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四川省威远中学校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
高2019级半期考试(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郭沫若的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胡适就自称《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
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任何民族的诗歌都不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
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造成诗的差异。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不同。因此,西方诗与东方诗也有很大不同。
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观念、诗学形态,还是二者的发展之路。西方诗学推崇戏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东方诗学运用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东方诗学沉静等等。
中国诗歌有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形式技巧积淀。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 24 -
自然,中国新诗也处在现代化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只有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传统才可能在新诗中生存、活跃与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本民族的传统和他民族传统是一个空间概念。不能用空间概念代替时间概念。如果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
接通新诗与传统的联系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对传统作僵滞的、静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而指责新诗的种种“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
从总趋向看,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清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清——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节选自吕进《熟读新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删改)
1. 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
B. 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C. 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D. 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郭沫若的自由诗就是应变而生的产物。
B. 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胡适的新诗诗集《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源于古诗。
C. 传统是非常稳定并且神圣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D. 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若把它理解为抛弃本民族传统,而继承发展他民族传统,那将是一种“滑稽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的巨大差异,但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
- 24 -
B. 因为西方诗与东方诗有很大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也从来不同。
C. 西方诗学推崇戏剧,运用纯概念,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运用类概念,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
D. 西方诗和中国新诗在与传统关系上也不同,西方诗是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中国新诗”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B 项,“倡导传统主义”属偷换概念,应为“接通传统”。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顾名思义,“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指的是论述对象或对论述的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此类题一般涉及三点: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③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例如本题选项B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C 项,传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此处绝对化了。所以选C。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24 -
【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例如本题选项C就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B项,东西方诗的不同是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等方面看法不同造成的,此处因果倒置。所以选B。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直接表述,也可能间接表述;可能集中表述,也可能分散表述。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是隐含的,分析时就要依据文本,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推求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散见于文中不同位置,分析时就要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1.从文中关键语句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对于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2.从文中选用的材料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3.从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中把握引述材料隐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4.从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①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②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准确地作出综合概括。5.从文中流露出的情感倾向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例如本题B就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 24 -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瀲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 24 -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仿”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4.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父亲提供的家庭环境是紧密相关的。
B. 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广有涉猎。
C. 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都很重要。
D. 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作品是他的最高文学成就。
5. 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①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名流贤达,是徐志摩学有所成的重要原因。②具有远大的抱负: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的宏愿,是徐志摩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③海纳百川的学术素养:法律、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力好学,勤奋热情,使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视野与眼光。④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创办新月社,主编《新月》杂志,使五四精神得以赓续,也使新月社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析】
- 24 -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A项,“与父亲提供的家庭环境是紧密相关的”理解不当,原文是“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并未提到家庭环境问题。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从“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可以看出,他有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
“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可见,他具有远大的抱负。
“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可见,他有海纳百川的学术素养。
“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可见,他还有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这些可以概括出徐志摩先生成功的具体缘由。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
- 24 -
曹积三
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我感到一阵宽慰。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我说:“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幅幅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他笑了。
- 24 -
⑤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影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年3月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
