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50 KB
  • 2021-06-06 发布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第一次质检语文科试题 本试卷共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4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通常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如果觉得其中某个人物具有生活实感,就会说他很“典型”。我们还会认为这样的人物一定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的集中和概括,所以才生动逼真。“典型”并不意味着概念化。我们平常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里的“典型”,是指从人物生存环境到人物本身,既不会在现实生活中重复,也不会在他人作品中重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创造,是作家一次性的、崭新的艺术呈现。‎ 一部作品既然是“创造”,就必然有其独创性,换个角度说,如果这个创造出来的世界跟人们脑子里早有的世界完全一样,那这个“世界”就不是“典型”,而只是一个“概念”,这个创作就失败了。真正意义上的杰出作品,并不急于与读者一拍即合,而往往具备一定的陌生化和摩擦力。因为只要是杰作,就应当让读者在阅读中实现个人经验的扩大和延伸,如果只觉得随处符合自己的日常经验,那么这只会是第二流的作品。有时候,恰恰是一些概念化的表述才“畅通无阻”,因为它们能够较为便捷和快速地满足读者的个人经验,但是,真正的杰作一定会强有力地突破读者原有经验范畴。‎ 我们提倡“写现实”,认为这是更有难度的写作。为了说得明白,我把写作过程比喻成酿酒。生活跟文学的关系就像粮食和酒的关系,总说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和基础,问题是怎样理解这个“源泉”和这个“基础”、怎样用生活的“粮食”来“酿造”。许多人认为就是将现实生活剪裁组合一番,把更有戏剧性、冲突性的部分集中到一起,略加改造甚至直接照搬下来就行,只要做得巧妙,便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了。这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从现实生活到文学作品,它们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怎样发生的,需要认真研究。这其实不过是写作学的基本问题,是并不深奥的朴素道理。还从酿造说起,经过考察我们即会发现:这个过程中粮食已经发生了“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所以现实生活的粮食,经历的绝不仅仅是什么“剪裁组合”的工作,也不仅是“归纳和选择”的工作。如果现实生活是粮食,作家就是一个酿酒器。现实生活进入作家这个酿酒器之后经过一番复杂的酿造而发生化学变化,再倒出来就是芬芳的酒液。酿造技术不同,酒的成色也就不同,于是就有了杰作与劣作的区别。一切没有经过作家这个酿酒器、没有发生化学转化的现实生活,无论如何都不会成为文学。真正有追求的文学未必要写出人人熟稔的故事,它是一次全新的个人交付:让阅读进入永不雷同的“我的”世界。这个世界是酿造过的酒,它再也不是现实生活的粮食颗粒,不是那样的固体了。‎ ‎(摘编自张炜《从“粮食”到“酿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典型是作家的心灵创造,具有独创性,并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扩大和延伸个人经验。‎ B. 我们平常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作家一次性的、崭新的艺术呈现。‎ C. 概念化表述虽不是全新的个人交付,但因其与读者一拍即合,故能给人生活实感。‎ D. 许多人认为巧妙地对现实生活进行剪裁组合和归纳选择,便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在对“概念”和“典型”的比较性的阐释中,突出了“典型”的特色。‎ B. 文章第三段引用古语批评了“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和基础”这一错误理解。‎ C. 文章采用比喻的论证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从现实生活到文学作品的写作过程。‎ D. 文章说明真正有追求的文学会让读者品尝“芬芳的酒液”,进入独创性的世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生动逼真,是因为它集中概括了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 B. 杰作如果能消除与读者之间的“陌生化和摩擦力”,就会比畅通无阻的作品影响深远。‎ C. 生活和文学之间就好像粮食和酒的关系,决定了写作过程只能是写作学的基本问题。‎ D. 有了文学的酿造过程,并不能保证一定会出杰作;但没有这个过程,一定不会有文学。‎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 C项,因果颠倒,“能给人生活实感”是因,“与读者一拍即合”是果。‎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和基础”此观点本身没错,理解有误,“许多人认为就是将现实生活剪裁组合一番……便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了”。这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未说及“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的原因”,讲述“我们”的阅读经验只是为了引出对“典型”内涵的解析;‎ B项,首先,前后句之间不存在条件关系;另外,“影响深远”于文无据;‎ C项,强加关系,“生活和文学的关系”与“写作过程和写作学的关系”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它们是毫不相干的两个领域。‎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民宿”作为一个“舶来词”于2014年7月开始,拥有相关搜索热度。在政治、经济、资本环境良好的大背景下,客栈民宿市场日益火爆,及至2016年8月,“民宿” 的搜索指数超过了“酒店”。‎ 因为“民宿”具有由“主人文化”带来的当地特色化体验,住宿空间高度个性化、体量小而美的特点,如今越来越多人旅行时选择“民宿”——这种非标准化住宿形式。