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00 KB
  • 2021-06-05 发布

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房山区2020年高三衔接诊断试卷 语 文 本试卷共12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一、本大题共5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染病一直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比战争、革命更为深刻和全面,因为疾病直接攻击文明的核心和根基——人类自身。不过传染病也催生了现代公共卫生,推动了医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预期寿命的增加也正是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最大成果。‎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对突发的、引起大量死亡的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把它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包括神力、恶魔、星象等,会认为生病是得罪了上苍、祖先,是某种神力或者是恶魔的左右,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等。最早的公共卫生办法是隔离和检疫,这一办法逐渐形成制度。比如在黑死病流行期间,拉古萨共和国设立了检疫制度。当时规定外来船只进入港口需要做30天的隔离,后来又延长到40天。之后这种制度固定下来,形成了专有名词“海港检疫”。‎ 人类真正认识到传染病的原因是在19世纪的下半期,大概在1886年才确定了所谓的病原生物学,认为很多传染病来自病原生物体,提出“病因-环境-宿主”模式,这一认识成为传染病防治的科学基础。这一时期德国的公共卫生学家皮腾科费尔证明了传染病的发病,除了病原体有致病微生物、毒性以外,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所以仅感染病菌不一定会患病,患病应该还与个体的免疫系统有关。在人类对传染病的控制中,重要的是怎么提高自身免疫力,其中一个关键方法是通过主动免疫,也就是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传染病,消灭天花就是在全球人群中普遍接种牛痘疫苗产生的巨大成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许多传染病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主要归功于疫苗的广泛使用。从出生时就开始的预防接种,使得许多严重危及婴幼儿健康与生命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如麻疹、百日咳、白喉。‎ ‎(取材于张大庆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1980年5月28日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世界范围内消灭。这是人类历史上彻底根除的第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人类与疾病的漫长斗争中取得的一项划时代的胜利。它标志着在此之前主要是生物致病菌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专家指出,以后的主要疾病应该是由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发的慢病,如癌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等。但事实是,即便在丰衣足食的今天,传染病也从来没有退出过历史的舞台。而且从生物的相生相克和相互利用来看,很多微生物都需要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宿主,除了一般的动物之外,还有我们人类。‎ 当今人们面临的传染病仍有无数种,各种新老传染病仍有各自存在的方式,它们并没有完全灭绝。其一,旧有传染病会在新形式下爆发,而且有些疾病看似消灭了,但实际上是以新的形式死灰复燃,如结核病;其二,变化是永恒的,新的传染病总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产生,比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其三,随着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滥用抗生素)也会产生新的传染病,如每年的流感变异病毒引起的不同流感等。在此情况下,就不能把当代的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移简单地看作是慢病替代传染病,而是两大类疾病和两种医学模式并存,或者说是传染病与慢病处于犬牙交错状态。‎ 虽然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但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并没有退出人们的生活领域。或者说,生物致病原本身就在与人类分享自然这一生态环境,并相互竞争。从近年来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看,人们低估了传染病原体极强的再生能力和它们产生抗药性的能力。‎ ‎2003年SARS肆虐之前,艾滋病传播越来越严重之时,世界卫生组织就已认识到了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的这个趋势和事实,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而2019新型冠状病毒正是新老传染病的交叉点,同时也是传染病一有机会就会痛下毒手的典型。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松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也不能因为种种困难放弃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取材于光明网张田勘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任何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人们往往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信息混杂期、无序恐慌期、过度反应期、理性应对期、缓解恢复期。而依法科学应对突发疾病是自2003年抗击“非典”以来社会各界形成的普遍性共识。‎ 以今年的疫情防控为例,疫情控制初期,我们的认识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因此政府发布的疫情防控措施主要是对聚集性的人员进行管控,包括取消各种集会,关闭集市、影院,封闭发生疫情的社区,等等。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规律的科学认识,气溶胶传播又进入人们的视野,因此尽量少外出、不外出,外出必须戴口罩就成为具有强制性的政府法令。‎ 在全球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谣言的传播速度实在太快了。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各种谣言层出不穷,对社会秩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可以说疫情谣言的传播威力,并不亚于病毒。如何积极应对疫情谣言的扩散呢?关键是信息要及时准确,比如我国SARS之后建立的传染病直报体系;其次过程要透明,如同处理台风等自然灾害一样。‎ 面对传染病,我们相信,依靠科学,依靠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友爱精神,人类可以从容面对各类传染病的挑战,不断提升人类健康的水平。 ‎ ‎(取材于光明网吕廷君等人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有效控制传染病能帮助人们改善健康状况,增加预期寿命。‎ B. 采用隔离和检疫并逐渐形成制度是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C. 自身免疫力的强弱关系到人们在感染病菌以后是否会患病。‎ D. 婴儿出生接种疫苗使得曾经危害儿童的传染病都彻底消失。‎ ‎2.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天花消灭之前主要是生物致病菌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生命。‎ B. 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导致各种传染病也产生了新的形式。‎ C. 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传染病的产生。‎ D. 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因此需要提高警惕,积极行动。‎ ‎3. 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丰衣足食:指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B. 相生相克:指物质的互相生发以及互相克制的关系。‎ C. 死灰复燃:指已经消失了的又重新活跃起来。‎ D. 犬牙交错:形容事物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4.