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0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自主探究
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的注音,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鲑.鱼(ɡuì) 鳜.鱼(jué)
果汁.(zhī) 嗜.好(shì)
B.揩.油(kāi) 勒.令(lè)
销.魂(xiāo) 瘸.子(qué)
C.砂砾.(lì) 葳蕤.(ruí)
狼藉.(jí) 狡黠.(xiá)
D.边塞.(sài) 薄.荷(bò)
瑕疵.(cī) 弄巧成拙.(zhuō)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癖好 震撼
遗憾 咄咄逼人
B.蹂躏 贪婪
必恭必敬 病入膏肓
C.截然不同 接长补短
销声 匿迹
D.蹦蹦跳跳 上蹿下跳
莞尔 一笑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水塘里闪耀..着如此耀眼夺目的反光。
B.一天,偶然的机缘..把我引到马塞附近的一个偏僻角落里。
C.你第一次这么试验..时,准会大吃一惊。
D.车厢内立刻充满..了羊酪和薄荷的气味。
答案:A
4.对下列作家作品的陈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与绘画的缘分》选自《世界文学》1981 年第 1 期,作者温斯顿·丘吉尔是英国著名
政治家。
B.《带着鲑鱼去旅行》的作者艾柯是葡萄牙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符号学家、历史学家、文学
批评家和小说家。
C.《难忘的经历》的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的传记作家和散文家。
D.《夜行的驿车》选自《金蔷薇》,作者是巴乌斯托夫斯基。
答案:B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我与绘画的缘分
丘吉尔
2
年至四十而从未握过画笔,老把绘画视为神秘莫测之事,然后突然发现自己投身到了一
个颜料、调色板和画布的新奇兴趣中去了,并且成绩还不怎么叫人丧气——这可真是个奇异
而又大开眼界的体验。我很希望别人也能分享到它。
为了得到真正的快乐,避免烦恼和脑力的过度紧张,我们都应该有一些嗜好。它们必须
都很实在,其中最好最简易的莫过于写生画画了。这样的嗜好在一个最苦闷的时期搭救了我。
1915 年 5 月末,我离开了海军部,可我仍是内阁和军事委员会的一个成员。在这个职位上,
我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能干。我有一些炽烈的信念,却无力去把它们付诸实现。那时候,
我全身的每根神经都热切地想行动,而我却只能被迫赋闲。
而后,一个礼拜天,在乡村里,孩子们的颜料盒来帮我忙了。我用他们那些玩具水彩颜
料稍一尝试,便促使我第二天上午去买了一整套油画器具。下一步我真的动手了。调色板上
闪烁着一摊摊颜料;一张崭新的白白的画布摆在我的面前;那支没蘸色的画笔重如千斤,性
命攸关,悬在空中无从落下。我小心翼翼地用一支很小的画笔蘸上一点点蓝颜料,然后战战
兢兢地在咄咄逼人的雪白画布上画了大约像一颗小豆子那么大的一笔。恰恰那时候只听见车
道上驶来了一辆汽车,而且车里走出来的不是别人,正是著名肖像画家约翰·赖弗瑞爵士的
才气横溢的太太。“画画!不过你还在犹豫什么哟!给我一支笔,要大的。”画笔扑通一声浸
进松节油,继而扔进蓝色和白色颜料中,在我那块调色板上疯狂地搅拌了起来,然后在吓得
簌簌直抖的画布上恣肆汪洋地涂了好几笔蓝颜色。紧箍咒被打破了。我那病态的拘束烟消云
散了。我抓起一支最大的画笔,雄赳赳气昂昂地朝我的牺牲品扑了过去。打那以后,我再也
不怕画布了。
这个大胆妄为的开端是绘画艺术极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不要野心太大。我们并不希冀
传世之作。能够在一盒颜料中其乐陶陶,我们就心满意足了。而要这样,大胆则是唯一的门
券。
我不想说水彩颜料的坏话。可是实在没有比油画颜料更好的材料了。首先,你能比较容
易地修改错误。调色刀只消一下子就能把一上午的心血从画布上“铲”除干净;对表现过去
的印象来说,画布反而来得更好。其次,你可以从各种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假如开始时你
采用适中的色调来进行一次适度的集中布局,而后心血来潮时,你也可以大刀阔斧,尽情发
挥。最后,颜色调弄起来真是太妙了。假如你高兴,可以把颜料一层一层地加上去,你可以
改变计划去适应时间和天气的要求。把你所见的景象跟画面相比较简直令人着迷。假如你还
没有那么干过的话,在你归天以前——不妨试一试。
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不感到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
是一种困难时,我们便面临更广泛的思考了。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在自然景色中还有那么许多
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每当走路乘车时,附加了一个新目的,那可真是新鲜有趣之极。山
丘的侧面有那么丰富的色彩,在阴影处和阳光下迥不相同;水塘里闪烁着如此耀眼夺目的反
光,光波在一层一层地淡下去;表面和那边缘那种镀金镶银般的光亮真是美不胜收。我一边
散步,一边留心着叶子的色泽和特征,山峦那迷梦一样的紫色,冬天的枝干的绝妙的边线,
以及遥远的地平线的暗白色的剪影,那时候,我便本能地意识到了自己。我活了四十多岁,
除了用普通的眼光,从未留心过这一切。好比一个人看着一群人,只会说“人可真多啊!”
