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72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期中测评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5 题。
材料一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还存在同一字的繁简不
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
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
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
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当然,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
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
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
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
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
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摘编自张志和《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
材料二 中国书法作为象形文字的艺术表现,看似孤立于世界文字之林,其实在很多方面
有着与世界文化和现代文化接轨的基础。
第一,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的孤独性,反激出它交流世界、融入世界的内在要求。
方块字是一种倾向于视觉艺术的直接符号,它以直观视像为基础,将表形、表音、表意三者
融为一体。中国古代的文言书写将语言文学化,而产生有别于口语的书面美文——文言文。由
口语到书面语言,是中国人梳理、深化、拓展自己思考的重要途径。中国人习惯在书写中思考,
书写就是思考。这使中国书写植入人文思想的深处,成为民族思维的重要表征。中国书法艺术
更是将文字的书写由符号表达提升为艺术创作,在文辞美的基础上,追求结构、线条、水墨等造
型美,双向同步地在文辞美、造型美中倾诉书者的内心世界。这使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倾向于
“文”(人文,包括悟道、思玄、文学、纹饰即美术),倾向于直观和直接感悟。在世界文字之林中,
中国文字和书法显得多少有点孤独,却有一种孤独之美,这种表意文字导致中国人形象、悟象、
灵象思维的发达,并构成了整个思维的东方色彩。
拼音文字则更倾向于听觉,这使西方社会更看重听觉艺术,如音乐。文字和口语的同音,使两
者难以分离,难以像我们那样产生与生活口语相分离的、只用于书写的书面语言或文言文。由
于它不表形只表音,由表音到表意便需要经过翻译、分析,是一种间接的转译符号。这使得使用
拼音文字的民族,分析的、逻辑的、实证的思维更为发达。
今天,世界文化已经由早期的隔离发展阶段、中期的竞争发展阶段,进入当代的综合发展阶
段。世界和中国,都有强烈的双向交流需求,都希望在交流中互适互惠。这种愿望,不只表现在世
界市场和社会一体化进程所激发的人才、知识、经济和资本的交流共进,更表现在文化和思维
对交流共进的迫切渴望。外语学习的普及是怎样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一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
行为方式,不是有目共睹吗?同样,随着世界正在出现的学习中文和中国书法初热期的持续,中国
文字思维将会怎样地滋养和影响人类,也完全可以预期。
第二,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的变异性,在世界华语地区和一些周边国家扩散出两个泛汉语、
泛汉文、泛书法圈,为中国文字和书法走向世界架了桥,提供了经验。
由上亿人构成的世界华人和华裔的汉语社区,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向世界播扬的桥头堡,是
早就存在了几百年,而且早就融入了当地社会和文化场的“孔子学院”。华人华裔圈的汉语、汉
- 2 -
文和汉字书法,为了适应各自的文化环境,都程度不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了的汉文、汉语和汉字
书法,形成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走向世界的第一个泛汉语、泛书法圈。
另外,在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内,汉字及其书写曾经是东亚地区的国际通用文字。在东亚汉
文化圈内,汉字和记录日本语、朝鲜语、越南语、苗、壮、瑶、侗语的准汉字和非汉字,以及契
丹文、女真文、西夏文、方块苗字、方块布依字和越南喃字、日本假名、朝鲜谚文等 20 多个
借源汉字创造出来的多民族文字,形成了“一文多语”“一母多文”的文字传播圈。在这个传播圈
内,中国书法艺术一直程度不同的以变异形态存在着、发展着。有功能变异、形符变异、体式
变异;有的照搬,有的假借,有的转注仿制,有的变异改创。其中日本、韩国、新加坡保存得较好,
中国书法在那里至今仍极有活力。这种以汉语、汉文为基础、为核心的“一文多语”文化圈,是
汉文、汉语和汉字书法走向世界的第二个泛汉语、泛书法圈。
(摘编自肖云儒《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有删改)
材料三 近代以降,特别是进入当下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中国书法受社会大变革、技术
大发展、知识大爆炸、风尚大迁移的深刻影响,发展业绩显著,但发展瓶颈也明显,挑战与机遇同
在。西学的进入,书写工具的变化,一度文化无用论特别是国学无用论、传统文化无用论及浮华、
浮躁、肤浅学风、书风的盛行,商品化和市场机制的风行,加之对中国书法中以文人书法为主体
的文化书法这一主线疏于研究、认知缺失,所有这些,都在影响和冲击着当代和当下书法发展。
有时、有些是至为深刻的。而后者格外突出,因而也格外重要。其重要性在于,中国书法已经成
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的、优秀的符号,成为提升中国国民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四
个全面”的重要抓手,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成为中华文
化“走出去”、发展和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和内容。因此,文化书法的复兴,就成
为书法界、文化界不得不直面的时代课题。
(摘编自孙月沐《中国文化书法的复兴之价值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汉字在其产生之初在结构、笔画等方面已具有书法的某些特点,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
和精神。
B.汉字属于方块字,融形、音、意为一体,便于在书写中思考,使得中国人在形象、悟象、灵象思
维上特别发达。
C.拼音文字不表形只表音,转换为汉字时需要翻译、分析,这使得西方民族在分析、逻辑、实证
思维上更为发达。
D.当今社会,中国书法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商品化和市场机制风行给书法发展带来
前所未有的冲击。
答案 B
解析 A 项,汉字在其产生之初尚未融入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C 项,原文只是说“由表音到
表意便需要经过翻译、分析”,而并未特指“转换为汉字”;D 项,“尤其是商品化和市场机制风行给
书法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原文不符,原文所指格外突出的是“对中国书法中以文人书法
为主体的文化书法这一主线的疏于研究、认知缺失”。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硬笔书法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反映了其气
质、学识和修养。
B.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所以能够名满天下、传诵至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他的绝妙的
书法艺术。
C.中国的汉字、汉语和书法艺术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今社会,都在向世界各地传播着,且有了
程度不同的变异。
- 3 -
D.学习中文和中国书法的热潮在很多国家正在兴起,由汉字所形成的具有东方色彩的思维将会
在世界上产生影响。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一可知,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是“用毛笔书写的”。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
自身的发展面貌。
B.让汉字走向世界,让世界接受汉字思维。
C.书家对自己创作的定位,对作品结体关系、气韵脉势的把握,常常考验他“简易”事物的能力。
D.当下汉字书写键盘化和网络语言对白话文规范化的严重冲击,让人不能不为书法的未来担
忧。
答案 B
