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 KB
  • 2021-06-07 发布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板块3现代文阅读专题8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八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山东卷 5 年考情导向 考查内容 试卷 出处 作者 命题方向 2016 年 《唐诗学引论》 陈伯海 ①筛选整合信息;②理解重要概念;③归纳 内容要点 2015 年 《性格组合论》 刘再复 ①概括主旨;②筛选整合信息;③归纳内容 要点 2014 年 《朝话》 梁漱溟 ①概括主旨;②理解重要概念;③归纳内容 要点 2013 年 《一丸冷月的韵 味》 朱良志 ①理解重要概念;②筛选整合信息;③归纳 内容要点 2012 年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①筛选整合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③分析 观点态度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 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 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 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 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 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 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 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 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 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 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 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 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诗选序》),那就太 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 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 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 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 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 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 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 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 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 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 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 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 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 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 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 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 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 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 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 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 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 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 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 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 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 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 调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 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 扬抗坠,铿锵成韵。 考题 考生 考生答案 误区诊断 第 1 题 甲生 [A][B] [C][D] A 项相关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加上篇幅短小、格律 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 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比 对后可以得知,命题者在选项中增加了“逐渐走 向衰微”这一信息,与原文不一致。 (短板一:不了解命题人通 过“添”的手段设置干扰项) 乙生 [A][B] [C][D] B 项相关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它的特点是格律限 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 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 言等多种形式”,比对后可以得知,命题者在选 项中通过“因而”“造”出了一层因果关系,与 原文不一致。(短板二: 不了解命题人通过“造”的手段设置 干扰项) 丙生 [A] [B] [C][D] C 项相关信息在原文第一段“有四言、五言、七言、 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比对后可以得 知,命题者在选项中设置原文不存在的“更似绝 句律诗”这一信息。 (短板三:不了解命题人通过“凑”的 手段设置干扰项) 第 2 题 甲生 [A][B] [C][D] B 项相关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文说“唐代诗人中 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 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这句话说的是“唐诗在含蓄淳厚作风上比汉魏古 诗略逊一筹”,B 项中说“汉魏古诗略胜一筹”。 命题者运用“变”的手段来设置干扰项。其实, 这两处文字语序不同,但是意思是一致的。 (短板四:不了解命题人通过 “变”的手段设置干扰项) 第 3 题 甲生 [A][B] [C][D] A 项相关信息在第二段最后两句,命题者利用 “删”将文中的举例和引用部分删除,虽然删除 了一部分句子修饰成分,但是意思与原文一致。 (短板五:不了解命题人通过“删”的 手段设置干扰项) 本文节选自陈伯海的《唐诗学引论》,主要论述了唐人古体诗的变化及人们对其的看法。 选文共三段,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段:概述古体诗及其特点。 第二段:论述唐代古体诗的变化及后人对唐人古体诗的态度。 第三段:论述古人对唐代古体诗在五言和七言差异性上的看法。 第 1 题,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A 项,文章没有提 到古体诗“逐渐走向衰微”,属于无中生有;B 项,强加因果,“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并不 是“篇幅可长可短……”的原因。