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00 KB
  • 2021-06-07 发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高一学年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为什么会迷路 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确定方向寻找路径并不是什么难事,以金黄地鼠为例,即使把它的双眼蒙上,并七拐八转地带到一个远离巢穴的地方,它们还是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并且以直线路径“飞奔”回家。鹅、蟾蜍以及蜘蛛也都表现出类似的本领。‎ 然而,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这些动物。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蒙上眼睛,从起点走到终点,再返回起点。但是,没有一个被试者的表现令人满意,他们不是走过了,就是没走到。看来,现代人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放电剧烈。这说明,人脑具有专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位置与在大鼠、猴子和金鱼大脑海马区中发现的类似。既然如此,为何人们还会迷路呢?‎ 研究人员测试被试者在虚拟迷宫中的导向能力。迷宫中布满了“捷径”,似乎通过这些“捷径”可以很快到达目的地,稍微掌握点几何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捷径”其实是“陷阱”,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但是,被试者却义无反顾地掉进“陷阱”。这项测试表明,人在判断方向时,几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而是通过路牌指引回家的路。即使依靠建筑,我们也只是参照建筑告诉我们该左转还是右转,全然不理会这些建筑的空间分布。‎ 早期人应该也是通过几何学知识定义周围世界,判断方向的,但是,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脑袋里储存的经验越来越多,推理能力越来越强。慢慢地,人类逐步丧失了这种精确的导向能力,而是通过推理和经验,通过建筑和路牌,寻找回家的路。‎ 早期人大都以游牧生活为主,居无定所。居住地相对空旷,周围世界几乎一成不变,要不就是沙漠,要不就是雪原,根本没有路,又何来的建筑?于是,他们通过推理和经验指引方向。后来,世界被划分成国家、城市、地区、街道,有了公路,有了建筑也有了路牌。为了找到回家的路,人们绘制出地图;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们发明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现在,人们以来各种工具为自己指引方向。但是,麻烦在于,与动物精确计算方向和距离的导向能力不同的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容易出错,从而完全迷失方向。‎ - 26 -‎ 人类的导向能力与动物的相差甚远。不过,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我们也许走出商店后忘记回家的路,却能遨游互联网;我们或许会在丛林里迷失方向,却能登上月球。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惋惜丧失的精确导向能力,而应该珍惜我们获得的丰富的生活空间。为了生存,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在时刻锻炼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失去还是获得,我们都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繁衍生息。‎ ‎(选自《科学画报》,有删节)‎ ‎1. 下列表述,不属于人类迷路原因的一项是()‎ A. 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金黄地鼠、鹅、蟾蜍以及蜘蛛等动物。‎ B. 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人类逐步丧失了精确的导向能力。‎ C. 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会剧烈放电。‎ D. 人类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的。‎ ‎2. 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确定方向寻找路径方面,人类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 B. 人类精确的导向能力是随着人类经验的增加和推理能力的增强而逐步丧失的。‎ C. 人类只是通过路牌或建筑物来判断方向,而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 D. “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一句中两个“路”的含义并不相同。‎ ‎3.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黄地鼠、鹅、蟾蜍等动物的实验可以证明,动物并不会迷路。‎ B. 作者认为,人类精确导向能力的丧失,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的一种结果。‎ C. 早期人通过几何学知识判断方向,说明早期人的感觉比现代人更敏锐。‎ D. 地图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出现,导致人类判断方向的能力退化。‎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本题:‎ C项,从原文第三段“人脑具有专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位置与在大鼠、猴子和金鱼大脑海马区中发现的类似”可知该句并非“人会迷路”的原因。‎ - 26 -‎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本题:‎ C项“而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错误。从原文第四段“几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可知,该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本题:‎ A项,“动物并不会迷路”说法太绝对,原文中“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确定方向寻找路径并不是什么难事”,注意只是“大多数”;‎ B项,正确;‎ C项,“说明早期人的感觉比现代人更敏锐”缺乏依据,原文说“慢慢地,人类逐步丧失了这种精确的导向能力,而是通过推理和经验,通过建筑和路牌,寻找回家的路”,说明的只是动物的“导向能力”比人类的强;‎ D项,因果倒置,人类是“为了找到回家的回路”才绘制地图,发明GPS定位系统的;‎ 故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哨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 26 -‎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 26 -‎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选自《五女山》2016年1期,有改动)‎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B. 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C. 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 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 ‎5. 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仿照示例总结性格特点并写出相应的理由。‎ 示例:‎ 性格特点:勇挑重任。理由:暗哨责任重大又十分危险,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6. 小说中划线一段颇耐人寻味。请仿照示例,分析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主旨”三个方面的作用。