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0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延庆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紫禁城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规划和设计蕴含着我国古代工匠的诸多科学智慧,而其中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即为建筑营造过程中融合的数字智慧。
紫禁城的营造尺寸和体量标准都是有讲究的,比如“斗口”与“材份”。“斗口”是紫禁城古建筑的模数标准。紫禁城内所有的建筑,均以斗口尺寸为基准。所谓斗口,即古建筑斗拱的某个指定位置,该位置的尺寸作为整座建筑尺寸的基准,称为1斗口。比如紫禁城某古建筑,柱子直径为6斗口,柱高为58斗口,那么只要确定1斗口的实际尺寸,檐柱直径、檐柱高度就很容易算出来。紫禁城古建筑梁、柱等所有构件尺寸及建筑的总体尺寸,均由斗口尺寸放大而来。
“材份”是紫禁城古建筑群体量大小确定的参考标准。对于紫禁城建筑整体而言,其建筑构造组成基本相同,但建筑等级高低不同,建筑体量大小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技术人员通过材份制的方法来实现建筑的快速施工。清朝官方的具体做法为,将建筑用材料大小分为十一个等级,每个等级的斗口尺寸不同。对于不同的宫殿建筑而言,只需确定其用材等级,即可确定其建筑体量大小。
“9”和“5”是紫禁城建筑喜欢使用的数字。我国古人把单数称为“阳数”,双数称为“阴数”。而阳数中,“9”是最大的阳数,寓意数量最多;“5”为居中的阳数,寓意包含东、西、南、北、中的全部空间。数字“9”“5”的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标记,即“九五至尊”,寓意帝王权威的至高无上。古代工匠在营建紫禁城过程中,巧妙地把“9”“5”融入到建筑中,来体现紫禁城及其使用者的至高地位。比如,紫禁城重要宫殿的建筑如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等建筑的平面布局都是长度方向为9间、宽度方向为5间的布局方式,来体现“九五至尊”的思想。作为明清时期我国政治权力的中心,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土”字形大台基在平面布局上也有“九五至尊”的概念。台基南北相距234米,东西相距130米,二者之比也刚好为9∶5。这无疑又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取材于周乾的《紫禁城数字趣话》)
材料二
紫禁城的布局体现着设计者的诸多智慧。“□□□□”(甲)的巧思是其中一个明显特征。紫禁城的北面为景山,南面为内金水河。景山是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金水河经城隆庙蜿蜒而南,一路弯弯曲曲,过武英殿转而向东,过太和门、文渊阁,从东南角楼下流出紫禁城。金水河不但为紫禁城内的人们提供了排水通道,还和景山相呼应,形成了有山有水、山水协调的审美意象。金水河的河面低于紫禁城的地面,紫禁城的主体部分就建在景山和金水河间的向阳台地上。通过景山和金水河,紫禁城在审美意义上做到了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致。
“负阴抱阳”也是紫禁城布局的一个特色。城内所有重要宫殿面南而立。老子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世间万物都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和谐体。紫禁城重要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这种布局形式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意义:我国的黄河流域处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气压,有长达数月的偏北寒风;夏季高气压中心转向东南太平洋上,来自南方致雨的季风,使得温度上升、暑气逼人。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建筑朝正南方向最为适宜,北侧封闭以利于御寒,而南侧开设窗户则利用阳光照射和夏季通风。
紫禁城布局还有一个特点是“□□□□”(乙)。“取正”即建筑布局以南北向为主要轴向方向。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代工匠依据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施工经验总结,即主座朝南,左右对称。“向心”即所有的次要建筑朝向主要建筑。紫禁城所有的古建筑均以四合院形式为主,其主房朝向均为坐北朝南,厢房朝向均为东西向,面临主房而立。这种向心的建筑风格,不仅使得房屋的间距较小,有利于实现交通的便利性,而且能反映中国古代文化中“中为至尊”“尚中尚大”的思想。同时,这种朝向布置体现了紫禁城古建筑在方位的统一性及协调性,毫无杂乱之感。
(取材于周乾的《紫禁城的布局智慧》)
材料三
紫禁城建造者具有丰富的智慧。他们采取多个科学的采光方法,满足建筑内部的采光需求。
“坐北朝南”的布局有利于建筑采光。门窗朝南开的建筑布局称为“坐北朝南”。紫禁城古建筑群中重要的宫殿均为坐北朝南,在建筑南侧通开门窗,北部则大部分为墙体,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建筑采光。太和殿南立面共有11个开间(开间即在长度方向上的柱距),每个开间均设有隔扇门或窗。当隔扇门及窗开启时,殿外的光线很容易照射进来。
屋檐起翘有利于光源的引入。紫禁城古建筑屋顶檐部向外挑出(一般为柱高的1/3左右),并略带上翘的弧度,形成优美的曲线,称为挑檐。这种曲线形屋面檐口上翘的做法,遮蔽阳光少,有利于建筑内部的采光。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与现代建筑挑檐有明显区别。现代建筑一般没有大的挑檐,太阳光透过窗玻璃直接进入室内,使室内明亮。在夏季过量光线射入室内同时会带进大量热量,导致空调能耗的上升。因为窗口亮度较高,给室内的人们带来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的干扰。
相比而言,紫禁城古建筑的大挑檐阻挡了大量直射光经由门窗直接射入殿内,少部分直射光射入建筑地面,经由地面漫反射到殿内其他地方。外部直射光经过挑檐的过滤和遮挡变得柔和。不仅如此,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在夏天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时间照入室内,而在冬天正午时分阳光则恰能照入建筑最深处,以获得建筑内部最佳的采光效果。
建筑内部的材料可反射光源。紫禁城宫殿建筑的采光离不开光线在建筑内部的反射,而这种反射作用主要通过墙体和地面材料进行。
