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0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武威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卷(四)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生物性,决定了人是要生老病死的,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是可能长久存在下去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社会都必然永远存在,也有整个消亡的)。这种“死”和“不死”是我们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即社会性。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时生同时死。在共处的这段时间里,每个人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学习。一个人的生命可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比如石刻、竹简、书本、光盘等信息载体)传递给别人,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一代代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更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他作为一个人,生物性决定了他必然会逝去,但他的诗作,连同他的诗的风格,都保存在各种文献中,成为“文化”。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李白的诗作,经过几百年、一千年后,还能重新影响、塑造出别的诗人,他们可能接近李白,可能超越李白……文化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人“接通”了,可以共享生活的经历和生命的体验。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说,“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式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它是跨越时间、空间和生命的东西,也是先于个体而存在,不随个体的消失而消失的东西。所以我们看文化,必须历史地看,只有在历史中,文化才显示出其真实的意义。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如社会的运行机制、社会结构等。像我们今天的“中国”,虽然是在一场摧枯拉朽的革命之后建成,但今天的社会结构并非建国时一下子凭空创造出来的。谁也不可能把一个社会中旧的东西突然“删除”“清洗”,变成空白,再装进去一个什么全新的东西。我们中国的革命,形式上是“天翻地覆”“开天辟地”,实际上它是建立在中国社会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之上的,是几千年中国文明演进中的一个连续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研究社会也好,改革社会也好,绝不能抛开历史的缘故,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
(选自费孝通《文化与“不朽”》,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有生老病死,而社会却可以长治久安,这就为文化世代传承提供了可能性。
B. 不同个体在共处时间里相互交流学习,其知识和经验会形成共同的动态信息库。
C. 文化的历史性包括知识技能和思维等的传承,还包括社会运行机制等“社会”的传承。
D. 研究和改革社会,必须遵循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逻辑,继承前人所有的研究成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立论,层层递进,论述文化使人不朽的道理。
B. 第二段通过连续设问推进论证,既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又衔接自然逻辑严密。
C. 文章通过写李白,论证了生物性特点的人会逝去,社会性特点的人却会不朽。
D. 文章运用对比、例证等方法,多层次展开论证,有力支撑观点,富有辩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社会才有文化,文化因此能够跨越时空、超越个体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B. 当今文学家能有新文学成就,很大程度得益于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C. 家风家训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让一代代生命体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家族教化。
D. 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说法,和文中观点有相通处。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而社会却可以长治久安”说法错误,太绝对,原文第一段“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是可能长久存在下去的”。
B项,“其知识和经验会形成共同的动态信息库”错误,原文第二段“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更新的‘信息库’”。
D项,“继承前人所有的研究成果”说法过于肯定,原文最后一段“它总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论证的观点不恰当,应该是论证了“文化可以使人‘不朽’”。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有社会才有文化”说法错误,而且与后句也没有因果关系。原文中第二段“‘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即社会性。”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人脸识别,关系到“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更多指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个人住址等物理信息,但未来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有可能是指人脸、角膜、指纹等这些生物信息。生物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无需直接接触。这意味着,政府、公司等机构和个人可能未经当事人同意甚至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读取并搜集其数据。在许多欧美国家,目前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担忧,远远压倒了对技术收益的乐观预期。而在我们这里。似乎许多公司陷入了技术狂欢中,只想要收益,看不见责任。
