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23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试题 第 页(共 10 页)1
固原市五原中学 2021 届高三补习班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1.01.08)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①在一个盘子里共餐的会食方式,虽然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以现在的
眼光看,它算不上优良。其实,会食传统产生的历史仅 1000 多年,而优良的分餐制比它古老,
我们可以寻到不少证据证明:分餐制在古代中国曾实行了至少 3000 年。
②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
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外的地上。现代考古已经发掘到了公元前 2500 年时的木案
实物。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以及与木案形状相近的木俎,俎上放
有石刀、猪排或猪肘,其中有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陶寺遗址的发现,不
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 4500 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在古代中国出现的源头。古代分餐
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正式的进餐场合不仅有
了非常考究的餐具,还有了摆放餐具的食案,于是一人一案的分餐形式出现了。
③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
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用小食案进食是重要原因;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餐制向会食
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
势。1955 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佳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他
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以肯定,至
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
变。
④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传
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的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
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遍,无论在宫内或是民
间,都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而家具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饮食方
式的恒定性。不过,在晚唐五代之际,虽然场面热烈的会食方式已成潮流,但还只是一种有会
食气氛的分餐制。人们虽然围坐在一起,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这种以会食为名、分餐为实的
语文试题 第 页(共 10 页)2
饮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
⑤到宋代以后,真正的会食——即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才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在传世
绘画《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餐馆里摆放的都是大桌高椅;宋代墓葬的一些壁画上,也有不
少夫妇同桌共饮的场景。宋代的会食,由白席人的创设可以看得非常明白。《东京梦华录》就
提到了这种特殊的职业,下请书、安排座次、劝酒劝菜,谓之“白席人”。白席人正是会食制
的产物,他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食客行动、掌握宴饮速度、维持宴会秩序。现代虽然罕见白席人,
但每张桌面上总有东道主一人,他的职掌基本上代替了白席人,他要引导食客一起举筷子,一
起将筷子伸向同一个盘子。
⑥分餐制和会食制都是历史的产物,那种实质为分餐的会食制也是历史的产物。当前正值
新冠肺炎防控的关键时期,人们开始思考混用碗筷以及会餐制隐藏的风险。目前,可以仿照唐
代的“大桌分食”。这种分餐制借了会食制固有的条件,既有热烈的气氛,又讲究饮食卫生,
而且弘扬了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
(摘自《分餐制在古代中国至少流行了三千年》,《光明日报》2020 年 4 月 18 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有不少证据可以为“分餐制的历史比会食制的历史更古老”提供证明。
B. 在陶寺遗址发现的迄今所见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指示了分餐制在我国出现的源头。
C. 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了唐代由分餐制向真正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D. 现代宴饮时,桌面上有代替古代“白席人”作用的东道主,由他负责统一食客行动等事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饮食方式的变化为纬线组织全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历史。
B.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采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等多种手法。
C. 文章以《备宴图》里的画面为例,有力地证明高椅大桌的会食方式已在唐代十分普遍。
D. 文章末段总结全文,点明分餐制在当下的意义,并引导人们采用健康的饮食方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记·礼器》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虽是为强调地
位尊卑,但客观上也反映了分餐制的存在。
B.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
