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96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县(区):
学校:
姓名:
准考号:
签名:
蚌埠市教师“我为高考命题”语文学科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河南南阳一中 2020 届高三月考)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
用。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直到西周中 叶,经百余年努力,殷商的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才正式完成。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 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 创立了儒家学派。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 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而这正是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所以,若要认识 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就要学习孔子思想;但从产生的次序看,则是先有礼乐 文明,后有儒家学说。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 提炼。因此,礼乐制度才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 的是“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相亲相爱的真诚情感。孔子以仁为礼的基础, 没有仁,礼就会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 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他同时强调以礼为仁的前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 到礼的规范之中。如此说来,孔子摄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在基础;同时又摄仁归 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途径。因此,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同时,他又认 为,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仁的达成又以礼为前提,礼是仁 道的实践途径。所以,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 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礼
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 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一旦礼乐文明体系本身被解构, 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被打破,它们便失去了和平共处和交流会通的思想文化平 台,“诸神的和谐”也就被“诸神的战争”所代替,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变迁所特 别应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 变化:一是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激进的反传统而被摧毁,丧失 了社会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重要的义理转向,以 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 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
远。
新时代,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 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周代的礼乐制度源自殷商的祭祀礼仪,据文献记载,经过百余年的努力,最 终由周公建构完成。
B.儒家学派创始于孔子,反思了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 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
C.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表现为礼丧失仁的基础,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 丧失化民成俗的功用。
D.中华天下体系形成于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礼乐文明 的信仰结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以近代以来儒家发生的两方面变化为现实前提,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性作用。
B.这篇文章主要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严密的逻辑,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 第三段重点论述的是孔子对“仁” 和“礼”关系的认识:互为前提,互摄和相互 成就。
D.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分析了礼乐文明与儒家学说、各种外来文化的关
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有了孔子,礼乐文明的精神才大白于天下,所以,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
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
B.文化之间的“和谐”变成“战争”,与涵融它们的礼乐文明体系这一母体被解构、 被打破有关。
C.因为儒学思辨能力的提高和传统儒学向哲学的转变,所以儒学离礼乐教化的 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D.新时代,如果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 建与生活的联系,礼乐文明就会重建复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 277.6 亿件,同比增长 25.7% ;业务 收入累计完成 3396.7 亿元,同比增长 23.7% 。
分业务类型看,同城业务量累计完成 50.8 亿件,同比下降 0.2% ;异地业务量累 计完成 220.4 亿件,同比增长 33.9% ;国际及港澳台业务量累计完成 6.3 亿件,同比 增长 21.2% 。
分区域看,上半年,东、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分别为 80.1% 、12.6% 和
7.3% ,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 80.5% 、11.1% 和 8.4% 。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快 递业务量比重下降 0.2 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上升 0.2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快 递业务量比重上升 0.6 个百分点, 快递业务收入比重基本持平;西部地区快递业务 量比重下降 0.4 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下降 0.2 个百分点。
(摘自 2019 年 07 月 13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国家邮政局今日发布 2019 年 6 月邮政业消费者申诉情况通告。通告显示,国家 邮政局和各省(区、市)邮政管理局 6 月共处理消费者申诉 44844 件,申诉中涉及 快递服务问题的 42840 件,占总申诉量的 95.5% 。
6 月,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 42840 件,环比下降 0.3% ,同比下降
10.1% 。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有效申诉 1479 件,环比下降 5.7% ,同比下降
68.5% 。 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有效申诉的主要问题是投递服务、快件丢失短少和快
件延误,分别占有效申诉总量的 35.6% 、21.2% 和 18.6% 。快递服务问题有效申诉量 环比增长的有违规收费和快件延误问题,同比均呈下降趋势。
