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课时达标(三十四) 新闻访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导学号 04320089
修谱之风盛 寻根情结浓
——《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鸣访谈录
任思蕴
文汇报:清明节将至,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又到了。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
民族重温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意识是不是特别强烈?
王鹤鸣(以下简称王):应该说,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从我研究多年的家谱谈起,
世界范围内,修家谱的民族并不少,但各国修家谱的发展程度、形式各不相同。我国有长达五千年的悠久历
史,这一传统发展得最完整、最系统、最成熟。
中国人修家谱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家谱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母系氏族社会讲究血缘
的纯正,讲究辈分和宗族,因此中国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开始就有了原始形态的家谱。
此外,中国人修家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修谱的意识始终很强烈。尤其是近五十年来,海峡两
岸以及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民间一直非常热衷于在祖先留下的家谱的基础上编修新家谱。中国历史文化有
三个传统:一是正史,如《史记》《汉书》《二十五史》等,由国家编撰;二是方志,由地方政府编撰;三是
家谱,记载一个家族的脉络。例如,现在孔子家谱已经编到八十几代,记载着世界各地两百多万人的人口信
息,规模庞大。编修新家谱是中国历史上修谱传统的延续与发展,短短几十年内形成的这股热潮,其声势之
大,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编修家谱的任何一个阶段。
文汇报:为何是近五十年来形成了这股修家谱的热潮?我国现在修家谱风气较盛的是哪些地区?
王:近五十年来的这股修谱热潮,最初是在台湾地区出现的。台湾地区绝大多数人是从大陆迁移过去的,
但是他们的根在大陆,与大陆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一直以来无法割舍深厚的宗亲情感和恋土怀乡
的情怀。因为客观因素,台湾与大陆分隔,当地居民逐渐掀起修家谱的热潮,以厘清祖上脉络,排遣思乡之
情。据统计,台湾家谱约有一万种,其中 80%是近五十年编修的。而大陆出现编修新家谱的热潮,是在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一度受到压抑的谱牒研究在大陆
重获关注。民间热衷于修谱之余,还自发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现在,大陆修家谱比较多的是福建、浙江、江
苏、安徽、湖南、广东等省。
1987 年以前,台湾人不能回大陆,修家谱时也只能记录家族中生活在台湾的人口的信息。进入 21 世纪,
两岸民间修谱活动更趋活跃,逐渐出现海峡两岸、海内外宗亲合作编修新家谱的现象。
文汇报:有没有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例能反映出家谱在华人世界的“热度”?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王:我曾收到很多信件,提供私藏家谱的相关信息,提醒我们编进目录。我记得,上海音乐学院有一位
老教授叶淑莲,退休后定居美国,回国探亲时偶然得知我们的编撰工程,特地来到上海图书馆,把自己的一
套家谱送给我们。她对我说:“这部家谱收藏在上海图书馆,出现在家谱总目录中,这是这部家谱最好的归宿。”
还有一位侨居美国的山东大学中文系的退休老教授王宜训,好几次写信给我,表示要来上海做一名志愿者:
“我不要任何报酬,一切生活费用自理,我期待着《中国家谱总目》这一功垂千古的历史文献,早日问世。”
文汇报:由此可见,华人心中的家谱情结的确非常浓重。那么,就增强全球华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而言,
您认为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家谱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王:其实整个编修新家谱的过程,就是海峡两岸人民和海外华人对同宗共祖的血脉的追寻和认同,也是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在合作修编新家谱的过程中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进而