‎ 示例:‎ 在语言的审美意蕴方面,作用是: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分析:“轻柔的白烟”、“峰峦起伏的大山”等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答案】4. A 5. ①手艺高超。小说详细地描写了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描写了张皮匠手艺的高超。②机智过人。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以黑烟和白烟为信号,出色完成“暗哨”的任务。③耐心镇定。张皮匠为日军耐心讲解靰鞡鞋的制作过程,镇定自若,不露破绽。④勇挑重任。暗哨责任重大又十分危险,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 ‎6.‎ - 26 -‎ ‎ ①故事情节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此段照应“蒿子草冒出的黑烟”一段,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②人物形象上,使张皮匠的形象更加丰满。张皮匠机智过人,报信不动声色,成功也喜形于色。③思想主旨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张皮匠的描写,歌颂了抗联将士在艰难的环境中与日军机智周旋,乐观高昂的战斗精神。④语言的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轻柔的白烟”、“峰峦起伏的大山”等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 A项,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意在为后文写张皮匠与日军周旋一节作铺垫,而不是“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找出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本题:‎ 从张皮匠靰鞡鞋的详细过程,和“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軏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可见,他手艺高超,连日本人都赞叹不已;‎ 从“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暗示出张皮匠是用熏皮子的烟雾向抗日联军报信,可见他机智过人,让日本人始终摸不着头脑;‎ 从“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軏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可见,他很有耐心,镇定地拖住日本人,不露破绽;‎ - 26 -‎ 从日军的反应“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侧面写出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勇挑重担。‎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本题:‎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他露出了开心的笑”塑造出张皮匠机智勇敢、富有责任心的人物特色;“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与前文“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暗示他传讯的方式,结构上相互呼应;从思想主旨上,张皮匠为能帮助抗日联军而开心地笑,体现出军民共同努力反抗侵略者的主旨;从语言上来看,“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充满了美妙的景象,让人产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和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①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 26 -‎ 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于朝,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耻②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振怖,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腊。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擒苏干刺于苏门答腊,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①赍:把东西送给人。②交耻:即交趾,中国古代地名,地域及其文化遗址位于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踪迹:追踪探访 B. 多赍金币 金币:钱币财物 C. 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邀人抢劫 D. 帝以践阼岁久 践阼:登上帝位 ‎8.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 26 -‎ C.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 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 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D. 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擢:指古代官员的降职、免职。‎ B. 宴驾:指帝王的死。‎ C. 朝贡:古代藩属国或外国的使臣朝见宗主国或所在国的君主,并敬献礼品。‎ D. 洪熙:指明仁宗的年号。‎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2)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振怖,来者日多。‎ ‎【答案】7. C 8. B 9. D 10. A ‎ ‎11. (1)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2)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 本题:‎ - 26 -‎ C项“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译为: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里策划拦路抢劫。邀劫,拦路抢劫。‎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 画线句“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译为: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镇压。此句中,“自……至……”为固定结构,“从……到……”,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其君长”为名词,作“给赐”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C项;正确断句为: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D项,“纷纷纳贡称臣”错,原文为“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意思是“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朱景弘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 故选D。‎ ‎【10题详解】‎ - 26 -‎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 A项“擢,降职、免职”错,依据文化常识“擢有选拔、提升官职”来判断;‎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1)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译为: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翻译时注意得分点:事,侍奉;事燕王于藩邸,状语后置句;从,跟随;累,多次;擢,提拔。 ‎ ‎(2)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振怖,来者日多。