(摘自 2019.7.22 《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快递员事先没通知一声,就把快件投递进了智能快件箱,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日前,国家邮政局公布了《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从今年
10 月 1 日起,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当征得收件人同意,否则此类情况算违规。 此番新规定的“快递投放快件箱需要征得用户同意”,是快递公司与收件人的一
种契约,是依法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有利于促进快递业的规范发展,减少 无谓纠纷,倒逼快递末端服务精细化,值得期待。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快递柜公司、快递公司、用户三方应该照顾各方利益。 逾期费怎么收,收多少应该进行明确规范,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从而减少三者 之间可能产生的摩擦和矛盾,使快递业能健康有序发展。
(摘自 2019.7.22 《新京报》,有删改) 材料四:
记者日前从国家邮政局 2019 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绿色包装治理 取得初步成效。今年 4 月份随机检查情况显示:快递包装减量化成效明显,电子运 单使用率已达 95% ;寄递企业二次包装占比逐渐降低;可循环中转袋推广应用深入 推进,已达到 50% ;45 毫米“瘦身胶带”得到全面推广。
在推进包装绿色化方面,行业探索推进步伐明显加快。邮政企业在 30 个省完成 配发绿色包装箱,在北京和河南试用可降解包装袋。
在推进包装减量化方面,推广应用成效更加凸显。寄递企业通过推广使用电子 面单、规范包装操作、减少胶带使用、印刷减量等措施推进包装减量化,主要品牌 快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 95% 以上。邮政企业进行系统升级,推广使用一联面 单。邮政企业已有 23 个省完成窄胶带采购使用。
在促进包装循环利用方面,行业亮点做法不断涌现。邮政企业试点投入可循环 包装箱,回收率达 100% ,使用中空板可循环信盒,材料重量减轻 60% 以上。
(摘自 2019.7.16 《工人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 0.2 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 入比重下降 0.2 个百分点。
B.6 月,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 42840 件,环比下降 0.3% ,同比 下降 10.1% 。
C.邮政业消费者对快件丢失短少问题的有效申诉占总量的 21.2% 。
D.寄递企业推广使用电子面单,主要品牌快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 95%
以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快递业务量与快递业务收入呈正相关。
B .2019 年 6 月,邮政业消 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 42840 件,比 2018 年 6
月下降 0.3% 。
C.快递是否投放智能快件箱,应该尊重客户意愿,鼓励用户在购物时就自行 选择配送方式。
D.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寄递企业正规范包装操作,杜绝所有二次包装。
6.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快递业发展特点。(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庄重 朱以撒 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
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 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 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墨色在干 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 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 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 所有的感受都简 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 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
的大学生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 觉。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 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 丧事—— 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 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这样的人 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了。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 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 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 的记录—— 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 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 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 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
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
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 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 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 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 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病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 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 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 安静,有益于用心 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 断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尝 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 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庄重的高级形式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 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 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 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生活中这样的 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 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 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放下书本,在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 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 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 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可惜—— 没有 噱头。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 渐渐被遗忘了。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 浮华起来。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凝 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太多
