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44 KB
  • 2021-06-06 发布

【语文】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36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创痕(chuāng) 晕车(yùn) 筵席(yán) 老妪(yù) 悄无声息(qiǎo)‎ B.症结(zhēng) 攒射(cuán) 间(jiān)断 菲薄(fěi) 舂粮(chōng)‎ C.矜持(jīn) 乳媪(ǎo) 槲寄生(hú) 笑靥儿(yàn) 泠然(líng)‎ D.绯闻(fěi) 谂知(shěn) 强颜(qiǎng) 栏楯(shǔn) 呱呱而泣(gū)‎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的能力。对常用字的易错音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 B项,“间断”中的“间”应读作“jiàn”;‎ C项,“笑靥”中的“靥”应读作“yè”;‎ D项,“绯闻”中的“绯”应读作“fēi”。‎ 故选A。‎ ‎【点睛】字音积累法:‎ ‎①以点连线法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 ‎②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如以“千”(qiān)为声旁的形声字大致有“歼”jiān、“纤”qiàn或xiān、“跹”xiān、“钎”qiān、“迁”qiān等,“歼”“纤”“跹”等字都不发声旁的音,这几个字就是考查记忆的重点.‎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极抱歉的是,由于篇副的限制,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意,其中有些是不相识的。‎ B.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主的亲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C.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置疑 “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D.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费尽心思粘上去的,那是多么大的工夫!‎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A项,“篇副”中“副”应改为“幅”;‎ B项,“亲睐”中“亲”应改为“青”;‎ C项,“置疑”中“置”应改为“质”。‎ 故选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那首《诸葛亮》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最有意思的是大家正巧都是一个师傅带出来的,作秀的水平全是半斤八两。‎ C.我市理科状元吴光浩和文科状元贺春梅已分别接到清华和复旦的录取通知书,近日,他们将劳燕分飞,分别乘机飞赴北京和上海。‎ D.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们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A 项,“长歌当哭”,意思是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句中不是借以抒情,所以错误;‎ B 项,“半斤八两”,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使用正确;‎ C 项,“劳燕分飞”,比喻夫妻、情侣别离,适用对象错误;‎ D 项,“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和 “们”重复,使用错误。‎ 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1.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2.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3.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4.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5.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6.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⑴蛇类 生长,即使到了老年,也不因与死亡衔接而放弃努力。‎ ‎⑵面对迫近的死亡,鹿群之间既相互掩护又相互 。‎ ‎⑶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政府于 1990 年 10 月正式 。‎ A.终身 推托 启动 B.终生 推托 启动 C.终生 推脱 起动 D.终身 推脱 起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词义辨析的能力。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和正确选用,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实词的使用与辨析;虚词的使用与辨析;熟语的使用与辨析。词义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需要了解词语的意义,并能够结合语境辨别。‎ 第(1)句:“终身”和“终生”从意义看,“终身”指一生、一辈子,特指婚姻;“终生”指一生;从侧重点看,“终身”侧重切身的事情,常用于生活、婚姻、利益、职业、权利、荣 誉等;“终生”则侧重于事业方面,多用于事业、工作、使命、抱负、业绩等。语境是一生都在生长,故选“终生”。‎ 第(2)句:“推脱”和“推托”从对象看,“推托”一般是指别人请求的事;“推脱”一般是指与自己有关的事,并且多为责任、错误等;从意义上看,“推托”强调借故拒绝或推辞;“推脱”指推卸、开脱。语境是面对死亡,鹿群之间既掩护又托故推辞,故选“推托”。‎ 第(3)句:“启动”是(机器、仪表、电气设备等)开始工作(法令、规划、方案等)开始实施或进行开拓、发动;“起动”是开启,开动。语境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施,故选“启动”。‎ 故选B。‎ ‎【点睛】辨析词义可以从词的意义方面来辨析: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词义的轻重不同;可以从色彩方面来辨析,分清词的褒义、贬义、中性的感情色彩;可以从语法规定辨析;可以从使用对象进行辨析;可以从前后照应方面进行辨析。‎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因为自然科学具有“双刃剑”的性质,所以科学家们就会利用其研究成果为人类谋求利益。‎ B.音乐剧《诗经·采薇》向社会传递正义的力量,显示了《采薇》最原始的作者创作的目的,给当时 残酷的社会注入一股清泉,让人们在失望中寻找到希望。‎ C.