一样。
我以为,这种对自然景色观察能力的提高,便是我从学画中得来的最大乐趣之一。假如
你观察得极其精细入微,并把你所见的情景相当如实地描绘下来,结果画布上的景象就会惊
人的逼真。
嗣后,美术馆便出现了一种新鲜的——至少对我如此——极其实际的兴趣。你看见了昨
天阻碍过你的难点,而且你看见这个难点被一个绘画大师那么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你会用
一种剖析的理解的眼光来欣赏一幅艺术杰作。
3
1.第二段中作者说“被迫赋闲”,其原因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用“咄咄逼人”来形容“雪白画布”,其表现意义是什么?
3.第六段末尾的“人可真多啊”的意思是什么?
4.选出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两项( )
A.作者认为学习绘画可以避免烦恼和过度紧张,并且从中得到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从而提
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B.作者面对画布和颜料,第一次感到画笔如同千斤之重,只是小心翼翼地蘸了一点点颜料,
战战兢兢地在画布上点了一点。
C.画家太太在那块调色板上疯狂地搅拌了起来,并在画布上恣肆汪洋地乱涂一气,虽然并非
在作画,却起到了警示作用。
D.作者认为学习绘画可以发现以前所未发现的东西,增强人的思维能力,使思考问题更加深
刻,见解更加新颖。
E.作者认为学油画比学其他画更好的理由是:油画容易修改错误,颜色调弄自由、灵活,可
以从各种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
答案:1.答案: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能干;有信念,却无力去付诸实践。
为因被迫赋闲而去学习绘画埋下伏笔。
2.答案:从侧面生动反映了第一次绘画时的畏惧心理。
3.答案:如果不去发现自然界中美妙的东西,那么看到的只是普通的风光。
4.答案:CD
拓展运用
一、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注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
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因此
说“发现”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
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对一般参观的人来说,恐怕是名副其实地不屑一 顾吧 。
然而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
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有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土墙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
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某种癖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面
前,一面对它玩味,一面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藏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
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片滑溜溜的淤泥,踏上去“噗哧”一声,
会没过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
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中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
惚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
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小小的油画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被惊吓掉了,
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
那刚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他身体魁梧,穿
4
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
一句:“是杰作。”“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近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
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
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吗?”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
终于,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就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
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
步,想使我对他的鉴赏力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
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
凝视着这幅《沼泽地》。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
术家痛苦的形象,看到了他面临的重重困难、危机以及耗尽全力的抗争……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
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
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
“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我默念道。
此时的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冷战,第三次审视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
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充满生命力的大
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直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注: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其文章、戏剧和诗以风格隽永、技巧
精湛著称。作品主题多阴森沉闷,以现代心理分析独树一帜。主要作品有《罗生门》《河童》
等。
1.作品写了“我”三次审视这幅画,三次品画的感受有何不同?
2.“‘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我默念道。”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3.作品以“沼泽地”为题,有何用意?
