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51 KB
  • 2021-06-07 发布

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系列金脉08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含解析) (1)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 【考点掘金】 考点展示: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考点掘金: 金脉 7:小说阅读之情节构思 金脉 8: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 金脉 9: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 金脉 10:小说阅读之语言风格 金脉 11:小说阅读之感情主旨 【金脉分布】 考向 省市 17 课标 1 17 课标 3 浙 16 课标 1 16 课标 2 16 课标 3 考向 7:情节构思 √ √ √ √ √ √ 考向 8:环境描写 √ √ √ √ 考向 9:人物形象 √ √ √ √ √ 考向 10:语言风格 √ √ √ 考向 11:感情主旨 √ √ √ √ √ 【考情预测】 从今年的高考情况看,高考九套卷有四套(包括山东)考查了小说,和前几年相比,小说的考查似乎 有“退潮”之意,尤其是一直以来坚持考查小说的全国课标卷,卷二文学类“居然”考查散文。但这一变 化并不意味着小说的重要性降低,事实上,相对于散文的文本阅读难度大、命题相对范围小等特点,作为 文学类考查的重头戏,小说考查一直被广泛的重视。这一趋势不会短期内发生根本转变。 以新课标卷为例,小说的考查采取了 1+2 的模式,即一个选择题加两个主观题。不仅题目数量减少, 选择题也从五选二改为四选一,难度降低。考查重点仍然以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为主。 由此可以预知,18 年的高考,小说是仍是各省市尤其是新课标的重点,考查重点仍然是兄说的三要素, 复习时,要紧紧抓住这几个重点考向,踏实训练循序渐进,就可以在考试中从容应对,考出理想的成绩。 环境描写的考查,有的是单独出题,有的是在选择题中,无论什么形式,万变不离其宗。 【高考金脉】 真题:【2017 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 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 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 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 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 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 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 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 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 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 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 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 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 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 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 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 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 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答案】 4.B 5.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2 分)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 主题更突出。(3 分) 6.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 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B 项“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 【名师点睛】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 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结合小说主旨和艺术技巧作出准确判断。 【名师点睛】作用题采用三位一体分析法: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 6.试题分析: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本身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情 感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答题。 【名师点睛】结尾的作用,结尾的类别,读者的作用。 【掘金技巧】 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 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1)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 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 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名师挖宝】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 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 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 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 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命题指向 (1) 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 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3) 找出文中描写 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4) 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 段环境描写。 答题指要 (1) 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 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⑦象征暗示,对比烘托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2) 答题规范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3) 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 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 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 (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 展。 【小试身手】 一、【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 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 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 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 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 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 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 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 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 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 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 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 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 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 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 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 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 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 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 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 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 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 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 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 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 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 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 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 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 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 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 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答: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 进行分析。