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今天我们并不拒绝人脸识别带来的便捷实用,但也不得不追问的是,这些生物信息会不会被过度地收集保存?一些企业有没有合理使用信息的自律性、自觉性?就笔者个人观察来看,情势似乎并不乐观。人脸识别在各行各业已经出现了规模效应,除了支付行业外,人脸识别进校园等都被“发明”出来了,甚至看个新闻APP也索要人脸权限。仔细想想,我们的人脸信息或许是交出去了,但它们会得到用心保护吗?经验告诉我们,有相当数量的互联网公司只顾及流量,却不顾用户安全,只顾及体验,却不顾隐私保护。
(摘编自扶青《对刷脸支付保持审慎态度》,有删改)
材料二:
自然人的姓名、手机号码、邮箱账号、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比较容易进行更改,但是,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要更改则非常困难。比如,要改变一个人的脸部特征,只能进行整容(即便整容,脸部大部分特征仍会被机器识别)。至于指纹、掌纹、虹膜、基因信息等生物识别信息,被更改的可能性更低。这意味着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一旦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不仅会对自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威胁或现实损害,而且无法以像更换手机号码、修改银行密码等方式来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如果这些信息被大规模收集并提供给敌对势力,会对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危害。故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即便是被合法收集的,对其也要采取极其高度的注意义务加以保管,以防止被泄露或被非法处理。
除了唯一性,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中的人脸信息还有一个特殊点,即对该信息的收集可以在不经过自然人主动配合的情形下进行。据报道,在伦敦生活,二天会被摄像头拍下70次。此时,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规定的告知同意原则实际上难以落实。这就要求法律对于哪些组织或者个人在哪些场合可以收集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作出明确规定。
(摘编自程啸《加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法律保护》,有删改)
材料三:
旷视科技研究院研究人员范浩强介绍,就生物识别来说,目前常见的应用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
虹膜识别,目前主要见于部分高端智能手机的虹膜识别解锁。相较于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技术通过人体独一无二的眼睛虹膜特征来识别身份,虹膜识别的准确性是各种生物识别中较高的,但相较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虹膜识别硬件造价高,识别过程需配合,大范围推广较为困难,镜头可能产生图像畸变而使可靠性降低。
“综合来看,人脸识别是目前生物识别领域安全性较高的,当然也并非万无一失,想要实现人脸识别安全、规模化落地需要技术水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逐步完善。”范浩强表示。
人工智能行业资深人士孙立斌认为,生物特征识别迅猛发展,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有其自身的特性,抗伪造能力也不同。若要更高级别抗击假体攻击的风险,可以采取多模态融合的识别方式,例如步态和人脸一体化识别,能够大幅度增加伪造数据的难度,提升识别系统的安全性。
(摘编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有关生物识别信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物识别信息是指采集于人体的人脸、指纹等生物信息。
B. 人脸信息的一大特点是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无需直接接触。
C. 生物识别信息被更改的可能性要远低于电话号码等物理信息。
D. 虹膜识别的准确性较高,因为它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均需要高技术。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甚至完全不知的情况下,人脸信息就可被读取获得,这令许多欧美国家对人脸识别技术非常担忧。
B. 人脸与人体的其他生物特征(指纹、虹膜等)一样与生俱来,它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的特性为身份鉴别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C. 生物识别信息难以更改,这使其在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后,当事者受到现实损害后无法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
D. 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有其自身特性,而虹膜识别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都相对不便,实现大规模商用还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
6. 如何解决“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答案】4. D 5. C
6.