紫禁城建筑内部有光润如玉的金砖地面、朱红的立柱和浅黄色的墙壁,其表面均有光泽,反射率较高;而建筑内部的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反射率低。前者经光斜向照射时,给人们以质感强烈的感觉,增加了建筑内部的亮度,且由于光影效果,构件表面会出现明暗变化,显出轮廓;后者当阳光照射到其表面上时,则给人们以质感平淡的感觉,表面会反射出较浅的漫射光。另外,光线射入建筑内部后,由于顶棚的反射率低于地面和墙面的反射率,所以投入建筑内部的光线方向是由下向上的,因而建筑内部的下方有着清晰的光影,便于人们在其中活动,而建筑内部的上方给人以柔和之感。这些来自地面的自下而上的光与来自其表面的漫射光,使得紫禁城建筑内部光线亮度适宜,达到视觉与感觉的完美相融。
门窗是建筑内部采光的重要通道。紫禁城建筑的早期,门窗都是用纸裱糊的。所用窗户纸质量上乘、采光及防风御寒效果非常好。从清代康熙朝开始,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海关的开放,海上贸易得到发展,平板玻璃也随之输入我国,并开始使用于紫禁城建筑门窗上。玻璃的应用,大大地改善了紫禁城内的采光条件。
(取材于周乾的《朝向+选材+结构,紫禁城里的采光“黑科技”》)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紫禁城建筑营造过程中融合的数字表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B. 紫禁城古建筑的梁、柱等所有构件总尺寸基准为一斗口。
C. 数字“9”“5”融入建筑中以体现紫禁城及其使用者的至高地位。
D. 紫禁城建筑体量大小的不同决定了建筑等级高低的不同。
2. 根据文意,在甲乙两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3. 下列有关紫禁城“负阴抱阳”布局特色,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紫禁城内所有宫殿均面南而立,背阴而向阳。
B. 紫禁城重要宫殿南面开设门窗较多,北面较少。
C. 紫禁城背阴向阳的建筑布局适应中国的地理条件。
D. 紫禁城“负阴抱阳”的建筑布局符合老子的观点。
4. 下列关于紫禁城内部设计不利于反光的一项是
A. 光润如玉的地面 B. 浅黄色的墙壁
C. 质感强烈的立柱 D. 青绿色的顶棚
5.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归纳概括紫禁城建筑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哪些观念。
【答案】1. D 2. 背山面水(前水背山)、取正向心 3. A 4. D
5. 紫禁城喜欢使用“九”“五”数字,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九五之尊,帝王权威至高无上的思想,紫禁城布局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紫禁城布局取正向心反应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为至尊”“尚尊尚大”的思想。答案要点:九五至尊,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中为至尊(尚尊尚大)等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D项,“紫禁城建筑体量大小的不同决定了建筑等级高低的不同”错误,颠倒因果,原文是“但建筑等级高低不同,建筑体量大小也不同”。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其实要求填写四个字,然后再采用抓关键词法概括语段内容。
第一处,根据前文“紫禁城的布局体现着设计者的诸多智慧”,和后文“紫禁城的北面为景山,南面为内金水河。景山是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可知,紫禁城坐北朝南,背山面水。
第二处,由“‘取正’即建筑布局以南北向为主要轴向方向。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代工匠依据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施工经验总结,即主座朝南,左右对称。‘向心’即所有的次要建筑朝向主要建筑。紫禁城所有的古建筑均以四合院形式为主,其主房朝向均为坐北朝南,厢房朝向均为东西向,面临主房而立。这种向心的建筑风格”可知,领一个特点是“取正向心”。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A项,“紫禁城内所有宫殿均面南而立,背阴而向阳”错误,原文是“城内所有重要宫殿面南而立”,可见是“所有重要宫殿”,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A。
【4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D项,由“紫禁城建筑内部有光润如玉的金砖地面、朱红的立柱和浅黄色的墙壁,其表面均有光泽,反射率较高;而建筑内部的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反射率低”可知,“青绿色的顶棚”不利于反光。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
由材料一“我国古人把单数称为‘阳数’,双数称为‘阴数’。而阳数中,‘9’是最大的阳数,寓意数量最多;‘5’为居中的阳数,寓意包含东、西、南、北、中的全部空间。数字‘9’‘5’的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标记,即‘九五至尊’,寓意帝王权威的至高无上”可以概括出第一点;
由材料二“通过景山和金水河,紫禁城在审美意义上做到了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致”“意思是世间万物都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和谐体。紫禁城重要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可以概括出第二点;
由材料二“这种向心的建筑风格,不仅使得房屋的间距较小,有利于实现交通的便利性,而且能反映中国古代文化中‘中为至尊’‘尚中尚大’的思想”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随园四记
人之欲,惟目无穷。耳耶,鼻耶,口耶,其欲皆易穷也。目仰而观,俯而窥,尽天地之藏,其足以穷之耶?然而古之圣人受之以观,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于止知其所止【1】”,黄鸟且然,而况与人!
园悦目者也,亦藏身者也。人寿百年,悦吾目不离乎四时者是,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今视吾园,奥如环如,一房毕复一房生,杂以镜光,晶莹澄澈,迷乎往复,若是者于行宜。其左琴,其上书,其中多尊罍玉石,书横陈数十重,对之时倜然以远,若是者于坐宜。高楼障西,清流洄洑,竹万竿如绿海,惟蕴隆宛暍【2】之勿虞,若是者于夏宜。琉璃嵌窗,目有雪而坐无风,若是者与冬宜。梅百枝,桂十余丛,月来影明,风来香闻,若是者与春秋宜。长廊相续,雷电以风,不能止吾足,若是者与风雨宜。是数宜者,得其一差强人意,而况其兼者耶?