西向侍”也证明了分餐制在中国历史悠久。
C. 家具革新促使古代中国人的坐姿发生了革命性改变,这也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改变。
D. 严峻的疫情形势之下,分餐制将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这既能弘扬中华优秀的饮食文化
传统,也是我们最终取得抗疫胜利的关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材料一
要让制止餐饮浪费不流于一时一事的形式主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粮
食的广泛共识,进而发挥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应该以一种全流程
语文试题 第 页(共 10 页)3
思维来检视那些已经习焉不察的习惯和做法,从而全方位改变浪费的惯性,挖掘各方潜力,堵
住餐饮浪费的漏洞。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饭菜在端上桌以前就没有浪费了吗?有统计显示,为了尽可能保证每
一天的餐食供应量,许多餐厅在原材料上的浪费率都达到惊人的 30%左右。现在随着互联网的
发展,经营者完全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建立起有效的客户数据库,甚至优化订餐流程,从而在
备货环节尽可能减少食材的浪费。
商场超市同样是节约粮食的重要一环。为了加速商品流通,很多商家都会采取“买得越多
越便宜”的激励手段,并且推出相应的大包装。同样是加速商品流通,比起简单粗暴地推出同
一种食品的大包装,将不同食品搭配成促销组合,是不是更有利于杜绝浪费呢?商家甚至还可
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推出一人食、二人世界、三口之家、祖孙三代等不同分量的组合套餐,
通过制止餐饮浪费来倒逼很多环节上的精细化管理。
对于个人来说,即便没有感受到粮食短缺之虞,也应该认识到,节约粮食还事关保护地球
环境。当我们说节约粮食的时候,节约的不仅是粮食,还有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资源。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将节约的意识内化于心,践行在日常生活的很多细节当中,并以此为契机,养成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让节约粮食与美好生活并行不悖。
(摘编自邵岭《除了餐桌减量,制止餐饮浪费更需要全流程思维》)
材料二
根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 2020》,粮食外主要农产品稳步增长,居民食品来源日趋多样化。
自 2013 年以来,居民在其他食品方面的人均消费量已经明显超过在粮食或谷物方面的消费量,
并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而粮食或谷物的人均消费量继续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18 年,其他
食品人均消费量比 2013 年增长了 5.3%,而粮食和谷物人均消费量分别下降了 14.5%和 16.3%。
这表明,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正在加快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粮食安全也将向确
保多元化的食品安全转变。
( 摘自邵海鹏《“十六连丰”后的粮食问题:口粮绝对安全遭遇食品消费结构升级》)
材料三
语文试题 第 页(共 10 页)4
中国的粮食安全,其实主要是长远问题,而不是当前问题,换句话说,中国粮食安全当前
是有保障的,但从长远来看,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中国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未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仍将继续,势必将占
用一部分农田,如此,就需要我们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好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进一步通过高
标准农田建设来提高土地生产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二是,我们的粮食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尚不相适应。如目前我国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和储量
不成问题,但细分类目中的优质大米和专用小麦数量存在缺口。由此反应出的一个问题就是,
在粮食安全上,“量”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要往优质化的方向发展。对此,要进一步深化粮
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加大市场对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把优质优价落到实处。
三是,未来中国粮食供应对外依存度仍将上涨,我们要持续促进粮食尤其是饲料粮进口来
源的多元化,“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进一步化解风险。或可向有粮食生产和贸易增长
潜力的国家,缓慢释放中国进口增长的信号,使得潜在对象国有空间和时间对中国的需求增长
作出反应,从而提高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同时也可避免中国大量进口对国际粮食贸易
造成干扰。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摘编自叶兴庆《中国粮食安全是长远问题而非当前问题》)
材料四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由于粮食生产存在波动,粮食消费结构不停变化,任
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的供需平衡,必须借助进出口贸易来辅以调节,这促进了粮食贸
易地位的显著上升。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增加,粮食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贸易
总额、进口额呈现出较大的体量,出口额相对较小。2018 年,我国粮食进口量 11555 万吨,
其中,进口大豆 8803 万吨,占进口量的 76%,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少,增产能力
面临技术瓶颈,单产能力低于玉米等其他粮食作物,导致了国内大豆的供给能力止步不前,自
给率仅为 7.87%,消费主要依靠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这为保障粮食安全留下了隐患。
