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51 KB
  • 2021-06-07 发布

2017-2018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必修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单元质量检测三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基础积累(共 25 分,选择题每题 3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斜睇.(dì) 窈窕.(tiǎo) 模.型(mó) 模.样(mú) B.惊愕.(è) 清癯.(qú) 主角.(jiǎo) 叱咤.(zhà) C.莅.临(lì) 迥.乎(jiǒnɡ) 弥.漫(mí) 屏.息(bǐnɡ) D.杀戮.(lù) 广袤.(mào) 校.正(jiào) 焦灼.(zhuó) 解析:B 项,“角”读“jué”。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描摹 菲薄 婆娑起舞 偏安一偶 B.揣摩 琐事 默无声息 过尤不及 C.屠戮 步履 桀骜不训 辗转奔波 D.删节 俏皮 呱呱坠地 梨园子弟 解析:A 项,“偶”应为“隅”;B 项,“尤”应为“犹”;C 项,“训”应为“驯”。 答案:D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个人受过文字训练,说起话来能够更准确更细密,____①____有需要的话。鲜明和生 动是语言固有的特色,文字在这方面可以____②____应该尽量发挥语言的潜力,____③____ 准确和细密____④____是文字的优点,是写文章的条件不同于说话的条件的结果。 选项 ① ② ③ ④ A 因为 而且 所以 也 B 只要 或者 因为 都 C 如果 并且 因为 都 D 如果 也 但是 却 解析:注意分句间的关系。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每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似乎都与技术变革息息相关....。如今,正 是新的技术革命爆发的前夜。 ②埃塞姑娘鼻子挺直,柳眉大眼,皮肤细嫩光滑,具有与非洲其他国家女性明显不同的 面貌特征。她们风情万种、落落大方而又长袖善舞....。 ③法规起草工作中存在一些粗枝大叶....的现象:一些法规草案体例结构不合理,条款之间 逻辑关系不严谨,条文表述不规范。 ④接受卫视采访的这位本年度省高考理科状元侃侃而谈....他在高中的各种生活以及他在 学习上的各种经验、教训。 ⑤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五角大楼就打击“伊斯兰国”组织的战略及进展发表电视讲话,强 调美国主导的战略是卓有成效....的。 ⑥虽然美式橄榄球不可能像足球那样让伦敦万人空巷,但体育场座无虚席、济济一堂....的 盛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解析: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长袖善舞:比喻做事有所凭借,就容易成功。后多用 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该成语此处使用不合语境,应该用“能歌善舞”。 粗枝大叶: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不慌不忙地说话。其后不能带 宾语。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该成语此 处使用不合语境。 答案:A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增加含氧量,但夜间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会吸入氧气,放 出二氧化碳,容易使人长时间处于缺氧环境中,难以进入深度睡眠。 B.社会广为诟病的办班热、择校风、高考移民、考试舞弊等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原 因之一是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和非理性竞争所致。 C.每个海外华人的舌尖上都珍藏着一个故乡,每个华人家庭的餐桌都给“家乡菜”预 留了一个位置。离开故乡越远,越久,对熟悉的味道越想念,乡愁就越浓烈。 D.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给 权力涂上防腐剂紧箍咒,真正形成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机制。 解析:A 项,搭配不当,改为“绿色植物由于呼吸作用会吸入氧气”;B 项,句式杂糅, 去掉“所致”;D 项,成分残缺,“紧箍咒”前加“戴上”。 答案:C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埋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________。要使读者看不 出斧凿痕迹,只觉得________,如一丛花,如一棵菜。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如果看出来这 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________。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清清爽爽,简简 单单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⑤便成死症 ⑥便太浅显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本题可从音韵和谐的角度来解析。“营”“成”“整”“症”等字押韵。同时, “水到渠成”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句③不能和“如一丛花,如一棵菜”相衔接。 答案:A 7.名篇名句默写。(7 分)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惨象,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 (3)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俯首甘为孺子牛。 答案:(1)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已使我目不忍视 尤使我耳不忍闻 (3)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4)横 眉冷对千夫指 二、阅读鉴赏(5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8~10 题。 散文的“散”与“文” 朱向前 ①散文是个大题目,仔细琢磨琢磨,又发觉光是这”散文”二字就有点说道,而且似乎 还可以分而说之。先说其“散”。 ②为什么叫”散文”?先哲就有“散文就是和友人松散地聊天”“散文就是思想的散步” “散文就是散漫的文体”“散文就是自由”云云。种种说法,多不离一个“散”字。在我看 来,这个“散”字强调的是散文家的本色的轻松,自然的流露。因为散文既没有诗歌的韵律 和节奏,也少有小说的情节和故事,它主要不依靠“行头”来支撑和夸张自己——不要堂皇 气派的西装革履,也不要珠光宝气的晚礼服。它只是身着泳装松散随便地走向海滩,在阳光 下裸露真实的胴体。正所谓“是大英雄自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③如此说来,一篇散文的好坏和它的形式技巧的干系反倒不大了,而主要取决于它是否 有一个天生丽质的“真身”。有,则嬉笑怒骂皆成佳作;无,则忸怩作态终是废话。只是这 “真身”涵盖甚广,它包括一个人的才情、学养、个性气质和人生历练乃至眼光、胸襟与品 操等等。简言之,散文是一个人的全面展示。一个散文家的修炼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的 修炼过程。人生不到一定的境界,是不大容易作出真散文来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 同意这样一种说法:诗歌是属于青年的,而散文更属于中老年。因为,前者需要一种如火的 激情,而后者则需要一种如水的心境。