余得园时,初意亦不及此。二十年来,庸次比耦,艾杀此地【3】,弃者如彼,成者如此。既镇其甍矣,夫何加焉?年且就衰,以农易仕,弹琴其中,咏先王之风,是亦不可以已乎?后虽有作者,不过洒㳻之事,丹垩之饰,可必其无所更也!宜为文纪成功,而分疏名目,以效辋川云。
丙戌三月记。
(取材于袁枚的《随园四记》)
注释:【1】于止知其所止:语出《大学》,黄鸟寻找栖息之地,它知道在哪里停下栖息。【2】蕴隆宛暍:覆盖了高地解除了暑热。【3】庸次比耦,艾杀此地:多次与人合作,清理园子。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 高楼障西 障:遮挡
B. 不能止吾足 止: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
C. 后虽有作者 作者:记载随园的人
D. 宜为文纪成功 纪:记载
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尽天地之藏 惟蕴隆宛暍之勿虞
B. 黄鸟且然 对之时倜然以远
C. 园悦目者也 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
D. 奥如环如 竹万竿如绿海
8. 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是者于行宜
像这样的情况,随园是适合行走的
B. 既镇其甍矣,夫何加焉
既然在房梁上加盖了屋顶,我还能再加些什么呢
C. 目有雪而坐无风
坐在屋中眼睛可以看到落雪却感觉不到寒风
D. 不过洒㳻之事,丹垩之饰
也不过是做些修建水坝,粉刷墙壁之类的事
9.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从人的欲望谈起,认为眼睛能看尽天地之间。
B. 园中的景点排布,是参照孟浩然“辋川别业”而来的。
C. 随园幽深回环,适合弹琴读书,吟咏先王的美好品德。
D. 作者晚年安居在随园中,表现出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10. 仔细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下面问题。
(1)随园的妙处在于 和 。
(2)请概括“是数宜者”中的“数宜”的具体内容。
【答案】6. C 7. C 8. B 9. B
10. :①“悦目”“藏身”②适合行走 适合静坐 适合四季居住 适合风雨之时游玩
【解析】
【6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C项,句意为:后代即使有修造随园的人。作者,修造随园的人。
故选C。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C项,都是代词,……的地方;
A项,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标志;
B项,代词,这样/……的样子;
D项,……的样子/好像……一样。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B项,句意为:已经在房梁上加盖了屋顶,我还能再加些什么呢?既,已经。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需要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思路、手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表达的观点等,仔细分析选项中敏感点,比对原文,辨析正误。
B项,“辋川别业”是王维的住所,不是孟浩然的。
故选B。
【10题详解】
(1)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段落,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分析。
由“园悦目者也,亦藏身者也”可知随园的妙处是“悦目”“藏身”。
(2)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段落,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分析,分点作答。
“是数宜者”在段末故答案在前文。由“今视吾园,奥如环如,一房毕复一房生,杂以镜光,晶莹澄澈,迷乎往复,若是者于行宜”可以得出“适合行走”;由“其左琴,其上书,其中多尊罍玉石,书横陈数十重,对之时倜然以远,若是者于坐宜”可以得出“适合静坐”。
【点睛】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
(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又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意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者”,“长烟一空”未注,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这种方法即称“猜读”。
(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抄原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译文:
在人的欲望之中,只有眼睛是没有穷尽的。耳朵、鼻子、嘴巴,它们的欲望都是很容易满足的。眼睛向上观看,向下窥视,能够看尽天地之间的事物,但是这些足以满足眼睛的欲望吗?然而古代的圣人把观看东西这一能力赋予眼睛,也一定会把"艮"授予它。"艮"就是停止。"黄鸟寻找栖息之地,它知道在哪里停下栖息",黄鸟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呢!
园子是用来愉悦眼睛的,也是用来栖身的。人的寿命不过百年,能够愉悦眼睛而又与四季分不开的是园子,能够寄居一身而又不免行走的是园子。如今看我的随园,幽深回环,一间房子看完,一间房子又接着出现,园中参杂着像镜子反射一样的光线,给人晶莹剔透的感觉,往来其间,甚感着迷。像这样的情况,随园是适合行走的。房中左置琴,上置书,又摆放一些酒具玉石,书本累积有几十层,面对着这些,内心超然物外。像这种情况,随园是适合静坐的。高楼遮挡园子西面,清流回旋湍急,万竿翠竹犹如绿海一般,在这里不用担心盛夏酷暑。这种情况是适合夏季居住的。透明的玻璃装在窗上,坐在屋中眼睛可以看到落雪却感觉不到寒风,这种情况是适合冬季居住的。园中百枝梅花,十余丛桂花,月光入射,花影分明,微风吹过,可闻花香。这种情况适合是适合春秋两季居住的。长廊相接,风雨雷电交加,也不能阻止我行走。这种情况是适合风雨之时游玩的。这几种适宜居住、游览的条件,得到其中一个,便能基本满足人的需求,更何况全部占有的人的?
