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99 KB
  • 2021-06-06 发布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沈阳市郊联体 12 月月考高一试题 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考试分数:150 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 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 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 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 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 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 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 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 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 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 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 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 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 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 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 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 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 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 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 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 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 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 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 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 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 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 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 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 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 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 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 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 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 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 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 不可践行。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意 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家国天下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 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 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 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 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 神,都是有局限的。 D.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 相联系的观点。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 分)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治大国若烹小鲜”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D.“大河无水小河干”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 分)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老屋后的槐花树 白莹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干枯的渭河河道边上种满了洋槐,含苞的、已开的、开过的, 一簇簇、一串串,白白的、甜甜的,挂满了洋槐枝头。风儿袭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 蕾,还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 在这个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里,闪闪跳动着的那一个个场景像电影倒带一般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那黑 漆的木门,长长的巷子,厚实的土墙,小小的院子,随风微动的秋千,高高的桑树,屋后的洋槐,那个扎 着羊角辫的女孩…… 老屋后头有两棵槐花树,每到四月中旬,奶白色的槐花便如串串可爱的风铃挂满枝头,摇曳着醉人的 身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招蜂引蝶,当然还有我们这帮孩子。每每这时,奶奶便 拿来钩子,用铁丝牢牢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父亲在房檐角落找好地儿,支起长梯子,爬上房顶。低的地方 就顺手折下,高的地方就用奶奶扎好的钩子钩住较繁的槐花枝,快速转动竹竿,轻松地就拧断槐树枝,扔 到院子里。奶奶领着我们把白白的槐花一串一串排下,放进竹筛子,调皮的孩子们则偷偷捏串生槐花以迅 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巴,大口嚼起来。甜甜的槐花汁和着口水一同流下来,用袖子擦去口水,想再吃一 串,却被奶奶及时阻止:“狗娃,这东西生吃多了不好,婆给你蒸熟再吃。” 奶奶端起满筛子的槐花,急忙回灶房,洗干净沥水分,拌上干面粉,用手来回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粉 充分包裹槐花,奶奶说,这样做出来的槐花筋道,入味。麻利地备好一切后,奶奶便坐在风箱前“呼哧呼 哧”地煽起风箱,我则趴在她腿上,手里拿着偷偷藏起的还未盛开的槐花吃了起来。奶奶和蔼地笑道:“少 吃些,少吃些,蒸熟了,狗娃多吃些。”我则咯咯咯地笑了起来,香甜的槐花早已下肚。 随着我一年年长大,绑钩子的竹竿也越来越长,老屋后头的槐花树也越长越高,但是可以够到的槐花 越来越少,只因年复一年树枝低的地方经常被折断,时间一长,低的树枝都折没了高的慢慢够不着了,槐 花越来越少了,奶奶额头的皱纹也越来越多了。记得有一年五一放假,馋嘴的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嚷嚷 着要吃槐花麦饭。那时已至五月,大多洋槐早已过了花期,就是有槐花也都老了不鲜不嫩了,很是失望。 放假回家盼的就是能吃上一碗槐花麦饭,可还是迟了。第二天,奶奶带着我满村子转悠,终于在村西边找 到一棵槐树,花已经开得很大了,但奶奶还是起脚,挑拣着好的、稍微嫩的花……我美美地吃了一顿槐花 麦饭,跟奶奶诉着多日不见的思念,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给奶奶洗洗头发,擦擦身子,剪剪指甲,给奶 奶说好哪个药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反反复复叮嘱着。她不停地点头:“狗娃,你去吧,在学校要好好学, 下回放假了再看婆”。 离家的日子里,思念越深,乡愁便越浓,心中总有藕断丝连般的牵挂,离家的梦境里,总有奶奶坐在 旧藤椅上的身影,她依旧顶着淡蓝格子手帕,穿着斜襟子粗布衣服、蓝色裤子、黑布鞋,拿看旧蒲扇,对 着我笑,面孔慈祥,嘴里念着曾经哄我入睡的口婆:“马蹄杠,红杆杆,额是额婆滴心坎坎,额婆把额打一 把,额把额婆卖了去,额爷回来要额婆,一斗荞麦换两个……”梦醒后,只留下清泪两行,再也吃不到奶 奶做的槐花饭了。 近几年来,吃槐花麦饭的心境大不如从前,自己虽然也买来做,但总觉得缺些什么。如今,又是槐花 飘香季,街上卖槐花的小贩估计也多起来了,今日,随同事去撸了些来,看着如同当年一样奶白色的槐花, 心里五味杂陈,当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 耙,麦秸结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沾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都在,可 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 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父亲站在梯子上钩槐花枝,其他人说笑着撸槐花,奶奶笑眯 眯地看着我:“狗娃,婆给你蒸麦饭,你等一哈”。 