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如果能够做到积极应对,就容易进入缓解恢复期。‎ B. 外出必须戴口罩的政府法令的制定主要基于新冠病毒可通过聚集进行传播。‎ C. 要了解并准确认识一种新型传染病是需要时间的,新型冠状病毒也不例外。‎ D. 在全球化时代,信息及时准确、过程透明也是应对传染病风险的关键举措。‎ ‎5.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过程。‎ ‎【答案】1. D 2. B 3. D 4. B ‎ ‎5. (1)人类社会早期,人们把传染病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2)19世纪的下半期,人们认识到传染病来自于病原生物体,并提出了“病因-环境-宿主”的模式。(3)传染病的发病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4)人们认识到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提出了“防范”的新理念。(5)依法科学应对突发疾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D项,“婴儿出生接种疫苗使得曾经危害儿童的传染病都彻底消失”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从出生时就开始的预防接种,使得许多严重危及婴幼儿健康与生命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如麻疹、百日咳、白喉”分析可知,接种疫苗使曾经危害儿童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并非彻底消失,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B项,“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导致各种传染病也产生了新的形式”说法错误。结合材料“当今人们面临的传染病仍有无数种,各种新老传染病仍有各自存在的方式,它们并没有完全灭绝”“虽然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但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并没有退出人们的生活领域”分析可知,“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传染病产生了新的形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D项,错误。结合材料“在此情况下,就不能把当代的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移简单地看作是慢病替代传染病,而是两大类疾病和两种医学模式并存,或者说是传染病与慢病处于犬牙交错状态”分析可知,“犬牙交错”在文中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重因素参差交错。‎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B项,“外出必须戴口罩的政府法令的制定主要基于新冠病毒可通过聚集进行传播”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以今年的疫情防控为例,疫情控制初期,我们的认识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因此政府发布的疫情防控措施主要是对聚集性的人员进行管控,包括取消各种集会,关闭集市、影院,封闭发生疫情的社区,等等”分析可知,政府发布的疫情防控措施主要是对聚集性的人员进行管控是基于新冠病毒可通过聚集进行传播,外出必须戴口罩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本题题干要求“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过程”,结合材料一“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对突发的、引起大量死亡的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把它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包括神力、恶魔、星象等,会认为生病是得罪了上苍、祖先,是某种神力或者是恶魔的左右,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等”分析可知,人类社会早期,人们把传染病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结合材料一“人类真正认识到传染病的原因是在19世纪的下半期,大概在1886年才确定了所谓的病原生物学,认为很多传染病来自病原生物体,提出“病因——环境——宿主”模式,这一认识成为传染病防治的科学基础”分析可知,19‎ 世纪的下半期,人们认识到传染病来自于病原生物体,并提出了“病因——环境——宿主”的模式;结合材料一“这一时期德国的公共卫生学家皮腾科费尔证明了传染病的发病,除了病原体有致病微生物、毒性以外,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材料二“随着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滥用抗生素)也会产生新的传染病,如每年的流感变异病毒引起的不同流感等”分析可知,传染病的发病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结合材料二“2003年SARS肆虐之前,艾滋病传播越来越严重之时,世界卫生组织就已认识到了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的这个趋势和事实,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分析可知,人们认识到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提出了“防范”的新理念。结合材料“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任何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人们往往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信息混杂期、无序恐慌期、过度反应期、理性应对期、缓解恢复期。而依法科学应对突发疾病是自2003年抗击‘非典’以来社会各界形成的普遍性共识”分析可知,要依法科学应对突发疾病。‎ ‎【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共18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者也。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自此观之,陈无宇①之可丑亦重矣,其与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也,形虽同,取舍之殊,岂不远哉?‎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而问曰:“尧理天下,吾子立为诸侯。今至于我而辞之,故何也?”伯成子高曰:“当尧之时,未赏而民劝,未罚而民畏。民不知怨,不知说,愉愉其如赤子。今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后世之乱自此始。夫子盍行乎?无虑吾农事!”协而耰②,遂不顾。夫为诸侯,名显荣,实佚乐,继嗣皆得其泽,伯成子高不待问而知之,然而辞为诸侯者,以禁后世之乱也。‎ 辛宽见鲁缪公曰:“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昔者太公望封于营丘之渚,海阻山高,险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广,子孙弥隆。吾先君周公封于鲁,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是故地日削,子孙弥杀。”辛宽出,南宫括入见。公曰:“今者宽也非周公,其辞若是也。”南宫括对曰:“宽少者,弗识也。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夫贤者岂欲其子孙之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哉?小人哉宽也!”今使燕爵③‎ 为鸿鹄凤皇④虑,则必不得矣。其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愚庳之民,其为贤者虑,亦犹此也。固妄诽訾,岂不悲哉?‎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大息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达乎分,仁爱之心识也,故能以必死见其义。‎ ‎(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陈无宇:齐国大夫,与鲍文子攻打栾氏、高氏,栾、高出奔,陈、鲍就分其土地财产。②耰:播种后用土盖上种子。③爵:通“雀”。④凤皇:凤凰。‎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无宇之可丑亦重矣 丑:凶恶 B. 未赏而民劝 劝:勉力 C. 今者宽也非周公 非:非议 D. 戎夷违齐如鲁 违:离开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而固处之以身者也 固妄诽訾 B. 禹趋就下风而问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无山林溪谷之险 则未之识 D. 道其不济夫 其皆出于此乎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愉愉其如赤子 就像小孩子一样和悦 B. 