译为: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翻译时注意得分点:破灭,被打败灭亡;郡县,作为郡县;益,更加;振怖,恐惧;来者,来朝拜的。‎ ‎【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译文:‎ - 26 -‎ 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镇压。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郑和献上俘虏的旧港酋长。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去宣读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献给朝廷,在京城的集市处死了。‎ 永乐六年九月,郑海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国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国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皇帝赦免了他们没有处死,释放他们回国了。这时,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刚谋划杀掉了国王自立为王,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抄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追到苏门答腊捉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子,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 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西洋,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的部下守备南京。南京设置守备,就是从郑和开始的。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朱景弘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 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而郑和也快老死了。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 26 -‎ ‎(二)古代诗词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代边将有怀 刘长卿 少年辞魏阙①,白首向沙场。‎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 暮笳②吹塞月,晓甲带胡霜。‎ 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 注:①魏阙,古代宫门上高出的观楼,后借指朝廷。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12.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少年”和“白首”相对,指少年赴疆场白首不得归,可见戍边之久。‎ B. 颔联写塞马因“瘦”而思得秋草,则可知苦于久戍边地的征人更欲归乡安居。‎ C. 颈联借意象传情,薄暮笳声、塞上明月、战甲寒霜,无不充满悲凉伤感之意。‎ D. 尾联写戍边将领仅仅是到云中郡以来就与强敌力战百场,可见将领贪功好战。‎ ‎13. 下列诗句所蕴含的情感与"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不同的一项是()‎ A.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B.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C.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D.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4. 请从题目中的“代”字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①代:解释为____________。‎ ‎②诗中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 D 13. B ‎ ‎14. “代”即代替,诗中作者替边关将士表达心声。边将少年赴边,白首难回,思乡情切;边地环境恶劣艰辛,战事频繁。诗人代边将抒发感怀,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深切的同情;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也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边境不宁(国事衰微)的担忧。‎ ‎【解析】‎ - 26 -‎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D项“将领贪功好战”错,“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强,超出。表明经历的战争次数已经很多,离家已经很久。‎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本题:‎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意思是瘦马正回忆着秋天的草,出征的人正思念着故乡。直写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感而不伤、忧而不戚的思乡之情便蕴含在其中。而选项B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意思是“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词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 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的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二者情感明显不同。‎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感情;一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目,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本题:‎ 题干要求从题目中 - 26 -‎ ‎“代”字入手,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代”有代替的意思,从标题“代边将有怀”可看出这首诗是作者替边关将士表达心声,然后结合诗句看作者表达了哪些情感:首联中“少年”和“白首”相对,指少年赴疆场白首不得归,可见戍边之久,颔联写塞马因“瘦”而思得秋草,则可知苦于久戍边地的征人更欲归乡安居,“征人思故乡”则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颈联薄暮笳声、塞上明月、战甲寒霜,则写出了边地环境恶劣艰辛;尾联“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百战强”说明战事频繁。结合以上可概括出答案。‎ ‎15.初中名篇背诵默写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中人无论老幼均能快乐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新旧代序,昼夜轮回,时光流逝最容易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充满理趣地写出这种情感。‎ ‎(3)《岳阳楼记》中有“是进亦忧,退亦忧 ” 一句 ,其中 “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 ‎(4)《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小石潭周围枝蔓互相缠绕、连接,随风摆动的样子。‎ ‎(5)《左传 曹刿论战》中,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________,______?”‎ ‎(6)李白的《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 ‎(8)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下雨前乌云密布、天昏地暗的景象。