我折下一串槐花,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底,就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 似乎还是那个味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据,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老屋后的槐花树”这一标题意蕴丰富,满载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 之情。 B.文章首段连用两个“勾引”,形象地写出迷人的槐花香诱发了作者对往昔故乡生活的追忆,用词新鲜生动。 C.“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中“会不会”一词,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表达对重 温旧时光的渴盼。 D.锈迹斑斑的钩子、门檐上孤单的竹筛子、静搁在灶房的荆耙等老物件,沉积着岁月的灰尘,深化了乡土 文化消逝的主题。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实写形态各异的槐花挂满枝头,甜香迷人,既照应题目,又总领全文。 B.文章第五段写村西头的槐花树,看似旁逸斜出,实则别有深意,更显祖孙情深。 C.文章第六段用特写镜头清晰真切地展现梦境中奶奶的形象,凸显作者思念之浓。 D.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 8.如何理解文章首尾两段中的“似乎”一词?(4 分) 9.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 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 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 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 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 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 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 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 “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具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 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 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 河南府/ B.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 河南府/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 河南府/ D.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 河南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 级是乡试。 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 唐代“旬休”。 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 长官是三司使。 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 借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 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 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 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 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时蝗早,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2)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年。 14.“社稷臣”,谓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文末李迪为什么被称为“社稷臣”,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15—16 题。 恨别①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 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 ③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时任检校司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老”相互呼应,传递出悲凉沉郁的意味。 C.颈联中的“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的坐卧不宁,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情思。 D.尾联回应“胡骑长驱五六年”,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的急切心情,感情由 悲凉转为欢快。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 也有一句直接提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 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网络对语言的积极影响,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创新空前活跃。在前互联网时代,语言创新活动 主要以图书、报纸等为平台,这显然属于少数“社会精英”的专利,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很难( )其中。 互联网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语言创新平台。人们只要有网络信号,只要有信息的发送或接收终端,每个 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语言智慧。互联网让社会进入了“全民造句”时代,许多生动形象、极富表 现力的新词、新语、新用法,都源自普通网民的创新活动。二是语言传播空前迅疾。在前互联网时代,新 词、新语、新用法等出现后,主要通过图书、报纸等递相传播,时空上的阻隔无法( )。互联网实现了 即时传播、即时交流,时空阻隔被彻底打破,新词、新语、新用法等出现后可立马在全社会传播开来,且 立马被全社会接受。这个改变,也是( )的。正是基于这两个方面的改变,现今的语言生活空前( ), 新词、新语、新用法等不断涌现。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参与 避免 前所未有 繁荣 B.加入 避免 千载难逢 繁华 C.加入 回避 前所未有 繁华 D.参与 回避 千载难逢 繁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人们只要有网络信号,只要有信息的发送或接收终端,都可以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语言智慧。 B.人们只要有网络信号,只要有信息的发送及接收终端,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语言智慧。 C.只要有网络信号,只要有信息的发送和接收终端,人们都可以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语言智慧。 D.只要有信息的发送或接收终端,只要有网络信号,人们都可以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语言智慧。 20.下列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 分) A.本店今日三周年店庆,将惠赠每位来店顾客一份神秘大礼。 B.你我两家是世交,今日令郎大婚,在下理当亲自登门恭贺。 C.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只好笑纳了。 D.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转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21.下图是对写作材料收集的处理方式流程图,请你把这个图转换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 言连贯,不超过 90 个字。(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面的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大规模通识教育使得中国学生在基础知识“均值”高的同时,也出现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少的“方差” 小状况。