4.下列对作品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在“我”看来,位置的不显、框子的简陋、作者的无名,足以使参观者对其不屑一顾。
B.以“浊水”“湿土”“地上丛生的草木”入画,没有个性的画匠是不敢为的,这显示出真正
的艺术家与“名流”的不调和。
C.《沼泽地》流露出的阴暗、低沉甚至颓废的情调,固然给“我”以厌世的情绪,但包含着
画家为常人所不能认同的执著激情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D.作品中“我”说了两次“是杰作”,它们的含义并不相同:第一个“是杰作”完全出于应
付;第二个“是杰作”才真正直指油画本身,分量远远大于前者。
E.这篇文章通过一幅油画,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悲剧命运及世态炎凉,讽刺了芸芸观赏者的
苍白和平庸,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和艺术穿透力。
F.有人认为芥川龙之介写了一个画家的孤独、潦倒、疯癫,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艺术观与人
5
生观,作家对人生深重的怀疑以及最后自杀的悲剧,在这篇作品中已露端倪。这种说法是有
道理的。
答案:(一)1.答案:①由好奇到发现它的力量;②被它震撼而对作者肃然起敬;③ 体
味到它的内在生命力而为之深深折服。
2.答案:①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②这个画家生前为焦躁与不安所折磨,沉浸在痛苦、危机
中难以自拔;③从这个画家身后的寂寞中,令人真切感到他生前更是不为人所理解的。
3.答案:作品描述的对象是围绕着一幅名为“沼泽地”的油画展开的;“沼泽地”作为一个
象征,暗示的是一种受困其中、无力自拔的险恶境地,作家要警醒人们直面生命表象下蕴藏
的死亡与绝望,并与之抗争。
4.答案:BF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时光隧道
(美)理查德·柯亨 林瑞华译
蓦然回首,发觉昨日时光早已随风远飏——我已变成另一个人。
数年前的一天,我和父母、妻子和儿子在一家把菜谱胡乱涂在黑板上的饭馆用餐。“盛
宴”之余,侍应员将一纸账单搁在桌心,就在此时,没有料到的事发生了:父亲没有伸手接
账单。
大家依旧谈话。我心里终于亮堂了,接账单的该是我呵!曾同父母一起下过千百次馆子,
每次我都下意识地觉得只有父亲才是掏钱的人,可现在全变了。我伸手接过了账单,也在一
瞬间接过了对自己全新的认识:我已经是一个成人。
有些人随着流年长大,而我,成长的感觉全依凭时光隧道中的点点滴滴。我没有在某个
特定的年龄,比如 13 岁,变成小伙子,而是在一件偶然的小事里。那天,一个小男孩大摇
大摆地进了我工作的那家商店,开口就叫我“先生”,他直愣愣地盯着我,又连叫了好几遍。
我觉得好像脑门子挨了一拳头:我,突然成了先生!
这一隧道中还有别的里程碑,曾几何时,年轻的警察在我眼里显得魁梧,甚至像巨人一
样的高大,当然,那时他们岁数比我大。可有一天,他们突然间变得既不魁梧又不高大。事
实上,有些还仅仅是孩子,而且是矮矮的孩子。又有那么一天,我猛然发现电视里在绿茵场
上驰骋的足球运动员都比我年轻,都还只是大孩子。随着这一里程碑的飘忽闪过,我那当足
球运动员的幻梦也随即烟消云散。我所苦恋的那座小山从没为我出现,可蓦然回首,却发现
我早已跃过。
从没想过我会像父亲那样,在电视机前沉沉睡去,而今这却是我的一大专长;从没想过
我会只去沙滩而不游泳,而今整个八月我都闲坐海边却不去畅游;从没想过我会喜欢歌剧,
而今我却为个中的悲怆以及歌声与乐队的奇妙组合而深深陶醉;从没想过我会乐意一晚上又
一晚上在家里独守枯灯,而今我却发现自己错过一个又一个聚会;从没想过我会留意天上的
飞鸟,可去年的一个夏日,我却注视它们,目不转睛,甚而想找一本关于鸟类的书籍;从没
想过我会皈依某一个宗教,而今我却是无限渴望和向往,对久已逝去的祖先更是无法忘怀。
每每与儿子展开舌战,我总是搬出父亲那一套,可我是屡战屡败。
有那么一天,我买了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又有那么一天——那是怎样的一天啊!——
我当上了父亲,不久以后,我又为自己的父亲捡起了账单。好一段悄无声迹的时光隧道啊!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的父亲不也是从这时光隧道中过来的吗?