我刚得到这座园子的时候,一开始也想不到这些。二十年来,多次与人合作,清理园子,抛弃了一些,也修建了一些。已经在房梁上加盖了屋顶,我还能再加些什么呢?年高近衰,放弃仕途从事生产,在园中弹琴,吟咏先王的美好品德,这也不能够停止吧?后代即使有修造随园的人,也不过是做些修建水坝,粉刷墙壁之类的事,随园必定没什么大的变化。应该写文章记载随园的建成,园中的景点排布,是参照(仿照)王维“辋川别业”而来的。
乾隆三十一年三月记。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归纳概括孔子对于“为政”的思想。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
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答案】参考答案:
1.孔子主张用“德治”来治理国家,是为政的根本原则。执政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修养道德确立自己的威信,以得到人民的信任与拥护。(统治者若实施德政,老百姓就像众星拱北辰一样拥戴。)
2.实施德政的基本方法,惠民爱民。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
3.实施德政的原因,强调以德化民,以礼育人。(用政令去引导,用刑罚去惩罚民众,老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他们却不会感到犯罪是羞耻的;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仅懂得做坏事羞耻,还会自觉的遵礼守法走正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提出见解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和作者观点明确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句意为:君王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袭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句意为: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孔子这句话,意在告诉大家从政应该遵循的三大原则。第一,“敬事而信”,这是从政应有的态度。第二,“节用而爱人”,这是从政者应该掌握的治理方法。第三,“使民以时”,这是从政者必知的基本要求。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句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孔子在本章中提出,刑罚只能避免人们犯罪,并不能让他们生出犯罪可耻的心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荣辱观,光靠政令和刑罚是确立不起来的。但是,若是用道德诱导人们向善,用礼制统一人们的言行,老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还能恪守正道,民心归服。这两种方法比较起来,道德教化和以礼治国要比苛政刑罚高明许多。
点睛】参考译文:
①君王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②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③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晴至江渡
柳宗元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1】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2】在高树。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1】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2】浮槎(chá):水中浮木。
12.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
B. 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萧条冷落景象。
C. 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
D. 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水落,一写潮涨,各有寄托。
13.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B.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
C.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D.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14. 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2. C 13. B
14. 柳诗写久雨初晴,诗人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看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作者同情百姓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韦诗写暮春景物,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幽草,深树,自横的渡口小舟,透出境界的幽冷,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莺啼婉啭,野渡舟横,以动写静,打破了沉寂和悠闲,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错误,“野渡无人舟自横”句意为: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韦诗中写渡口的小舟,在水面任意地、不定向的浮荡、漂游,表现出诗人的随意自适、怡然自得。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分析哪个诗句运用“动静结合”手法,只要结合诗句分析、选择、排除即可。
B项,“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句意为: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垂緌”运用比喻修辞;“垂緌饮清露”是视觉,“流响”是听觉描写,本句是视听结合,不是动静结合。
故选B。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雨晴至江渡》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前两句写自己在雨后放晴的一天傍晚远步江边渡口时的心情;结尾两句写江边渡口雨停水退后的景象。久雨初晴,诗人迫不及待地独自一人到江边来走一走,放松放松自已被压抑的心情,却看到一派散乱荒凉之景。结合这首诗写作背景和诗中意象,可以看出,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作者同情百姓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
《滁州西涧》写于作者任滁州剌史期间。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幽草、黄莺、树阴、小舟,幽静冷清,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点睛】景物手法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15.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若夫_____,____”描写天气恶劣。(2)面对无情风雨,李清照借“______,到黄昏、____”来抒写内心的愁苦。
(3)春雨贵如油。杜甫也曾用诗句表达过类似的情感。“_____,______。”
