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00 KB
  • 2021-06-05 发布

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绝密★考试结束前 ‎ ‎2019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十五校联合体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 ‎1.本卷共 7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 一、语言文字运用。(48 分) ‎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蚁穴(xué) 承载(zài) 自给(gěi)自足 蓦(mò)然回首 B. 开埠(bù) 赫(hè)然 囤(tún)积粮食 字斟(zhēn)句酌 C. 逼仄(zè) 贫瘠(jí) 毋(wù)庸置疑 雾气氤氲(yūn)‎ D. 朝笏(hú) 瞭(1iào)望 书声琅(1áng)琅 奉为圭臬(ni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 A项,“自给自足”中“给”的读音为(jǐ)。‎ C项,“毋庸置疑”中“毋”的读音为(wú)。‎ D项,“朝笏”中“笏”的读音为(hù)。‎ 故选B。‎ ‎【点睛】字音题应注意“据义定音”的方法,要多积累总结、归类;要采取“记少不记多”的原则,多摸索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的场合等理解记忆。‎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傍晚时分,阳光不再炽热,炎热渐渐消褪,市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有的来到修葺一新的市民广 场聚在一起跳广场舞,有的和家人一起在小区附近悠闲地压马路……‎ B.‎ - 28 -‎ ‎ 在高速公路上拦车、强行索取帮助背离了“穷游”理念,逾越了法律红线,我们理解“穷游” 给青少年带来的历炼,但如此违法违规、罔顾安全地“穷游”是不可取的。‎ C. 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并没有单纯地把“正义战胜邪恶”的口号声嘶力竭地从头喊到尾,而是试图呈现出一个有着人类真实情感、内心徘徊于善恶之间的哪吒。‎ D. 闲是铁马冰河之后的万籁俱寂,是天色如水月如勾的清净明朗,但对大多数人而言,闲暇不啻奢侈品,每日晨光熹微、暮色深重之时,他们都急匆匆地奔波在路途之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项,“消褪”应改为“消退”;“压马路”应改为“轧马路”。‎ B项,“历炼”应改为“历练”。‎ D项,“月如勾”应改为“月如钩”。‎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巴马瑶族自治县打造的一道道旅游文化大餐使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 B. 美国不惜重金拉拢的乌克兰准备直接向中国送重要运输机的关键技术,这使美国勃然大怒。‎ C.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民众对社会事件反映趋稳,过激极端行为概率降低。‎ D. 法国里昂市长杰哈尔·科隆在 25 日表示,期待与中国在新丝路上紧密合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其用法;②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词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A项,“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语境是巴马瑶族自治县打造的一道道旅游文化大餐使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都得到了很好的彰显,使用正确。‎ - 28 -‎ B项,“勃然大怒”,突然变脸大发脾气。语境是美国得知乌克兰准备直接向中国送重要运输机的关键技术,非常不高兴,此处“勃然大怒”使用正确。‎ D项,“紧密”,非常密切的意思。语境是里昂市长期待与中国在新丝路上很密切地发展,使用正确。‎ C项,“反映”的意思:①物体的形象反着映射到另一个物体上;②把情况、意见等高速上级或有关部门;③通常指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反应”的意思:①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②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③化学反应。此处应该是人们对社会事件的一种态度,故用“反应”。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C。‎ ‎【点睛】要全面地掌握一个词语,应从读音、字形、意义、运用四个大的方面去把握。要尽量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词语的运用,在阅读课内和课外的文章中去体会词语。抓住整个句子,由整体到局部,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要弄懂成语的意义,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掌握成语之间词义的差别、使用对象的不同、感情色彩的区别、词义的轻重、是否符合语境等,考查是否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失当、不合逻辑、表意重复等。‎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此次任务中,研制人员给火箭的一个助推器安装了多个降落伞,在坠落过程中先后展开,成 功控制了助推器坠落时的姿态和方向。‎ B.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让这个卑微的小人物在垂危之际把他珍贵又略带滑稽的秘密暴露在众 人面前,震撼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C. 各地大力推进“互联网+义务植树”,积极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让更多的人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出力。‎ D. 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更会感到不快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病句有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主干:看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句式的混用、语序是否恰当、有无逻辑错误、句式杂糅等。