又一个里程碑。
5.我和父母、妻子和儿子“在一家把菜谱胡乱涂在黑板上的饭馆用餐”时,为什么称之为“盛
宴”?
6.文中“时光隧道”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6
7.“里程碑”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我所苦恋的那座小山从没为我出现,可蓦然回首,却发现我早已跃过”,这句话形象地
写出了我的许多梦想还没有来得及实现,蓦然回首,梦想已经不成其为梦想了,我已在不知
不觉中长大了。
B.由于我成长的感觉全依凭时空隧道中的点点滴滴,因此,在当时我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长
大,只有在蓦然回首时才会发觉。
C.过去的“没想到”与而今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幼稚的已往所作的深刻反
思和对成长了的日子的无比珍惜。
D.作者通过对自己走过的时光隧道的各个里程碑的描述,赋予了时光隧道和里程碑深刻的意
义,既写出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也表现出消极悲观的出世思想。
E.结尾“又一个里程碑”,是作者深入体验人生,表现了作者在发现自己父亲也是从这时光
隧道中走过来的之后,又获得了对自己、对人生的新认识。
答案:(二)5.答案:这是一次给我重新认识的用餐。
6.答案:悄无声息。
7.答案:标志着自己成长的经历或事情。
8.答案:AE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4 题。
回望昨日的感伤
①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视欧洲为自己的国家。然而,他所亲身经
历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实际上却是令他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
过程,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
日的世界》,这无疑成了他生命的绝唱。不久,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
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
②茨威格正是以感伤的目光回望着过去的时光,并以这样的笔调为我们撰写了一本值得
细细品味的书。
③我读过作者的不少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烁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总是
为作者对人物心理的透彻描写和细腻的笔触而叹服,记得在一部中篇文章中,他描写过一个
赌徒的手。在他的笔下,那只手就仿佛是一个生命、血管、指头的细微变化,被他赋予了强
烈的生命动感。从那之后,那只手我再也不可能忘记。
④在《昨日的世界》这样一部回忆录中,茨威格同样显示出他小说家的才华,但同时更
增加了他所擅长的思辨性。这本书的副题为“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非常贴近地表明了他的
特殊身份和这部作品的特点,他没有把回忆自己的生活作为主要内容,相反,他将对整个欧
洲命运的思考,贯穿于对自己所经历的时代故事的描述之中。这样,读他的书,人们所了解
的,不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如何成长、成功的文学生涯,而是作为一个著名文人,他眼中
的传统欧洲文化的衰落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
⑤文化,自始至终萦绕在茨威格心中,他留恋生于斯长于斯的维也纳,那是多么令人神
往的圣地,它有着博采众长的愿望和接受外来影响的特殊敏感,它把那些最不一致的人才吸
引到自己身边,使他们彼此逐渐融洽。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宽容的文化环
境之中,没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已经在情感上属于这里。正如茨威格所说:“这座城市的每
一个居民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成为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的公
民。”在他看来,维也纳文化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更是如此。然
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昔日的文化辉煌已不复存在,而希特勒的出现,这个他心
目中的文化圣地,从此就陷入了野蛮之中。
7
⑥茨威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业已爆发的时刻被迫远离祖国的,他所离开的,不仅仅是
他所熟悉的街道、建筑,不仅仅是小提琴流淌出的旋律,而且是在他看来欧洲赖以存在的文
化价值,难怪他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只是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忧患意识,更是一个文人
的深沉忧虑和思考,而浓郁的感伤将这一切笼罩。
⑦写完这部回忆录后不久,茨威格就告别了人间,那是 1942 年,他未能看见希特勒的
毁灭,未能看到他的祖国重又恢复文化的创造。今天,当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通过
现代化媒体手段向全世界现场直播时,亿万听众沉醉在文化的魅力之中,而他所亲身经历的
苦难,似乎已成为遥远的回响。
⑧然而,不管时间流逝如何匆匆,《昨日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有着永恒的价值。它会
使我们想得更多,更深。在二十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我正是以这样一种心情细细阅读茨威
格的这部作品。他的忧患,他的感伤,深深地触动着我。
⑨当下个世纪人类回望这个世纪时,又该说些什么呢?