粮食贸易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进出口数量上,政治、经济、文化与粮食贸易都有不可分割
的关系。粮食是所有产业发展的根基,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操控粮食贸易来扰乱其他国家的粮食
供需,从而影响到所有产业,甚至波及到其他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市场秩序。粮食安全与粮食贸
易密切相关,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制约。不同的粮食贸易政策会直接影响粮食安全水平,而粮
食安全水平的变化又推动了新贸易政策的革新。
(摘自《我国口粮库存处于历史最充裕时期 2020 粮食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4.下列关于我国粮食问题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长远问题,每个人都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B.2013 年以来,我国居民粮食或谷物的人均消费量呈逐年不断下降的趋势。
C.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国要在保障粮食“量”的前提下追求“质”的提升。
D.目前我国粮食供求总量趋紧,主要由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少,增产能力面临瓶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做到节约粮食,杜绝浪费,要有全流程思维,需要社会各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语文试题 第 页(共 10 页)5
B.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已由“吃得饱”升级为“吃得好”,粮食安全已转变为确保多元化
的食品安全。
C.手有余粮,心中不慌。保障我国粮食能源安全要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既保产量,又保
产能。
D.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与粮食贸易政策密切相关,必须借助进出口贸易加以调节来达到供需
平衡。
6.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就如何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提几点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中华版图柏
梁 衡
在晋、陕、蒙三省的交界处有一座山名高寒岭。它是长城内外的分切点,又是万里黄河的
拐弯处。能在这里远眺河山,遥对青史,是一种幸运。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惜其不知他身
后还有更大的天下。
高寒岭,其名“高”,海拔 1426 米,为周边之最;其名“寒”,冬季最冷时零下 31 度,冰雪
盖野。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竟生长着遍野的松柏,绿满沟壑,一望无际。而岭的最高处,有一
棵柏树,树冠的剪影极像一幅中国版图,被称为“中华版图柏”。就在这棵树下不知演绎了多少
有关中国版图的故事。
春秋时期,这里属于晋国的地盘,又是游牧与农耕经济的交汇点。各民族、各诸侯国、各
地方势力纷争不断。从这里辐射出的军事、政治力量,逐渐改变着中国的版图。而这棵柏树却
一直在冥冥中静静地观察,悄悄地记录。天长日久,它竟变成了一幅版图的模样,定格在高寒岭
上。
这里演绎的第一出版图大戏是在北宋时期,赵匡胤结束了五代纷争一统天下之后,宋朝的
北部边界就在此处。但边境外还有两个外族政权正对它虎视眈眈,那就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
契丹族建立的大辽。西夏在其首领李元昊的率领下十分强悍,不断南下袭扰北宋,宋丢城失地损
失惨重。在宋朝,大都是文人带兵。我们都知道范仲淹的文章好,却很少知道他还金戈铁马,将
文章写在北方的冰天雪地和大漠的黄沙中。他那首著名的《渔家傲》,就是写他在北地带兵戍
边的战争生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中紧闭的孤城就是当时的麟州,距离高寒岭不到 25 公里。
当年西夏十分强势,北宋政治军事的腐败导致前线连吃败仗。朝廷于康定元年(1040)起用
范仲淹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经过三年的努力,边界渐渐稳固,打了几个胜仗后,双方遂成
对峙之势。西夏人忌惮范仲淹,说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宋仁宗则说,有范仲淹在,我可以睡个
安稳觉了。
范仲淹和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到高寒岭视察。一说到这个年份,人们就会想起《岳阳
语文试题 第 页(共 10 页)6
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欧、滕三人是好朋友,同属改革派和主战派。
由西北地方官谪贬到巴陵郡,滕子京毫不气馁,励精图治,两年后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为之而
作的《岳阳楼记》,成了千古名篇,也是他们“庆历新政”政治改革的文学表达。如果说岳阳
楼是庆历改革派的南方坐标,这高寒岭上的版图柏,则是他们的北方坐标,是最忠实无言的、活
着的、青枝绿叶、有汁有液、有情感的记录。
这棵柏树已经 970 多岁了,传说是范、欧二人所栽。见证了范、欧二公翻山越岭,踏冰卧雪,
筑寨守城。为此,当地人在此建造了“范欧亭”。说也奇怪,我三次上高寒岭都是在深秋,每当
我登高一望,看沟壑起伏、万木萧条之时,就想起欧阳修的《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
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色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这棵柏树
历经千年风雨的扑打,浑身已刻满了道道皱纹,它俯瞰群山,岿然不动。当年宋夏之争时,它是
挺立在国境线上的一根界桩,而现在,近千个春去秋来,它仍然在这萧条寂寥的高寒岭上守望
着北疆,守望着历史。
高寒岭演绎的第二出中国版图大戏是在清朝的康熙年间。明清之际,在今天新疆伊犁河一
带兴起了一支准噶尔蒙古族,到康熙时,其首领噶尔丹时常南下侵城掠地,抢夺人口,成了悬在
大清北疆上空的一团乌云,也是压在康熙心头的一块巨石。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噶尔丹不除,
国无宁日。康熙遂决定讨伐噶尔丹,八年内,先后三次御驾亲征。
公元 1697 年,康熙对噶尔丹作最后的清除,途径高寒岭驻跸一宿。3月朔风刺骨,寒气逼
人。康熙登上高寒山顶,手扶古柏,向北瞭望,吟成一首《晓寒念将士》:“长河冻结朔风攒,