(4)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你如何开导自己?可以引用的古诗词名句,如“_____,____”。
【答案】 (1). 淫雨霏霏 (2). 连月不开 (3). 梧桐更兼细雨 (4). 点点滴滴 (5). 好雨知时节 (6). 当春乃发生 (7). 谁怕 (8). 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淫”“霏”“蓑”“平”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
(二)(共5分)
16.
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群芳夜聚怡红院为宝玉庆生,大家占花名以助兴。宝钗掣的签画的是牡丹,诗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探春掣的签画的是杏花,诗句是“日边红杏倚云栽”;李纨掣的签画的是一支老梅,诗句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湘云掣的签画的是海棠,诗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香菱掣的签画的是并蒂花,诗句是“连理枝头花正开”;黛玉掣的签画的是芙蓉,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袭人掣的签画的是桃花,诗句是“桃红又是一年春”。从整本书看,每个签上的画和诗句都体现了掣签人的性格命运。请任选一签,根据原著简要分析签中隐含了掣签人怎样的性格命运。
【答案】参考答案:
黛玉的性格:芙蓉“清姿雅质,独殿群芳”,标示着黛玉超凡脱俗、清秀非凡的特质,隐含着敏感、细心、淡泊、易伤感,绝顶聪明,兰心蕙质,悟性极强,自尊自爱,多愁善感,清高孤傲的性格。
黛玉的命运:“芙蓉”“莫怨东风当自嗟”寓意黛玉寄身在泥淖般的贾府中,孤苦、凄冷,最终香消玉殒,寂寞而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
“芙蓉”秋天开花,花朵“清姿雅质,独殿群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芙蓉花的特点与黛玉的超凡脱俗、聪明绝顶、兰心蕙质、清高孤傲相似。“莫怨东风当自嗟”出自欧阳修《明妃曲》一诗,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却只能在塞外的朔朔狂风中悲叹自己的命运。林黛玉受贾府的统治者用调包计迫害,最后只落得焚稿断痴情。
例如:1.宝钗:“任是”,“纵然是”、“即便是”的意思。牡丹是富贵花,艳冠群芳。依作者的本意,“牡丹”纵然是含情不露,也自有她打动人心的魅力。性格:沉稳大度、处事周全,外冷内热。命运:享受富贵,最终与宝玉成婚,但家族势败、宝玉出家后守寡度日。历经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2.探春:(古代以杏花为贵,以杏象征幸福。杏,谐音“幸”,合在一起是夸奖男的志趣高洁合乎乾道,女的贞静端方合乎坤道。易经中说阴阳两仪结合繁衍其昌。--多与少女的姻缘、爱情相关。)“才自精明志自高”,是一个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性格:敢说敢为、办事练达、在协理大观园时,兴利除弊,富有改革精神。在抄检大观园时,无所畏惧,为维护自己的尊严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表现出决断果敢的气概。命运:日边倚云,都是遥远的地方。暗示探春远嫁不归的悲切命运。
学生根据人物所掣花签上花的特点和诗句的意思,以及原著中人物性格特点作答即可。
【点睛】
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学之林中的珍奇瑰宝。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近年来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名著阅读题常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理解概括类、感悟评点类等。我们要掌握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能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概括表述。
四、本大题共 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森林水滴
①我很喜欢在森林中漫步。
②近十年来,我到过好些地方的森林。小兴安岭、庐山、武夷山、三清山,以及广东封开、龙门等处的森林,我这儿并不想写游记,无意一一描绘它们的细部景色。我想说的,是那一片深绿、或者墨绿、碧绿、苹果绿、嫩绿赫然构成层次的山野。你要是登上森林了望哨,在山风呼啸中,看群树摆动,仿佛海洋在翻腾一样;那壮观的景色使人顿然忘却世俗许多的纷扰琐碎的事情,有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欢愉。古人类是从森林走出来的。也许我们看到了森林,唤醒了一种原始的、粗犷的感情也说不定。
③在森林里的浓荫下行走,呼吸着比蜜水还甜的新鲜空气,端详着一株株树的英姿,令人不禁想起了国外一位学人讲的这样意思的话:“诗是我辈俗人的作品,大自然的杰作是树,一株树要比一首诗美丽得多!”你看,它们有的是疏朗的,有的是繁密的,有的亭亭如盖,有的屈曲多姿,各式各样的树显示了各式各样的美。有的树主干上光光洁洁,有的树主干上起了瘿结,攀缘植物和悬挂植物附着在上面,一路开着花,居然直达树梢。在林荫下漫步,有时水珠滴到你的身上,也许是沿着你的面颊流淌,也许是从背脊直下,沁人心脾。每当此际,我总是一点也不忙着把它拭去,而是任由它悄然坠下,享受着一种生活于大自然中难得的情趣。
④森林是宁静的,但也是喧闹的。你如果在里面仔细观察,就会随处发现动物,有时一只啄木鸟在头顶上笃笃笃地啄着树干,有时一只金花鼠翩若惊鸿地跳跃而过,有时成群长尾山雀在空旷处振翮飞翔,它都使人感到生机盎然。你如果在林里审视着树干和树叶,就会发现,森林里几乎到处都有小生物,它们都在忙忙碌碌经营着生活,花式品种纷繁到难以胜计。看似一片宁静的山林,竟有这么丰富的内容,真叫人捉摸不透;它不是一览无余,而是内涵深厚,像一部你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这也是令人喜爱的一个原因。
⑤正像海滨渔夫中有许多奇才异能的人一样,森林里也经常活动着许多奇才异能的人。他们能够辨别各种树的特性,什么树能够长什么菌,什么树的汁液可以解渴,什么树的果实可以充饥,他们全都知道。东北的老猎人敢于带着极其简单的工具进入深林,既不愁捱饿也不怕碰到猛兽。大森林就像一座他们可以随时探手可得的仓库似的。有人告诉我,在张家界林区,当一行旅游者因食物供应不上而捱饿的时候,他们碰上一个森林老人,老人问明原委,叮嘱大伙不必忧心,他马上可以协助解决,便返身走进林里,才一会儿工夫,就捧着一竹篮花花绿绿的鸟蛋出来了。当旅游者面有难色,表示不惯吃生鸟蛋的时候,老人嘻嘻地笑着,连声说:“有办法!有办法!”再度走入森林里,不一会儿,就捧着煮熟的热腾腾的鸟蛋出来了,原来那森林里什么地方有鸟蛋,什么地方有一眼滚烫的温泉,他全知道。森林之所以吸引人,也在于这本自然的大书,它的人和物,都太丰富多彩了。
⑥因此,每次到森林里去,我都感到很大的快乐和满足。走进城市的公园,虽然那里有繁花锦绣,但它所激起的欢悦只不过像是一阵轻微的涟漪;而森林,令人从心底掀起的,却是滚滚滔滔的波涛了。
⑦我曾经这样反躬自问:为什么到森林去能引起这种深沉的喜悦?这是一种复杂的感情,有时不是几句话能够解释得了的。它空气清新,使人脱离尘嚣;它有一种莽莽苍苍的粗犷之美,又有一种纤纤细细的灵巧之美。它像一部博大精深的巨书似的,展现在人眼前,使我们一时完全忘却了琐碎扰人的烦忧。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⑧但是细细一想,情形既是如此,又不完全是如此。我们到森林去,所以引起一种绻恋低回的感情,又是因为在理性上,我们知道森林和人类生活存在密切关系。试想,设若森林遭受严重砍伐,引起水土流失,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的事情,放眼看到的是童山濯濯的景象,那将是一种怎样的不幸!伐木丁丁的声音,在今天并非是全可赞美的。
⑨这样一想,我终于能够分析走进大森林时所以感到喜悦的缘由了。原来,除了欣赏宁静,赞美雄浑,领略深厚之外,也还有一种庆幸的心情:“这里还有这么大一片森林!”“没有看到受破坏的景象,真让人高兴!”