由于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的暖湿化,高原湖泊面积增大盐度降低,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青藏高原水环境的保护力度。‎ D.我们只有对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比较和叙述,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项,不合逻辑,照应不周,前面有“双刃剑”,后面只说了一面,可以改为“科学家们既 要利用其研究成果为人类谋求更多好处,又要避免一些人利用其研究成果危害人类”;‎ B项,偷换主语,“显示了《采薇》最原始的作者创作的目的”的主语不再是“音乐剧”,在“显示了”前加主语“这种力量”;‎ D项,语序不当,“比较”和“叙述”的语序不合理,将其进行对调。‎ 故选C。‎ ‎【点睛】不合逻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相矛盾 例如: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停下来了。(“突然”和“渐渐”矛盾。)‎ ‎2.范围不清 例如: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3.强加因素 例如: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4.主客倒置 例如: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B.李白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王勃的《滕王阁序》可谓受了江山之助、天地之启。‎ C.我毫不怀疑地主张,许多自然学者直到最近还保持着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观点——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 D.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是李密对祖母的至孝的真情?是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困难处境?还是对晋武帝的“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效忠保证?‎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题中A项,“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是“听”的内容,前面“我没有亲见”强调的是“没见”,属于两个层次,小层次中已用逗号,大层次间用分分号,所以“听说”前面用分号;C项, “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插入语,前后都用破折号,所以“是错误的”前面的逗号改为破折号;D项,第二、三个问号改为逗号,后三问是选择问,中间不用问号,用逗号。故选B。‎ ‎7.下列文学常识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西汉时期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这部巨著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是清代著名的散文家,著作有《震川文集》等。他的散文素以平淡自然、不事雕琢见称,饱含着真挚的情感。‎ C.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有杂剧、散曲之分,包括唱、科、白三要素。元曲四大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 D.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他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识记的能力。本题主要考的是作家作品,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加强记忆。‎ A 项,“他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错误,《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B 项,“归有光是清代著名的散文家”错误,归有光是明代作家,不是清代;‎ C 项,“元曲 四大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中“王实甫”错误,应该是白朴。‎ 故选D。‎ ‎【点睛】解答文学常识题的技巧:‎ 积累法。所谓积累法就是要平时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多留心。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 联想法。当试题中的文化常识是自己平时没有见过的,可以采用联想法。回忆课本中学过的相关内容,回忆自己读过的相关书中是怎样说的,回忆看过的电影,旅游参观时导游的相关讲解,以及古代的风俗习惯等进行联想从而做出相应的辅助的正误判断。‎ 语境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但既然出自这篇文章中,与文章的语境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把所给文化常识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8.下列各组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青雀黄龙之轴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C.其翼若垂天之云 子非三闾大夫与 D.及罪至罔加 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的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的通假字。‎ A项,“轴”通“舳”,舟尾,代指船。‎ B项,“邪”通“耶”,疑问助词。‎ C项,“垂”通“陲”,悬挂;“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D项,“罔”通“网”,法网。‎ 故选C。‎ ‎【点睛】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1.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2.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字,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9.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积威约之渐也 B.则告诉不许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C.臣之辛苦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D.