①顾客对刷脸支付等生物识别信息的使用要保持审慎态度。②企业减少对用户隐私的收集,加强对用户数据的保护,树立良好的价值观。③政府要有完善的规范和标准,对于哪些组织或者个人在哪些场合可以收集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作出明确规定。④提升技术水平,将用户信息可能遭受的外部侵害进行隔绝。⑤采取多模态融合的识别方式,以便更高级别抗击假体攻击的风险。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有关生物识别信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项,“虹膜识别的准确性较高,因为它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均需要高技术”,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虹膜识别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均需要高技术。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生物识别信息难以更改,这使其在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后,当事者受到现实损害后无法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说法不准确,原文是说“这意味着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一旦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不仅会对自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威胁或现实损害,而且无法以像更换手机号码、修改银行密码等方式来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不是不可预防,而是不可以像更换手机号码、修改银行密码等方式来预防。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
如何解决“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需要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三则材料的关键信息,分不同的主体来找对策。从顾客角度:对刷脸支付等生物识别信息的使用要保持审慎态度。从企业角度:减少对用户隐私的收集,加强对用户数据的保护,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从政府角度:要有完善的规范和标准,对于哪些组织或者个人在哪些场合可以收集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作出明确规定。从技术水平角度:将用户信息可能遭受的外部侵害进行隔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灯 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
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
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让父亲变成了一名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
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在大海里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
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
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
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抚摸着母亲干瘦的脸,自己的眼角却淌下了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技能,来到远离大陆的小岛守护灯塔四十年,表现了对祖国的忠诚。
B. 面对首长询问谁“能爬山”“会游泳”,父亲连用两个具有方言特色的“没啥说的”来回答首长问话,这突出父亲的单纯与土气。
C. 排长说“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而“活着的东西”就是海鸟、海龟、螃蟹,语言幽默风趣,暗示了父亲在岛上的孤单、寂寞。
D. 小说构思巧妙,祖孙三辈的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8. 小说写到了母亲的哭与父亲的流泪,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9. 小说在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母亲哭是因为战胜了风浪,表现了劫后余生欣喜与后怕,表达了对父亲为捍卫国家主权不顾个人安危的感动与佩服。②父亲流泪,是对母亲理解他并安排海葬的欣慰,被母亲至死不渝的爱情感动。
9. (1)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平凡之事:①岛上生活单调枯燥,父亲不以为苦,学会许多技能;②凤大浪大,母亲无法上岛,却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是看中了父亲的乐观与可靠;③父母结婚后,两个人把寂寞过成了快乐。(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之事:①恋爱时的鸿雁传书,书信上描述的岛上美好生活;②结婚时,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举行婚礼,简单而又热烈;③约好去世后一起海葬,守护大海,对死亡淡然平静,对爱情忠贞不渝。(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B项,“突出父亲的单纯与土气”错误,应是突出父亲的积极与自信。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读懂小说,找到小说中描写母亲的哭与父亲的流泪的相关段落,结合前后故事情节,分析他们的思想情感。先分析母亲的哭。“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阅读相关的情节:“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所以,母亲的哭因为战胜了风浪,表现了劫后余生的欣喜与后怕,表达了对父亲为捍卫国家主权不顾个人安危的感动与佩服。再分析父亲的流泪。阅读“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抚摸着母亲干瘦的脸,自己的眼角却淌下了泪水。”父亲流泪,是因为母亲说的这一番话。母亲理解他,安排夫妻都海葬一事,这让父亲感到很欣慰。同时,父亲也被母亲至死不渝的爱情感动,于是父亲流泪了。据此分析,本题分开回答,每个答题要点要有概括父母思想感情的感情词语,还要结合相关的事情解释得出相关的感情词语的理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作品故事情节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分析小说在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回答时,要抓住“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这两点分别概括父母守灯塔的平凡之事。首先回答父母“乐观主义精神”的表现,找到相关的事情再概括。