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三练案一理解现代诗歌的内容与情感含解析 人教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练案一 理解现代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题。(16分)‎ 风  景 ‎ 辛 迪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一九四八年夏 在沪杭道中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本诗第一、二句交代了看“风景”的地点,指出看到的都是“社会问题”,与最后一句中“不是风景”相呼应。‎ B.三、四两句阐明了社会问题的具体内涵,即人民生活困苦。“终点”即“田间的坟”。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死难料。‎ C.七、八两句“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表明这种社会问题普遍存在,而“却是一般的暗淡”,语意陡转,说明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 D.对连年战乱带来的灾难,作者有感而发,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穷兵黩武的反动政府的痛恨。‎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把铁轨比喻为中国的肋骨,形容得何其瘦骨嶙峋,简直令人感到心痛。而社会问题像一节节的列车,又何其多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 9 -‎ B.“比邻而居的茅屋和田野间的坟”,这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象,此处将茅屋和坟这两个意象组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写出了诗人的思考:生与死的距离近得出奇,中国人竟是如此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C.“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在对称的两句中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对比。‎ D.“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瘦”字的重复使用,着重比较出瘦的程度,与首句的“肋骨”遥相呼应,由此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都是病,不是风景!”‎ ‎3.诗歌最后一句使用标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4分)‎ ‎4.诗歌取名为“风景”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诗分析说明。(6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8题。(16分)‎ 死  水 ‎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 9 -‎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中,“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了“罗绮”和“云霞”,“绝望的死水”成了“绿酒”。诗人以美写丑,揭露了旧中国的肮脏,表达了尖锐的讽刺。‎ B.“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写死水发酵时的情景:死水如酒,臭气熏天;泡沫如珠,乱蚊成群。‎ C.作者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 D.全诗对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用字富有色彩感,尽管写的是丑恶,却也艳丽鲜明,更反衬出诗中有意造出的病态美在否定现实中的力度和深度。‎ B.这是格律体新诗的代表作。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一、二、四句押韵,每节一韵,节奏和谐,动听入耳。‎ C.全诗始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终于“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问而不答,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 9 -‎ D.诗人以一沟绝望的死水比喻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7.如何理解这首诗第五节所表达的感情?(4分)‎ ‎8.《死水》一诗,充分体现了闻一多诗歌的“三美”主张,请就诗中的“绘画美”做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12题。(16分)‎ 浮  云[注]‎ ‎ [俄国]莱蒙托夫 天空的浮云哦,永恒的流浪汉!‎ 恰似一串珍珠项链在碧原上飘荡,‎ 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 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 是谁把你们驱赶?难道是命运的决断?‎ 是出于私下的忌妒,还是公开的怨望?‎ 是因为你们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 还是因为朋友们用心狠毒的诽谤?‎ 不,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 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什么叫忧伤?‎ 你们永远冷漠无情,永远自由自在,‎ - 9 -‎ 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 注这首诗创作于1840年5月初,即诗人第二次被流放去高加索的前夕。‎ ‎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珍珠项链”“碧原”形象地描绘了在夕阳的金黄色光辉照射下碧空彩云的画面,美丽的景色排遣了诗人胸中的愁闷。‎ B.诗人在北国前加上“可爱的”的修饰语,以表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亲人和朋友的怀念。‎ C.“是谁把你们驱赶?”这种设问具有双关的含义,既指风儿把浮云驱赶,又指沙皇将诗人流放。‎ D.诗的最后通过替云回答,使云回复到自然状态,刻画了云的冷漠无情,从而烘托出诗人热爱祖国、渴望自由的感情。‎ ‎1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抓住浮云与诗人身世中某些共同的和不同的特征,用正比和反衬的手法,寄寓了自己不幸的遭遇,抒发了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情怀。‎ B.“浮云”本来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诗人在这里用呼告的手法,把“云”人格化了。移动中的“浮云”尚有自己的自由,可“我”却是没有自由的“流放犯”,通过对浮云的向往反衬出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C.