列坐其次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双音节古今异义,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组,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还有词义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A项,扶持:古义,留意;今义,帮助;积威:古今相同,谓威势为人制约。B项,告诉:古义,申诉;今义;通知。C项,辛苦:古义,苦衷;今义,劳累。文采:古义,文章;今义,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典雅艳丽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色彩和风格。D项,其次:古义,旁边;今义,次要的顺序。海运:古义,海动;今义,海洋运输。故选A。‎ ‎10.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判断,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过数仞而下 ②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③窜梁鸿于海曲 ‎ ‎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⑥齐彭殇为妄作 ‎ ‎⑦所以游目骋怀 ⑧不知老之将至 ⑨而后乃今将图南 ‎ ‎⑩宾主尽东南之美 A.①②⑨/③⑦/④⑤/⑥/⑧⑩ B.①⑤⑨/②④/③⑦/⑥/⑧⑩‎ C.①②④/③⑥/⑤⑨/⑧⑩/⑦ D.①④⑤/②⑨/③⑦/⑥/⑧⑩‎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①②⑨名词作状语,落下、抚养、向南飞;/③⑦使动用法,使……逃窜、使……畅游;/④⑤名词作状语,亲手、向上;/⑥意动用法,把……等同;/⑧⑩形容词作名词,老年、美好的事物。故选A。‎ ‎11.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读书轩中 ②其制稍异于前 ‎ ‎③而刘夙婴疾病 ④仰观宇宙之大 ‎ ‎⑤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⑥彼且奚适也 ‎ ‎⑦使不上漏 ⑧引以为流觞曲水 ‎ ‎⑨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⑩安能以身之察察 A.①⑦⑧/②/③⑤/④⑨/⑥⑩ B.①⑦⑧/②/③⑨/④⑩/⑤⑥‎ C.①②/③⑤⑨/④/⑦⑧/⑥⑩ D.①②/④/⑦⑧/⑤⑥⑩/③⑨‎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题中①⑦⑧省略句,/②状语后置句,/③⑨被动句,/④⑩定语后置句,/⑤⑥宾语前置句。故选B。‎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①__________。要知道,滥用抗生素,可引起许多不良的后果。因为抗生素虽然可以治病,②___________。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引起皮疹和药物热,甚至过敏性休克。因此强调③__________,重视抗生素的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答案】 ①有的人就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 ②但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 ③合理使用抗生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补写句子”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解答该题首先要分析整个语段,强调联系上下文,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即可。根据“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因为抗生素有效果,所以引起相关做法,联系下文的“滥 用”,可以推断出①填“有的人就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根据“引起许多不良的后果。”和“抗生素虽然可以治病”可以得知,②处应为“但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③为总结性话语,根据上文提到的滥用抗生素引起的各种恶果。可知,合理使用抗生素。‎ 二、现代文阅读(2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北京市将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庆祝新年。这些活动既有庙会、梨园大戏等传统项目,又有展览、展演等多元文化活动。下面是详细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春节期间,北京市50家专业演出场馆将有398场演出;全市文化系统将举办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活动480项。‎ 节日期间,北京市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将照常向广大市民开放。写春联、送福到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各类充满年味和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活动也将在各区文化中心和街道上演。各区图书馆、文化馆紧扣区域文化特色,营造节日氛围,推出180项活动。北京市政府还将向首都市民免费发放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市民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 ‎(摘编自国际在线刊文《北京市春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冰雪庙会与传统文化齐争鸣》)‎ 材料二:‎ 材料三:‎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年俗日趋式微,新年 俗逐渐成为主流。网购年货、春运“逆向迁徙”、视频拜年、春晚“摇一摇”抢红包、网络年夜饭……互联网时代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为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年俗是一种行为文化,必定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更新换代”,虽然其仪式活动在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则仍然鲜活。我们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丰富年俗的形式,在适应新时代年俗变革的过程中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醇厚的年味,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在这个热闹的节日里,全家人齐聚一堂,于亲情的浸润之中尽情交融,就是最有滋味儿的年。