⑩这样一想,便觉得自己沉浸在快乐之中。⑪但愿在不太久的将来,中国森林的总面积继续逐渐上升。那时,我们一起到森林去徜徉,去欢乐。
1989.3.北京
(取材于秦牧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7. 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沁人心脾 森林中凉爽的水滴使人感到舒适。
B. 翩若惊鸿 金花鼠体态轻盈,行动敏捷矫健。(惊鸿一瞥 不经意的一眼,给人极深的印象。)
C. 反躬自问 回顾反思省悟。
D. 童山濯濯 山上草木茂盛。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达了作者看到森林壮观之景后内心的难以言说的欢愉。
B. 森林中的树有疏朗有繁密,有的亭亭如盖,有的树干上起了瘿结,表现了树木的美丽和丑态并存。
C. 作者讲述老猎人和张家界森林老人的故事,表现了森林的独特吸引力以及它的人和物的丰富多彩。
D. 文中作者期盼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森林的总面积继续逐渐上升”,那时森林将带给人们更多快乐。
19. 文中多次把森林比喻成一部大书,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表达的作用。
20. 阅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7. D 18. B
19. 内容:突出森林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人们沉浸其中,能够忘却世俗的琐碎扰人,内心充满快乐与满足,表达了作者对于森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结构:文中三次出现,构成间隔反复,有一唱三叹之效,强烈表达作者对于森林内涵丰富的赞美。
20. 对于森林中壮观的景色、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喜爱与赞美;对人类拥有大片森林可以走进的庆幸;对现实社会中,森林面积逐渐上升、人人都知道理性的爱护森林、保护森林的期盼与呼唤。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的能力。这类题考核的是词语的语境义,要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D项,“童山濯濯:山上草木茂盛”错误,“童山濯濯”意思是光秃秃山上没有草木。选项望文生义。
故选D。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B
项,“表现了树木的美丽和丑态并存”错误,原文是“你看,它们有的是疏朗的,有的是繁密的,有的亭亭如盖,有的屈曲多姿,各式各样的树显示了各式各样的美”,所以都在描写树木的美。
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指出手法,分析句子。(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内容上:
第一处在第④段,第二处在第⑤段,由“看似一片宁静的山林,竟有这么丰富的内容,真叫人捉摸不透;它不是一览无余,而是内涵深厚”“它的人和物,都太丰富多彩了”可知,此处的比喻说明森林有着丰富的内容,深厚的内涵。
第三处在⑦段,由“这是一种复杂的感情,有时不是几句话能够解释得了的。它空气清新,使人脱离尘嚣;它有一种莽莽苍苍的粗犷之美,又有一种纤纤细细的灵巧之美。它像一部博大精深的巨书似的,展现在人眼前,使我们一时完全忘却了琐碎扰人的烦忧”可知,作者身处森林,远离尘嚣,内心沉静喜悦。
该句反复出现,在文章的结构上形成间隔反复,突出作者对森林内涵丰富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情感态度和的能力。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然后厘清文章思路,把握每部分作者的观点,把握对人、物的评价,进行概括分析。
由“那壮观的景色使人顿然忘却世俗许多的纷扰琐碎的事情,有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欢愉”“看似一片宁静的山林,竟有这么丰富的内容,真叫人捉摸不透;它不是一览无余,而是内涵深厚”“它的人和物,都太丰富多彩了”“它所激起的欢悦只不过像是一阵轻微的涟漪;而森林,令人从心底掀起的,却是滚滚滔滔的波涛了”“它空气清新,使人脱离尘嚣;它有一种莽莽苍苍的粗犷之美,又有一种纤纤细细的灵巧之美”等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对森林的喜爱和赞美;
由“原来,除了欣赏宁静,赞美雄浑,领略深厚之外,也还有一种庆幸的心情:‘这里还有这么大一片森林!’‘没有看到受破坏的景象,真让人高兴’”可知,作者对人类拥有大片森林可以走进感到庆幸;
由“这样一想,便觉得自己沉浸在快乐之中。但愿在不太久的将来,中国森林的总面积继续逐渐上升。那时,我们一起到森林去徜徉,去欢乐”可知,作者希望森林面积逐渐上升、人人都知道理性的爱护森林、保护森林。
【点睛】赏析句子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两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语言基础运用。
司马迁与班固,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合称“班马”,就如他们的著作《史记》、《汉书》被合称为“史汉”一样。司马迁及其《史记》,已有诸多褒赞。 。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比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酷爱《汉书》,明朝的几个皇帝对《汉书》也爱不释手,可以说,在众多《汉书》爱好者中,明朝的粉丝级别是最高的。
(1)下列在文段中画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然而,班固的《汉书》却遭受各家的攻诘,后代大多数读书人对他并不认同。
B.虽然《汉书》与《史记》齐名,但是《汉书》的认同度比《史记》要低。
C.班固的《汉书》,虽然后人有些微词,但仍得到了大多数读书人的认可。
D.虽然对《汉书》看法不一,甚至有些嗤之以鼻,但大多数读书人还是表示认同。
(2)划波浪线的句子是病句,有以下两种修改方法,你觉得哪一种修改方法更好?请说明理由。
①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
②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简练、晓畅的《汉书》得到了读书人的大力推崇。
【答案】①C
②参考答案:选择① 首先修改了语序不当的问题,其次,对于缺少主语的问题,去掉“被”,让“读书人”做主语,与后文所陈述的话题“读书人”“人们”一致。选择② 首先修改了语序不当的问题,其次,对于缺少主语的问题,去掉“对”,让“《汉书》”做主语,与上文的话题《汉书》一致。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
前句说“司马迁及其《史记》,已有诸多褒赞”,可见对《汉书》不全是赞扬;后文说“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可见,在唐宋之际,读书人对待《汉书》非常推崇,因此,中间应为“部分人不认同,多数人认可”。AD两项的“攻讦”“嗤之以鼻”程度过重,B项侧重二者的比较,与文段侧重点不符。C项最为恰当。
故选C。
(2)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原句存在两处语病,“深入与开展”语序不当,应“开展”后“深入”;“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成分残缺,或者改为“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或者改为“简练、晓畅的《汉书》得到了读书人的大力推崇”。①强调“读书人”,与后文“比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一致;②句强调《汉书》,与前文陈述对象一致。两句皆可,说出理由即可。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连贯、贴切、严密。
22.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下面是某校团委“中国梦演讲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保留原有信息,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50字。
②请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中选取人物,以“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为开头,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明确,结合作品具体内容,不少于150字。
③请以“雪”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不少于150字。
【答案】①“中国梦演讲赛”拟于5月4日举行,赛事需要组织和宣传。组织工作需要联系报告厅,选拔20名参赛者,最后评出6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出海报、组稿,并在学校网站和校报报道。
③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孙少安,他从小放弃自己读书的机会,帮助父亲支摆起风雨飘摇的家,他从不抱怨,我看出他骨子里男子汉的担当;面对润叶的爱,他为让润叶拥有更好的生活,而放手成全他人,我看出他骨子里的成熟与柔情;开办专场面对用村人的请求,他不计自己的利益得失,为他们提供可以养家糊口工作,我看到他骨子里的善良与真诚。
③雪是冬的盛装,让我们感受到季节的优雅与个性。看雪漫天飞舞,如同天如撒花般壮美。雪是纯洁而朴素的,朴素而不单调。任何一朵雪花飞舞而来,在树枝上,在屋檐上在,田野上,在山川上,到处开放。雪把短暂的生命历程融入到大地,融入到一切需要的生命里!雪是高尚的,因为雪,因为纯,因为奉献……回味着雪带给我们的乐趣,带给人们的希望,带给世界美丽和纯洁。
【解析】
【详解】①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认真阅读题干要求,弄清主题,看清要求,尤其是字数限制等细节;然后仔细阅读示意图,注意箭头方向,看明白几个关键词的关系;表述时找准顺序,注意表达简洁和连贯。