⑥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我这个人真奇怪,1957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195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文革’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1988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包,引起脑血肿。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说罢,朗然一笑……
⑦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
⑧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6.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艾青深受人们敬重,这一点从其逝世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中可见一斑。
B. 诗人艾青命运多舛,其诗集被“禁借”,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
C. 作者对艾青家中的花木、葡萄架及葡萄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静谧、安适、温馨的氛围。
D. 作者认为,艾青的诗歌和电影有相通之处,富有哲理,画境美,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7. 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8. 结合全文,探究“红玫瑰”的内涵及作用。
【答案】6. B 7. 倒叙。作者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再由“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过渡,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两件事,最后以议论作结。
8. 内容上:“红玫瑰”既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结构上:文章由红玫瑰开篇,以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解析】
【6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结合“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分析可知,“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是对原文第②自然段有关内容的误读。故选B。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常见的叙述方式,如顺叙、插叙、倒叙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作者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自己与艾青的交往。结合文本内容“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分析可知,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结合“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分析,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两件事;结合文本最后两节内容分析,以议论作结。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甚至还有第三种更深刻、更深远的内涵。能理解标题的手法,明确标题的风格特点和作用。结合文本内容“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分析可知,“红玫瑰”既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结合文本内容“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分析可知,还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结构上:以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 24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公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伐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庄公②以问施伯③,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节选自《国语·齐桓公求管仲》)
[注]①桓公:即齐桓公,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②庄公:春秋时鲁国国君。③施伯:鲁国大臣。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鲍叔终善遇之 遇:遇见
B. 尝与鲍叔贾 贾:经商
C. 管仲因而信之 信:使……建立信义
D. 请生之 生:让……活着
- 24 -
10.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B. 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C. 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D. 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仲命运坎坷。他在发迹之前生活贫苦;多次战败逃跑;辅佐齐公子纠事败而被囚禁。
B. 管仲足智多谋。他被任用后,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统一天下,成就霸业,都根据他的计谋。
C. 管仲为政有方。他善于抓经济,富国强兵;擅长转祸为福,变失败为成功。
D. 管仲遭人嫉恨。他在鲁国时,曾遭施伯嫉妒而险被杀害:在齐国为相期间又惨遭少姬嫉恨。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答案】9. A 10. B 11. D
12. (1)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
(2)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本题,A项“鲍叔终善遇之”译为“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遇,对待。
故选A。
【10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画线句“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译为:我们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
此句中,“寡君”为句子的主语,“戮”是句子的谓语,因此需要在“戮”的后面断开,排除A、C两项;“若”,如果,引出下一个句子;“戮于群臣”,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D项“管仲遭人嫉恨。他在鲁国时,曾遭施伯嫉妒而险被杀害;在齐国为相期间又惨遭少姬嫉恨”错,于文无据,文本当中并没有此信息。施伯只是说现在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所以建议把他杀掉。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注意:(1)三仕三见逐于君:三,虚数,指多次。见……于:表被动。逐:免职,译为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不肖:不才。遭:遇到。
(2)“臣,君之庸臣也”:判断句式,表示肯定判断,用“是”连接。若:如果。必:一定。则:那么。其:大概。
- 24 -
【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也为他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
鲁庄
- 24 -
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实现志愿。现在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节选自《国语·齐桓公求管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载,苏轼由杭州贬官密州(今山东诸城)。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3.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B. “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
C. 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D.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14. 词的上片是如何写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3. B 14. ①从视觉上看:感受到春风拂面的同时,作者眼中的色彩是多样的碧绿的春水和垂柳,艳丽的春花,迷蒙的烟雨,浓淡相宜,使景物画面色彩丰富。②乐景衬哀情:词中所描写的春景是多姿多彩的,反衬了下片作者对人生的哀叹。③动静结合:作者所见的烟雨中被春水春花环绕的城池是静止的,而随风飘动的杨柳给整个画面增加了动态美。④由近及远:由眼前的柳树,到登高后所见全城之景。
【解析】
【13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错误,从词中来看,春水、春花、蒙蒙烟雨触动了作者的乡思,引出了下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的心情应当是黯然的苦闷的。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本题,主要考查写景的手法。“细风”“斜柳”“春水”“花”“烟雨”等意象多姿多彩,色彩丰富。
“细风”“斜柳”是动景,“春水”“花”“烟雨”是静景,这是动静结合的手法。
“细风”“斜柳”是眼前之景,是近景,春水”“花”“烟雨”“千家”是登台所望之景,是远景,这是远近结合的手法。
作者写出的景色多姿多彩,迷蒙艳丽,下阙抒发的却是被贬思乡之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既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草招手迎接诗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表达对友人遭遇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写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4 -
(5)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风萧萧兮易水寒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 软泥上的青荇 (4). 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5). 我寄愁心与明月 (6). 随风直到夜郎西 (7). 携来百侣曾游 (8).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9). 烟笼寒水月笼沙 (10). 夜泊秦淮近酒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萧、兮、荇、与、直、携、峥、嵘、稠、笼、淮。
三、语言文字应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__________,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__________。
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到2020年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 ),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_________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_________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B.