当心中有爱、有情怀,年俗必然不会衰落,春节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必然会得到承袭。‎ ‎(摘编自刘鑫《不同的“年味”,同要的“情怀”》,“荆楚网”2018年2月7日刊文)‎ 材料四:‎ 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们对物欲的需求和向往,消解了传统节日的社会期望;西方节日较之传统节日,开放性和娱乐性更强,民众对西方节日更有参与热情;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传播挤占了传统节日的“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的敬畏之心大大降低,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大缩减;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节俗活动形成理念冲突,传统节俗退让给现代生活方式。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应该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调整,为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和发展经济提供路径。传统节日发展的理想情况应该是其能融入当代社会,其节日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政府、舆论媒体和家庭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府引导、舆论助推、家庭实践,群策群力,为传统节日的当代发展保驾护航。‎ ‎(摘编自王凤美《传统节日的当代适应性研究——以陕西关中春节为例》)‎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2018年春节文化活动有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这些活动依然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 B.根据“春节旅游消费力指数走势图”可以看出,旅游消费力指数逐年上升,说明居民观念发生变化,春节旅游消费意愿不断增强。‎ C.作为一种行为文化,年俗的更新换代更多体现在它的仪式活动的变化上,我们要做的是丰富它的形式,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D.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春节活动形式受到冲击,要想让它融入当代生活,就要为它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398场演出,480项活动,以及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的免费发放,主要是为了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增加北京市的年节氛围。‎ B.如今的春节文化具有现代化的特征,文化展览、抢红包、微信拜年 ‎、出门旅游等活动备受青睐,已经完全取代了春节传统活动形式。‎ C.根据“分城市线旅游消费力指数”图,我们能够得出一线城市居民旅游消费力指数保持领先,其余城市线依次降低的结论。‎ D.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为缩减,主要原因是科学观的发展破除了“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的敬畏之心大大降低。‎ ‎1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春节文化活动逐渐转向多元的原因。‎ ‎【答案】13.A 14.C ‎ ‎15.(1)经济发展(2)科技进步(3)生活方式改变(4)政府引导(5)西方节日冲击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这些活动依然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错误,材料一说“北京市将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庆祝新年。这些活动既有庙会、梨园大戏等传统项目,又有展览、展演等多元文化活动” “全市文化系统将举办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活动480项”,文中只是说“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并没有指明是“传统文化活动”,且选项所列出的“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不属于春节传统文化活动形式。故选A项。‎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的是“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398场演出,480项活动,以及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的免费发放,主要是为了吸引全国各地游客……”错误,从材料来看,材料一第三段说“北京市政府还将向首都市民免费发放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由此可知,这些活动面向的是北京市民,并非是“全国”。B项,“已经完全取代了春节传统活动形式”错,根据材料四,传统节俗只是“退让”,并没有被取代。D项,“主要原因是……”错误,从材料四来看,“科学观的发展破除了‘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的敬畏之心大大降低”是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故选C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筛选要求,如本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春节文化活动逐渐转向多元的原因”,然后分析四则材料,明确设题的区域。本题中,材料三“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通信 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年俗日趋式微,新年俗逐渐成为主流”“互联网时代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为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这是科技进步对春节文化活动的影响;材料三“年俗是一种行为文化,必定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更新换代’”,材料四“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节俗活动形成理念冲突,传统节俗退让给现代生活方式”,这是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材料四“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们对物欲的需求和向往,消解了传统节日的社会期望;西方节日较之传统节日,开放性和娱乐性更强,民众对西方节日更有参与热情”,这是经济发展和西方节日冲击的影响;材料四“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政府、舆论媒体和家庭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府引导、舆论助推、家庭实践,群策群力,为传统节日的当代发展保驾护航”,这是政府的引导。