‎ ‎(9)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________,______。”‎ ‎(10)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战乱中与家人消息隔绝、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答案】 (1). 黄发垂髫 (2). 并怡然自乐 (3). 海日生残夜 (4). 江春入旧年 (5).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6).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7). 蒙络摇缀 (8). 参差披拂 (9). 肉食者谋之 (10). 又何间焉 (11). 闲来垂钓碧溪上 (12). 忽复乘舟梦日边 (13). 大漠孤烟直 (14). 长河落日圆 (15). 俄顷风定云墨色 (16). 秋天漠漠向昏黑 (17). 我寄愁心与明月 (18). 随风(君)直到夜郎西 (19). 烽火连三月 (20). 家书抵万金 - 26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直接性默写又有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髫(2)怡(3)生(4)忧(5)缀(6)拂(7)间(8)碧(9)漠(10)圆(11)墨(12)顷(13)漠漠(14)愁(15)郎(16)烽(17)抵 ‎【点睛】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诗的内容中也鲜明可感;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 26 -‎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B.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C.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D.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在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B. 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答案】16. B 17. D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行云流水:形容文章、书画等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无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破绽或漏洞。根据上文“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可知,形容的对象是书法作品,无衣无缝强调的是事物周密,故选行云流水;‎ - 26 -‎ 第二处,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根据上文“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可知,语境强调的是运用纯熟,信马由缰强调的是闲逛或走动,故选信手拈来;‎ 第三处,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得益彰强调两者的配合,语境形容的对象是作品,没有两者关系,故选浑然天成;‎ 第四处,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根据上文“《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可知,语境形容的是《兰亭集序》的内容,泰然自若强调是紧急情况,故选悠然自得。‎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根据上文“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可知,从逻辑关系上看,应与下文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果,排除AB。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排除C项。‎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关联词“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按照逻辑关系,应先“内容”后“笔法”,故排除AC;“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缺少介词“在”,语意不连贯,故排除B项。‎ 故选D。‎ - 26 -‎ ‎【点睛】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下面是几种常见实用文本的部分摘录,每则均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①本公司应征人工智能技术管理和手机实用软件工程师各20名。凡身体健康,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含)以上学历,年龄在20~35周岁之间的男女青年均可报名。(招工启事)‎ ‎②学校定于本月25日9时在学术报告厅举行专题讲座,特邀李本玉教授为高三全体同学作《高考轻松应对策略》的报告,届时要求大家积极捧场,不得缺席或迟到。(育英中学教务处通知)‎ ‎③为保障“创设平安环境,争做文明业主”活动的顺利进行,自通告之日起,凡进入小区的车辆要按指示标志开,请业主自觉遵守规则。(物业管理中心通告)‎ ‎④全体同学要提高安全意识,拒绝野泳,远离危险水域;同时,用做操、跑步、打球等方式进行体育锻炼,避免溺水事故不再发生。(校团委“远离溺水”倡议书)‎ ‎⑤本人拟定于2019年6月28日中午12时在府中为丁腾同学赴美留学深造举行欢送聚会,恭请各位同学大驾光临。(同学宴会请柬)‎ ‎【答案】①“应征"错,应改为“招聘”;②“捧场”错,应改为“参加”或“参与”;③“按指示标志开”改为“按指示标志行驶”;④“避免……不再发生”应改为“避免……发生”或“使……不再发生”;⑤“府中”改为“寒舍”。‎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应征”,泛指响应某些征求,结构“本公司”分析,应改为“招聘”。“捧场”,原指特意到剧场去赞赏戏曲演员表演,今泛指特意到场对别人的某种活动表示支持、助兴,或对别人的某种活动说赞扬的话。为中性词。结合“学校”“同学”分析,应改为“参加”。“开”,口语化,改为“按指示标志行驶”。“避免……不再发生”句式杂糅,应改为“避免……发生”或“使……不再发生”。“府中”,指对别人的家或老家的尊称,结合“本人”分析,改为“寒舍”。‎ - 26 -‎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0.下面是《我和我的祖国》中的一段歌词,请仿照画线部分再续写一组句子。要求修辞恰当,情感一致;不要求与原词押韵,字数可适当增减。 ‎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 ‎【答案】答案示例:①像森林和小树一株,树是森林的孩子,森林是那树的托举,每当森林在欢歌,我就是歌的音符。‎ ‎②像蓝天和彩云一朵,云是天的稚子,天是那云的归所,每当蓝天绽放笑颜,我就是脸上的红艳一抹。‎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句子仿写,就是按照试题上所给的句子形式,要求考生再写出一个或几个同样类型句子的一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创新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做题时要先审所给内容的句式结构特点,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在哪句子里用的,同时还要注意所写的几个句子之间在内容上的有机衔接。材料提供的是《我和我的祖国》中的一段歌词。仔细理解画线句子,由五句组成,第一个句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是“像……一(量词)”,第二三句分别对前句中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运用拟人手法;第四句句式是“每当(前一个名词)……”,运用拟人手法;第五句的句式特点是“我就是……”,该句内容紧承前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完后,前后连起来通读一遍,检查下有没有语病和错别字,句式特点和修辞与例句是否相同,前后是否有逻辑关系。‎ ‎【点睛】仿写的要求分为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显性要求是指命题者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要求;隐性要求是指隐含在被仿写的句子中的要求。