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50 KB
  • 2021-06-07 发布

四川省绵阳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4月线上学习评估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绵阳市2017级线上学习质量评估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在中国,从先秦到今天史学一直连绵不断。为什么史学能够存在几千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不断创新的。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勒高夫在谈到当时热议的“史学危机”问题时指出,“我们希望继续存在和发展,静止等于死亡”。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史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我们可以看到,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国际史坛上“新史学”运动连绵不断。从19世纪中后期德国历史学家兰克提出的“科学化历史”,到20世纪初期美国学者鲁滨孙提出的“新史学”,再到20世纪70年代勒高夫提出的“新史学”,“新史学”运动一波接一波地出现。每一波“新史学”都认为现有史学有重大缺陷,必须改进。在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新史学”运动也一浪接一浪。“新史学”这个口号是梁启超在1903年第一次提出的,接下来有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兴起,以后又是新中国的“革命史学”,到了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海峡两岸都出现了新一波的“新史学”。在21世纪,更新的“新史学”仍然不断涌现,比如全球史、加州学派、华南学派等,体现了不同领域的史学家希望创新的意识和努力。“新史学”之所以不断出现,是因为史学家们深有同感:现在的史学不能为我们提供对过去的最好解释,所以必须创新。‎ 史学的创新,包括史料、方法和理论的创新。史学和文学、哲学不同,史学研究必须以充分、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在史料方面,今天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可以称之为“史料革命”。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史料,在数量上是以往学者能够看到的史料的若干倍。这些前人所不知的史料也可称为新史料。新史料的大量出现和继续大量出现,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诸多前人不可能看到的历史面相。‎ - 26 -‎ 要创新,就要使用新方法、新理论。梁启超在《新史学》一文里倡导史学革命,原因之一是中国传统史学“徒知有史学,而不知史学与他学之关系也”。因此,“新史学”研究应当“取诸学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虽未尽适用,而所得又必多矣。”那么,新方法、新理论从何而来呢?一个人不可能关在房间里自己拍拍脑袋就想出来。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费尔普斯说:“一个人如果经常去了解他所在的社会或今天的全球经济中产生的新思想,他产生新创意的能力也会大幅提高。反之,被隔绝起来的个人或许能在某些时点上突然产生一些创意,但此后就少有了。经济学家兼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用鲁滨孙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不能从社会中获取灵感,一个人能产生的思想少得可怜”。‎ 史学要创新,就要摒弃封闭心态,充分利用全人类几千年创造的全部知识。列宁说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真正的创新,必须以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财富为基础。就中国经济史来看,中国过去只有食货学,没有经济史学。中国经济史学是1903年以后才有的,由海外引入。只有把握国际经济史学的主流学术,才能从中汲取我们所需要的学术资源。应当强调的是,国际经济史学的主流学术并非一成不变。一方面,它具有西方渊源与西方背景;另一方面,它在长期发展中也在不断科学化,这一科学化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超越西方局限的过程。可见,国际主流学术往往具有双重性,正确的态度是充分汲取其合理部分,同时对其不合理部分加以改进。‎ ‎(摘编自《创新是史学发展的主旋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史学能不断发展,原因在于学者借鉴了西方的史学研究,并敢于质疑现有的史学。‎ B. 新史料的出现可以打破人们对历史的固定看法,还原历史真相,这是史学创新的前提。‎ C. 传统史学忽略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但梁启超认为研究学科间关系是史学研究的关键。‎ D. 国际经济史学的主流学术具有西方局限,虽在发展中不断科学化,但仍需辩证看待。‎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一段介绍中西方“新史学”的发展,同时也点明了“新史学”运动不断出现的原因在于史学家具有创新意识。‎ B. 本文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首段引用勒高夫的话为“新史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指明了具体发展方向。‎ C. 文章从史学与它学的关系和了解社会以及社会上产生的新思想等角度,论述了创新时使用的新方法、新理论的来源。‎ D. 文章先从中西方“新史学”运动发展的角度来论述创新之于史学的必要性,然后再论述史学创新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学长期存在、“新史学”不断出现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史学的生命力已成共识。‎ B. 史学家具有创新的意识并且可以为之不断努力,这能够促进未来新史学运动的发展。‎ C. 史学如果要想创新,需要史学家关注新的史料,运用新的理论,并摒弃封闭的心态。‎ D. 传统史学家拒绝接受国际史学影响,导致中国1903年前只有食货学而没有经济史学 - 26 -‎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中国史学能不断发展,原因在于学者借鉴了西方的史学研究”错误,第一段“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在中国,从先秦到今天史学一直连绵不断。