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50 KB
  • 2021-06-06 发布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邢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世族作为地方精英的身份也在发生转变。在传统时代,他们主要被称为与科举功名相关联的“士绅”,主要活动是筹建善堂善会、义田义庄、会馆公所、书院义塾、编修方志等。到了清末新政以后,文化世族又参与地方自治、地方商会、新式学堂教育等活动,科举的废除,实业救国的倡导,使得传统以科举功名确定的士绅身份,逐渐蜕变为以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力为评价标准的绅商,他们在社会活动中有很大的话语权。‎ 清末废除科举,不仅动摇了传统社会结构的根基,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中国的人才标准与教育方向,儒学首次遭遇全面危机,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成为时代的号角。在这一历史的转折过程中,文化世族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向,不少科举世家转变为新式教育制度下的院士、教授、工程师世家,如苏州著名的大阜潘氏就是如此。此外,随着清末以来对家族制度的批判与改革,家庭内部平等与重视个体的观念也逐渐成为世人的追求,由此也带来传统家庭教育中“严父慈母”身份与形象的一些变化,这在川沙黄氏家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上海逐渐取代苏州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的多元性与国际化程度都是传统城市苏州所无法比拟的。一些头脑较为灵活的世族子弟也与时俱进,进入国际化的上海大都市。在这里,这些世家子弟不仅获得了谋生的机会,而且同时在上海调适自身,逐渐适应上海生活,从苏州吴湖帆在上海的生活与交游就可以看出苏州人对上海的倾慕。当然,苏州人始终没有抛弃故里的家族血缘网络与文化传统,他们往返于苏州和上海之间,并在新的都市空间建立起地缘性的同乡组织,以增强其在大都市的生存竞争能力。‎ 传统时代的文化世族,除了应举考试而必须掌握儒家经学之外,大多在文史艺术等领域各有专长,许多家族如吴江叶氏的诗学、沈氏的戏剧等,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军者,往往形成某种学术流派。近代以来,随着西学的传入,特别是清末新政以后,立足传统而融汇西学的“新学”,开始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有见识的学者所积极追求的方向,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这一求新求变思潮发展的升级版。‎ 在这种广泛的文化求新的思潮中,文化世族在继承家学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积极吸纳新观念,从而开创出新的局面。这样,文化世族也在迅速转型蜕变,大多发展为新式的专业科技世家,也有少数人子承父业,世代书香,但就家族群体而言,传统的文化世族逐渐消逝。这种消逝主要表现在外在的家族组织衰落和内在的家族精神衰退,即世族的社会担当意识逐渐淡化乃至消失。‎ ‎(摘编自徐茂明《文化世族在社会变迁中转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末新政后,文化世族参与地方自治、地方商会等活动,在社会活动中有很大的话语权。‎ B. 儒学在废除科举后首次遭遇全面危机,科举世家都转变为院士、工程师等世家。‎ C. 苏州文化世族十分看重家族血缘网络与文化传统,在江南各都市建立起同乡组织。‎ D. 科举和儒家经学对传统文化世族在文史艺术等领域形成某种学术流派影响很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指出文化世族在社会转型中身份转变,再从清末新政的影响及文化世族的蜕变等角度分析。‎ B. 文章在论述文化世族在社会变迁中的转型时,主要从“传统时代”与“近代以来”两方面进行分析。‎ C. 文章用川沙黄氏世家的例子论证了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动摇了传统社会结构的根基这一观点。‎ D. 文章在论述文化世族转型蜕变时提及“也有少数人子承父业,世代书香”,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绅”与“绅商”都属于文化世族,但是确定两者身份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 B. 清末废除科举,对社会发展影响很大,对文化世家的转变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C. 苏州因文化多元性与包容性缺失而衰落后,上海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D. 新文化运动的产生跟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追求、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等有关。‎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将各个选项的内容与原文进行对照,找出其细微错误点。本题,‎ B项“科举世家都转变为院士、工程师等世家”范围不当,原文是“不少科举世家转变为新式教育制度下的院士、教授、工程师世家”。‎ C项“在江南各都市建立起同乡组织”错,原文是“并在新都市空间建立起地缘性的同乡组织”,也就是只在上海建立起同乡组织。‎ D项,“科举和儒家经学”与“在文史艺术等领域形成某种学术流派”没有必然联系。‎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 C项,“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动摇了传统社会结构的根基这一观点”错,应是论证了对家族制度的批判与改革带来家庭教育的变化。‎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本题,‎ C项,“多元性与包容性缺失而衰落”因果关系错误;另外,“多元性与包容性缺失”于文无据,材料中只是说无法与上海相比。