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4.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 祝 福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钝响(dùn) (2)寒暄(xuān) (3)草窠(kē)
(4)俨然(yǎn) (5)悚然(sǒng) (6)踌蹰(chóu chú)
(7)谬种(miù) (8)形骸(hái) (9)歆享(xīn)
(10)牲醴(lǐ) (11)蹙缩(cù) (12)讪讪(shàn )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槛 (2)拓
(3)拗 (4)咽
2.语境辨析法
(5)为了便于监(jiān)督学生读书,国子监(jiàn)还把教师的办公室设在了教室旁边。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中止·终止
“中止”是中途停止,多属主观行为,强调过程中被打断,可以继续,也可以停止。“终止”是最终停止,多属客观行为,强调结果。二者都有“停止”的意思,前者强调中途停止,后者强调最终停止。
2.明确词义
(1)沸反盈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投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百无聊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有不测风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2)无路可走,无处投奔,
- 11 -
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3)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4)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脸上骨瘦如柴,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jiān)或一伦,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间(jiàn) 伦—轮 骨瘦如柴—瘦削不堪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________。
A.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
B.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C.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D.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
C [只有燃放强烈,空气里才能散满火药香,排除A、D两项;另根据逻辑关系(光速>声速>风速),先见“燃放”,再听见声音,然后闻到火药香,排除B项。]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鲁镇乱成一团糟。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途易辙,出现了两个主语,应在“鲁镇”前加一个“将”字。
[资料链接]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02年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祝福》写于1924年。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
- 11 -
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推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严重束缚着她们的身心,妇女解放问题成为鲁迅这一时期探索的主要问题。因此鲁迅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了《祝福》这篇小说。
[文本鉴赏]
小说通过对祥林嫂这一中国社会最底层、最苦难的劳动妇女典型形象的塑造以及她被冷酷残忍的“病态社会”摧残乃至吞噬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吃人的旧社会的罪恶,指出了反封建的必要性。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寂然死去 ②再到鲁镇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1~33)和结尾部分(112),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和结尾都描写了祝福的景象,这种特定环境的描写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环境,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结尾的景物描写则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了“我”的心情,与开头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中心,同时在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
2.“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句中的“如此”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11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此”指的是鲁镇上各家各户“祝福”的盛况。揭示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3.描写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对塑造鲁四老爷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个保守、反动的理学监生的书房。大红的“寿”字和祥林嫂的死形成对照,“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与鲁四老爷大骂新党、大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形成鲜明对照,这样言行不一,对鲁四老爷起到嘲讽批判的作用,有力地表现了鲁四老爷的虚伪、保守和反动。
4.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请在第一部分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句子:“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作用:造成悬念;形成对比,增添悲剧气氛;突出主题,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一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吸引读者: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死去?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66~111),回答下面的问题
5.请简要概括本部分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
[答案] 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成了人们取笑的材料;③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6.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鲁镇人们的反应说明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她,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鲁镇人们的反应说明了当时社会是一种愚昧、麻木和残酷的生命形态。
7.结合上下文,探讨第88段中“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下文“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相照应,这样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蜜和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8.有人说鲁迅的小说善于刻画眼睛,这篇小说被认为是刻画眼睛的典范。文中几次写祥林嫂的“眼睛”?这些对“眼睛”的描写暗示了祥林嫂怎样的精神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眼睛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后——眼光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 11 -
不让祝福——失神、眼睛窈陷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魂灵——眼睛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9.本文是一出人间悲剧,题目为什么要用“祝福”二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情节: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②线索:“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起到线索的作用。③主题: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10.祥林嫂作为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最终被封建礼教吞噬。在她身上究竟有没有反抗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有反抗精神。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在身上的罪名,努力洗清;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产生了怀疑。
(观点二)没有反抗精神。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在身上的罪名,努力洗清,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更恐怖的深渊。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传神的肖像描写
本文在塑造祥林嫂这一形象时采用了肖像描写的方法,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肖像描写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
2.写法指导
人物肖像描写“四方法”
- 11 -
肖像描写是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它包括描绘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1)工笔法。指用细腻的笔触对人或事物作详尽而细致入微的描摹,它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铺陈渲染,语言精巧细腻,富于色彩。如《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就采用了此法。
(2)白描法。指不用或少用色彩浓烈的修饰性词语,不加渲染烘托,只是用简洁质朴的文字,勾勒人物形象的一种写法。它的特点是语言平实,线条清晰。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就采用的此法。