无虑吾农事 不要打扰我耕种 C. 子孙弥杀 子孙杀人更多 D. 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又怎么能给国家杰出的人衣服呢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文章依次列举了伯成子高、周公、戎夷三人的事例,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 B. 第2段将尧、舜时期百姓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说明伯成子高是因不满百姓的做法而选择“耕在野”。‎ C. 第3段写辛宽对鲁缪公提及先君周公受封之事,意在表达他对于太公望受封险固之地的强烈不满。‎ D. 第4段写戎夷天寒时把衣服给弟子,自己却冻死了,旨在赞扬戎夷在危难时刻表现出的高尚师德。‎ ‎10. 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论证的整体思路。‎ ‎11. 阅读下面《论语》内容,回答问题。‎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④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注释:①放,依据。‎ 结合这四则内容回答问题。‎ ‎(1)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概括孔子对“利”的态度。‎ ‎(2)运用所选第二则材料的观点,评析前面文言文段中戎夷的行为。‎ ‎【答案】6. A 7. D 8. C 9. A ‎ ‎10. 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杰出的人要考虑天下长远的利益,而且要身体力行。然后,依次用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以禁后世之乱”、周公受封于鲁以避免子孙“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和戎夷解衣救活弟子“以必死见其义”三个事例阐明主张。 ‎ ‎11. (1)孔子认为:做人不能只据利做事,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小利,取利一定要符合道义。‎ ‎(2)孔子认为君子懂得道义。戎夷面对有衣则生无衣则死的现实,而选择送衣救活弟子,他用必死的行为坚守道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错误。“丑”,耻辱;“陈无宇之可丑亦重矣”意思是:陈无宇的贪婪可耻也很严重了。‎ B项,正确。“未赏而民劝”意思是:不奖赏可是人们却勉力向善。‎ C项,正确。“今者宽也非周公”意思是:现在辛宽非议周公。‎ D项,正确。“戎夷违齐如鲁”意思是:戎夷离开齐国到鲁国去。‎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中的实词、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A项,第一个“固”,一定;第二个“固”,固陋;‎ ‎“而固处之以身者也”意思是:而自己一定要身体力行。‎ ‎“固妄诽訾”意思是:固陋狂妄,横加诽谤。‎ 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递进关系;‎ ‎“禹趋就下风而问曰”意思是:禹快步走到下风头问道。‎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意思是: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C项,第一个“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第二个“之”,代词,这样;‎ ‎“无山林溪谷之险”意思是:这里没有险要的山林溪谷。‎ ‎“则未之识”意思是:还不能知道(是不是)这样的。‎ D项,两个“其”用法和意义一样,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道其不济夫”意思是:道义大概行不通了。‎ ‎“其皆出于此乎”意思是:大概都出于这吧?‎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C项,错误。“杀”,消减,衰微;故“子孙弥杀”意思是:子孙越来越衰微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项,正确。‎ B项,“说明伯成子高是因不满百姓的做法而选择‘耕在野’”说法错误。结合“今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后世之乱自此始”分析可知,伯成子高是因道德衰微而选择“耕在野”。‎ C项,“意在表达他对于太公望受封险固之地的强烈不满”说法错误。结合“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昔者太公望封于营丘之渚,海阻山高,险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广,子孙弥隆。吾先君周公封于鲁,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是故地日削,子孙弥杀”分析可知,辛宽意在表达他对于先君周公封于鲁地的强烈不满,选项张冠李戴。‎ D项,“旨在赞扬戎夷在危难时刻表现出的高尚师德”说法错误。他是用必死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道义。‎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论述思路的梳理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者也”,即杰出的人要考虑天下长远的利益,而且要身体力行。然后,依次用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以禁后世之乱”、周公受封于鲁以避免子孙“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和戎夷解衣救活弟子“以必死见其义”三个事例阐明主张。‎ ‎【11题详解】‎ ‎(1‎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需要学生在认真翻译文本基础上,结合句子关键字词和文章主旨等进行分析。本题要求“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概括孔子对‘利’的态度”,作答本题需要理解以上四则材料的内涵。第①句,“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孔子说:“如果依据个人的利益去做事,会招致很多怨恨。孔子在这章提出了待人处世之道的核心问题之一——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君子,道总是大于利,利总是归于义,如果唯利是图,做任何事都容易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第②句“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孔子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第③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来做枕头,这样做我很快乐。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不值得关心)。”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第④句,“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此章中,孔子就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做事情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态:首先,做事情不要想到很快就能收到效果,不可急于求成;其次,做事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小利益,要有长远的目光。综上所述,整合归纳“孔子对‘利’的态度”即可。‎ ‎(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精读文本中关于形象的描写,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作出分析评价。其次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还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本题要求“运用所选第二则材料的观点,评析前面文言文段中戎夷的行为”,首先明确第二则材料的观点:孔子认为:做人不能只据利做事,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小利,取利一定要符合道义,然后分析戎夷的行为。结合“戎夷大息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达乎分,仁爱之心识也,故能以必死见其义”分析可知,戎夷面对有衣则生无衣则死的现实,而选择送衣救活弟子,他用必死的行为坚守道义。‎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一 天下杰出的人士,考虑的是天下长远的利益,而自己必定要身体力行。即使对现在有加倍的利益,只要对后世不利,也不去做;即使能长久安定,只要这些是为自己的子孙谋利,也不去做。由此看来,陈无宇的贪婪可耻也很严重了,他与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相比,虽然同样是人,但取舍的不同,相差难道不是很远吗?‎ 尧治理天下时,伯成子高被封为诸侯。