为什么史学能够存在几千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不断创新的”,可知在于它是不断创新的。‎ B项,“新史料的出现……这是史学创新的前提” 错误,第二段“新史料的大量出现和继续大量出现,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诸多前人不可能看到的历史面相”,可知这是史学创新的前提,没有依据。‎ C项,“但梁启超认为研究学科间关系是史学研究的关键” 错误,第三段“梁启超在《新史学》一文里倡导史学革命,原因之一是中国传统史学‘徒知有史学,而不知史学与他学之关系也’。因此,‘新史学’研究应当‘取诸学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虽未尽适用,而所得又必多矣。’”可知“关键”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指明了具体发展方向”错误,第一段“我们希望继续存在和发展,静止等于死亡”“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史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可知不是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指明了具体发展方向,是揭示了史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 26 -‎ D项,“传统史学家拒绝接受国际史学影响,导致……”错误,最后一段“史学要创新,就要摒弃封闭心态,充分利用全人类几千年创造的全部知识”“真正的创新,必须以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财富为基础。就中国经济史来看,中国过去只有食货学,没有经济史学。中国经济史学是1903年以后才有的,由海外引入”,可知“拒绝接受国际史学影响”错误,无中生有。‎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上海民营企业创造了全市1/4的生产总值、1/5 的进出口总额、1/3的税收收入。在上海科技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超过九成,全市近半数的专利授权由民营企业获得。近些年来,上海每年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左右,民营企业新增就业人数占全市的比重超过七成。推动民营企业发展,上海市政府要优化政务服务,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要带头贯彻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还要更加全面、更大力度,目标是加快打造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民营企业是内贸流通的主力军。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的中坚力量。民营企业是商务发展的生力军,国内贸易份额占90%,外贸出口份额占48%,对外投资份额占49%。‎ 近年来,商务部一方面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内贸流通企业松绑减负,同时,支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内贸流通企业创新发展。商务部部长钟山指出要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政策,取消商务部行政事业性收费,推动出口退税、贸易融资、贸易便利化等措施落地,出台扩大消费、创新流通等政策,让民营企业更有活力。‎ - 26 -‎ 与此同时,我国民营企业近年来对外投资意愿较强,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17年底,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1.6万亿美元,民营企业占半壁江山。对此,商务部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对境外投资设立企业实行“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开展境外投资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并取消了对外承包工程资格审批。要继续支持有实力、有信誉的民营企业走出去,为民营企业营造更优越的环境。‎ ‎(摘编自央广网)‎ 材料三: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民营企业有困难是难以避免的,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从宏观来看,我国拥有巨大的发展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有13亿多人口的内需市场:从中观来看,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丰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仍然明显;从制度来看,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党中央对民营企业的支持,针对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体现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可以合理预期,未来一系列“有意义、有温度、能感知”的改革举措将陆续出台,政策效应会进一步释放,解决民营经济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的燃眉之急,让民营企业在政策上有更多获得感。‎ 民营企业最大的挑战是民营企业自身,一定要走出舒适区,成为勇于创新的勇敢者。这说明,民营企业要渡过难关,不仅需要政府创造条件,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产生等靠要的想法。“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是敢于尝试、大胆创新。发挥企业家精神,辨认和抓住新的机遇,广大民营企业就可以在这轮经济结构调整中获得新的生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上海市政府优化了政务服务,推行多项措施,为民营企业打造了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B. 为推动内贸流通企业创新发展,商务部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为民企松绑减负。‎ C. 政治优势、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等都是我国民营企业能够较好发展的有利条件。