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1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集训提升练 十六
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艺术的鉴赏和评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戈壁听沙
韩少功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
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的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
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
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
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人们不喜欢沙。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
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
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
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沙的严酷,
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沙
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那林立
的清真寺,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
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
④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⑤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
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
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
他们手里的大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⑥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
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
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
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⑦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
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
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⑧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
了。一捧捧沙砾,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⑨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
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
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
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民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
《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
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⑩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
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
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⑪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
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哭泣。
⑫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
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⑬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
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
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
——他笑着说,抽了口烟。
⑭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
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第④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
C.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
D.文章以“沙”为线索,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
【解析】选 A。B 项,“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的原因并不是“童年未实现
的军垦梦”;C 项,“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表现戈壁滩在中
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D 项,本文并不是“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
2.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严酷的自然环境;②人们展现出的精神力量;③繁荣、悠久、壮丽的西部文化;④
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展望。(每点 1 分,答出四点给 5 分)
★3.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意,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
或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含意:“母胎”是孩子的诞生地,正如西部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和根脉,“眷恋和
向往”表达作者对本源文化的追寻和怀想,这正是作者文化寻根意识的体现。
感悟(提示):可以从本文或其他作品中挖掘出人们对于曾给予中华民族营养的某种文化追寻
和怀想的深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
尹全生
①每次途经黄河到北方出差,我都要寻机会拍摄几张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照片。其中既有
黄河在夏日里的一泻千里,也有其在冬季里的“顿失滔滔”;既有表现黄河“如丝天上来”
之悠远的,也有表现其“奔流到海不复回”之雄浑的……几年积攒下来,这些照片已有近百
张,我这个摄影爱好者足可以举办一次个人摄影作品展了!而我的老师、一位老摄影家却说
我的作品缺乏传神之作、点睛之笔,建议我再增拍几幅壶口瀑布的照片。
②正巧单位派我到陕西出差,距壶口不远。但办完公事后出差期限已到,我冒着受处罚
的危险,这天天还没亮就上了长途汽车。好心的乘客让我在途中一个叫丫叉口的地方下车,
说通常下车就有机动三轮车开往壶口,15 块的车费。
③太阳尚未出来,早春时节的西北风吹在脸上,火一般灼人。下车却没见一辆机动三轮,
独独只有辆毛驴拖的板车,我只好去向车主打听。
④“天太冷,到壶口的机动三轮上午十点以后才会有。”那是个年近五十的汉子,一身
陕北农民打扮,鼻子冻得像个红萝卜,挂在额下摇摇欲坠。“你要是不愿等,就坐我的车到
壶口。”
⑤“你的毛驴车……也跑运输?”
⑥“到壶口是烂泥巴路,眼下路面结冰,我的驴不比三轮跑得慢!”
⑦为争取时间和少挨冻,我打算就坐他的毛驴车。“单程多少钱?”
⑧“机动三轮 15 块,我只收 14 块。”
⑨反复讨价还价,他咬死了 13 块不干,而且必须先付钱。我只得依他,打开密码箱取
钱付款。我取钱时,他弓着腰朝密码箱里窥视,蛙一般地鼓着眼珠子。
⑩启程后他牵着驴一路小跑,一边啃干馍馍。那馍馍大概被冻硬了,他啃馍馍时像咬核
桃一般吃力。我问他为什么不在家吃早饭,他说自己清晨六点就来等客,来不及吃饭:“儿
子在读高中,老婆生病,都急等着要钱哩!”
⑪话匣子一开,他就没完没了地介绍起自己的身世来:“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他正读高
二,大学梦破灭了;之后就上山下乡到丫叉口,并且同当地的农家姑娘结了婚。后来一新建
“三线”厂招工,他成了第一批建设者,扛沙石背水泥,“大干加苦干,一天当两天,月亮
底下当白天,小风小雨是好天”。月工资二十几块钱,又没奖金,豁出命为祖国献青春。工
厂建成了拼命干工作,年年当先进,指望为老婆解决“农转非”进厂,谁想到这一天还没盼
到,自己先下岗了,“牛郎会织女”,回丫叉口与老婆团聚。每月 130 块的生活费难以养家
糊口,没钱买机动三轮,就买头毛驴拉客维持生计。他说自己下岗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是攒钱买台机动三轮……
⑫我说人生嘛,总会遇到些沟沟坎坎。
⑬他便苦笑:“嗨!倒霉的事情全让我们这代人赶上了,正发育时闹饥荒,正读书时下
了乡,正风流时出苦力,正能干时下了岗!”
⑭我问:“职工下岗这做法,好么?”