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28 -‎ A项,结构混乱,可在“在坠落过程中先后展开”前加上主语“这些降落伞”或者将“了”换成“的”。‎ C项,搭配不当,在“生态文明建设”前加“推进”。 ‎ D项,关联词使用不当,根据语境应该用表假设的关联词,“即使”应和“也”搭配,构成“即使……也”。故将原来的“更会”改为“也会”,即后句变为“也会感到不快乐”。‎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下列各句是唐代诗人罗隐的《金陵夜泊》,现已打乱,其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金陵夜泊 罗隐 冷烟轻霭傍衰丛,此夕秦淮驻断蓬。 , 。‎ ‎ , 。 , 。‎ ‎①思量应在月明中 ②山带秋阴树影空 ③栖雁远惊沽酒火 ‎④地销王气波声急 ⑤乱鸦高避落帆风 ⑥六代精灵人不见 A. ③⑤④②⑥① B. ④②③⑤⑥① C. ⑥①③⑤④② D. ⑥①④②③⑤‎ ‎【答案】A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能力。做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 首先,判定这首诗的韵脚为“ong”韵,故①②⑤放在偶数句上。其次,判定诗歌内容的构成,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先写景后抒情,先写眼前之景(③⑤),后写想象之景(④②),最后抒发情感(⑥①),因此确定正确的语序是:③⑤④②⑥①‎ 故选A。‎ ‎【点睛】做排序题时还要注意利用句中的标志性语言来确定个别句子的先后承接、照应关系,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通读语段,检查确定。常见标志性语言如:‎ ‎①互相呼应关联词语: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若注意不到这一特点,将破坏分句问的逻辑联系,并造成结构混乱、语序不当,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②暗示性词语:换句话说、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首先、其次、再次、先前、后来、过去、现、将来、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诸如此类、所谓、例如……‎ ‎③能串联文意的指代性词语、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 ‎④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等。‎ ‎6.对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青丝染了霜烟,心事褪了红颜。(《如懿传》主题曲《梅香如故》)(对比)‎ B. 此生,如纸般薄命。(《延禧宫略》主题曲《雪落下的声音》)(比喻)‎ C. 爱恋依,爱恋依,愿今生常相随。(《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反复)‎ D.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主题曲《知否知否》)(借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A项,前半句“青丝染了霜烟”用了比喻,将白发比作“霜”;后半句“心事褪了红颜”用了拟人和夸张,心事使容颜衰老,没有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 故选A。‎ - 28 -‎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余自束发(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B. 朝菌不知晦朔(晦、朔:分别指每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 C. 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唐代官服制度规定,最低品级的文官官服为青色。)‎ D.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编伍:古代编制平民户口,五家为一“伍”。)‎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 B项,张冠李戴,选项将“晦”“朔”的含义弄反了,正确的表述是: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故选B ‎【点睛】平时应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吴之民方痛心焉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D. 翱翔蓬蒿之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判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色彩变化等等。‎ A项,“痛心”古义为“痛恨”,今义指内心伤痛。‎ B项,“博学”古义为“广博地学习”; 今义指一个人学识渊博。‎ C项,“天际”古义为“天空接壤”;今义指天边。‎ D项,“蓬蒿”古今同义,都蓬草蒿草。‎ 故选D。‎ ‎9.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28 -‎ A.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风如果积累得不够大,那么它承受(鹏的)巨大翅膀就没有力量。‎ B.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精神就会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般的心境也就由此具备了。‎ C. 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如果符契一样相合,面对前人的文章没有不叹息哀伤的。‎ D.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把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加快了燕国的灭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D项,“速”应解释“招致”,不应该解释为“加快”。‎ 故选D。