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效果。这对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也必然有推动作
用。
在我看来,绵延五千年之久的编修家谱文化习俗,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值得继
承、发扬的优良文化传统。
(选自《文汇报》,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汇报记者认为清明节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王鹤鸣先生认同了记者的观点,
并对此进行了阐述。
B.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世界范围内修家谱的民族并不少,但是中华民族最
重视修家谱。
C.台湾与大陆分隔,当地居民逐渐掀起修家谱的热潮,以厘清祖上脉络,排遣思乡之情,这是近五十年
修家谱热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D.谱牒研究在大陆一度受到压抑,在台湾修家谱热潮的影响下,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确立,大陆修谱逐渐兴盛起来。
E.海峡两岸、海内外宗亲合作编修新家谱,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
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效果。
解析:A.“王鹤鸣先生认同了记者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阐述”有误,王先生并没有对清明节问题发表
看法。B.“中华民族最重视修家谱”于文无据。D.“在台湾修家谱热潮的影响下”表述不当,文中无此意。
答案:答 C 给 3 分,答 E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A、D 不给分。
2.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请简要回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是一个结论
性的说法,文中对此有相应的表述,找出这些文字,分点列出即可。
答案:①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修家谱的传统发展得最完整、最系统、最成熟。②中国人修家谱的历
史悠久,自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开始就有了原始形态的家谱。③中国人修家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修
谱的意识始终很强烈。
3.王鹤鸣举热衷修谱的典型人物,举了两位身在海外的教授,而没有举生活在大陆的一般中国人,这是
为什么?请具体分析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文考查访谈对象举例子的目的和作用。例子有两个特点要抓住,一个是“海外”,一个是“教授”。
这两种身份都具有典型性。
答案:①教授是知识分子,比一般人有影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②举身在海外的华人的例子,更能
代表全球华人。③举海外教授的例子,便于反映家谱在全球华人世界中的“热度”,从而有力地说明全球华人
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4.这些年来,许多姓氏不管家族大小,都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修家谱,你认为这样做有意
义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探究题,要就访谈内容发表意见,看似有一定的开放性,实际上并不开放。就本文来说,
修家谱是有意义的,作答时,按照文章的表述用自己的话概括。若回答“无意义”,那就等于全面否定本文,
那就不是几十字的答案所能完成的了。
答案:有意义。①通过修家谱,可以重温家族的历史和记忆,促进社会和谐。通过修家谱,人们可以明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确自己的血缘关系,明确家族来龙去脉,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知道与族人的相互关系,有利于促