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箫声 阿成 德莫利是一个颇有特点的镇子。几年前我去过那里。正是晚秋时节,将车开上轮渡船过江的时候,那种江风的湛凉,只要想起来,依然水气弥重地冷在身上。镇子并不大,被乡间的公路分成两爿,大大小小的木房子和石头房子,顺着公路的坡,次第地 排下去,然后进入那片白桦林。德莫利镇的背后,是那条河道很宽的松花江。江面上,或早或晚,云里雾里,常有远程的驳船通过。江的对岸似乎是竖立起来的山壁。驳船从那儿通过时,总要拉响汽笛。汽笛声从山壁上空洞地回荡起来,确有一种失魂的感受。‎ 德莫利镇是张广才岭的一部分。深秋时节,山上的树叶经冷霜一煞,变成了多种颜色,红红黄黄,深深浅浅地一配,很绚丽,让人有万分的慨叹。‎ 先前,齐先生在镇政府工作。我去的时候,便是他陪我。我看出来他很喜欢喝酒。好在他并不请我喝,只是说,你吃菜,你吃菜。然后独自大口地喝酒。齐先生的脸色很苍白。常下意识地用手揩嘴角。总觉得他身上有很多事。但一时又说不清。齐先生很腼腆,不善谈。看出这一层之后,我同他讲话便很注意分寸,态度也很客气。吃过晚饭之后,他固执地留在招待所陪我一会儿。无话可说时,两个人便呆呆地看电视,间或凝神地听从江面上传来的汽笛声。我觉得有些尴尬,便买酒款待他。我吸烟,喝热茶,他一个人一杯连一杯地喝酒,他一边喝酒,一边不时地看着我脸上的反应。我就给他讲我的过去,笑呵呵地讲那些被人欺负的事。‎ 酒喝光,他就准备告辞。院子里的月光很好,兼有几片红叶的点缀,别有一种神奇。他有点犹豫,转过身来对我说,我,我会吹箫,要不我去,去取来,给你吹一曲?我抓了抓他的胳膊,说,明天吧,早点回去休息吧。还要过一个山呢,你家不是在山那头么?霜重道滑,路上小心。‎ 回来,我就歇下了。的确是累了。后来,我在梦里梦见齐先生在廊下吹箫。齐先生吹的是《春江花月夜》,很柔,很动情,把我的泪水都吹下来了。‎ 翌日起来,来到院子里。院子里是厚厚的一层红红黄黄的落叶。踩在落叶上面,看远处的张广才岭,感觉那一层淡雾似有魂灵一般在那儿漂着。招待所的那个女服务员挑水进了院子,见了我的面儿就说,昨黑,老齐过来给你吹箫,你听见了吗?‎ 我说,不知道啊……你没听见?听见了,以为是做梦呢。‎ 女服务员说,他坐在院子里吹了一曲,然后,就挟着箫走了。噢,那我可真有点失礼了。她说,一个酒鬼,没什么可失礼的。真的。‎ 我很快知道,齐先生的妻子经过几次的反反复复,还是同齐先生离婚了。齐先生将妻子临行前骂他那些刻薄的话,都偷偷地用录音机录了下来。一个人在家没事儿的时候,常放着听,边听边流泪。我还听说,齐先生写得一手好字。后来,手抖得厉害,写不成了。可惜。我以为第二天齐先生会过来,陪我一块吃德莫利鱼,这是头一天约好的。结果换了一个年岁较大的人过来陪我,说齐先生另有公务。我没说什么。‎ 去年听德莫利来省城办事的人说,齐先生自杀了。那人说,喝酒这事儿,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于是他就把自己杀了……那人又说,齐先生箫吹得好,他一死,夜里没人吹箫了,德莫利好像也死了一样。说着,那人掼下茶杯,说,夜里失眠,听听他的箫声,能像个真正的人似的想好多事哪——那样的日子有滋味呀。‎ 齐先生终年46岁。‎ ‎(本文有删改)‎ ‎16.概括齐先生自杀的性格原因。‎ ‎17.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8.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我”在梦里梦见齐先生在吹箫这一细节?‎ ‎19.作者借“箫声”写出齐先生的“魂”。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齐先生之“魂”的内涵。‎ ‎【答案】16.内向(腼腆)、自尊、脆弱(软弱或自我控制力弱) ‎ ‎17.运用短句,表现了作者感情表达的节制,表达了“我”对齐先生不幸遭遇的伤感、同情和惋惜。 ‎ ‎18.表现了齐先生高超的吹箫技艺、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和渴望用音乐与“我”沟通心灵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服务员“昨黑老齐过来吹箫”的情节作铺垫;给小说增添了梦幻灵动的色彩。 ‎ ‎19.(1)齐先生之魂是一种潇洒的姿态和气度。(从齐先生每夜吹箫、月夜为我吹《春江花月夜》挟箫而去的行为探究)(2)齐先生之魂是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齐先生箫声的内容、听箫人的评价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探究)(3)齐先生之魂是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或宽容)互相关心的渴望。(从齐先生执意为我吹箫,服务员和妻子对齐先生的态度等所揭示的心理探究)‎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本题在提问的时候有一个限制性的条件“自杀的性格原因”,考生在概括的时候应注意寻找导致其自杀的原因,从“齐先生很腼腆,不善谈。看出这一层之后,我同他讲话便很注意分寸,态度也很客气”可以看出他腼腆内向;从“我吸烟,喝热茶,他一个人一杯连一杯地喝酒,他一边喝酒,一边不时地看着我脸上的反应” 可以看出他自尊;“齐先生将妻子临行前骂他那些刻薄的话,都偷偷地用录音机录了下来。一个人在家没事儿的时候,常放着听,边听边流泪”可以看出他软弱等。‎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明确鉴赏的角度,修辞角度、描写角度、句式角度、遣词造句角度、感官角度、选材角度等。然后要审读所给句子,辨明赏析的角度。“后来,手抖得厉害,写不成了。可惜”,这句话主要使用短句,故可以从句式的角度进行分析;表达出对齐先生不幸遭遇的感伤,突出一种同情惋惜之情。‎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是烘托人物情感的重要手段,从细微处体现大的情感。题干问的是“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我’在梦里梦见 齐先生在吹箫这一细节”,这是考查小说中细节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内容上,写了……内容,表现了……情感;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后来,我在梦里梦见齐先生在廊下吹箫。齐先生吹的是《春江花月夜》,很柔,很动情,把我的泪水都吹下来了”,这一细节表现了齐先生高超的吹箫技艺、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这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为下文“昨黑,老齐过来给你吹箫,你听见了吗”做了铺垫。