“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在大海里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由此可以概括出三点。然后回答父母“浪漫主义情怀”的表现,找到相关的事情再概括。“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概括为:恋爱时的鸿雁传书,书信上描述的岛上美好生活。“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概括为:结婚时,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举行婚礼,简单而又热烈。“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概括为:父母说好去世后一起海葬,守护大海,对死亡淡然平静,对爱情忠贞不渝。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文炳字彦明,自幼警敏善记通,俨如成人。世祖在潜藩,癸丑秋,受命宪宗征南诏。文炳率义士四十六人骑马从行,人马道死殆尽。及至吐番止两人能从两人者挟文炳徒行踯躅道路取死马肉续食日行不能三二十里然志益厉期必至军 会使者过,遇文炳,还言其状。时文炳弟文忠先从世祖军,世祖即命文忠解尚厩五马载糗粮迎文炳。既至,世祖壮其忠,闵其劳,赐赉甚厚。己未秋,世祖伐宋,至淮西台山寨,命文炳往取之。文炳驰至寨下,谕以祸福,不应,文炳脱胄呼曰:“吾所以不极兵威者,欲活汝众也,不速下,今屠寨矣。”守者惧,遂降。九月,师次阳罗堡。宋兵筑堡于岸,陈船江中,军容甚盛。文炳请于世祖曰:“长江天险,宋以为国,势必死守,不夺其气不可,臣请尝之。”即与敢死士数十百人当其前,锋既交,文炳麾众趋岸搏之,宋师大败。七年,改山东路统军副使,治沂州。沂与宋接境,镇兵仰内郡饷运。有诏和籴本部,文炳命收州县所移文,众谏以违诏,文炳曰:“但止之。”乃遣使入奏,曰:“敌人接壤,知吾虚实,一不可;边民供顿甚劳,重苦此役,二不可;困吾民以惧来者,三不可。”帝大悟,罢之。十五年八月天寿节,礼成赐宴,帝命文炳上坐,每尚食,上食辄餐赐文炳。是夜,文炳疾复作,敕赐御医日来诊视。九月十三日,疾笃,召文忠等曰:“吾以先人死王事,恨不为国死边,今至此,命也。愿董氏世有男能骑马者,勉力报国,则吾死瞑目矣。”言毕,就枕卒。帝闻,悼痛良久,命文忠护丧葬藁城,令所过有司以礼吊祭,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忠献。
(选自《元史·董文炳传》,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至吐番∕止两人能从∕两人者挟∕文炳徒行踯躅∕道路取死马肉∕续食日行不能三二十里∕然志益厉∕期必至军
B. 及至吐番∕止两人能从∕两人者挟文炳徒行踯躅∕道路取死马肉续食日∕行不能三二十里然∕志益厉∕期必至军
C. 及至吐番∕止两人能从∕两人者挟文炳徒行∕踯躅道路∕取死马肉续食∕日行不能三二十里∕然志益厉∕期必至军
D. 及至吐番止两人∕能从两人者∕挟文炳徒行∕踯躅道路∕取死马肉∕续食日行不能三二十里然∕志益厉∕期必至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潜藩,可以指尚未即位的帝王,也可指帝王做王侯时的封地。此处取前者意。
B. 癸丑,指年份,古人以干支纪年、日、时。《赤壁赋》“是月丁未”“丁未”指日期。
C. 敕,本为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用语,南北朝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D. 有司,古代官吏都各有专司,凡专司其事的各部门官吏都可称“有司”。司,掌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炳忠正刚毅,深得赏识。世祖征讨南诏时,他率义士随行,一路艰辛但矢志不渝,世祖嘉其忠勇,给予丰厚赏赐。
B. 文炳善于攻心,刚柔并济。夺取台山寨,他讲明祸福,动之以恩;后又厉语警示,施之以威,敌军惧怕,开寨投降。
C. 文炳勇猛耿介,勉力报国。他主动请缨攻打宋军,率敢死队担任先锋,指挥军队与敌军在江上作战,最终大获全胜。
D. 文炳敢于抗言,明智果断。任山东路统军副使时,朝廷要改变军队供给方式,他先斩后奏,派人讲明弊端,世祖顿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江天险,宋以为国,势必死守,不夺其气不可,臣请尝之。
(2)吾以先人死王事,恨不为国死边,今至此,命也。
【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长江是天然的险要之地,宋把它作为保卫国家(的屏障),看样子一定会死守,不削除他们的士气不行,请您允许我去攻打它。
(2)我因先人为国事而死,恨我自己不能为国家死于边疆,今天病成这个样子,真是命该如此呀。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题可先找出“吐番”“两人”“文炳”等名词,“吐番”作“至”这个动词的宾语,在其后应断开,故排除D;“挟文炳”构成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日行”意为每天行走,与里程“三二十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故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此处取前者意”说法错误,此处应是指帝王做王侯时的封地。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指挥军队与敌军在江上作战”说法错误,原文是“文炳麾众趋岸搏之”,意思是文炳率领军队在岸上与宋军作战。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以为”,把……作为;“夺”,削除;“请”,请允许我做……。全句译为:长江是天然的险要之地,宋把它作为保卫国家(的屏障),看样子一定会死守,不削除他们的士气不行,请您允许我去攻打它。(2)“死”,为动作法,为……而死;
“死边”,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命也”,判断句。全句译为:我因先人为国事而死,恨我自己不能为国家死于边疆,今天病成这个样子,真是命该如此呀。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董文炳,字彦明,天性敏慧,善记诵,年幼就如同成人。世祖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奉宪宗之命征南诏,文炳率领四十六个义士骑马随行,人马在途中几乎死尽,到吐蕃时,随他而来的只剩下两人。这两人扶着文炳徒步前进,十分艰难,取死马肉为食,每天走不到三二十里,但其志更坚,决心按时赶上部队。有使臣路过,遇见文炳,回去向世祖报告了文炳艰苦跋涉的情形。当时文炳之弟文忠早已随从世祖在军中,世祖立即命他带领五匹马载着粮食去迎接文炳。文炳到了军中,世祖奖励其忠心和坚毅,感念他的劳苦,厚加赏赐。已未年的秋天,世祖讨伐宋朝,来到淮西台山寨,命令文炳去攻取山寨。文炳骑马来到寨下,对守寨军讲明利害关系,守军不理,文炳高声喊道: “我之所以不挥兵进攻,是想让你们不遭兵刃之灾,若坚持不降,那就要发动进攻,把你们杀个干净。”守军惧怕,开寨投降。九月,大军驻扎在阳罗堡,宋军在江岸修筑了堡垒,把船排列在江中,显示出军势很盛的样子。文炳请示世祖:“长江天险, 以此作为捍卫国家的屏障,势必死守。非攻下这地方以打击他们的气焰不可,臣请求去尝试攻取它。”经世祖同意,便率敢死队几百人为先锋。两军交锋,文炳率众登岸战斗,宋军大败。至元七年,改任文炳为山东路统军副使,首府设于沂州。沂州与宋接界,其镇守军队给养靠内郡供应。朝廷命就地购粮,文炳命令收回发给州县的购粮文书。大家认为这是违背圣旨,文炳说:”暂不征购。 ”立即派人入奏皇上:“敌人与我接壤,这样做会让敌人知我虚实,这是第一个不能这样做的原因;边民供应军需已很劳苦,若再向他们征购,是增加其负担,这是第二个不能这样做的原因;把我们的百姓弄得贫困不堪,别处的百姓就不敢来了,这是第三个不能这样做的原因。”世祖顿时觉悟,停止向该地区征粮。至元十五年(1278)