进宗族内部的亲和,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②家谱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家谱的文
化习俗,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优良文化传统。③通过修家谱,有
助于海峡两岸人民和海外华人对同宗共祖的血脉的追寻和认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④通过修家谱,
可以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对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有推动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
[美] 丹·卢泽德
现在是星期日的子夜时分,发这份急电的时候,街道一片沉寂。但是在城市中心,人们的心碎了。
家园沉入水里。汽车也被淹没,房子里黑漆漆的空无一人,而家具漂在水上。
缓缓上涨的水在防护墙上发出阴险的响声。但是人已撤离的地区静悄悄的。一切都很平静。
这是耳闻目睹到的场景。但是,当城市里运沙袋的英雄们躺下来休息时,1982 年的这场洪水造成的难民
们还处在混乱中。
他们今夜睡在坑坑洼洼的陌生的小屋里,房间里的地板上铺着亚麻油毡。在教堂中心,当焦虑不安终于
为疲倦所压倒,人们开始沉入睡眠,怀着感谢和平静。还有上百张或者更多的床铺放在搭得形形色色的房子
里,以防备还有大雨的预言实现。
此时此刻,据说有 3 000 人已被迫从他们的家里撤出来。大多数人是附近的老住户,位于这座城市的三
条河的两岸。
主要是在城市的这个地区,吸纳洪水而救出难民。疲倦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消防队员和志愿者们赶来照
顾难民,帮助麻烦的、不情愿离开的人到小救生筏子上,一次又一次把这些人运到高地上,其他的交通工具
在那儿等着。
现在是午夜,城市中心人已撤离的部分沉入一片黑暗。断电、停气,正常的一切都不再存在。
那些及时站出来的人——用沙袋和临时垒起来的土堤同洪水搏斗——仅仅是在等着河水涨到顶点。他们
的家得以幸免。现在,他们的自信又恢复了。他们今晚睡在自己的床上。但是他们也担心,城市还能承受多
少水?雨在夜空中潜伏着。
在河西边,令人心碎的程度最深,损失最为严重。在莫米和圣乔,水逼近防洪堤顶部。居民们爬到防水
墙上察看水的最高线,他们在寻找希望的迹象。看到防洪堤还牢固的地方,他们就觉得有了希望;哪里防洪
堤出现了缺口,哪里的希望就像耗子一样淹没在水里。
难民们今天晚上讲了上千件事,都是他们看到和听到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有个人想起万布林大街上的一幢房子,那儿阳光春天般地暖暖地照在明亮的黄砖围墙上。一对上了年纪
的夫妇在他们的小黄房子的前院里等待着。那位绅士坐在走道上的一把黄色椅子上,膝盖上横着一根拐杖。
他的妻子黄色的头发已经斑白,站在那儿望着奇怪的人来来往往。他们是一幅岩画,一张发黄的照片,不合
时宜。
隔着一个街区的距离,水正沿着大街向他们逼近。这个女人只会说结结巴巴的英语,她的丈夫只是点头。
糟透了的洪水,唉,糟透了的洪水。水有多高了?耸耸肩,他们将不得不离开吗?一个虚弱的、不安的微笑。
谁知道呢?她说。谁知道呢?
邻近防洪堤的莫米地区,河水在那儿最宽也最深,低吟的河水在黑暗中翻滚。几乎没有人站在街灯下的
防洪堤上。现在没有这个必要。他们感到安全。
在像口袋一样的湖边地区,两条河的拐弯处,水没有漫出河道。这里有一种乐观的信念。星期六夜里难
以入睡的焦虑结束了。那里没有搭起的小屋子,也没有因洪水损害生活而感到的痛苦。他们暂时逃脱了洪水,
但是洪水就在眼前。
现在,午夜过后,城市沉入梦乡,3 000 名难民安顿下来,得到了食物供给。仍有两个世界存在着。湿
和干,高地和低地。两个世界被汹涌的河水和桥分开。两种运气。好运气和坏运气。
明天有希望达到河水顶点。达到顶点,水就会退下去。无家可归的人会忘掉痛苦的记忆,然后将重新挖
掘出这些记忆加以回想。
但这都是明天的事了。今夜仍有不安的睡眠,陌生的床铺,这场战斗的奇怪的空虚感——一部分失掉了,
一部分赢得了。今夜,在城市中间,仍然有破碎的心灵。但是最坏的事已经过去了。街道安静下来,一切都
那么平静。
(选自《韦恩堡新闻哨兵报》,1982 年 3 月 15 日,李予阳译)
【新闻背景】 在截稿时间的巨大压力下对重要事件的余波和未来发展作出展望,这是对新闻记者的一大
挑战。如果这种事件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么做难度就更大了。美国印第安纳州《韦恩堡新闻哨兵报》
的专栏作家丹·卢泽德却做到了这一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全文以“市民暂时逃脱洪水和洪水就在眼前”为线索,中间穿插白天救援工作的背景材料,体现了“一
