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四川省内江市 2019-2020 学年高三下络自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中国哲学理解、应对世界的最高方法论原则是“以道观之”。以道观之是一种循道而行、
重视存在并致力于形成统一性理解的整体性方法论原则。
以道观之之道,是具有“恒常”性的道。道的恒常性,即道之“诚”。所以以道观之对
道的重视,隐含着对诚的推崇。
诚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人们多以真、实、无伪、不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来解
释诚。但是,无论我们采取其中的哪一种解释,都会发现,这种解释的涵,盖性不太充分一
一它或许能够解释作为名词或形容词的诚,却难以解释作为动词的诚;它或许能够解释人道
之诚,却难以解释天道之诚。如果我们寻求诚的最具涵盖性的指谓,诚的诸多意义与运用,
似乎可以统一于“一致”一作为名词的诚,指的是一种一致关系;作为形容词的诚,指的是
一种一致属性;作为动词的诚,指的是趋向、达成一致的意向及活动。这种一致,从根本上
说,是源于道的恒常。
天道的运行具有一种恒常性、前后一致性,用《中庸》的话说,就是“无息”“不贰”。
人之诚,是诚于天道,是向“天道”的恒常性靠拢。《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
者,人之道也”。《孟子》也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之思诚,就
是要保持与天道的一致,因为天道是恒常的,所以,与天道保持一致的人,也具有一种恒常
性,人的恒常性的具体表现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现代人多以诚实、诚信去理解诚,这种理解虽契合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却常常剥
离了诚的天道之维。这样一来,中国传统哲学的厚重之诚,就变成了一种单薄之诚。而过于
单薄的诚,容易使我们陷入理论困境一离开天道之诚,我们面对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真
小人”时,常常会不知所措;离开天道之诚,我们面对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砼砼然小人
哉”的论断时,就难以形成准确理解;离开天道之诚,我们在论证诚信之应然时,常常会诉
诸浅薄的后果论……以道观之所重之诚,是与天道的恒常相关联的诚。一个言行不符、表里
不一的人,我们当然不能以这样的诚来形容之;而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但不遵行社会规
范的“真小人”,我们也不能以这样的诚来形容之;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但所遵行的社
会规范有悖于万物并育的天道的人,我们也不能用这样的诚来形容之。以道观之所推崇的诚,
- 2 -
是有益于万物并育能够因道之恒常而带来确定性的诚。
历史地看,在中国哲学中,以道观之并不是唯一的理解和应对世界的方法论原则,也不
是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方法论原则。但是,在几千年的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人类与自然的
冲突中,在意见与意见、价值与价值的碰撞中,在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经验教训的不断
总结中,以道观之逐渐成为中国哲学最高的方道观之所重之诚,是与天道的恒常相关联的诚。
一个言行不符、表里不一的人,我们当然不能以这样的诚来形容之;而一个言行一致、表里
如一但不遵行社会规范的“真小人”,我们也不能以这样的诚来形容之;一个言行一致、表
里如一但所遵行的社会规范有悖于万物并育的天道的人,我们也不能用这样的诚来形容之。
以道观之所推崇的诚,是有益于万物并育能够因道之恒常而带来确定性的诚。
历史地看,在中国哲学中,以道观之并不是唯一的理解和应对世界的方法论原则,也不
是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方法论原则。但是,在几千年的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人类与自然的
冲突中,在意见与意见、价值与价值的碰撞中,在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经验教训的不断
总结中,以道观之逐渐成为中国哲学最高的方法论原则。这一选择,与以道观之的价值之维
密切相关。“通”“平等”“诚”等价值,是我们理解这一选择的重要维度,也是我们理解
中华文明的重要维度。
(摘自刘静芳发表于光明日报的《“以道观之”的价值之维》)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道观之”是中国哲学理解和应对世界的一种最高方法论原则。
B. 人们往往用真、实、无伪、言行一致等诠释“诚”这一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
C. 恒常性、前后一致性以及“无息”“不贰”是天道运行凸显的基本特性。
D. “真小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却不遵行社会规范,不是以道观之所重之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中国哲学的角度立论,对“以道观之”这一方法论原则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B. 第四段摘录《中庸》和《孟子》中的语句,对“天道”“人道”作了类比论证。
C. 文章围绕道之“诚”,用与“道”相关的不同词性,论述了诚的意义与运用。
D. 本文首尾段都强调以道观之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方法论原则,突出了“道”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道观之之道的“恒常性”,体现为“诚”,因此对道的重视隐含着对诚的推崇。
B. 无论道之“诚”富有再多的意义,它们似乎都能够统一在“一致”这一关键点上。
C. 以道观之是中国哲学最高的方法论原则,但不是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方法论原则。
- 3 -
D. 人之思诚应保持与“天道”一致,可见脱离了“人道”,天道的价值就无法体现。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
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
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
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
文意等等。
C 项,“恒常性、前后一致性以及‘无息’‘不贰’”并列表述错误,原文第四段为“天道的
运行具有一种恒常性、前后一致性,用《中庸》的话说,就是‘无息’‘不贰’”,“无息
”“不贰”就是恒常性、前后一致性。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 项,“类比论证”错,引用《中庸》和《孟子》中的相关语句来对“天道”“人道”进行论
证,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故选 B。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
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D 项,“可见脱离了‘人道’,天道的价值就无法体现”错,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为“人之
思诚,就是要保持与天道的一致,因为天道是恒常的,所以,与天道保持一致的人,也具有
一种恒常性,人的恒常性的具体表现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
- 4 -
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日前,在第四届腾讯峰会“数字新青年论坛”分论坛上,论坛的主办方 CGTN(中国国际
电视台)、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曾军教授团队共同发布了《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
简称《报告》)。