‎ 故选C。‎ ‎【点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绣起源于何时?由于文献与实物资料的限制,现在尚难断言。刺绣是在织物上进行再加工的手工艺品。工艺美术界一般认为刺绣的出现略迟于纺织的出现,是随着缝纫而产生,发展的。从20世纪50年代吴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织物与骨针等实物来看,早在上古时期吴地就可能有刺绣了。关于苏绣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正谏》中关于吴人迎送外交使节排场的记述:“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装者,有锦衣而狐裘者。”晋平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57年至公元前532年,可见早在2500年前,吴地“断发文身”的习俗就已被披锦饰绣的衣服所代替。《吴越春秋·夫差传》中也有记载:“吴王临欲伏剑,顾谓左右曰,吾生既惭,死亦愧矣……死必连繴组以罩吾目,恐其不蔽,愿复重罗绣三幅,以为掩明。”这也可说明吴地早期刺绣是以绣衣,绣帕等重实用的绣品为主的。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吴地苏绣的初创时期。‎ ‎(摘编自孙佩兰《吴地苏绣》)‎ 材料二:‎ 苏绣讲求“顺”,强调丝理对表达物体凹凸转折、阴阳向背的重要作用。任何事物都有丝理,若对此缺乏正确认知,很难使绣品获得应有的艺术效果。但关于这一问题,前人没有文字记录,全靠今人在实践中摸索。一个偶然的机会,苏绣艺术大师李娥媖发现一朵在墙角含苞待放的深红色月季花,她由花叶上放射形的纤维组织,特别是合抱形花瓣的姿态,联想到刺绣的丝理,顿生灵感,后在艺术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丝理规律,即刺绣丝理必须与植物纤维组织及动物毛丝生长方向一致,并随它们姿态的不同和变化灵活运用。如绣花卉,宜用散套针。该针法线条组织灵活,丝理转折自如,可使镶色、接色和顺,适宜表现花卉娇艳多姿、五彩缤纷的特点。又如绣猫,宜用施针,因为施针的线条是稀铺后分批逐层施密的,线条略有交叉,适合表现小猫遍身柔和松软的茸毛。乱针则以似乱非乱的线交叉掺和绣面,使作品生动逼真。按丝理规律刺绣,可使花儿迎风争艳,金鱼游姿优美,鸟儿枝头跳跃,小猫呼之欲出,其艺术效果远胜图画。这项创造性发现,成为苏绣技艺的一大特色。‎ ‎(摘编自李明《苏绣》)‎ 材料三:‎ 如今,苏绣大师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模仿任何一种绘画效果,苏绣似乎发展到了尽头,再也变不出新花样了。姚惠芬开始思索:苏绣区别于绘画的媒介特性是什么?毫无疑问是针法,针法构成了苏绣的艺术语言。但眼下,一些传统针法尤其是衣饰上使用的实用针法,正被人们渐渐淡忘。于是,姚惠芬决心回到更早的传统里,去寻找新的可能性。她从刚开始的别扭、不习惯到最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进入了自由、自觉的创作状态,能自主地决定每个局部采取何种针法。姚惠芬的《骷髅幻戏图》系列刺绣作品,亮点不在于用刺绣去模仿绘画,而在于借绘画去展现针法:每一块城砖,每一个局部,都由不同的,矛盾的针法构成。如果说过去的重点是“绣什么”,现在则变成了“怎么绣”。针法上的自觉使苏绣变得纯粹了,摆脱了形似而变得抽象了,类似于格林伯格所说的现代主义绘画对写实绘画,叙事绘画的超越,充满了对媒介特性的自我批判。由此,苏绣在向古老传统的创造性回归中,完成了华丽的蜕变。‎ ‎(摘编自陈岸瑛《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4. 下列对材料中“苏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依据《说苑》《吴越春秋》等文献,我们可以推断出,苏绣起源于2500年前的吴地,早期以绣衣、绣帕等重实用的绣品为主。‎ B. 苏绣独树一帜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丝理规律的发现和运用,而丝理规律的要核在于刺绣丝理与物体丝理的一致。‎ C. 苏绣讲求“顺”,强调丝理对表达物体凹凸转折、阴阳向背的作用,这使所绣之物有接近图画的效果。‎ D. 苏绣的出路不在于“绣什么”,而在于“怎么绣”,即加强针法上的自觉性,努力回归到过去使用实用针法的古老传统中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绣源远流长,上古时期吴地可能就有刺绣。而刺绣是在织物上进行再加工的,所以一般来说纺织的出现要略早些。‎ B. 李娥姨在前辈大师的指点下,由一朵深红色月季花,悟得花叶上的纤维组织与刺绣丝理的关联,总结出了丝理规律。‎ C. 按丝理规律绣一朵牡丹,最好用散套针,因为该针法线条组织灵活,丝理转折自如,有利于表现牡丹的突出特点。‎ D. 针法是苏绣区别于绘画的媒介特性。创造性地运用针法,苏绣突破了形似的艺术藩篱,完成华丽的蜕变。‎ ‎6.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苏绣的历史渊源,技艺亮点和蜕变路径。‎ ‎【答案】4. B 5. B ‎ ‎6. ①历史渊源:历史悠久,源于吴地。②技艺亮点:按丝理规律刺绣。③蜕变路径:冲破形似,凸显针法。‎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中‘苏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苏绣起源于2500年前”错误,文中说的是“苏绣起源于何时?由于文献与实物资料的限制,现在尚难断言”,由此可知,苏修起源的时间不确定。‎ C项,“这使所绣之物有接近图画的效果”错误,文中说的是“其艺术效果远胜图画”。‎ D项“努力回归到过去使用实用针法的古老传统中去”错误,见原文“能自主地决定每个局部采取何种针法”“苏绣在向古老传统的创造性回归中,完成了华丽的蜕变”。‎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几则材料,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并从不同角度概括。‎ B项,“李娥姨在前辈大师的指点下”错误,文中说的是“前人没有文字记录,全靠今人在实践中摸索”。