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民宿的发展迎合了当下“自由行”的热潮。‎ 从提供民宿的企业来说,民宿相较于标准化住宿,更容易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不同的地缘环境,不同的装饰风格,不同的风俗习惯,都能天然地打包、呈现出受到“自由行”游客欢迎的产品形态。特色化住宿迎合了出行用户的关注点多样化的特点,“特色”逐渐成为影响出游决策的重要因素,正如民宿预订OTA大鱼自助游的宣传语“为一张床,赴一座城”,昔日的小众市场快速扩张。与此同时,我国在线旅游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在机票、酒店、景区门票等格局稳定的情况下,民宿的流量入口价值逐渐显现,为在线旅游创新企业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在万亿级周边游市场中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 表一:用户预订民宿关注点分布 关注事项 关注比例 价格便宜 ‎64.4%‎ 居住体验特别 ‎51.2%‎ 装修/建筑风格多样 ‎47.9%‎ 房间洗衣做饭功能设施齐全 ‎37.4%‎ 和陌生人社交 ‎17.1%‎ 入住灵活 ‎15.6%‎ 表二:2015年中国客栈民宿分布(家)‎ ‎(摘编自《2016-2017中国客栈民宿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材料二:‎ 由于乡村旅游民宿发展时间较短,尚存诸多问题。‎ 首先,民宿经营涉及旅游、安保、卫生等诸多方面,由于缺乏主管部门,需要地方多头管理,难免出现责任推诿、监管不力的情况。再者,目前,国内尚未出台针对民宿从业的具体法律法规,不能对整个行业的规范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 其次是民宿产品。一是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民宿除了满足基本的吃饭、睡觉功能外,个性化、特色化并不耀眼,乡野、风俗、乡情、文化等要素无法做到有效融合。二是基础设施不健全,目前,民宿经营者多是乡村农民各自为政,自我发展,财力上不足以完善娱乐、购物、交通、卫生等旅游基础设施,眼界上不足以做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规划与布局。‎ 最后,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一是建设与经营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多数经营者只看到了经济利益,环保、绿色等理念被弃之不顾。二是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多直逼环境承载能力。乡村民宿吸引的游客数量与日俱增,部分地区超过环境承载量,这将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冲击,进而造成不可修复的危害。‎ ‎(摘编自王璐《乡村旅游民宿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材料三:‎ 台湾南投县民宿观光协会总干事、民宿主人陈巨凯认为,有些地方对民宿的认识存在很大问题。“台湾平均1家民宿只有4个房间。我到浙江莫干山随便住一些民宿,发现每家都超过20个房间。到天津看一些民宿,有的超过70个房间。”他说,民宿的界定应该是小而美的,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和精致的体验,而不应该追求酒店化经营。民宿一定要有特色,这可以来自建筑风格,也可以来自“主人风格”。如果建筑缺乏特色,则“主人风格”可以弥补,例如设定专门化的有意思的主题体验。民宿的重点不在硬件,而在软件,应该通过全面而细致的服务,让客人回忆、回味、回头。‎ ‎(摘编自《海南日报“民宿要小而美 令人感动回味”》)‎ ‎4.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宿”一词是2014年下半年才开始有搜索热度,但仅两年时间,旅游者对它的关注度已经超过了“酒店”。‎ B. 民宿这种非标准化住宿形式,相较于酒店,在当下崇尚“自由行”的旅游环境里,更 容易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C. 价格比较低廉,是“自由行”用户在预定民宿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这也是当下民宿市场特别火爆的重要原因。‎ D. “自由行”用户在预定民宿时,并不考虑入住是否灵活、生活设施是否完备,他们更关注的是特别的居住体验。‎ ‎5. 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2015年的调查显示,中国旅游景点客栈民宿的兴旺程度,基本上与景点的知名度、旅游文化的丰富度或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B. 一些旅游景点若要改变民宿数量偏低的现状,就必须完善非标准化住宿形式,并提高用户对诸如“入住灵活”的关注度。‎ C. “为一张床,赴一座城”的宣传语反映当下人们出游更看重当地文化体验,这也为在线旅游创新企业提供新的切入点。‎ D. 从台湾与大陆民宿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大陆民宿存在认识上的问题,都过分追求酒店化,建筑风格和主题体验都缺乏特色。‎ ‎6. 为什么当下中国会出现“民宿”市场日益火爆这一现象?怎样才能让“民宿”热可持续而健康地发展?请概括回答。‎ ‎【答案】4. D 5. A ‎ ‎6. (1)因为国内旅游市场日益兴旺,尤其是“自由行”日益受到青睐。(或:中国经济环境良好,国内旅游市场兴旺)因为“民宿”具有由“主人文化”带来的当地特色化体验,住宿空间高度个性化、体量小而美的特点,这一特点迎合了当下“自由行”的热潮。‎ ‎(2)主管部门要明确、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健全民宿的基础设施,强化民宿的品牌特色。要坚持环保、绿色的生态理念。加强软件建设,通过全面而细致的服务,让顾客回忆、回味、回头。‎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社呢过筛选信息,分析、理解材料内容要点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自由行’用户在预定民宿时,并不考虑入住是否灵活、生活设施是否完备”说法错误,并非“不考虑”,而是“较少考虑”。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分析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文中并无“改变民宿数量偏低现状”的相关信息——完善非标准化住宿形式,提高用户对“入住灵活”的关注度。