另外,原文中是说古体诗“格律限制不太严格”,而非“并 不严格”;C 项,文章并未提及唐代古体诗“更似绝句律诗”,属于任意发挥,无中生有。 D 项说法与原文第二段的文意相吻合。 第 2 题,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文章第二段说 “唐人古诗”“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所以 C 项“有的继承汉 魏古诗有意‘反律化’”说法有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第 3 题,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C 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 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准确,原文引用诗论部分,是为了说明古人 对唐代古诗的一些看法,其他选项的理解和分析都是正确的。 一、熟悉一般论述类文本的 6 大命题手段 1.添: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某些关联词语,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 曲解等现象。 2.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3.改:改换词语(名词、代词、动词、副词、关联词等),造成曲解文意。 4.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 5.变:改变句子顺序或句间关系,使逻辑关系与原文不一致或不合事理。 6.造:造出原文没有的结果、结论或事实,混淆是非。 二、识破一般论述类文本的 9 大命题陷阱 1.曲解文意: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 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2.扩缩范围: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数量词 “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 范围词 “凡”“全部”“所有”等 程度词 “特别”“尤其”“十分”“稍微”等 频率词 “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并举词 “和”“同”“以及”“另外”“还有”等 3.混淆时态:关注表示时态的词。如:已经、预计、尚未、之前、必将、一定、估计等。 4.颠倒是非:在阅读时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对含有作者观点态度 的语句要圈画标注。 5.偷换概念: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 做好标记。做题时,分辨选项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主语、谓语是 否与原文一致。 6.因果混乱: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颠倒。重点关注“因 为、因此、由于、因而”等词语。 7.无中生有: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 合理地推断出来。 8.张冠李戴:读文时,将陈述对象标注圈画出来;答题时,对选项中的主语、宾语要 特别注意。 9.指代有误:抓住选项中的指代词,在原文中寻找对应的内容,在具体语境中确定其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指代内容。 三、一般论述类文本准确筛选信息“3 步走” 第 1 步,速读全文,把握大意。 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第 2 步,审读题干,圈画语段。 对应选项,圈画出文本中相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 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审读题干时,需注意两点: (1)从题干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表明考查对重要概念、句 子的理解,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②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表明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 合,筛选区间不固定,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③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表明考查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分析及文意 概括,筛选区间是全文或一段。 ④题干中出现“推断”之类的词语,表明考查推断能力。筛选区间一般在文章最后一两 段,或者全文。 (2)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一般而言,要求选 出“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 项”,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比对法。 第 3 步,仔细比对,判断正误。 (1)比对词语 ①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看是否偷换概念。 如 2016 年全国甲卷第 1 题 B 项,选项说“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 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原文第二段中说“除流传形 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意思是早期小说和故事只是流传形式略有差异,本质并无太大区别。把形式差异当本质差异, 这是偷换概念。 ②比对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是否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围。 如 2015 年全国Ⅰ卷第 2 题 B 项,选项说“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 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与原文第三段“通 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不符,选项缩小了范围。 ③比对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已经”“将来”等。看是 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如 2016 年全国丙卷第 2 题 D 项,选项说“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说法有误, 否定太绝对,根据原文第四段“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可以推出 答案。 (2)比对关系 主要分析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或原文顺序。句间关 系可重点通过关联词来分析,一般有并列、承接、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需要比 对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与原文表述一致。重点审查比对因果关系,看看是否存在强 加因果或因果倒置的问题。 如 2016 年全国丙卷第 3 题 B 项,“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 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在当时的史学家看来,历史是讲求真实的,而神话故事显然有悖 历史,而他们又没有找到能够合理利用神话传说中的史料价值的途径。选项把原因归为“这 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显然是强加因果。 (3)比对依据和结论 ①比对所述原因、条件、结果(结论)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②比对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③对于原文中没有给出的但题干要求做出判断的结论,要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 理。 