尧把帝位让给舜,舜把帝位让给禹,伯成子高就辞去诸侯去耕种。禹去见他,他正在田里耕种。禹快步走到下风头问道:“尧治理天下时,您被封为诸侯。现在传到我这里您却辞去诸侯,这是什么原因呢?”伯成子高说:“尧的时候,不奖赏可是人们却勉力向善,不惩罚可是人们却畏惧为非。人们不知道什么是怨恨,不知道什么是高兴,就像小孩子一样和悦。现在奖赏和惩罚很频繁,可是人们却争利而且不顺服,道德从此衰微了,谋私利的事从此兴起了,后世的混乱从此开始了。先生您为什么不走呢?您不要打扰我耕种。”说罢,面带和悦之色去覆盖种子,不再回头看禹。当个诸侯,名声显赫荣耀,实际情况又很安逸快乐,后嗣都能得到恩惠,这些,伯成子高不须问便能知道,然而却推辞不当诸侯,这是为了以此制止后世的混乱啊!‎ 辛宽谒见鲁穆公说:“我从今以后,知道了我们先君周公在受封这件事上不如太公望聪明。从前太公望被封到营丘一带滨海之地,那里是海阻山高,险要坚固的地方,所以地域日益广大,子孙越来越昌盛。我们先君周公被封到鲁国,这里没有山林溪谷之险,诸侯从四面都可以侵入,所以地域日益缩小,子孙越来越衰弱。”辛宽出去以后,南宫括进来见穆公。穆公说:“刚才辛宽责备周公,他的话是如此如此说的。”南宫括回答说:“辛宽是个年幼无知的人,不懂道理。做好事的人得天下,干坏事的人失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律。贤德的人难道想让自己的子孙凭借山林之险来长久地干无道之事吗?辛宽是个小人啊!”如果让燕雀为鸿鹄凤凰谋划,那一定不会得当。它们所谋求的,只不过是瓦缝之间、屋檐之下罢了。愚昧卑下的人,他们为贤德的人谋划,也和这相同。固陋狂妄,横加诽谤,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戎夷离开齐国到鲁国去,天气非常冷,城门关闭后才到达,就跟一个学生露宿城外。天冷得越来越厉害,他就对自己的学生说:“你把衣服给我,我就能活命;我把衣服给你,你就能活命。我是国家杰出的人,为天下着想舍不得死,你是个不贤之人,不值得爱惜生命。你把你的衣服给我吧。”学生说:“不贤德的人,又怎么能给国家杰出的人衣服呢?”戎夷长叹一声说:“哎!道义大概行不通了!”说罢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了学生,半夜里冻死了。学生终于活命了。要说戎夷的才能一定能让整个社会安定,还不能知道(是不是)这样的。至于他想对别人有利的思想,那是无以复加了。他通晓死和生的区别,仁爱之心是很诚恳的,所以他能用必死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道义。‎ 二 ‎①孔子说:“依据自己的私利而行动,会招来很多怨恨。”(《论语·里仁》)‎ ‎②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义,小人只知道利。”(《论语·里仁》)‎ ‎③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好像浮云一样。”(《论语·述而》)‎ ‎④子夏做了莒父的邑长,向孔子问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图小利。求快,则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则办不成大事。”(《论语·子路》)‎ 三、本大题共5题,共26分。‎ ‎(一)(共12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兴八首(其六)①‎ 杜甫 瞿塘峡口曲江②头,万里风烟接素秋③。‎ 花萼④夹城⑤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⑥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⑦自古帝王州。‎ 注释:①这首诗是唐代大历元年(766年)作者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②曲江:地名,在长安城南。③素秋:秋季。④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兴庆宫西南隅。⑤夹城:两边筑有高墙的通道。⑥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⑦秦中:此处指长安。‎ ‎12.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从瞿塘峡口看到曲江头的景象,“接”字融入了客蜀望京、抚今追昔、感时伤世等情感。‎ B. 颔联中的“边愁”是指安禄山反叛引发的朝廷忧患,“入”字表明边关叛乱的消息传到了芙蓉小苑。‎ C. 尾联暗含了昔盛今衰的对比,蕴含了诗人对乱后长安的痛惜之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D. 作者立足于瞿塘峡口,在想象中回顾了当年长安繁盛时期的状况,全诗虚实结合,意境阔大而深远。‎ ‎13. “珠帘绣柱围黄鹄”一句中用“珠帘绣柱”代指行宫别院。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B.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D.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4. 请分别解释杜甫诗中的“锦缆牙樯起白鸥”和下面杜牧诗中“新丰绿树起黄埃”中的“起”字,并简要赏析这两句诗。‎ 过华清宫绝句(其二)‎ 杜牧 新丰①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②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释:①新丰:唐设新丰县,离华清宫不远。②渔阳探使:安禄山在渔阳(今天津蓟县),唐明皇曾派使者刺探他是否谋反。‎ ‎【答案】12. A 13. C ‎ ‎14. 杜甫诗中的“起”字的意思为起舞,诗句描绘了皇帝乘坐的装饰华美的游船上黄鹄起舞的景象,表现游乐的声势之大,隐含了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不满。杜牧诗中的“起”字意思为腾起,诗句描绘了骑马疾驰的探使身后滚滚黄尘腾起的景象,暗示叛乱即将发生的危险。‎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首联写诗人从瞿塘峡口看到曲江头的景象”说法错误。瞿塘峡口的秋色,是眼前的景色,而曲江头的秋色是心里想象的,诗人并未真正看到。‎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 题干中,“珠帘绣柱围黄鹄”一句中用“珠帘绣柱”代指行宫别院,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A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传说中发明酒的人“杜康”借代酒,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B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以“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C项,“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君”“妾”分别比作“磐石”“蒲苇”。‎ D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朱门”借代显贵之家,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分别解释杜甫诗中的‘锦缆牙樯起白鸥’和下面杜牧诗中‘新丰绿树起黄埃’中的‘起’字,并简要赏析这两句诗”,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锦缆牙樯起白鸥”意思是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杜甫诗中的“起”字的意思为起舞,诗句描绘了楼亭富丽、游船往来、黄鹄飞舞等奢华堂皇的实景,可观当年长安富奢。安史之乱以来,长安城满目疮痍,诗人在万里之外的瞿唐峡口,回想往日玄宗游幸曲江的盛况,对自古帝王州的今昔盛衰变化,不胜感慨,隐含了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不满。“新丰绿树起黄埃”,意思是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杜牧诗中的“起”字意思为腾起,正是描写探使从渔阳经由新丰飞马转回长安的情景。这探使身后扬起的滚滚黄尘,是迷人眼目的烟幕,又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二)(共8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前人诗句“舞雩归咏春风香”中的“舞雩归咏”,是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曾皙描绘理想生活景象“____,____,咏而归”的化用。‎ ‎②杜甫在赞美诸葛亮实现开济功业的同时寄寓自己壮志难酬苦痛之情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 ‎④《国殇》中的名句“____,____”可以用来表达对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牺牲者的敬意。‎ ‎【答案】 (1). 浴乎沂 (2). 风乎舞雩 (3). 三顾频烦天下计 (4). 两朝开济老臣心 (5). 寄蜉蝣于天地 (6). 渺沧海之一粟 (7). 身既死兮神以灵 (8). 魂魄毅兮为鬼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浴,舞,雩,频,蜉,蝣,渺,粟。‎ ‎(三)(共6分)‎ ‎16.《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写贾元春游赏大观园时,“进园来先从‘有凤来仪’‘红香绿玉’‘杏帘在望’‘蘅芷清芬’等处登楼步阁,涉水缘山,百般眺览徘徊”;并要求诸姊妹和宝玉给大观园中富有特色的建筑题匾赋诗。