‎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苏绣的历史渊源,技艺亮点和蜕变路径”,然后浏览材料,找到设题的区域,圈出相关的内容,接着按照“历史渊源”“技艺亮点”“蜕变路径”几个方面进行概括。本题的答案区间分别在三则材料之中。材料一主要阐述了古代有关苏绣的历史记载,据此可以得出“历史悠久,源于吴地”。材料二主要阐述了当代苏绣的技艺特点,据此可以得出“按丝理规律刺绣”。材料三主要阐述了当代苏绣的超越突破,据此可以得出“冲破形似,凸显针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头笔挂 李艳 傍晚,老周在办公室收拾东西,新上任的年轻局长郑嵘走了进来。周局,我来帮你收拾吧!郑嵘说着就蹲下身子帮起了忙。‎ ‎“不要叫周局,明天我就正式退休了,以后就是个平民小老百姓,还是叫我老周吧!”‎ 郑嵘笑笑说,那就叫您周叔。郑嵘看到纸箱里装满了书画和毛笔,便说:“周叔,听说您是省书法协会的泰斗,我从小也喜欢书法,以后要常回来指导。”‎ ‎“哪里哪里,只是小爱好,不值一提,相互学习。”‎ 郑嵘看到靠窗的书案上还有一架笔挂,就拿过来说,周叔,这也是您的吧?说着,就另拿了只盒子装。‎ 老周拦住了他。“郑局,这个留给你吧!”‎ 郑嵘停了一下,仔细看着这个笔挂,非常古朴的龙头造型,质地也非常不错,像个老物件。‎ ‎“这么好的笔挂,怎么就不要了呢?”‎ 正忙的老周听他这么一说,也停了下来。从郑嵘手里拿过来,透过眼镜仔细地看着,双手摩挲着说,“这是个好东西呀……”‎ 多年前,老周刚刚到这里上任,因从小受父亲的影响酷爱书法,所以就自费订制了一张书案,放在自己办公室的角落,供自己工作之余练习书法。‎ 有一年,周局参加了全国的书法大赛,他从数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轻松地闯进了决赛。在决赛名单里,周局看到王鹤立的名字也赫然在册。他很熟悉王鹤立,在各级书法赛事中,两人既是书友,也是对手。那些年,周局一直被王鹤立死死地挡在第一名的后面,这顶“千年老二”的帽子让他耿耿于怀。‎ 经打听,决赛的评委中正好有多年前教过自己书法的老师。在单位中一向廉明的周局寻思着,这些年一是工作忙,二是自己把工作之外会友的时间都用在了练书法上,确实有好多年没去看望老师了,他便打算借机去拜访下老师。于是他跑到古玩市场,花高价精心挑选了一架鸡翅木的龙头笔挂,连夜送到老师家中。‎ 在这个节骨眼上,不用明说老师也明白周局的来意。头发花白的老师当着他的面打开了包装,仔细地看起了笔挂,不住地夸赞着:“看材质和工艺,像是清末时期的物件,好东西呀。”‎ 周局一看老师喜欢,心里正在窃喜,不料老师把笔挂往桌上一放,问他,小周,这笔挂花了不少钱吧?‎ ‎“学生的一点心意,请老师收下。”‎ 老师这时一脸严肃地说,这白质黑章的龙头鸡翅木笔挂,我当然喜欢。‘鸡’就是‘吉’,这本是你的‘吉’,你送给了别人,你便失去了‘吉’呀!‎ 周局一听这话,感觉有点不对劲。‎ 老师指着笔挂说,你可知这笔挂的含义?‎ 周局摇摇头说,老师,除了挂笔还有什么含义呢?‎ ‎“这基座代表‘基’,这中间镂雕的立柱,代表‘础’,这立柱上镂雕的三段龙云,代表的是佛教中所说的‘三昧’,三昧在梵文中是‘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的意思,也是暗示练书法的人在练习时要一心清净,不起杂念的意思。这横架上两端气宇轩昂的双龙头,叫“龙抬头”,代表的是一个人旷达向上的龙头精神。如果一个人的基础都没扎牢固,这龙头永远也抬不起来呀。还有,这龙肩上的五个小挂柱,你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周局尴尬地笑着说,老师,这小木柱不就是挂笔的吗!‎ 老师的脸更严肃了。他起身从书案上拿来一根毛笔,往小木柱上一挂,说:“这叫笔直!”讲完,老师拿起笔挂重新放回了盒子,然后还给周局说,小周,老师若收了你这龙头笔挂,叫老师以后如何‘笔直’呀。‎ 听了老师的话,周局脸上已是一阵火辣辣的发烫。‎ 讲完这个故事,老周把笔挂放在郑嵘的办公桌上,然后从箱子里也拿了支毛笔出来,郑重地挂在了小木柱上。郑局,我小老头已经退休了,你的路还长。我在为官的仕途中全靠这笔挂才守住了清名,没有干过一件不公道的事,今天我要把这它留在这里,希望这架鸡翅木笔挂能把我的‘吉运’传下去!‎ 郑嵘听着听着,突然间感觉老周那瘦小的身形高大了起来。‎ 送老周离开的时候,郑嵘问:“周叔,你那次比赛到底拿了第几?”老周呵呵一笑说,我老师把‘吉运’都还给了我,你说呢?”‎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将退休的老周在办公室收拾东西,新上任的郑嵘局长前来帮忙,通过对话交代了老周的书法爱好,为下文写老周参加书法比赛,送龙头笔挂做铺垫。‎ B. 小说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例如“不要叫周局”“只是小爱好”“相互学习”等表现了老周知进退、讲义气、谦和、虚心的性格特点。‎ C. 小说叙事时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送龙头笔挂给老师时,老周“窃喜”“感觉有点不对劲”“尴尬”等,丰富的心理描写使小说叙事细腻、生动 D. 老周把心爱的龙头笔挂送给郑嵘,将毛笔郑重地挂在小木柱上,这既是对新任局长公正、清廉做官的深切叮嘱,也是对老师“笔直”向上精神的传承。‎ ‎8. 小说中老周评价龙头笔挂,“这是个好东西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老周为什么这样说。‎ ‎9. 小说以郑嵘与老周的问答收束全文,这样结尾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工艺精良,造型古朴,材质上乘,价值不菲。②含意丰富,寄寓着老师对老周的开导与期望。③以物明志,警醒老周为官公道,清廉自持。 ‎ ‎9. ①前文写老周因排名之事而送老师笔挂,结尾再次提到排名,照应前文,使结构更严谨。②老周并不直接说出答案,引发读者思考。③强调“吉运”,突出了主题。④结尾表现了老周对名次的淡然,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恩,丰富了人物形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B项,“表现了老周知进退、讲义气、谦和、虚心的性格特点”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意思,并没有表现老周“讲义气”的特点,这里是浑水摸鱼。