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101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6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但又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畅神”。
②“畅神” (甲) 属个体的审美超越, (乙) 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神境界,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高尚的道德观念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统一起来,实现 (丙) 。
③无论“载道”,还是“畅神”,都是表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素称“天人合一”。当代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三个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他认为三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一”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他说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④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结合。传统中国画使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非常敏感,这些工具可以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
⑤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的精神境界,表现高尚人格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为终极关怀。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是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的,是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的,是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的,是讲求绘画性又更重视文化性的。
⑥实际上,仅以文化批判的方式去创作艺术,并不能解决感知者的精神归宿问题。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以发扬的超前价值。在这一方面画家们,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无论是传统出新型的,融合中西型的,还是实验水墨型的,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材料二
①传统中国画的一个特点是文化性。南宋美术史家邓椿有云:“画者,文之极也。”中国画讲究历史文化的积淀,既有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的一面,又有丰厚积累的一面。鉴赏齐白石的几幅“趣作”,便可从中了解中国画蕴含的这种独特的艺术之美。
②齐白石有三绝——画虾、画蟹、画鸡,他画其他的画,也画得很好。《自称》是一幅非常有趣的画,在这幅画里可以看到画家在观察大自然时,没有把物理当成画理、把自然规律当成艺术规律。“奥理冥造”是宋代沈括的说法。沈括既是文人学者,又是自然科学家,他非常懂画,“奥理冥造”是他对中国画家想象的一种概括。在这幅画中,齐白石画的小老鼠跳到秤钩上去了,想要掂掂自己的分量,旁边写着“自称”。老鼠不可能跳到秤上称自己的重量,这是齐白石的一种想象,很有创意,而且创意里带着幽默和讽刺,好像在说你这个小耗子,你偷油吃、偷粮食吃,别以为自己了不起,你上秤看看自己有多大分量?非常有趣。
③画既有好坏高下,也有真假之分。我在台湾就看到过这幅画的赝品图版,但真假还是有明显区别的。中国画讲笔墨,笔墨有两种功能,第一要造型,塑造形象。齐白石画老鼠,肌肉是紧的,外边的皮也是紧的,尾巴是有弹力的。而在这幅假画里,老鼠仿佛就剩皮了,没有骨头,这个尾巴,笔不从心,仿佛快要断开一样。笔墨的另一种功能是用于审美的,要善于操纵中锋的线。秤砣有重量,拴秤砣的绳必然抻得很直,齐白石画秤砣的线就抻得很直,秤杆也能一笔画下。假画中的线,画得不直,那么沉的秤砣,系秤砣的绳还能弯弯曲曲吗?更糟糕的是,造假者怕小老鼠在秤钩上掉下,给秤杆的另一头挂了一条线。挂线之后,秤砣便不能挪动,分量也就称不出了。秤杆上的准星是标记分量的,系秤砣的绳,靠着移动中的平衡,才能根据准星知道分量。造假者没有见过秤,没有生活经验,完全凭自己的想象。这样画,老鼠是掉不下,但也不用“自称”了,画得非常笨、非常蠢,造假造得破绽百出。这权当是题外话。
④齐白石还曾在他87岁的时候画过一幅画,是给三儿子齐子如的媳妇王紫佩画的,题跋为“鸡不仅能鸣”。汉代《韩诗外传》中记载,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齐白石画里有自民间的生动活泼的气息,他画公鸡,将其作为“德禽”歌颂。
⑤而在另一幅作品中,齐白石画小鸡夺蚯蚓,小鸡旁边写着“他日相呼”,明明是两只小鸡在抢蚯蚓,为什么是“他日相呼”呢?原如上所述鸡有五德,其中一德——仁德,就是见食相呼,意思是鸡有团队精神,不吃独食,然而,齐白石看到的小鸡,不具备这种美德,它们在抢蚯蚓,比较自私。齐白石在生活中看到的小鸡是这样,书上写的鸡是有美德的,那么美德是怎么得的呢?是教育的结果,是历练的结果。齐白石画画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简练的笔墨和生动的《自称》形象,最重要的是,他有深刻的思想,有自生活的哲理性思考。他对那些古代的典故作了全新的解释,是自实践的解读。
⑥还有一幅很有意思的作品——《盘蜂》。齐白石在题画中说:“能喜此帧者,他日不能无名。”意思是不管你现在是不是一个名人,只要你能懂得这张画,将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名人。这幅画的玄机在哪里呢?是工写结合、题跋简练,还是构图不一般?齐白石的好朋友陈师曾在其著作《中国绘画史》中提到,“固然画存形者也”,但是不能满足于形。就像钱钟书说的,要利用通感,通过视觉形象,表现声音、表现嗅味。其中“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记载宋徽宗时画院进行考试,以诗题考画家,出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画,这个很难画,怎么画出香味呢?有一个画家很高明,他画一只蝴蝶在追逐马蹄,马蹄踏了芳草鲜花有香味,于是这个人就得了冠军,受到奖励。齐白石这幅画告诉人们,这个老先生不是一般人啊,他是继承了中国画最优秀的传统,又用农民的思想感情画生活里的感受、画时代的精神、画人与自然的和谐。《盘蜂》这幅画中的蜜蜂在盘中爬啊爬,显然盘里放过东西,也许留有花香,也许有桃子的果汁,也许放过鱼,引人无限遐想。做到“意在象外”,不是画你看到的,而是画你没有看到的,让你去想象,这就需要人们细心地去欣赏中国画里的无穷韵味了。