调查发现,有近九成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兴趣;有八成年轻人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
远超过传统的学校教育和文化场所实地参观;有近七成的年轻人希望通过游戏动漫了解传统
文化;在购买文创产品方面,数字新青年愿意为爱买单,也讲究实际;他们在参观时不爱走
寻常路,愿意通过电子导览重点观看感兴趣的部分;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他们渴望专业指导
和同伴交流;他们也愿意自己创造,每年有近 10 万年轻人参加故宫和腾讯主办的
“Next Idea”创新大赛。
(摘自 2019 年腾讯峰会发布的《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
材料二:
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新潮,对于 10 年前的很多人而言,这大约是一件不可想象的
事。
放眼望去,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感兴趣的时尚领域,都不难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曾经饱
受争议的汉服社群逐渐从小众迈向大众,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图腾;古筝、二胡等传统乐
器走出了曲高和寡的音乐厅,登上了弹幕视频网站的播放热榜;潮牌、球鞋这些年轻人热衷
的时尚消费品,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呈现和使用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要素;在小说、影视、游戏、
文创等领域中,传统文化为原创者们提供着源源不绝的灵感源泉,而那些从传统文化之中脱
胎,嬗变而成的文化作品,更是备受青少年群体的追捧和真爱。
传统文化为什么突破了过去的传承困境?这股传统文化的复兴潮流为什么来得如此迅猛
?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对传统文化如此钟情?显然,这一系列“为什么”的答案,绝不会是
任何一个单一要素,而必然是多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社会发
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
- 5 -
(摘自《悄然勃兴的“国潮”为什么年轻人情有独钟》,2019 年 11 月 19 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学生中呈现出日渐流行的趋势。无论是分享诗歌之美,还是依
托博物馆馆藏优势制作的“又见大唐”展览,学生成为主要受众。《中国诗词大会》《中国
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节目不断升温,且呈现出观众低龄化的趋势。一些博物馆开
发的文创产品受到许多学生的热捧,越来越多的“汉服控”在街头巷尾赢得不少回头率…
在广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依然任重道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
生中更流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方面,要对杂音乱象有高度的警惕,并及时加以制止。
有的活动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单化、表面化,甚至出现了粗俗化、庸俗化、功利化的
现象。为了传承孝道,有学校组织小学生们在操场给家长洗脚,引起了人们的反感;一些所
谓的“女德班”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以“国学班”“读经班”“
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对此,必须加大监管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起到拨乱
反正的作用。
(摘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内心》,中国教育报 2019 年 11 月 22 日)
4. 下列对传承“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节目的陆续开播,无疑是当代人
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举措。
B. 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已经成功登上了弹幕视频网站的播放热榜,从中可以看到优秀传统
文化在信息时代的身影。
C. 以“国学班”“读经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是社会培训机构在新时代传承传
统文化的成功尝试。
D. 原创者在当代小说、影视、游戏、文创等领域挖掘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脱胎与嬗变,成
为受大家欢迎的文化作品。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的《报告》表明,通过传统的学校教育和文化场所实地参观了解传统文化的年轻人
人数,远远不及通过网络来了解的人数。
B. 汉服社群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图腾,潮牌、球鞋等时尚消费品逐渐频繁地呈现和使用了
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要素。
C. 学生成为依托博物馆馆藏优势制作的“又见大唐”展览、分享诗歌之美等文化活动的主要
受众,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
- 6 -
D. 学生人群中,传统文化已呈现出日渐流行的良好趋势;每一个年轻人感兴趣的时尚领域,
也都能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
6. 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4. C 5. D
6. ①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最关键因素。②传
统文化能为原创者提供源源不绝的灵感源泉,创造出深受欢迎的文化产品。③对传统文化的
发掘与传承,已经跟年轻人感兴趣的时尚领域成功融合起来。④在当下,传统文化与数字技
术有机结合,吸引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
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是社会培训机构在新时代传承传统文化的成功尝试”分析错误,原文为:一些所谓的
“女德班”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以“国学班”“读经班”“私塾”
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对此,必须加大监管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起到拨乱反正的
作用。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
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D 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感兴趣的时尚领域,都不难看到传统文化的身
影”可知不是指“每一个年轻人”;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学生中呈现出日渐流行
的趋势”可知学生中呈现出日渐流行的良好趋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
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可以结合“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社会发展的
。
- 7 -
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在小说、影视、游戏、文创等领域中,传统文化为原创者们提供
着源源不绝的灵感源泉,而那些从传统文化之中脱胎,嬗变而成的文化作品,更是备受青少