‎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内涵的能力。题干要求“探究齐先生之‘魂’的内涵”,首先到文中找到直接描写齐先生和间接描写齐先生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探究。小说中主要写齐先生与箫,因此在原文就找这两方面的句子或语段。齐先生每夜吹箫、月夜为我吹《春江花月夜》挟箫而去,可以看出齐先生种潇洒的姿态和气度;齐先生箫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听箫人的评价,“那人又说,齐先生箫吹得好”,“那人掼下茶杯,说,夜里失眠,听听他的箫声,能像个真正的人似的想好多事哪——那样的日子有滋味呀”,可以看出齐先生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服务员和妻子对齐先生的态度,“女服务员说,他坐在院子里吹了一曲,然后,就挟着箫走了。噢,那我可真有点失礼了。她说,一个酒鬼,没什么可失礼的。真的”,“齐先生将妻子临行前骂他那些刻薄的话,都偷偷地用录音机录了下来。一个人在家没事儿的时候,常放着听,边听边流泪”,可以看出齐先生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心的渴望。‎ ‎【点睛】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如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自然环境即人物活动的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从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四,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对社会、历史,我们的认识越深刻,那么,对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环境的认识也就越深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阅读分析作品时,应该自觉地将作品描写的社会环境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进而认识社会环境。‎ 三、古代诗文阅读(2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情表(甲)‎ 李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乙)‎ 简明英 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禄秩,官员俸禄的级别。‎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B.听臣微志 听:劝告 C.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 垂堂:靠近屋檐的地方 D.然后复求仕进 然后:这样以后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设九宾礼于庭 B.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请以战喻 D.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2.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甲)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在写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主要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 B.文段(甲)工整的对仗句式,铿锵有力,感情诚挚,具有说服力,运用“乌鸟私情”“结草报恩”等故事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C.文段(乙)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运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举出“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历史和“匹夫无有不获之愿”的普遍事实。‎ D.文段(乙)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亲生命衰落,既打动皇上,又言自己报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 ‎2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24.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 ‎【答案】20.B 21.C 22.A ‎ ‎23.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 ‎24.(1)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后也当结草报恩。我怀着如同犬马在主人面前那种恐惧的心情,恭敬地上表奏报陛下。‎ ‎(2)抛弃亲人上任就职,不孝顺的罪责更加深重。如果违背亲情而侍奉主上,您怎么会重用这样的人呢?‎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选项,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B项,“听”,听任,允许。‎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虚词,一要积累、熟记常见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A项,第一个“于”,介词,向;第二个“于”,介词,在;‎ B项,第一个“之”,代词,这、这类、这些;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 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 D项,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可不译;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A项,“主要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错误,是通过叙事,主要是通过叙述自身经历来表达的而非议论。‎ 故选A。‎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根据句意断句。‎ ‎“矜其爱日之短”与“俾遂归养之图”结构对称,应在“矜”前、“俾”前、“图”后断句;“拭目清平”与“讴歌德泽”是两件事,“平”“泽”后断句。‎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关键词:“犬马”名词作状语,如同犬马;“谨”,恭敬;“闻”,使动用法,奏报。‎ ‎②,关键词:“弥”,更加;“苟”,如果;“安”,怎么。