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
B.文章一开始就切入现场,通过作者的观察提供给我们一个大环境:街道一片沉寂而洪水发出阴险的响
声,人们将要睡去但内心十分担忧。
C.作者用人们休息时表面的平静衬托出与洪水搏斗一天后的暂时松弛与内在的紧张,体现了作者的乐观
推想:洪水明天就会退下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D.这篇新闻报道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过后的现场,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细致的观察力、敏锐的洞察力
和高超的写作技巧等。
E.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市民们破碎的心,这样使得文章首尾照应;同时行文中作者使用大量的渲染
手法来表现灾区市民的危险处境等。
解析 :A.文章的主题是“市民暂时逃脱洪水和洪水就在眼前”,而不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C.“体
现了作者的乐观推想”错,描写市民休息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对市民的同情,且作者并没有推测明天洪水是否
会退下去。E.文章没有使用渲染的手法,都是通过客观的描写来表现灾区的情况。
答案:BD
2.新闻中对万布林大街上一对老年夫妇的两段描写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闻素材选用的作用的把握能力。首先要明白这两段具体描写的内容,表现了这对老
夫妇的什么特点,然后再考虑它与全文的关系。
答案:①表现家园的美好,以此对比洪灾之后城市的糟糕情况。洪水到来之前那对夫妇春天般的庭院体
现出一派安详的气氛,衬托出没有洪水时家园的美好,并以此对比,表现洪灾带来的损失。②凸显紧张气氛。
中间插入洪水离他们只有一个街区并缓慢逼近的描写,营造出紧张的氛围。③表现了灾民对洪水即将到来的
担心和无能为力。
3.简要说明文中画线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具体含意。
(1)哪里防洪堤出现了缺口,哪里的希望就像耗子一样淹没在水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低吟的河水在黑暗中翻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先确定是什么修辞手法,再考虑其表达作用,这里说的作用是“含意”。
答案:(1)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洪灾中的人们对防洪堤的重视以及对防洪堤出现缺口的惧怕心理。(2)拟
人的修辞手法。表现水势的凶猛和浩大,并暗示灾难可能再次到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4.本文的题目有版本翻译为“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你认为两个题目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
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探究题,探究标题的妙处。分别考虑两个标题在形式、内容上与文章的联系,作答时,要
选定其中一个,并具体写出它的好处。
答案:(示例 1)“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好。
①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这篇新闻主要描述了人们遭遇洪灾以及晚上入睡的情况,题目中“梦境”指
灾民以及救灾人员在夜晚已经进入梦乡,而“沉入洪水”表明入睡的具体背景。
②表现了灾民的精神状态。“暂安一夜”指灾民逃脱洪水后的暂时安定,虽然情况不容乐观,但最坏的事
情已经过去了。
③表现了对事件发展的预测。这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因为天气的变幻无常,很难确定未来的情况,
而题目中的“暂”表现对现实情况的推测,今晚是安定的,但明天如何不得而知,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忧虑。
④表现了对灾民的同情。洪灾之后,作者希望灾民们能够暂时休息,并希望河水到达顶点后能退下去,
大家都能安定地生活。
(示例 2)“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好。
①涵盖了新闻的主要内容。这篇新闻报道了该地区灾民受灾的情况和灾民被安顿下来后的情况,这个题
目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②形象地表现了灾民灾后的精神状态。洪水使灾民们失去了一切,他们虽然已经脱离危险,但毕竟情况