年群体的追捧和真爱”“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新潮,对于 10 年前的很多人而言,这大
约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在购买文创产品方面,数字新青年愿意为爱买单,也讲究实际;
他们在参观时不爱走寻常路,愿意通过电子导览重点观看感兴趣的部分”等内容概括得出。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
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
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
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
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
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
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兜风
刘心武
按说职业司机对坐车兜风不会感兴趣,可“的哥”青岭却发出这样感叹:“要能跟倪叔
一起兜兜风就好啦!”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倪叔到青岭他们那个村子“蹲点”,吃“派饭”轮到去青岭家。
“蹲点”指的是干部下基层工作一段时间,从“点”上取得经验,以后再往“面”上推广。“
蹲点”干部一般住在生产大队队部,吃饭呢,则由生产队干部分派到一些农户,轮流供应,
以一定的“工分”作为补偿。青岭那时候八九岁,他娘给倪叔安排的饭菜好香,光那一盘炒
鸡蛋,就让青岭馋涎难禁,可是爹娘不许孩子们上桌,青岭只能扒着门缝偷看,没想到坐在
炕上炕桌边的倪叔瞅见他了,就坚持要他进屋上炕同吃,他爹娘怎么代辞也无效,只好唤他
进屋,青岭那顿吃得好香!吃完饭,倪叔还留青岭玩,青岭给倪叔说了自编的顺口溜:“河
边有个庙,庙里盘个灶,灶上蒸白薯,惹来大老鼠,老鼠甩尾巴,想把白薯拿,狸猫猛一蹦,
老鼠忙钻洞,白薯滚出锅,变个大青骡,四蹄呱哒哒,跑到老虎家……”倪叔听了仰脖大笑,
如今青岭已经想不清楚倪叔的五官,但那天大笑的倪叔脖颈上暴突的筋腱,只要一回忆,还
总能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
后来有一天,倪叔结束“蹲点”,要回市里去了,市里派了一辆吉普车来接他。那年头,
- 8 -
青岭他们那村子,有拖拉机,也来过大卡车,可是很少有小轿车出现,吉普车更是头一遭进
村。不知那最早见到吉普车的人是怎么嚷嚷的,顿时全村轰动,说是“现代化来了”,那时
候也不懂什么是“现代化”,反正一听说“现代化”就感觉幸福从天而降,连小脚老太太也
忙出屋去开眼迎福。结果,村东的姚奶奶,不慎摔了一跤,磕落了门牙--当时痛苦,几年后
家里富裕了给补上了乱真的假牙,她老人家逢人就先嘻开嘴唇,然后说:“可不是现代化了
嘛”,这是后话--且说倪叔把行李放上车以后,执意要找到青岭,说是要让青岭上车,跟他
在村边转转,兜兜风。当时车边围着多少大人孩子啊,多少人想坐进那车里,跟着兜兜风,
享受一下“现代化”啊,可倪叔只是一迭声地找青岭。偏那天青岭在河里摸鱼,人们好不容
易才把他找到,簇拥着来到倪叔面前,倪叔好高兴啊,热情地让青岭上车一起兜风,可青岭
那时不知怎么地超常羞怯,任凭倪叔催、同伴推,就是没有登上“现代化”……后来倪叔只
好让司机开车出发了,挥手向所有的乡亲告别。
关于倪叔的一切,若不是有偶然的线头牵动,那相关的记忆都淡若烟雾了。前些日子青
岭歇工一天,拎了两瓶酒一个蛋糕去给大哥祝寿,嫂子烧出一桌好菜,哥俩边喝边聊,大哥
忽然说起,曾见到过倪叔。大哥是电器修理工,有回去一家修理冰箱,那位退休的老干部给
他倒茶水剥橘子,闲聊中,问起他原是京郊哪儿的人,大哥一说出口,那老大爷先“嗬”了
一声,跟着就问:“你们村有个叫青岭的孩子吧?”大哥说:“那是我老弟呀!哪儿还是孩
子!他孩子都上中学啦!”青岭一听这话,酒醒了一半,忙问:“倪叔他家在哪儿呀?”大
哥说:“我成天跑东跑西修活儿,哪还记得他那地址?你看这倪叔也真怪,村里那么多人,
他偏就问起你一个。”青岭追问:“他还怎么说起我?”大哥说:“他就是反复说了好几次:
青岭那个坏小子!”
青岭跟我说起这事,问我:“我该不该千方百计找到倪叔,请他坐上我的车,免费一起
兜兜风呢?我们可以绕着五环跑一圈,饱览现代化风光啊!”我说:“怎么实施你的愿望,
我没有具体意见。只是听了这件事,我很受触动。世上人们的感情,可以分三类,一类是真
情,这里面又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一类是善情,或者针对具体的弱者,或者针对弱势群
体,对他们尊重、同情,竭诚地帮助他们。还有一类,就是美情。美情不同于亲情、友情、
爱情,不一定有非常坚实的基础;美情也不同于善情;美情是完全超功利的,产生于偶然,
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忽然喜欢,然后就想用一种方式,来让那人分享快乐,这种感
情往往是只开花,不结果的。真、善、美这三类感情,其实最难获得是美情啊!”青岭听了
我的话,一旁沉吟。
(选自 2008 年 9 月 1 日《北京晚报》)
- 9 -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从“职业司机对坐车兜风不会感兴趣”起笔,再写“的哥”青岭发出的感叹,这样写
起到了巧引故事、设置悬念的作用。
B.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一句点明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所叙“蹲点”一事则说明倪叔
与青岭关系的非同寻常。
C. 青岭特地为倪叔念出了自编的几句顺口溜,既表现出吃完那顿香饭后的愉悦之情,也表现
了青岭的童真和对倪叔的喜爱之情。
D. “若不是有偶然的线头牵动,那相关的记忆都淡若云烟了。”这一新奇美妙的比喻和夸张
,形象地写出了青岭对倪叔的真挚关切。
8. “兜风”一词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要分析其作用。
9. 小说结尾处,作为见证人的“我”说:“真、善、美这三类感情,其实最难获得的是美情
啊!”试分析这句话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7. D 8. ①具有线索作用。“兜风”既是题目,也是叙事线索,多次出现,推动
着故事情节向前发展。②展示人物性格。 作品写当年倪叔邀请青岭“兜风”,又写今天青岭
欲寻到倪叔“兜风”,生动地展示了倪叔热情豪爽、青岭感恩重情的性格。③揭示小说主题。
通过描写“兜风”故事,反映倪叔和青岭分享生活快乐的真挚意愿,有力地揭示作品的主旨
一一美情难获。
9. ①卒章显志。“我”由故事叙说、人物展示转到结尾的现实感悟,都在讴歌倪叔和青岭之
间那种“完全超功利的”的“美情”。②揭示题意。这句话是“我”在青岭谈话之后表达的
有关三“情”的真切感悟,它是对“兜风”故事的意义的诠释。③升华主旨。以这三“情”
的感悟收束全文,客观上起到了展示人物精神境界、净化读者思想心灵,提升作品人文价值
的多重作用。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
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
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 项,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没有夸张。“真挚关切”之说也不恰当,这句是作者的叙
述,起到引发下文情节的作用。
故选 D。
- 10 -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
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
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
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
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文章的题目是“兜风”,故事从“的哥”青岭想和倪叔一起兜兜风开篇,文章多次出现的“
兜风”,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倪叔“热情地让青岭上车一起兜风”,青岭想“找到倪叔,
请他坐上我的车,免费一起兜兜风”是基于倪叔在“蹲点”时和青岭产生的情感,这个词能
突出这两个人物形象;青岭和倪叔产生的美情“是完全超功利的,产生于偶然,就是一个生
命对另一个生命,忽然喜欢”,文章就是表现了“最难获得是美情”这一主题,“兜风”一
词在文中也能揭示这一主题。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结尾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