(8 分) 答: 【答案】 (1)DB(答 D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1 分)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1 分)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1 分)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 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1 分) (3) 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3 分)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3 分)(第一点必答,后面两点,任答一点即可) (4)六安爷层面(4 分):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 征;(2 分)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 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2 分) 小说主旨层面(4 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2 分)②随着传统的 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精神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2 分) 【解析】 【名师点睛】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 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结合小说主旨和艺术技巧做出准确判断。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标题含意分析题,要想答对答全,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是挖掘标题的寓意, 然后简要回答其对表现人物与主题的作用。 【名师点睛】含意题要注意象征义、比喻义、主旨义,作用题可采用三位一体分析法:人物、情节、主题 的作用。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艺术的魅力。数量词的使用能让表达更有力度,更震撼。小说较为夸张地连 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能够更好地突出百亩园对百姓的贡献,突 出六安爷对土地的不舍,也与现代工业进驻农村,田地荒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主题。 【名师点睛】综合以下三点作答:夸张的作用,反复的作用,结构的作用。 【名师点睛】从人物的角度、主旨的角度依次分析。先一分为二,再二分为四。 二、(2015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 7—11 题。(19 分)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 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 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 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 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 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 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 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 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 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 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泻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 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 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在灯下看了看, 又低头仔细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 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 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 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9)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地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 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10)“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咕。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 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 咯噔了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 人”兴师问罪的! ⑾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 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 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⑿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上,大娘一把将我拽往,“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 “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 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 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咽了。 ⒀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 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⒁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⒂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 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⒃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第(4)(5)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8.赏析第(8)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4 分) 9.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段画线句。(4 分) 10.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4 分) 11.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 45 字以内)。(4 分) 【答案】 7.C 8.答案示例: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也充分表现 出她的热心善良。 9.答案示例:通过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 心头久久萦绕,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10.答案示例:第一转变是由满怀烦恼到怀疑、动摇,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了“我”。第 二次转变是由怀疑到彻底释怀,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用善良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 11.答案示例: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浸湿的纸巾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解析】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要牢记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常见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有: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 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8.试题分析:先找到答题区间,找出描写老妇人动作的几个词语,“扯、抓、跨”等,再分析作用,主要 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考虑。 【名师点睛】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通过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为 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正是在言行中站立起来的。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能突出人物特点 或者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本题中这几个动词,干脆有力,表现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再 结合前文她正在和面做饭,却能主动帮助“我”,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体会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蹒跚”,联系上下文具体语 境,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思想感情角度分析作答,注意结合表现手法。 【名师点睛】赏析语句,一般要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声音被托起”是比拟手法,“在空 荡荡的小街上蹒跚”把听觉写成了能看见的视觉,是通感的手法,“蹒跚”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 摇摆的样子,与“苍老”相照应,正是这一苍老而善良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先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总结概括,注意结合心理描 写的句子。