‎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以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0.下列对《长亭送别》节选部分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A. “云”是道白,“旦”这里指正旦崔莺莺,“快活三”“朝天子”是词牌名。‎ B. 长亭别筵上,美酒佳肴不如“土和泥”,反映崔莺莺内心的痛苦和煎熬。‎ C. “相思泪”化用苏东坡的名句,典雅蕴藉;“这壁”“那壁”等口语活泼自然。‎ D.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表现了崔莺莺骄傲自满,看不上“虚名”“微利”。‎ - 28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曲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长亭送别》节选部分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快活三”“朝天子”是曲牌名,而不是词牌名。‎ C项,“相思泪”化用的是范仲淹的名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而不是苏东坡的。‎ D项,“表现了崔莺莺骄傲自满”的说法不准确,应改为“清高自傲”。‎ 故选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11.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先:表率 B. 按诛五人 按:按照(律令)‎ C. 傫然在墓者也 傫然:合并在一起的样子 D. 以大中丞抚吴者 抚:抚慰 ‎12.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A.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B. 抶而仆之 C. 吴之民方痛心焉 D.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1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的写作特色是叙议结合,叙述部分突出了五人的英勇事迹,议论部分强调了五人之死的意义重大。‎ B.‎ - 28 -‎ ‎ 选文叙述了以五人为代表的民众与阉党斗争的经过,笔触饱含情感,暗含了张溥对五人之义举的赞美。‎ C. 张溥逐一写出了与阉党斗争的五人的姓名,结构上紧扣题目,情感上表达了对五人“死于义”的崇敬。‎ D. 将五人英勇就义时的慷慨激昂、从容不迫与毛一鹭在厕所逃命的丑态进行对比,从而突显文章主旨。‎ ‎【答案】11. B 12. C 13. A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项,“按诛五人”的“按”,应解释为“追究”“查办”,而不是“按照(律令)”。‎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例句的“之”应解释为“的”,是结构助词。‎ A项,“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之”是代词。‎ C项,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D项,时间词后,起衬音作用,无实在意义。‎ 故选C。‎ ‎【13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对节选部分表达方式的分析有误。错在“选文的写作特色是叙议结合”这个地方。事实上,试题节选部分只有叙述部分,并没有“议”的部分,也就谈不上“叙议结合”了。‎ 故选A。‎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14.《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写贾宝玉出场时,插入后人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西江月(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 28 -‎ 西江月(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A. 反映了贾宝玉的性格的另外一面,“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B. 说明贾宝玉徒有英俊的外貌,其实不学无术,“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C. 告诫王孙公子,莫向宝玉学习,“寄言纨绔与高粱:莫效此儿形状”。‎ D. 概括了宝玉的性格特点,说明他蔑视世俗,不慕功名利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干要求选择: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ABC三项,都没有理解作者“似贬实褒”的手法,属于望文生义,故排除。‎ D项,《林黛玉进贾府》选用《西江月》二词,似贬实褒,点明贾宝玉不愿受封建传统束缚,厌恶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戏剧批评的历史几乎跟戏剧本身一样久远,它在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广阔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将杂乱无序的欣赏体验条理化、理论化,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戏剧批评的对象,首先是上演剧目。每有新戏上演,或旧戏重排,往往跟着一大堆评论发表。 很多戏在每轮演出过后,往往都要根据观众反应和批评家意见,做些调整与改进。许多经典剧目都 是在批评家和观众的千锤百炼下,经过一改再改才形成的。如曹禺的《雷雨》,最初发表时本来有序幕和尾声,但极少被导演采用,批评家也普遍认为它消弱了原作的悲剧效果和批评力量,因而在后来作者自编的各种版本中就都被删除了。但剧作家、导演、演员对观众反应和批评家意见,应该择善而从,切不可盲从。《茶馆》首演于 1958 年,最后以沈处长的三个“好”字结束,而到了1963‎ - 28 -‎ ‎ 年在批评家的指导下《茶馆》多了砸教堂、贴标语、抓学生等情节,全剧以“红大专”收束,改变了原作的情调和主题,直到“文革”后夏淳重排时才改正过来。‎ 戏剧批评也是观众交流欣赏体会的高级形式,所谓“高级”,是说戏剧批评是理性的分析,而欣赏则是感性的。感性经验既鲜活生动,见仁见智,带有很大的个人局限性,理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避免主观偏见。观众不仅要看戏,还应该读评论,听听别人的意见,也许会发现许多意想 不到的东西。