不容乐观,仍担心明天河水到达顶点后是否能退下去等问题,所以即便睡着了,也是不安的睡眠。
③表达对灾民的强烈关心。新闻不仅报道洪灾的相关情况,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对灾民的关心。报道中灾
民晚上休息的特定场景就体现出了这一点。
④整齐,有文采。这个题目十分整齐,且“园”“眠”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神湾“啄木鸟”
周立耘
①“当!当当!”层峦叠嶂的雪峰山深处,不时传来啄木鸟尖嘴啄病树般笃实而锐利的声音,不仅给这片
寂静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气,也牵动着我们的好奇之心。
②跨过神湾大桥,穿过神湾坳隧道,来到茅房溪二号大桥,凭栏远望,一群身着黄马甲的“啄木鸟”,正
攀附在桥梁底部除锈刷漆,手起锤落,发出阵阵悦耳的声音。他们头上是拔地而起的群峰,脚下则是万丈深
涧。我情不自禁地按下快门。
③“啄木鸟”们来自湖南怀化工务段溆浦桥隧车间神湾工区。“悬挂”在柘溪水库岸边的神湾工区,以险
峻闻名于沪昆铁路线。9 月 25 日上午 10 点多,我们从长沙出发,到达神湾隧道口时,天色已晚,工长谌哲
明站在门口等候我们。他说,工区一共 9 名职工,今天都在。
④神湾桥隧工区坐落在湖南省安化县境内雪峰山脉下,没有村庄,也没有田园,只有一座座抬头也难望
到顶的古老而神秘的陡峭大山。工区的三层小楼,背靠雪峰山脉,面对柘溪水库,三面环资江水,环境安静
而优美,2012 年底工区被怀化工务段评为“十大最美工区”。迎着江风,班长严鲲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饭菜
端了上来:有他们去年冬天熏的“神湾腊肉”,自己种的“神湾南瓜”……谌哲明兴冲冲招呼我们喝“神湾茅
台”——他们用杨梅泡的米酒。谌哲明说:“干一天活累了,大伙晚上喝几口酒聊聊天,解闷去乏。”
⑤几年来,他们累计检查养护的线路 20 000 多公里,发现伤损夹板、垫板等设备配件不计其数。每天行
走在两股钢轨间,弯腰巡检、看方向,低头抬头百余次。日月往复,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啄木鸟”
们都扎根在工区,义无反顾地坚守着安全信念,用无畏而坚实的步伐在铁路线上铿锵前行,近万余根轨枕上
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⑥他们虽然长年守着铁路,看着铁轨,但要出门,却只能靠两条腿。摆在职工们脚下有两条路:一条是
水路,乘船一个半小时去坪口;一条是陆路,沿着铁路步行 8 公里,到烟溪。他们的家属最远的在重庆,离
最近的坪口镇也有几十里。所以,守望也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虽说生活很寂寞,但他们都很乐观。袁旭
东 2006 年到的工区,家在安化县城,每次回家都要坐 3 个小时的船。他说:老婆嫁给我这几年,一直都没好
好陪过她,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她又要照顾孩子,又要照顾双方父母。我没有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老婆如果不跟我一样热爱这铁路,日子就没法过下去。妻子常常发短信对他表示理解和支持。“我理解并支持
你,加油!”这条短信他珍藏了很久,每当工作遇到难题,想想妻儿给予的理解和支持,他就感到有了无尽的
动力。回忆及此,这个汉子充满了坚毅的双眼中流露出了深深的愧疚。2012 年,在神湾坚守了十多年的工长
谌哲明获得铁道部“火车头奖章”,他的妻子被怀化工务段评为“十大最美工嫂”。
⑦中午,谌哲明担着饭菜来到桥头。大伙围拢来,盛饭、夹菜,有说有笑地蹲在路旁吃了起来。陪在一
边的怀化工务段党委副书记雷建华说,他们个个都是能工巧匠,油漆、电焊、砌筑,样样都精通。他们像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木鸟般,坚守在这片山区,养修巡检,清除铁路隐患,守护铁路安全,用无声的旋律演奏了一曲温暖和谐的
安全乐章。
⑧我再次情不自禁地按下了快门。
(选自《2012 年优秀新闻》,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两段对工区环境的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说明铁路工人工作的单调寂寞,衬托他们的
美好心灵。
B.第④段写班长严鲲他们吃饭的情景,说明了铁路职工生活物质条件得到充分保障,表现了他们知足常
乐的良好心态。
C.本文写了两位职工的妻子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正面体现了铁路职工的工作艰辛,旨在表达对职工妻
子的赞美。
D.文中引用党委副书记雷建华的一番评论,既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又表现了铁路职工的精湛技艺和高