9.第①段里“体无完肤”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10.茨威格将维也纳视为“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原因是什么?
11.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茨威格创作的《昨日的世界》是以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B.茨威格怀着伤感创作《昨日的世界》,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失去了祖国。
C.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是一篇颇具感染力的人物传记。
D.本文标题与《昨日的世界》具有内在的呼应,寄寓了作者被往事深深触动的情怀。
12.第⑦段提及“今天”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为了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13.《昨日的世界》“有着永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14.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如何回答呢?
答案:(三)9.答案: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
10.答案:①宽松的生存空间,主要表现在民族与民族之间没有感情的隔阂,能够和谐共处。
②宽松的文化环境,博采众长,综合了一切文化。
11.答案:D
12.答案:对茨威格未能看到法西斯的覆灭而痛惜。
13.答案:字里行间渗透着茨威格对二战时期人类不幸遭遇和欧洲文化衰落的思考与忧患。
(意思对即可。)
14.答案:要点:牢记历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珍惜和平,光明战胜黑暗。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门 槛
(俄)屠格涅夫
我看见一座大楼。
正面一道窄门敞开。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高高的门槛前站着一位姑娘……一位俄罗斯
的姑娘。
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随着寒气,从大楼深处传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
“啊,你要跨进这道门槛来吗?你知道里面有什么在等着你?”
“我知道。”姑娘这样回答。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
“我知道。”
“跟人们疏远,完全的孤独?”
“我知道……我准备好了。我要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
“这些痛苦,这些打击不仅来自你的敌人,而且来自你的亲人,你的朋友?”
8
“是……就是从他们那里来的,我也要忍受。”
“好。你准备牺牲吗?”
“是。”
“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你会死去——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会知道,他尊
敬的怀念的是谁……”
“我不要人感激,不要人怜悯。我也不需要名声。”
“你还准备犯罪?”
姑娘埋下了头……
“我也准备去犯罪。”
声音停了一会,然后又问下去。
“你知道吗,”那声音最后说,“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认为自己受了
骗,白白地毁了你的年轻的生命?”
“这我也知道。然而我还是要进来。”
“进来吧!”
姑娘跨进了门槛——厚厚的门帘在她身后立刻放了下来。
“一个傻瓜!”有人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
“一位圣人!”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这一声回答。
1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高高的门槛”是参加革命与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革
命者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的象征。
B.“大楼深处传来的声音”,来自于旧世界的代 言人 。
C.说“一个傻瓜”的人象征现实中落后的、庸俗的市侩小人,“一个傻瓜”是对革命者的污
蔑和 攻击 。
D.说“一位圣人”的人象征现实中的革命者和同情革命、积极进步的人,意味着对正义力量
的肯定和支持。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尾对女郎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既表现出她的伟大,又暗示出这种人物性格不被广泛
理解的悲剧性。
B.对于“姑娘埋下了头”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俄罗斯姑娘”仅仅有过短暂的犹豫,并没有
畏惧和退缩。
C.《门槛》的主题是通过梦境来展示的,所以全文自始至终给人以虚幻、朦胧的感觉,结尾
处用了“有人”和“不知从什么地方”两个不确定的词;以两个似乎是山谷飘来的回声收尾,
使全篇浑然一体。
D.《门槛》中的女革命家形象是一种冷峻、凝重的风格,在屠格涅夫塑造的众多女性中独放
着 异彩 。
17.在《门槛》中,这位“俄罗斯姑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是通过哪些描
写表现出 来的 ?
答案:(四)15.答案:B
16.答案:B
17.答案:这位“俄罗斯姑娘”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面对险恶的环境,她
具有英勇的献身精神和革命者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文章从环境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语
言描写等方面展开对她的性格刻画,如开篇以“阴森的黑暗”“散发着寒气”的统治环境衬
托她的性格,接着文章用大量对话式的口语细腻地刻画人物形象,在围绕准备牺牲的问答中,
三个“我知道”,一个“我也知道”,回答得斩钉截铁、坚定明快,对于“犯罪”和“信仰的
9
危机与破灭”的问话,她的回答是“我也准备去犯罪”“这我也知道。然而我还是要进来”。
表现了革命女郎为事业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1 题。
花未眠
(日)川端康成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
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
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
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美的
能力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
美是无限的。至于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
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
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
道:要活下去!