如“反右派”运动之后,田汉作《关汉卿》,塑造了一个为民伸冤、反抗强权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次年郭沫若出版《蔡文姬》,写的是一个女诗人“归汉”的故事,歌颂了曹操文治 武功。表面看起来,两个戏各具特色,是由于导演的关系,后者的舞台艺术还超过了前者。但是,如果联系到两位作者的品性和他们在反右中的经历,恐怕就分出个思想高下来了。所以,我们需要读读有关评论,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科学的批评能够澄清思想、解除疑惑,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 戏剧批评更像是一座桥梁,一边连着创作和演出,一边连着读者与观众,两头都得熟悉,但却不属于任何一方。它是一项独立的认识活动,其使命是在艺术跟生活的结合处发现人,发现美。别林斯基说:“批评渊源于一个希腊字‘判断’,意思是‘做出判断’;因而批评就是‘判断’。”判断什么?当然是各种艺术现象的是非优劣,来龙去脉。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是批评家对现实的认识。 别林斯基认为:“批评总是跟它所判断的现象相适应的,因此,它是对于现实的认识。”‎ 鉴于此,今天的我们需要的仍然是独立自主、不溢美、不阿世、实事求是的戏剧批评。‎ ‎(节选自《戏剧艺术十五讲》,有删改)‎ ‎15.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批评家普遍认为曹禺《雷雨》的序幕和尾声削弱了原作的悲剧效果和批判力量,因而在后来一些版本的作品中,序幕和尾声都被删除了。‎ B. 在夏淳等批评家的指导下,《茶馆》一改原作的情调和主题,安排了砸教堂、贴标语、抓学生等情节,并以“红大专”收束整个作品。‎ C. 《关汉卿》塑造了为民伸冤、反抗强权的平民知识分子,《蔡文姬》写的是女诗人“归汉”的故事,两者各具特色,没有比较的价值。‎ D. 俄国理论家别林斯基认为“戏剧批评”就是判断,是批评家依据对现实的认识而对各种艺术现象的是非优劣,来龙去脉进行判断。‎ ‎16. 下列对文中“戏剧批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28 -‎ ‎ 戏剧批评的历史和戏剧一样久远,它以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广阔的背景知识为基础,能够将杂乱无序的欣赏体验条理化、理论化。‎ B. 不是所有的戏剧批评都是正确的,有的甚至会改变原作的情调和主题,剧作家、导演和演员对观众反应和批评家意见切不可盲从。‎ C. 观众有必要去读读有关的戏剧批评,这样就能避免主观偏见,得出一些比较深刻的结论,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D. 戏剧批评连接着创作和演出、观众与演员,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虽要熟悉两头,但它绝不附属于任何一方,是一项独立的认知活动。‎ ‎【答案】15. A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B项,“夏淳”并不是批评家,他是使《茶馆》回归原作的导演。‎ C项,文中没有说“没有比较的价值”。原文为“后者的舞台艺术还超过了前者。但是, 如果联系到两位作者的品性和他们在反右中的经历,恐怕就分出个思想高下来了”。‎ D项,别林斯基认为“批评”就是“判断”,但并不意味着“戏剧批评”就是判断。‎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戏剧批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项,偷换概念。原文说“戏剧批评的历史几乎跟戏剧本身一样久远”,选项少了“几乎”一词,故排除。‎ B项,曲解文意。“戏剧批评”不会改变原作的情调和主题,而是剧作家根据别人的戏剧批评改动作品才会改变原作的情调和主题。‎ - 28 -‎ C项,表意绝对。错在“这样就能避免主观偏见”这个地方。读戏剧批评不一定就能避免主观偏见,但只有通过阅读戏剧批评才能一定程度地避免主观偏见。‎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 ‎1.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就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方法。 ‎ ‎2、审题。审题干时先要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错误的一项”,再比较选项和题干,看是否答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却不是题干所问的问题。 ‎ ‎3.定位。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择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 ‎ ‎4.对照。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相互对照。 ‎ ‎5.选取。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其间需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力积累,快速而准确地判定选项正误。在做该类文章阅读题时,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就能很容易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共 1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雷雨(片段)‎ 曹禺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 - 28 -‎ ‎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侍萍 这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 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①‎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②‎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 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③‎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17. 分别分析文中加点部分的人物心理。‎ ‎18. 结合①句,分析周朴园 “汗涔涔地”的原因。‎ ‎19. 分别理解两处划横线句的含意。‎ - 28 -‎ ‎20. 理解②③两处的舞台说明及相关台词。‎ ‎【答案】17. ①夸奖的话从周朴园嘴里说出,更可反衬出其内心的虚伪、灵魂的卑劣;②鲁侍萍的自贬恰恰表现了三十年前发生的事对她的打击之大,以及其内心的怨愤之重。 ‎ ‎18. 周朴园对于自己在三十年前犯下的罪恶,原以为没有人知道他的罪恶,可以瞒天过海了,没想到有人仍然知道得这么详细,这么清楚,能够揭穿他的老底,这事大出他的意外,使得他“汗涔涔地”,紧张(心虚)惶恐(害怕)到了极点。 ‎ ‎19. 第一句:周朴园料定鲁侍萍此次来肯定有所图,所以如此发问。第二句:周朴园对侍萍的性格非常了解,他认为鲁侍萍此次来,肯定有人出谋划策,表现了周朴园奸诈多疑的性格。 ‎ ‎20. ①由“悲愤”这个舞台说明表现出侍萍的性格不只是软弱,她对周朴园所作所为的不满表现了她性格中坚强的一面;②她说“命”说“天”表现出她对自己的悲惨遭遇的根源尚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③她说“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说明侍萍对周朴园的伪君子面目已经看透,并对他恨之入骨。‎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心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有的还要结合上下文以及全文内容,看人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有什么样的表情、反应等。根据这些揣摩出人物的情感有哪些方面,最后用通顺的语句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即可。题干要求分别分析文中加点部分的人物心理。‎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首先周朴园把鲁侍萍称为小姐,说她“很贤惠”“很规矩”,其本质是为了美化他记忆中的鲁侍萍的形象,突显出他本人的身份和地位,从而体现了他内心的虚伪、灵魂的卑劣。鲁侍萍的话,“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通过否定自己来直接突出了周朴园的虚伪,当然,其内在是有怨愤之情的。‎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义,品味语言艺术魅力的能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题干要求结合①句,分析周朴园 - 28 -‎ ‎ “汗涔涔地”的原因。面对鲁侍萍如此详细的描述,周朴园内心是害怕、心虚的。他原以为这件事情神不知、鬼不觉的,不会有人知道的,可一个女人却对情况非常了解,而这个人竟然是——鲁侍萍,所以周朴园的内心是惶恐不安的,是害怕被揭穿的 。‎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题干要求分别理解两处划横线句的含意。要善于从表面意思和深沉意思两个角度思考。‎ 第一处周朴园的话语是呵斥,从“忽然严厉地”可以看出,在周朴园看来,鲁侍萍此次前来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的,要么为了儿子,要么为了钱。第二处直接用了“指使”一词,可见在周朴园这个冷血的剥削阶级眼中的鲁侍萍此次前来一定是有人帮忙策划的,一定是有“预谋”的,而在他看来要么为了谋取钱财,要么为了让他身败名裂,由此可见周朴园的伪善的外表下是奸诈多疑的嘴脸。‎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题干要求:理解②③两处的舞台说明及相关台词。‎ 首先,此两处的舞台说明是对剧中人物鲁侍萍的心理描写的相关说明。“悲愤”一词突出了她对周朴园极度厌恶的情感,进而可推测出她性格中坚强的一面。其次,“不公平的命”可以看出鲁侍萍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悲剧的根源,而将这一切推到“命”上,可见她对自己遭遇认识不够深刻。第二处舞台说明是“怨愤”,比“悲愤”的程度增加了些,结合她紧接着呐喊出的话——“我以为你早死了”表现出了鲁侍萍对周朴园的诅咒和无比仇恨的情感。‎ ‎【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 ‎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 - 28 -‎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古诗文阅读。(共 9分)‎ ‎(一)‎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 题。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1.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 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这里指使成为边邑 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为:给予 D.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损害 ‎22.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 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夫晋,何厌之有 D. 是寡人之过也 吾其还也。‎ ‎2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国联合秦国发动攻打郑国的军事行动,给郑国带来了亡国的危机,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 郑伯有用人不当的缺点,但也能勇于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显示出了作为政治家的人格魅力。‎ - 28 -‎ C. 烛之武抓住秦伯心理,晓之以利,直接指出晋国的政治野心,步步深入,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D. 最后晋文公提出“不仁、不知、不武”的看法,作出撤军的决定,气氛又缓和下来,曲折有致。‎ ‎24. 翻译文中画线句。‎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21. B 22. A 23. C ‎ ‎24. (1)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2)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 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一项。‎ B项,“鄙”,这里名词用作意动,译为“把……当作边邑”。‎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辨析,平时要注意积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牢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表示引进对象,可译为“对”。