‎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最后理解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 首先“这是个好东西呀”是龙头笔挂,表层含义突出“好东西”,文中可以看出这是老周当年跑到古玩市场,花高价精心挑选的,老师看到后也夸奖“看材质和工艺,像是清末时期的物件,好东西呀”,以及老周和老师对话中对龙头笔挂的鉴赏,可见这个笔挂价值不菲,工艺精良,造型古朴,材质上乘。从下文老师对“好东西”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师借笔挂告诉老周要心思纯正、旷达向上、打好基础、为人正直,可见“好东西”寓意丰富,寄托着老师对老周的开导,对话最后的“吉运”也寄托了老师对老周的一片期望之情。从情感主题的角度讲,老周一直保存着这个龙头笔挂,并把它送给新任局长并告诫局长自己“全靠这笔挂才守住了清名,没有干过一件不公道的事”,可见这个“好东西”是老周提醒自己为官清正、公道的物件,起到警醒明志的作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文章结尾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小说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以郑嵘与老周的问答收束全文有什么妙处。‎ 从结构上结尾写的是新任局长询问书法比赛的排名问题,这就照应了前文老周因追求书法比赛排名而买笔挂送给老师的描写,起到照应前文的作用,让小说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从内容上看。老周只是说“我老师把‘吉运’都还给了我,你说呢”,并没有直接说出比赛结果,增强了故事的悬念,引发读者思考。从主题角度而言,老周送给新任局长龙头笔挂,也是希望新任局长也能保持为官正直、公道清廉的好作风,留下东西时说“希望这架鸡翅木笔挂能把我的‘吉运’传下去”,最后又强调“我老师把‘吉运’都还给了我”,这是强调笔挂给自己的“吉运”,有力的突出了主题。从人物形象角度来看,老周最后说“我老师把‘吉运’都还给了我,你说呢”,可以见出老周经过老师的开导后心结打开,一方面见出他已经不太在乎名次,另一方面也侧面表达对老师教导自己的感恩,起到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志皋,字汝迈,兰溪人。隆庆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万历初,进侍读。张居正夺情,将廷杖吴中行,赵用贤。志皋偕张位、习孔教等疏救,格不上,则请以中行等疏宜付史馆,居正志。会星变考察京朝官遂出志皋为广东副使居三年再以京察谪其官居正殁言者交荐起解州同知。旋改南京太仆丞,历国子监司业、祭酒,再迁吏部右侍郎,并在南京。寻召为吏部左侍郎。十九年秋,申时行谢政,荐志皋及张位自代。遂进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明年春,王家屏罢,王锡爵召未到,志皋暂居首辅。会宁夏变起,兵事多所咨决。主事岳元声疏论锡爵,中言当事者变乱倾危,为主事褚寿贤,给事中许弘纲所驳。志皋再辨,帝皆不问。二十一年,锡爵还朝,明年五月遂归,志皋始当国。‎ 辽东失事,诏褫巡抚韩取善职,速副使冯时泰诏狱 ‎,而总兵官杨绍勋止下御史问。给事中吴文梓等论其失平,志皋亦言:“封疆被寇,武臣罪也。今宽绍勋而深罪文吏,武臣益恣,文吏益丧气。”帝不从,时泰竟谪戍。皇太后诞辰,帝召见辅臣暖阁,志皋论宥御史彭应参。寻极论章奏留中之弊,请尽付诸曹议行。时两宫灾,彗星见,日食九分有奇,三殿又灾,连岁间变异迭出。志皋请下罪己诏,因累疏陈时政缺失。而其大者定国本、罢矿税诸事,凡十一条。优诏报闻而已。‎ 张居正柄国,权震主。中时行继之,势犹盛。王锡爵性刚负气,人亦畏之。志皋为首辅,年七十余,笔矣,柔而懦,为朝士所轻,诟评四起。志皋愤言:“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媒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因求退益切。帝慰谕之。二十九年秋,卒于邸舍。‎ ‎(节选自《明史·赵志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星变/考察京朝官/遂出志皋为广东副使/居三年/再以京察谪其官/居正殁/言者交/荐起解州同知 B. 会星变考察/京朝官遂出/志皋为广东副使/居三年/再以京察谪其官/居正殁/言者交荐/起解州同知 C. 会星变考察/京朝官遂出/志皋为广东副使/居三年/再以京察谪其官/居正殁/言者交/荐起解州同知 D. 会星变/考察京朝官/遂出志皋为广东副使/居三年/再以京察谪其官/居正殁/言者交荐/起解州同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 B. 夺情,古代官员遭父母之丧,丧期未满而强使出仕,称为“夺情”。‎ C. 礼部,古代官署,主管朝廷中的礼乐,祭祀、户籍、科举和接待外宾等事务。‎ D. 诏狱,奉皇帝诏令拘禁犯人的监狱,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志皋仕途坎坷。张居正掌权时,他因和张位等人上奏相救吴中行,赵用贤得罪了张居正,张居正借机将赵志皋贬职。‎ B. 赵志皋得到重用。他在王家屏被罢免而王锡爵还没有到京的情况下暂任首辅,遇上宁夏发生变故,军事全部由他决定。‎ C.‎ ‎ 赵志皋犯颜敢谏。他反对皇帝解除巡抚韩取善的官职,逮捕关押副使冯时泰,而对总兵官杨绍勋只下交御史台考察的做法。‎ D. 赵志皋处事柔懦。他任首辅时首辅权力相对分散,不再像张居正、申时行、王锡爵一样强势,被朝廷人士轻视、辱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不从,时泰竞谪戍。皇太后诞辰,帝召见辅臣暖阁,志皋论宥御史彭应参。‎ ‎(2)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媒进。‎ ‎【答案】10. D 11. C 12. B ‎ ‎13. (1)皇帝不依从,冯时泰竟然被贬谪戍边。皇太后的诞辰,皇帝在暖阁召见辅佐大臣,赵志皋主张宽恕御史彭应参。‎ ‎(2)同是内阁大臣,以前势力大而权力归属我,就争相趋附我来谋求晋升官职。‎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考察”是动词,宾语是“京朝官”,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 ‎“交荐”意思是“交相举荐”,“交”意思是“交相”,修饰“举荐”,做“举荐”的状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原文标点:会星变,考察京朝官,遂出志皋广东副使。