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 西。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 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弘一法师病中写下“悲欣交集”开篇,渲染寂静肃穆的氛围,让人感慨
时光易逝。
B.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是因为他认为仪式本身就能让人们体会庄重, 懂得敬畏。
C.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既是对上文“庄重”的总结深化,也引出下文对当代人缺 乏敬畏的批判。
D.浮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从而失去庄重之心,作者渴望回到 艰难的过去。
8.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答。(6 分)
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的作用。(6 分) 二、(陕西省 2020 届高三联考)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刘肃,字才卿,威州洺水人。金兴定二年词赋进士。尝为尚书省令史。时有盗
内藏官罗及珠,盗不时得,逮系货珠牙侩及藏吏,诬服者十一人。刑部议皆置极刑, 肃执之曰:“盗无正赃,杀之冤。”金主怒。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 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右司郎中张天纲曰:“吾为汝具奏辨 析之。”奏入,金主悟,囚得不死。调新蔡令。先时,县赋民以牛多寡为差,民匿不 耕。肃至,命树畜繁者不加赋,民遂殷富。濒淮民有窜入宋境,籍为兵而优其粮, 间有归者,颇艰于衣食,时出怨言曰:“不如渡淮”。告者以谋叛论,肃曰:“淮限宋 境,一水耳,果欲叛,不难往也,口虽言而心无实,准律当杖八十。”奏可。继擢户 部主事。金亡,依东平严实,辟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又改行军万户府经历。东平 岁赋丝银,复输绵十万两、色绢万匹,民不能堪,肃赞实奏罢之。世祖居潜邸以肃 为邢州安抚使,肃兴铁冶及行楮币,公私赖焉。中统元年,擢真定宣抚使。时中统 新钞行,罢银钞不用。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 肃建三策:一曰仍用旧钞,二曰新旧兼用,三曰官以新钞如数易旧钞。中书从其第 三策,遂降钞五十万贯。二年,授左三部尚书,官曹典宪,多所议定。未几,兼商 议中书省事。三年,致仕,给半俸。四年,卒,年七十六。肃性舒缓,有执守。尝 集诸家《易》说,曰《读易备忘》。后累赠推忠赞治功臣、荣禄大夫、上柱国、大司 徒、邢国公,谥文献。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
/明日/诣省辨愈力/
B.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
/明日/诣省辨愈力/ C.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
/明日/诣省辨愈力/ D.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
/明日/诣省辨愈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牙侩,原指牙齿咬合,引申为买卖双方居中说合的经纪人,又称牙子、市
侩。
B.潜邸,特指以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居住的宅第,登基后改称“东宫”。
C.楮币,元代发行的纸币,因用楮树皮造成的纸制成而得名,后亦泛指一般
纸币。
D.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 恩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刘肃公正执法,敢于坚持己见。他任尚书省令史时反对杀掉无辜者,任新 蔡县令时反对杀掉偶发抱怨者;以上两次他直接上奏皇帝,使相关人等得以保全。 B.刘肃体恤民生,心系百姓疾苦。东平每年缴纳蚕丝白银,又需缴纳丝绵十
万两、染色绢布一万匹,百姓不能承受,刘肃辅佐帮助严实上奏皇帝罢停此事。
C.刘肃治才出众,善于化解难题。任邢州安抚使时,公私均得以获利;任真 定宣抚使时,化解了换钞难题;任左三部尚书时,参议制定了很多典章制度。
D.刘肃生荣死哀,受到朝廷优待。他性格从容和缓,有操守。退休前任朝廷 重臣,退休后还依然享受俸禄,死后多次受朝廷追赠,而且获得美好的谥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先时,县赋民以牛多寡为差,民匿不耕。(5 分)
(2)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 ~15 题。 追赋暮游①
许月卿 锡山舟泊似荒村,微服南禅②古迹存。 壁上姓名今已远,碑阴人物了能言。 薄游草草寒侵袖,远思悠悠风满轩。 携手出门烟树密,数僧离立③语黄昏。
【注】①许月卿在青年时曾怀着报国之心到扬州,投效于名将赵葵幕中,以军
功补进武校尉,嘉熙四年之冬,罢武职,离扬州取水路南下。一天黄昏,舟泊无锡, 上岸游南禅寺。这首诗是一年以后追写此游之作。②南禅:无锡锡山佛寺名。③离 立:相并而立。
14.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首写景记游之作,用平铺直叙的手法依游览顺序写了三个阶段:舍舟访寺, 寺中览古,出寺所见。
B.领联专写古迹。作者选取入诗的是两处较有名气、印象也较深的北宋遗迹。 墙壁上的题诗,碑上的阴文,依然清晰。
C. 颈联以“侵”与“满”两个动态词为中心组成,侧重于古寺的客观描写,表现出 古寺的环境氛围。
D.这首诗的语言风格平淡。通篇无一奇语警句,却浑成流畅,富于平淡质朴之
美。
15.有人评价首句的“荒”字笼罩全篇,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荒”的?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 ,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谁懂得道理,谁 就是老师”这一观点。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 ,_________ ”两句,正好与唐太宗“以史 为镜,可以知兴替”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做法相反。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先强调人要经历各种困苦磨练,后由个 人说到国家,提出一旦“__________ ,__________ ”,国家就必定灭亡的论断。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河北邢台 2020 届高三月考)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 ~19 题。
5000 年前是文明诞生的大时代,世界几大流域_____ 孕育出早期文明。中国的 史前时代,就开始____ 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序列。在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一个尚玉 的考古学文化—— 良渚文化。____ 在它之前,玉器就已广受尊崇,但在此时却达到 空前繁荣的程度。除了文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 求。我们发现,通行的文明标准不应成为判断一种文化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生硬公 式。青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_____ 在玉器上的。 文字具有记录语言、传承文化的工具,对良渚文化,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 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联结着人们的思想。目前来看,良渚文明
是我们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的文明,( )。在这个持续变化的过程中,礼制
规范、社会模式等文明因素不断地传承、交汇,直至夏商。从良渚到商周,正是中 华文明从区域性文明向大一统逐步汇聚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不约而同 演化 即使 表现 B.不约而同 演变 尽管 体现 C.殊途同归 演化 尽管 表现 D.殊途同归 演变 即使 体现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文化的工具,在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 但那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反映出人们的思想。
B.文字具有记录语言、传承文化的功能对良渚文化,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 但那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展现出人们的思想。
