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01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五选二客观题(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 年高考课标全国 I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
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
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 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
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
月 25 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
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
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
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
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
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
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
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
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
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
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
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
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
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
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
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
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
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
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 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
《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
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
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
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
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
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
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
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
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
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
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
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答 D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C、E 不给分。
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错,原文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才是
“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
何兆武
①五四运动时,傅斯年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表现出了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领导、
组织才能。当时他所主编的《新潮》杂志,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正式揭开了我
国在思想和文化上由传统大踏步而又不可逆转地进入近代化的序幕,其历史意义相当于西方
的文艺复兴运动。傅斯年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五四运动中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
②五四运动以后,傅斯年先生去德国留学,受到当时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以史料翔实、
考订精赅为其学术研究特色。回国后,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
号。这条路线曾受到不少人的非难。不过,傅先生的本意似乎并不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
主张历史学研究应该由史料出发,也就是说,没有史料就谈不上历史研究。这和他的老师、挚
友胡适先生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是一脉相通的。他一系列的作品,如《性命古训辨证》
《夷夏东西说》等,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
③傅先生是我国史学家中第一个认真地把心理分析引入史学研究的。历史归根结底是人
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归根结底是受到心理这一环节的影响而产生的。一般的历史学家看问题
往往只停留在社会分析的层次上,而绝少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所以往往未达
一间而功亏一篑。《资治通鉴》中写到反叛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反叛者最后是由于“内不自
安”而谋反。反叛有野心的一面,但也有反叛者内心受迫而扭曲的一面。这就触及了当事者
的内心或灵魂深处,而比单纯地论述背景与客观形势要更深一层。
④抗日战争后期,国内矛盾日益突出,国民参政会遂组织了一个延安访问团,团员是六位
参政员,傅斯年和黄炎培也在内。在延安,毛泽东与访问团成员逐一谈过话,他与傅先生在五
四时期当属旧识,大概也称道了傅先生在五四时期的功绩,而傅先生自称:“我们当日不过是
陈胜、吴广而已。”
⑤抗日战争结束后,北大校长蒋梦麟去重庆做官,校长由胡适继任。因胡适当时在美国,
未能速返,在胡适回国以前,校长由傅先生代理。是年十二月一日西南联大学生因反对内战举
行集会,遭到国民党当局镇压,打死四人,造成“一二·一”惨案,由此揭开了抗战胜利后学
生运动的序幕。傅先生遂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慰问学生,见到学生代表时说,你们就是
我的子女,打死我的子女我不能答应。一时曾博得不少学生的认同。但是傅先生当时的基本
立足点却是无法认同学生的民主运动的,所以,不久他和其他几位老师一样和学生的主流看
法拉开了距离。
⑥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傅先生曾以参政员的身份在会上猛烈地抨击孔、宋豪门,
博得了“大炮”的声誉,一时物望所归。胡适回国任校长后,傅先生回南京史语所。当时局势
动荡,经济崩溃,傅斯年在题为“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的文章中尖锐地指出“今天的官
僚资本当然推孔、宋两家”“古人说‘化家为国’,现在是‘化国为家’”“他(宋子文)的
作风是极其蛮横,把天下人分为两类,非奴才即敌人”。在如此猛烈的“大炮”轰鸣声中,蒋
介石又一次请傅先生吃饭,傅先生毫不客气地对蒋介石说:“宋与国人全体为敌,此为政治主
要僵局之一。”接着又在《世纪评论》上发表题为“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的文章,
各地报刊纷纷转载,轰动全国。在列举宋子文的各种胡作非为后,他说:“我真愤慨极了,一如
当年我在参政会要与孔祥熙在法院见面一样,国家吃不消他(宋子文)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
真该走了,不走一切就垮了。当然有人欢迎他或孔祥熙在位,以便政府快垮。‘我们是救火的
人,不是趁火打劫的人’,我们要求他快走。”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宋子文只好黯然下台。
⑦新中国成立前,傅先生在台湾出任台湾大学校长,主要的班底仍是北大老人,如毛子
水、姚从吾、刘崇、钱思亮各位先生,台大若干年来蔚为台湾的北大。1950 年 12 月 20 日,
傅斯年因脑溢血猝死于台湾大学,享年 54 岁。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 1946 年初,蒋介石就与陈布雷商量,要让傅斯年先生做国府委员。结果,任说客说破
了天,傅斯年坚决不肯。蒋介石转而想拉胡适进入政府,希望傅斯年能做说服工作,结果傅斯
年也竭力反对。在给胡适的信中,傅斯年说:“一入政府,没人再听我们一句话。”他劝胡适
要保持名节,其中有一句话极有分量:“借重先生,全为大粪堆上插一朵花。”
②傅斯年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是维护学术自由,二是大学工作必须以学术为中心。1949 年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国民党政府下令实行联保制度,一人因政治思想“不纯正”被判罪,其他
人要连坐,傅斯年愤慨地对国民党当局声明,台大师生由他一人担保,发生问题,他负全部责
任,从而迫使这个反动制度在台大无法推行。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一二·一”惨案后,傅斯年先生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对学生民主运动的认识一直
博得不少学生的认同。
B.傅斯年不做国府委员,也反对胡适进入政府,其主要原因是两人一旦进入政府,就失去了说
话的自由和分量,同时名节也会受损。
C.傅斯年面对局势动荡、经济崩溃的严峻形势,尖锐地指出宋子文“化国为家”,与人民为
敌,是当时政治主要僵局之一。
D.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时,提出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其本意不是历史学止步于史
料,而是历史学研究应该由史料出发。
E.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注重社会分析,不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傅斯年却
独辟蹊径,注重心理研究。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
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
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
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
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
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
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
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
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大学
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
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
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18 日)
材料二:
在 1 月 3 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
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
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 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
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
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
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
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
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 年 1 月 4 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
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
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
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
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
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
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
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
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
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 年 3 月 1 日)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
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
为进行了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
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
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
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1.B C
2.B D
【解析】 B 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错误,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
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D 项,
“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误,材料三并没
有分析“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也没有强调读书的有用性。
今 日 收 获 如 何 ?
总 结 一 下 吧 !
相关文档
- 备战2021 高考语文 第六编 满分技2021-06-064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21-06-064页
- 【语文】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第一中2021-06-0614页
- 湖南省邵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联考2021-06-0624页
- 【语文】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交2021-06-0620页
-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一2021-06-0614页
-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2021-06-0618页
- 江西省都昌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610页
- 安徽省黄山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质量2021-06-0627页
-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2021-06-0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