C项,“‘为一张床,赴一座城’的宣传语反映当下人们出游更看重当地文化体验”说法偷换概念,“当地文化体验”错,应该是“住宿体验”。D 项,“大陆民宿存在认识上的问题,都过分追求酒店化,建筑风格和主题体验都缺乏特色”说法错误,大陆民宿的确存在认识上的问题,但并非“都”,有以偏概全之嫌。故选A。‎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为什么当下中国会出现‘民宿’市场日益火爆这一现象?怎样才能让‘民宿’热可持续而健康地发展?请概括回答”,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有两个问,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文章材料一,仔细阅读材料一,可以从中筛选出“‘民宿’具有由‘主人文化’带来的当地特色化体验,住宿空间高度个性化、体量小而美的特点”“如今越来越多人旅行时选择‘民宿’——这种非标准化住宿形式。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民宿的发展迎合了当下‘自由行’的热潮”“不同的地缘环境,不同的装饰风格,不同的风俗习惯,都能天然地打包、呈现出受到‘自由行’游客欢迎的产品形态”“特色化住宿迎合了出行用户的关注点多样化的特点”“我国在线旅游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为什么当下中国会出现“民宿”市场日益火爆这一现象。第二问的答题区域在文章的材料二、三两个部分,仔细阅读这两个部分的材料内容,可以从中筛选出“民宿经营涉及旅游、安保、卫生等诸多方面,由于缺乏主管部门,需要地方多头管理,难免出现责任推诿、监管不力的情况”“目前,国内尚未出台针对民宿从业的具体法律法规,不能对整个行业的规范管理提供法律依据”“民宿除了满足基本的吃饭、睡觉功能外,个性化、特色化并不耀眼,乡野、风俗、乡情、文化等要素无法做到有效融合”“基础设施不健全,目前,民宿经营者多是乡村农民各自为政,自我发展,财力上不足以完善娱乐、购物、交通、卫生等旅游基础设施,眼界上不足以做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规划与布局”“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建设与经营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多数经营者只看到了经济利益,环保、绿色等理念被弃之不顾”“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多直逼环境承载能力。乡村民宿吸引的游客数量与日俱增,部分地区超过环境承载量,这将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冲击,进而造成不可修复的危害”“民宿的重点不在硬件,而在软件,应该通过全面而细致的服务,让客人回忆、回味、回头”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怎样才能让“民宿”热可持续而健康地发展。‎ 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答题区域在整个文本之中,但如果从每个问点看,属于局部信息筛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1978年的饺子 刘建超 队长把我领到绪叔家时是秋天的一个午后。‎ ‎“绪叔,这是咱队的下乡青年,姓刘,轮到你家派饭了,三天,要让青年吃好,老规矩,三天里得给青年包顿饺子吃。”‎ 绪叔四十来岁,已是满脸皱纹,头发花白。“放心吧,青年是咱的亲人,自己吃不好,也得让青年吃好。”‎ 绪叔家有两个十来岁的孩子,绪婶腿有残疾,走路不是很方便。我在绪叔家里第一次吃饭,竟然吃到了野菜。以前总说过去如何如何艰难,吃不到粮食只好吃野菜。没想到绪叔家的野菜调拌得那么好吃,看到我吃得还好,绪婶放心了,说:“城里的孩子金贵,怕你吃不惯呢。”‎ 我刚下到队里,队长不让我开伙,说先要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吃派饭。每家三天,还规定三天中得让青年吃顿饺子。‎ 在绪叔家的三天里,我没吃到饺子。最后一顿饭是捞面条,浇蒜水,拌的苦苦菜。不同的是在我的面条碗底有两个荷包蛋。绪叔一家吃的是红薯面条。绪叔拍拍我的肩膀说:“青年,我欠你的。”‎ 晚上,队里记工分,队长大声问我:“青年,是不是家家都给你包饺子吃了?谁家没有包,我扣他10工分。”‎ 我说:“都吃了。明天我就自己开伙了,谢谢大家。”我看见绪叔把头放得低低的,烟袋锅子散着浓烟,呛得人想流眼泪。‎ 绪叔家把着村口,吃饭时总是端着碗,蹲在门外的一只石磙子上,一边喝汤,一边和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打招呼:“吃了没有?没有?那赶紧回家吃吧,都晌午头了,可该吃饭了。”‎ ‎“吃了没有?吃过了?噢,吃过我就不萦记了。没吃,咱锅里有。”‎ 没有见到谁能吃到他家一口饭。一天,我们几个青年故意待在绪叔家不走。‎ 绪叔说:“你们也不回家招呼一声,家里人该着急了。”‎ ‎“都和家里说好了,今黑儿在绪叔家喝汤。”‎ 绪叔磕磕烟袋锅子,“今黑儿当真在叔家喝汤了?”‎ 我们几个点点头。‎ ‎“中!”绪叔起身从大缸里挖出几瓢麦子,倒进一只布袋里,说:“等着。我去磨麦,咱吃捞面条。”‎ 绪叔出去了。我们在屋里打扑克牌。‎ 绪叔空着两手回来了:“球,电磨那停电了,麦也磨不成。”‎ 我说:“绪叔,咱不着急,咱等电来了再说。”‎ 绪叔打发绪婶:“去,再去看看,我就不信后半夜还能不来电。”‎ ‎“要等到后半夜啊,还不知道能不能吃到嘴里哪。”我们就嘻嘻哈哈地告辞。‎ 绪婶在门口悄悄地往我手里塞了个鸡蛋,鸡蛋还是热乎乎的。绪婶低声说:“刘青年,你们以后别再毛捣你绪叔了,你绪叔心里难受呢。”‎ ‎1978年9月,我参军入伍离开村子的前一天晚上,我正在收拾家当,绪叔叼着烟袋锅子来到屋里说:“青年,走,跟我回家。”‎ 天黑,路也坑洼,只看到绪叔的烟袋锅子忽明忽暗,时不时映着绪叔那沧桑的脸。‎ 屋里,绪婶正在捣蒜油灯下,两个孩子瞪着眼盯住方桌上两只对扣着的大海碗。‎ 绪叔把上边扣着的海碗掀开,是一碗冒着热气的饺子。绪叔把海碗往我的面前推,“吃吧,青年。你婶包的,你婶说了,青年来了一年,帮咱家办了好些事。要走了,舍不得。”‎ 我就是给培叔家带过几包凭票供应的洗衣粉,给绪叔家的孩子送过些作业本和铅笔。‎ 绪婶把调好的蒜汁搁在我跟前,“吃吧,锅里还有啊!”‎ 我夹起一个饺子塞进嘴里。萝卜油渣馅的,油渣搁置的时间久了,已经有股刺啦味了。‎ 两个孩子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心里酸酸的。‎ 我把饺子分到另一只碗里,趁绪叔绪婶不注意,递给了两个孩子。‎ 油灯下,绪叔一直闷头吸烟,不说话。‎ 绪叔送我到门口,绪叔说:“刘青年,叔家家境不中,别笑话叔。叔欠你的。”‎ 黑暗中,我没有让绪叔看到我眼角的泪。‎ 第二天,队里的人都出来送我。队长还端着一碗荷包蛋。队长说:“咱队里穷,青年来了一年,有对不住的地方多担待啊。啥时候回来探家,来村里看看。”‎ 我给大家鞠躬,谢谢大家的关照。