如 2016 年山东卷第 8 题 C 项,条件和结论没有逻辑关系。选项说“其作用是帮助读者 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准确,原文引用诗论部分,是为了说明古人 对唐代古诗的一些看法。 (4)比对题干 有些题目的选项,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但与题干的要求不符,这就要将选项与题干 中的关键词逐一比对。一般来说,题干中的关键词有“不能(能够)体现”“直接(间接)体 现”“××方面内容”“重要”“主要”“符合(不符)文意”“正确(不正确、错误)”“一 致(不一致)”等。 [专 项 练] 比对词语类 1.选项:传统技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的生产技术。 (2015·重庆卷第 4 题 A 项)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原句: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地 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一致 改变原意。选项漏掉了“一般”,扩大了概念的范围。 2.选项:使我国深海潜水器研发能力和水平全面领先其他发达国家。(2016·北京卷第 1 题 D 项) 原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充分体现了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的追求。它与美国最 新的 6 500 米级“新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在水下的工作时间极限相同,能够携带的科学有 效负载也相当,操纵性能和悬停作业能力相近,但在下潜深度方面它要深 500 米。“蛟龙” 号的自动驾驶水平、水声通信功能也要略胜一筹,特别是水声通信传输图像的能力和微地形 地貌的探测能力更是“新阿尔文”号所不具备的。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一致 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提及“全面领先”。 比对关系类 3.选项: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 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2015·四川卷第 6 题 A 项) 原句: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 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 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一致 强加因果。选项说“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原文为“是与中 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 4.选项: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 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2016·天津卷第 5 题 C 项) 原句: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 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 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一致 文化消费属于文化活动,二者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比对依据和结论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5.选项: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 “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2016·全国丙卷第 1 题 C 项) 原句: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 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一致 王国维的意思是怀疑是可取的,但需要史料为依据,而 C 项的意思 是只要以史料为依据,就不会再怀疑了,属曲解文意。 6.选项: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 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2016·天津卷第 7 题 C 项) 原句:第二段“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 素影响”以及第四段“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 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一致 影响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文化消费品位的除年龄、生活环境和文 化水平等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选项仅因为中学生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 就得出“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 [综 合 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导学号:98142025】 发现引力波:整个宇宙都在颤动 2016 年 2 月 11 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项目主管大卫·莱兹在华盛顿举行的新闻发 布会上宣布发现了引力波,这或许标志着物理学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从 2015 年 9 月起, 在物理学界有一个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或否认的传言,据说经过了几年升级改建的先进激光 干涉引力波天文台(advanced LIGO)在重新开始工作之后的一个星期内就探测到了引力波的 信号。如今,传言终于得到了证实。升级之后,aLIGO 的两个探测器探测到了距离地球 13 亿光年之外的两个黑洞在合并过程中放射出的引力波,这是在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一 百年之后,人类第一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这个发现将以一系列论文的形式发表在 《物理评论快报》(PRL)杂志和《天文期刊》杂志上。 几千年来,人类观察宇宙的方式大多都只是仰望星空,直到几百年前人们才能通过望远 镜进行观察,影像固然更加清晰,但所看到的仍然只限于可见光的频率范围之内。直到二十 世纪,人类理解了电磁学,才能从红外线到伽马射线,在更广阔的频率范围内观测宇宙。想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要看清宇宙的面貌,仅仅通过电磁波还远远不够,中微子天文台为宇宙学家们打开了又一扇 门,但是这种方式的局限性仍然非常明显。引力是自然界中最为微弱的相互作用,广义相对 论所描述的正是引力作用。根据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当质量进行加速运动时,会对时空产生 干扰,进而使时空产生出以光速行进的引力波。因为引力作用太过微弱,想要探测到这种时 空的褶皱,就需要格外敏感的实验装置。 隶属于美国国家自然基金的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建造的两个相似的激光干涉引力 波天文台有两个长达 4 千米的相互垂直的长臂,激光在真空的管道中沿着两条长臂来回反 射,并且发生干涉。科学家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激光的干涉现象寻找引力波。根据理论预测, 一旦有引力波经过,将会使空间发生拉伸和压缩,两个长臂中的激光的干涉现象就将发生变 化。但是从 2002 年至 2010 年九年的时间里,这两个高精度引力波探测器没有任何收获。