尚情怀。
E.本文是一篇新闻通讯,采用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再现了铁路职工工作生活的情形,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B.写他们吃饭的情景,是为了表现他们生活简朴,展现他们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C.写职工的妻
子是侧面衬托了铁路职工的工作艰辛,旨在表达对职工和职工妻子的赞美。
答案:BC
2.请概括作者两次“情不自禁地按下了快门”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一次“按下了快门”在第二段,信息就在第二段提取整
合。第二次“按下了快门”在文章结尾,有效信息需从全文提取整合。
答案:第一次按下快门是被铁路职工工作环境的险峻和他们工作方式的神奇所吸引;第二次按下了快门
是被工人们的辛勤、奉献、乐观和温暖和谐的生活场面所感动。
3.本文写铁路职工的工作与生活,为什么还写了两位职工的妻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安排的作用。写妻子也是为了写铁路职工,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
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这属于侧面衬托。
答案:侧面衬托铁路职工的奉献精神;说明职工能够安于工作的原因,表达了对职工及其妻子的赞美敬
佩之情。
4.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试析本文标题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标题。赏析标题,要考虑其自身特点,还要考虑其与文章的关系。本文的标题是比
喻的说法,新颖生动。全文都用了这个比喻,把铁路工人比作“啄木鸟”,写出了铁路工人的精神风貌,也流
露出记者对铁路工人的赞美、敬仰之情。
答案:①标题采用比喻的手法,新颖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标题形象地表现了铁路工人辛勤工
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工作敲击的声音像啄木鸟的声音,天天工作像辛勤的啄木鸟,保护铁路安全像啄木鸟
保护树木;③标题恰当表达了记者对铁路职工的高尚精神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导学号 04320090
“如果对苦难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
——王克勤访谈录
南方周末:你可能是中国调查记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个,而且是最有激情、干劲最足的一个调查记者。我
看过你的一些言论,你做新闻不仅仅是为了职责,你是把新闻当作信仰。
王克勤:有人问我,一个人掉进水里,你是先救人还是先拍照?我说我的选择很简单,先救人。他说,
你不是记者吗?我说我首先是人,是社会的一名公民,之后才是记者。
南方周末:你不是为了报道而报道。
王克勤:对。说到为了报道而报道,我可以举出很多案例,像 2004 年吉林一家媒体报道农民工从楼上掉
下,摔死了,它的标题是“昨夜上演高空飞人”。同年 9 月,江苏一家媒体报道农用车从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头
部轧过去,将人轧死了,它的标题是“骑车人中头彩:惨死”。可见他们对生命的态度何其冷漠。所以,我经
常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做新闻到底是为了什么?初级目标就是传递信息,中级的目标是报告真相。但新闻
还有一个终极守望、终极目标,那是什么?就是守护个人权利。作为一个人,我看到别人痛苦我也会跟着痛
苦,要自己不痛苦就要去行动。 而如果别人受难时你反而有快感,说明你的人性已经异化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南方周末:这就超出报道的技术范畴了,而属于道的层面。
王克勤:相对于“新闻之术”来说,这可以称作“新闻之道”。 从技术层面,任何人经过训练都可以做
到,并且都可以做得很专业。但是新闻之道 ,最核心的就是:把人当人,将心比心。我们在采访的时候,见
到老大爷向我们求助,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假定我是老大爷求助你这个记者,那么我希望记者对我是怎样的
态度。当然出于职业规范你要跟他保持距离,包括对他陈述的情况要质疑、警惕,但在态度上应对他保持应
有的尊重。这两个立场并不矛盾。
南方周末:你做揭黑报道 20 年,为什么能坚持下来?