C.文字具有记录语言传承文化的工具,虽然良渚文化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 些锈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折射出人们的思想。
D.文字具有记录语言、传承文化的作用,良渚文化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 那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发现了人们的思想。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相继繁荣的是陶寺、石峁、二里头文明,在这之后的 1000 多年,区域文明的 重心不断发生变化
B.在这之后的 1000 多年,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发生变化,陶寺、石峁、二里头 文明相继繁荣
C.在这之后的 1000 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文明的相继繁荣,使得区域文明 的重心不断发生变化
D.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之后的 1000 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 文明相继繁荣
20.下面四个话语情境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五处并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5 分) 情境一:某同学在春节给老师发来的微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
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情境二:电台新闻广播稿:春节过后,天价机票让回程游客望而却步,大雾天
气又让已经严重“超载”的海南岛陷入了大规模的路面拥堵…… 滞留游客可望明日离 开海岛。
情境三:记者连载报道:鸣翠湖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
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某位中学生代自己家长拟写的请柬:我明天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 福,特于府上备下薄酒……
21.根据下面的内容,给“微公益”下定义,不超过 50 个字。(6 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
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 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区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 它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 扶贫济困” 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 乐的参与方式。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
云的光彩,竹的摇曳,雀群的鸣声,行人的脸孔—— 需从所有日常琐事中体味无上 的甘露。问题是,为使人生幸福,热爱琐事之人又必须为琐事所苦…… 为了微妙地 享受,我们又必须微妙地受苦。”
你的人生中有过这样的“琐事”或者“细微处”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以外),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答案
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 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 项,“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 错,原文说“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B 项,“儒家学派创始 于孔子”,不能等同于“儒家学派就是孔子”,原文说“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 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选项变成了“儒家学派”,偷换概念,且“系统”无中 生有。D 项,“形成于”错,结合“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 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分析可知, “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故选 C。
2.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 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 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 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 项,“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错误。论证话题错误, 本文论证的是“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作者的逻辑是礼乐文明内蕴于儒学,所 以前面用来较多的篇幅二者的关系,并对孔子“仁”“礼”关系做了分析,因而,要重建复 礼乐文明,须从儒学入手,而儒学从近代以来又遭遇两方面的变化,故而作者最后期待儒学 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系,这也是作者对标 题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故选 A。
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学习孔子思想, 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错误。结合“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就要
学习孔子思想”分析,“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结论绝对化。
C 项,“儒学思辨能力的提高和传统儒学向哲学的转变”错误。结合“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 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分析,原文是不断的 因果推导,选项的开头变成了并列关系。D 项,“礼乐文明就会重建复兴”错误。结合“礼 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 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分析,原文只是说“关键所在”,不能推导出这 一绝对化的观点。故选 B。
4.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 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 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 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 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A 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下降 0.2 个百分点” 理解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中,“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 0.2 个百 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上升 0.2 个百分点”可知。故选 A。
5.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 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A 项,“快 递业务量与快递业务收入呈正相关”说法绝对,材料一中第三段“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 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 0.2 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上升 0.2 个百分点”。B 项,“比
2018 年 6 月下降 0.3%”理解错误,环比指相对于 2019 年 5 月下降了 0.3%。统计学中的“环 比”,就是报告期(例如某月(年)对应上月(年),上月(年)对应前月(年)的逐期之 比。以一期为一环,取环环相比的形象比喻。而“同比”则是同期之比的意思,一般指本年 某月的累计指标与上年相同月份的累计指标之间的对比。D 项,“杜绝所有”用词绝对化。 材料四第二段中 “寄递企业二次包装占比逐渐降低”。故选 C。
6.