居三年,再以京察谪其官。居正殁,言者交荐,起解州同知。‎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礼部,……主管朝廷中的……户籍……等事务”错误,“户籍”属于户部职能范畴,不属于礼部主管。‎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军事全部由他决定”错误,从文中来看,不是“全部”,应为“大多数”,原文“兵事多所咨决”。‎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谪戍”意为“被贬谪戍边”,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翻译要先加上省略的介词“在”并把状语提前;“宥”意为“宽恕”。(2)中,“同一阁臣也”,判断句,翻译要加上判断词“是”;“相率”意为“争相”;“媒进”意为“借某种关系以谋求晋升”。‎ ‎【点睛】可以借助如下特点进行断句,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根据反复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借助误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科”、“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参考译文:‎ 赵志皋,字汝迈,兰溪人。隆庆二年进士及第,授职为编修。万历初年,晋升为侍读。张居正服丧期限未满夺情入仕,准备对吴中行,赵用贤当廷施行杖罚。赵志皋与张位、习孔教等人上奏相救,被阻挡不能呈上,他们请求将吴中行等人的奏疏交给史官,张居正很恼怒。遇上星变而考察京官和朝廷官吏,就将赵志皋逐出京都出任广东副使。过了三年,又借官绩考核将他贬职。张居正死后,进谏的人交相举荐他,起用他为解州同知。不久改任南京的太仆丞,历任国子监司业,祭酒,再升任吏部右侍郎,均在南京任职。不久召调为吏部左侍郎。万历十九年秋天,申时行离职,举荐赵志皋和张位代替自己。于是晋升(赵志皋)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要事务。第二年春天,王家屏被罢免,王锡爵受召见还没有到京,赵志皋暂居首辅之位。遇上宁夏发生变故,军事上许多问题都向他咨询而决定。主事岳元声上奏劾论王锡爵,其中说到当事的人变乱险诈扰乱国家,被主事褚寿贤、给事中许弘纲驳斥。赵志皋两次上疏辩解,皇帝都不追问。万历二十一年,王锡爵返回朝廷,第二年五月就回乡了,赵志皋才开始掌握国家大权。‎ 辽东兵事失利,诏令解除巡抚韩取善的官职,将副使冯时泰逮捕,投入诏狱,而总兵官杨绍勋只下交御史台考察。给事中吴文梓等人疏论此事不公平,赵志皋也称“边疆遭侵犯,是武臣的罪责。现在宽待杨绍勋而将文官从重治罪,武臣更加放纵,文官更加丧气了。”皇帝不依从,冯时泰竟然被贬谪戍边。皇太后的诞辰,皇帝在暖阁召见辅佐大臣,赵志皋主张宽恕御史彭应参。不久赵志皋又极力论述奏章滞留在宫中的弊端,请求全部交给各部门商议实行。当时两宫遭灾,彗星出现,日食有九成多,三座宫殿又遭灾,接连几年都出现不正常现象。赵志皋请求皇帝下诏治他的罪,于是接连奏陈时政的失误。其中大的方面是确定国家的根本、罢黜矿税等事,总计二十一条。皇帝却只是赞许地下诏书表示已经知道了。‎ 张居正掌管国家大事,权力使皇帝震惊。申时行接替他,权力还是很盛。王锡爵性格刚强、有气势,人们也畏惧他。赵志皋任首辅,年岁七十多,年老了,性格柔和而懦弱,被朝廷士人所轻视,责骂之声四起。赵志皋很愤怒,就进言:“同是内阁大臣,以前势力大而权力归属他,就争相趋附他以图晋升官职。如今势轻而权力分散,就争相攻击他以图声名。”因此请求退休的心情更急切。皇帝下谕令抚慰他。万历二十九年秋天,逝世于家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 苏轼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①。‎ ‎[注]①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不详。活动在元和年代。韩愈善接天下士,他慕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出卢仝、孟郊二人之上。‎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通过乌鸦翻飞,晴泥没车等景象的描绘,写出了雪后初晴的明艳生动画面。‎ B. 颔联写房屋似玉楼,大地如银海,下雪天很冷,肩上起鸡皮疙瘩,雪光亮得使眼睛发花。‎ C. 尾联写诗人既老且病,感叹诗力大不如前,只得吟诵刘叉的《冰柱》诗来自慰。‎ D. 诗人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描写景物,然后由所见写到所感,情景交融。‎ ‎15. 诗中颈联突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4. D 15. ①运用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②由眼前大雪灭蝗虫,覆盖麦子,想象来年麦子应该会长得很茂盛,这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或:实写大雪灭蝗虫、覆盖麦子,虚写来年麦子应该会长得很茂盛。)③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生计的关切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诗人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描写景物……”错误,从诗中来看,没有“听觉描写”。‎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中颈联突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然后分析颈联,找出使用了何种手法,其次对诗中的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阐释该种手法如何有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意思是“大雪灭蝗虫,覆盖麦子,来年百姓麦子该会长得很茂盛”,这是说大雪灭蝗,麦子得到雪覆盖则来年会长得茂盛,眼前这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在观赏雪景时,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由“应”可知,此处是诗人的想象,属于虚写,诗人十分希望把自己对来年丰收的希冀和祝愿,把这场瑞雪所引发的种种感受一一用诗表达出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生计的关切之情。