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结尾段落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
或与标题呼应;结尾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从结构上看,这句话出现在文章末尾,这是“我”对青岭和倪叔之间情感的评价,结尾点题;
这一评价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我”的触动是对世间人与人之间“真、善、美这三类感情”
的认识;从倪叔邀请青岭“兜风”到青岭要回报倪叔“兜风”,这一温情故事体现的就是“
美情”,作为见证人的“我”的这句话点出了小说的意义。
【点睛】小说阅读的注意点: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经过和结果,记叙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
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
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
环境等。
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
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
- 11 -
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语在《西域传》。
至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
杀汉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
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
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
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
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
西界,使译谓曰:“该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
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
“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
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
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下诏曰:“
楼兰王安归尝为匈奴间,候遮汉使者,发兵杀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
辈,及安息、大宛使,盗取节印献物,甚逆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
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众。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选自《汉书•傅介子传》)
10.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
B. 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
C. 介子至龟兹/复责其主/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
D. 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楼兰,西域古国名,曾经为丝绸之路发源之地,现在只剩下古代遗迹。
B. 元凤,汉昭帝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社会皇帝在位时用以纪年的一种名号。
C. 中郎,是一种官名,为近侍之官。常称中郎将,亦通称中郎,属郎中令。
- 12 -
D. 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鐐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如“宫阙”。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介子主动请缨。他认为龟兹和楼兰国杀害汉朝使者,有损大汉的威严,故在元凤年间以
骏马监的身份主动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B. 傅介子善于辞令。到了楼兰,他根据已存在 具体事实,严厉指责楼兰教唆匈奴去拦截和
杀害汉朝使者,结果楼兰王只好谢罪,表示顺服。
C. 傅介子忠于朝廷。路过龟兹时,他发现龟兹王对身边的人毫无防范心理,于是请求前往刺
杀,以此举展示国威,也表现他对朝廷忠心。
D. 傅介子有智有勇。他依次策划了秘密会谈、设计诱惑和实施刺杀三个阶段的行动,楼兰刺
杀全过程表现了他的智慧与胆识。
13. 把文中画横线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
②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
【答案】10. B 11. A 12. D
13.①大军就要到来,大王如果没有教唆匈奴,匈奴使者经过楼兰到其它各国去,为什么不说
?
②在这时,大将军禀告皇上后,就派介子出发了。介子与士兵一起携带黄金财物,扬言要用
来送给外国人。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
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
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介子来到龟兹,又指责龟兹王,龟兹王也服罪。介子从大宛回到龟兹,
龟兹王说:“匈奴使者从乌孙回来,现在这里。”
句中,“龟兹”做“至”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AD 两项;“言”后断开,排除 C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
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的
的
- 13 -
A 项,“楼兰”解说错误,不是丝绸之路的“发源之地”,而是“必经之地”。
故选 A。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
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作出判定。
D 项,“他依次策划了秘密会谈、设计诱惑和实施刺杀三个阶段的行动”分析错误。刺杀的三
个阶段,首先是“设计诱惑”,然后是“秘密会谈”,最后是“实施刺杀”。
故选 D。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①方:正要,就要;苟:如果;过:经过;至:到;何为:为什么。
②于是:在这时;白:禀告;赍:带上;金币:黄金、礼品;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
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
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
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
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
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
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
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
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
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
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