(取材于薛永年《画者之极——谈齐白石的几幅“趣作”》)
《自称》 《盘蜂》 《他日相呼》
1. 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 但 寓教于乐
B. 即使 也 寓教于乐
C. 即使 也 教学相长
D. 虽 但 教学相长
2. “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一句可用成语_________替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中国文人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人文关怀,即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从而实现针对广大观者“教化人伦”“怡悦情性”的作用。
B. 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不断演进中需要保持传统基因,当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也是非常必要的。
C. 季羡林以“天人合一”思想来解释人与自然、社会、内心的和谐,这就是说,人类必须同大自然为友,否则将无法避免灾难。
D. 画家们只有吸取西方文化的因素,重视文脉传承,才能以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济西方思想之穷,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4. 下列推论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称》是非常有趣的画,其画趣在于小老鼠的分量太轻,不能与秤砣形成力的平衡。
B. 第④段介绍齐白石给儿媳题跋为“鸡不仅能鸣”的画,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 第⑥段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作类比,说明《盘蜂》继承了中国话“意在象外”的传统。
D. 全文多处引述中国画论和诗文,论析齐白石书画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特征。
5. 下列没有体现“画者,文之极也”的画作是( )
A. 《虾》
B. 《自称》
C. “鸡不仅能鸣”
D. 《盘蜂》
6. 结合材料一及材料二,谈谈传统中国绘画的特征。
【答案】1. A 2. 巧夺天工 3. B 4. C 5. A
6.
①传统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或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
②具有人文关怀,体现出和谐精神(“天人合一”的特质);
③富有文化性(既有与时俱进的一面,又讲究历史文化积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和成语的使用。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知道关联词语表示的句子关系,要明确成语的意思;二是要结合语境来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句子的意思,从而选择合适的词语。
“属个体的审美超越”“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之间是转折关系,应选“虽……但”;“寓教于乐”,把教育跟娱乐融合为一体,使人在娱乐中受到教育;“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结合语境“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神境界”,可知应选“寓教于乐”。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选用成语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判断适合的成语。题目是“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一句可用什么成语替换。结合“极尽良工苦心”“人巧”“天然”这些词,可知可以用“巧夺天工”替换。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项,“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人文关怀”错,原文是“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言”,是“首要方式”,不是唯一的方式;另外“教化人伦”“怡悦情性”是“绘画”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
C项,“人类必须同大自然为友,否则将无法避免灾难”推断过于绝对。原文是“他认为三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
D项,“只有……才”错。原文说“画家们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无论是传统出新型的,融合中西型的,还是实验水墨型的,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A项,“《自称》其画趣在于小老鼠的分量太轻,不能与秤砣形成力的平衡”错。原文是“这是齐白石的一种想象,很有创意,而且创意里带着幽默和讽刺,好像在说你这个小耗子,你偷油吃、偷粮食吃,别以为自己了不起,你上秤看看自己有多大分量?”,《自称》创意里带着幽默和讽刺,是说小耗子别以为自己了不起,你上秤看看自己有多大分量。
B项,“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错。上文是写造假者画“自称”这幅画画得很蠢,与“鸡不仅能鸣”之间没有关联;而“他画公鸡,将其作为‘德禽”歌颂’”“而在另一幅作品中,齐白石画小鸡夺蚯蚓”二者有关联,可见只是引起下文。