‎ D. 民企最大的挑战是其自身,说明了企业家不敢创新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营经济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上海科技创新和新增就业做出了贡献。‎ B. 商务部“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是在民企走出去步伐加快的情况下提出的。‎ C. 民营企业能否走出当前困境,其根本在于政府能否对民营企业提供优越的政策扶持。‎ D. 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给民企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 26 -‎ ‎6. 三则材料均体现了国家对民营企业的重视,但各有侧重,请简要回答。‎ ‎【答案】4. C 5. C ‎ ‎6. 材料一侧重政府应该如何为民营企业提供一流的营商环境。‎ 材料二侧重政府应如何为民营企业减负,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大的空间 。‎ 材料三侧重讲述如何发挥我国政治体制上的优势,让民营企业在政策上更有获得感。‎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上海市政府优化了政务服务”错, 材料一“推动民营企业发展,上海市政府要优化政务服务,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可知化未然为已然;‎ B项,“为推动内贸流通企业创新发展,商务部着力推进……”错误,材料二“同时,支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内贸流通企业创新发展”,可知“推动内贸流通企业创新发展”的手段是“支待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 D项,“说明了企业家不敢创新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错误,材料三相关信息“民营企业最大的挑战是民营企业自身,一定要走出舒适区,成为勇于创新的勇敢者。这说明,民营企业要渡过难关,不仅需要政府创造条件,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产生等靠要的想法”,可知“说明了企业家不敢创新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属无中生有。‎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 26 -‎ C 项,“其根本在于政府能否对民营企业提供更优越的政策扶待”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三相关信息“党中央对民营企业的支持,针对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体现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可以合理预期,未来一系列‘有意义、有温度、能感知’的改革举措将陆续出台,政策效应会进一步释放,解决民营经济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的燃眉之急,让民营企业在政策上有更多获得感”,看不出政策是民营企业走出困境的“根本”。‎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材料一,“推动民营企业发展,上海市政府要优化政务服务,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要带头贯彻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还要更加全面、更大力度,目标是加快打造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可知侧重政府应该如何为民营企业提供一流的营商环境;材料二,“商务部部长钟山指出要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政策,取消商务部行政事业性收费,推动出口退税、贸易融资、贸易便利化等措施落地,出台扩大消费、创新流通等政策,让民营企业更有活力”侧重政府应如何为民营企业减负,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大的空间;材料三,“从制度来看,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党中央对民营企业的支持,针对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体现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可知侧重讲述如何发挥我国政治体制上的优势,让民营企业在政策上更有获得感。‎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大妈 茹志鹃 - 26 -‎ 一个黑黑瘦瘦的解放军,胸前挂满了勋章,急急地跑上小土坡,就见一座朝南的新瓦房。这军人煞住了脚,慢慢推开院门。院里寂静无人,堂屋的门敞着,一眼就望见上首的大牌匾,上面矫健的五个大字“游击队之母”。这里就是关大妈的家,就是他日夜思念的地方。‎ 七年前,新四军北撒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大家都叫它“穷鬼滩”。‎ 天色阴沉,黯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没有唉声叹气,也没嚎哭,只是发愣。‎ 关大妈在这一带,真是个出名心软命硬的人。她二十三岁那年,刚怀了孕,丈夫就死了。从此,她一个人上山砍柴,挑水煮饭,挺了个大肚子,有天大的苦楚,都搁在自己心里。那年腊月初四,邻居发现她两天没出门,第三天她出来了,脸肿了,嘴唇破了,微笑着告诉大家,她生了个儿子。关大妈就是这样一个人。‎ 关大妈在儿子桂平的坟前,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 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关大妈不由自主地退后几步,只见一个人,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怔住了,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吗?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力气,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 清剿队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老总啊! 这里是多年的乱坟场,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游魂的,老总,你可不能吓我这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 ‎“孩子,我们快回去吧。”