‎ B项,“以”:前者是介词,可译为“用,拿”;后者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C项,“之”:前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后者用于宾语前置句中,起“提宾”的作用。D项,“也”:前者用于判断句句末,增强判断语气;后者与句子前面的“其”连用,表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故选A。‎ ‎【23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分析不当,错在“直接指出晋国的政治野心”中的“直接”的表述上,从原文“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等语句看出烛之武并不是直接指出,而是委婉曲折地说出。‎ 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译作“把……当作”;“行李”,古今异义词,句中指“外交使节”;“乏困”,形容词作名词,可译为“缺乏的东西”;“无所”,译为“没有……的”。‎ 第(2)句采分点:“夫人”,古今异义词,句中译为“那个人”;“敝”,形作动,可译为“使……受损害”;“与”,动词,“结交”;“知”,通“明智”。‎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 28 -‎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二)‎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 - 28 -‎ 材料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五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25. 材料一体现了孟子继承了孔子中庸之道中_________ 的思想。‎ ‎26. 上述两则材料在“诚信”的认识上是否存在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25. 灵活变通(通权达变)(执中守义、中正平和) ‎ ‎26. 不矛盾。材料二强调的是诚信对于人的重要性,是重要的道德品质。而材料一中强调的是道义的原则性,与道义相比,诚信又是次要的,如果说承诺违背了道义也可以不守信。这体现了灵活变通与讲究原则性的统一。‎ ‎【解析】‎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述和分析文本语段内容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熟悉文本,先通读几遍语段,然后提炼关键语句,获取大意;如果是叙述性文段则从记叙文的六要素角度去归纳,并指出其在整个文本中的作用即可。‎ 中庸之道强调三个特点,即“灵活性”“原则性”“适度性”。材料一,认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据此可以得出结论为“灵活变通”,当然如果答“通权达变”“执中守义”“中正平和”等,意思相近亦可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要点的筛选概括和比较分析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熟悉文本,先通读几遍语段,然后筛选提炼关键语句,为比较分析做准备;紧接着找出比较的角度,从不同点和相同处等层面去思考。题干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上述两则材料在“诚信”的认识上是否存在矛盾? 首先要做出判断,是否矛盾,其次,结合材料分析。通览两则材料可知:二者并不矛盾。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但是,孟子更强调的是道义的重要性,即相比较于诚信而言, “道义”更重要。‎ ‎【点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 28 -‎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材料二:‎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他怎么办。就像大车的横木两头没有活键,车的横木两头少了关扣一样,怎么能行驶呢?”‎ ‎(三)古诗文默写。(6 分) ‎ ‎2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________,_______。”(《论语》) ‎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 ‎(3)渔舟唱晚,_____。雁阵惊寒,______。(《滕王阁序》) ‎ ‎(4)_______,_____。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 ‎(5)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__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答案】 (1).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2). 其不善者恶之 (3). 人间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响穷彭蠡之滨 (6). 声断衡阳之浦 (7). 曲罢曾教善才服 (8). 妆成每被秋娘妒 (9). 万里归船弄长笛 (10). 此心吾与白鸥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善”“恶”“尊”“彭蠡”“浦”“妆”“妒”“弄”“白鸥”“盟”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四、作文。(60 分)‎ ‎2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 28 -‎ 面对疫情,习近平表示,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 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得套作、抄袭。‎ ‎【答案】例文:‎ 立足平凡,争做英雄 ‎ 曾经以为,英雄离我们很远,远得好似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的星星。我们只能仰望。如今我终于明白,其实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他们不是遥不可及,也并非高不可攀。