我说:“昨晚在绪叔家吃的饺子,现在还撑得慌哪。”‎ 人群中的绪叔蓦地抬起头,满是皱纹的脸笑得跟花儿一样。‎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队长要求绪叔按规矩招待“我”吃派饭,三天中还得吃顿饺子,除了是照顾“我”这个下乡青年外,还因为队长知道队里都穷,这样大家可一起分担。‎ B. “我”两次在吃饺子的事上说慌,一次因怕队长扣绪叔的工分,看到绪叔抽烟难受丽说谎;一次是感恩大家对“我”的关照,为让大家放心而说谎。 。‎ C. 小说中的“我”,感动并怀念着那个让人难忘和辛酸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条件清苦,让人无奈,却充满了人情温暖,让人铭记于心。‎ D. 几位青年故意在绪叔家蹭饭而未得这一情节,不仅与前后的两个主要情节相呼应,而且能突显绪叔的些许“抠门”,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8. 小说以“1978年的饺子”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 ‎9. 小说以绪叔“蓦地抬起头,满是皱纹的脸笑得跟花儿一样”结尾,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7. B 8.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②以“饺子”为主要线索,串联起故事情节,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一碗饺子是那个时代乡村人招待客人最为体面的方式,题目折射的是那个时代的人情人性。 ‎ ‎9. ①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绪叔内心的喜悦。②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突显绪叔朴实、善良的性格。③与前文“绪叔把头放得低低的,烟袋锅子散着浓烟,呛得人想流眼泪”相呼应。④小说喜悦的结局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突显出了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 项,“看到绪叔抽烟难受而说谎”不正确,应该是说了谎之后“我看见绪叔把头放得低低的,烟袋锅子散着浓烟,呛得人想流眼泪”。‎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①是核心情节要件。无论是绪叔未能完成队长分派的包顿饺子招待刘青年的任务,还是在刘青年离开前夜请刘青年吃碗饺子,饺子显然都是建构情节之要件。②是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1978年,拟题明示,有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③含意丰厚。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偏僻乡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窘迫,一碗饺子便是他们招待客人表达情谊的最为体面的方式。1978年的饺子,折射的是那个时代的人情人性。生活虽清苦,人情却温暖。‎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的能力。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要从“情节(结构)、人物,主题、艺术手法、读者感受”等角度思考。“蓦地抬起头,满是皱纹的脸笑得跟花儿一样”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绪叔内心的喜悦。人物性格方面,突显绪叔朴实、善良的性格。“蓦地抬起头”与前文“绪叔把头放得低低的,烟袋锅子散着浓烟,呛得人想流眼泪”相呼应。主旨方面,小说喜悦的结局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突显出了美好人性。‎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峦 筱敏 ‎⑴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 ‎⑵为废除农奴制,为反抗专制制度,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⑶百余名十二月党人戴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⑷俄罗斯妇女的形象,常常使人想起山峦,有傍晚时分的落霞裁成披巾裹住双肩,以整整一生的坚忍,伫立眺望的山峦。而脚下的土地古老并且厚重,以致夜因眺望而退缩,终竟成为一颗露珠,在她浓密的发丛中消失。她不会告诉你,她是否感觉到了冰冷。‎ ‎⑸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噩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别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入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⑹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⑺她们的选择不假思索,因为她们的爱是不假思索的。‎ ‎⑻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⑼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⑽自从那一个冬天,她们把自己的终生交付予荒漠,并且把一个充满女性柔情的人的单字书写在荒漠,她们就成为有资格为自由而受难的人了。‎ ‎⑾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来到她们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 ‎⑿灵魂是因痛苦而结合的。惟有一种博大的痛苦,有力量抗拒时间的流逝,恒久地矗立在历史深处,注视着驿道上后世的跋涉者们迷茫的眼睛。‎ ‎⒀贝加尔湖,西伯利亚硬利的冻土上,竟然有莹蓝得如此温软的贝加尔湖。贝加尔湖神圣的寂静呵!‎ ‎⒁即使泪水在眼眶里已经结冰,俄罗斯妇女的山峦之内,奔流的不依然是热血么?‎ ‎10.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前三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后面几段描写他们妻子的英勇和无畏,相互衬托、首尾照应。‎ B. 文中两处写到“腐质土的堆积”,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 C. 