八月皇帝寿诞之日,行朝贺礼之后,皇帝赐宴,让文炳坐上座,每次进献食物,皇上食用总是停下来赐给董文炳。这天夜里,文炳的旧病复发,皇上命令御医去诊断。九月十三日,病情加重。(文炳)召集他的弟弟董文忠等人说:“我很遗憾不能为国家捐躯疆场,现在这样死去,是命中注定的啊。希望我们董家世世代代有能骑马打仗的男儿,尽力报国,那么我死也瞑目了。”说完就靠着枕头去世了。世宗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了很长时间,命令文忠护送灵柩归葬藁城,命令所经过的地方官府都要吊祭,追赠他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谥号为忠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刘备之前喜吟《梁甫吟》,常自比管仲、乐毅。
14. 下面对这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在万方多难之时,诗人登楼,虽繁花触目而心生悲慨,以乐景衬哀情,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B. 颔联描写锦江春色辅以天地之势,形容玉垒浮云赋予古今之慨,寓情于景,境界宏阔。
C. 颈联议论国事时局,抒写了诗人对朝廷永固的坚定信念和对入侵者义正辞严的斥责。
D. 尾联借典抒情,“可怜”等字词语含讥刺,“聊”字流露了诗人独自登楼的无聊寂寞。
15. 同是“登高望远,即景抒怀”之作,请简要分析本诗与《登高》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14. D 15. 相同:①漂泊流离的苦楚。②对时局国事的担忧。③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境遇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深沉慨叹。
不同:《登高》直抒老病孤愁的哀伤凄苦;《登楼》则表达了对朝廷永固的希冀与信念,对入侵者的警告和斥责,同时借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流露出空怀济世之心、壮志难酬的无奈。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聊’字流露了诗人独自登楼的无聊寂寞”错误,“聊”意为姑且、暂且,流露了诗人渴望遇到明君施展才华却壮志难酬的感情。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具体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答题时先答出感情,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解说。译文:登上高楼满怀伤感看繁花,万方多艰难令人触目惊心。在这战乱时候我登上此楼,世事如玉垒山变幻的浮云。圣朝就像北极星永保气运,盗寇侵河山只能徒劳兴叹。可怜后主只剩祠庙可归还,姑且在黄昏时吟诵《梁甫吟》。《登楼》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本题要求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的异同。两首诗后四句均为抒情句,分析相同之处,主要结合对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把握,然后抓住本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和《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分析即可。分析不同之处,抓住本诗“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分析即可。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疫情爆发后,很多人谈“鄂”色变,几乎忘了湖北之美,西起重庆奉节、东至湖北宜昌的长江三峡便是盛景之一。《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了精妙的描写:“______,______”。黄州赤壁更是因苏东坡的《赤壁赋》而名扬天下,其中,“______,______”写出了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壮阔景观。除了自然景观,湖北还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屈原更是生长于此。如果屈原目睹疫情之下百姓的生活,必然会伤心感叹“______,______”(《离骚》)。
【答案】 (1). (则)素湍绿潭 (2). 回清倒影 (3). 白露横江 (4). 水光接天 (5). 长太息以掩涕兮 (6). 哀民生之多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湍、潭、倒、横、太、涕、兮、艰。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有时,诗人也会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表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梅”,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但诗人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王安石的“梅”表现“临寒独自开”的高贵,陆游的“梅”表达“寂寞开无主”的无奈和“黄昏独自愁”的凄凉。[甲]而毛泽东的“梅”则意境截然不同,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比如“杨柳”,历代咏杨柳的篇什充栋盈车。[乙]早在“诗经”中就出现歌咏杨柳的诗句。[丙]《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诗歌中,诗人常借杨柳来表达不同情感。“( )”是离别之情;“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是伤春之意;“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撩惹着思乡之情。[丁]而在“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诗人借柳喻春天,描绘了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画面。杨柳与诗歌关系密切,因为不仅是杨柳本身固有春的使者的特性而受人们喜爱,而且还因为给它提供了人格化的美的属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尊崇。