‎ 她话还没说完,自己就坐在地上,腿软得怎么也站不起来了。‎ 一路上,两个人也不知谁扶着谁,跌跌撞撞地走着,走进那所孤单单的草房。‎ 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欢喜,原来自己救的小伙子,就是敌人悬赏十两黄金的新四军游击队员倪老虎,老百姓都叫他猫子。‎ - 26 -‎ 在游击队活动的边缘区里,新增加了一个红色的“点”。这就是土坡坡上关大妈的那所茅屋。‎ 她还是吃素,也常到儿子坟上去,不过除此之外,她常常会莫名其妙地背上个粪筐,到陌生的村里捡牛类,也会突然地到敌人据点里去买一篮子豆腐回来。‎ 冻结了的大地,给大阳融化了。剩下最后一点凉意,也叫春风吹跑了。一九四九年的春天,伴随着长江两岸的炮声。来到了江南人民的心里。‎ 黎明前的夜。更黑更深。清剿队不分日夜,不管大小道路,到处闻着,嗅着,埋伏着。‎ 猫子已有两个月没到关大妈家来了。这一天早上,乡长金克已,脸色刷白,气喘喘地站在门外,门一开。就拉着关大妈往里跑。一边跑,一边摸出一个折得四方的、像豆腐块的硬纸,塞给关大妈,一边急急地说道:“妈妈,不要怕,今晚猫子会到你这里来,把这东西交给他,告诉他,这东西是用命换来的!”‎ 关大妈回到屋里,慢慢地把纸摊开,上面划满了歪歪扭扭的点点线线。关大妈猛然想起:“这大概就是人常说的地理图吧。”‎ 这一天的日子,似乎过得特别慢,特别安静。直到天黑透了,才见猫子急匆匆地进来。他接过纸去,慎重地和关大妈说:“妈妈,我去了,不定什么时候回来,再过些时候。这里天亮了,日子就好过了。”‎ 不知哪里惊起一群宿鸟,呱呱地掠过屋顶,朝后山飞去。‎ ‎“孩子,快走吧!”‎ 话音还没落地,就听外面的狗,远远近近一齐狂叫起来。猫子从门缝张望了一下,就见几十个清剿队的家伙正包抄村子。‎ 江边的炮声,隐隐地响着。‎ 微微的星光下,薄薄的茅屋顶变得灰白。残缺的茅屋屋檐的影子,投在屋子当腰的泥墙上,就像一道奇妙的花边。‎ 关大妈定了定神,看住屋边那堆草,心里镇静下来,慢慢从身上摸出了一盒火柴……‎ 黑烟冲上天,火光照亮了院子,村子,烧红了半个天,火,在跳着,火舌舐到了屋檐。‎ ‎“救火啊!着火啦!”‎ 从院子到河边,都是人,都是水,喊的叫的,火光冲天。‎ 猫子早挤到河边,有些在家过夜的年轻人,也趁乱悄悄地跑了。‎ 江边的炮声,隆隆滚来,正像久旱后的雷声。‎ - 26 -‎ 阳光从天窗上,斜斜地透进来,匾上“游击队之母”五个大黑字,显得更加光辉灿烂。那军人肃然地站在横匾下,把自己胸前的勋章,一个一个摘下来,放在长条桌上。背后的院门推开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稳步走了进来,她眯缝着眼,盯住这军人看了半晌,才轻声说道:“猫子, 可把你盼来了。”那里,五个黄灿灿的勋章,静静地摆在母亲的桌上。‎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写猫子“急急地跑上”突出其渴望见到关大妈的急切,“煞住”“慢慢”则写出其心中对关大妈的敬意。‎ B. 第六段插叙对关大妈的介绍,既写出了她命运的不幸,突出了她性格的坚强,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 关大妈在坟场奋不顾身的去救“猫子”,是因为她认出了“猫子”是儿子的朋友,隐约猜到了“猫子”的身份。‎ D. 被老百姓称为“猫子”的游击队员,却被敌人称之为“老虎”,可见他是一个让百姓亲近,让敌人惧怕的英雄。‎ ‎8. 文中两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为什么将“关大妈”称为“游击队之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第一处通过“乌云”“老鹰盘旋”等景物描写渲染了阴沉、压抑和紧张的氛围, 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烘托了关大妈当时内心的悲伤;第二处通过太阳融化冻结的大地,春风吹跑凉意的描写营造了春回大地的新生之感,暗示了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 ‎9. (1)关大妈有“母亲”之实:是游击队员桂平的母亲;‎ ‎(2)关大妈有“母亲”之为:为游击队提供活动联络点,确保了游击队的信息传递;‎ ‎(3)关大妈有“母亲”之义:英勇拯救游击队员,舍命救猫子,为游击队员们脱险不惜烧掉自己的房子。‎ ‎(4)称关大妈为“游击队之母”,体现了大家对关大妈的敬意。‎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错误,第六段插叙关大马的事情只是写出了她命运的不幸,突出了她性格的坚强,为了给下文关大马在坟场奋不顾身的去救“猫子”做铺垫。‎ 故选B。‎ ‎【8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第一处“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通过“乌云”“老鹰盘旋”等景物描写渲染了阴沉、压抑和紧张的氛围, 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烘托了关大妈当时内心的悲伤,儿子来之不易,当时儿子死去,“她二十三岁那年,刚怀了孕,丈夫就死了。从此,她一个人上山砍柴,挑水煮饭,挺了个大肚子,有天大的苦楚,都搁在自己心里。那年腊月初四,邻居发现她两天没出门,第三天她出来了,脸肿了,嘴唇破了,微笑着告诉大家,她生了个儿子”“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第二处,“冻结了的大地,给大阳融化了。剩下最后一点凉意,也叫春风吹跑了”,通过太阳融化冻结的大地,春风吹跑凉意的描写营造了春回大地的新生之感,暗示了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确实,“一九四九年的春天,伴随着长江两岸的炮声。来到了江南人民的心里”。‎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本内容、理解重要句子含义以及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关大妈在儿子桂平的坟前,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可知关大妈是游击队员桂平的母亲;“在游击队活动的边缘区里,新增加了一个红色的‘点’。这就是土坡坡上关大妈的那所茅屋”,可知关大妈为游击队提供活动联络点,确保了游击队的信息传递;“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欢喜,原来自己救的小伙子,就是敌人悬赏十两黄金的新四军游击队员倪老虎,老百姓都叫他猫子”“关大妈定了定神,看住屋边那堆草,心里镇静下来,慢慢从身上摸出了一盒火柴……黑烟冲上天,火光照亮了院子,村子,烧红了半个天,火,在跳着,火舌舐到了屋檐”,可知关大妈英勇拯救游击队员,舍命救猫子,为游击队员们脱险不惜烧掉自己的房子;“那军人肃然地站在横區下,把自己胸前的勋章,一个一个摘下来,放在长条桌上。背后的院门推开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稳步走了进来,她眯缝着眼,盯住这军人看了半晌”,可知是大家对关大妈的敬意。