文章第九段划横线的语句,情景交融,生动感人。整篇文章感情浓烈,文笔凝重,意旨深远。‎ D. 文中以“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这句话来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 ‎11. 根据本文第五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 ‎12. 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案】10. C 11. ⑴出身高贵;⑵童年幸福;⑶生活优裕;⑷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 ‎ ‎12. ⑴照应题目;⑵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⑶歌颂她们甘愿为了自由而受难的精神;⑷表达作者对她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错误在于前三段只谈了起义的原因,没叙述过程,“相互衬托、首尾照应”也不恰当;‎ B项,文中写到“腐质土的堆积”,重点在揭露沙皇统治的专制黑暗和暴虐;‎ D项,“揭示文章主旨”错误,文章主旨并不是为了歌颂她们对爱情的追求,而是歌颂她们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段落的概括能力。解答本题时,根据原文第四段不能概括出完整的答案,必须联系第三段,结合文章内容,分层概括。‎ ‎“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可概括为出身高贵,童年幸福,生活优裕; ‎ 歌剧院中不曾演过,恶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别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人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可概括为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再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作用。‎ ‎“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照应题目《山峦》;“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此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她们就成为有资格为自由而受难的人了”,歌颂她们甘愿为了自由而受难的精神;整体上表达作者对她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清泰中,为左拾遗。以母老乞归就养,改监察御史。晋初,入为主客员外郎。少帝领开封尹,奏为巡官,命典文翰。少帝即位,拜刑部郎中,赐金紫。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 周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成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 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 ‎,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查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炳、烨并进士及第。‎ ‎(选自《宋史·刘温叟传》,有删改)‎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 B. 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 C. 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 D. 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乞归,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李密《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乞终养”也是相同的意思,表示此类意义的词还有“乞归养”“乞骸骨”“致仕”等。‎ B. 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C. 重午即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D. 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温叟多才多艺,聪慧过人。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 B. 刘温叟唯才是举,公正无私。他负责科举时,有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免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十二个人都是有才华的。‎ C. 刘温叟清廉有加。宋太宗当晋王时派人给他送去钱和物,他都不肯接受,使者不得已只能将其载回。‎ D. 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刘炤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审查劳绩;朝廷免除他待选作为厚恩,并将他提升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 ‎(2)其父查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 ‎【答案】13. C 14. A 15. C ‎ ‎16. (1)当初,刘岳在后唐任职,曾经官居内署,到这时温叟又任此职,当时人都认为刘家很荣耀。‎ ‎(2)他的父亲有清廉的节操,录用他的儿子入朝做官,是希望能够表示劝勉。‎ ‎【解析】‎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宪府”“旧例”“月”“公用茶”“中丞”“钱”“公用”“赃罚物”“温叟”,虚词“则”“以”“其”,“中丞”作“受钱一万”的主语,意思是“御史中丞得钱一万”,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B两项。