- 24 -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C.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D.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B. 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C. 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D. 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建言献策 千钧一发 循规蹈矩 同仇敌忾
B. 运筹帷幄 迫在眉睫 按部就班 众志成城
C. 建言献策 迫在眉睫 循规蹈矩 众志成城
D. 运筹帷幄 千钧一发 按部就班 同仇敌忾
【答案】16. C 17. D 18. B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原文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语病是语序不当,应改为“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第二处语病为搭配不当,“彰显”与“状态”“作风”不搭配,把“彰显”应改为“检验”。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核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根据下文的关联词语“也”,它只能与“既”搭配,可以排除A、B;“矛盾和问题”的前面是一个多层定语,正确顺序应是“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排除C。
- 24 -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核根据具体语境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
建言献策:陈述主张或意见,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出谋划策,进献计策。这里的主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用“运筹帷幄”合适。
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
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
这里强调的是“紧急”而不是“危急”,所以用“迫在眉睫”合适。
按部就班: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
这里从感情色彩角度考虑,用“按部就班”更合适。
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同仇敌忾: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
这里没有敌人,强调团结,故选“众志成城”。
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9.下面是一份求职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日前光临贵校网站,得知招聘教师的消息,很希望能到贵校高攀。本人毕业于天一大学化学专业,是一名有四年工作经验的高中化学教师。现附上我的简历,请您指教。如有意向,马上与我商量。不胜感谢!
- 24 -
【答案】(1)“光临”改为“浏览”;(2)“高攀”改为“就职”或“工作”;(3)“指教”改为“阅读”;(4)“马上”改为“请”;(5)“商量”改为“联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所谓语言表达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景,对象,语体。要求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答此类题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对象,正确运用谦辞和敬辞。谦辞是用在自己身上的,表示谦恭的态度。敬辞是用在对方身上的,表示尊重等情感。2、根据语言的感情色彩,选用恰当的褒义词和贬义词。3、注意语体。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口语用在口头表达中,用在平时,如生活场合,娱乐场合等。书面语一般要用在正式场合中,用在特殊场所,如会议场合,工作场合等。本题中“光临”为敬辞,不能用来说明自己。“高攀”指指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用在此处不合适。“指教”指指导、教授。不符合语境。除此之外,“马上”、“商量”语气生硬,不得体。
20.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康桥 雨巷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答案】(示例一)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生命的觉悟吗?
(示例二)雨巷,你的悠长寂寥,你的哀怨彷徨,你的凄清惆怅,不正好氤氲出我心中的伤感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仿写类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先明确要求,对所仿照的例题从内容、句式、修辞、衔接特点上进行分析。
例句中,“赤壁”是文化景点,“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是“赤壁”的特征,用的是排比修辞,都用第二人称的方式表意,含有拟人修辞,结构特征是偏正短语,后面“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是反问句式。弄清了例句形式,再看“康桥、雨巷”这些文化景点哪一个更为熟悉,找出其代表性特征。比如,康桥的明净艳丽、温婉灵动、宁静神秘,可以唤醒我生命的觉悟;比如,雨巷的悠长寂寥、幽深迷蒙、阴暗冷清,可以点燃追慕的渴望。将以上理解写成句子,按题干要求完成即可。
四、写作(60分)
- 24 -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林清玄在《清凉菩提》中写道:“错过,不是错了,而是过了。”
请以“错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错过
天有不测之风云,下了公交车后,我抬头仰视苍穹,它已不再蔚蓝明净,恐怖的乌云已逐渐侵蚀着它。风雨雨来,我加快脚步,因为没有雨伞的庇护。
雨下了,却是毛毛雨,细细的,我不禁放慢脚步,悠闲地在细雨中漫步。
转过拐角处,一阵微风袭来,我猛然撞见她,却注定要错过。
她已一身白衣,仿佛天空中的白云,瘦小的身躯,依然是略带疲倦的双眼,我心中竟觉得心酸。
看见我,她惊喜之情在脸上展露无遗,整个身心似乎被什么滋润着,散发出母性独特的魅力,她笑道:“儿子,你回来了。”
我“嗯”了一声,又问道“你又要上班呢?”
妈无奈地点了点头,轻叹道:“是呀,又要上班了,忙呀。”
雨逐渐大了,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
妈擎着一把蓝色雨伞,看着我,用责备而关切的语气问我:“你的雨伞呢?该不会又没带吧?”
我不好意思地挠挠额头,说:“忘记带了。”心里暗叫“怎么每次我不带雨伞,老天都要下雨呀?”