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 14 -
参考译文:
傅介子是北方人,因参军当了官。从前,龟兹、楼兰都曾杀害过汉朝的使者,记录在《
西域传》里。元凤年间,介子以骏马监的身份,要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介子到了楼兰,指责楼兰教唆匈奴堵截杀害汉朝使者:“大王如果没有教唆匈奴,匈奴使者
经过楼兰到其它各国去,为什么不说?”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说:“匈奴使者刚走,将要
到乌孙,取道过龟兹。”介子来到龟兹,又指责龟兹王,龟兹王也服罪。介子从大宛回到龟
兹,龟兹王说:“匈奴使者从乌孙回来,现在这里。”介子于是率领他的部下杀了匈奴使者。
介子回到汉朝后,把这件事奏给皇上,皇上下诏书受于介子中郎的官职,又改为平乐监。 介
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反复无常而不去讨伐,就没有惩罚的办法了。介子路过龟
兹时,发现龟兹王对人身边的人没有防范之心,容易得手,我愿意前去刺杀他,以此向其它
各国示威。”大将军说:“龟兹路远,暂且到楼兰试一下。”于是,大将军禀告皇上后,就
派介子出发了。介子与士兵一起携带黄金财物,扬言要用来送给外国人。到了楼兰,楼兰王
流露出不喜欢介子的神情,介子假装带领士兵离去,在西面的边界停了下来,派译官回去,
并对他说:“汉朝使者带着黄金和五彩丝绸,前往赏赐各个国家,楼兰王不来接受,我们要
离开到西边的国家去了。”随即拿出黄金财物让译官看。译官回去报告了楼兰王,楼兰王贪
图汉朝的财物,来见汉朝使者。介子与他坐着饮酒,陈列那些财物给他看。等到楼兰王和他
手下都喝醉了,介子对楼兰王说:“汉朝派我秘密地和你谈一些事情。”楼兰王起身随介子
进到帐篷里,让其它人退避,二人单独讲话,两个壮士从后面刺杀楼兰王,两把剑穿透身体,
在前胸叉起来,楼兰王立刻死了,那些贵人和身边侍从都逃散了。傅介子告谕他们:“楼兰
王背叛汉朝有罪,天子派我来杀楼兰王,应该改立从前在汉朝做质子的太子。汉兵马上就要
到了,不要轻举妄动,一动,就会灭了你们的国家!”于是介子就带着楼兰王的头回去晋见
朝廷,参加商讨的公卿赞许他的功劳。皇帝于是下诏说:“楼兰王安曾经做匈奴的间谍,侦
查汉朝使者,发兵杀害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人,以及及安息、大宛使
者,盗取节印和所献礼物,很违背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拿着汉朝使节出使,斩杀楼兰王安归
首级,把它悬挂在北门智商,以直报怨,不劳烦军队。封介子为义阳侯,赏七百户人口的封
地。刺杀楼兰王的士兵都委任为侍郎。”
(二)古代诗歌阅读
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余干古县城①
刘长卿
- 15 -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②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变③,朝来暮去弋阳④溪。
【注】①此诗为作者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途经战乱后的余干
古县城时所作。②女墙: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③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
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僭(cǎn,同“惨”)莫惩”,该诗强烈地
谴责了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造成陵谷灾变。④弋阳:县名,在江西省东北部。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扣题,写诗人登上余干古县城后见到的一片荒凉之景。
B.颔联诗人夜听乌啼,在“犹在”和“已空”对比中追思,顿生漂泊异乡之慨。
C.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登城画面中的近景与远景、色彩与声响极富层次感。
D.诗人笔下所绘“落日”景象,既是自然景观,又暗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本诗尾联是“以景结情”的名句,简析其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B
(2)古城早已荒凉此时只有无知的鸟儿不懂历史变迁和国势盛衰,不分朝暮地在弋阳溪水上
飞来飞去。诗人通过这荒凉的古城飞鸟图,寄寓了丰富而又深沈的思想情感:①抒发了对古
城由盛而衰的历史慨叹。②表达了对唐王朝国势衰微的深深优虑。③寄寓了对国家衰弱、人
民困苦的无比感慨。④流露出对统治者荒淫昏庸、误国害民的含蓄嘲讽。
【解析】
【详解】(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
分析概括。
B 项,“顿生漂泊异乡之慨”分析错误,诗人先写“官舍”,这昔日繁华的地方如今杂草丛生
,被越来越高的蓬篙掩埋了起来;随后再写“女墙”,城墙还在,可是巡防的将士已经不见
踪影,顿生物是人非之慨。
故选 B。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
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
- 16 -
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
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本题的作答关键抓住“陵谷变”,结合注释分析诗人的情感。由”飞鸟不知陵谷变”可知,
诗歌尾联中引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讽刺周幽王昏庸无度的陵谷之变的例子,运用典故,
借古讽今,批判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命运的深深忧虑;同时写了飞
鸟不知道世事变化、古城变迁,将飞鸟比作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并且将人与飞鸟进行对比,
飞鸟本无情,不知世事变迁,但人是有情的,人能够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并思考
这种变迁的原因。此外,尾联描绘了古城荒芜,唯有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
中觅食的荒凉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悲怆的心境和对历史深深的感慨之情。
【点睛】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
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
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诗歌赏析:
这首即景抒情的诗篇,包蕴着深沉的叹喟,寂寥悲凉,深沉迷茫,情在景中,兴在象外,
意绪不尽,令人沉思。
“孤城上与自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首联扣题,开篇即点明诗人登上馀干古县城后
看到的景象:馀干古县城地势较高。周围又没有其他城乡相连,因被废弃又无人居住,俨然
成了一座孤城,在城下抬头望去,已好像和白云连在一起,多年以来,这座古城一直矗立在
楚水西畔,荒凉而孤独。首句中诗人站在城下,第二句的视角已转为凭楼远眺,诗人不动声
色地写出了自己位置的转移:不论是“与白云齐”还是“万古荒凉”,都带有夸张的意味,
意在表现馀干县城被抛弃后的沉寂和冷落。这既是客观意象的反映,同时也含有诗人自己的
感情。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首联写的是古城全景,颔联中视角转入城内。
诗人先写“官舍”,这昔日繁华的地方如今杂草丛生,被越来越高的蓬篙掩埋了起来;随后
再写“女墙”,城墙还在,可是巡防的将士已经不见踪影,到了夜甲。城楼上看不到守夜人
点亮的火光,只能听见一声声乌鸦的啼叫从旷野响起。“已空”对应“犹在”,物是人非之
感顿生。“秋草”与“夜乌”两个带有冷色调的意象,承接首联中的“荒凉”一词,把古县
城的残破和冷清刻画得淋漓尽致。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视角再次转移,诗人在颈联中着意描写城外的
- 17 -
景象。站在城头向远处眺望,只能看见茫茫的沙地,大风骤起,卷起遮天蔽日的黄沙,向着
天边无尽处卷席而去;此时正是黄昏时分,落日西垂,渐渐地快与城上的游客在同一高度上