这些居所,后来分给黛玉、宝玉、李纨、宝钗等人居住。居所的名称、环境与居住者的性格有怎样的关联?请任选一处居所,结合原著简要分析。‎ ‎【答案】答案示例:‎ 示例一:“有凤来仪”后定名为“潇湘馆”,是林黛玉的住所,黛玉因此得号“潇湘妃子”;院内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清新幽静。“潇湘”一词暗含了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为死于苍梧的舜而泪染青竹的典故,隐含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 示例二:“红香绿玉”后定名为“怡红院”,是贾宝玉的住所,宝玉也因此得号“怡红公子”;院内种有西府海棠和数株芭蕉,海棠花红,芭蕉叶绿;这里的“红”,还可以理解为女孩子的代称,贾宝玉以怡红公子自居,暗含了他尊重、关爱女性的性格特征。‎ 示例三:“蘅芷清芬”后定名为“蘅芜苑”,是薛宝钗的居所,宝钗亦因此得号“蘅芜君”;蘅芜苑内有各式山石,许多异草,初看无味,细品却不同寻常;隐含了宝钗看似安分守拙而实则颇有心机的性格特征。‎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这道题主要考查名著中的情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有一定的掌握。题干为《红楼梦》中“居所的名称、环境与居住者的性格有怎样的关联?请任选一处居所,结合原著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对小说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的关系的理解能力。答题时,首先指出居所的环境特点,然后根据环境特点分析其与居住者性格的关联之处。首先,林黛玉性情品格与竹子交相辉映。小说第四十回这样描写的,“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竹子是四君子之一,象征高洁、坚贞与正直,而黛玉的性情人品就是这般,善良又有文人的气节,所以黛玉住处用竹子衬托黛玉再好不过。加上案上设着笔砚,书架摆满书,连刘姥姥都误以为是男子书房,一方面,说明林黛玉爱看书有文采;另一方面也呼应前文说林如海将黛玉当男儿养,教她读书识字,与这里黛玉“哥儿”一般的房间形成前后呼应。其次,是秋爽斋的开阔和探春活泼爽利的品性自成一脉。探春三间屋子不隔断,和她本人爽朗性子一般,令人心情舒畅。案上的名人法帖、宝砚,还有屋里的白菊,一方面表现出探春擅长书法,另一方面菊花的高雅傲霜也同探春倔强不屈服的性格相互照。再次,薛宝钗的不干己事不开口的冷情与衡芜院冷而苍翠与朴素浑然一体。并且四十回写道“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切玩器全无”,并且“衾褥也十分朴素”,这居住环境简直就是她本人的写照。金钏儿投井而去她漠视还能安慰王夫人,偷听墙角很自然的就嫁祸林黛玉,这雪洞一样的住所和薛宝钗的凉薄相似到了极点。最后,贾宝玉精致仿若绣房的住所与他不求功名,只愿与大观园姐妹玩耍的性子相统一,相一致。最后,贾宝玉素爱女儿家的胭脂水粉,这在他小时候抓阄作者就提过一笔。加上住所的女性化,更烘托出他不爱经邦治世和重视情感的性格,真是住所和人物配合的恰到好处。‎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这思考的窑洞 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延安的形象是战争,是大生产,是生死存亡的一种苦挣。但是当我见到延安时,历史的硝烟已经退去,眼前只有几排静静的窑洞,而每个窑洞门口又都钉有一块木牌,上面写明某年某月,毛泽东同志居住于此,著有哪几本著作。有的只有几十天,仍然有著作产生。这时,仿佛墙上的钉子不是钉着木牌,而是钉住了我的双脚,我久久伫立,不能移步。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几棵柳树轻轻地垂着枝条,不远处延水在静静地流。我几乎不能想象,当年边区敌伪封锁,无衣无食,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自党中央于1938年1月由保安迁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先后住过四处窑洞。这窑洞首先是一个指挥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为了这些决策的正确,为了能给宏伟的战略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毛泽东在这里于敌机的轰炸声中,于会议的间歇中,拼命地读书写作。所以更确切点说这窑洞是毛泽东的书房。当我在窑洞前漫步时我无法掂量,是从这里发出的电报、文件作用大,还是从这里写出的文章、著作作用大。他的房子里只有一张旧木床和一杯苦茶。他只能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文章。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嘴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这些文章的力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当时的文件、决定。四壁黄土,一盏油灯,这里已经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但是唯物质生活的最简最陋,才激励了共产党的领袖们以最大的热忱、最坚忍的毅力、最谦虚的作风,去作最切实际的思考。‎ 延安岁月是毛泽东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他住在窑洞里,上下左右都是纯厚的黄土,大地紧紧地搂抱着他,四壁上下随时都在源源不断地向他输送着力量。他眼观六路,成竹在胸。在一孔窑洞前的木牌上注明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论持久战》。为写这篇文章,他在窑洞里伏案工作九个日夜,连炭火烧了棉鞋也全然不知。第九天早晨,当他推开窑门,让警卫员把稿子送往清凉山印刷厂时,我猜想他的心情就像罗斯福签署了原子弹生产批准书一样激动。以后战局的发展果然都在他的书本之中。‎ 伟人其实与我们最接近。一次,在延安雷电击死一头毛驴,驴主人说:“老天无眼,咋不打死毛泽东?”有人要逮捕这个农民,消息传到窑洞里,毛泽东说骂必有因,一了解,是群众公粮负担太重,他下令每年由二十万担减到十六万担。毛泽东在这窑洞里领导了著名的延安整风,他的许多深刻的论述挽救了党,挽救了许多干部,但是当他知道有人被伤害时,就到党校礼堂作报告,说:“今天我是特意来向大家检讨错误的,向大家赔个礼!”并恭恭敬敬地把手举到帽檐下。‎ ‎1942年,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延安,他刚在重庆吃过800元一桌的宴席,这时却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吃两毛钱的客饭,但他回去后写文章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一九四五年黄炎培访问延安,他看到边区的兴旺,想到以后的中国,问一个政权怎样才能永葆活力。毛泽东说,办法就是讲民主,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我想他说这话时一定仰头环视了一下四周厚实的黄土。“七大”前后很多人主张提毛泽东思想,他坚决不同意。他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思想,是千百万先烈用鲜血写出来的,是党和人民的智慧。”“我这个人思想是发展的,我也会犯错误。”作家萧三要为他写传,他说还是去多写群众。他是何等的清醒啊!‎ 胡宗南进犯,他搬出了曾工作9年的延安窑洞,到米脂县的另一孔窑洞里设了一个沙家店战役指挥部。古今中外有哪一孔窑洞配得上这份殊荣啊!土墙上挂满地图,缸盖上摊着电报,土炕上几包烟,一个大茶缸,地上一把水壶,还有一把夜壶。中外军事史上哪有这样的司令部?哪有这样的统帅?毛泽东三天两夜不出屋,不睡觉,不停地抽烟、喝茶、吃茶叶、撒尿、签发电报,一仗俘敌6000余。他是有神助啊!这神就是默默的黄土,就是拱起高高的穹庐、瞪着眼睛思考的窑洞。大胜之后他别无奢求,推开窑门对警卫说,只要吃一碗红烧肉。 ‎ 当你在窑洞前徘徊默想时,耳边会响起黄河的怒吼,眼前会飘过往日的硝烟。但是你一眨眼,面前仍只有这一排静静的窑洞。自古都是心胜于兵,智胜于力。中国革命的胜利实在是一种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那几篇文章的胜利。延安的这些窑洞真不愧为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考写作、展示才华的辉煌时期,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毛泽东在宝塔山下留下了这一排永远思考的窑洞。思想这面铜镜总是靠岁月的擦磨来现其光亮。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离我们渐走渐远,而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却离我们越来越近。‎ ‎(取材于梁衡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7. 对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酿造他的思想 酿造:在文中引申为形成 B. 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计算 C. 他眼观六路,成竹在胸 眼观六路:形容遇事能多方观察,全面了解 D. 自古都是心胜于兵 心胜于兵:思想的力量超过武器的力量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段既点出了题目中的“窑洞”,又借助交代窑洞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原因引出下文对“伟大的人”及其思想的具体展开。‎ B. 