(3)画龙点睛法。指通过描写人物的眼睛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的一种肖像描写方法。这是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从中透露出人的内心世界。鲁迅说:“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总是在眼光、眼神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很多作家都很重视描写人物的眼睛。
(4)夸张漫画法。指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对人物外貌中最具特色的部位进行描绘的一种写法。它的特点在于从“点”上用力。通常用在作者需要加以鞭挞、批评的喜剧性人物身上。
用起绰号的方法来概括人物精神面貌和肖像特征就属于漫画法。鲁迅先生经常用这种方法写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如“红鼻子老拱”是一个酒徒,“雪花膏”是个心灵空虚的纨绔公子,“红眼睛阿义”是个贪婪残暴的牢头。再如“三角脸”“山羊胡子”“花白胡子”“长胡子”“驼背五少爷”等,都是以绰号概括肖像特征的。同样,我们在写作时运用这种方法,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写一个非常肥胖的同学,可以亲切地叫他“小胖子”,等等。
3.迁移运用
参照右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看到您的画像,我自然想起您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觉得这诗句正是您一生的真实写照,
- 11 -
也是您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人格的全部体现。您目光犀利,眉头紧锁,面容消瘦,留着一撇浓黑的胡须,表情非常严肃又非常慈祥,从中可以想见您的清苦、刚直、坦然。您一头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约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当真一副怒发冲冠的样子。您是新文学的伟大旗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您的文章独抒新见,入木三分。而您的杂文则是匕首,是投枪,是飞镖,直刺向黑暗社会,使反动统治者胆战心惊。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冷漠是一把利剑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悲剧人物。封建思想对她的影响,以及那些将听祥林嫂讲故事当作安慰的无聊的、麻木的看客,更突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捐了门槛之后仍然不被理解成了祥林嫂内心永远的痛。也正是不被理解的痛苦,才让她在别人的“祝福”声中死去,她的死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冷漠还或多或少存在,愿我们每个人心中多一些责任,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同情与善良,温暖他人,照亮整个社会。
【应用角度】 “冷漠”“让世界充满爱”“伸出温暖的手”等。
2.素材应用
冷漠,是存在于人类中可怕的病毒,是杀人不见血的魔鬼。鲁镇人们的冷漠把命运悲惨的祥林嫂推向了死亡,显示了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十八个路人的冷漠夺走了两岁儿童小悦悦的生命,也将整个社会推入了一个冰窟窿,冷漠让世界变得越来越残酷。
只有拒绝冷漠,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地和谐相处,人们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社会才能稳步前进,世界才会充满爱。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温暖他人,温暖世界。
[群文阅读]
导读:世代为人景仰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鲁迅,是人而不是神。他没有把一个充满光明、幸福的美好世界描绘给人们,却以炽热的革命战斗激情感召着无数革命志士,他的思想成为鼓舞人们战斗的光辉旗帜。鲁迅是我们民族灵魂的象征,这样一个“民族魂”,我们不能忘记,“树人”需要鲁迅。
人间鲁迅
⊙林贤治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也无须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唯以他的人格和思想,招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
- 11 -
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 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成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者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思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树人”需要鲁迅
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
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奥数、英文是两种特别的东西,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识”),且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更是难得如同蜀道,以致大部分同学都“仰天胁息坐长叹”。
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但这能成为我们怕的理由吗?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浅显的?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让红尘掩盖了它们?
世事沧海桑田,思想却亘古不变。
“鲁迅”这个名词就其本质,已经不再是周树人的笔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称,而是正义力量的象征。试看当今社会,孔乙己化身为教授,不是“窃书”,
- 11 -
而是“抄书”;阿Q复活了,在网络炫富炫阔;祥林嫂复活了,在底层呻吟;乏走狗复活了,披着专家学者的镀金外衣,依然向着穷人狂吠;闰土复活了,失学打工,没有了美丽的家园……谁怕鲁迅?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
中学生不应怕鲁迅,应当正视社会现实,不能只沉迷于书本。脱离社会的书本知识断然不能有助于中国的进步!
如果中学生只被奥数、英文统治头脑,只为分数而学,到头来,思想必定是一片废墟。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损毁我们的未来,未来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怕鲁迅,就难“树人”。“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望晨曦!
建议阅读篇目:
《孔乙己》 鲁迅
《狂人日记》 鲁迅
《阿Q正传》 鲁迅
[积文化常识]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
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1)新年:一年的第一天。“春节”称为农历新年,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东汉崔寔(shí)《四民月令》载:“正月一日,是谓正日,洁祀祖祢,进酒降神。”家人皆着鲜衣,少年依次给长者拜年祝贺,放爆竹,家宴时,饮椒柏酒,放五辛盘(葱、蒜、韭菜、茼蒿、芥菜),邻里亲戚,不分贫富,互相拜贺祝福;家家门上钉上桃木板,称“桃符”,每年更换一块新的。
(2)元宵: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称“元宵节、元夜、灯节”。唐宋两代元宵观灯成为盛事,官宦人家的公子小姐、市民之家的翁妪少年均走街串巷,尽情观灯,毫无避忌。除官家搭设彩棚,悬挂各种奇异灯笼,各店铺、富贵人家也在自家门前悬挂彩灯,供人观赏。
(3)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唐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宋黄庭坚《清明》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4)端午:也叫“五月节、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个节日从战国延续至今。传说楚人为纪念屈原,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包粽子,用艾蒿或剪成剑形的蒲叶插在房檐,用艾水洗脸,都是为了除秽辟邪。唐宋以后,端午被定为大节,朝廷常给百官赏赐。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古文今译] 乐是因天下而乐,忧是因天下而忧,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
- 11 -
是从来没有过的。
[知行启迪] 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更为完整地体现了孟子政治学说中“与民同乐”的民本主义思想。这使我们想到,宋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传诵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正是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而生发出来的吗?
不过,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与民同乐同忧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确注入了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而且,也具有更为浓厚的悲剧色彩。所以,它更激动人心,更为人们所传诵。
- 11 -
相关文档
- 新教材2020-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必2021-06-0513页
-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学考规2021-06-055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祝福2021-06-058页
-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 1-2《祝福2021-06-0514页
- 2020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2 祝福优选2021-06-057页
- 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2021-06-056页
- 2020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祝福》知2021-06-057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祝福2021-06-0412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8:第2021-06-045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7:第2课 2021-06-0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