‎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分析了敌我之间“______”的形势才建议转入反攻,而他建议谨慎追击的直接原因是“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用落叶、江水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 ‎(3)苏轼《赤壁赋》中先以“______”来慨叹人生短暂,接着又以“______”对奔流不息的长江表达了羡慕之情。‎ ‎【答案】 (1). 彼竭我盈 (2). 惧有伏焉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哀吾生之须臾 (6). 羡长江之无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竭”“盈”“伏”“萧”“须臾”“羡”,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种新节目形态的未来前景,与技术价值,社会价值、市场价值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评判一种节目形态是否具有技术价值,要看其能否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对于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在于不是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且是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这种让个体在保持个性的同时,( )。‎ 在社会价值层面,当下的观察类真人秀大多把创作__________锁定普通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内部的话题如婚恋问题,亲子关系等,往往是社会变迁、时代发展的投影。很多年轻人通过个体努力,在家庭之外实现了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自给自足。与此同时,包容的社会观念和逐渐完善的保障体系,为年青一代提供了有别于传统的生活___________。观察类真人秀经由相关话题的讨论,在______________中为消解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摩擦提供了可能性,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_____________构建新的文化思维。‎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于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不是在于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是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 B. 对于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不是在于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是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 C. 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不是在于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是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 D. 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不是在于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且是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 ‎18.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种做法使节目更富建设性,对他人拥有更多宽容 B. 对他人拥有更多宽容的做法,使节目更富建设性 C. 这种做法对他人拥有更多宽容,使节目更富建设性 D. 使节目更富建设性的做法,对他人拥有更多宽容 ‎19.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视野 模式 潜移默化 从而 B. 视野 格式 潜移默化 进而 C. 视线 格式 耳濡目染 从而 D 视线 模式 耳濡目染 进而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画线句因介词的滥用造成主语成分残缺,要删除“对于”;“在于”应在“不是”的后面;原文是并列关系,要把“而且是”改为“而是”。‎ A项,缺少主语,删除“对于”语序不当,“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要互换位置,不然不合逻辑。‎ B项,缺少主语,删除“对于”。‎ D项关联词运用错误,两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要把“而且是”改为“而是”。‎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根据前面“这种让个体在保持个性的同时”的信息可知,后面紧接着的内容与其是并列成分,作“做法”的定语,因此,可排除A,C两项。‎ ‎“使节目更富建设性”应是前面的“让个体在保持个性”和“对他人拥有更多宽容”这种做法所产生的效果,要放在“对他人拥有更多宽容的做法”的后面,因此,D项不当。