只要理清树形图的结构,就不难读懂图意。图表总体为“中国梦演讲赛”赛事组织的流程图,中间是开展时间,两侧是两个流程,涉及各类工作及各项要求,根据图示和内在逻辑关系作答即可。
②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中选取人物,以“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为开头,写一段议论性文字。然后可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作品和人物,评价人物的“承担”精神。
在《呐喊》中,鲁迅承担起拯救国民的责任;《红岩》中,共产党人承担起拯救国家的责任;少安、少平承担着家庭和爱的责任……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扣住题干中的“承担”写作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③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首先明确题干要求:以“雪”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学生要围绕“雪”的特点进行写作,如:雪的洁白纯洁,雪滋润大地和万物等,抒情性文字感情要充盈,可以运用对偶、比喻、夸张等修辞。
【点睛】流程图、示意图,根据图示转化为文字的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兼顾图示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示的标题注释,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找出图示中每一个重点环节,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
23.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请以“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要求:自主立意;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②请以“妫水河畔”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见闻和感受。要求:主题积极健康,有文化内涵;写现实生活,有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得体。
【答案】范文①
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浩荡中国勇毅笃行。当2020年的阳光照进寒冬的大地,时光交汇处有梦想在东方拔节。
“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2020年新年贺词,深情回望一年的荣光,盛情礼赞一程的辉煌,热情展望来年的征程。殷殷嘱托、暖暖祝福,让每一位新时代奋斗者充满前行的力量。
这一年,是汗水浇灌收获的精彩。经济层面,高质量发展平稳推进,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将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社会层面,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民生层面,将有340个左右贫困县摘帽、1000多万人实现脱贫……锦绣河山,万千气象。
这一年,是实干笃定前行的乐章。改革开放催生发展活力,国防和军队改革扎实推进。雄安新区画卷徐徐铺展,天津港蓬勃兴盛,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机勃发,内蒙古大草原壮美亮丽,河西走廊穿越千年、历久弥新,九曲黄河天高水阔、雄浑安澜,黄浦江两岸物阜民丰、流光溢彩……大时代的恢弘之上,有小确幸的微光: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了,老百姓常用的许多药品降价了,网络提速降费使刷屏更快了,垃圾分类引领着低碳生活新时尚。
网友们喟叹“太难了”的2019年,因为“汗水”而让征程闪闪发光,因为“实干”而让蓝图步履铿锵。这汗水的动力、这实干的源头,无非是两个轮子在驱动:一是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2019年,最难忘的是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方阵威武雄壮,群众游行激情飞扬,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是爱国的感召与驱使,我们汇聚成逐梦筑梦的近14亿洪流。二是初心使命的砥砺向前。在江西于都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在河南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在甘肃高台西路军纪念碑前、在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理念响彻九霄。所谓“史书万卷皆家国”,守初心如斯、担使命如斯,方有“奔跑中国、奋斗你我”的壮阔画卷。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习近平总书记惦记的“许多事”与“许多人”,他们,多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劲头,在平凡或不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亮。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是关键。”最好的河山,最美的时代,最深沉的历史,最辽阔的中国。我们科学治理、我们拥抱世界、我们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一往无前,是因为我们深谙一个最朴素的逻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
此时此刻、每时每刻,一年又一年,许多人坚守岗位,许多人守护平安,许多人辛勤劳作。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今天的中国,正以新的气象迎接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用汗水浇灌收获、始终以实干笃定前行!
范文②
妫水河畔
北京世园会已经拉开大幕,长城脚下、妫水河畔,已经敞开怀抱,迎接八方宾客;一场荟萃世界园艺精华、展示绿色中国生态之美的锦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此时此刻,我脑海里竟浮现出了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这幅千古名画,是根据曹植《洛神赋》中场景所作,画中的人物凌波微步、翩若惊鸿,仙气十足;画中的景象生动鲜活、色彩浪漫,乃神来之笔,堪称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之瑰宝。
思绪回到妫水河畔的这场当今世界的园艺盛会,岂是一个“美”字所能形容的。绿色、科技、人文的相互融合,注定绘就出“园艺融入自然,自然感动心灵”的瑰丽画卷。
关于“妫水”二字的由来有多种解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上古时期,有野象危害人类,舜在妻子娥皇、女英(尧的两个女儿)的帮助下,最终制服了野象。后人把舜帝服象而居的地方叫作“妫”,形似女子手牵大象,象服于人。
传说无疑是美丽动人的,而今天的妫水河畔或许比传说中的还要“神”,因为被称为世界园艺界“奥林匹克”的盛会正在这里举行,“百园之园”中各种奇异景观太多了,简直令人如入仙境。就拿中国馆来说,不仅其建筑外形像一柄温润的如意舒展于青山绿水、梯田花卉间,而且还是一座“有生命、会呼吸”的绿色建筑。
俯瞰北京世园会植物馆,其造型犹如一块拔地而起的地坪,数千根长短不一的钢条垂下酷似植物根须,给人以生命的力量。走进数字艺术展厅,犹如瞬间沉入水底,红树林发达的水底根系通过光影技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还有鱼儿游弋其间,以及自由生长的水鸟、微生物等。到了热带植物园区,则会看到大片的形形色色的珍贵植物中,一株株红树林青翠欲滴,挺立水中。
红树林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其根系发达,能在海水中生长,被誉为“消浪先锋”“海岸卫士”,但由于围海造地、围海养殖、砍伐等人为因素,我国的红树林面积锐减。于是,国家采取措施予以保护。据悉,植物馆的这些红树林是从广东深圳移植过来的,为了让红树林在北方找到理想的“家”,有关人员没少下功夫,他们通过恒温15摄氏度的保温箱运输,并选用蚝壳加入特制海盐制造海水,同时营造潮起潮落的效果。目前,植物馆内的红树林达数十种400多株,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红树林池。
北京世园会的看点和亮点太多了,从来自海内外的各种珍奇花卉,到各国独具风情的园林园艺;从道法自然的场馆建筑,到高新技术“加持”下的奇幻光影,这里的一切都让人眼界大开,心灵为之感动。让我们走近妫水河畔,共享绿色生态文化盛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此类题目写作要求明确完整,利于考生通过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的步骤,迅速构思行文。但是,审题要求较高,要求审清题目里隐含的内容。只有审清题意才能根据写作特长或者生活积累,明确文体,确定写作重点。
作文一:
审题:题干要求以“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学生可以从“小我”角度,论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汗水和实干,也可以从“大我”角度,论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收获。
立意:
汗水和实干收获青春;汗水和实干铸就成功;汗水和实干成就祖国的辉煌。
结构:
《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首段大气磅礴,二、三段紧扣题目分别论述“这一年,是汗水浇灌收获的精彩”“这一年,是实干笃定前行的乐章”,第四段将二者合二为一,论述“汗水”和“实干”的动力。最后,总结全文,阐释方法,回扣标题,指明奋斗方向——让我们继续用汗水浇灌收获、始终以实干笃定前行!