了。县城周围,理应是村舍农田,而诗中却尽是茫茫“平沙”;再者,县城治所虽然迁移,
不该导致所有百姓随之搬迁,可这里的人却纷纷选择了离开了。联系当时背景,安史之乱已
经持续了七年之久,战区自然是烽火遍地,其他州县自然也会受到战争的影响,趁乱而起的
诸侯、盗寇,无不成了鱼肉百 l 姓的黑暗力量。举国上下,为了保命,为了生存,人民莫不
纷纷迁徙,背井离乡。颈联中的“落日”,既是自然景观,又暗含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只有无知的鸟儿不懂历史变迁和国势盛衰,不
分朝暮地在弋阳溪水上飞来飞去。尾联化用了《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的诗句:“高岸为
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十月之交》旨在通过写周幽王时期发生的日食以
及后来一系列“百川沸腾,山冢崒崩”的自然灾难,以对当时西周统治者宠信小人、政治腐
败的现状提出警告。刘长卿把《十月之交》中的名句化川在这首诗里,看似闲笔,实际上是
委婉地对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提出批判,又有劝诫之意,比之正面警示更加含蓄,也更深刻。
这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所描绘的山水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的。荒
凉古城,无可赏心悦目,并非欣赏对象,而只是诗人思想的例证,感情的寄托,引人沉思感
伤,缅怀历史,鉴照现实。所以这诗不但在处理题材中有虚构和想象,而且在诗的结构上也
突出于表现诗人情怀和自我形象。诗人满怀忧国忧民的心情,引导人们登临这高险荒凉的古
城、空城、荒城、指点人们注意那些足以引为鉴戒的历史遗迹,激发人们感情上共鸣,促使
人们思想上深省。
从形式美学上看,这首诗歌在结构上呈现出了一种内在的美学对称。中间两联对仗工整,
形成了诗歌画面的近景与远景,色彩与声响。首尾两联各用一个主语,句式相似,对应工稳。
巧妙的诗歌结构不仅保持了诗歌形式上的对称之美,更形成了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变化。特
别是首尾两联语意绵密,上下勾连,一气不断,更是产生了不同的音律效果。首联迫促,如
异峰突起,强化了孤城的万古荒凉,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感觉震撼效果。尾联低缓,
便于诗人悲痛压抑情感的抒发,有如幽谷哀筝,幽恨绵长。诗歌就在结构的统摄之下,不为
篇幅所窘,不为法度所限,于严格的体式中,气韵飞动,神思飞扬。使这座呈现在读者面前
的馀干县城,不仅是一座孤城,更是一座诗人心灵的荒城。无怪乎前人评说刘长卿“诗体虽
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能写得如此沉迷哀婉、深沉悲凉,且
情在景中,兴在象外,正是诗人“炼饰”功夫所至。
(三)名篇名句默写
- 18 -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王之涣《登鹳雀楼》
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的意思相近。
(2)《琵琶行》中,既交代了深秋的背景,又蕴含着离别之意的句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名利
的淡泊。
【答案】 (1). 吾尝跂而望矣 (2).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 浔阳江头夜送客
(4). 枫叶荻花秋瑟瑟 (5). 苟全性命于乱世 (6). 不求闻达于诸侯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
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
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跂、博、浔、荻、苟。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
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
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
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
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列各题。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也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唐代有
唐代的使命。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義之而_____,开创书法的新天
地与新境界。是的,唐人在书法上的贡献是以楷书和草书为代表。楷书和草书,唐人不让古
人,直达巅峰。看颜真卿的楷书,巍巍乎,磅礴伟岸,高山仰止,一个个字,犹如一尊尊佛,
雍容宽博,丰腴饱满,自信从容。如果说初唐时期的楷书,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
家为代表,承续了二王以来的_____书风,那么,经过盛唐,南北融合,国势强盛,时代气象
_____到文化之中,苍劲与粗犷之气化入楷书,书风大变,出现了李邕、颜真卿、柳公权等书
家,笔画中潜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 )千百年来,欧体字与颜体字,分别代表了内攝
- 19 -
遒劲与外拓雄放的高度,成为楷书的标本,后人_____。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另辟蹊径 婉约 投射 望其项背
B. 独树一帜 隽永 折射 难以企及
C. 另辟蹊径 隽永 投射 难以企及
D. 独树一帜 婉约 折射 望其项背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个时候,唐人演绎的楷书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的境界很高
B. 至此,可以说,唐人似乎穷尽了楷书的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
C. 楷书的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到了唐代得以完整地凸显出来
D. 唐人在楷书的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的高度,可以说后无来者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书法,它作为一种艺术,不仅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也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
B. 书法是一种艺术,传达着的不仅是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C. 作为一种艺术,书法它不仅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也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
D.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答案】16. C 17. B 18. D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熟语)的使用能力。要培养自己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就要重视日常积
累,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
第一空:另辟蹊径,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语境
是唐人绕过王義之而开创书法,故选“另辟蹊径”。
第二空:婉约,委婉含蓄。隽永,言辞、诗文或其他事物意味深长,引人入胜。语境是形容
二王的书风,故选“隽永”。
第三空:投射,对着目标扔掷;人类把自己心里的内容和感受,放到客观世界中。折射,比
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表现出来。语境是盛唐时代的气象投掷在文化上,故选“投射”。
第四空: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难以企及,形容远远赶不上。语境是后人赶不上,