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只要改变学生缺乏好奇心的共性问题,就必能改变学生“泯然众人矣”的命 运,而跳出了“千人一面”的怪圈,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随后就必能造就出具备创新能力的 人才。 ①不是只要改变学生缺乏好奇心的共性问题就一定能改变学生“泯然众人矣”的命运。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本题共 1 小题,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一直地一直地往前走,疯狂的世界:迎着痛,把眼中所有梦,都交给时间想。飞就用心地去飞, 谁不经历狼狈,我想我会忽略失望的灰,拥抱遗憾的美。 (《我的梦》) 材料二:面迎海上风,在世界之外,在时间之中,无问西东,就奋身做个英雄,不枉那青春勇。愿心之自 由,共天地俊秀,有情有梦。 (《无问西东》) 材料三:每次奋斗,拼来了荣耀;我们乘风破浪,举目高眺。心中力量,不怕万里路遥,再高远的梦也追 得到。我们都是追梦人!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海阔天空,敞开温暖怀抱。 (《我们都是追梦人》) 梦想是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人人胸怀梦想,砥砺前行,方能谱写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华丽篇章。上面三段 歌唱梦想的歌词,激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将你的思考写成一篇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切合题目 注重特色 整合同类 删去冗繁 取舍标准 整理方法 材料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沈阳市郊联体 12 月月考高一语文答案 制作人:法库县高级中学 盛佼玥 1.C A 项,“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根据材料二第 3 段“由于种种原因,张载、 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可知,原文中强调的 是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不是不可践行。选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B 项,“中国人的世界观 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错误。根据材料一第 3 段“这使中国人的世界 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可知,“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一个阐述的两个不同方面, 不存在因果关系。选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C 项,选项理解和分析正确。D 项,“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 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根据材料三第 1 段“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 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可知,公共精神和家庭伦理的建设 并不矛盾,“转变”不是主要问题。选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本题要求选择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综上, 本题答案为 C 项。 2.D D 项,“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根据材料二第 1 段“‘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 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可知,材料二的引用论证的是中国古代总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 一起,还没有论证到“太平”。选项说法不正确。A、B、C 项说法正确。 3.B “治大国若烹小鲜”句意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此句只是强调了“治国”的方 法,没有说到“家和国”,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两者之间的关系。选项说法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A、 C、D 项说法与材料三观点一致。 4.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 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 时代要求。(每点 2 分,满分 4 分。) 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 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 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每点 2 分,满分 6 分。) 6.D “深化了乡上文化消逝的主题。”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当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 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耙,麦秸结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 只是上面沾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作者要表达的是物是人非的感 叹。故选 D。 7.A “又总领全文”分析错误。开头一段对槐花的描写,主要是引出下文,引出下文对故乡和亲人的 回忆。故选 A。 8.①首段中的“似乎”,写出了眼前的槐花树慢慢唤醒了作者尘封的记忆,使文章由现实自然过渡到旧日 时光。②尾段中的“似乎”写出了槐花饭还是那个味,但奶奶已经不在,一切物是人非,心境已不同的情 感体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每点 2 分,满分 4 分。) 9.①本文写树、写人、写生活,取材广泛自由;写现实、写回忆、写梦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路 灵活,结构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②主题明确集中,抒发 怀念之情;以槐花树为线索,围绕主题将相关的人、事串连起来。(第 1 点 4 分,第 2 点 2 分,满分 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 这一基本特征的。首先要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聚”, 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 “神”服务。回答本题可从文章的选材、表现手法、组织材料、结构成篇、文章主旨等角度分析。这篇散 文从选材上看,主要描写了槐花、槐花树、奶奶、父亲,以及家乡生活的场景,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从文 章的构思上看,文章由眼前的槐花和槐花树引出对家乡老屋后的槐花树的回忆,中间还穿插对梦境的描写, 最后又回到现实中来,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从 文章的表现手法上看,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文章的 中心。所以无论是广泛的选材、还是构思的独特、手法的多样,都是文章的主旨服务的,都是为了表现对 故乡和亲人的回忆。所以本文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 10.D 根据句意断句。“上大寤”为主谓句,句意完整,其后断句,且“由是”一般用在句首,排除 AC; “雷州”“贬寇准”的具体地名,要连在一起,排除 B。故选 D。译文: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 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被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 害他,没有成功,李迪任河南府知府。 11.A“最低一级是乡试”错误,应该是“院试”。 12.C “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有误,原文为“初,上将立章献 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 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 13. ①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 出费用。(补充主语;何以:应是“以何”,用什么(办法);济:渡过难关;佐:辅助。每个关键词一 分,满分 4 分。) ②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视境内各地通过祭祀名山为皇上祈福。(知:任知州;行县:指巡视境内各地; 因:通过;祈年:祈福。每个关键词 1 分,满分 4 分。) 14.李迪义正词严,使太后身边的宦官不敢有非分之想,章献太后最终保全了好的名声,仁宗皇帝的声德 一天天树立起来。(满分 3 分。)