解析 A 项与材料一的观点相符;C 项谈的是书法作品的创作;D 项与材料三的观点相符。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参考答案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观点明确。②采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结构清晰。③综合运用
了多种论证手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效果显著。④论证语言准确严密,有说服力。
5.对于中国书法未来的发展,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参考答案①由于汉字音形意结合的特殊性,中国书法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②随
着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中国书法将会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③由于受到新媒
体出现、书写工具变化、商品经济盛行等因素影响,中国书法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阻力重
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6~9 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 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
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
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
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 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
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
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
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
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
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
- 4 -
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
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
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
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
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
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
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
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
位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
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 年 4 月 4 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
庭。1923 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 年 8 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
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 年 4 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
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
新中国成立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
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
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 1928 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
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
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 1952 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
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
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
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
有深埋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
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
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
(文章有删改)
6.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
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突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
奉献牺牲的高洁品德。
C.“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曾志大公无私。
- 5 -
D.“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下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作者对井冈山
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答案 D
解析 D 项,“前后矛盾”“表现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错,前文的“命”是说自己没有打
算到井冈山,结果因为学习却来了井冈山,命中注定与井冈山有缘;而文末说“不是宿命,而是必
须”,是因为这次井冈山之行有很多感悟,井冈山对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多启迪。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也没有纠结心理。
7.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
义,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两个方面表现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
撼。
C.“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
故里。
D.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独到的
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答案 C
解析 C 项,“魂归故里”错,是革命老人曾志“魂归井冈”。
8.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4 分)
参考答案①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
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②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
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
9.“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6 分)
参考答案①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
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②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意志坚定、不
畏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③作者的井冈山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
礼,30 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0~14 题。
燕太子丹见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