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第一次转变是在第 10.11 段,注意关键词的提示,“我 心里咯噔了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 第二次转变是在第 15 段,“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 和满腹怒气的心思”,根据这些语句可概括出“我”心理转变的过程,原因结合老妇人的言行对我的 影响分析即可。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和探究写作意图及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续写结尾一定要在充分 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注意原文的提示,“我”在寻人过程中的有两次心理转变, 由满怀烦恼到怀疑、动摇,到彻底释怀,。在此基础上合理想象即可。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和探究写作意图及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本题要求给文章续写结尾, 必须尊重原作,合理想象。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善于捕捉文章的暗示性信息,认真揣测作者的 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语言上要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 【掘金实战】 一、【2017 届山东烟台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什么不种点东西 袁省梅 哎,大哥,那些东西,卖不? 我蹲在地边,正抓着小锄头乱锄时,抬头看见那人骑在三轮车上,黑红的糙脸泛着油光,在栏杆外朝 我笑。他的下巴点着北墙角下的一堆饮料桶啤酒瓶,说,卖不?三轮车上的音响咕咚咕咚,山呼海啸,简直 要淹没了我。我说,什么?我觉得我的声音是从海底浮上来的,虚弱又无力。 他嘣地跳下来,手里扯着个编织袋,径直走进院子,走到那堆垃圾前,说清理了吧?这么好的院子,大 哥,堆这东西,碍眼。 挺会说话。会说话,就能让人开心。我媳妇说的。我媳妇喜欢会说话的人,我却偏偏嘴笨得要死。我 说,好吧。 我靠在香椿树上,看着他数完啤酒瓶,在地上记下一个数字。数完饮料桶,在地上又记下一个数。他 说,各是各的价,做事不能含糊,我就见不得眉眼不分头脑不清的人,你跟他说什么呢?他看我一眼,说, 你那是香椿树吧,我家院子也有一棵,比你这棵要大,春天能掰不少椿茅,切碎了,腌着,啥时候想吃了, 炒鸡蛋,凉拌,多放点油和辣椒,能多吃一个馒头。我去的地方多了。哪个地方的饭菜也没咱这香椿炒鸡 蛋好吃。 我扭头看着头顶的香椿树叶,阳光抚在树叶上,风从树叶上滑过。我第一次发现香椿树叶的嫩芽是淡 淡的紫红色。 尤其这嫩茅,紫红色时最好吃,一旦绿了,就有点老了。他说,香椿的香味很特别,一定要细细品, 才能觉出香味来。世界上好多事都是一样的,得去品,幸福要品,苦难也要品。你相信不大哥,苦难也得 品,品着品着就觉出苦难的滋味也很特别。他小心地绕过地上的数字,从三轮车上取来一杆秤,把捆好的 纸箱子钩在秤钩上,叫我看秤。我懒得动,离开香椿树。坐在台阶上,说,你拿走吧,别秤了。他不同意, 一手提着秤绳儿,一手把黑的秤砣在秤杆上挪,说,我不是捡垃圾的,我不做那事,我收废品。废品不是 垃圾。 三轮车上的音响还在咕咚咕咚。我说你能不能把车上的音响关小点儿。他嘿嘿笑笑,把音响关了。一 时间,全世界好像都安静了下来。①阳光煦暖,明亮。风儿柔和,绸子般轻轻飘。是三月还是四月了? 都四月了,清明都过了,你这园子咋还荒着?他把废品袋子嗵地扔到车上,说,你不该让园子荒了,眼 里有风景,做梦也会笑出声。他捡起我扔在地上的小锄头,说,这么好的园子,荒着,多可惜。 种什么呢?我不知道种什么。我从来没有种过庄稼。是我媳妇说喜欢带园子的房子,我才在城郊买了这 处房子。媳妇说,在院子里种点花种点瓜,夏天坐在瓜棚下,摇着蒲扇,看着蜜蜂蝴蝶飞来飞去,嘤嘤嗡 嗡,多好。可我哪里知道我搬来了,她却走了。 你的园子你说了算,黄瓜南瓜豆角芝麻玉米红薯,你喜欢什么就种什么,种什么也不能叫地荒着。他 蹲在地里,用那把生锈的小锄头一下一下地啃着硬的土。他说,要是我,就种豆角南瓜,我喜欢黄色的南 瓜花,一开,就忽闪忽闪的,我媳妇喜欢豆角花儿,说豆角花儿碎,紫不丢丢的,一开一串一开一串。她 说等攒够盖房子的钱了,就回老家去。 小的锄头在他手里舞弄得有力。太阳下,一股酸酸的腥味在园子绕开了。一会儿,我的小园子就翻了 个遍。他抹把头上的汗,给我要种子。他说,随便什么种子都行,最好是菜种子,以前在老家,我就种菜, 西红柿茄子辣椒,长得可好。我那地好,我也舍得出力。光有蛮力也不行,你知道,干啥都得会管理。 我一下拿出好几包种子,有蔬菜也有花卉。本来是准备跟媳妇一起种的。我种花,你点豆;我浇水, 你锄地……媳妇说。多好的田园生活。可她看到这所园子时又说,你把钱都买了房子,生意不做了?我一直 不知道她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 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对吧大哥?他点着种子,扭头对我说,可你有了这么个园子,你就得给它种花种 菜。别嫌麻烦,生活就是这样,拥有了,就得管好。 种完了地,我把家里的废纸箱子旧报纸旧书本,呼啦啦翻腾出一大堆。我说,这个都给你。 他笑了,说你咋给屋子堆这么多废品?人活着得学会清理,像这园子,勤清理杂草害虫,莱才能长好。 他手上抓着大秤,黑铁的秤砣在秤杆上晃来晃去,总想要哧溜砸下来的样子。我不由得退后几步。 三轮车咕咚咕咚要开走时,他突然想起什么,甩甩手,从怀里掏出一张纸片,给你,大哥,上面有我 的电话,饮料罐别人收两毛,我收三毛,谁也管不了我。他吸了一口烟,好像号令三军的大人物一样,眯 着眼说,很多人跟我有联系,他们家有了废品就给我电话。家里不要堆废品。②眼里全是废品,心就要长 草。他又回头对我说,记得浇水,不要让园子荒着。 我捏着他的名片,看到那上面的名字:吴飞龙。名字下有一行小字:飞龙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把废物交给我,我还你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好大的口气。我想笑,眼却湿了。 19.阅读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回答问题。 (1)请简要分析①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2)请简要赏析②处语句。 20.小说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说“我想笑,眼却湿了”? 21.请简要概括主人公吴飞龙的形象特点。 2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9.(1)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理,春天的和暖、明朗和风的轻柔暗示了“我”因音响关停和吴飞龙的开 导而感到心情舒畅、愉快。 (2)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指出人如果用消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人生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20.“想笑”是因为吴飞龙的职业和外在形象与名片上夸张的用语形成较大的反差,有点可笑; “眼却湿 了”是因为被吴飞龙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深深打动、感染。 21.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做事认真,严谨条理;善良勤快,乐于助人;明晓事理,善于沟通;富有生活 智慧,善于经营人生。 22.(1)明线是吴飞龙收购废品,帮“我”开荒种菜,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开导我。暗线是我为媳妇放弃生 意、回归田园,但媳妇离“我”而去。 (2)①暗线补充衬托明线,暗线中的“媳妇”与明线中的吴飞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主人公的积极形象, 深化了小说主题。②明暗线交织,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合理,使小说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解析】 19.试题分析:答出景物描写的作用,赏析句子注意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 合文章的内容分析艺术效果。 点睛:赏析语句实际就是分析语句的含义和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含义注意是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手法 除一般的手法对比、衬托、抑扬等表现手法和基本的修辞之外还要注意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 正侧面描写的结合,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层面注意是次要人物和环境的烘托 渲染等,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此题比喻的修辞和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角度进行赏析。 22.试题分析:答出明线是吴飞龙收购废品,帮“我”开荒种菜,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开导我。暗线是我为 媳妇放弃生意、回归田园,但媳妇离“我”而去。然后从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作用。 二、【2014 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8 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 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 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 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 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 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 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 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 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 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 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 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 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 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 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 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靜。