带甲横戈未即安。每见霜华侵晓月,最怜将士不胜寒。”激励自己不灭强虏誓不罢休的壮志。这
时恰逢伊犁发生内乱,康熙乘势挥师西进,风卷残云。3 月 13 日噶尔丹败死,清军大获全胜。
这前后八年的北地征战,奠定了我们今天的中国版图。
康熙于三次亲征中调查研究,后确立了以民心为长城、开放禁地、蒙汉融合等国策,经济
上繁荣了边疆,文化上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现在,当我手抚苍松翠柏,遥望河山时,这里虽然还有残存的戍楼、烽火台,但边境线早已北
移千里之外。如今,山下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天边飘荡着蒙古长调,而黄河两岸田连阡陌,稻黍
遍野,汉家炊烟袅袅。当年的古战场已演变成一片祥和的土地。康熙曾说:“民心悦则邦本得,
而边境自固。”现在,高寒岭已开辟为森林公园,又引进了高寒牡丹。千山万壑之中除松柏叠翠
之外,又多了一个花团锦簇、鲜花遍野的景观。柏树旁新立了一个康熙的铜像,一抹夕阳给他
还有不远处的范欧亭涂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这时,再回头看这棵翠柏,早已不是国境上的一根
界桩,而是一个新时空的地标。
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说青史。千嶂里,烽火台下翠柏绿。(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树喻人,用“浑身已刻满了道道皱纹”“俯瞰群山,岿然不动”将其人格化,细腻传神地
刻画出千年古柏饱经风雨沧桑仍然屹立不屈的中华民族之魂。
B.文章在描写千年古柏时,观察的角度多有变化,既有远景也有近景,还有特写镜头,最后赋予
它时空地标的意义,不断地丰富和升华了中华版图柏的形象。
语文试题 第 页(共 10 页)7
C.结尾引用范仲淹《渔家傲》的诗句,赞叹当年古战场今天的巨大变化,“翠柏绿”预示了中华
文明绵延千年、历久弥新的美好未来,含蓄隽永,富有诗意。
D.文章文笔简洁流畅,生动感人,句式参差错落,似俗而雅,意蕴深厚,在叙事、描写中饱含着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人感受到千年古柏浓郁的人文气息。
8.文章记述宋、清两朝高寒岭一带民族纷争的历史,为什么要插叙《岳阳楼记》相关资料?请简
要分析。(6 分)
9.对于古柏,梁衡有着独特的文化生态视角。请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通过古柏来展现千年中华
文明的大气象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
名士皆出其下。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
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
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燕兵起,
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
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
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尽赦燕罪,使罢兵归藩。又为宣谕
数千言授嵓,持至燕军中,密散诸将士。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
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
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
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
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
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
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
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
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B. 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
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C. 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
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D. 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
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语文试题 第 页(共 10 页)8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洪武,年号,用年号来纪年始于汉武帝,一个皇帝可用一个或多个年号。
B.世子,古代帝王和诸侯的儿子,明清两代指亲王诸子,可世袭亲王爵位。
C.少卿,北魏太和时所设的官名,北齐时为正卿的副职,隋唐至明清时亦沿置。
D.乙丑,采用的是干支纪日法,在古代干支依次相配也被用来纪年和纪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方孝孺才能出众,深受众人赞誉。他师从宋濂,才能超过了宋濂门下众多知名人士,太祖认为
他是正人君子,他还被姚广孝誉为“读书种子”。
B.方孝孺善于裁断,参与国家政事。惠帝即位之后,常向他咨询政事;大臣在朝廷奏事,当面讨
论可否时,皇帝有时就让他在殿上批示作答。
C.方孝孺有谋有略,忠心报效国家。燕兵攻打大名,他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并起草诏书;
在惠帝逃往其他地方后,他坚守京师进行抵抗,愿以身殉国。
D.方孝孺忠于故主,拒绝配合成祖。他批驳成祖篡位的辩解,三次质问成祖,拒不同意起草登基
诏书,激起成祖之怒,最终被处死于街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
(2) 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
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
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4.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西风,
实写景物,除了点明时令外,还暗含年华流逝、青春不再之意。
B.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
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 “放眼暮江千顷”一句,借景抒情,营造出朦胧凄迷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离愁