全诗没有正面抒发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感情,甚至不正面谈诗人自己,只是用大量笔墨来描绘浮云的冷漠,可字里行间却处处有诗人的存在,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D.全诗三节十二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既描绘了浮云的形象,又叙述了诗人的身世,两者结合得非常巧妙;加之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诗的主题十分鲜明,形象极为生动。‎ ‎11.在诗中作者连续五次发问,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4分)‎ ‎12.在这首诗中作者认为浮云和自己的命运有何差别?(6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6题。(16分)‎ 半 棵 树 ‎ 牛 汉 - 9 -‎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 - 9 -‎ ‎1972年 咸宁 ‎13.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所见到的被雷电劈掉了一半的“半棵树”的形象,“半棵树”生长在荒凉的山丘上,面对风暴傲然侧身挺立,遭雷电打击依然坚强高大。‎ B.诗的第一节直接描写了“半棵树”恶劣的生存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半棵树”的怜悯和同情。‎ C.第四节用特写的镜头,交代树遭摧残、迫害的结果,表现了“半棵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 D.诗的第六、七节,说明了半棵树惨遭雷劈的原因,正是因为直和高,它才会被雷电如此摧残。‎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半棵树”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 B.第二节中“像一个人”侧着身子挺立着,架通了“象”与“意”的桥梁,引领读者去捕捉更深的含义。‎ C.第四节运用议论的手法来充实“半棵树”的形象内涵,第五节以描写的方式来升华半棵树的人格化魅力,凸现其精神。‎ D.整首诗语句看似平静,实则沉郁顿挫,如急湍冲撞涧石,似猛浪怒拍礁岩,又像悬瀑飞击峭崖,气势雄浑,激荡人心。‎ ‎15.这首诗为什么用“半棵树”作为题目?谈谈你的理解。(4分)‎ ‎16.“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6分)‎ 练案一 理解现代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1.C C项,无中生有,“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诗中没有依据。“却是一般的黯淡”说的是社会问题同样存在,揭示出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并不能反映出“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 ‎2.B B项,“比邻而居的茅屋和田野间的坟”,这一景象是写实的,不是诗人想象中的。‎ ‎3‎ - 9 -‎ ‎.全诗在末句才使用标点——逗号和惊叹号,这不仅明确点出本诗的主旨,而且直指题目,原来全篇做的是反题文章。‎ ‎4.参考答案 ①题目与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②具有讽刺意味。③充分表达诗人内心的愤懑与痛苦,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解析 从全诗内容来看,诗歌写的是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所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病”,从手法上来看,题目与诗歌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具有明显的讽刺意味;从主题表达上来看,诗人回到祖国本想看到风景,但看到的是中国的社会问题,而且还很多,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愤懑与痛苦,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5.C “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一句不符合文意,那两句诗既包含着诗人对旧中国的绝望,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人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6.B “一、二、四句押韵”有误,从诗中看,每节的第一句均不押韵,仅有二、四句押韵。‎ ‎7.“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的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愤激之情。‎ ‎8.这首诗本来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但所用的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这里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罗绮”,有鲜艳照人的“云霞”。这些艳丽的色彩显示出的是油画般的“绘画美”。‎ ‎9.A 感情色彩错误,诗人的愁闷并未被排遣,景色也不是美丽的,而是“如同一群流放犯”。‎ ‎10.B 从“冷漠无情”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并不向往浮云。‎ ‎11.诗人连续提出五个联系自己命运遭际的诘问,从中透露出诗人所蒙受的种种苦难,由自己推及浮云,却发现浮云的漂泊是因为荒芜的田地使它们感到厌倦。诗歌写到这里,感情起了变化。‎ ‎12.浮云是自由的,但这自由如同流放一样毫无价值和意义。它们冷漠无情,不知道激情,不知道忧伤,哪里会有如诗人一样的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呢?更谈不上因此而招致被流放。‎ ‎13.B B项,“怜悯”和“同情”不对,诗歌表达的是对在厄运面前坚强不屈的人的敬仰与赞美之情。‎ ‎14.C 对表达方式的理解错误。应为“第四节运用描写的手法来充实‘半棵树’的形象内涵,第五节以议论的方式来升华半棵树的人格化魅力”。‎ ‎15.以“半棵树”为题目,给读者一种残缺感,一种与通常生活经验中的作为完整形象的“一棵树”相背离的陌生感,一种视觉的冲击力。是什么力量使它变成“半棵树”?标题中预设了一个悬念。‎ - 9 -‎ ‎16.诗句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半棵树的形象:被雷电劈掉了半边,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残损的身躯依然挺立,“春天来到的时候”,依然“长满了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朝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诗句不动声色地表现出半棵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读之让人唏嘘动容。‎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