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入世渐深,经历了几番人世 沧桑之后,开始把很多事物推远了,看轻了,看淡了,进入了一种散淡如菊、我心悠然的淡 泊与超脱的境地,才有可能获得审美的心情与眼光,从而写出真正耐得咀嚼的韵味悠长的美 文。从此角度看,散文对于青年人来说,倒未见得是一种十分相宜的文体。 ④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辩证法无处不在。恰恰因了散文的随意、亲切和短小,它 就和诗歌一样,往往最容易受到那些钟情于文学的年轻人的青睐,或者说,他们选择散文作 为自己寻觅通向文学殿堂的最初的小径,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也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就 有点“两难”了。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散文文体的散漫和轻松而言,它于初 学者甚为相宜;从散文文心的散淡和悠远而言,它于年轻人又不甚相宜。对于青年人的选择 和爱好谁也无可厚非,而至于散文自身的要求也无法强求于人。人生是一个一个日子累积起 来的,所谓“少年老成”也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年龄和阅历都有待时空的发展,不是单凭 主观努力所能一蹴而就的。但是还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对一个有心追求真散文境界的人来 说,他必须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紧紧抓住文化的修养而不放松。于此就说到了第二个字: 散文的“文”。 ⑤“文”者,文化也。它大而化之,笼而统之,但又确实是具体而微,可见可闻的。小 到一花一木一沙一石,大到天空海洋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社会万象和人心百态,无不浸 淫着文化,表现着文化。尤其当它们出现在散文中,就更会展示出一个作者文化的修养、功 底和眼光,所谓文格之高下,文心之雅俗,文笔之精粗,在明眼人看来是纤毫毕现难以藏拙 的。如果说,到了一定程度,小说创作依然可以相当地倚重于操作技巧和个人经历等有关因 素,那么,散文创作则愈往后就愈能显示出文化和学养的后劲。总而言之,散文的比赛就是 文化的比赛。 ⑥话再回头说散文的“散”与“文”——无散淡心境不易作出真散文。然散而无“文” 则行之不远,亦不足道哉。 (选自《光明日报》,原文有删节) 8.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文中“散文更属于中老年”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 ) A.中老年在才情、学养方面有优势。 B.中老年进入了淡泊、超脱的境地。 C.中老年有审美的心情与眼光。 D.中老年在写作形式、技巧方面日趋成熟。 解析:第 3 段“如此说来,一篇散文的好坏和它的形式技巧的干系反倒不大了,而主要 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天生丽质的‘真身’”确立了本文的话题范围。正确理解“所以,从这 个意义上讲”一句中的指示代词,D 项不属于此范围。 答案:D 9.下列对第③段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青年人富有激情,适宜于写诗歌,不太容易写出真散文、好散文,因为散文对青年 人来说并不十分相宜。 B.因了散文的随意、亲切和短小,它就和诗歌一样,往往最容易受到那些钟情于文学 的年轻人的青睐,但是从散文文体的散漫和轻松而言,于年轻人不甚相宜。 C.青年人因为涉世不深,阅历尚浅,难以达到中老年那种淡泊与超脱的心灵境界,所 以不太容易写出真散文。 D.青年人对散文的选择和爱好谁也无可厚非,但因为“少年老成”也不过是一种说法 而已,散文本来就对青年人不甚相宜,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所以于年轻人不甚相宜。 解析:此句是第③段结尾句,前面“从此角度看”,应承上文中心句“散文是一个人的 全面展示。一个散文家的修炼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的修炼过程。人生不到一定的境界, 是不大容易作出真散文来的”而得出结论。故 C 项是正确理解。A 项,因果倒置;B 项,张 冠李戴;D 项,强加因果。 答案:C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散文的“散”与“文”就是无散淡心境不易作出真散文,但是散而无文,缺乏文化 和学养的后劲,则行之不远,也不值得称道。 B.“散”字强调的是一个散文家的本色的轻松自然的流露,因为散文既没有诗歌的韵律 和节奏,也少有小说的情节和故事,所以一篇散文的好坏和它的形式技巧是没有干系的,而 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天生丽质的“真身”。 C.“文”者,文化也。尤其当它们出现在散文中,就更会展示出一个作者文化的修养、 功底和眼光,因而散文的比赛就是文化的比赛。 D.散文是一个人的全面展示,一个散文家的修炼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的修炼过程, 所以,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一个散文家。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及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 项,缩小概念范围;C 项,以偏概全、断章取义;D 项,无中生有、曲解文意。 答案:A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 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 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 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 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 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 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 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 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 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 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 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 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 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 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 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 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 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解析:可先找出句中名词,如:高丽、使者、傅、中国、宰相、苏轼、蕲州。然后结合 动词、虚词等来断句。 答案:A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D 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其他儿子称“皇子”。 答案:D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 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 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 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 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解析:C 项,原文中“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是说杀了两个像宦官的人,不是真的 杀了宦官。 