万斛”一句,运用比喻、夸张写愁,将愁写得生动可感,突出了愁浓愁多。
D.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两句既写出了词人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呈现出一幅
落拓志士的绝妙画图,又起到了收束上片,开启下片的作用,结构上显得变化多端。
15. 词的下阙写出了词人怎样的矛盾心理,请简要分析。(6分)
语文试题 第 页(共 10 页)9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苏轼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月亮有时圆满,有时
缺损,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复圆,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
(2)《氓》中的女子为了摆脱内心的痛苦,对“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氓”说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决心与男子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用“ , ”一联,
描摹了潮平江阔、风浪潜踪的江景,表现了诗人壮观、豪迈的气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 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
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
丰富,太具魅力,人们 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
太过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
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此整
日里 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
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 。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
生活,乐观着人生。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提出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
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
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
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
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
的存在,(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身不由己 不修边幅 停止 失色 B.不由自主 蓬头垢面 停滞 失重
C.不由自主 蓬头垢面 停滞 失色 D.身不由己 不修边幅 停止 失重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B.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C.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D.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语文试题 第 页(共 10 页)10
A.还有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使然。
B.还由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
天性所致。
C.还是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D.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20.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6 分)
章回体小说的回目是其特色之一,中学语文课本中节选了许多章回体小说的精彩章节,如: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水浒传》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林黛
玉进贾府》(《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章回体小说回目的特点,并给必修一课文《鸿门宴》拟写一个章回体
回目。
21.请从下列五个词语中至少选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语言连贯、得体,不少
于 60 个字。(5分)
词语: 曹雪芹 心智 人世 凋零 《葬花吟》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 ——王鼎钧
②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心中渐渐有一分明白,如月光泻地。 ——龙应台
③每个人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寻找自己,坚定地成为自己。 ——赫尔曼·黑塞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关于时代和个人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
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语文试题 第 页(共 10 页)11
第四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答案】1. A 2. A 3. D
【1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项,“迄今所见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指示了分餐制在我国出现的源头”以偏概全,结合原
文第②段“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 4500 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在
古代中国出现的源头”分析可知,分餐制在我国出现的源头不仅仅是“厨房用具实物”。
C项,“唐代由分餐制向真正会食制转变”错误。根据原文第⑤段可知,“真正会食”出现在宋
代,而不是唐代。
