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1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知识迁移和论点、论据的判断
三年真题·大聚焦
一、(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 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
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
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
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
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
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
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
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
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
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
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
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
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
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
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
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
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
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
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
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
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
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
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
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
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
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
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
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解析】选 A。A.曲解文意。原文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
而不是说它“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
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
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
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
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解析】选 C。C.强加因果,原文是“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
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可见无因果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
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
《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
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
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解析】选 B。B.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
造性”。
二、(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
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
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
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
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
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
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
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
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
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
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
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
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
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
Q 性格整体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
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
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
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
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
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
为否定性质的“固执”。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
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
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着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
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
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因此,要写出鲜活的
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
美价值。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
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的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
糊性的体察。
D.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两层主
要意思。
【解析】选 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谈的是了解人物形象的
模糊性,对写作、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其余三项均是本文某一部分内容的观点,不
能概括全文主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人情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人物性
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
和概念化。
C.一个人追求真理时的坚定和自以为是时的固执,显示了倔强这一性格元素在不同情境中的
不同表现。
D.要解读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质,不能仅仅看他外在的言谈举止,更要努力深入他的内心和灵
魂。
【解析】选 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由第 2 段“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
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
概括的”可知,“不能从表象入手”错。实际上,不是不能从表象入手,而是要注意不能用
简单的“优点”“缺点”来概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
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
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
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D.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自身性
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理解和运用的能力。D 项“‘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
是缺失的”错,“我”的性格元素也具有模糊性,如“我”虽然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
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我”的无助、不安、
惊惶、自责的心理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性格。这都是性格元素模糊性的体现。
相关文档
- 高考语文阅读题精练: 周庄烟雨中2021-06-072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2021-06-0716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1古代2021-06-0719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2021-06-0717页
- 人教版高考语文仿真试题四2021-06-0711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大题现2021-06-076页
- 安徽省长丰县2017届高考语文辨析并2021-06-077页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9)2021-06-0711页
- 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2021-06-0714页
-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核心2021-06-0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