D项,“诗中有画”错。文中列举齐白石的几幅画是论述“书画同源、画中有诗”的绘画特征。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含义,其次找到原文相关的段落,分析文本的内容,从而判断答案。首先分析“画者,文之极也”的含义,结合“传统中国画的一个特点是文化性”“中国画讲究历史文化的积淀,既有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的一面,又有丰厚积累的一面”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绘画,是中国文化的极高表现。分析文本,第一段为总领句,然后分别举出《自称》《鸡不仅能鸣》《盘蜂》的例子来证明第一段的观点句“画者,文之极也”。可见BCD都能体现观点。而文中并没有写《虾》。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题目是,结合材料一及材料二,谈谈传统中国绘画的特征。
结合材料一“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可概括出“传统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
结合材料一“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素称‘天人合一’”可概括出“具有人文关怀,体现出和谐精神”;
结合材料二“中国画讲究历史文化的积淀,既有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的一面,又有丰厚积累的一面”可概括出“既有与时俱进的一面,又讲究历史文化积淀”。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确定答案。
二、本大题共8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崔立之书【1】
斯立足下:仆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至于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
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闻吏部有以博学宏辞选者,人尤谓之才,且得美仕。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私怪其故,然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黜于中书。虽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退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既已为之,则欲有所成就。因复求举,亦无幸焉。
夫所谓博学者,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辞者,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设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于今之世,其道虽不显于天下,其自负何如哉!肯与夫斗筲小人决得失于一夫之目
,而为之忧乐哉!故凡仆之汲汲于进者,其小得,盖欲以具裘葛,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其他可否,自计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
今足下乃复比之献玉者,以为必俟工人之剖,然后见知于天下,虽两刖足不为病。诚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者岂舍此而无门哉?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悉之辞也。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方今天下风俗尚有未及于古者,边境尚有被甲执兵者,主上不得怡,而宰相以为忧。仆虽不贤,亦且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犹取一障而乘之。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二者将必有一可。士固信于知己,微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愈再拜。
(取材于韩愈《答崔立之书》)
注释:【1】本文写于贞元十一年夏,韩愈三次上书宰相不遇,离京东归时。崔立之,字斯立。
7.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 贵:看重
B. 而又黜于中书 黜:降职
C 尤非相悉之辞也 悉:了解
D. 主上不得怡 怡:快乐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分)
①衣食不足,谋于所亲 ③人尤谓之才
②然后见知于天下 ④以为必俟工人之剖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
身处困厄而不懂变通,以至于多次参加考试均失败受辱
B. 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
主持考试的官员重在考查应考者人品的好坏
C. 肯与夫斗筲小人决得失于一夫之目
怎么肯和才识短浅的小人在庸夫俗子面前一争高低
D. 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您不必为我过于忧伤
10.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韩愈在十六七岁时,认为做官就是为他人谋福利,到二十岁之后,认为做官不仅仅是为他人,这与他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有关。
B. 韩愈两次参加博学宏辞科的选拔求官都失败后,心中郁闷不平,认为博学宏辞科考试中的应试文章就像歌舞滑稽戏艺人的语言。
C. 崔立之在来信中将韩愈比作献玉者,认为他的璞玉必须经过加工磨砺,才能扬名天下,即使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也应毫不动摇。
D. 韩愈自信,潜心研究总结自己人生经验中的得失,就能被当权者举荐任用,上可以得到卿大夫的职位,下也可以做个地方官员。
11.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
②乃不自进而已耳
12. 孟子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韩愈在《答崔立之书》中也多次表达了类似的想法,请选取其中的一处简要概括和评价。
【答案】7. B 8. D 9. B 10. D
11. ①这才知道做官不仅仅是为了他人
②就会退出考试罢了(于是不会再参加考试了)
12. 原文主要体现在第五段中的“得志与不得志”。在原文体现达: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穷: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B项,而又黜于中书,意思是“却又被中书省除名”。黜:除名。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①介词,向;