【参考答案】业务量和业务收入持续增长;服务质量有改进,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国家制定 管理办法,规范企业,保障用户权益;快递业绿色发展初见成效。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
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根据材料一“上半年,全 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 277.6 亿件,同比增长 25.7%;业务收入累计完成 3396.7 亿元,同比增长 23.7%”可得,业务量和业务收入持续增长。根据材料二“6 月,邮政业消 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 42840 件,环比下降 0.3%,同比下降 10.1%。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 服务问题有效申诉 1479 件,环比下降 5.7%,同比下降 68.5%”“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 有效申诉的主要问题是投递服务、快件丢失短少和快件延误”可得,服务质量有改进,但仍 存在不少问题。根据材料三“国家邮政局公布了《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依法 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有利于促进快递业的规范发展”可得,国家制定管理办法,规 范企业,保障用户权益。绿色包装治理取得初步成效。由材料四可知积极推进包装绿色化、 减量化、循环利用等方面,并取得一定成效,所以得出快递业绿色发展初见成效。
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选项是 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角度命制;考查的能力是“分析”“鉴赏”,有别于信息的 筛选整合。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 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A 项,“让人感慨时光易逝”错误,应为“让人感到离世的庄重”。 A 错误。B 项,“他认为仪式本身就能让人们体会庄重,懂得敬畏”过于绝对。作者认为“仪 式”很重要,应该郑重其事地举行,但仅仅有仪式是不够的,“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 神情才会浮现”。B 错误。C 项,对朱熹的话的作用理解正确。C 正确。D 项,“作者渴望回 到艰难的过去”无中生有。作者渴望人们铭记城市英灵,让城市持有庄严深重的生活气息。 D 错误。故选 C。
8.
【参考答案】①面对生命的到来或逝去,持有最基本的肃穆、郑重之情;②面对艰苦的生活、 坎坷的命运,依然怀有感恩之心;③面对天地间的诸多人事,保持敬畏之心;④对于已逝的 英灵,要永远铭记与崇敬。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本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通常是定向归纳。首先要弄清题干的 要求,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定向分条筛选归纳。本题要求概括“庄重”的表现,答题区间是 从全文筛选概括。从全文看,“庄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生命的到来或逝去,具体事 例为弘一法师的离世(正面)和城市办丧事(反面);②艰苦的生活、坎坷的命运,具体事
例为二姨吃饭;③天地间的诸多人事,理解区间为第 7 段;④城市的英灵,理解区间为第 8
段。综合“庄重”的表现方面及其应持有的态度,便可得出答案。
9.