王克勤:我觉得要有基本的判断:只要我们努力了,社会将有所改变 。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努力了不
一定会改变,但不努力就永远不会改变”。 说实在话,我一直苦苦坚持,主要是因为我的内心太柔软,我看
到别人求助的眼神,会很痛苦。要减少自己的痛苦,我就得行动,在职业范围内给他们一些帮助,换得内心
的宁静和宽慰。从职业层面讲,作为记者更需要有激情,应该容易被那些事情打动。如果你对受难和痛苦都
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以激情之心关注,以冷静之笔记录。
就拿我这 20 年的职业生涯来讲,我当年做了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的报道,马上引爆全省范围的回收市场整
治。然后是北京出租车垄断黑幕报道,不仅引来了整个出租车市场的整治,而且启蒙了出租车行业从业者,
强化了他们的维权意识,促成了一系列维权活动。我后期的很多调查,包括艾滋病调查,山西疫苗黑幕调查,
就公共舆论的影响力来讲,重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山西疫苗报道已经对全国的公共卫生工作者起到了警示
作用。我掌握的大量信息显示,他们对疫苗管理的态度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南方周末:你认为舆论监督对社会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王克勤:十年前,我对舆论监督能起的作用就有一些思考,现在的思考和当时的思考变化不大。我认为
舆论监督有以下三个层面的作用:第一从微观上讲,舆论监督往往都是捍卫具体的公民权利,对特定的受害
者直接起到救助的作用。第二从中观上讲,我们的努力可能影响某地乃至中央的公共政策,不仅使报道中的
当事人受益,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国家的制度建构起到点滴的改变作用。第三从宏观上讲,我们每天的报道大
多是真相的呈现,只要不断把真相公之于众,就有累加效应。这个作用是渐进的,常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这个作用往往是最大的。
南方周末:但是对记者的能量、媒体的能量不能高估。媒体不是救世主,不可能包打天下。
王克勤:是的。 不过只要一直坚持那样去做,那样尽职尽责,就能够有所成就 。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1.以下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南方周末》高度评价了王克勤的行为,认为他做新闻不是为了报道而报道,即不是为了职责,而是
把新闻当作信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B.一个新闻记者看到有人落水,先拍照而不是先救人,那说明他的人性已经异化,他已经偏离了新闻报
道的目标。
C.出于职业规范,新闻记者要保持和求助者的距离,包括对他陈述的情况要质疑、警惕,但应该对求助
者保持应有的尊重。
D.王克勤对山西疫苗黑幕的调查,不仅促使公共卫生工作者对疫苗管理的态度发生重大变化,而且对全
民起到了启蒙作用。
E.王克勤认为不能高估记者和媒体的能量,但记者和媒体只要尽职尽责地坚持,就能够有所成就,并且
能使社会产生突变。
解析:A.“不是为了职责”错,原文是说“不仅仅是为了职责”。B.“偏离了新闻报道的目标”错,应该
是“偏离了新闻报道的终极目标”。E“能使社会产生突变”错,应该是“渐变”。
答案:CD
2.这篇访谈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层次的划分和对文意进行概括的能力。作答时,可从记者的提问上入手。
答案:①记者做新闻报道的三个目标;②王克勤坚持 20 年做揭黑报道的原因;③舆论监督对社会的作用。
3.文中列举了《昨夜上演高空飞人》和《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报道事例,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用题要分别考虑内容方面和结构方面的作用。内容上,
这两个例子是在王克勤谈到“记者不能为报道而报道”的时候举的例子,他说的关键是记者不能冷漠,而这
两个标题恰恰是对生命的冷漠。结构上,这两个例子为下文作了铺垫。
答案:①内容上:说明一些记者对生命的态度冷漠,为了报道而报道,对此给予批评。②结构上:为下
文提出做新闻报道的三个目标作铺垫,提醒新闻人要珍视他人生命权利。
4.文中王克勤提到了“新闻之道”和“新闻之术”,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因为这两个概念是在对比中提出来的,所以要各自说清它
们的意思,然后阐明它们的关系。
答案:“新闻之道”指的是新闻的终极守望、终极目标。这一终极目标守护个人权利,核心是“把人当人,
将心比心”。作为一个人,记者看到别人痛苦时自己也会跟着痛苦,要自己不痛苦就要去行动。也就是新闻工
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新闻之术”指的是新闻报道的技术范畴,任何人经过训练都可以做到“新闻之术”,
并且都可以做得很专业。单纯有“新闻之术”还不行,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之术”只有在“新闻之道”指导
下,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人。
相关文档
- 备战2021 高考语文 第一编 热点5 2021-06-0718页
-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2021-06-0714页
- 2019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词2021-06-078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大题古2021-06-074页
-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7写作第12021-06-0777页
-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语言文2021-06-077页
- 安徽省长丰县2017届高考语文文言文2021-06-0710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晚练10新人2021-06-073页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语段综合含2021-06-0782页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2021-06-07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