②介词,被;
③代词,他;
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B项,“好恶”不是“应考者人品的好坏”,而是主考官员“个人好恶”。翻译应是:主持考试的官员评定应考者完全出于个人好恶。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D项,“潜心研究总结自己人生经验中的得失”应为“潜心研究社会利弊”。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然,代词,这样;仕,做官;唯,只是、仅仅是;为人,为了他人。(2)乃,就;不自进,宾语前置句,自己退出考试而已,罢了。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主要信息并进行评价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根据题干提示回到原文筛选出主要信息;评价一般褒贬都可,但要说出自己的道理。题目是孟子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韩愈在《答崔立之书》中也多次表达了类似的想法,请选取其中的一处简要概括和评价。孟子说的“穷”是指处境困窘、不得志;“达”是处境顺利、得志。首先找出韩愈在文中体现“达”的做法的句子是“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意思是入朝为官,治国大略得到采纳与实施,拯救天下,造福社会。体现“穷”的做法的句子是“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意思是不得为官,耕作田野,搜寻考证国家历史贤士思想,著书立说,名垂青史。评价应当从正面说,这与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一致,从中表现出的韩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古代知识分子济世之心与修身之道的体现,这种高尚的情怀令人敬佩。比如可以这样写:最后一段韩愈写到自己的经验与所学,荐报于相、君:①若能得赏识,那便入朝为仕,将自己所学来改变天下,造福百姓,可谓“达则兼济天下”。②若不得入仕,那自己便退居田园,潜心完善自我对形势与贤士的认识与思考,可谓“穷则独善其身”。③我认为这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是知识分子心怀天下,胸怀博大的体现,值得我们尊敬与推崇。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斯立先生:我这个人遇险不知停止,行事不识时务,以至于颠沛流离、狼狈不堪、颜面丢尽,(却仍然)身处困厄而不懂变通,以至于多次参加考试均失败受辱,成了被君子和小人耻笑、全天下都背离抛弃的人。
我年纪在十六七岁时,不谙世事,读了圣贤之书,认为人们做官都是为了他人(谋利益),(而)不是(为了)对自己有好处。到了二十岁时,(我)苦于家境贫寒,衣食不足,(只能)投靠亲友,这才知道做官不仅仅是为了他人。等(我)来到京师后,看见那些中了进士的人,大家都对他们很看重。我很向往那样,(就)向(他们)讨教考取进士的方法。有人拿出礼部应试的赋、诗、策等给我看,我认为(这类东西)可以不用学就会做,于是就到(所在)州县应考。(由于)主持考试的官员评定应考者完全出于个人好恶,(所以我)考了四次才得中,也没有很快得到官职任命。听说吏部有用博学宏辞科考试选拔的人才,别人更加推崇其才能,而且能得到较好的职位。(我就)向(他们)讨教考取博学宏辞科的方法,有人拿出应试的文章,也是礼部应试那类文章。我心里感到很奇怪,但还是很向往博学宏辞科的名声,就又到(所在)州府应考。一共两次参加吏部的考试,(其中)一次考中了,却又被中书省(从任命的名单中)除名了。(我)虽然没有得到官职任命,(但仍)有人认为我有才能。(我)回头重读那些应试的文章,(发现)竟然像歌舞滑稽戏艺人的语言一样,(我)脸上惭愧、心中不安了好几个月。(但我)既然已经做了求官的事,就想要做出点成就来。于是又一次参加考试,也没有考中。
博学这个称呼,难道是如今说的含义吗?宏辞这个称呼,难道是如今说的含义吗?如果真的让古代的豪杰之士如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人,参加这种考试,(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怀着羞惭,心甘情愿退出考试罢了。如果(让他们)与当今那些惯会以考进士、举宏辞而取得官位的人进行那种蒙昧无聊的竞争,我知道他们必然会失败受辱。但是那五位先生,如果让(他们)生在当今,他们的思想主张即使不能显扬于天下,(但)他们的自信会怎么样呢!(他们)怎么肯和才识短浅的小人在庸夫俗子面前一争高低,为此忧伤或快乐呢!所以我几次急切地求进为官的原因是,如果做小官,大概是用来解决自己的衣食之需,赡养困厄孤苦的人;如果做大官,大概是想让别人和我享受同样的欢乐。其他门路可行与否,(我)自己已经考虑得非常成熟了,实在不必等待别人(指点)然后才明白。
如今您又把我比作献和氏璧的卞和,认为一定要等待工人剖开(我的)璞玉,然后才能被天下人了解,即使是(像卞和那样)两次被砍脚也不算耻辱。您对我的勉励之意实在是非常深切的,然而求官的人难道除此就再也没有门路了吗?您说我一定要等考取博学宏辞科之后(才能)进入仕途,(这)更不是对我熟悉了解(的人说)的话。我的“玉”固然还未呈献(给皇帝),但我的脚也不曾被人砍去,您不必为我过于忧伤。
如今的社会风尚还有比不上古时候淳厚的情况,边境上还有披甲胄执兵器的侵略者,皇帝(还)未能心神愉悦,宰相(还在)为此忧虑。我虽然不算贤达,也将潜心探究社会的利弊得失,呈给我们的宰相,献给我们的皇帝,高的目标是希望得到卿大夫的职位,低的目标尚且可以获取一个地方官的职位。如果(这些)都得不到,(我)还将到宽闲之野去种地,到清静的水边去垂钓,搜求国家的遗闻佚事,考据贤人哲士的生平行事,撰写一部唐代的经书,流传后世,声讨那些死去的奸诈谄媚的人,张扬隐逸之士鲜为人知的美好品德所潜藏的光辉。这二者之间必将有一种是可以实现的。读书人当然相信知己,假如没有您,也不会有机会让我说这些狂话。韩愈再拜。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7》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8》
13. 请根据这两则的内容概括孔子关于“孝”的主要观点。
14. 请联系实际谈谈孔子孝道的现代价值。
【答案】13. 孔子认为,“孝”绝不只是赡养,必须有内在的诚心(敬),又有外在的恭敬的礼节(色),才可以叫做“孝”。