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厚道有器量学识,曾经 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的人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 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县,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县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调派士兵 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撤走了调派的士兵,暗中察访流贼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 一举擒获流贼,斩首示众。 (李迪)曾经回家休假,(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的年 度支出收入财物使用数目给李迪看。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 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了,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 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 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册立章献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皇后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皇 后很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出任给事中。周怀政策划阴谋的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 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 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被贬到衡州。丁谓派 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任河南府知府。李迪进京朝见皇上,当时章献太后垂帘摄政,章献太后告诉李 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护并培养天子到今天这地步, 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美好的德行,竟然 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视境内各地通过祭祀名山为皇上祈福。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 做的,还是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关将领中有人借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 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太后临朝称制,很依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 能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太后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 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15.C “直抒胸臆”错,此处为叙事抒情,应是委婉曲折地表达情思。故选 C 。 16.①思家怀亲: “一别四千里”写出远离家乡,“思家”“忆弟”写出亲人分离,思亲情深;②恨战乱 之久:从“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等可见战乱之久;③望早日平定叛乱:尾联写出听到连战告捷 的喜讯,更急切盼望平定叛乱。(每点 2 分,满分 6 分。) 诗歌译文: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 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 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17.(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8.A 加入:参加进去。参与:参加(事物的计划、讨论、处理)。加入:参加进去。此处语境说的是参 加“语言创新活动”,故应选“参与”。避免: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止。回避:让开躲开,设法躲避; 逃避(如责任) 。“时空上的阻隔”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阻止的,故应选“避免”。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 没有过。千载难逢:一千年里也难碰到一次, 形容机会极其难得。语境强调的是“这个改变”以前没有过, 故应选“前所未有”。繁荣:(经济或事业)蓬勃发展;昌盛。繁华:(城镇、解市)繁荣热闹。形容“语言 生活”应选“繁荣”。 19.C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想要展示自己的语言智慧,一定要能发送信息,“或”应 改为“和”;二是“人们”与“每个人”重复赘余。分析四个选项可知,只有 C 完全修改正确。 20.B A 惠赠:称人赠与的敬辞。多用于书信或交际场合,即别人赠送给自己东西时,一般要说“谢谢 惠赠!”(注意与敬赠区分。敬赠:指恭敬的赠送,用于自己对别人的赠送行为。惠赠:则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 赠送。)B 令郎:称对方儿子的敬辞。C 笑纳: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D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 母亲。 21.材料收集后,要进行取舍和整理。材料的选取要切合题目,并注重特色。材料的整理,主要是整合同 类,并删去冗繁的部分。(每点 2 分,满分 6 分。) 22.②不是只要跳出了“千人一面”的怪圈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③不是只要培养出学生的创 新精神就一定能造就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对一点 2 分,两点全对 5 分。) 23.评分标准:参照高考评分标准,建议平均分 40—43 分(一点材料没提及的扣 2—3 分)。 【例文】(此例文是一篇演讲稿类议论文) 矢志不渝,追逐梦想 三则材料共同的中心词是梦想,说起梦想,你会想起什么?是十岁那年渴望成为太空人的梦?还是十 三岁那年对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狂热?回首过去十余载,其实你的梦从未断过,但为何当有人问起,你的 梦想是什么,你会哑口无言呢? 亲爱的同学们,在初入高中时,你是否曾说过“我要上清北”的豪言壮语?你是否也曾踌躇满志地立 志要在这三年闯出一番自己的事业?这不都是你曾经的梦想吗?但你或许因为高中第一场考试消极了心态, 或许因为一次次地打击变得敏感脆弱,又或许是在强大的现实面前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于是你选择了把梦 想还给现实,选择了听命于天,而忘了事在人为。 罗曼罗兰曾说“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诚哉,斯言,现实是当下,是现在正在聆听的你,是 疲于学习压力的你,是在迷惘中徘徊不定的你,那么何为理想?是你为了它努力的样子,是支撑你在枯燥 乏味中一路向前的力量,是你拨开迷雾所需的明灯,又或许它只是一个大学的名字,一座梦幻的城,一个 你向往的人。 且听首阳山上采薇之歌,那以死抗争的信念;且看弃医从文,穷尽一生唤醒国人的鲁迅先生,且看张 渠伟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劳累在一线的身影。再看如今的你,是否仍满怀希望和梦想,踏歌征程? 梦想从来不该是你“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真实写照,而是你在它诞生的那一刻,由心底 迸发出的那股冲动,是你一次次将要放弃之时,再度想起仍能充满动力的东西。如果不是有梦想有渴望, 你为何满心虔诚地在红丝带下写下心仪的大学?你为何会在桌上写下一个名字?又为何将一句话贴在入目 可见处?别总说“我是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你只是把梦想深藏,不敢在不可知的未来面前展露,在生怕 打脸和嘲讽的一种自我保护中,忘记了曾经拥有的梦。 现在,是时候把梦想拿出来了。难道你要在被问及梦想时,在成年之后偶然看到励志标语时,在垂垂 老矣,回望过去时,才恍然大悟似的说一句“原来我曾有梦想”吗?现在的我们,是不是该带着对远方的 渴望,正视当下,早起一分钟,手机锁屏多一分钟,多看一分钟错题,多总结一分钟经验,多爱自己一分 钟。不必强求自己一定要有鸿鹄之志,但一定要有仰望星空习惯,《莽荒纪》中有言“我本微末凡尘,也可 心向天空”,也不必将梦想时刻挂在嘴边,雨果曾说“让内心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幸福” 你只需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要认为现在已经晚了,你才十几岁,长远来看, 你还有几十年的光阴,正所谓“羡子年少正得路,犹如扶桑初日升”。 最后,不妨在心里回答最初的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