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
相信我还在进步。这是他临终的话。米开朗琪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
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米开朗琪罗享年 89 岁。我喜欢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脸型。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
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比如唯一的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
成了美的开关,这种情况确是很多。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
仔细凝视它吗?只摘了一朵花插入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不仅限于花。就说
文学吧,今天的文学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大概认真观察的
机会很少吧。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
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李迪、钱瞬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
画中领略到真正花的美。不仅限于花。最近我在书桌上摆上两件小青铜像:一件是罗丹创作
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玛伊约尔创作的《勒达像》。光这两件作品也能看出罗丹和玛伊约尔
的风格是迥然不同的。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领略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
领略到女人的肌肤。他们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
我家的狗产崽,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小形象,我吓了一跳。
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画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达水墨画
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
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赏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过
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暮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色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
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
不由得浮现出坂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
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形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入我的心。坂本繁二郎画的霞
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
10
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那时候,我去本能寺拜谒浦上玉堂的墓,归途正是黄昏。翌日,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
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以前我也曾
来过几次,作为一般的名胜,我没有很好地欣赏它的美。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
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18.第二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第八段中“我”又为什么“吓了一跳”?
19.作者在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琪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20.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开头,但文章内容却并不是一个“微
不足道的问题”,作者其实是要强调对“微不足道”的现象的“发现”与“思考”。
B.文章借“花未眠”,批评了当时日本社会中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不认真观察社会的弊病,常
常出现拙劣之作。因此作者慨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C.文章通过描述罗丹与玛伊约尔的创作风格的不同,进一步强调细致观察对于艺术创作的重
要作用;又通过“我”的小狗与宗达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相像的叙述,表明艺术需要“高尚的
写实精神”。
D.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
可以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E.作者从凌晨发现花未眠写起,引导读者思考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文章具有启发性。以“海
棠花”“小狗”“晚霞”这样的形象来阐述自己对美、对感受美的认识,可谓深入浅出。
答案:(五)18.答案:①因为发现花未眠,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美。②发现小狗的样子
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提示:先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
转换和表述。)
19.答案: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20.答案:答案:“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
朵花也是好的”。
21.答案:BC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5 题。
送 花
奥斯勒
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了,于是这才有点奥妙。
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
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
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说:“夫
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孱弱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她
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11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死了倒好,
活着也没意思了。我只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总寄钱来,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的这么想?”
“是的,夫人,您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
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老妇人没有作答。她只是又小坐一会儿,默默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
自己一番话太直率,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
的。
“我把花都送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
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
还有些用处!”
不 错 , 我 发 现 了 我 们 大 家 都 懂 得 却 又 常 常 忘 记 的 道 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找出与“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相照应的文句(用文中原话回答),并说明老妇人
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原因。
23.使老妇人的病好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4.文章结尾处说“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根据文章的内容,在横
线上补充一句话。
2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中写了“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这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主要是为
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B.“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在守墓人看来,人活着就应该多关心那些活着
的人们,至于死去的就大可以不管了。
C.文章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现老妇人,其形象虽有些模糊,却表现了作者想要表现
的主题。
D.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的,在简洁的对话中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显得简练而丰富。
E.这篇文章构思精致,情节有起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答案:(六)22.答案:①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
②儿子的死,让老妇人没有了精神寄托。
23.答案:她从失子的哀痛中走了出来,把爱分给那些活着的人,这让她意识到活着还有些
用处。
24.答案:活着就要对人有些用处
25.答案:BC
二、表达交流
26.电脑曾经给你带来过麻烦或趣事吗?以自己的切身体验为根据,写一则叙事散文。
答案:略
相关文档
-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2021-06-0612页
- 百校联考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质量2021-06-0613页
-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2020届2021-06-0626页
- 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2021-06-0623页
- 【语文】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06-0616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8周题型天天2021-06-0615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专题2021-06-065页
-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三部2021-06-0615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2021-06-066页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默写常见的2021-06-0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