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4.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20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文档:第7课 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7课 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 江楼上独凭栏,听钟鼓声传,袅袅娜娜散入那落霞斑斓。一江春水缓缓流,四野悄无人,唯有淡淡袭来的薄雾和轻烟。看,月上东山,天宇云开雾散,云开雾散,光辉照山川。千点万点,千点万点,洒在江面。恰似银鳞闪闪,惊起了江滩一只宿雁,扑棱棱飞过了对面的杨柳岸。听,清风吹来,竹枝儿摇,摇得花影零乱,幽香飘散。何人吹弄箫声笛声,笛声箫声和着渔歌,自在悠然。欸乃韵远,飘向那水云深处,芦荻岸边,唯有渔火点点,伴着人儿安眠,春江花月夜,怎不叫人流连……‎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便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1.作家作品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辞俊秀驰名于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多已散佚,《全唐诗》中仅存两首:一为《代答闺梦还》,这首诗写闺情,诗风近齐梁体,无甚特色;一为《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背景解读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其曲调,或说创自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传。郭茂倩《乐府诗集》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余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是沿袭了前人写旧题乐府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其内容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之上,有“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3.相关知识 乐府:两汉时指音乐机关。魏晋六朝时,乐府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初唐乐府诗多袭用乐府旧题,但已有少数另立新题。元和四年(809)以后,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拉开序幕。作为诗歌运动,新乐府的创作并不限于写新题乐府,也有古题乐府。虽为古题,却能创新意,体现了诗歌革新的方向。‎ 这首诗以月为主体,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春宵月夜、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 ‎4.文化常识 ‎【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其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 ‎1.字音识记 ‎①扁舟(piān)  ②滟滟(yàn)  ③衣砧(zhēn)‎ ‎④霰(xiàn) ⑤纤尘(xiān) ⑥碣石(jié)‎ ‎⑦青枫浦(pǔ) ⑧汀(tīnɡ)‎ ‎2.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词语解释 ‎(1)江流宛转绕芳甸:开满花草的郊野 ‎(2)皎皎空中孤月轮:月光明亮的样子 ‎(3)可怜楼上月徘徊:可爱 ‎(4)愿逐月华流照君:追随月光 ‎(5)汀上白沙看不见:沙滩 ‎(6)落月摇情满江树:摇荡情思 ‎1.对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人们意见不一。那么,你认为此诗应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分为两部分:‎ 层次 起止 描绘的内容 表达的情感 第一 部分 从开头至“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无限感慨 第二 部分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至最后 白云、扁舟、高楼、镜台、长飞的鸿雁、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等组成了一个情思更为浓郁的意境 表现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2.这首诗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提示:诗人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幽美恬静而又流光溢彩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这些景物幽美深远,空明澄澈,美妙绝伦。‎ ‎3.在本诗中诗人描绘了两幅图: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象,下半篇的人生图。诗人是怎样由“自然”过渡到“人生”的?找出其中的过渡诗句并简要分析。‎ 提示:过渡句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荡漾,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象图转到了人生图上,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4.“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句诗中的“卷”和“拂”两个动词为什么用得好?‎ 提示:诗篇把“月”拟人化,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中、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5.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将诗情、画意、哲理相结合的?‎ 提示:首先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逐层铺展,为抒情说理提供背景;然后由“江月”联想到“人生”,写景转入抒情并深入到哲理的探寻;接着再转入春宵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着重表现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心情;最后仍以写景结束,景中含情。“落月摇情满江树”,既是月落,结束写景,亦是写情,布满江树。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塑造出空灵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 ‎6.