动促进学习的教学举措,为《南方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如何写好时评呢?考生平时可以多看看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青年网等重要媒体的时评。写作时,可以先简洁明了地概述材料,然后点明写作目的,表明自己的思考;再分论点进行论述,联系现实,从不同角度阐述大胆创新,以活动促进学习的教学举措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最后可以结合现代教育,素质教育,最后总结全文。时事评论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在论证的过程中,逐层深入,层次分明,体现考生的独特思考。题干最后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所以在习作时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
立意
任务一:就教学内容谈谈对现代诗和语文学习方面的收获
- 27 -
(1)“现代诗”之我见
(2)语文“文味”的体现
(3)诗歌与语文文学素养
(4)语文之于人生
任务二:驳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
(1)“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完全适合现代社会吗?
(2)语文素养(包括新诗)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3)文理不分家
任务三:就教学举措写一篇时事评论
(1)教育教学在于创新
(2)如何看待“线上教育”
(3)疫情下的“现代诗”
时代与教育
素材
1. 线上教育与个人价值关系。选择网络课堂,我们可以直接在自己家里面通过电视进入云端进行学习就行了,不用背着书包走半天路跑到教室去上学,这不仅节约了很多时间,而且更加增强了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我们自主学习的精神,让我们自己自觉学习,主动寻找问题,这与传统课堂比起来有所不同。而且,网络课堂使得我们主动抓住网上学习的资源,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更好地把握网络的资源。
2. 线上教学是传统形式的历史性变革新。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教育教学的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时至今日,线上教学将传统教育教学又进行了历史性革新。其中更包含作为主体的我们。面对特别事件,我们要有特别的应对,适应工具、场所、及观念的变化。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复杂变化的现实要求我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形式的变化。因此,这场线上的现代诗专题教学不仅是传统教育形式的创新,更是传统观念的革新,即不断在主观与客观中达到历史的统一。
3. 线上教育与时代的关系。此次新冠疫情,则孕育了网上教育。这是历史的必然节点,即使不是今天,也终有一天会发生。邓小平对现代教育是如此定义的:“面对现代化。面对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现代教育。”教育在孕育现代因素的时候,也在被现代因素反哺。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任务,则是时代同教育结合下的必然要求。
结构
- 27 -
构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结构:第一步,巧引材料,表明态度。例文首先简洁明了地概述材料,由“容山中学这种精选专题,大胆创新,以活动促进学习的教学举措”引出话题,意在《南方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作如下评论,紧扣材料,点明写作目的,谈及对线上教学的启发与思考,表明自己的思考:线上教育是时代进步,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折射,更是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社会适应。第二步,分析原因,摆出事实,阐明道理。引述材料之后,紧接着就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论证,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本文安排了三个分论点“线上学习是个人价值的再次审度”“线上教学是传统形式的历史性变革新”“线上教育是时代进步的自然选择”从线上教育与个人价值,历史变革和时代发展的角度进行评论与论证,联系现实,从社会生活的本质入手,阐述变革的势在必行,“这是历史的必然节点,即使不是今天,也终有一天会发生”,同时引用邓小平对现代教育的定义“面对现代化。面对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现代教育”,结合现代教育的特征来阐述分析,在论证的过程中,语言简练,逐层深入,层次分明,还充分表现出了文科生的文史哲相通的特点。第三步,回应开头,总结全文:线上教育是新时代下个人、教育同社会的深刻进步,文章的结尾不是简单地总结,而是回应开头,既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又深化文章的主旨。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27 -
- 27 -
相关文档
- 广西南宁市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2021-06-0524页
-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2021-06-0522页
-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孝感市部分高2021-06-0517页
-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一2021-06-0523页
- 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2019-2022021-06-0516页
-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2021-06-0521页
-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2021-06-0525页
- 2018-2019学年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2021-06-0515页
-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2021-06-0527页
- 广西北流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2021-06-05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