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4.28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 页 共 8 页
高二一部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2020.11.4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
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
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
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
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
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
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
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
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
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
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
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
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
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
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
《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
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
——“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
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
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
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
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
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
“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
第 2 页 共 8 页
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
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
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
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
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
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
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
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最
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
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
本一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
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
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
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
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
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
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
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
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
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
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
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B.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中国人的世界观使
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家国天下使得中国人与
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第 3 页 共 8 页
D.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
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
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B.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
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
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
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 “治大国若烹小鲜”
C.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D. “大河无水小河干
4. 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
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9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 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
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 年盛夏时分我有缘
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早晨 8 时,从黑龙江绥棱县出发,车行两个多小时来到一个叫“五一森林经营
所”的地方。在这里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
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
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
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
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
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
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
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
第 4 页 共 8 页
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
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
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
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
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
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
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
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
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
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
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
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
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
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
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
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
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
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
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
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
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
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
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
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
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
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
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
类和地球的兴替。
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
第 5 页 共 8 页
开展原始森林游。
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
词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
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
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
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作者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
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
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
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8.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⑥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4分)
9.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
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
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数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迁,会陈豨反代。汉七
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
午等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卒私相
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是时汉下诏书:
“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
至长安。赵王敖得出,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后数岁,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
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
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
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
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
第 6 页 共 8 页
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
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
于是王乃尽偿之。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
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鲁王以故不大出游。
数年,叔以官卒。太史公曰:孔子曰“居是国必闻其政”,田叔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B.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C.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D.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指官职的调动或升官,本文取前者意。贵右贱左,故称贬官为“左迁”。
B.赭衣,在古代是囚犯穿的衣服,用赤土染成赭色,后来借用为囚犯的代称。
C.景帝,这是用谥号来指称帝王,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庙号、年号等来指称。
D.卒,古代是指大夫死亡,一般士的死叫“不禄”,地位不同,称呼也就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田叔为人率直,清廉公正。他以严谨廉洁为追求,喜欢与有名望的人交游,被层层
推荐给赵王张敖,任职郎中,因德行突出而得到赵王看重。
B.田叔忠诚侠义,不惧死亡。高祖傲慢无礼,赵王臣属阴谋刺杀却被发觉,赵王被逮捕
时,田叔甘冒罪及三族的威胁,装扮成家奴追随赵王。
C.田叔为官有才,善于理事。他被赵王张敖推荐给高祖时,才能胜过朝廷所有大臣,故
而先后被任命为郡守和诸侯国相,施政才能被皇帝赞赏。
D.田叔处事圆通,柔中带刚。田叔刻意公开袒护鲁王,从而使鲁王羞愧而自愿偿还百
姓;又故意不在馆舍休息,以此来讽劝鲁王不要大肆游猎。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
敢为。
(2)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14.田叔替景帝调查袁盎被刺杀的事情,景帝为什么称他“大贤”而任命他为国相?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裴侍御归上都
张谓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
第 7 页 共 8 页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注]此诗作于潭州(今长沙),诗人时任潭州刺史。上都,指都城长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诗首联写战乱平定后,裴侍御来潭州公干,现在要回去了。
B. 颔联写裴侍御一路所经之地,沿途风景优美,洞庭与武陵水陆并举。
C. “离魂”指分离的愁绪,尾联将送行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D. 这是一首送别诗,用语平淡,但诗味浓郁,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
16、 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18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8 分)
1. 《 春 江 花 月 夜 》 中 写 出 不 止 一 家 . 一 处 有 离 愁 别 恨 的 句 子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的豪情,
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了饮者的地位。
3.《江城子》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
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
5. 在《<老子>八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对“竞
争”的态度,看似与世无争,实则颇含哲理,引人深思
6. 《礼运》中,指出大同社会里,丧失劳动能力、不能独立生活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的
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如果达到了“中和”的境地,这个世界将会是
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_________,_______。
8. 在《<孟子>一则》(节选)中,孟子对学生解释说这种“浩然之气”必须要有经常
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句子是:____,
_ ___。
9.在《季氏将伐颛臾》中,体现了孔子对心口不一的行为十分厌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10. 《<论语>十二章》中,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
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赞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
第 8 页 共 8 页
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
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捻起一根竟像没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
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
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
槐花香在水面上叙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迎着新月
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双双的
东洋彩纸灯,带着话匣子,船心里用软垫铺着,也开向无人迹处去享他们的野福——
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
住惯城市的人不易知道季候的变迁。看见叶子掉知道是秋,看见叶子绿知道是春;
天 冷 了 装 炉 子 , 天 热 了 拆 炉 子 ; 脱 下 棉 袍 , 换 上 夹 袍 ,
① , 穿 上 单 袍 : 不 过 如 此 罢 了 。
② ,地下泥土里的消息,空中风吹的消息,都不关我
们的事。忙着哪,这样那样事情多着,谁耐烦管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
幻?同时我们抱怨我们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谁肯承认做人是快乐?谁不
多少间咒诅人生?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 拟人、比喻、夸张 B. 拟人、比喻、排比
C. 对偶、借代、排比 D. 对偶、借代、夸张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同时我们抱怨我们苦痛、烦闷、拘束、枯燥的生
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交往中,人们往往因某方面的相互吸引而走得比较近,同时疏远、排斥与自己存
在较大差异的人。
面对这样的交往,有人觉得趋同会给和带来快乐、和谐;也有人觉得这意味着多样性
的缺乏,还可能会影响到认知。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 800 字。
相关文档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21-06-064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十一语言2021-06-067页
- 【语文】黑龙江省佳木斯市2020届高2021-06-0618页
- 【语文】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1-06-0630页
-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19-22021-06-0617页
- 福建省莆田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6-0617页
- 新课标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2021-06-0653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林黛2021-06-062页
- 2021版新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课2021-06-0637页
- 浙江省衢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6月2021-06-0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