‎ - 26 -‎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迈字贯之,兴化军仙游人。嘉定十年进士,为潭州观察推官。丁内艰,调浙西安抚司干官。考廷试,详定官王元春欲私所亲置高第。迈显擿其缪,元春怒,嗾谏官李知孝诬迈在殿庐语声高,免官。调南外睦宗院救授。真德秀方守福州,迈竭忠以裨郡政。俄召试学士院,策以楮币,迈援据古今,考究本末,又因楮以及时事,言:“君子之类虽进,而其道未行;小人之迹虽屏,而其心未服。”真德秀病危,闻迈所对,善之。帝再相乔行简,或传史嵩之复用,迈上封事曰天下之相不与天下共谋之是必冥冥之中有为之地者且旧相奸憸刻薄天下所知复用则君子空于一网矣又言吴知古、陈洵益挠政。轮对,言:“君不可欺天,臣不可欺君,厚权臣而薄同气,为欺天之著。”迈由疏远见帝,空臆无隐,帝为改容。言者劾迈论边事过实,魏了翁侍经筵,为帝言惜其去,改通判漳州。蒋岘劾迈前疏妄论伦纪,请坐以非所宜言之罪,削二秩。久之,复通判赣州。改福州、建康府、信州,皆不行。淳祐改元,通判吉州。右正言江万里袖疏榻前曰:“迈之才可惜,不即召,将有老不及之叹。”帝以为然。有尼之者,遂止。知邵武军。在郡,诏以亢旱求言,迈驿奏七事,而以彻龙翔宫、立济王后为先。时郑清之再相,以左司郎官召,力辞。以直秘阁提点广东刑狱,亦辞,改侍右郎官,谏官焦炳炎论罢。予祠,卒,赠司农少卿。迈以学问词章发身,尤练世务,易祓戒潭人曰:“此君不可犯。”夺势家冒占田数百亩以还民。李宗勉尝论迈,然迈评近世宰辅,至宗勉,必日“贤相”。徐清叟与迈有违言,迈晚应诏,谓清叟有人望可用。世服其公云。‎ ‎(元·脱脱等撰《宋史·王迈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之相/不与天下共谋之/是必冥冥之中有为之地者/且旧相奸憸刻薄/天下所知复用/则君子空于一网矣/‎ B.‎ - 26 -‎ ‎ 天下之相/不与天下共谋之/是必冥冥之中有为之地者/且旧相奸憸刻薄/天下所知/复用/则君子空于一网矣/‎ C. 天下之相不与/天下共谋之/是必冥冥之中有为之地者/且旧相奸憸刻薄/天下所知/复用/则君子空于一网矣/‎ D. 天下之相不与/天下共谋之/是必冥冥之中有为之地者/且旧相奸憸刻薄/天下所知复用/则君子空于一网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内艰,古丧制名,一般子遭父丧称丁内艰或丁内忧,子遭母丧称丁外艰或丁外忧。‎ B. 教授,官职名,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今指高等学校教师的最高专业职称。‎ C. 轮对,“轮当面对”的简称,指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对”有“对策”之意。‎ D. 赠,指朝廷赐予死者或死者亲属官职、爵位或其他荣誉称号,又称“追赠”“追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迈颇受好评,他在入仕之后,真德秀、魏了翁、江万里等人都表示过对他的肯定。‎ B. 王迈忠心为国,策楮币事、论复用旧相事、在邵武军驿奏七事等可见他的忧国之心。‎ C. 王迈不畏权势,曾直言乔行简等人“奸憸刻薄”,又助百姓夺回被豪强侵占的良田。‎ D. 王迈为人公正,李宗勉、徐清叟都曾经陷害过他,但王迈不计前嫌,仍然称赞他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向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迈显擿其缪,元春怒,嗾谏官李知孝诬迈在殿庐语声高,免官。‎ ‎(2) 蒋岘劾迈前疏妄论伦纪,请坐以非所宜言之罪,削二秩。‎ ‎【答案】10. B 11. A 12. D ‎ ‎13. (1) 王迈公开指出王元春的错误,王元春非常生气,唆使谏官李知孝诬奏王迈在殿庐高声喧哗,(王迈)被免官。 ‎ ‎(2) 蒋岘弹劾王迈,说王迈之前的奏疏中对纲常的讨论不合法度,希望朝廷以“讲了不该讲的话” 的罪名判王迈有罪,王迈被官降两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天下的丞相,不跟天下人商量国事,这必然是在暗中行事。况且旧相奸险刻簿,天下人都知道。如果被重新起用,君子将被网罗一空啊。”‎ - 26 -‎ ‎“天下之相”,做后边句子主语,之后断开,排除CD;‎ ‎“复用”,是针对前面情况的假设,单独成句,之前断开,排除A。‎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A项,“一般子遭父丧称丁内艰或丁内忧,子遭母丧称丁外艰或丁外忧”错误,子遭父丧称丁外艰或丁外忧,子遭母丧称丁内艰或丁内忧。‎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D项,“李宗勉、徐清叟都曾经陷害过他”错误,原文“李宗勉尝论迈,然迈评近世宰辅,至宗勉,必日‘贤相’。徐清叟与迈有违言,迈晚应诏,谓清叟有人望可用”,意思是,“李宗勉曾经弹劾王迈,但王迈评论近世的宰辅到李宗勉的时候,一定会称赞李宗勉为‘贤相’。徐清叟与王迈言语不和而失合,王迈后来被皇帝接见,却说徐清叟得人心有声望,可以重用”,可知李宗勉、徐清叟并不是陷害他。‎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擿”,指责;“缪”,错误;“嗾”,唆使;“免官”,意义上被动,(王迈)被免官。(2)中“劾”,弹劾;“坐”,罪名;“削二秩”,官降两级。‎ - 26 -‎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 26 -‎ 王迈字贯之,是兴华军仙游的人。嘉定十年中进士,随即被任命为潭州观察推官。为母亲守孝期满后,调任浙西安抚司干官。后参加廷试,详定官王元春想把让他亲近的考生名列前茅,王迈公开指出王元春的错误,王元春非常生气,唆使谏官李知孝诬奏王迈在殿庐高声喧哗,王迈因此被免官。后调任南外睦宗院教授。真德秀当时正在福州做长官,王迈竭尽全力辅佐真德秀做好福州的政务。不久,朝廷召王迈参加在学士院举行的皇帝面试,要求发表有关楮币问题相关观点,王迈引证古今,探究楮币问题来龙去脉,又借讨论楮币问题言及当时的政治,说“君子之类的人虽然被进用,但他们的理论没有得到施行;小人的行迹虽有所收敛,但他们的内心并不信服。”真德秀病重,听闻了王迈有关楮币的观点,赞赏不已。皇帝再次让乔行简担任丞相,有传说史嵩之将被重新启用,王迈就给朝廷上密奏说:“天下的丞相,不跟天下人商量国事,这必然是在暗中行事。况且旧相奸险刻簿,天下人都知道。如果被重新起用,君子将被网罗一空啊。”又说吴知古、陈洵益阻挠朝廷行政。轮到王迈对策时,王迈说:“君王不能欺骗上天,臣下不能欺骗君主,厚待权臣却看轻同胞,是最明显的欺天。”王迈地位低微,与皇帝关系疏远,见了皇帝,直言无讳,皇帝听了深受震动。言官弹劾王迈对边疆事物的说法不符实情,魏了翁侍奉经筵,在皇帝面前说了为王迈的离开而可惜的话,于是改为漳州通判。蒋现弹劾王迈,说王迈之前的奏疏中对纲常的讨论不合法度,希望朝廷以“讲了不该讲的话”的罪名判王迈有罪,王迈被官降两级。过了一段时间,王迈又被任命为赣州通判。后又改任福州、建康府、信州,都没有施行。淳祐改年号,王迈调任吉州通判。右正言江万里袖子里带着奏疏,在皇帝榻前进言说:“王迈的才华做一个通判,太可惜了,不尽快召回朝廷,王迈将有年龄老大却来不及一展才华的悲叹。”皇帝非常认可江万里的话。但召回王迈遭人阻止,于是就没有召回王迈。后来王迈执掌邵武军。王迈在郡为官时,因天亢旱,朝廷下诏天下臣子建言献策。王迈迅速上奏讨论了七件事,以废龙翔宫、立济王后为先。