故选“难以企及”。
分析可知,C 项词语全都恰当。
- 20 -
故选 C。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
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
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横线前提到楷书书风大变,出现了一批书法家,点明这些书法家的笔画中潜在着一种无形的
力量。横线后又提到欧体字与颜体字的高度,成为楷书的标本。所以横线处应写这个时候,
唐人的楷体书法已经到了他们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A 项,“境界很高”没有说明唐人达到了他们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B 项,“至此”承接前文,“可以说,似乎”用词精确,“唐人似乎穷尽了楷书的结体法度与
风格形态”点明唐人达到了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C 项,上句提到的是唐朝书法家达到的成就,选项话题是“楷书的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话
题不一致;
D 项,“可以说后无来者”结论过于绝对。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
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
意。
语句使用了关联词语“不仅……也”,这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所以“个人的才情气质”
在前,“时代的精神气象”在后,排除 AC 两项。“传达着的不仅是个人的才情气质”语序不
当,“不仅……也”是关联词语,它们的主语是“书法”,句子缺少主语,可在第二分句前
加上“它”,且“不仅”应放在“传达”前面,排除 B 项。
故选 D。
【点睛】主语残缺的三种类型:
1.偷换主语导致主语残缺。例如: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对这次成功
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改为:“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观众)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
高的评价。”
- 21 -
2.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例如: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
主语因介词结构的掩盖而残缺了。
3.滥用使动句式导致主语残缺。例如:通过丰富的实践,使他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去掉“通过”或“使”。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新冠肺炎疫情是大家目前最关注的事。同样的病毒感染者,有的是轻症,有的是重症,
①________。当病毒入侵时,个人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在与它进行一场隐秘的战争。②________
?简单来说,病毒为了繁殖必须进入宿主细胞,进行自我复制。但是我们的免疫系统会识别
出病毒,释放抗病毒物质。未感染病毒的细胞会提高警惕,严阵以待;③_______。 这种有
秩序的自我毁灭帮了免疫系统一个大忙,把病毒颗粒释放出来,而不会消灭它们。
【答案】 (1). 这与个人的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2). 免疫系统是如何与病毒作斗争
的 (3). 已经感染病毒的细胞则会选择自我毁灭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
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
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此段文字论述的是人体免疫机理。第①空根据下文内容“个人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在与它进行
一场隐秘的战争”来看,是解释上文“有的是轻症,有的是重症”的原因,所以填“这与个
人的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第②空的下文具体阐述了免疫系统工作机理,而且又是个问
句,所以第②空是领起下文的句子,所以填“免疫系统是如何与病毒作斗争的”。第③空根
据上文内容“未感染病毒的细胞……”推断,应该填“已经感染病毒的细胞……”,再根据
下文“这种有秩序的自我毁灭……”推断,填“……则会选择自我毁灭”。所以第③空应该
填“已经感染病毒的细胞则会选择自我毁灭”。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
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
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
- 22 -
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
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0.请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分别从三个角度概括西方社会和中国乡土社会这两种社会格局的
不同之处(每个角度不超过 50 字)。
【答案】(1)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依靠“法”维持。中国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依靠“礼
”维持。(2)西方社会的团体成员地位平等,主张个人主义。中国乡土社会的成员是等差次
序,以“己”为中心,主张自我主义。(3)西方社会的团体,界限分明。中国传统社会的群
体,界限具有伸缩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
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
看图示,不放过图示中的文字,然后概括答题。
第一个可从“格局”特点以及靠什么维持“格局”的角度说明。第二个可从成员间的关系以
及成员的主张角度说明。第三个可从团体(群体)的特点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回答“中国乡
土社会”的“自己”关系时,不能照抄“‘自己’关系是相对的,具有伸缩性”,因为“自
己”关系应理解为“群己”关系,所以应回答“中国传统社会的群体,界限具有伸缩性”。
【点睛】流程图做题注意:
1、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
2、把握概念间的关系:
①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
②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
③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
3、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
、条件、递进、并列、转折等。根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 23 -
四、写作
21. 写作
北宋学者谢良佐曾对其子写下《遗训》:“莫为婴儿之态,而在大人之气。莫为一生之
谋,而有天下之志。”后人评价,其可以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媲美。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青年人要胸怀天下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说,无论达与穷,都可有兼济天下之志,
胸怀家国之心。尧选择舜为继承人,而不是选择自己的儿子,是为天下考虑;祖逖刘琨闻鸡
起舞,怀复中原之向,之后前途无限,是为国家着想;范仲淹发奋苦读,虽被贬但仍“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志士为了心中抱负,自强不息,
在漫漫人生路中显出惊世骇俗的豪壮!