第二段中“钉”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被眼前几排静静的窑洞吸引而仁立不动的状态,突出表现了伟人及其思想的巨大魅力。‎ C. 第三段通过对毛泽东在弹火纷飞中仍然坚持读书写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毛泽东对人民最大的热忱和最谦虚的作风。‎ D. 作者并不是单纯从仰视的角度去写伟人毛泽东,而是尝试用一种尊崇的态度和平视的角度追问并思考毛泽东思想的成因及力量。‎ ‎19.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1)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 ‎(2)土墙上挂满地图,缸盖上摊着电报,土炕上几包烟,一个大茶缸,地上一把水壶,还有一把夜壶。‎ ‎20. 本文题目“这思考的窑洞”有怎样的意蕴和表达效果?请综观全文,简要回答。‎ ‎【答案】17. B 18. C ‎ ‎19. 答案示例:‎ ‎(1)此句运用了类比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毛泽东的英雄形象——既能及时化解眼前的危机,还能预先思考下一步的行动;表达了对毛泽东卓越的能力与智慧的赞美之情。‎ ‎(2)此句的句式整散结合,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了毛泽东居住的作为指挥部的窑洞环境极其简陋,衬托毛泽东的功绩之大,洋溢着对毛泽东朴实的生活作风的赞叹之情。 ‎ ‎20. 答案示例:‎ 题目中近指代词“这”的使用,隐含了作者曾亲自来到“窑洞”参观的经历;“窑洞”既是实写,同时也借代曾经在此居住的毛泽东;用“思考”来修饰“窑洞”,既隐含曾经居住在“窑洞”中的毛泽东善于思考的特点,也表达自己到此得到了深刻的启迪。“这”的使用,既拉近了“窑洞”和作者的距离,也拉近了“窑洞”和读者的距离;用“思考”这一定语则将“窑洞”拟人化,使题目新颖生动,能引发读者思考,并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强调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考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做好该题主要是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 B项,“运筹帷幄:帷幕之中计算”错误。根据语境,“运筹帷幄”这里意为筹划,指挥。‎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C项,“展现了毛泽东最大的热忱和最谦虚的作风”理解有误,展现的是毛泽东沉稳大气、处变不惊的领袖风范。‎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思路:找角度——扣内容,析效果——剖感情。常见角度:1.从表现手法(写景写人写物及抒情)、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2.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3.从词语使用的角度:例如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等。4. 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1)“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运用了类比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毛泽东的英雄形象;“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意思是能及时化解眼前的危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意思是还能预先思考下一步的行动;表达了对毛泽东卓越的能力与智慧的赞美之情。(2)“土墙上挂满地图,缸盖上摊着电报,土炕上几包烟,一个大茶缸,地上一把水壶,还有一把夜壶”此句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代领袖的居住环境极其简陋,衬托毛泽东的功绩之大,洋溢着对毛泽东朴实的生活作风的赞叹之情;同时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散文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可以先分析标题内容,再从题目的线索作用、抒情作用表现主旨的作用等方面分析,综合考虑得出答案。本题中,标题是“这思考的窑洞”,理解它的意蕴和效果,首先要明确“这”的指代内容,理解两个关键词“窑洞”和“思考”的意蕴。结合文本可知,“这”是近指代词,指的是延安,隐含了作者曾亲自来到“窑洞”参观的经历;拉近了“窑洞”和作者的距离,也拉近了“窑洞”和读者的距离。结合文中“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可知,“窑洞”既是实写,同时也借代曾经在此居住的毛泽东;用“思考”来修饰“窑洞”,将“窑洞”拟人化,使题目新颖生动,能引发读者思考,并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隐含曾经居住在“窑洞”中的毛泽东善于思考的特点,也表达自己到此得到了深刻的启迪。‎ ‎【点睛】散文标题的意蕴和表达效果,一般要先明确标题的含义,然后从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线索主要分析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五、本大题共3题,共65分。‎ 语言基础运用(5分)‎ 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遒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这时太阳从东方 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 ,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幼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 )。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做一些铺垫。你看他们身下那些 ‎ 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他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渐渐 傲岸 萎缩 B. 冉冉 傲岸 蜷缩 C. 冉冉 伟岸 萎缩 D. 渐渐 伟岸 蜷缩 ‎22. 下列哪一个句子更适合填入文中括号内?请简述理由。‎ 第一句: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和翠竹 第二句:还有柏树和翠竹与松做伴 ‎【答案】21. C 22. 第一句更适合。理由:括号句前面主要写的是松树,后面分别写柏树和翠竹,第一句中“与松做伴的”承接前文对松树的描写,“还有柏树与翠竹”领起下文对柏树、翠竹的描写,而第二句“还有”放在句首略显突兀,所以第一句更适合。‎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冉冉:慢慢地;渐渐:表示程度或数量的逐步增减。第一空是指太阳的升起,故应选择“冉冉”;伟岸:身体魁梧,高大;傲岸:高傲,自高自大。第二空用来描述松的的特点,“傲岸”,显然不合语境,故应选择“伟岸”;萎缩:干枯;蜷缩:蜷曲而收缩。第三空用来修饰衰草败枝,如用“萎缩”则意义重复,故应选择“蜷缩”。‎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第一句更适合。括号句前面主要写的是松树,后面分别写柏树和翠竹,第一句中“与松做伴的”承接前文对松树的描写,“还有柏树与翠竹”领起下文对柏树、翠竹的描写,而第二句“还有”放在句首略显突兀,所以第一句更适合。‎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3.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小说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纯属偶然”的事件,实则是作者为了某种用意精心安排的。请从《平凡的世界》《边城》《四世同堂》《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中任选一个事件加以分析。要求:结合作品内容。‎ ‎②有人说,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也有人说,真正的强者是有独立精神的人。请简要谈谈你对强者的看法。要求:观点明晰,有说服力。‎ ‎③抗疫前线的逆行者中有相当数量的90后,他们说:“2003年非典时我们还是被保护的孩子,现在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请你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对他们的赞美、敬佩之意。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答案】例文:‎ ‎①《边城》中,划龙舟后,翠翠在码头边等爷爷。水里有军官赶下去的鸭子,傩送在水里捉鸭子,上岸的时候看见了翠翠,从对话中,傩送得知她是翠翠,是撑渡船的孙女,所以邀请她去他们家等,但翠翠误会了他的意思,所以轻轻了骂了他,她的黄狗觉得主人被欺负,也汪汪的叫,翠翠对狗说叫也得看人叫,她的意思是傩送不值得叫,而傩送却理会成了另一种意思了,便大笑着走远了。两个人的相遇,看似“纯属偶然”,但这正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因为俩人初次见面的情景,都留在两人的心里,为故事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②所谓强者都应该有所畏惧并战胜畏惧。