答案:C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惧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主可以统治中国,如果另立异姓,我就为此而死。(帝,动词, 称帝;苟,如果) (2)金人虽然不求索我,我应当与太子同行,求见两位敌帅当面责斥他们,也许可以成 功。(不吾索,宾语前置,不索吾;面责之,当面责斥;庶或,也许;济,成功)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担任礼部员外郎一职。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 给他陈述天下的事,劝告他要立即有所变更,不这样的话一定会失败。蔡翛没有采用他的话。 升到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 乱,大量耗费。孙傅上书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 点好处。”宰相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到蕲州。给事中许翰认为孙 傅的言论虽然偶尔与苏轼的相合,本意也没有别的,只是就职论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 翰也被罢职离开。靖康元年,朝廷征召孙傅担任给事中,晋升为兵部尚书。他上奏章请求恢 复祖宗的法令制度,钦宗问他原因,他说:“祖宗的法令能让百姓受惠,熙、丰年间的法令 使国家受惠,崇、观年间的法令使奸人得到好处。”当时的人认为他说的是至理名言。靖康 元年十一月,被任命为尚书右丞,不久又改任为同知枢密院。金人包围了都城,孙傅日夜亲 自抵挡箭石。金兵分四面鼓噪着前进,宋兵败退,掉到了护龙河中,尸首都把护龙河填满了, 城门急忙紧闭。这一天,金人就登上了都城。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国大师的营帐求和, 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都城,依然兼任少傅。二十天了皇帝也没有返回,孙傅接连写信请求金 营送还皇帝。等到废钦宗立金人的文书到达,孙傅非常悲痛地说:“我只知道我的君主可以 统治中国,如果另立异姓,我就为此而死。”金人来索求太上皇、皇后、诸位王爷、嫔妃、 公主,孙傅留下了太子不遣送。秘密地谋划着把太子藏在民间,另外找到了像宦官的两个人 杀了他们,并杀了十几个死囚,把他们的首级送给了金人,骗金人说:“宦官想要私下里让 太子出城,城门口的人互相争斗杀了他们,误伤了太子。趁着大帅的军队讨伐平定的机会, 杀了这些作乱的人来献上。如果还是不停止,我就只有用死来继续。”过了五天,没有肯承 担这件事情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的老师,应当和太子一同生死。金人虽然不求索我, 我应当与太子同行,求见两位敌帅当面责斥他们,也许可以成功。”于是跟从太子一起前往。 守门的金人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你参与什么?”孙傅说:“我是宋朝的大臣,并且 是太子的老师,应当誓死相随。”这一天晚上,留宿在城门下;第二天,被金人召去。第二 年二月,死在北廷。绍兴年间,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定。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6 题。 曲江①对雨② 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③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④,暂醉佳人锦瑟旁。 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 玄宗、杨贵妃经常来此春游。②本诗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此 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③漫:空自。④金钱会:唐玄宗开元时曾大宴王公百僚,令左右于楼 下撒金钱。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描绘了春云遮断苑墙的景象,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覆”为全诗诗眼。 B.“林花著雨胭脂湿”景中含情,既描绘出桃林著雨之态,也有触景伤情之感。 C.诗人不说风吹水荇,却言“水荇牵风”,赋予水荇人格化动作,可谓用笔精妙。 D.本诗先景后情,从对雨观景到对雨兴感,细腻地表现了诗人曲江所见所思所感。 E.本诗多处用典,暗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抚今追昔中有深沉的感慨。 解析:A“覆”不是诗眼。E“暗写爱情故事”错。 答案:AE 16.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昔盛今衰的感慨):首联颔联写过去的风景名胜如今荒凉落 寞,借景抒惆怅与凄苦之情。 ②忠君忧国之心:颈联写龙辇长久停驻不用,芙蓉殿空自焚香,写出胜地无人游赏的景 象,可见诗人忧国之心。 ③对国家美好前景的期盼之情:尾联问什么时候可以再现君臣同欢、歌舞升平的宴饮之 景,暗含对盛世的期盼。 ④渴望为国效力(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伤感):尾联“何时”一词,也表达了“何时可以 参加君臣聚会”之意,表达了渴望得到赏识的心情,也含怀才不遇之感。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节选) 庞 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 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 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 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 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 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 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 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 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 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 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 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 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 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 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 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 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 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 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 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 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 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 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 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 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 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 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 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 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 软,绝不酥软! 17.