17.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B.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C. 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 D.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是因为给杨柳赋予了人格化的美的属性而广泛受到人们的尊崇,而且还因为它本身固有春的使者的特性而受人们喜爱。
B. 因为不仅是杨柳本身固有春的使者的特性而受人们喜爱,而且还因为给它提供了人格化的美的属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尊崇。
C. 不仅是因为杨柳本身固有春的使者的特性而受人们喜爱,而且还因为给它赋予了人格化的美的属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尊崇。
D. 不仅是因为给杨柳提供了人格化的美的属性而广泛受到人们的尊崇,而且还因为它本身固有春的使者的特性而受人们喜爱。
【答案】17. D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从考查范围看,以点号为主,兼顾常用的标号。主要考查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七种点号的用法,标号考查引号、书名号和括号等。从考查的题型看,主要有选择、改错两种。本题要求选出“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正确的一项“。
A项,“豪放乐观”与“振奋人心”之间应用逗号隔开;
B项,“诗经”处引号应改为书名号,因为《诗经》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应用书名号;
C项,“杨柳依依”后面的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因为前面的冒号提示的是引述内容为诗歌内容,这两句诗属于《采薇》。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括号前后的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此题要求在括号内补写的是诗句,因此解答时,要会分析诗句的意思及其所蕴含的感情。
A项,“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符合后面的“离别之情”。
B项,“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没有离别之情。
C项,“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意思是:如丝如缕的杨柳带有千万种怨恨,三分春色因此而去了二分。词中写闺中春恨。词中一个“休”字,使得伤春惜春之恨溢于言外。柳丝的牵愁与春色的无情构成了一对矛盾,含蓄凄惋,深得宋人遗韵。没有离别之情。
D项,“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出自王昌龄的《闺怨》,诗句的意思是闺中少妇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这里含有少妇的相思之情。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A项,第一处,递进关系内容颠倒,应先说杨柳本身固有的特性,再说给它赋予了人格化的美的属性,第二处,语序不当,应将“广泛”移至“尊崇”前面。
B项,第一处,语序不当,“因为”放在“不仅”前面,使句子和后面不能构成一个递进关系,应将“因为”放到“不仅是”的后面;第二处,搭配不当,“提供属性”不能搭配,可改为“赋予属性”。
D
项,第一处,递进关系内容颠倒,应先说杨柳本身固有的特性,再说人格化的美的属性;第二处,语序不当,应将“广泛”移至“尊崇”前面;第三处,搭配不当,“提供属性”不能搭配,可改为“赋予属性”。
故选C。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表达准确流畅。
①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②无论汉族的秧歌和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③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④反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⑤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情感。⑥通过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⑦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⑧但也减轻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答案】②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④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范围内。⑥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传统表演艺术的“雅化”)。⑧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学生阅读全文,在了解文章或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言运用是否恰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地位,注意谦敬词。本题要求找出“文段中的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并作修改,使表达准确流畅”。
②句中“无论”和“和”不能搭配,应将“和”改为“还是”,改后句子为: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④句中“反而”使用不当,“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思想)相反或出乎意料。在句中起转折作用。此处分析可知,应改为“而”。⑥句“通过”这个介词多余,“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才能和第⑦句表达一致的内容。⑧句中“减轻”“内涵”搭配不当,应将“减轻”改为“弱化”。