强者会恐惧,但他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因而被称为英雄;强者也应该恐惧,因为那目空一切、自高自大的人必然会失败。望古,在战场上有所作为的名将,决不是无所畏惧的人,甚至他们比所有人都要畏惧,要胆小,因为他的一声命令关系着万千将士的性命,关系着千万家庭的悲喜,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因此,他们必须有所畏惧。观今,当文强事件,当青岛的草地换“森林”等事件曝光时,的确显示了部分官员的无所畏惧,他们无畏法律,所以贪赃枉法的案件屡见不鲜;他们无畏人民的利益,所以面子工程下的荒唐决策层出不穷。我们不仅要呼吁我们的政府决策者们,要多一份“畏惧”,少一份“勇敢”。‎ ‎③欣赏你的壮举令人无比敬仰,‎ 聆听你的故事让我热泪两行。‎ 你用你那火热的青春,‎ 铸就了今天的辉煌。‎ 你用你那钢铁般的意志,‎ 为理想插上金色翅膀。‎ 你就像-张闪光的名片,‎ 飘扬在我们的胸膛。‎ 你的精神让我们充满力量,‎ 赶着你的脚步万众士气昂扬。‎ 跟定旗帜引领的方向,‎ 重任扛在肩上。‎ 锦绣山河靠我们细梳妆,‎ 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 誓把祖国建成天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微作文写作题目。微作文指的是文字较少,但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表达准确的作文,和普通作文一样写,但贵在“精炼”,对用词造句要求更高,一般分为说明类、描写类、赏析评价类。此外,要求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这就给了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所以学生要选取其中自己最拿手的来写,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第①题要求从给出的作品中,任选一部,分析小说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纯属偶然”的事件,实则是作者为了某种用意精心安排的。这就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情况,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所给作品和角度较多,考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来写。‎ 第②题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题目要求“简要谈谈你对强者的看法”。要求:观点明晰,有说服力。150字左右。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讨论的内容,“对强者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阐述。‎ 第③题的写作要求:本题要求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对抗疫前线的逆行者中的90后的赞美、敬佩之意。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在文字表述中写出他们的事迹以及自己所受到的感动即可。‎ ‎【点睛】微写作虽然是作文,但本质上仍然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下考查学生的思想情怀。从其150字的篇幅限制和鲜明的语境设定上看,微写作较之大作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更高。微写作的分值虽然不高,却可从中看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想深度。‎ ‎“三步走”写好微作文:‎ 第一步:审题辨题,明确要求;‎ 第二步:巧妙选点,以小见大;‎ 第三步:有效表达,夺人眼目。‎ 合体:语言表达的风格要与选择的文体相适应。形象:要尽量修饰语言,使之光彩夺目。‎ ‎24.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从生理学上讲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是很小的,生活现实却是“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的同班同学有人成为人才,有人成为庸才,有人成为废人。雨果说: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区别是光明中人和黑暗中人。这些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②今天的北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深度融合,正在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之城,并朝着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阔步前行。请以“这里是北京”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见闻和感受。‎ 要求:主题积极健康,有文化内涵;写现实生活,有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得体。‎ ‎【答案】例文:‎ ‎①厚积薄发,成就自我 觉醒的人只有一个目标,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属于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里。无论哪个年代,青年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讲,在2014年奥斯卡上折桂的影帝马修迈康纳很陌生,他没有演过什么扬名国际的商业片,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演技派艺人。十年前,没人对他的表演抱有期待。多年后,马修复出,在拍摄《达亚斯买家俱乐部》时,他坚持减肥长达半年,最后,马修以皮包骨头的形象出现在同事面前。直到在后来参加宣传节目时,他透露:“我每天只吃一小餐,摄入能量不足100卡路里。”‎ 最终,这部电影以一种纯粹的风格面世了。马修奉献了平生最好的一次表演,以自己瘦弱的身躯诠释了张扬的个性和决不妥协的野性。在拿到小金人时,马修说:“我15岁的时候,有人问我,谁是你的英雄,我当时回答是十年后的我。十年后他再问我,现在的你是英雄吗?我否认道,不是。我想我大概永远无法成为英雄,但是生命的历程教会了我要一直保持追求。”‎ 在足球界,迭戈科斯塔是现在人们心中新一任“球王”。科斯塔并不是年少成名,而是大器晚成。一般球星都是在幼年时就接受了系统训练,开始了职业生涯,而科斯塔家境窘迫,直到16岁还边上学,边在街头踢足球,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训练。‎ 科斯塔在场地很小的街头,领教不同的踢球风格,见识各色人士,于是,练就了他简单实用的踢球技术。由于表现出色,他被西甲马德里竞技队选中。科斯塔刚到马竞队时,并没有受到重视,但科斯塔把握住了屈指可数的出场机会,经常取得进球,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新赛季开始后,科斯塔用联赛24个进球、欧冠5个进球,奠定了自己在世界足坛的地位。‎ 马修与科斯塔,在自己的领域里,过着简单而执着的生活,因为不断地努力与坚守,成功才随之而来。我想,只要心中一直有光,并朝着明亮的方向前进,不断地拼搏、努力,最后的结果应该就是成功。‎ ‎②这里是北京 品尝着小吃店中的冰糖葫芦,舌尖传来的是儿时的味道与思念;抚摸着胡同里的青砖黛瓦,指间传来的是别样的粗糙与韵味;欣赏着红墙中的楼台殿宇,眼前传来的是北京的文化与传承。北京如同饱经风雨的老人,经历了太多太多,也沉淀了太多太多。时代的更迭造就了无数发达的城市,但老北京的文化,依旧坚守。‎ 北京之美,美在传承。‎ 忆儿时,圆溜溜的山楂包裹着如水晶般剔透闪耀的糖衣,在阳光下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一支支穿满晶莹剔透的红果的小棒,一律乱箭般插在稻草秸捆扎成的草靶上。在小胡同里穿梭,叫卖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诱惑着来往的行人,令人垂涎欲滴。让糖衣逐渐融化在口中,那味道甜而不腻,酸甜可口,在口中的甜味越来越醇厚,弥漫着简单而又幸福的味道,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后来,我渐渐长大了,在繁忙中抽出一点闲暇时间又来买一串糖葫芦。几年的岁月更迭,原来卖糖葫芦的老爷爷悄然离去,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儿子。再买一根糖葫芦依旧是原来的味道,醇厚,香甜。‎ 岁月送走了一代又一代人,但那份手艺,会永驻与北京城。儿时梦里忆常临,醇厚香甜印脑畔。十载知音唯此物,晶红一串映丹心。这小吃背后的传承,难道不是北京的美吗?晚风拂过杨柳岸,夕阳旧物渡金辉。霞光倾洒着胡同中的每一方土地。朴素的青砖地面,厚重的实木大门,翠绿的垂落杨柳,谱写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北京胡同。‎ 走在古老的巷陌,仿佛想起灵秀的英子嬉戏与城南,享受她无忧于虑的童年生活;仿佛想起奋起的祥子奔波于诺大的北京城,只为买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仿佛想起祁老人痛哭流涕的背影,向上天哭诉小妞子的苦难。他们汇聚在一起,演绎着北京的纷坛故事,亦是永远不会老去,留在古韵的梦中。想必这便是北京的美,美在灰色的砖瓦间,美在古老往事,美在永远不会被潮流取代的古老,永驻与人间。