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5 分)( )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 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 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 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 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 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的《史记》。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C.文中司马迁并没有说汉武帝对李陵降敌有不可 推卸的责任。E.活用该句并不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而是说司马迁在苦难中淬炼了 自己。 答案:CE 18.“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 头”分别指什么?(4 分) 提升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根骨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答案:提升精神:司马迁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一根骨头:在对理想与事 业的执着追求中挺立起来的独立人格。 19.鲁迅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 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本文,举例谈谈你对“脊梁”的理解。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答案:“脊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的人,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气节、操守、人格、品 质。例如,屈原、文天祥、瞿秋白等。 三、语言运用(11 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今天的人们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唐君毅先生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他说书籍是人类文化的 一面大镜子,①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和思想的反复咀嚼、品味, 这 一 知 识 和 思 想 的 绵 延 及 再 生 产 过 程 , 将 心 灵 这 面 镜 子 转 变 为 凹 凸 镜 :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灵是凹镜,从四面八方发散地获取中外先贤的广博智慧; 传诸后人时,③___________________,穷其一生所学所悟聚焦于一点,为知识的累积增长 贡献绵薄之力,如此,才能洞察秋毫而又见微知著,锤炼出纵深之思想。 答案:(1)而人的心灵则是一面小镜子 (2)阅读前人时(读书时,阅读时) (3)心灵是凸镜 21.下面是某校园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的构思,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 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5 个字。(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诗歌朗诵比赛包括筹备阶段和比赛环节,筹备要先制定规则,参赛各班组 建代表队,邀请评委和购置奖品,比赛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内容、以抽签上台的方式进行,共 评出四名优胜奖。(包括标点 78 字)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我们经常读到这些优秀的诗词:“忽如一夜春风来”“山雨欲来风满楼”“夜阑卧听风 吹雨”“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也经常见到这些词语:和风细雨,风平浪静,风雨同 舟……我们还经常看到这些词语:跟风、清风、政风、党风、民风、整风、务实之风、亲民 之风……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考生可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来审题立意。从材料中提取出关键词 “风”,然后展开联想,化大为小,化实为虚,进而准确行文立意,考生可参考以下立意: (1)生活中有哪些“风”? 实写:春风、海风、旋风、晚风、残风、和风…… 虚写:党风、政风、民风、家风、学风、考风…… 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虽说一直是考生常用的审题立意方法,但从立意的等级而言,写 “虚”要比写“实”更容易达到发展等级,建议考生从此角度立意时应从“虚写”的角度选 材。为政者要有清正廉洁的“政风”,比如海瑞、包拯、苏轼等;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家 风”,比如傅雷、曾国藩等;经济领域要有坚守职业道德的“行风”,比如北京同仁堂、白 家老字号等;教育领域要有公平、公正的考风,比如拒绝高考移民等。 (2)如何对待生活中的“风”? 生活中的“风”很多,我们要练就一双慧眼,有些“风”我们可以热情高涨地跟,有些 “风”我们必须“拒绝”。 从此角度立意考生必须把握好两点:第一,必须分清“风”的性质,青岛市民跟“爱心 之风”,跟出了 2006 年感动中国的“微尘”;明星跟“慈善之风”,跟出了李连杰的“壹 基金”;郑州市民跟“给农民工送温暖之风”,纷纷捐款捐物,让 2012 年的冬天不再寒冷, 等等,这些都是“好风”。“彭宇案”之后,广大市民跟“冷漠之风”,结果小悦悦在众人 的冷漠中离去,跌倒的老人无人搀扶;四川前省委副书记李春城、“表叔”杨达才、新疆乌 苏市前公安局长齐放等跟“腐败之风”,结果身败名裂;这些都是“恶风”。第二,考生必 须明确地表明对“风”的态度,即“好风”必须跟从,“恶风”必须拒绝。 (3)如何营造“风”? 一个社会要想健康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应该有“好风”,考生可用化大为小的方法抓住 一点,写出深度即可。 从此角度立意,考生的选材重点在于营造“风”的方法。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空 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加强“党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心中始终装着百姓、反腐倡廉是加强 “政风”建设的有效途径;提高全民素养、惩恶扬善是加强“民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坚守 职业道德是加强“行风”建设的有效途径;普及科学知识是抵制“谣言之风”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