‎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 甲: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被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因为自己停止侍养祖母而远离。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使您知道。‎ 乙:圣朝,用孝道治理天下,朝廷不会容忍接纳不孝顺这类人,用仁爱之心胸怀天下子民,普通百姓没有谁不感到有所收获。况且我侍奉过元朝,做过元朝的臣子,侥幸逃脱罪责。母亲年事已高,尤其孤独苦楚。更应该担心她,体恤照顾她啊。希望您能收回之前的诏命,怜悯我照顾母亲之日苦短,答应我奉养母亲,给她养老送终的愿望吧!我和母亲一定擦亮眼睛,感恩清平盛世,给您歌功颂德,感谢皇恩浩荡。我今年四十九岁,母亲八十一岁,白发深居,多有不便,日落西山,时日不多,如果抛弃亲人就职赴命,不孝顺的罪名更加深重。如果违背亲情来侍奉主上,陛下您怎么会重用这样的人呢?果真能陪母亲享尽天伦,这样以后再就职尽忠,不仅仅是成全了作为儿子的私心,也是圣朝用孝道治理天下的道理啊!‎ ‎(二)古诗文默写(10 分)‎ ‎25.(1)恨相见得迟,_____。 _____,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2)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3)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4)真的猛士,_________ ,_________。‎ ‎(5)举世皆浊我独清,_____,是以见放。‎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_____,_____。‎ ‎【答案】 (1)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 (2)落霞与孤鹜齐飞 (3)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4)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5)众人皆醉我独醒 (6)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本题主要是来自于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疾、骢、鹜、御、辩、淋漓、醉、萍。‎ 四、作文(60 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日前,福州市某小学8岁男孩小冯就语文课本提了一个问题,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情况是这样的:二年级课本有篇文章《羿射九日》,前一段刚提到“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神箭手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既然江河里的水都蒸干了,羿是怎么蹚过大河的呢?‎ 小冯提的这个问题,被妈妈何女士晒到朋友圈,引发了许多人的热议。不少网友对小冯的思维品质表示肯定,也有网友为他解答疑问。之后,何女士联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了反映,媒体对小冯提的这个问题也作了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微博回应称,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教材编写组正在认真研究,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下个版本的教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南方都市报》 2019年06月15日)‎ 请你给小冯的母亲何女士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态度、观点或建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可以“致何女士的一封信”为题,也可以自拟标题。‎ ‎【答案】【例文】‎ 致何女士的一封信 尊敬的何女士:‎ 您好!‎ 您的儿子小冯对教材的质疑精神,我们有理由欣赏和鼓励,我们为这位小学生感到骄傲,不仅赞叹拥有如此强大思辨能力的孩子真的太厉害了。发现错误就及时提出,不管他说得有没有道理,至少我们都能感受到,新的一代已经不满足于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了,这确实是传统学问的一次创新。‎ 您对于孩子的支持和对这次质疑的反映,也是值得称道的。同时也希望大家在教育小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培养她们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他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敢于质疑的能力。不仅能够更有效的帮助他们的学习,而且也能够加强孩子们自己的思考和思维锻炼。‎ 其实这种思维能力对小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我们都知道,思维阶段是在人生初期逐步发展的,而小学正是黄金阶段。如果小朋友的思维比较超前,那他当之无愧可以被称为“聪明”,家长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坚韧努力的品质,未来的生活相对会比较顺畅一些。很多时候,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认为书本上的话都是正确的,缺乏一定的主动思考能力,这对他们来说比较危险,在以后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都不是很占优势。可见这种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轻信很担心,说孩子对任何人说的话总是深信不疑,特别是比他大的,说什么都相信,从来不会分辨对错,不会质疑思辨。‎ 家长们要做到的,就是尽量培养孩子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克服思维定势,用一种反向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其实我们也知道,学习知识并不能一味地灌输,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长大了之后就会变得“泯然众人矣”,虽然考试能够提供一定的标准进行选拔,可是我们也不能扼杀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敢于想向权威提出质疑,我们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进行打压,而是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样思考的,让他们的小脑袋更加具有创造力。‎ 这个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孩子能否快速适应社会,并有一番作为,最终要的是让他们拥有强大的思辨能力。