⑮“怎么说呢?不这么办,国营企业难找到出路。就好比机动三轮拉客,严重超载了,
不下来几个人跑是会翻车的!”
⑯前方响起了绵延不断的沉雷般的轰鸣。他告诉我壶口瀑布到了,也没路了,要我步行
走过去。我嘱咐他原地稍等,返程还搭他的车,然后抓起照相机就朝壶口瀑布跑去。
⑰好一个壶口瀑布——容纳了丰沛雪水的黄河从北漫漫涌来,到此河床突降,河水天塌
地陷般跌落,呼啸着倾注于一狭窄的石潭中。那水先以掀天揭地之势腾起,然后翻着泡沫,
浩浩荡荡涌往云霞斑斓处……我的心颤抖着,举起照相机连续拍摄。
⑱当我离开壶口瀑布去找那汉子时,人不见了,驴和车也不见了!我顿时出了一头冷汗
——我的密码箱还放在车上,箱子里装着一万多块钱呢!
⑲正在我呼天不应、喊地不灵时,那汉子赶着毛驴车从一条沟里奔过来,满头大汗地指
着驴骂:“这东西是个流氓!看见母驴就疯了,拖起板车就撵!”
⑳我没理会那只赫然在目的密码箱,却郑重地为他拍了一张以壶口瀑布为背景的全身
像。
我的摄影作品展举办时,有朋友为那组壶口瀑布的照片题了诗:后有峰和壑的嘱托,
前有日和海的诱惑。在绝望和有望之间千折百回寻路,腾起或跌落都是不甘沉沦的歌……
(选自《小小说选刊》,1998 年第 19 期)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更真实可信,首段交代了“我”去看壶口瀑布的原因,
表现了“我”对摄影艺术的爱好,点明了中心。
B.“倒霉的事情全让我们这代人赶上了”,表现了陕北汉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也寄寓
了“我”对底层劳动人民不幸境遇的深切同情。
C.“我取钱时,他弓着腰朝密码箱里窥视,蛙一般地鼓着眼珠子”,这个细节表现了他因为
儿子读高中,老婆生病,而对“我”的钱财起了贪心。
D.第⑩⑪两段插叙他窘迫的经济,呼应了上文“咬死了 13 块不干,而且必须先付钱”,又
为下文“我”对他的怀疑做了铺垫,同时丰富了人物形象。
【解析】选 D。A 项,“我”对摄影艺术的爱好显然并不是全文中心,全文的中心是借“我”
去看壶口瀑布这件事来表达对陕北汉子的赞美。B 项“倒霉的事情全让我们这代人赶上了”
是陕北汉子所发的牢骚,但并没有表现出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这点从下文他对职工下岗的
见解可以见得;陕北汉子的人生是坎坷的,但并非“不幸”。综合全文,选项中“我”对底
层劳动人民深切同情也很牵强。C 项,根据下文我们知道,虽然陕北汉子命运坎坷,此前或
许从未见过如此多的钱,且此时的他经济困难急需用钱,因此密码箱里一万多块钱对他而言
是很有吸引力的,但从情节的发展来看,他并没有对“我”的钱财起贪心,因为“正在我呼
天不应、喊地不灵时”,那汉子赶着驴车回来了。
5.本文以“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以“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为题有以下好处:①“朋友”和“你”饱含抒情色彩,
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问句为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人对黄河产生无限憧憬。②总领
全文。本文叙述了“我”去参观黄河壶口瀑布的过程。③突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雄浑浩荡
的黄河的热爱,对光明磊落、不甘沉沦的劳动人民的热情赞美。
★6.第⑳段“我”为什么“没理会那只赫然在目的密码箱,却郑重地为他拍了一张以壶口瀑
布为背景的全身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才是黄河最美的风景:陕北汉子的光辉人格使金钱黯然失色,给他拍照是为我的
摄影作品增拍传神之作、点睛之笔。②烘托作用:以奔腾跌落,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烘托他
人格的伟岸,境界的高尚。③抒发了我的情感:一方面是之前对他的无端质疑的愧疚,另一
方面是对他不甘沉沦的敬意。④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呼应文章的开篇,一位老摄影家“建
议我再增拍几幅壶口瀑布的照片”。
相关文档
- 云南省陆良县联办高级中学2019-2022021-06-0623页
- 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2021-06-0630页
-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2021-06-066页
- 高考语文6年(2007-2012)高考精解精2021-06-0639页
-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语言文字运2021-06-0641页
- 辽宁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开2021-06-0614页
- 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2021-06-066页
- 新教材2020-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必2021-06-0622页
- 新高考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练习题2021-06-069页
- 湖北省荆州市松滋第四中学2019-2022021-06-06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