‎ ‎ 2019 年 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31 日下午,救火队员遇突发林火爆燃,27 名森林消防队员和 3 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危险时刻,他们用生命守护百姓安宁。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可生活中,他们就是母亲普通的儿子,在凉山州森林消防支队战士的心中,他们就是自己最亲最近的战友。‎ ‎ 2018年5月14日,重庆飞往拉萨的航班,挡风玻璃突然爆裂、脱落,驾驶舱瞬间失压,气温骤降到零下40度。生死关头,机长刘传健果断应对,平安将飞机降落,确保了119名旅客的生命安全。事后,刘机长向大家分享了他长达28年的飞行生涯,身体力行地告诉人们,“把平凡做到极致就是非凡”。‎ ‎ 是的,人,生来都是平凡的,但真正的伟大,就在于拥有脆弱的凡人之躯却拥有不可战胜的神性。只要我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做到极致,那么平凡的我们也会拥有非凡的人生,这样的我们就是英雄。‎ ‎ 扫雷战士杜富国原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守护边疆的士兵之一,可危险面前,他总是挡在战友的前面。在这个平凡人身上,发扬了深刻的奉献主义精神,成就了伟大。无臂“飞鱼”许庆不分昼夜苦练游泳,夺得奥运会冠军,在这个残障人士应得到社会救济的时代,他用不懈的奋斗将平凡变成伟大。董明珠从基层业务员打拼到格力总裁,在那个女性不被人看好的社会里,她用努力生活的信念,成就伟大。‎ ‎ 习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时说:“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 ‎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英雄精神永远熠熠闪光。英雄不仅民族图谱上的坐标,更是走向未来的信念基石。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立足平凡岗位,铸就了可歌可泣的新时代英雄精神。作为青年的我们,倾听英雄故事,弘扬英雄精神,更要传承英雄信念。立足平凡,创造伟大,争做英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这是一则材料作文。作文材料选自习近平对疫情的讲话,赞扬英雄模范们的伟大,其核心是“伟大”和“平凡”之间的关联,即“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平凡的人生缔造了伟大的事业,此为第一层。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去写“伟大”与“平凡”之间的关系。第二层说的是如何才能达到伟大,我们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地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即成就伟大的三大必要条件。 从这个角度可以去写平凡的人如何成就伟大。第三层说的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实现人生的伟大,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伟大的成就。从这个角度可以去写伟大的人生、伟大的成就。综上,写作核心应围绕“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这一话题展开。‎ 立意角度:‎ ‎1.崇尚英雄争做英雄。‎ ‎2.立足平凡,争做英雄。‎ ‎3.英雄也从平凡来。‎ ‎4.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结构层次:‎ 这是一段引语式的材料。“勇于担当 创造未来”,议论文文体。开篇提出话题“责任与担当”,从《无问西东》引出观点:只有勇于担当,才能创造未来。正文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提出三个分论点,并以人物、事例佐证:不悲观,不放弃,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勇于担当;不推卸不逃避,勇于担当。最后联系现实,指出青年人要勇抗国家大任。结尾以习近平的话,引出呼吁:责任的大旗正向我们递来,我们应不负韶华,共同振兴国家。‎ 素材积累:‎ ‎1.‎ - 28 -‎ ‎ 每个凡人的身上都蕴含高尚的品格,就看你是否挖掘。白求恩为援助中国的解放事业,不远万里参加抗日,最终牺牲在中国。毛泽东称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即使是处于最不起眼岗位,但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定会散发崇高的光芒。时传祥掏了一辈子粪,毫无怨言;铁人王进喜在发生井喷时不顾个人安危,用血肉之躯拌水泥……他们是平凡之人,但却是我们心中最高尚的英雄,民族的脊梁。‎ ‎2. 平凡之人在坚守与执着中迎来不凡。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有言:“把每简单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平凡。”中印边境的一户牧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十年如一日自觉巡视边境,每天升起自制的五星国旗,守卫着国土。他们就像沙子,默默无闻,但却成了光彩夺目的明珠,闪耀雪域。‎ ‎3.“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获得共和国殊荣的国家英雄们,无一不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造就了不平凡的功绩。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到“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从历经战火洗礼的志愿军一级英雄李延年到60余年深藏功与名的张富清,从杂交水稻研究开创者袁隆平到毕生致力于中医药研究的屠呦呦,还有60余年扎根基层的农村先进模范申纪兰、人民教育家于漪……他们的事迹和贡献永远写入了共和国史册!‎ ‎4.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也许你没有耀眼的外表,也没有超常的智慧,更没有寄情山水的旷放,但这并不代表你碌碌无为,而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你是在默默无闻中奉献,在孤独坚守中闪光,在精益求精中升华。‎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 - 28 -‎ - 28 -‎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