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
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
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
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
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
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
曰:“谨奉教。”
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毋言者,
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
- 6 -
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
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
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
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
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
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
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
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
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答案 C
解析“亡秦之燕”是逃离秦国来到燕国,“之”是动词,意思是“到”,到的地方是“燕国”,即“燕”做“之”
的宾语,故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A 项。“容”的主语是“太子”,所以二者不能断开,排除 B 项。“寒心”
是一个双音节词语,不能在中间分开,且“当”的宾语是“饿虎之蹊”,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D 项。“又”表示列举另外的情况,宜在句首。故选 C 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的老师,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
国家。
B.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座席(古人席地而坐)而
伏于地。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
礼。
D.孤,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也用于一方之长
的称谓。
答案 D
解析“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错误,“伯”不是谦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丹请教鞫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鞫武以为是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
军。
C.太子丹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
死。
D.对于太子丹的建议,荆轲一开始没同意,太子丹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
辞,荆轲这才答应了。
答案 B
解析“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错误,文中所说的“灭口”是指采取某种措施,避免给人以口实,
选项曲解实词意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 7 -
(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参考答案(1)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庆幸的是我要好的朋友
荆轲,可以为您所用。
(2)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露出去了。
14.太子丹想让荆轲实现的计划具体是什么样的?请结合文本分析。(3 分)
参考答案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劫持秦王。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
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如果不行,就趁势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
出现了大乱,君臣会互相猜疑。可以凭借这样的机会,使得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
参考译文燕太子丹见秦国将要灭了六国,军队已经到达易水,担心燕国的国祸将要到来。太
子丹(认为这是个祸患)为此担忧。
樊将军从秦国逃离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燕太子丹的太傅鞫武进谏说:“不可以。那秦王
很残暴,对燕国积存了很深的仇恨,这足以令人寒心,又何况听说樊将军在这里呢!这就好比把肉
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一定挽救不了灾祸。我希望太子您赶快派樊将军去匈奴,以便消除秦国
进攻燕的借口。”太子丹说:“樊将军在天下已经是穷途末路,投奔于我,我总不能因为迫于强暴的
秦国,而抛弃我可怜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这本来该在我生命结束的时候(才不能保护樊将
军)。希望您再考虑一下这件事。”鞫武说:“燕国有一位叫田光的先生,可以和他商量一下。”
太子丹跪着上前迎接田光,向后倒着走为田光引路。田先生坐好以后,太子丹看看左右没人,
便离开座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关心一下这件事。”田光说:“现在太子您听到的
是我精力旺盛时的情况,可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
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庆幸的是我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太子丹说:“希望通过
先生实现与荆轲结识的愿望,可以吗?”田光说:“好吧。”太子丹送田光到门口,说:“我告诉您的,先
生所说的,都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了。”田光俯下身子笑了笑。
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说:“我和您关系很好,这在燕国是无人不知的。我向太子推荐了
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愿接受您的教导。”
田光说:“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露。”于是
田光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丹听了,跪下拜了两次,又跪着往前行,泪流满
面,过了一会儿才说:“我之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通过他来实现一个伟大事业的计
划。现在田先生死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丹离开座席,叩头至地说:“田先
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里,我希望(向您)说出我的想法,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
人的原因啊。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那些厚
重的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
了;如果不行,就趁势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这样,君
臣会互相猜疑。以此离间(秦国君臣之间的信任关系),诸侯能够再次合纵,实现打败秦国的愿望
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交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
事。”过了好一会,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学低下,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丹上前叩
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于是太子丹尊奉荆轲为上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 15~16 题。
后庭花·怀古
吕止庵
其 一
孤身万里游,寸心千古愁。霜落吴江冷,云高楚甸秋。认归舟。风帆无数,斜阳独倚楼。