“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诗情随着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营造全诗的意境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轮明月,在全诗中构成了几种不同的景色?诗人突出这轮明月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 ‎1.课文主旨 这首诗以月为主体,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春宵月夜、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 ‎2.结构图示 春江花月夜 ‎3.写法赏析 ‎(1)韵律美 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含蓄隽永。诗人内在的感情是那样的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从而诗的韵律也变得抑扬顿挫。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回环反复,音乐的节奏感强烈而优美,婉转而谐美。‎ ‎(2)情感美 前八句紧扣题意,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逐层铺展,织就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后八句由“江月”联想“人生”,由写景转入抒情。“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人类的存在与明月的存在相得益彰。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却并不颓废,并不绝望,这都源于对生命的热爱。‎ ‎(3)哲思美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情不自禁地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蕴含着深深的哲理。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使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4.课文译释 春江花月夜 如何鉴赏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一、知识讲解 二、答题步骤 答题 要点 ‎1.准确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和特点,了解其表达效果。这是鉴赏修辞手法的前提。‎ ‎2.准确捕捉诗中的修辞手法。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比较隐蔽,要善于从只言片语中发现,并准确判定是何种修辞手法。‎ ‎3.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作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诗句使用的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要尽量回答全面。‎ 答题 步骤 ‎1.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 ‎2.指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步骤1)‎ ‎3.结合诗句说明修辞手法是怎样运用的。(步骤2)‎ ‎4.指出该修辞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步骤3)‎ 三、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①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淮山:淮河一带的远山。②淀:通“靛”,深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第一问)①比喻,全诗几乎句句设喻,一句一景,千姿百态,气象雄伟。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④排比,开头四句写长江、淮山、江帆和山泉,四个排比句,给人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⑤夸张,如“白如练”“青如淀”“疾如箭”“飞如电”等,既是比喻又有夸张。(第二问)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课内素材]‎ ‎【素材积累】‎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描绘海边夜景之美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感慨人生无尽,生命不止 ‎3.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抒写望月抒怀的乡情 ‎【运用示例】‎ ‎4月12日‎,钱塘江进入春汛大潮期,壮观的“一线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潮来时,未见潮影,先闻潮声。耳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江面仍是风平浪静。响声越来越大,犹如擂起万面战鼓,震耳欲聋。远处,雾蒙蒙的江面上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随着一堵白墙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来到眼前,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锐不可当。落潮后,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动静之间,彰显了大海力量的巨大雄壮。‎ ‎(优秀作文《钱塘观潮》)‎ ‎[拓展阅读]‎ 想象张若虚 庄晓明 无疑地,那是扬州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光。它不是人们所熟知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盐商之都,而是属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初唐,一个刚从混乱混血中涅槃的民族,正向着世界,向着宇宙,睁开一双澄明而充满憧憬的眼睛。多少次,我想象着那样一个美丽的春夜,孤独的诗人,在寂寞的江流声里踱步,徘徊,被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壅塞胸怀。突然,从蓊郁的花林那边升起,一片最初的月光击中了他。他感到自己的躯体开始透明,并随着江月一同浮升,一同俯瞰这片广博而温馨的大地,一个波光滟滟的梦幻世界。于是,仿佛江水的自然流泻一般,这样的诗句从他的胸中汩汩而出:“‎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何等气象,仅此数句,已足使一个诗人永生。然而,神明天启的诗句,继续联袂而至,几乎使我们屏住了呼吸:“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时,他感到自己易朽的躯体,如同一叶扁舟,被潮水的韵律推涌着,在水天一色的月光里,飘向一个永恒的境界,载着人间的情爱,思念,期待。‎ 在中国文学中,能与西方相抗衡的,唯有诗歌。