当时郑清之再次出任丞相,召王迈做左司郎官,王迈竭力推辞。后朝廷命他以直秘阁的身份,提点广东刑狱,王迈也推辞。朝廷改任王迈为侍右郎官,谏官焦炳上赎弹劾王迈,王迈因此被罢官。后使王迈任祠禄官,王迈死后,赠司农少卿。王迈凭借学问词章成名,特别精通谋身治国的事情。易袚告诫潭地的人说:“这个人不能冒犯。”王迈曾经夺回豪强侵占的数百亩田地还给百姓。李宗勉曾经弹劾王迈,但王迈评论近世的宰辅到李宗勉的时候,一定会称赞李宗勉为“贤相”。徐清叟与王迈言语不和而失合,王迈后来被皇帝接见,却说徐清叟得人心有声望,可以重用。当世的人都佩服王迈的公正。‎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暮春①‎ 陆游 数间茅屋镜湖滨,万卷藏书不牧贫。‎ 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 开编喜见平生友,照水惊非曩岁人。.‎ 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欲忘身。‎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退居山阴时所作,时年诗人73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人藏书虽多却不能救贫,仅靠着几间茅屋蔽身,戏谑之语中透着几分失落。‎ B. 颔联点题,诗人借“燕去燕来”“花开花落”这些特征鲜明的事物点明时节。‎ C. 诗人凭高之时仍不失慷慨之气,以一“笑”字显其渴望杀敌报国的豪迈之情。‎ D. 本诗虽题为暮春,但重点不在伤春,而是展现诗人退居后的生活场景与心境。‎ ‎15. 本诗第三联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读书如见故友的欣喜之情。诗人视书中先贤为平生好友,将开卷读书当作与好友对话,为此而欣喜;②因年华老去而震惊。诗人以水为镜,发现鬓毛已衰,内心为自己的年华老去而震惊;③壮志未酬的无奈与辛酸。诗人自视“灭胡心尚在”,壮志虽存,但年华已逝,只能在书卷中去求得内心情感的慰藉。‎ ‎【解析】‎ - 26 -‎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以一‘笑’字显其渴望杀敌报国的豪迈之情”错误,“笑”更多的是一种志向不得伸展的苦笑或自嘲。‎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湖边几间茅草屋是我的家,我家有万卷藏书但是却不能救贫。燕子飞来飞走又是一年,花开花落又是一个春天。打开书卷如同遇见故友一样高兴,从水中倒影看到自己已经两鬓斑白。自己知道内心尚且想着带兵打仗灭掉胡人,可是目前只能在书卷中寻求安慰。陆游少有大志,二十九岁应进士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被秦桧除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终因坚持抗金不为当权者所容而罢官。居故乡山阴二十余年。后曾出修国史,任宝章阁待制。其词风格变化多样,多圆润清逸,不乏忧国伤时、慷慨悲壮之作。“开编喜见平生友,照水惊非曩岁人”中,“开编喜见平生友”,可知诗人视书中先贤为平生好友,将开卷读书当作与好友对话,为此而欣喜;“照水惊非曩岁人”,可知诗人以水为镜,发现鬓毛已衰,内心为自己的年华老去而震惊;联系下文“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欲忘身”,可知壮志虽存,但年华已逝,只能在书卷中去求得内心情感的慰藉。‎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26 -‎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琵琶行》中,诗人听完琵琶女生活的不幸,又想到自己仕途的坎坷,于是有了“______,__________”的共鸣。‎ ‎(3)《逍遥游》 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陟罚臧否 (2). 不宜异同 (3). 同天涯沦落人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5). 朝菌不知晦朔 (6). 蟪蛄不知春秋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陟”“臧否”“菌”“晦朔”“蟪蛄”的书写。‎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是表意文字,但对其中的“意”,但相当多的人对“表意文字”理解得比较简单。以为每个字的意义均可以从其楷书字形中找到解释。( )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宇》中,将古文字的构成规则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称之为“六书”,而“六书”之首即为“象形”。殊不知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很多现代字形与造字之初 ,不同汉字中相同的构件,其来源可能完全不同。‎ 更重要的是,汉字虽然属于表意文字,但字形中的构件并不都是表意的,而是有的表音,有的是代替某个构件的记号。若都当作表意构件去理解,则难免 。汉字演变的复杂知识一般人不了解,这很正常,但切不可信口开河,以免将错误知识和观念___ __下去。‎ - 26 -‎ 汉字历史悠久、不断演进,汉字中蕴涵着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追求。汉字与汉语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化的记载者与传播者,凝聚着中国人的文化认知与文化情感,全社会应树立对汉字的敬爱之心。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很多汉字形成的语境已经改变了,理解汉字起源与演变更为不易。为此,有必要在民众中 科学的汉字 基础知识。‎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汉字的起源确实与古时人们使用的图形符号有关。‎ B. 古时人们使用的图形符号确实是汉字的起源。‎ C. 古时人们使用图形符号,而这些符号确实逐渐演化成了汉字。‎ D. 图形符号被古人使用,后来的确演化成了汉字。‎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大相径庭 牵强附会 留传 推广 B 方枘圆凿 穿凿附会 留传 普及 C. 方枘圆凿 牵强附会 流传 推广 D. 大相径庭 穿凿附会 流传 普及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使产生汉字的语境发生改变,探究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更为不易。‎ B. 研究汉字起源与演变更加困难,原因是产生汉字的语境已随时代发展发生改变造成的。‎ C. 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汉字的语境多已改变,这使我们研究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更为不易。