- 8 -
其 二
故园天一方,高城泪数行。芳草迷鹦鹉,晴川隔汉阳。暮山长。烟波江上,愁人几断肠。
15.下列对这两首散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首元曲从吴江、白云写到斜阳下孤独的楼台,借助深秋之景渲染了羁旅愁情。
B.从“芳草”“晴川”“烟波”等词语来看,第二首化用了崔颢《黄鹤楼》的诗句。
C.两首元曲虽名为“怀古”,但不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那样有明确的感怀对象。
D.两首元曲都营造了深邃旷远的意境,都抒发了孤独无依、欲归不得的乡思客愁。
答案 A
解析 A 项有误,“孤独的楼台”曲解原意,“独”修饰的是倚楼看景的作者。
16.第一首元曲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请联系作品具体赏析。(6 分)
参考答案①“孤身”与“万里”,“寸心”与“千古”,“风帆无数”与“独倚楼”,都形成了形象鲜明的对比
映衬关系;②突出表现了作者面对苍茫天地、悠远历史和纷纭世态的心境;③抒发了作者远离家
乡、愁绪万千、孤独难耐的悲凉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在《离骚》中通过描写自己加高帽子、延长衣带的奇特行为,来表达坚守高洁品行决心
的两句是“ , ”。
(2)《蜀相》中,杜甫的“ , ”用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诸
葛亮一生的功绩和德才,感人至深。
(3)《扬州慢》中“ ”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景况,“ ”
实写词人眼前扬州的凄凉景象。
参考答案(1)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2)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3)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8~20 题。
陶渊明有一张无弦琴,他并不会弹琴,但是他每每 的时候就会去弹弹琴。没有
琴弦,有什么可弹的,可是他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很多东西不需要太过
于追究,不会弹奏又何妨,只要那个特定的时刻心中有那样一份情怀就好了,所以陶渊明不
于现实的田园,通过“得意忘言”的途径, 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和心灵的丰盈。在陶渊
明那里,因为有了一双慧眼,一双意趣盎然的眼睛,所以他能够获得审美的至高境界
( )生活中的平凡之物( )平凡之事皆是风景。陶渊明给我们的启示在
于,一处风景能否驻进你的心灵,关键看你心中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和它是不是高山大河。生
活的忙乱需要躲避,心灵的拥挤滞塞也需要疏通,心眼足够大,智慧才会更多吧。当一个人心里诗
意盎然,志趣高妙的时候,他的风景就会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意兴盎然 沉迷 获得 不胜枚举
B.意兴阑珊 沉迷 达到 比比皆是
C.意兴阑珊 拘泥 达到 不胜枚举
D.意兴盎然 拘泥 获得 比比皆是
答案 D
解析意兴盎然: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意兴阑珊:兴致将近。沉迷:深深地沉溺某事物。拘泥:固
执,不知变通。达到:到(多用于抽象事物或程度)。获得:取得,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不胜枚举:
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比比皆是:到处都是。根据语境选 D 项。
- 9 -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不仅要看它是不是高山大河,更要看你心中是否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
B.不仅要看你心中是否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更要看它是不是高山大河。
C.关键看你心中是否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和它是不是高山大河。
D.关键看它是不是高山大河和你是否心中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
答案 A
解析原句存在两面对一面和语序不当两类语病。
20.在原文括号处依次填入的标点,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A.”! —— ,
B.!” : 、
C.”! : 、
D.!” —— ,
答案 B
解析第一处,叹号必须放入引号之内,表示这是陶渊明诗中的感叹,而非本文作者的感叹;第二处,
对“审美的至高境界”的解释是一个较长的判断式表述,使用冒号更好;第三处,较短的名词性短
语之间应该用顿号。
21.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社会公信力”。(不超过 50 字)(6 分)
“民无信不立”,国家机关或社会公共服务部门也应如此。国家机关或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在
处理公务中必须能够妥善解决问题,考虑其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与公益性,考虑公民的
心理因素和利益需求,以及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自己的一切行为必须让民众认同,让民众
信任,让民众满意。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把增强政府公信力作为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社会公信力是
。
参考答案国家机关或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在处理公务中所具备的为社会公众所认同和信任的影
响能力
2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5 分)
①2019 年 4 月 10 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科研人员联合发布首张人类历史上黑洞照片。
②黑洞照片是由“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组织实施获得的。③该张黑洞照片,人类第一次看
见了位于星系中心的引力怪兽。④这个黑洞距地球约 5500 万光年左右,其质量为太阳的 65 亿
倍。⑤看见黑洞不仅再次证明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⑥也为将来揭开与黑洞有关的种种谜
底奠定了基础。⑦一张看似简单的黑洞照片,其背后凝聚了科学家们多年的心血。⑧从数据分
析到设备建造,再到最终的成图,⑨耗费了全球 200 多位科学家近两年的时间。
参考答案①“首张”放在“黑洞照片”前;③“人类”前加“使”;④“约”“左右”保留一个;⑧“从数据分
析到设备建造”应改为“从设备建造到数据分析”。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有一位中国老师带领学生合唱团赴英国莱高伦参加第 56 届国际音乐节比赛,参赛队都有
很强的实力,但只有前三名才能获奖。比赛结束,中国队获得第三名,但学生们很失落哭成一片。
而获得第九名的意大利队却在狂欢、祝贺,因为他们感觉今天在台上的演出没有出任何差错,大
家的表现都很出色。没获奖的团队在狂欢,而获奖的团队却沉浸在痛苦之中。
- 10 -
此事引发我校学生对“过程和结果哪个更重要”“该不该以成败论英雄”的思考,请就其中一个辩
题,选择正、反一方写一篇论辩陈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立意①肯定意大利队悦纳自我、知足常乐、活出自我、享受过程的人生姿态;②反思中国
人的“第一”情结、功利心态;③可以肯定中国人的取胜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④可以肯定双方
都有可取之处,也可以指出双方均有不足。
相关文档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第四2021-06-0710页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第四2021-06-066页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第一2021-06-067页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后习题:期末2021-06-0511页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第一2021-06-048页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第一2021-06-046页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第三2021-06-036页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第三2021-06-037页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第三2021-06-037页
- 数学计划总结之初二数学期中测评质2021-04-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