【参考答案】①在内容上,运用比喻,将遗留在树干上的蝉壳比喻为空屋,表现蝉壳被抛弃 后仿佛人去屋空,流露出作者对人们抛弃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的隐忧与伤感,形象含蓄, 令人思索与回味。②在结构上,承接上文,是对作者观点的深化。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句段作用的能力。此类试题通常考虑的方向有:(1)思想内容,(2) 篇章结构,(3)表达效果,(4)读者感受。答题时,注意所给句段的位置,位置不同,作用 也不同。本题所给句子处于文章结尾处。从表现手法上看,本句运用比喻修辞,将遗留在树 干上的蝉壳比喻为空屋,表现蝉壳被抛弃后仿佛人去屋空;从思想内容上,本句流露出作者 对人们抛弃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的隐忧与伤感;从表达效果和读者感受来看,本句形象含 蓄,令人思索与回味;从篇章结构上看,承接上文,是对作者观点的深化。综合以上分析, 整理归纳作答。
10.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A 项,从语境来看,“辨 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错,刘肃身为尚书省令史,其职责为辨析冤狱,故“我职也”后断 开;从语意来看,“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错,“惜一已”“戕十一人之命”应 为转折关系,和“可乎”相连,其意应为“爱惜自己性命而杀十一人,难道可以吗?”故“惜 一己”前应断开,“惜一己”后不可断开,故排除 A 项。B 项,从语法上看,“有近侍夜见
/肃具道其旨”错,“肃”是“见”的宾语,“肃”前不能断开,“肃”后断开,排除 B 项。 D 项,从语言标志来看,“曰”后为“曰”的内容,“曰”后应断开,而“冤狱”是“辨析” 的宾语,故“辨析”前断开,后不能断开,排除 D 项。故,本题选 C 项。
1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 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 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 项,“以太子身份”错,应 是以“非太子身份”,“登基后改称‘东宫’”错,以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住所称“东宫”。
故本题选 B 项。
1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学生在作答本类题时应结合选项, 在文中勾画出选项位置,并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本题 A 项,“以上两次他直接上奏皇帝” 错,刘肃任尚书省令史时,右司郎中张天纲为其上奏,使问题得以解决。故本题选 A 项。
13.
【参考答案】(1)以前,县里收取百姓的赋税以牛的多少为差别,百姓把牛藏起来不耕作。
(2)真定有人用银钞和外地人做交易,总共有八千多贯,公家私人都议论纷纷,没有人知 道该怎么办。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 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 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 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关键点“赋”,收赋税;“差”,差别;“匿”,藏。同时注 意句意。(2)关键点“交通”,做交易;“嚣然”,扰攘不宁,议论纷纷;“措”,处理。 注意句意。
【参考译文】 刘肃,字才卿,是威州洛水人。金兴定二年考取词赋进士。曾担任尚书省令史。当时有
盗贼偷取了大内收藏的官罗和珠宝,盗贼没有按时抓捕到,官府就逮捕了为买卖珠宝双方说 合的经纪人和管理仓库的官吏,无辜而服罪的有十一人。刑部商议都打算处以极刑,刘肃坚 持自己的意见说:“偷盗之事尚未获得主要的赃物,杀掉他们,他们会很冤。”金国国主震 怒。有近侍夜里去见刘肃,详细地向刘肃说明了金国国主的旨意,刘肃说:“辨析冤狱,是 我的职责,爱惜自己的性命而杀十一人,难道可以吗?”第二天,刘肃到尚书省去辩解得更 加有力。右司郎中张天纲听了说:“我为你详细地,上奏辩解分析这件事。”奏疏送入宫中 以后,金国国主醒悟,囚犯因此没有被处死。后来刘肃调任新蔡县令。以前,县里收取百姓 的赋税以牛的多少为差别,百姓把牛藏起来不耕作。刘肃到任后,命令繁殖、蓄养增加牛的 人家不加赋税,百姓于是殷实富足。靠近淮河的百姓有潜逃进入南宋国境的,在南宋被登记 兵丁以后就多供给粮食,间或有回来的,但衣食很是困难,偶尔发出怨言说:“还不如到淮 河那边去。”控告的人认为应以谋反论罪,刘肃日:“淮水是宋国的边境,一条河罢了,真 要反叛的话,不难前往,他们嘴里虽然说而内心没有这样实际的打算,依据法律应当杖责八
十下。”皇帝准奏。后来刘肃被提升为户部主事。金国灭亡以后,他去依附东平的严实,被
任命为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又改任为行军万户府经历。东平每年缴纳蚕丝白银,又需缴纳 丝绵十万两、染色绢布一万匹,百姓不能承受,刘肃辅佐帮助严实上奏皇帝罢停了这件事。 忽必烈住在潜邸时,让刘肃担任邢州安抚使,刘肃兴办冶铁业并且发行纸币,公家私人都借 此获利。中统元年,被提升为真定宣抚使。当时中统年间的新钞发行,要求停止旧银钞不再 使用。真定有人用银钞和外地人做交易,总共有八千多贯,公家私人都议论纷纷,没有人知 道该怎么办。刘肃提出三条建议:一条为仍旧使用旧钞,二条为新旧兼用,三条为官府用新 钞按数目换旧钞。中书省听从他的第三条建议,于是给了真定新钞五十万贯。中统二年,刘 肃被任命为左三部尚书,官府的官曹典章制度,有很多是他参议制定的。不久,兼管商议中 书省事务。中统三年,退休,朝廷给予他一半俸禄。中统四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刘肃 性格从容和缓,有操守。他曾经收集各家关于《易》的学说,编为《读易备忘》。后来多次 受封为推忠赞治功臣、荣禄大夫、上柱国、大司徒、邢国公,谥号为文献。