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 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 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答〉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 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 —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 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宜传、发现、挖 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靜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 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 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⒀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 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 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 达教授。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刪改) 14.怎样理解文中“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 去当皮匠”这句话的含意?(2 分) 【答案】(1)陈皮匠聪明灵巧有文化,志向却与众不同; (2)古城人不理解陈皮匠的选择。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深奥,只消透过表面意思把话里的话解读出了就行 了。一是陈皮匠是灵巧的老高中生,有文化;二是人们认为这样有文化的人不应该从事皮匠这样的低 贱行业,对皮匠的职业选择不理解。 15.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 分) 【答案】 (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蘊。 (2)为陈皮旺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这是一篇小说,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第 一个问,根据第②段文本的表述,“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即“具有传统文明的古奥”。“化石一样的小 城里”充满了唐宋、明清气息,“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都表面古城的历史悠久,有丰厚的历史 文化底蕴。第二问,围绕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来回答。这些传统文化与丰厚底蕴,正是陈皮匠成长的 文化土壤,这也为后文描写这个与众不同的皮匠作了铺垫。 16.陈皮匠的藏书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本予以说明。(4 分) 【答案】(1)内容与古城文化、家族历史紧密相关,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充史志》《保宁府志》《重 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等。 (2)数量多:陈皮匠用大半生的时间收集老书,教授及其助手在书房忙活六小时时,陈皮匠用十多天才把 书整理完。 (3) 具有研究价值: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解析】 17.陈皮匠为什么要把自己费了不少心血得来的藏书送给牟汉达教授?(5 分) 【答案】(1) 陈皮匠藏书不只是爱好,其心愿更是在于彰显古城的文化底蕴和家族的历史荣光; (2) 他并非专家,难以深究藏书的学术价值和丰厚内涵; (3) 他认真阅读了牟教授的论文和相关评论,认定牟教授是能进一步挖掘藏书价值的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人物行为及其蕴含的意义。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分析人物行动描写所表现 的含意。皮匠赠送藏书的行为,简单理解就是宝马赠英雄,皮匠虽然在古城人看了有文化,但毕竟他 只是一个收藏者,而不是研究者。牟汉达教授的研究成果引起的轰动效应足以是皮匠认为,要让他收 藏的书籍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送给牟汉达教授。 18.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 探讨。(7 分) 【答案】(1)评价:①作品表现了陈皮匠面对商机冲击时恬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他在 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无奈,显示了守护者的孤独; ②其他古城人更多关注的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 带来的商业价值,这种对待古文化遗产的态度有失偏颇。 (2)探讨:肯定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批判将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社会现象,表达对时下强烈功利 化的社会现象的忧虑。 【解析】 三、(201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峡 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 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 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 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 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 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 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 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 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 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 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 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 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 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 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 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 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 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 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 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 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角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 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 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 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 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 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答案】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B.D 不给分。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B 项说“呆”是肥汉的性格明显错的,“呆”只是他当时的表情。D 项未涉及这篇小说内容的分 析概括,文章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对比衬托。A 项说对四脚蛇的描写是 以动衬静是错的,文中描写四脚蛇时极力表现它的“静”,一动也不动。 (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 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互 相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解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渲染气氛,给人物活动提供场景;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本题 从”三次写鹰来分析写作意图,第一句出现在峡谷环境描写中,因此是渲染气氛,描写人物活动场景; 第二句在骑手出现之前,用来推动情节发展;第三句明显是拿天上的鹰和地上的骑手作对比,突出人 物形象。 (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 分) 【答案】①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和美。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 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 犷而有野性。 【解析】此题为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分别从外貌、行为来描写骑手,因此应该分析人物外形和举止 方面的特点,进而概括其性格特点。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 的看法。(8 分) 【答案】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 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 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 物有机结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 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 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