14. ①联系实际。②指明孔子孝道的现代价值。提醒现代人,孝敬,不仅要满足老人物质生活的需求,更要关心老人精神上、情感上的需求。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名著、分析概括主要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了解文本大意,再根据题干提示,筛选相关信息,概括作者的观点。题目是请根据这两则的内容概括孔子关于“孝”的主要观点。第一则大意是“孔子说:‘今天许多人把孝单纯理解为赡养父母。狗和马不也有人养吗,如果不尊敬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可见孔子认为,“孝”绝不只是赡养,必须有内在的“敬”。第二则大意是“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可见孔子认为,子女应当对父母和颜悦色,需要有外在的恭敬的礼节,才可以叫做“孝”。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题目是,请联系实际谈谈孔子孝道的现代价值。此题可先列举现代关于“孝”的正面或反面的事例,然后分析孔子的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比如,正面例子,“经常电话问候父母”“常回家看看”;反面例子,“空巢老人现象”“把父母送到敬老院后不闻不问”等。然后结合孔子的观点分析,要对父母心存感激和敬畏,在满足父母物质需要的同时更要关注父母精神需求等。具体可做如下阐述:现代有一些“空巢老人”,常年与子女聘请的保姆生活在一起。虽然每天也是衣食无忧,但他们的心里却总是空落落的——少了一份子女的陪伴。他们渴望精神上的爱的滋养,若不能让父母感到“敬”与精神上的爱的支持,又怎能说做到孝了呢?由此可见,孔子的孝道在当代仍有价值。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类,答题注意观点+原文例证的方式。
三、本大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题目。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王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起伏如龙。
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1】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1】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
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州即彭城,本词首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B. “想铁甲重瞳”一句,以“想”字领起,描写了当年铁甲重瞳的项羽,骑着乌骓汗血宝马,军帐连空,盛极一时的气势。
C. “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一句,用西汉张敞为妻画眉和唐代张愔与关盼盼的爱情故事两个典故,暗示历史风流已为陈迹。
D. “人生百年如寄”抒发了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的感慨,“且开怀,一饮尽千钟”表达了词人积极向上豪迈旷达的情怀。
16. “禾黍”词出《诗经》:“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下面诗句与本词“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中“禾黍”寓意相同的两项是
A. 禾黍日已熟,杯酒聊开颜。(宋·欧阳修《初冬归襄城弊居》)
B. 空余此余基,千秋泣禾黍(宋·汪元量《阿房宫故基》)
C. 沛然时雨来,芃芃禾黍起。(明·吴兆《喜雨》)
D. 禾黍秋风周洛邑,山河残照汉咸阳。(明·宋讷《壬子秋过故宫(十九首)》)
E. 桑边禾黍水重围,时有秋虫上客衣。(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八十七)》)
17. 请简要赏析词的结尾句“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答案】15. D 16. BD
17. 这两句描写了词人在落日余晖中回望荒城,倚栏目送鸿雁远飞的场景。借景抒情,表达了繁华已逝、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含蓄深沉,余韵悠长,耐人回味。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D项,“积极向上,豪迈旷达的情怀”不符合文意。“且开怀,一饮尽千钟”表达了词人强自安慰的情怀。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首先要了解意象“禾黍”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1、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2、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之典。此题中,题干中的“禾黍”为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之典,只有B、D两项的寓意与此相符而A、C、E三项中的“禾黍”都是指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
故选B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某一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回答时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首先要读懂全词。上片主要追忆项羽的历史事迹,并感叹他的失败。“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开句似乎平平,但“消磨”一句顿使历史变得沉甸甸的让人难以拾起。“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历史在苍茫中走来,词人用寥寥几笔刻画出项羽的英雄形象,并自然地转入他那苍凉的败绩场面中,“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历史大潮浩荡而过,成者王侯败者寇似是人间不变的铁律,但是谁能阻止历史的脚步?“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本来壮阔的徐州之景,在这里成为了项羽失落地走过历史的见证者。下片,词人将对历史的感慨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然而下片仍是从项羽对手刘邦开始,“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刘邦虽在徐州彭城这里战胜了项羽,但同样也逃不掉历史长河的消磨。“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这些都是历史沧桑的铁证。“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顾历史之后,词人再将目光投向自身,百年枯骨,人生寄蜉蝣于天地,何必怀往古之忧呢?“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这两句描写了词人在落日余晖中回望荒城,倚栏目送鸿雁远飞的场景。历史如过眼烟云,个人得失虽让人惆怅,在这流动的历史大河面前却渺小至极,表达了繁华已逝、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萨都剌在《彭城怀古》中感叹项羽的失败,根据《鸿门宴》的记载,项羽曾经有机会行刺对手刘邦,可惜功败垂成:“项庄拔剑起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不得击。”