1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 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 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 案。C 项,错在“侧重于古寺的客观描写”,“薄游草草寒侵袖”是说眼前的荒凉景象让诗 人感觉到寒意,“远思悠悠风满轩”是说寒风阵阵,让诗人感慨物是人非,追思荒远。应该 是侧重于诗人游览古寺的主观感受。故选 C。
15.
【参考答案】(1)通过描写自然环境表现“荒”,描写隆冬时节,黄昏时刻,寒风阵阵,远 树云烟迷蒙的寺景,营造荒凉萧瑟的氛围。(2)通过描写历史古迹表现“荒”。描写寺院中 的古迹,名人题诗、碑文依然清晰,但是人已不在,暗含迹存人亡的今昔感慨,物是人非, 追思荒远。(3)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荒”。通过“草草薄游”“寒风侵袖”“远思悠悠” 来表达了诗人失落怅惘的复杂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中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 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分析“诗 歌是如何表现‘荒’的”本诗的首联用“似荒村”总写了诗人微服暮游南禅寺的感受。接着 颔联通过描写寺院中的古迹,“壁上姓名今已远,碑阴人物了能言”,壁上的题诗和古碑上
的碑文清晰可见,但是作者已不在,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情。颈联又通过描写自然环境
表现“荒”,“薄游草草寒侵袖,远思悠悠风满轩”描写薄暮时分,寒风袭来,让人追思荒 远。而尾联的“携手出门烟树密”,通过远树云烟迷蒙的寺院景象,营造荒凉萧瑟的氛围。 “数僧离立语黄昏”,进一步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荒”。联系之前诗人的“草草薄 游”“寒风侵袖”“远思悠悠”的形象,这里又通过诗人眼前所见的黄昏时分僧人并立交谈 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的失落怅惘之情。
16.
【答案】(1)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 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 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 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本题中的哀、鉴、亦、拂、患等字,都要格外留意。
17.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 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 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 动一致。殊途同归: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语境强调过程,应选“不约而 同”。演变:发展变化。演化:演变,多指自然界的变化。语境指社会现象,应选“演变”。 尽管: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转折。即使:表示 假设的让步。语境表转折,应选“尽管”。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 来。表现:表示出来,故意显示自己,含贬义。语境指具体表现,应选“体现”。故选 B。
18.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 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 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
大。B 项,“对良渚文化,虽然尚未发现……”搭配不当。C 项,结构混乱,“文字具有记
录语言传承文化的工具”句式杂糅。D 项,语序不当,“虽然”应移到“良诸文化”之前; “……发现……思想”搭配不当。故选 A。
19.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 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 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在这之后的 1000 多年”中的“这”指代“良渚文 明”,应在最前面,排除 A 项、D 项;“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发生变化”与后文“在这个持 续变化的过程中”衔接紧密。因此应在最后面,排除 B 项。故选 C。
20.