“温叟”作“恶其名”的主语,“恶”为谓语,意思是“温叟厌恶罚款之名”,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D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御史府旧例,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就以罚款补充。温叟厌恶罚款之名,而不取用。句子可以断开为: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故选C。‎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乞归、乞骸骨和致仕都是请求回家或退休的意思,并没有表达奉养父母之意。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都不肯接受”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接受了但封存起来没有使用。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初”,当初;“仕”,动词,做官,任职;“仕后唐”,即“于后唐仕”在后唐任职;“尝”,曾经;“居内署”,指官居内署;“至是”,到这时;“复”,又;“居斯任”任此职;“荣”,意动用法,认为……很荣耀;“之”,代词,代指刘家。(2)中“其”,代词,他的;“清操”,清廉的节操;“录”,录用;“登朝”,指入朝做官;“庶”,希望;“劝”,劝勉;“庶足示劝”,是希望能够表示劝勉。‎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为人厚重方正,举动遵循礼法。其父刘岳,任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清泰年间,任左拾遗。因母亲年老请求归家养老,改任监察御史。后晋初年,入朝任主客员外郎。后晋少帝兼任开封府尹时,上奏推荐他为巡官,任命他掌管文翰。少帝即皇帝位后,授任他为刑部郎中,赐金紫朝衣。当初,刘岳在后唐任职,曾经官居内署,刭这时溢叟又任此职,当时人都认为刘家很荣耀。‎ 后周初年,升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录取进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诬陷他们,皇帝发怒,废除了其中十二人,把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来几年,那些被罢免的人又相继考中。建隆元年,任衡史中丞。遣母丧,退居西洛,不久恢复本官,建隆三年,兼任判吏部铨。一天晚上回家从宫前走过,太祖正与中黄门数人偶然登明德门西楼,温叟的前导人员偷偷地知道了,告诉了他。温叟下令像平常过皇宫那样传呼。第二天请求朝见时,温叟说:“人主在不该登楼时登楼,则近臣都希望得到恩赐和宽恕,京城众军也希望得到赏赐。我之所以呵道而过,是想向人暗示你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 太祖认为他做的对。‎ 御史府旧例,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就以罚款补充。温叟厌恶罚款之名而不取用。开宝四年染病,太祖知道他贫穷,到他家里赏赐器币,几个月后去世,终年六十三岁。太宗在任晋王时,听说他清廉贫苦,派人送给他钱五百千,温叟接受下来,存放在厅西舍房中,并让府吏封缄后复加印记再走。第二年重午节,又派人送去角黍、执扇,所派的人正好是去年送钱的人,看见西舍封记还在,回来后告诉太宗。太宗说:“我的钱尚且不用,何况其他人的钱呢?过去他接受了,是不想拒绝我;现在一年了都不打开,他的坚持节操更加明显啊。” 命里官人用车载回官邸。这年秋天,太宗在后苑侍奉太祖用宴,在谈论当世有名的清节之士时,详细讲述了刘温叟以前的事情,太祖再三叹赏。‎ 雍熙初年,他的儿子刘炤被罢免徐州观察推官等待铨选,因为家贫到朝廷(登闻鼓)请求审查自己的资历和劳绩。等到皇帝诏见时,太宗问他是谁的儿子。回答是刘温叟(的儿子)。太宗很悲伤,召宰相来谈他(刘炤)的事,并且说当今大臣很少能有比得上他(刘温叟)的了。于是问他:“刘炤应当充任什么官?” 宰相说:“免除待选作为厚恩。” 太宗说:“他的父亲有清廉的节操,录用他的儿子入朝做官,是希望能够表示劝勉。” 提升刘炤为太子右赞善大夫。刘温叟的另两个儿子刘炳、刘烨都考中进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下列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温庭筠,晚唐诗人。②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 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 颈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D. 尾联运用多种手法:借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化用,“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化用而来。‎ ‎18. 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7. D 18. 好处: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生活,以及回到汉朝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以及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答出任两点即可。若是总说“把苏武不同时期的生活面貌以及心理动态描绘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也可得)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思想情感:①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崇敬赞美之情。②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作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坚贞不屈,也是顺应时代的需要,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D,“借喻”错误,应为“借代”。“茂陵”代指死去的汉武帝。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故答案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情感主旨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效果一般要注意结合手法和效果去分析,诗歌的情感主旨要注意结合全诗内容去把握。