21.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将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由极恶之人导致;第二种,由盲目的运命(即偶然的机缘错误)决定;第三种,由人物所处的位置或关系导致。请以《红楼梦》或《三国演义》中的某个人物为例,对其悲剧类型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准确,阐述清晰。不超过200字。
【答案】晴雯的悲剧属于第三种。在大观园里,她是公认的最俏丽的丫头,也是最不安守本分的女奴。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向往平等自由的性格特点与其卑微出身形成极大反差。代表封建统治势力的王夫人怕她“勾引坏了”宝玉,使宝玉偏离了封建家族为他预定好的仕途。她把宝玉自身的“叛逆”本性统统归罪于晴雯,绝不允许晴雯这样的人留在贾府。身处封建大家庭,为奴为婢、无权反抗的社会地位是造成晴雯死亡悲剧的根本原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综合语言表达能力。既要熟悉名著里的人物和情节,又要能够按照题干要求进行表述。解答此类题目,先要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从备选名著里选择一个适合的人物,概述与之有关的情节,稍作分析,回扣观点。此题要求“以《红楼梦》或《三国演义》中的某个人物为例,对叔本华的悲剧类型加以阐述”。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其次要熟悉《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的相关故事和其结局,然后结合理论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将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由极恶之人导致;第二种,由盲目的运命(即偶然的机缘错误)决定;第三种,由人物所处的位置或关系导致。在文艺理论界,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物,那就是王国维,尤其是在《红楼梦》的研究上,他吸收了叔本华的这一观点并自觉地运用这一观点来阐述《红楼梦》的悲剧性。他认为第三种悲剧才是真正的悲剧,因为这种悲剧是由于普通人因其身份地位的局限,受其阶级与时代的道德要求影响,并从自己的欲求出发对旁人施加压力从而导致的悲剧。可以说是这样的悲剧是人自己的欲求和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的,是注定要发生的。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就是这第三种悲剧。两人的爱情是自然萌发的,但因其性格家世等原因其结局又是早已注定的。在这一悲剧故事中,没有绝对的“反派”角色,大家都只是依从其道德准则自我的欲求行事,“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也正因如此,最后所造成的悲剧才是真正的“悲剧中之悲剧”。如果单就一个人物来说,我们可以选择晴雯,谈到晴雯的基本形象,首先可以肯定一点的是,晴雯是怡红院中相貌极其出众的一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虽然没有正面描述晴雯的美丽,但作者却用铺垫渲染的手法,让我们从间接的描写中就可以看出她的光彩夺目。例如,贾宝玉就曾说晴雯“是一盆才透出嫩箭的兰花”,王夫人也曾说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大观园中美女如云、群芳荟萃,就连丫环们也是俏丽甜美、光彩照人。在丫环里,袭人也是美丽的,但她都是绫罗绸缎、珠光宝气和浓妆艳抹包装出来的美丽,例如第51回描写袭人“上戴着几枝金钗珠钏,倒华丽,又看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而作者对晴雯的描写则截然不同,几乎没有什么关于她头上的饰物和身上华丽衣服的突出描写,如第74回晴雯见王夫人时,只是“钡、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而已。这也就是晴雯的美与众多丫环的不同之处:与生俱来、不经刻意雕琢、并非庸脂俗粉的美。晴雯不但在丫环里出类拔萃,即使与小姐们纵向比较,她的美也毫不逊色。林黛玉的美是一种病态的美, “ 是个美人儿灯,风吹吹就坏了”。晴雯虽然模样像她,但却是一种健康的美
,泼泼辣辣,富有生气的。薛宝钗是个天生的冷美人,“任是无情也动人”,“不关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青春活泼热情的晴雯,则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晴雯的美丽,倘若说只是外表,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她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她的生气,没有任何的顾忌,可以说是漂高到惊天动地。另外从性格上说,与袭人一心图谋“姨娘”不同,晴雯是个心高气傲的耿直“girl”,从来不屑于争宠、攀附之类的事情,做人做事向来快言快语、干脆利落。正是因为这些才最终造成了晴雯死亡悲剧。参考答案如:晴雯的悲剧属于第三种。在大观园里,她是公认的最俏丽的丫头,也是最不安守本分的女奴。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向往平等自由的性格特点与其卑微出身形成极大反差。代表封建统治势力的王夫人怕她“勾引坏了”宝玉,使宝玉偏离了封建家族为他预定好的仕途。她把宝玉自身的“叛逆”本性统统归罪于晴雯,绝不允许晴雯这样的人留在贾府。身处封建大家庭,为奴为婢、无权反抗的社会地位是造成晴雯死亡悲剧的根本原因。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雷军说:“创业要大成,一定要找到能让猪飞上天的台风口;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2)马云说:“风过去了,摔下来的一定是那些猪。它不会长出翅膀来。”
(3)某网友说:“一直躺在地上的猪,应该仰望那些曾经飞过的猪。”
每年“毕业季”,都有一群年轻人将步入社会;未来某个“毕业季”,你也将走向社会。读了上面的三句话,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
请在全面理解这三则材料内涵的基础上,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是一个必然规律,这一必然规律体现了"必然"与"偶然"的内在联系,机会是"偶然",有准备是"必然",有准备才有机会,没有准备就没有机会,既有准备又遇到了机会,成功也就成了"必然"。
很多人都幻想用机会改变命运,于是做着与机会偶然相遇的白日梦,幻想它像魔法棒一样改变你的世界。其实,这是很不靠谱的一件事。因为如果机会真的有一天与你相遇,并帮你实现了愿望,那前提条件肯定是你要有充分的准备。因为机会只光顾有准备的人。
总有人抱着一种扭曲的变态想法,当因为自身原因,使事情变得一团糟后,很阿Q,大言不惭地对自己说:"等着吧,等到我时来运转,机会来到时,我一定会咸鱼翻身,让所有人对我刮目相看。
"但事实上机会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主动上你家门口报到的。就算有千万分之一的几率,这颗雨点子落你头上了,你也未必消化得了!