【参考答案】(1)将情境一中的“垂念”改为“感念”;(2)将情境二中的“可望”改为“有 望”;(3)将情境三中的“光顾”改成“游览”;(4)将情境四中的“乔迁新居”改为“搬 新家”;(5)将情境四中的“府上”改为“家中”。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 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 运用。题中“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可望”在句中有歧 义,可是游客的心愿,也可指客观情况,这里也可改为“盼望”;“光顾”是个敬辞,光是 使增光彩的意思,顾是访问的意思;“乔迁”贺别人迁居或升官之辞;“府上”敬词,称对 方的住所或故乡。
21.
【参考答案】微公益指普通人用寓善于乐的方式参与的、将微小的爱心汇集并形成很强利他 性的社会力量的活动形式。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明确,这是一道下定义的题目, 定义的格式是“被定义概念=种差十邻近属概念”。本题被定义概念是“微公益”,种差可 以先从材料中提取出“微公益”的特点,邻近属概念是“活动形式”,然后进行整合。特点 有“普通人参与”“草根公益”“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 强大的社会力量”和“具有很强的利他性”“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然后按照顺序和字 数要求组织答案“微公益指普通人用寓善于乐的方式参与的、将微小的爱心汇集并形成很强
利他性的社会力量的活动形式”。
22.
【写作指导】审题要点:此作文题以名言为材料。文题材料紧扣时代脉搏,与当下热议的“幸 福”话题不谋而合。题目内容为日本作家芥川龙介曾说过的一段富有生活哲理的话。 首先,弄清材料涵义。读懂读透材料中蕴含的哲理是审题的关键,也是写作时准确立意与选 材的前提。材料的主旨由浅入深,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生的幸福离不开热爱日常琐事,即 我们要学会热爱生活中的琐事,学会从生活琐事中感悟、享受生活的幸福。二是“热爱琐事 之人又必为琐事所苦,并且必须微妙地受苦。”
故我们为从生活事中获得幸福,必须付出努力,必须做好受苦的准备,并以积极、乐观、 自信的态度坦然面对琐事中所受的挫折与困难,即在“微妙”的挫折与苦难中感受生活的幸 福两层含义中后者更重要,立意和选材要重点体现这一主旨。
其次,关注材料关键词。材料中两个修饰性的关键词不可忽视,一是“项事”,“琐” 即“细小、零碎、繁杂”。即日常小事,不是事国家兴亡之类的大事。二是“微妙,即轻微 的感受,不涉及大喜大悲的强烈情感。人生琐事,如影随形,人或执爱于琐事,于琐事中发 现独特的风景,获得幸福,微妙享受;或为琐事所役,困惑惆怅,难以割舍,纠结痛苦,这 取决于是否有超脱的智慧、平和的心态。
第三,立意时避免误区。立意的最佳角度应该从琐事与苦乐的关系出发,享受琐事中的 微苦微甜或在琐事的微苦中体验微甜。如果单纯谈苦乐关系,或者谈琐事的意义,不能算作 至切题意。
最后,选择确定文体。就大多数中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写作能力而言选择记叙文体,从亲 身经历的生活中选取切合题意的人和事,展开生动细腻的描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就不 难写出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有生活情趣与哲理的好文章来,写作基础较好对生活感悟较深 的学生,就可以选择散文类文体,围绕生活事中的“苦标来诠释自己对生活中福的独特感悟。 若仍旧选择了议论文来写,议论文最重要的是分析说理,而有效的分析说理就是找到矛盾切 入口,可以从琐事与大事、如何化苦为乐等角度深入剖析。下面这段文字就是会说理的文字:
谁导致了他们的不幸?是他们自己的心境。就算是枯燥无味的家事,也有其中的乐趣。 就像喂鸟这等琐事,也有其中的乐趣。关键是你有没有一颗热爱着生活的心,当你热爱着生 活时,生命力的一切都那么美好,即使是烦人的琐事。
立意:1.日常琐事微妙享受;2.于琐事处见人生大义;3.青色橄榄味;4.苦中品甜,乐 由心生;5.甲之蜜糖,乙之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