这 些年的一无所获与周围环境对仪器的干扰有关,因为仪器的过分敏感,华盛顿州的探测器经 常会受到大风的干扰,而路易斯安那州的探测器则经常会受到经过的火车和周围倒下的树木 所产生的震动带来的干扰。 在经过了 5 年时间,花费了 2 亿英镑之后,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完成了升级。在 2015 年 9 月 18 日重新开始工作的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比之前的精度可以高出三倍,激光 器的功率提高了十倍,抗干扰的能力也大幅增强,无论是树木、火车,还是地震波都无法影 响到仪器的探测。进行了全面的升级之后,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灵敏度会随着调试 逐渐上升,将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达到顶峰,也就是说探测到引力波的可能性会逐渐增 加。 2015 年 9 月 14 日早上,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们就发现了在 aLIGO 两 个探测器上几乎同时探测到了一个类似于鸟鸣的频率逐渐升高的信号,信号从 35 赫兹的频 率迅速升高到 250 赫兹,然后变得混乱,整个过程持续了四分之一秒的时间,两个探测器的 探测时间相差 7 微秒。这个信号因为太过清晰,以至于首先发现它的科学家甚至不敢相信这 是一个真正的探测信号,宁愿相信这是一个人为的用于测验仪器的信号。而另外两个位于意 大利和德国的引力波探测器在当时并没有运行,所以无法对这个信号进行确认。最终通过计 算证实这个信号来自两个以光速的一半的速度环绕运行的黑洞合并过程中发射出的引力波, aLIGO 所探测到的引力波,经过了 13 亿年之后终于传播到地球。这个直接观测证据是对于 广义相对论的最终证实(虽然实际上广义相对论的作者爱因斯坦并不相信黑洞的存在),这也 是科学家们第一次真正观测到黑洞的合并过程。 虽然人类之前就从一个旋转周期逐渐缩小的脉冲双星系统发现了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 据——那个双星系统的行为与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完全一致,因此,人类将会有一个更为灵敏 的宇宙学探测手段,天文学也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分支——引力波天文学。在理论上,通过 引力波进行天文学探测,人类将可以了解一系列天体的移动和改变过程都会通过引力波传播 到地球。物理学家们想象着在未来每年都可以探测到十次左右的中子星碰撞。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对于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明已经为两位物理学家赢得了 1993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而这 次对于引力波的直接观测,是否会赢得一个新的诺贝尔物理奖,这也让我们充满期待。对于 引力波的直接观测必将开启宇宙学研究的新局面——人类将理解在我们的周围环绕着多少 黑洞和中子星,更详细了解超新星的爆发过程。因为引力波具有纵波属性、穿透性很强,比 同频光子穿透性要强得多,其通信传输功能或许远远超越电磁波,地球对引力波来说几乎是 透明的。宇宙诞生之初产生的“暴涨”引力波被称为原初引力波,它忠实记录了“暴涨”时 期的物理过程,并一直存在于宇宙空间内。尽管大多数宇宙学家们已经接受了宇宙“暴涨” 的假说,但人们仍然需要找到原初引力波存在的切实证据,完成宇宙创生故事的最后一环。 (选自 2016 年 2 月 12 日《三联生活周刊》,作者苗千,内容有删减)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几百年以前,人们能通过望远镜对星空进行观察,其影像固然更加清晰,但所看到 的仍然只限于可见光的频率范围之内。人类理解了电磁学之后,虽能从红外线到伽马射线, 在更广阔的频率范围内观测宇宙,但方式和效果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 B.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们发现了在 aLIGO 两个探测器上几乎同时探 测到了一个类似于鸟鸣的频率逐渐升高的信号,信号从 35 赫兹的频率迅速升高到 250 赫兹, 然后变得混乱,整个过程持续了四分之一秒的时间,首先发现它的科学家甚至不敢相信这是 一个真正的探测信号,最终通过计算才得以证实。 C.升级之后,aLIGO 的两个探测器探测到了距离地球 13 亿光年之外的两个黑洞在合并 过程中放射出的引力波,这是在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一百年之后,人类第一次发现引 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这个发现以一系列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了《物理评论快报》(PRL)杂志 和《天文期刊》杂志上。 D.完成了全面升级重新开始工作的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比之前的精度可以高出 三倍,激光器的功率提高了十倍,抗干扰的能力也大幅增强,其灵敏度会随着调试逐渐上升, 将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达到顶峰。 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未然当已然,原文是“这个发现将以一系列论文的 形式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RL)杂志和《天文期刊》杂志上”。]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 2002 年至 2010 年九年的时间里,由美国建造的两个高精度引力波探测器没有任 何收获。这与周围环境对仪器的干扰有关,因为仪器的过分敏感,路易斯安那州的探测器经 常会受到大风的干扰,而华盛顿州的探测器则经常会受到经过的火车和周围倒下的树木所产 生的震动带来的干扰。 B.发现引力波存在为两位物理学家赢得了 1993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而这次对于引力波 的直接观测的影响和意义势必将会在天文学领域出现一个新的分支——引力波天文学。 C.科学家们计算,本次所探测的在两个黑洞合并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引力波,经过了 13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亿年之后终于传播到地球,由此证明这两个黑洞合并过程至少是在 13 亿年前进行的。 D.引力波与宇宙中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这也是引力波为什么一直没有被观测到 的重要原因之一。 D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张冠李戴,原文是“华盛顿州的探 测器经常会受到大风的干扰,而路易斯安那州的探测器则经常会受到经过的火车和周围倒下 的树木所产生的震动带来的干扰”。B 项,可能当必然,原文是“天文学也可能会出现一个 新的分支——引力波天文学”。C 项,无中生有,“两个黑洞合并过程至少是在 13 亿年前进 行的”无依据。]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引力波很少和物质起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引力波取代电磁波,用于宇宙间的长距离 传输。因此,引力波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全新的通信方式,或许未来的引力波手机甚至不需要 发射塔就可以实现全球联网。 B.引力波的发现,将为天文观测提供一种新的手段,打开观测宇宙的一扇新窗户。这 将是全新的天文学领域,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黑洞、中子星和其他难以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观 测的天体。 C.如果“暴涨”引力波被发现并得到证实,这种极其特殊的来自宇宙创生时代的引力 波可能告诉人类宇宙的更多故事,帮助我们揭开宇宙的各种谜团,甚至了解宇宙的诞生之谜 和运行机制。 D.引力波的发现,成为支持广义相对论的有力证据,使得相对论所预言的许多实验现 象已被直接验证,其中就间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作者爱因斯坦一百年之前对黑洞存在的猜 想。 D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原文第 5 段最后一句可知,该选 项曲解原意,广义相对论的作者爱因斯坦并不相信黑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