所以,不要迷信机会,不要把它神化,它不是万能的,它也不是许愿池,更不是阿拉丁的神灯。与其抱希望于机会,不如抱希望于自己。因为,真正能改变世界、扭转乾坤的人是你,而不是机会。如果你自身不努力,一百个机会列队在你家门口都帮不了你。所以,不要迷信机会,机会只是一个契机,一个平台,真正的主角是你自己。
天赐良机不可失,坐失良机更可悲,一个人要学会创造机遇,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奋努力,不断进取,踏踏实实地耕耘,才能获得成功。
放眼古今中外,就有许多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功正是因为把握住了时机。星移斗转,唐朝已沉淀在历史的长河里;物是人非,王勃仍徜徉在泛黄的纸页间。多少时间流走了,依然冲不掉他绚烂的背影,滕王阁之宴,宾客中不乏文人雅士,为何他王勃独占熬头?是机遇,还是幸运?都是,却又都不是。并不是他有先见之明,只是他对文章的造诣已了悟得很深,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出口成章了,这能不说他已准备好了吗?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有时,机遇和幸运会让一个人大有作为,可真正叫他大有作为的并不是机遇和幸运本身,而在乎当事者对此已作好了充分的准备。王勃的《滕王阁序》令古今多少文人称赞,这岂是单凭机缘巧合道得尽的?古往今来,哪位成功人士不是靠自己的努力为生命抹上幸运的色彩?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等到机遇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本题雷军所说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表明机遇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根据马云说的“它不会长出翅膀来。”可理解个人实力更重要;某网友说的话体现了人应该抓住机遇去拼搏、奋斗。综合三人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增强自己的实力,抓住机遇去拼搏、奋斗。
立意:
(1)抓住机遇
(2)给自己充电
(3)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4)学会创造机遇
素材:
(1)世界酒店大王希尔顿,早年追随掘金热潮到丹麦掘金,他没有别人幸运,没有掘出一块金子,可他却得到了上天的另一种眷顾。当他失望地准备回家时,他发现了一个比黄金还要珍贵的商机,也迅速地把握住了它。当别人都忙于掘金之时他却忙于建旅店,他顿时成为了有钱人,也为他日后在酒店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2)中国首富李嘉诚的成功也在于对时机的把握。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还相对落后,土地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寸土必争"。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嘉诚把握住了商机,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借巨款购买了大量的地皮。这样的举动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也正是这次常人想都不敢想的投资使他发家起业,成为了亚洲地产大亨。其实,机遇是留给准备好的人。劳伦斯.J.彼得不是说过,不要有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想法。只要你是锥子,哪怕是放在口袋里,年长日久,也会冒出尖来。机遇是谁创造的呢?我们先来找找答案。"机遇是上帝创造的,期待的机遇并不等于创造的机遇。机遇是富有神奇色彩,一个人的成功有一半是机遇,一旦失去了机遇,那将终身遗憾。
(3)还有一个无名的成功商人,在人们热忠于淘金之时,他抓住商机,进了许多牛仔裤,专门卖给那些淘金的人,由于能防蚊叮虫咬,这批货销量很好。且不论淘金者是否淘到了金,但这位聪明的商人却的的确确是发了好大一笔财。这看似完全在于机遇,但事实上还是在于商人自己,倘若他没有聪明的经济头脑,哪怕有一千个这样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也不会成功。说到底,他的成功还是因为他有准备。哲人说:"每个人都是自身的设计师。"这的确很有道理。我们没有必要狂妄地称"人定胜天"但却一定要有勇气相信自己的命运由自己主宰,自己的生活由自己打拼!不要妄想天上会掉下馅饼来,因为机遇总是为有准备的人留着,我们只有准备好,才能为自己设计一双合适的舞鞋,舞出自己的风采!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接下来文章列举阿Q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机会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主动上你家门口报到的。文章进一步阐述不要迷信机会,机会只是一个契机,一个平台,真正的主角是你自己。文章接着举了王勃的例子,说明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文章结尾点题: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等到机遇的。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