这胡同背后的传承,难道不是北京的美吗?‎ 当阳光一点点渗入,漫过严丝合缝的金砖,绕过巍峨的龙柱,照亮御座上方的“正大光明”时,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数百年前的某日清晨,端静、肃静、无情。华丽,广袤,岑寂的紫禁城,自建成以来便遗世独立,又仿佛浩瀚宇宙,无边无际。当年,无论是御座上方的朱姓家族,还是爱新觉罗氏,都想江山永固,称霸四方。但这天上宫阙,引多少英雄尽折腰。‎ 每次巨变山河泣血,满目疮痍后也只有短暂的太平。任山河变迁,它依旧挺立着;任科技腾飞,它依旧挺立着;任岁月更迭,它依旧挺立着。无数似故宫一样的老建筑群在北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这历史建筑背后的传承,难道不是北京的美吗?日落,夜幕降临,千万家灯火把首都北京照如白昼。的确,星空轮转,岁月悠悠,科技飞速进步,老北京文化可能跟不上时代的变更。但青砖瓦舍的胡同,垂涎欲滴的糖葫芦,莅临在上的故宫,坚守在传统文化的彼岸。它们相信老北京文化不会再光阴的流淌中逝去,将永驻与北京城,将永远传承下去。‎ 这里是北京,这里就是北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 材料一①:‎ 审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中关键词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材料①一共有两句话,第一句从生理学的角度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是很小的,但是后天的很多因素影响了人的发展;影响人发展的“后天”因素,可以是人生长的时代、生存的环境、成长的道路、接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努力,这种种的不同,而造成人与人的巨大差别。第二句引用了雨果的“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区别是光明中人和黑暗中人”,需要准确把握这句话的内涵,“光明中人”“黑暗中人”指的是向往光明和向往黑暗的人,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区别,就在于“自身的努力”上,具体在于坚持信念的区别,追求理想的区别,奋斗目标的区别,保持毅力的区别,生活方式的区别……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补充、深化。‎ 立意:‎ 人生需要积累;‎ 人生需要目标、梦想;‎ 人的成长非一日之功,而是不断积累,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 素材:‎ 我的工作动力在于希望测试自己的极限所在,并希望同时为世界的变化作出贡献。‎ ‎——美国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拉里埃里森 人的潜能就如地下的泉水,潜伏在那里,永远不会枯竭,所以很多人敢挑战自己的极限,使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人拥有的能力是不同的,当我们羡慕别人的成功时,现实却告诉我们难以复制别人的道路,所以要选择正确的方向,才能取得成功。‎ 在云南打工的一名青年熊朝忠,其身高只有‎1.5米,他没怎么读书,只能靠挖煤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如果想拥有我从未有过的东西,那我必须去做我从未做过的事。”这是他一直用来激励自己的人生信条。正因如此,在漆黑的矿洞里看不到人生光明的他选择了拳手这个职业,作为人生梦想的新起点。‎ 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可是平凡的我们就应该拥有平庸的生活吗?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价值,我们要学会利用自己的能力去体现出价值。我们最大的挑战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超越了自我就是最大的成功。‎ 结构:‎ 文章选择马修和科斯塔作为事例,他们在曾经平凡的生活中默默追求,因为有着对所钟爱事业的追求,最终取得了成功。两个事例较为新颖、叙事简洁,且在结构上表现协调,全文紧扣标题论证,说服力强。‎ 材料②: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要求写成记叙文。所谓复杂记叙文, 相比初中阶段训练的一般记叙文, 有如下特点: 第一, 它通常是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件组成, 使用的材料相对复杂了点,如果只叙述一件事, 那就要求把事情叙述得曲折有致, 避免直线性(一目了然,肤浅见底)的叙事;第二, 使用的艺术手法多样, 即要求运用各种描写手段(肖像、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等)、表达技巧(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综合), 使人物或者事件、景物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起来。比较典型的复杂记叙文一般是夹叙夹议兼抒情。‎ 审题:‎ 以“这里是北京”为题,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写的是北京或者说是“首都”独有的特色。“今天的北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深度融合,正在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之城,并朝着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阔步前行”,意味着要求写出北京的伟大成果,诸如城市建设、生活变化、精神丰貎、科技创新、古都文化等等。感情基调是热爱、歌颂。表达方式应以“描述”为主。如可以写北京成为蒸蒸日上的科技创新之城,高校与科研机构林立;北京成为和谐宜居的生态之城;北京成为闻名世界的国际交往之城等。‎ 立意:‎ 着重写出北京的特色,以及伟大成果。‎ 素材:‎ 北京一个见证我成长的城市,一个提到就会令我满脸骄傲的城市,我在这里见过车水马龙的二环路,灯火通明的中关村,被枫叶林包围着的长城,不论是被霓虹灯照亮的北京,还是因科技创新闻名的北京,都足以见得北京的美远不止这些。‎ 这次我走进北京的胡同,映入眼帘的是曲折幽深的胡同、一眼望不到头的狭窄巷子、古朴的大树、沉重的石磨,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依稀记得当时隔着好几家就在胡同里喊小伙伴出来玩,一起捉蛐蛐儿,一起玩竹蜻蜓。这些关于童年的记忆都是北京孩子独一份的。我走着走着……挨家挨户的红色木门和年久失修的窗户门前还有两个已经落了灰的石狮子像守卫一样守护着北京的胡同文化,红灯笼高高挂起,奶奶曾告诉我这是幸福喜庆的象征,我却不以为然,它到像为被青石板出版的灰色胡同中点缀了一抹艳红,沿着巷子一路走走停停古朴的美令我深陷其中。偶尔还有几个小孩儿拿着竹蜻蜓嬉戏,像我小时候那样,这里似乎有些不同于繁华的北京显得格格不入,又好像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大概这就是北京的大美吧。‎ 走出胡同是鼓楼,古朴的红色砖瓦格外显眼儿,里面的金碧辉煌鲜为人知,这倒也像北京的美,屋檐上矗立着大大小小不一样的动物,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遗留。一阵风吹过,片片红叶落下,像极了翩翩起舞的舞者,随着街头卖艺人的歌声缓缓落下,夕阳西下,天色渐暗,也是饭点儿了。我去了护国寺小吃店。坐在木板凳上,打量着周围的人穿着朴素,三五好友围着方桌,个个都操着一口熟练的北京话,时不时冒出来的儿化音,显得格外亲切,好像又在谈论着今晚吃什么?抑或是外酥里嫩的焦圈儿、软糯香甜的艾窝窝、以及不被外人所理解的美味豆汁儿,这都是我关于北京的记忆。‎ 北京的历史文化无处不在,不仅仅是胡同里,鼓楼,小吃,世界上很少有城市像北京这样具有无穷的历史魅力。宽敞的大道、辉煌的门楼牌坊、宏伟的宫殿,一切的一切都像在诉说遥远、漫长的历史故事。今日毕,我又发现了北京独特的古朴的美。‎ 结构:‎ 例文不仅结构清晰连贯,而且在字里行间展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文章从结构上看总分总,且首尾自然呼应,中间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北京小吃、老胡同、历史建筑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这种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展现的北京之美。文字优美有意境,极富感染力,各种写作技巧和经典随手拈来。‎ ‎【点睛】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至2012‎ 年其相对成熟,并在全国推广。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相较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等有很大优势,但其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2015课标卷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2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展示自己的价值判断。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往往具有暗示性,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2卷作文“你认为谁更有风采”中的“更”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