孙家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当之无愧
的中国航天当家人。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被送入
太空,在当时的国家技术装备那样落后的条件下,孙家栋硬是带领着中国团队研制出来,就
连后来到中国参观的美国博士都对此惊叹不已,连连感慨:你们是怎么把它造出来的?其实
答案很简单:胸怀天下。正是为了让祖国能在世界立足,胸怀天下之志,才让他树立了一个
又一个里程碑,所以有了“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的肯定。
潘建伟,也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中科院院士。少年时的潘建伟刻苦努力,长大后
去国外名牌大学读书,大学时代,他仍然保持着饱满的学习热情和认真的学习态度,潜心研
究物理。又一次,他的导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当轮到潘建伟回答时,
他满怀自信地说:“我要在中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物理量子实验室!”其他同学都不以为然。
可如今,他的梦想实现了,并且实现的很漂亮!以前的中国,总是在追随别国的脚步去搞研
究、搞设计,而现在潘院士用他自己的行动改变了这个现状:让其他国家来追随我们干了什
么。少年时的报国梦,在一步步的实现着。正因如此,所以有了祖国和人民对他“保持名与
利的距离,做前无古人的事业”的赞誉。
兼济天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理想,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
。
- 24 -
的精神活力;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是什么令你们奠定了向科学进军的目标?是早年那孜孜求学的精神;是什么令你们敲开
了科学大门?是勇于探索、实事求是;是什么令你们对科学探索如此痴迷?是为科学、为人
类甘愿付出一切的坚强意志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是什么令你们流芳百世?是一颗火热的爱国
心,还有胸怀家国天下的大致在伴你们勇敢前行。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脚下的路还很长很长,让“胸怀天下”成为我们的格局,让“
放眼未来”成为我们的目光,让我们成为有远大志向的新一代,为祖国创造更辉煌灿烂的明
天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
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
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
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
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谢氏家训》的含义是:不要做小儿女的姿态,要追求成大器。
不要单单只为了自己一生而谋划,要有为天下人谋福祉的志向。后人评价它可以和“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媲美,确实如此。它体现出一种价值观:一个人不单单是自然
人,更是社会的人。不要只为个人情绪、自己一生而悲喜,而应该有“兼济天下”的胸怀。
结合这是学者给孩子的家训,可以分析家庭教育价值观对孩子的重要性;结合家训的内容,
可分析青年学生应该胸怀天下。
参考立意:
1.家庭教育塑造正确价值观。
2.青年人应有胸怀天下的大志。
3.眼界要宽,格局要大。
4.谋天下之志与谋个人一生。
参考素材:
1.清代思想家梁启超曾言;“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以天下为己任,自古便
是仁人志士部门的豪情壮志。也正是有了这么一群“各人自扫门前雪,亦管他人瓦上霜”的
人,历史的长河才能一路奔腾,一路前进。
2.诚然,“莫管他人瓦上霜”亦有其道理,但倘若人人都只管自己,“自扫门前雪”,那么
- 25 -
这个社会将是会多么冰冷,那么,那些温暖的感动,我们还如何去拥有?那样月白风清的境
界,我们又该如何去追寻?可见,“自扫门前雪”并不是最佳选择,我们该记着: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历史,是要靠一群管闲事的人来携手创造的。
3.“君子之志,所虑者岂止一身,直虑及天下千万世。”宋朝哲学家程颐如是说,而俄国
十二月党党员,也用行动实践着这个真理。身为贵族的十二党党员,原本有富足的生活,有
万万人之上的地位,可他们却为了饱受剥削的农奴们放弃了自己的锦衣玉食。他们在凛冽的
寒风中毅然革命,为农奴的解放可抛头颅,撒热血,谨记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他们,
纵使最终被流放也无悔于当初的抉择。他们的人生,纵不能够月白风清,亦无憾矣,因为他
们已对自己负责,已对国家负责。
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民国烟雨模糊了多少岁月,却也抹不去叶企孙的
风采。抗战初期,叶企孙带领爱国师生秘密为抗战部队制作地雷炸药,多次身陷险境。“各
人自扫门前雪,亦管他人瓦上霜”。倘若真是这样,叶企孙只不过是一名执教先生,抗战与
他何干?他何苦让自己多次陷险,只为帮抗战部队制造地雷炸药?叶企孙用自己的行动向我
们证明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反观当下,又有多少人能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呢?在这熙熙攘攘的大都市里,每
个人都只为了自己的利益,忽略甚至报害他人、国家的利益。“瘦肉精”“毒胶囊”;层出
不穷的自私事件,是不是早该引起国人的反思?
6.唯有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才能不断发展,我们也才能让雪亮的灵音扣紧雨
季的门扉,让生命的流程浣洗着阳光,收获“一念一清静,心是莲花开”的超然人生!
例文结构分析:
首先根据立意给文章拟写标题,如“青年人要胸怀天下”。文章开头引用古语,名人名言,
提出中心论点,即:青年人要胸怀天下。正文部分进行论证,先举例论证,举了孙家栋、潘
建伟的例子证明论点。接着进行深入论证,中华民族历来不缺乏这种胸怀天下的人。然后,
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谈自己如何胸怀天下,为祖国作贡献。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
点。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
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
的
- 26 -
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
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
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
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
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
衡后的选择。
- 27 -
相关文档
- 【语文】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06-0616页
-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强2021-06-0621页
-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2021-06-0513页
- 【语文】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06-0517页
-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9-2020学2021-06-0524页
- 四川省内江市2021届高三零模语文试2021-06-0513页
- 【语文】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92021-06-0521页
- 【语文】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92021-06-0515页
- 【语文】四川省内江市高中2020届高2021-06-0515页
- 2017-2018学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二下2021-06-05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