妈赶紧叫道:“快回去吧,雨可能会越下越大。
我应了一声。
妈又说道:“那我走了。”
我又“嗯”了一声。
妈转身离去,擎着那把蓝色的雨伞,阻挡生活的细雨。已经有几个月没和妈一起吃晚饭了,我没有走,而是停在雨中,目送她的离去,既然错过了相聚,那就让我珍惜离别吧。
雨,落在我的头上,顺着发梢,轻轻地在我眼前滑落,重重打在地上。我一阵炫目,因为前方的她,竟也像我一样,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呼唤,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愫所牵引,只是我驻足停留,而她回头。
- 24 -
我清楚的看见,她的脸上一阵诧异,随即欣喜满足,最后竟微微生气,“还不快回去”“小心着凉了”语气是那么的温柔与怜爱,我知道,她的心里一定是甜滋滋的。
“哦,那我走了。”
我转身离去,冒着越来越大的雨,踩着地上的积水,没有再回头。我讨厌悲剧,因为它带给我的只有悲伤与不平,但我也并不怎么享受感动的滋味,因为它酸酸的,激活我内心深处的软肋,弹奏一曲哀婉的离歌。
但,拐角处,那不可名状的强大力量竟再次驱使我——回头,我抵抗着,最终还是屈服了,回头,看到的却已是一堵冰冷的墙。
妈是否也在目送我离去?
我不知道我是否又错过了?我不知道这究竟是谁的过错?我还是不知道。我只知道:命中注定我爱你,妈!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命题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题目的内涵,明白题目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题提供的素材是林清玄在《清凉菩提》中的一句话“错过,不是错了,而是过了”,要求以“错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错过”并不是错了,而是过了,那个机会已经过去了,那个人也已经远去了……总之,错过的,是没有机会再拥有,是一种遗憾,“错过”的背后隐藏着一种人生教育意义,从“错过”中,我们能明白一些东西,或者是真情的可贵,这真情可能是亲情,可能是友情,邻里情;或者是对待他人的方式,比如真诚,比如宽容,比如友善,比如团结等;或者是做事情的态度,该认真,该勤劳,该奉献,该坚持等。当然也可能是人生教义。也可能错过的也是一种美丽。总之,通过“错失”的东西,能让我们领悟一些东西,能让我们成长,给我们以生命的滋养。题目要求写记叙文,写记叙文,则要写清人和事,注重细节描写,以情动人。比如写错过向奶奶道谦的机会,让自己追悔莫及,从而明白了一个道理,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可以在开头用倒叙手法写,睹物思人,想起了奶奶,心里痛且悔。然后追忆事情发生的经过,交代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不要平均用力,要有所侧重,侧重叙写在什么情况下错过的,错过了什么,为什么会错过,错过的后果是什么。要有细节描写。注意写出事情的波澜。
- 24 -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方法:1.抓关键词,找准题眼法。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2.挖掘题蕴法。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3.填补标题法,添加语素法。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我们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题。4.虚题实做法,化大为小法。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总之,在写中考命题作文时要同学们结合题目本身特点多角度去审题,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素材:
1.当你为错过太阳而懊恼的时候,你也将错过群星。(泰戈尔)
2.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错过是人生的常态。
3.不必为错过叹息。错过漂亮,你可以拥有健康;错过健康,你可以拥有智慧;错过智慧,你可以拥有善良。……珍惜已拥有的一切,即使错过再多,我心亦无愿无悔。
4.梅花错过了与春天的温馨约会,于是有了傲霜斗雪的英姿;月亮错过了与白昼的约定,于是有了温润皎洁的美丽。
5. 我可以错过太阳 但不可以错过你 因为你就是我的温暖
6. 诸葛亮待机而出。诸葛亮15岁时随家人为逃避战乱,离开山东老家辗转到湖北襄阳避难。17岁时隐居在襄阳城西的隆中。诸葛亮少有大志,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大政治家管仲和军事家乐毅。因此,他隐居隆中边种地,边修学,静观天下,待机而出,人称“卧龙”。
汉末以来军阀混战的形热已趋明朗。曹操基本上统一中国北方,势力最大。孙权割据江东统治巩固势力次之。刘表、刘璋等军阀也各有地盘。刘备在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中,组成了一个势力不大的军事集团,但屡被曹操击败,被迫辗转投靠,没有自己固定地盘。为发展自己势力,到处访寻人材。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向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提出了对策,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 24 -
- 24 -
相关文档
- 【语文】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92021-06-0521页
-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2021-06-0522页
-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2019-2020学2021-06-0518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2021-06-0525页
-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2021-06-0520页
- 【语文】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92021-06-0515页
- 湖北省孝感市安陆第一中学2019-2022021-06-0527页
-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0-2021学年2021-06-059页
-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1-06-0523页
- 2018-2019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2021-06-05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