《春江花月夜》的诞生,于浩瀚的中国诗史,不啻是一个奇迹,那种对时间的从容追问,身心与宇宙俱融为一体的空茫之境,均唯东方所特有。但对于尚兴趣而乏玄思的中国文化传统,《春江花月夜》又同时是一个异数。如果如梁宗岱先生所言,他曾为中国寻找出一首具有宇宙意识的伟大诗篇——《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我认为还应立即补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而在纯诗的意义上,后者更是空前绝后的。‎ 然而,在漫长的诗史中,张若虚是寂寞的,即使近于同一流派的李白、苏轼这样的大诗人,也未对这位前辈诗人表示应有的尊敬,甚至未置一词。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杰作,无不是从《春江花月夜》胎出。相反,他们对一些二流诗人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如李白对写下七律《黄鹤楼》的崔颢的叹服,苏轼对婉约缠绵的秦少游的推崇。这不禁使我想到歌德对三流音乐家泽尔特的完全信任,却对伟大的贝多芬视而不见。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显然,这几位伟人所推举的对象,都不能对他们的天才提出挑战,动摇他们的位置,他们完全可以以宽容的心态而对之。况且,在喜以诗才炫胜的中国古代,以自己才华的短处,与赞美对象的擅长打个不分胜负,也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无论多么伟大的诗人,都首先是具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可以想象,李、苏初触《春江花月夜》的瞬间,一定会有一种被电流击中的感觉,并发出“既生亮,何生瑜”的叹息。这里,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明月”‎ 对于中国诗人的特殊意义,在中国诗史中,诗人所咏叹的对象,以明月为最多,亦最佳,明月实际上已成了大自然,或人类所面对的整个宇宙的象征,“明月诗人”已成了中国诗人所向往的桂冠,在这一原则问题上,天才而自负的李、苏当然都是不会拱手的,最合适的选择,自然是沉默。但在历史最终馈赠给人类的这三大“明月诗人”中,李白的明月最雄奇飘逸,苏轼的明月最富于情思,而张若虚的明月则是悬得最高的。他不仅以自己的“孤篇”盖全唐,他甚至已成了一种象征:一个诗人,与他的整个世界的全部努力,就是为了最终成就一首伟大的诗篇。‎ 博尔赫斯在他的一篇精彩随笔《论惠特曼》中曾写道:一直存在着两个惠特曼,一个是由一生枯燥乏味的日子构成的凡俗肉躯,另一个则是由诗歌的天国般的宇宙所提炼出的伟大象征。而后者在本质上,可能更接近真实。这使得我的这篇文章的展开,有了充足的勇气,甚至产生了更大的野心,试图同时从形而下和形而上两方面,勾勒出一个诗歌艺术大师的形象。作为张若虚的同乡,我有资格这样要求自己,并进而索要一本完整的《张若虚诗集》。然而,我们所面临的事实又是如此的令人难以置信,张若虚仅留存下一首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首仅为文史研究者知晓的《代答闺梦还》,这简直是造化弄人。看过《代答闺梦还》的朋友应有这样的感觉,全诗艳丽工整,欲出宫体之篱,似启温李之风,一般诗人作出此等诗来,应颇可自负了。然而,若站在伟大的《春江花月夜》身边,则不啻天上人间,显得局促,拘谨,没有能够充分地铺展,放开。这里,历史又出了一个谜:为什么这首平淡的诗作,能和《春江花月夜》一道,挂在张若虚的名下?唯一合理的解释,它应是张若虚的少年成名之作,而有机会侥幸流存。如果仔细品味,此诗奏鸣曲式的结构,对时光流逝的怅然咏叹,都是张若虚的风格,并预示了日后的发展。但不论怎么说,此诗只能充当《张若虚诗集》的底座,在这底座与塔尖的《春江花月夜》之间,按常识推断,至少应布满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这样风华的诗句。‎ 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的古典时代,诗人作品的散佚,应属正常现象。然而,同为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作品散失十之八九,至今仍有九百余首流传,连清心寡淡的山水诗人孟浩然,亦传下了二百余首诗歌,何以张若虚独受此重大打击呢?关于张若虚的生平,《全唐诗》仅有寥寥数语:“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对于包融,我所知不多,至于贺知章、张旭,当然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以唐人那特有的饱胀的生命力,蔑视习俗,乖张行为,而名噪一时。张若虚当时能与此辈并提,性格特征、行为举止上,一定有不俗之处,从《春江花月夜》所透露出的气质分析,张若虚应与激情迸飞、外向型的贺、张辈相反,以内倾的沉思、哲人的孤僻而引时人注目。无疑,这一性格特征,在出版业和传媒均不发达的古代,对诗人并非幸事,遑论李白,即使方正拘谨的杜甫,也会怀揣诗章,壮游天下,四方拜谒,博取诗名,并有助于自己诗篇的流布。因此,许多平庸的诗卷,都能在《全唐诗》中占有醒目的篇幅。而作为伟大的哲学诗人,张若虚的精神世界是自足的,他完全陶醉于向着宇宙,向着时间的发问,倾听着诗行间那迷人的回响。他充分体味着作为一个诗人的无穷乐趣,而他也必然离世俗的世界愈来愈远。尽管,他曾以最初的“文辞俊秀”,如《代答闺梦还》一类的作品名闻当时,但从同代诗人中,竟寻不到一首与他唱和的诗作这一罕见的情形,可论证他彻底的孤独。与王维们的终南捷径相反,他成了一个真正的隐士,完全生活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然而,我几乎是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想象着那样一个“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 的世外生活:只有当晚风吹拂的时候,诗人才款款醒来,与星辰一同睁开眼睛。水井边洗漱后,他背着手,在属于自己的庭院独自徘徊,伴着缥缈如孤鸿的身影。此时,他的心境是满足的,他已进入中年,已完成了伟大的《春江花月夜》。凉风如水,拂过竹篱,拂动水藻一般的松影,而松隙漏下的银辉,仿佛星空来访的故人的视线,与他交换着鱼儿一般的语言。时间就这样静静地流逝,直至夜凉将他唤醒,才发觉庭院的阶石,已不知何时落下一层霜色,仿佛远行的故人的履痕。于是,他匆匆回到房间,他要攫住这时间偶然漏下的清辉。他案头的文字在闪亮着,在一个又一个的夜晚累积着,它们的亮度,已欲与窗外的星空并高,与时间抗衡——时间开始嫉妒了,它要收回它曾经慷慨馈赠的一切。终于,由于一个偶然事件,极有可能遭遇了《红楼梦》的命运,他孤独的案头默默累积的《张若虚诗集》,悲剧性地散失了。‎ 如同历史上的许多伟大的作家一般,曹雪芹和张若虚都遵从了命运的安排,将自己的身世隐入了宇宙的迷雾,隐入了自己永恒的作品,仿佛曹雪芹、张若虚这两个肉躯的人从未存在过,只是某种宇宙的符号,在某个神奇的时刻,启动了一下嘴唇,又复归于空茫之中。他们之间所不同的是,《红楼梦》一直尾随着影子一般的续书,而《张若虚诗集》的残缺,则无人能续,或不可能有续。能弥补,或正在弥补那一片千古遗憾的,只能是无边无际的月华,和不舍昼夜,浩浩东流的江水的韵律,在这一意义上,张若虚又幸运于所有的古典诗人。‎ ‎【赏析】 《春江花月夜》无疑是中国诗坛上不可多得的顶级作品之一。尽管张若虚留下来的诗篇并不多,尽管他也不是一个在中国诗歌史上卓有名望的大家。本文作者似乎是在为他抱不平,也表现了自己对文学、对诗人、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全文语言简练凝重,颇具文采。‎ 学习至此,请完成课时作业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