D项,“现代宴饮时,桌面上有代替古代‘白席人’作用的东道主,由他负责统一食客行动等
事务”曲解文意,结合原文“但每张桌面上总有东道主一人,他的职掌基本上代替了白席人”
分析可知。故选 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历史”错误,应是“分餐制和会食制的演变历史”。故选 A。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项,“严峻的疫情形势之下,分餐制将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这既能弘扬中华优秀的饮食
文化传统,也是我们最终取得抗疫胜利的关键”说法错误。分餐制“也是我们最终取得抗疫胜
利的关键”错误,于文无据,并且夸大分餐制的作用。
故选 D。
4.D【解析】D项,“主要由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少,增产能力面临瓶颈”错。材料四第一段说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增加,粮食供求总量趋紧......导致了国内大豆的供给能力止步不前”,
由此可见,我国粮食供求总量趋紧有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我国进口大豆数量巨大,主要是由
于我国种植面积少等原因。
5.B【解析】B项,“已由”“已转变为”时态错误。材料二说“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正在加
快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粮食安全也将向确保多元化的食品安全转变”。
6.(1)保护耕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调整粮食生产结构,使
之与需求结构相适应,追求粮食优质化;(3)持续促进粮食进口多元化,保证全球供应链的稳
定性可靠性;(4)全民节约粮食,坚持制止餐饮浪费。(每点 2分,答出任意 3点即可得 6 分。)
7. C(“结尾引用范仲淹《渔家傲》的诗句”错,应为“化用”。)
8.插叙《岳阳楼记》的相关资料,①意在暗示庆历新政与宋夏边境纷争的关联,补充社会政治背
景,②暗示庆历改革派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康熙朝的历史传承,串联起宋、清两朝民族纷争的历
语文试题 第 页(共 10 页)12
史,使文章视野开阔,目光深邃。(每点 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将古柏生态关联中国版图。千年古柏与冰雪抗争,天然而成,树冠神似中华版图,暗示中华
民族生生不息,保持了领土的完整。②视古柏为历史的记录者。千年中华版图柏屹立国境,守
望北疆,守望历史,见证了千百年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誓灭强虏的英雄历史。③挖掘古树的人文
内涵。中华版图柏由范、欧亲手栽植的传说,注入了民心为本、勇于担当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
内涵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并展现出新的时代气象。(每点 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10.答案 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1.答案 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了解井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世子帝王和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明清指亲王的嗣子(多为嫡长子)。
12.答案 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路点拨:“在惠帝逃往其他地方后,他坚守京师进行抵抗,愿以身殉国”错误.根据原文信息,
惠帝并没有逃往其他地方,还在城中。
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井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笞案:
(1)现在他的奏折刚刚到达,应该姑且给他回信,往返超过一个月,让他的将士心中懈怠。(关
键词“适”“报书”“逾”的翻译各 1分,大意 2分)
(2)攻下京城时,方孝孺肯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灭绝了。
(关键词“下”“幸”“绝”的翻译各 1分,大意 2分)
参考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是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读书一天可以读一寸
厚的页数.长大跟从宋濂学习,宋濂门下的知名人士都不如他。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
揭枢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太祖喜欢他举止端庄整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位正人君子,应
当让他的才干更成熟.” 以礼送他回去,蜀献王听说他的贤能,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等到
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常常向他咨询。
皇帝驾临朝廷朝臣陈述事情,大臣们当面议论可否,有时命令方孝孺在殿上批示作答。燕王起
兵,朝廷议定讨伐,诏书和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三年,燕王军攻打大名。方孝孺说:“燕
王军在大名长期困顿,天热下雨,当不战自疲。现在他的奏折刚刚到达,应该姑且给他回信,
往返超过一个月,让他的将士心中懈怠。我们谋略已定,对燕军合围的形式已成,进攻并消灭
他,并不困难了。”皇帝认为他说的对。命方孝孺起草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骑快马回复燕王,
赦免了燕王全部的罪过,让他罢兵归藩。又作了数千言宣谕诏命给薛嵓带到燕王军中,秘密地
在众将士中散布。到达之后,薛嵓藏着宣谕诏命不敢拿出来,燕王也不奉诏行事,第二年五月,
燕兵到了长江北岸,皇帝下诏征募四方军队,命令众将在长江上集结水军,但是陈瑄带战船投
降了燕王,燕军便渡过了长江。皇帝心中害怕,有人劝皇帝到其他地方,图谋复兴。方孝孺竭
力请求坚守京师等待援兵,到形势危急之时,便以死报国。乙丑日,燕兵入城,皇帝自焚而死。
语文试题 第 页(共 10 页)13
这一天,方孝孺被捕下狱。早先,成祖发兵北平,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说:“攻下京城
时,方孝孺肯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灭绝了。” 成祖答应