‎ D. 因为很多汉字产生的语境已发生改变,时代的发展让我们探索汉字起源与演变更为不易。‎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括号前“汉字是表意文字”,可知是介绍“汉字”的情况,“以为每个字的意义均可以从其楷书字形中找到解释”,可知与图形有关,根据话题一致性原则,括号内应该是“汉字”的情况,即“汉字的起源确实与古时人们使用的图形符号有关”。‎ 故选A。‎ ‎【18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大相径庭: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方柄圆凿:形容格格不入。根据语境“多现代字形与造字之初”,填入“大相径庭”。‎ 第二组,穿凿附会:把没有某种意思的说成有这种意思。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勉强扯在一起。根据语境“若都当作表意构件去理解,则难免”,填入“穿凿附会”。‎ 第三组,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根据语境“以免将错误知识和观念”,填入“流传”。‎ 第四组,科普:科学普及。推广:扩大事物使用的范围或起作用的范围。根据语境“科学的汉字 基础知识”,填入“普及”。‎ 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很多汉字形成的语境已经改变了,理解汉字起源与演变更为不易”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句子没有主语,排除A;‎ ‎“原因是产生汉字的语境已随时代发展发生改变造成的”,句式杂糅,排除B;‎ ‎“因为很多汉字产生的语境已发生改变,时代的发展让我们……”,逻辑不当,排除D。‎ 故选C。‎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26 -‎ 中医古籍中常有“温疫”和“瘟疫”出现。瘟疫是一切传染病的总称;温疫是瘟疫中的一种,____①_ 。除了温热性的瘟疫之外,还有寒性的瘟疫和燥性的瘟疫等等。按照中医的观念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是一种以湿瘟为主的瘟疫。感染瘟疫的原因很多,_②____,葛洪曾指出:“凡所以得霍乱者,多起饮食,或饮食生冷杂物。”_____ 。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中医就颇有成效。相信以后在瘟疫的防治方面,中医将发挥更大作用。‎ ‎【答案】 (1). ①一般指温热性质的病疫。 (2). ②饮食不卫生是原因之一。 (3). ③用中药治疗是防治瘟疫的重要举措。‎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个空根据“温疫是瘟疫中的一种”“除了温热性的瘟疫之外”,可知填入温疫的特点,即“一般指温热性质的病疫”;第二个空根据“凡所以得霍乱者,多起饮食,或饮食生冷杂物”,可知填入感染瘟疫的原因和吃的有关,即“饮食不卫生是原因之一”;第三个空根据“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中医就颇有成效。相信以后在瘟疫的防治方面,中医将发挥更大作用”,可知填入中医对瘟疫的作用,即“用中药治疗是防治瘟疫的重要举措”。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21.为了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学校团委发起“走进名著,重温经典”的名著推荐活动,请你从《巴黎圣母院》《红楼梦》《老人与海》和《家》中任意挑选一本,写一段推荐词。‎ 要求:内容准确,语言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 ‎【答案】《老人与海》:这是一部人与自然搏斗的小说。小说写的是一个老人,展现的却是一个世界。通过塑造桑地亚哥这一硬汉形象,讴歌了人类的永恒价值。整部作品犹如一条流淌的小河,带给我们无限思考的空间。‎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学生准确细致理清材料的核心要素以及题目的基本意图,本题要求就备选的四本中选择一本进行好书推荐,解答时就需要了解所罗列的书单的内容,重点理清所写书籍的作者、时代、主要内容以及你推荐的理由,然后简介此书的内容或看点;再分享阅读此书的心得体会或对此书的相关评价。语言要流畅,语句内容要中肯。比如,《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反映了巴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对上流社会黑暗内幕的揭露,有对社会底层民众痛苦磨难的展示,有全景式的社会生活的描摹,也有特写式的弱小群里的呼号。‎ ‎【点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我们共同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假期。假期中,或许你在全民抗疫的报道中,懂得了责任与担当;或许在与父母的朝夕相处中,理解了亲情在于陪伴;或许在努力的学习中,明白了未来在于拼搏与自律;又或许在缺少督促的环境中,感到了焦躁与迷茫……‎ 将来回首这段时光,你会发现这段特殊的经历,带给你太多的思考与感想。‎ 请你以“十年之后的自己”的身份给“现在的自己”写一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致敬最美逆行者 亲爱的自己: ‎ 你好!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全国上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这一年有那么一群人为了远方的人们,毅然奔赴抗疫前线,是他们的坚守和付出,筑起了一道守护人民健康的防护线。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 新春伊始,一场猝不及防的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大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面前,一群“最美逆行者”没有退缩,逆“风”而行,迎难而上,为抗击疫情,奉献力量,传递温暖。他们义无反顾的“逆行”,是最勇敢的坚守,是最温暖的守护,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点赞和致敬! ‎ - 26 -‎ 最美逆行者,肩负的是责任与担当。责任重于泰山。面对疫情,广大医护工作者,写下请战书,按下鲜红的手印,主动请缨,毅然奔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公安干警、基层干部、运输司机等,义无反顾,奋战在防疫抗灾战场的第一线。他们手挽手、肩并肩,冲锋陷阵,为抗击疫情、稳定局面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都是最美、最帅的“逆行者”。