本题要注意先审清题干的要求: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从题干中不难发现是要求分析“虚写”的表达效果,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诗歌中虚写苏武北海牧羊和回归大汉的情景,生动形象的塑造了苏武伟大爱国形象。本诗的情感是全诗围绕对名臣苏武的描写,体现了对苏武壮举的赞美之情,同时也以苏武的爱国精神自况,寄托了作者浓浓的爱国热情。总之本题要先明确虚写手法的表达效果,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描写宴会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用“_________,形影相吊。”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答案】 (1). 爽籁发而清风生 (2). 纤歌凝而白云遏 (3).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4). 众人匹之 (5). 不亦悲乎 (6). 茕茕孑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籁”“ 遏”“ 茕茕”“孑”。‎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年1月3日上午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法国《费加罗报》为这____的事件发表文章,称“新的一年,以中国史无前例的我与壮举开始”。‎ ‎“鹊桥”相当于架设在嫦娥四号与地球间的“通信中继站”,是颗小卫星,携带一大一小两个相机,大的可以给月球和地球拍合影,小的专门观察卫星天线的展开情况。(____________)。“鹊桥”携带了由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探测仪,未来将开展在轨科学探测试验,这个低频射电探测仪可以聆听低频的宇宙之声,这些宇宙之声携带着宇宙大爆炸后几亿年时间里的________。这一科学探测能否破解宇宙的些许奥秘,我们________。‎ 探索月球背面的目的之一是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这是天文学家________的目标。由于地球电磁环境的原因,在月球正面开展低频射电观测效果不佳。非常干净的月球背面的电磁环境,是开展最前沿的空间科学领域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举世瞩目 一鳞半爪 翘首以待 魂牵梦萦。‎ B. 举世瞩目 蛛丝马迹 拭目以待 梦寐以求 C. 举世闻名 蛛丝马迹 翘首以待 梦寐以求 D. 举世闻名 一鳞半爪 拭目以待 魂牵梦萦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鹊桥”在拉开了探月国际合作的新序幕的同时,也确保完成通信中继保障使命 B. 为了确保完成通信中继保障的使命,“鹊桥”同时拉开了探月国际合作的新序幕 C. 为了拉开探月国际合作的新序幕,“鹊桥”确保完成通信中继保障的使命 D. 在确保完成通信中继保障使命的同时,“鹊桥”拉开了探月国际合作的新序幕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月球背面的电磁环境非常干净,为开展空间科学领域最前沿的低频射电天文研究与观测目的提供了理想场所。‎ B. 月球背面的电磁环境非常干净,为开展空间科学领域最前沿的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目的提供了理想场所。‎ C. 月球背面的电磁环境非常干净,为开展空间科学领域最前沿的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工作提供了理想场所。‎ D. 月球背面的电磁环境非常干净,是开展空间科学领域最前沿的低频射电天文研究与观测工作提供了理想场所。‎ ‎【答案】20. B 21. D 22. C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此处语境为该事件备受关注,而非著名,应选“举世瞩目”。②蛛丝马迹: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一鳞半爪: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此处语境为爆炸后留下的痕迹,应选“蛛丝马迹”。③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翘首以待:形容殷切盼望。此处语境为情况未明,等待结果,宜选“拭目以待”。④梦寐以求:‎ 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魂牵梦萦:为某事牵动灵魂,萦绕于梦中,形容万分思念。此处语境为期待、追求,而不是思念,应选“梦寐以求”。故答案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语句复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考点考向的特点,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进行语句的复位。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补写的句子在文中承上启下,上文强调“通信中继站”,下文介绍“携带了由荷兰研制的……”,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拉开……序幕”照应。A项照应反了。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完成通信中继保障使命”与“拉开探月国际合作的新序幕”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所以B、C项也不正确。故答案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开展”与“目的”不搭配,“研究与观测”语序不当;B项,“开展”与“目的”不搭配;D项,“研究与观测”语序不当,“是……”与“为……提供”句式杂糅。故答案选C。‎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 ‎23.阅读下面这首题为“重量”的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仿写一节。‎ 重量 韩瀚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苟活者,‎ 都失去了 ‎——重量。‎ ‎_______①_______,‎ ‎_______②_______,‎ ‎_______③_______,‎ 都失去了 ‎——重量。