②曾皙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寄寓了儒家的政治理想;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寓了对田园生活之乐的向往。
③花草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蜀相》中,杜甫用草表现武侯祠春意盎然的景色“___________”;《琵琶行》中,白居易借花烘托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___________”。
【答案】 (1). ①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2). ②浴乎沂,风乎舞雩; (3).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 ③映阶碧草自春色; (5). 枫叶荻花秋瑟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翼蔽”“雩”“髫”“荻”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本大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这一代的清风明月
①电影《黄金时代》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萧军、萧红受邀到上海见鲁迅先生的那一幕:两人站在虹口内山书店的门外,隔着玻璃窗望见坐在书店里的鲁迅。演萧红的演员虽没有太剧烈的肢体语言,却让我清楚地读到萧红当时的兴奋与激动。我当年第一次见董桥先生,表情虽不自知,却亦大约如是。
②初读董先生文章,始自《乡愁的理念》一书。之后因公务来往香港渐频,于是一本本补买,补读,补功课。董先生年轻时写时评,发议论,奇思妙构,引经据典,笔下常埋珠玑。过了耳顺之年多谈旧物、旧人、旧事,往往睹物思人,因人念事,旧南洋、旧台湾、旧香港、旧英伦,一幕幕好像是铁皮饼干盒里翻出来的老明信片,四边泛黄,往事仿佛都镶了楠木镜框,等你挂它上墙。
③老派文人都爱字画古董,都读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董先生尤是。2003年出版的《小风景》,书里用董先生的藏品照片为文章配图,从此 甲 (一发不可收拾/一发不可收),字画、成扇、竹木、牙角、铜炉、砚台、嵌宝、雕漆、吉金、古玉、印章、葫芦、藏书票,还有手工装帧的西洋典籍。董先生一边收藏,一边考据,一边落笔成文,集结付梓,活脱脱十几部白话版的《前尘梦影录》(清代徐康所撰写的文物考古的专著),也成了我开始接触字画文玩的参考书。无奈“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闲财碎银,都付于那僻摊、冷肆、拍卖行,落得个家有长物,身无余资,倒也不算凄凉。多年后我请董先生为拙作《玉成墨影》题写书名,趁机打趣,说这都是他教我,也是他“害”我,更是他“救”我了。
④“玉成墨影”四个字写得真好,半隶半楷,五分何绍基,三分倪元璐,两分台静农,融在墨里,变成自己。老先生做事认真,裁了瘦长条的洒金粉笺,用铅笔打了淡淡的格子再写,看了让晚辈感动。写字实难,临古人先贤临到七分相似是本事,是用功;临了几十年,终于在漆黑的墨汁里琢磨出自己的一点风骨,是天资,是造化。北京中华书局最近选编沈从文先生以“古代文化”为主题的文章,出版了一本《古人的文化》,书里有一篇谈写字,沈先生说得中肯:“必明白字的艺术,应有的限度,折中古人,综合其长处,方能给人一点新的惊讶,新的启示……这种专家当然不多。另一种专家,就是有继往开来的野心,却无继往开来的能力,终日地乱涂抹,自得其乐……这种专家一多,结果促成一种风气,便是以庸俗恶劣代替美丽的风气。”古人没有书法“专”家,读书人个个都要练字,字写得俊的,也大都学问好,文采佳。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书法好,文章更好。
⑤董先生退休,闲来无事,天天在家读书练字,朵云轩仿古木板水印花笺上写蝇头行楷,有时默几行唐诗宋词,有时录满页笔记旧谈,写完正文更题跋文。跋文要比正文还好看,跋文里你能知道董先生年少时读过什么书,临过谁的字,背过多少诗,能知道董先生与前辈结交的前尘往事,能知道香岛半山,南窗灯下,董先生读书写字,竟到天明。我最喜欢董先生录杜少陵《佳人》后题的那一段:
予小学读杜甫《佳人》,至今不忘,老师谓天宝乱后当是实有其人其事,杜工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合当千古绝唱。甲午年深秋录此旧爱,追念往事不无感慨,古今佳人无数,予有缘相识二三而已,今垂垂老矣,再诵此诗追忆似水年华耳。
香岛半山书斋南窗下。
⑥好一个“似水年华”,好一个“不无感慨”!
⑦董先生水印花笺写了几十张,朋友林道群先生看惯了他的墨迹,说他的字近来越写越好,董先生称之为“养字”,我说看这字能养心。
⑧旧字画、旧文玩就好像旧时代的清风明月,董先生总爱这样比喻,常说他这辈人是有幸 乙 (如沐春风/沐得清风)、照见明月的最后一代。也是,旧年月文人只要笔头勤快大都小康,运气好,冷摊上能换一两件小文玩。那时候的冷摊真冷,冷得只剩清风明月。 丙 (斗转星移/白驹过隙),这几年拍卖兴旺,富翁豪客一掷亿金,清风明月身价陡涨,东西一贵,赝品也多,读书人想要一件前辈文人像样的手迹比登天还难。我求董先生匀我些写好的花笺,让我替他办一个精致的文人墨趣展,多少是盼着清风又来,明月再度。
⑨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清风明月,每一代的清风明月不尽相同,但都相似。这一代的人,还是要找回这一代的清风明月才好。
(取材于潘敦同名散文)
19.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发不可收拾 如沐春风 斗转星移
B. 一发不可收 如沐春风 白驹过隙
C. 一发不可收 沐得清风 斗转星移
D. 一发不可收拾 沐得清风 白驹过隙
20.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桥先生酷爱字画古董,藏品丰富,且有深入研究,著作颇丰,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B. 文章画线句中的“融”字,含有模仿、借鉴、吸纳、融合等意思,言简意丰,堪称妙笔。
C.