拥有这项能力的孩子,未来才能在这个社会中具有竞争力,从而崭露头角。‎ 很高兴,您的孩子有这样的思辨能力,您也是能发现并发展他的能力。祝愿您的孩子天天向上。‎ ‎ 此致 敬礼 ‎ 某某 年月日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人物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请你给小冯的母亲何女士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态度、观点或建议”,要理解“这件事”是指小冯对教材提出疑问,引发了许多人的热议,最终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并解决。要带着这个任务写作。‎ 审题:根据材料的叙述,对“这件事”理解,是指小冯对教材提出疑问,引发了许多人的热议,最终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并解决。就此谈自己的态度、观点或建议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肯定赞扬小冯的质疑精神;一是肯定人民教育出版社这样的权威“知错就改”的态度。写作时明确一个观点阐发即可。注意文体要求,写成书信格式。‎ 立意:(1)肯定赞扬小冯的质疑思辨精神:学生学习、企业生产、科技领域、国家发展等等都应有怀疑精神,敢于提出质疑,这样才能有思维的创新、科技的创新发展。 ‎ ‎(2)肯定人民教育出版社这样的权威“知错就改”的态度:权威有时也会有疏漏和不足,权威也应该发展,弥补不足之处,知错就改。‎ 相关素材:‎ ‎(一)精彩语句:‎ ‎(1)希望大家在教育小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培养她们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他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敢于质疑的能力。不仅能够更有效的帮助他们的学习,而且也能够加强孩子们自己的思考和思维锻炼。‎ ‎(2)思辨力,即洞察事实真相和思考分析的能力。强大的思辨能力,能让孩子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是孩子结合所学的知识,对现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是锻炼孩子大脑最好的方式,这才是思辨能力带给孩子最大的竞争力。‎ ‎(3)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商品社会,我们都耳熟能详“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的名言警句,但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却又老爱犯不该犯的毛病。不崇拜权威,相信自己的判断对成就一番事业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如果崇尚苏联专家对中国地质构造的考察结论,就不可能首先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为新中国找到第一口油井;如果哥伦布不坚信地球是圆的,他的船队就不可能发现新大陆。‎ ‎(4)犯了错不要紧,重要的是能认识自已的错误,及时改正错误,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这样,才能使人进步,使人类进步。知错能改是一种品德;知错能改是一种责任;知错能改是一种进步。知错就改是真诚的态度,是一种勇气,是君子风尚,是合作共赢的基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二)事例:‎ ‎(1)布鲁诺不顾教会的禁令.的大胆揭露宗教的愚昧。他把当时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有几的结合起来.建立起自己的唯物主义自然哲学宇宙观。他坚持补充并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有效地抨击了教会的地心说以及人类中心主义。‎ ‎(2)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为了坚持真理伽利略向当时的权威亚里士多德挑战,用事实整明自己的观点: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落地,会同时着地。‎ ‎(3)非典刚出来时,中国许多医学权威都认为是衣原体病毒,但钟南山院士另有发现,他大胆质疑,屡次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是冠状病毒,为当时快速确诊,救治病人立下了大功劳。‎ ‎(4)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5)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写过著名的《忏悔录》,他要做的是“把一个人真实的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因此在《属性录》中,他直面自己的隐私,痛责自己的过错。他曾写道,自己少年当仆人,偷过主人家一条用旧的丝带,主人发现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此嫁祸于诚实的女仆玛丽,破坏了她纯洁、善良的名声。‎ ‎(6)2009年10月12日,温家宝总理给新华社总编室发来了一封更正信,更正信中称:“贵社昨天播发我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其中岩石学的分类,应为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 ‎(三)名言警句:‎ ‎(1)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 ‎(2)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 ‎(3)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4)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 ‎(5)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 ‎(6)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莎士比亚 ‎(7)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8)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改正,一切都是好的。‎ 行文结构:写作时要符合书信格式,开篇明确自己的观点:赞叹拥有如此强大思辨能力的孩子真的太厉害了。接下来两段扩展到人们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培养思辨能力。用一小段过渡,下面文章论述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结尾联系社会升华观点,写祝愿语。‎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