‎ 故选B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视野”,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或比喻思想或知识的领域;“视线”,看东西时,眼睛和物体之间的假想直线;或比喻注意力。根据语境,第一空说的是创作的领域,应填“视野”。‎ 第二处,“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格式”,一定的规格样子;第二空说的是生活的样式,应填“模式”。‎ 第三处,“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指受到好的影响。根据语境,文中强调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第一空应填“潜移默化”。‎ 第四处,“从而”,连词,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连词,重在表递进关系。这里是因果关系,应填“从而”。‎ 故选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其实不然。新鲜血液中含有较多的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若在受血者体内植活、增殖,则会将受血者组织器官识别为非已物质进行免疫攻击,破坏,这将会引发严重的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检测“窗口期”始终难以避免,导致一些传染病因子未能及时地检测发现。______,血液中的一些感染因子会被灭活,如梅毒螺旋体在‎4℃‎下低温保存72小时便可完全自行灭活。因此,刚采集的新鲜血液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______。而临床提倡输用保存血,则极大地降低了受血者感染经血传染病的风险,使输液更加安全。‎ ‎【答案】 (1). ①很多人认为越新鲜的血液越好 (2). ②但随着血液保存期的延长 (3). ③不宜直接输液(或直接输液会带来危险)‎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语境。‎ 第一处,据下文“其实不然”可知,横线上的观点应与后面相反,后面说“。新鲜血液中含有较多的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若在受血者体内植活、增殖,则会将受血者组织器官识别为非已物质进行免疫攻击,破坏,这将会引发严重的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这显然是说新鲜的血液并不好,第①空应填“很多人认为越新鲜的血液越好”。‎ 第二处,据上文“新鲜血液”“在受血者体内植活,增殖”和“导致一些传染病因子未能及时地检测发现”可知,前面分析新鲜血液,后面说“血液中的一些感染因子会被灭活”,这应是说血液保存之后发生的变化,故第②空应填“但随着血液保存期的延长”。‎ 第三处,据上文“刚采集的新鲜血液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可知,第③空应填“不宜直接输液”。‎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嫦娥四号着陆器完成第十月昼的科学探测工作,于‎2019年10月5日19时30分进入第十月夜。第十月昼工作期间,着陆器工况正常,能量平衡,有效载荷月球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低频射电谱仪按计划开展有效探测工作,地面接收科学探测数据正常。玉兔二号巡视器于‎10月5日15时43分完成月夜设置,进入休眠。第十月昼期间,巡视器根据整体规划进行移动,目前累计行走‎289.769米。巡视器移动过程中,按计划组织实施了巡视器红外光谱仪,全景相机、中性原子探测仪,测月雷达等有效载荷的开机探测工作,进一步获取月球背面科研数据,地面接收载荷数传数据正常。‎ ‎【答案】关键信息:①‎2019年10月5日;②嫦娥四号探测器(或着陆器和巡视器)按计划完成第十月昼工作;③进入休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然后浏览语段,看语段一共有几句话,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要找出材料的基本信息点,如时间,事件等等,再按一定的逻辑把这些信息组合成一段话,本则材料时间是“‎10月5日”,即第一个关键信息;中心事件是“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完成第十月昼的科学探测工作”,结果是“进入休眠”。‎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前,篾匠编织花篮时,竹片需要破很多次才能破成很细的竹棍,篾匠一直破,最后把竹片破成需要的样子。这种精致的竹器,需要很多细小的竹棍,而每一根都不能马虎制作,否则就破坏了整体效果。在编织时,篾匠的心中装着多种形状,如何起底子,何时收口,都心中有数。如今,超市里售卖的花篮等竹器都是机器生产出来的,虽然便宜但总会让人觉得,没有经过篾匠一刀刀破竹,一根一根刮去毛刺,也就缺少某种人文温情。造型奇特、凝聚着篾匠独特审美的花篮之类的工艺品,恐怕还得靠羡匠手工制作。‎ 读了上面的材料,对于花篮等的制作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进行立意,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让家乡情怀流进我们的心田 提到家乡,我会想起儿时的棉花糖、糖人、炸米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场春晚节目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这些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 当韩国的端午节申遗成功,当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皮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以及蕴含在传统手工艺品中的温情和乡情。