沈从文的话,表达了对有继往开来野心而无能力的专家的讥讽之意和对董桥先生的欣赏之情。
D. 作者在第⑧段表达了对当今社会难得“清风明月”的遗憾以及对“清风又来,明月再度”的期许。
21. 第③段作者与董先生“打趣”说,“这都是他教我,也是他‘害’我,更是他‘救’我了。”根据文章内容,简析作者话中之意趣。
22. 文中的“清风明月”喻意丰富,请根据全文内容加以解说。
【答案】19. C 20. C
21. “教”“害”“救”语意陡转,于起伏中幽默地表现出丰富的意趣:以“教”字郑重表明对董桥先生引领自己接触字画文玩、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谢意;“害”字则正话反说,似埋怨董桥先生使自己因收藏而身无余资,实则感激董桥先生对自己迷恋上字画文玩的影响之深;又以“救”字一转,略带夸张地表达了对董桥先生助己小有所成(找到精神寄托)的感恩之心。
22. “清风明月”既指字画文玩等藏品,又代表了高雅的传统文化,还寓指董桥先生这一代文人身上所具有的认真勤勉、提携后进等美好品格及深厚的人文艺术修养。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一发不可收拾”,指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局面无法收拾 ;“一发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此处说董先生对收藏一事乐此不疲,应选“一发不可收”。
“如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沐得清风”, 比喻沉浸在美好的环境中。此处说的是收藏的事,并有“照见明月”,应选“沐得清风”。
“斗转星移”,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快,光阴易逝。此处强调的是过去了几年、几年之后,不强调时间过得快,应选“斗转星移”。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对董桥先生的欣赏之情”错,结合原文“书里有一篇谈写字,沈先生说得中肯:‘必明白字的艺术,应有的限度,折中古人,综合其长处,方能给人一点新的惊讶,新的启示……这种专家当然不多”“ 另一种专家,就是有继往开来的野心,却无继往开来的能力,终日地乱涂抹,自得其乐……这种专家一多,结果促成一种风气,便是以庸俗恶劣代替美丽的风气”,可见沈从文的话一是说什么样的人才算做“专家”,二是对有继往开来野心而无能力的专家的讥讽,并未表达“对董桥先生的欣赏之情”。是作者借沈从文的话表达对董桥先生的欣赏之情。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解答此类题目,一要看有无修辞手法,二要看用词的妙处,三要看句式。题目是,第③段作者与董先生“打趣”说,“这都是他教我,也是他‘害’我,更是他‘救’我了。”根据文章内容,简析作者话中之意趣。注意“意趣”二字的意思,是“涵义丰富,不失幽默”之意。可抓住“教”“害”“救”三个字来分析。先说这三个字各自的含义:“教”指董先生带我进入收藏领域,带着我去接触文玩字画。“害”字表现了语言幽默,运用反语,指的是我把全部资财用在了文玩上,结果“身无分文”。“救”指的是我完成了《玉成墨影》,有了成就,有了快乐,因此充满了感激。再将这些字带领的三句话的意思放在一起品味,“教”“害”“救”语意陡转,于起伏中幽默地表现出丰富的意趣。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答题思路由三种,1.关键词入手:为最常用的方法,抓关键词,解释清关键词,代入句子,含义迎刃而解。2.多层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如是并列句或转折句,则分层解释。3.手法入手:如有突出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可手法+分析+效果。三种方法的使用视具体语境而定,不可拘泥,关键词法为优先考虑。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题目是,文中的“清风明月”喻意丰富,请根据全文内容加以解说。
结合第8段“旧字画、旧文玩就好像旧时代的清风明月”可知,“清风明月”表层含义指字画文玩等藏品;结合第8段“旧年月文人只要笔头勤快大都小康,运气好,冷摊上能换一两件小文玩。那时候的冷摊真冷,冷得只剩清风明月”以及“这几年拍卖兴旺,富翁豪客一掷亿金,清风明月身价陡涨”,可知这两句中的“清风明月”代指古玩等,又代表了高雅的传统文化;结合第8段“东西一贵,赝品也多,读书人想要一件前辈文人像样的手迹比登天还难。我求董先生匀我些写好的花笺,让我替他办一个精致的文人墨趣展,多少是盼着清风又来,明月再度”和第9段“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清风明月,每一代的清风明月不尽相同,但都相似。这一代的人,还是要找回这一代的清风明月才好”,可知此处的“清风明月”还寓指董桥先生这一代文人身上所具有的认真勤勉、提携后进等美好品格及深厚的人文艺术修养。
【点睛】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有:(1)联系上下文。如果是一个句子中的词语,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3)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词语的理解,即通过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大体明白词语的含义。(4)拆分法。词语一般是由几个字组合而成的,我们可以先把词先拆开理解,再把意思合起来就可以组合出词语的含义。(5)看修辞义。比如比喻象征义、双关义等等。
五、本大题共2小题。
23.微写作
《论语·季氏》中陈述了择友的三个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同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根据此观点,在《红楼梦》《边城》《平凡的世界》这三部作品中,你认为哪一个人物最适合做朋友?为什么?写一段话阐述你的理由。要求:三个标准择其一即可,理由恰当充分,150字左右。
【答案】①薛宝钗可算是一位见闻广博的益友,最适合与之相交。她的博闻广识对自己身边的兄弟姐妹大有裨益。惜春受命作大观园的画图,苦于工具不足,一时又想不出来最需要什么,薛宝钗马上列出最急需的画笔、颜料名录,凭借她对绘画的了解,解了惜春的燃眉之急。博闻之友更能令人从无趣的日常中发现至理,开阔眼界胸襟,她为宝玉讲解《山门》中的唱词,使宝玉豁然开朗,悟出禅机。得宝钗为友,可以获取知识,更能看到生活中平淡之外的精彩与智慧。(友多闻)