了。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召方孝孺到宫中,悲伤恸哭之声响彻宫殿。成祖从坐榻上下
来劝勉说:“先生不要心中痛苦,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
成祖说:“他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国家应依靠年长的
君主。” 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朕的家事。”示意左右的人给他
笔札,说:“发布诏书于天下,非先生起草不可。方孝孺掷笔在地,边哭边骂说:“死就死吧,
诏书是不能起草的。” 成祖大怒,命令在市中处之以磔刑。“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14.C 项,朦胧凄迷的意境错,应是辽远阔大。
15. 归隐与报国的矛盾心理。①先用“谁是中州豪杰”发问,抒发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
无门的愤慨,然后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句,寄寓田园之思,接着运用范蠡
典故,表示愿效法范蠡,做高洁隐士,归隐田园。②“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回首中原
故土,报国拳拳之心顿生。执着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念,也就暂时放下归隐的念头,希望能够
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附:诗歌鉴赏参考译文
我拿着酒杯面对斜阳,默默无语似乎在问西风。为什么胭脂把荷花染得这么红。放眼望去这千
顷大江,里面有万斛的离别哀愁,没有地方让远飞的鸿鸟歇足。唯有阑干的一角可见一线天光,
人依靠在一旁半醉半醒中。
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人生太短促,我还想闲步在三径篱边的菊丛。试问谁
是中原豪杰,借我舟楫浮泛五湖,当一个钓鱼翁。回望这沦陷的故国,这田园归意莫要太匆匆。
16.(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反是不思,亦已焉哉(3)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6分,每空 1分,有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
17.C 18.A 19.D
【解析】17.身不由己:自己的行动不能由自己做主。不由自主: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
己。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重在突出随便,不拘小节。蓬头垢面:形容头发很
乱、脸上很脏的样子。重在突出生活条件差。停止:不再进行。停滞:指受到阻碍,不能顺利
地进行或发展。从苏东坡的人生际遇看这里用“停滞”更合适。排除 AD。失色:失去本来的
色彩或光彩。失重:失去原有的重量、分量。此处因前文有“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所
以用“失色”更好。排除 B。
18.根据前文“有了……”后面接“才让……”更恰当,排除 B、D两项;根据语段第一句“除
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可知,应先说才华,再说气度,排除 C
项,故选 A项。
19.A、B、C 项“还有……使然”“还由于……所致”“还是……所致”都是句式杂糅。
2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
答案(1)回目往往用对偶句;回目往往概括了这一章节的基本内容。(3 分,合理即可)回目(参
考):楚霸王鸿门设宴 汉中王新丰逃命(3分合理即可)
语文试题 第 页(共 10 页)14
21.答案示例:曹雪芹的心智和情怀是多么的深挚,他对自然与人世怀着无限的怜惜与不舍的
深情,面对落花一样凋零的事物,才写得出那么凄美的《葬花吟》。
【评分细则:语意完整,3分;表达连贯、得体,2分;词语、字数不符的,酌情扣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把阅读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综合性很强,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红楼梦》及其作者是高中毕业生非常熟悉的作品和人
物,考生不难作答。
22.(60 分)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句话构成,分别解读如下:
①“筛子”是个形象的比喻,在时代这个大筛子面前,所有人都是身处其中的糠谷,重要
的不是你能跳多高,而是你能不能长期地留在局内。可以提炼出时代的前进、事物的发展、人
民的自我更新等关键词。
②回望来路,展望前路,对生活、对人生,对未来有了更明白更深刻的认识。可以提炼出
社会事物的发展、人生的目标方向 、个人的信仰追求等关键词。
③此句阐述的是生存的意义,不论走向何方,听从内心,坚定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之路,然后忠诚于它。
综合三则材料来看,时代是背景,个人是主角,需要把个人和时代结合起来考虑方为最佳
立意。
【参考立意】
①最好的时代,做最好的自己;
②找准人生目标,坚定人生道路;
③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④时代在发展,个人要进步。
相关文档
- 【语文】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中学2021-06-0727页
- 宁夏回育才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2021-06-0721页
- 西藏拉萨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2021-06-0720页
-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2021-06-0627页
-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2021-06-0624页
-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2021-06-0612页
- 宁夏固原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2021-06-0513页
- 【语文】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长庆高级2021-06-0522页
-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2021-06-0519页
-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2021-06-05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