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大家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手工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家乡不仅在人们的心头失落,家乡的人文景观也在丧失,“少小离家老大回”,已找不到昔日风貌,眼前尽是由水泥、塑料、不锈钢拼合起来的建筑,这些建筑形成正在一步步、一片片地“统一天下”。照此下去,大地上的文化景观将是重复,单调、乏味的。眼下,不少人在呼吁保卫家乡的价值,爱护家乡的文化景观,只要这些景观还在,就会山水有情,游子梦牵,就会竹筐有意,游子有寄。在现代化竞争中身心疲惫的人们,就会从家乡风土情怀中体味家的温馨。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门手艺,一个传统,难道不值得传承吗?‎ 家乡传统手工艺品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很多人深思。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认为工艺美术要在保护与发展中并行,这是工艺美术延续的宗旨。工艺美术深含工匠精神,在当下不仅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还要根据现代生产、生活的发展需要,对相应的制度措施、政策法规予以完善与改进,如工美大师评比机制、相关机构职能定位等,从而真正实现工匠精神,传承工艺美术。‎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的一文中说:“一个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而一个有了伟大人物却不知用正确的方法去敬畏去纪念去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我想改用这句话煞尾:“一个没有悠久文化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而一个有了悠久文化却不知用正确的方法去珍惜去传承去发扬的民族,也是一个没有活力的民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对于花篮等的制作表达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作答时要认真审读材料。‎ ‎【审题】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本次作文就属于议论类作文,根据材料中提炼观点,由“如今……手工制作”,可知应该肯定手工生产,要辩证地看待现代机器生产。‎ 审题过程: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内容是关于竹篾匠编织花篮等竹器和机器编织竹器的比较。实质上是有关传统手工生产与现代机器生产的问题。综合材料及写作要求,最佳立意应该是肯定传统手工生产。当然,在肯定传统手工生产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地辩证看待这一问题,比如从规模、价格等来看,传统不如现代。若是完全否定传统手工生产或完全肯定现代机器生产则属偏题。‎ 关键词,如机器生产、手工制作、人文情怀进行立意。‎ 分析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手工制作和机器生产之间的关系,以及手工制作中蕴含的人文情怀。‎ ‎【立意】①有温情的工艺超越冷冰冰的机器。‎ ‎②传统的手艺不能丢。‎ ‎③承载着温情的传统手工生产需看重。‎ ‎④机器化的大生产不能代替人工的审美。‎ ‎⑤辩证看待传统手工生产与现代机器生产。‎ ‎【素材】1.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认为工艺美术要在保护与发展中并行,这是工艺美术延续的宗旨。工艺美术深含工匠精神,在当下不仅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还要根据现代生产、生活的发展需要,对相应的制度措施、政策法规予以完善与改进,如工美大师评比机制、相关机构职能定位等,从而真正实现工匠精神,传承工艺美术。此外,她对吕品田院长提出的在振兴传统工艺中的三点举措予以肯定:1、切实保护与传承世代相传精湛的传统工艺。‎ ‎2.力发展基于手工生产力的现代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市场环境中形成有别于大工业生产的手工产业形态;3、积极鼓励企业与专业的手工艺创作。‎ ‎3.乡不仅在人们的心头失落,家乡的老景观也在丧失,“少小离家老大回”,已找不到昔日风貌,眼前尽是由水泥、塑料、不锈钢拼合起来的建筑,这些建筑形成正在一步步、一片片地“统一天下”。照此下去,大地上的文化景观将是重复,单调、乏味的。眼下,不少人在呼吁保卫家乡的价值,爱护家乡的文化景观,只要这些景观还在,就会山水有情,游子梦牵。在现代化竞争中身心疲惫的人们,就会从家乡情怀中体味温馨。‎ ‎4.清初,招远人创造了采用绿豆制作粉丝的新技艺,分推粉、漏粉和晒粉三个手工操作过程。1860年,依靠这一技艺生产的招远粉丝开始由龙口装船外运,史称“龙口粉丝”,该技艺被后人称为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咸丰年间,这一手工技艺遍布招远全境。19世纪初,全县从事龙口粉丝生产的农户达到60%,出口额占全国的70%,现在已畅销国内和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别占销售总量的80%和85%。2004年招远市被命名为“中国粉丝之都”。‎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对比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注重蕴含人文情怀的传统手工制作,让家乡人文情怀流淌到我们的心田;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家乡人文情怀”这一中心论点从“家乡情怀,莘莘学子的心灵归宿”“家乡情怀,海外华人的情节”两个角度论述;再用对比式论述现代化机器生产的“冷冰冰”的外表,最后回扣论点“重视传统手工生产,让人文情怀延绵心间”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所给的材料根植现实生活,具有时代特色,导向积极,彰显正能量,有新意,比较接地气,易于引发考生的联想、思考。审题时可采用“主旨领悟法”,由此可得出正确立意。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