②《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最适合做朋友。她是具有新时代独立且丰富思考、广泛听闻社会新鲜事物,拥有丰厚见闻的女性。她时常浏览报纸和书籍,无论是高中时代或是工作时期,她都饱含对社会先进事物的热情,不曾与世界脱轨,与这样见闻广博的人做朋友,不仅可以扩大自身的视野,更能在思考与之并齐的过程中完善自身修养,抬升格局。(友多闻)
③《边域》中翠翠的爷爷适合做朋友,因为他身上有正直的品格。他作为深山中的摆渡人,虽然做着低微的工作,却认真负责,同时兼具自身的操守,他从不收船客的船费,有人要给他一定会推辞。就算是推辞不掉,被迫接受的烟草他也不留给自己,而是大方送给后来的船客,这体现了他正直的品格,正符合《论语》中“友直”的择友观,因此他适合做朋友。(友直)
④孙少平是一个正直的人,他适合做朋友。在包工头艰苦做事之时,他因看不惯包工头欺侮女孩为其打抱不平,最后被开除也不后悔。他不忍看到别人无故受害,甘愿为之付出。他是正直的,眼睛里面不揉沙子。这样的人肯为朋友着想、出头,其正直的品格更是能影响朋友对非正义之举进行抗争。以他为友,他能正我不正之品,催我行正义之举。这便是一个最适合做朋友的人——正直的孙少平。(友直)
⑤《边城》中的老船夫为人诚信、朴实让我愿意和他交朋友。他在白塔下守了一辈子的渡船,从一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执着地坚守一个船夫的诺言,从不收渡船人的钱,散落在船上的铜板他也一个一个捡起来,顺带把一口烟叶塞回那人手里,喊声“拿去”。不义之财不取,不该收的钱不要,一个在溪边荡漾了一辈子的老人,他的心也被水冲得澄澈,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也“透亮”了。(友谅)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题目是,同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根据此观点,在《红楼梦》《边城》《平凡的世界》这三部作品中,你认为哪一个人物最适合做朋友?为什么?写一段话阐述你的理由。考生首先要对名著中的某个人物比较了解,然后结合择友的标准来看他属于哪一类朋友。具体答题时,可先用一句话亮出观点,比如选择《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可先说“薛宝钗可算是一位见闻广博的益友,最适合与之相交”,然后举出例子证明她的博闻强识,可写她帮惜春列出最急需的画笔、颜料名录,帮宝玉讲解《山门》中的唱词两个例子;最后再次总结,强调观点,比如“得宝钗为友,可以获取知识,更能看到生活中平淡之外的精彩与智慧”。其他,比如以《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表现“友直”,以《边城》中老船夫写“友谅”也要遵循这个写作原则。
【点睛】
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 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 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 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品味大千世界 尽显时代风采
笃学敏思的大李,锐意创新,阐释了生命科学的谜团;爱岗敬业的老王,苦心练技,用勤奋完成了焊接大师的蜕变。他们,都谱写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凯歌,然而,跋山涉水的小刘,用心灵捕捉世间奇山丽水,用镜头抓拍天空七色彩虹,他给这个行色匆匆忽视美丽的枯涩的时代,注入了一泓清泉,彰显了时代最美的风采。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人们的双眼专注于科技的创新和技艺的精湛,却少有人如同小刘那样珍视生命中的美丽。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科技的创造力,笃实的思考力,和技师的巧夺天工。但是,大多时候,我们因为对物质太过执拗而迷失了脚步,我们睁着双眼,却看不见大自然的美景。正如蒋勋先生在《生活十讲》中写下:“物质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抗衡的力量。”我们不能任由物质的铁蹄践踏昔日的精神家园,不可任由功利的追求侵占心中对美的向往。如此,我以为,值此超物质的快进时代,像小刘一样肯在云白山青间捕捉最美的风景,才是时代最耀眼的风采。
品味大千世界,尽显时代风采,是拥有几米笔下那一个充满爱的心,所以我们走到哪里都会看到动人的风景。然而,科技的日新月异,技术的日益精湛,还有多少人存留着如同朱光潜先生所言的“接近文化和欣赏美是人之为人的天性”?难怪阿尔卑斯山脚下矗立的牌子赫然写着“慢慢走,欣赏啊”来呼吁人们驻足身边的美丽?难怪鲍尔吉·原野在《月光手帕》中期望人们拥有空灵的目光,才不会被世俗磨砺,才不会失去美的愉悦?要知道,如今翠翠守护着的湘西已经不在了,月牙泉的波光粼粼再难寻觅,所幸,我们还有小刘那份对自然之美的皈依和珍惜。所以,彰显时代风采,他,当之无愧。
品味大千世界,尽显时代风采,因为缺少,所以珍贵。的确,“矢志创新”造就了神舟飞天和蛟龙入海;“技艺精湛”造就了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可是,小刘这看似与时代“背道而驰”的举动却挺起了国人精神的脊梁,铸就了文化的辉煌。祖国的大好河山在闪光灯下熠熠生辉,最美的乡愁于镜头中绽放光彩,软实力的增强,也同样会反作用于科技的飞黄腾达,个人的价值也会因为凝结了对自然深沉的爱而在时代中大放异彩。
龙应台有言:“人本是社会上散落一地的珍珠,而文化和语言就如同黏合剂,将人与人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小刘这份对美的笃定和追寻,是这快节奏时代中的了然欢喜,风采奕奕。
品味这大千世界,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精致的心,一双发现美丽的眼,在时代中用双手撷英而行,便是最美的最珍贵的风采。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给材料的文字简明清晰,没太多干扰信息,写作时注意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要分析他的特征,如“大李”应该重点突出“学术”,“老王”应突出“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小刘”应突出“个人爱好”,这是这则材料的难度所在,写作时紧紧围绕人物的特征行文,观点明确,围绕特点分析深刻,结构清晰为一类,分析不深刻,重点不突出为二类,性格特征不和材料要求,或脱离材料为三类。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