素材:
1.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前进的道路不可能全是坦途,但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近14亿中国人民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就一定能让中国风采更加壮丽、中国力量更加磅礴,书写中国发展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2.却顾所来径,豪情满胸怀。过去这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奋斗、一起攻坚克难,付出了很多辛劳,也收获了很多果实。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迈上1万美元台阶,到各项国家战略按下快进键;从340个左右贫困县将摘帽、1000多万人实现脱贫,到减税降费总额超过2万亿元;从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背面、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到我国建交国达180个、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放眼神州大地,改革开放不断催生发展活力,处处都有新变化,处处展现新气象。习近平主席深刻总结的一年来发展成就,彰显了不同凡响的中国风采、中国力量,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作文二:
审题:
“妫水河畔”是一个带有浓浓感情色彩的题目,限制了考生的写作空间。但是,命题人态度很明确,希望学生,尤其是妫水河畔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其文化、其当下、其未来,希望学生能带着激情和爱,来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立意:
我爱你,妫水河畔;回顾昨天,妫水河畔历史文化灿烂悠久,畅想未来,妫水河畔必将更加辉煌;妫水河畔,奋斗有我。
结构:
《妫水河畔》以妫水河畔的世园会为中心,以作者的所见所感为线索,回顾妫水由来,描绘妫水美景——传说的美,现实的美。以“让我们走近妫水河畔,共享绿色生态文化盛宴”结尾,充满了自豪和骄傲,将作者对故乡的爱蕴含在字里行间。
素材:
1.早在1500年前,北魏郦道元曾亲临勘察,并在《水经注》中写下一节优美的文字;金元两代帝王耽迷其山光水色,銮舆而来,驻骅不去;明清时期这里已成了旅游胜地,雅士名流纷沓而至,赞叹之辞传诵一时。妫河之秀尽在两湖之间。
上游金牛山下的金牛湖如龙首引妫水西去,下游妫水湖似龙尾,中间的妫水如游龙。水流迂回宛约,环境清幽,风光秀美,宛如江南。
妫河被称为东方莱茵河,没有受到人为的破坏和污染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风貌。最令人神往的是妫河漂流。乘一叶小舟,由纤夫牵至出河口,然后顺流而下,可前呼后应你追我赶,也可慢桨青篙,任小舟自己飘荡。
30华里水路,100多玩道,沿途有金牛湖、金牛山、暖泉口、官营湾、荻花滩、柳林激水等美景,处处令人流连不舍,使人产生无穷遐思。
2.妫水,古水名。关于妫水,古文献记载较多。《史记》曰:“舜居妫汭,内行弥谨。”《魏土地记》:“妫州有妫水,水源于城中,外城有舜井,城北有历山,山上有庙。”《尚书·尧典》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旧唐书·地理志·妫州》曰:“隋涿郡之怀戎县,贞观八年改名妫州,取妫水为名。”《陈杞世家》记载:“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唐《括地志》记载:“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旧传云‘即尧厘降二女于妫汭之所。”《山海经》记载:“妫,水名,舜之居地也……舜为庶人,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
3.妫水是有故事的。两千多年前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写《史记》前来此考察过,访问老人,请他们讲炎黄尧舜的故事,然后在《五帝本纪第一》就写下舜一家人住在妫水拐弯处,一家人都言行谨慎,克守本分的信史。《尚书》记下了尧派两个女儿九个儿子到舜身边考察舜的言行举止,舜命令二女住在妫水拐弯处自己家中,做了个女官,职责就是无微不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九男被舜感化的也非常忠诚不二。《山海经》中说,二女住的地方名女子国,四周都是水。一则足见妫水很大,二来说明舜一家住的地方在水中央一片高地上,四周绿树掩映,花团丛簇。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方法:
审题要做到“不漏、不改、不误”,“不漏”指全面审题,不遗漏任何要求;“不改”指准确审题,不随意改变试题要求;“不误”指正确审题,不误解题目要求。
审题具体做法:
①审清作文题目中的限制语。限制内容主要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性质、程度、范围。
②审清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抓住关键词语,确立文章的写作表意重心,确定写作方向。
③审清提示语。提示语对题目或作解释说明,或作补充介绍,或作扩展延伸,具有方向性与暗示性,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打开思路,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