‎ ‎【答案】示例一:‎ ‎①他把鲜红的心脏 ‎②放在爱国的天平上 ‎③让所有叛逃者 示例二:‎ ‎①他把毕生的积蓄 ‎②放在人格的天平上 ‎③让所有逐利者 示例三:‎ ‎①他把无私的心灵 ‎②放在社会的天平上 ‎③让所有贪腐者 示例四:‎ ‎①他把奉献的热忱 ‎②放在良心的天平上 ‎③让所有自私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表达能力。仿写句子就是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在语意、句式、修辞、语气等方面进行模拟仿写。一般说来,要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仿写。本题要仿写的是一首小诗中的三个句子。句式特点是:①他(或她)把()的();②放在()的()上;③让所有()者。内容上三个句子的语意要连贯,与诗歌的主题何整体风格要一致。如:他把(鲜红)的(心脏)/放在(爱国)的(天平)上/让所有(叛逃)者。‎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学校里的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用意虽好,但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建议另换其他图片,如漫画等。校长回复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宣传,只有“触目”才能“惊心”。当然,也欢迎大家提出更加完善的建议。校园安全宣传是“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或建议。‎ 如果你是该校学生,也参与这场讨论,那么,你的立场是什么?或者对此有什么具体建议?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看法或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答案】用真相教育最有力 某高中学校举办“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其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照片,引来个别同学的担忧,认为照片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这种“温馨提示”可能对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以为在高中做安全教育宣传活动还是直接放真实的照片为好。‎ 绝大多数高中生都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看似“惨烈”的车祸现场应该有较强的接受和面对能力。不仅如此,许许多多高中生极有可能亲自见过车祸的现场,何况是照片呢?如果不痛不痒地改成漫画等“温馨提示”的方式,高中生不仅难以产生兴趣,而且会嗤之以鼻,也达不到宣传的目的。‎ 因此,还是用真实的照片为好。不要以为一些漫画就可以解决问题,漫画只是虚构的情景,很难触动读者的内心,让人难以感受到鲜活生命被猛于虎的车祸夺走的强大冲击力。马克﹒吐温曾经慎重地警告世界:真实比虚构更陌生。许多同学交通观念冷漠,平日里闯红灯也是家常便饭,如果不亲眼见到惨烈的车祸场面,遑论从内心深处产生真正的交通安全意识呢?也许这些高中生就会成为将来的“中国式过马路”群体中的一员!高中生对漫画式的车祸场景的确难以真正产生心理触动,为何不直接使用真实的车祸场面照片呢?让学生走近真实场景,加深印象,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保证自己在以后的交通行驶过程中规规矩矩距地按照交通规章制度进行。‎ 另一方面,交通安全问题在高中校园进行宣传背后的反映的事实让人揪心,透露出目前交通安全教育的现状堪忧。对比国外,瑞典幼儿2周岁时就开始对他们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使他们掌握交通法规最初步、最基本的知识;丹麦孩子8岁时,就具备了相当强的安全意识,知晓安全过马路等常识。然而,中国高中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仅仅是挂了一幅真实的车祸照片,就引来个别人的担忧,难道中国的高中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就真的那么脆弱吗?连高中生都还要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不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国家其实处于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吗?如果不放一张真实的车祸照片来惊醒更多的人,让他们认识到交通安全意识的重要性,认识到生命的难能可贵,暂时接受一点点刺激的可能性与保全可贵生命的必然性相比,那一个更重要?不言而喻。‎ 的确,那张真实的照片已经包含着一个甚至好几个家庭惨剧了,真实的照片用真实告诉读者:请惊醒!这是真的!请你注意交通安全!回过头来看,该校校长肯定是懂得教育理论的人,他挂出真实的车祸照片,他的内心又多么无奈,对高中生的安全问题又是多么重视!寓言家伊索认为:灾难能证明真实。我认为,灾难的照片不仅能证明灾难的真实,还能惊醒更多忽视灾难的人!‎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具备这类作文目的针对性、角色定位性、隐形比较性和文体明确性等写作特征。1.目的针对性。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引发的两方争论:就校园安全宣传问题,以小王同学为代表的一方主张的‘温馨提示’好,而以校长为代表的校方则主张的‘触目惊心’好。这其实是一场正方的辩论。2.角色定位性。写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角色定位非常重要,一旦错位,行文思维就会飘忽不定,从而导致游离中心。不过,本文较好定位:要么选正方,要么选反方。3.隐形比较性。作文材料中虽然没有明确写着“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比较”这样的字眼,但在说理的过程中其实是需要比较才能把话说透的。这就叫做“隐形比较”。关于“比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从2015年的全国两套试卷来看,分“权衡比较”类和“不用比较”类。而“权衡比较”类中有包含“显性比较”和“隐性比较”两种,该题作文就是后一种。解开了这些“套子”,文章写起来才得心应手。4.文体明确性。该题作文,可以写成发言稿、辩论词、演讲词甚至给校方的书信。因此,这道作文题,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包含着很大的信息量。‎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