正是这些最美“逆行者”,他们肩负起了责任,扛起身上的重担,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 最美逆行者,传递的是信心与力量。疫情面前,人心是最强大的力量。危险紧要关头,最美“逆行者”迎难而上,挺身而出,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救助,更是为社会传递着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力量与温情,坚定广大民众的抗疫斗志和决心,树立战胜疫情的坚强信念。在这些闪闪发光的普通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爱的伟大、爱的力量,对所有人的一颗大爱之心。正是这些“最美逆行者”的实际行动,鼓舞了人们对抗疫情的信心,有了直面危险的勇气和众志成城的毅力。 ‎ 最美逆行者,守护的是生命与希望。正是这些普通平凡的最美“逆行者”,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守护着人民的安危,守护着城市的平安。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英雄”,病毒肆虐时,医生、护士、警察……他们在默默奋战,守护我们,护佑国家,他们无愧于新时代的英雄。疫情当前,是他们在危险之境中逆风而行,以自己的生命守护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战胜了恐惧,克服了困难,扛起了胜利希望,让我们温暖、安定,心中有力量,眼前有希望。 ‎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勇敢逆行的他们,千千万万最美“逆行者”,谱写了一曲感人篇章,一首首赞美诗歌。亲爱的自己请你好好努力,2020年他们保护你,请你以后来保护他们! ‎ 十年之后的自己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从题目要求上看,属于典型的新材料作文,命题格式:“综合材料,自选角度,切合身份,贴合背景”,根据情境设置,进行书信写作,是“十年之后的自己”给“现在的自己”写信。从材料内容看,已经对写作方向进行提示,“责任与担当”“亲情与陪伴”“拼搏与自律”“克服焦躁、勿忘心安”等,内容较为明确,审题难度较低。‎ ‎【立意】(1)责任与担当:明白责任,有何责任,学会担当,如何担当。今日中国护我成长,明日我成中华栋梁。由英雄及己身,由社会及个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侧重议论为宜。‎ ‎( 2 )‎ - 26 -‎ ‎ 亲情与陪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珍惜亲情,懂得陪伴,既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成长。陪伴形式各异,可以是日日相见的守候,也可以是天各一方的惦念。既可以写细节中的温暖,也可以写心灵上的慰藉和共振。记叙、抒情皆可。‎ ‎( 3 ) 拼搏与自律:此角度需要注意两者关系,拼搏者,须自律,自律者,更拼搏,自律者胜、自胜者强,拼搏者进、奋斗者行;怎样自律,如何拼搏。‎ ‎( 4 )克服焦躁、勿忘心安:“艰难时刻,静下来,往前走,你就赢了!”接纳情绪,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共舞,走过泥泞沼泽、孤独深渊,终会柳暗花明、繁花盛开。转换角度、调整心态、充实自我、脚步不停, 不失为克服焦虑,穿越迷茫的好方法。‎ ‎【结构】标题就是作文核心《致敬最美逆行者》,格式是书信,写给现在的自己,首段引出中心人物,他们是最美“逆行者”。第二段联系现实,肯定医护人员“是最勇敢的坚守,是最温暖的守护,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点赞和致敬”。中间三段并列,歌颂医护人员,“最美逆行者,肩负的是责任与担当”“最美逆行者,传递的是信心与力量”“最美逆行者,守护的是生命与希望”。最后一段希望自己向他们学习,强调“亲爱的自己请你好好努力,2020年他们保护你,请你以后来保护他们”。‎ ‎【素材】1.疫情当前,感谢你们无私的奉献,你们化作天使与病毒抗战在一线,共同筑起了铜墙铁壁,守护着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你们舍弃了一个“小家”的欢聚,只为成全一个“大家”的安康,但我们很清楚,当你们褪去了防护服,生活中的你们又是谁的孩子,你们亦或许早已成为父母,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你们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只愿守护“大家”的幸福,你们是最美丽且有最可爱的人。‎ ‎2.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带着无悔信念舍小家奔赴一线,谱写着一个个感人故事。担心弄花护目镜,强忍泪水不哭的90后护士朱海秀;行走不便,依旧坚守岗位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哭过之后,一如既往奋战在前线的医生胡明;为节省防护服,值班期间只吃一顿饭、只上一次厕所的医护人员等等。感动人心的事例比比皆是,你们用无疆大爱与患者共克时艰,用“我将无我”见证医者仁心,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救死扶伤,不辞艰辛”“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无悔誓言。‎ - 26 -‎ ‎3.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国难之际,你们就像家庭里的父亲扛起了最危险,最苦最累的活,汗水灌湿了防护服,层层口罩勒坏大鼻梁,此刻你们在战场上奋不顾身挡子弹。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感谢你们冲锋在前,与病魔争夺生命,给了患者以及全国人民希望,你们以人间大爱和忠诚担当,始终把人民安康当成毕生的追求--践初心担使命,不负韶华。虽然你们知道身处疫情前线是拿着生命在保卫祖国,但是你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去参加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每天看着被治愈的人数在不断的上升,我们因为你们的付出而感动得热泪盈眶。也请你们保护好自己,我们知道你们当中有还没有结婚的青年人,有刚结婚就被迫分离的新人,还有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你们是医生,也是子女,更是为人的父母。病毒是看不见的,它的肆虐真的吓到了全世界人民,所以请你们要为了家人,为了自己,为了整个社会,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不被传染。‎ ‎【点睛】作文写作方法:(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 26 -‎ -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