隐性要求考验考生的审题能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前后呼应是指如果被仿写前边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在语意存在相互联系经、相互对应的关系,那么仿写也要在语意上体现这种相互联系经、相互对应的关系。2,句式要一致,句式,即句子的结构形式。句式要统一,是指仿写与被仿写的结构要一致。这就要求考生仿写前从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例如。例句是主谓结构,仿写语句也应如此。3.‎ - 26 -‎ 修辞要相同。仿写前要仔细观察,被仿写句子共有几种修辞方法,分别用在何处。‎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选择是人生重要的命题,选择需要怎样的分析能力、决断力?坚持自己的选择需要怎样的勇气?促成一个选择会有哪些因素?某一刻的选择会给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鸿门宴上,项羽犹豫不决放走了刘邦,也放走了自己称霸大业中最大的对手。刘邦听从劝言审时度势,及时脱身,终在四年后打败项羽成为汉高祖。‎ 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荆轲在接受燕太子丹的重托之后仍旧选择毅然决然走上了刺秦的必死之路。‎ 屈原被放逐,流浪湘水旁,渔夫曾劝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人可以根据水的清浊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动,清的时候洗冠缨,浊的时候洗脚,不必承受清醒孤独的痛苦。而屈原的选择,是如《离骚》中他所坚定的唱扬的一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带着美好爱情的憧憬嫁给了氓,在经历了婚姻中的一系列痛苦后,她可以继续忍耐,但她轻轻叹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预示了她离开的选择。‎ 关于选择,你有怎样的思考?结合上文中的几个故事给你的启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标题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注:最好能准确、灵活地在作文中作用所学课文相关内容作为事例论据,不可照搬照抄所给材料。)‎ ‎【答案】范文:‎ 做出正确的心灵选择 秦文君有言:“人的生命是一个灿烂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世上的一个过客,要做怎样的过客,那是每个人的选择。”心灵是一个人的根,人们的观念在心灵深处徘徊而升华;心灵是一个人的灵魂,人们的举动因为心灵这个灵魂辗转而改变。‎ 面对人生的一次次选择,我们应始终保持一种炽热温暖的心灵、一种坚毅不屈的心灵、一种纯洁高尚的心灵,做出正确的选择。‎ 面对四川藏区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作为“传到授业解惑”的胡忠谢晓君夫妇放弃天府之国的富足生活,主动前往支教,主动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 26 -‎ 为了这份心灵的选择,他们坚守藏区12年。“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这份心灵的选择,“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这份心灵的选择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纯洁高尚。这份心灵的选择令全中国动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莎士比亚的这个问题曾困扰了古代无数的哲人,但如今福岛勇士用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行动作出了回答,令世界感动。‎ 面对福岛生灵涂炭的毁灭性灾害,“大多数人都在逃离福岛,而你却在奔向这片废墟。”福岛勇士为了千百万国民的安全,面对生与死的选择,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用自己的身体筑起保护核电站的最后一道屏障,慷慨赴死,在所不辞。‎ 这份心灵的选择使他们成为为国为民的楷模,这份心灵的选择奏响了荡气回肠的英雄凯歌,这份心灵的选择大写了生命的辉煌。‎ 居里夫妇提炼出镭后,许多国家都计划兴办制镭业,用于医学。面对社会的需要,是立即申请制镭的专利、独占发明权,一举成为金钱的拥有者?还是毫无代价地向世界公布他们的研究成果,甘心做一名清贫的科学家,造福人类?面对利己或利人的选择,他们以崇高的科学精神,以一种平静的微笑,选择了无偿公布研究成果,造福人类。‎ 这份心灵的选择彰显了真正科学家的人格,这份心灵的选择造福了全人类,这份心灵的选择使他们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闪光,直至永恒。‎ 舍弃小我,选择大我;舍生取义,选择崇高;舍弃为己,选择利人利国利世界,这才是人们从心灵、从灵魂的大无畏的选择,才能回答秦文君的选择,做一个有灵魂的过客,让生命灿烂,日月齐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审题:‎ ‎“选择”一题初看比较简单,但实际上,学生会感觉有些难以动笔。细细一想,该作文并不是那么容易。先分析所给的材料“选择是人生重要的命题,选择需要怎样的分析能力、决断力?坚持自己的选择需要怎样的勇气?促成一个选择会有哪些因素?某一刻的选择会给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随后列举了历史名人如“项羽”“刘邦”“荆轲”“屈原”“《氓》中女主人公”的选择,指出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人生影响。其实给出暗示:提醒大家选择要慎重,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不要让自己感到悔恨。那么,学生可以重点叙述一次“选择”,具体描写该选择的过程、带来的影响与思考,最后升华主旨。注意详略得当,详写选择的过程,略写选择的结果。‎ 立意:‎ ‎1.选择要慎重;‎ - 26 -‎ ‎2.做出正确的选择;‎ ‎3.心灵的选择;‎ ‎4.我的选择,我相信;‎ 素材:‎ ‎1.钱学森毅然选择回国的故事: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他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于1935年考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学习,并于1936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并拜著名的航空科学家冯·卡门为师,学习航空工程理论。钱学森学习十分努力,三年后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研究领域中突飞猛进。不久,经冯·卡门的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从1935年到1950年的15年间,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但是他始终想念着自己的祖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钱学森想回国报效祖国的愿望落空了,钱学森因为是中国人而遭到了迫害。直到1955年6月,钱学森写信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同志,请求党和政府帮助他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周总理得知后非常重视此事,并指示有关人员在适当时机办理此事。经过努力,1955年10月18日,钱学森一家人终于回到阔别20年的祖国。不久,他便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防能力,保卫我们国家的安全,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在钱学森的指导下,经过艰苦的努力,1960年10月,我国第一枚国产导弹终于制造成功 ‎2.他人的利益重要,还是自己的利益重要? 为了祖国是不是该牺牲个人的利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不是要坚持?这是我们的品德教育用了十年,才使我们彻底弄清的问题。革命先烈用八年抗战,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回答。我们这代人是跨世纪的一代,将来会面对更多的诱惑。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从小就树立一切 为了他人的崇高信念。生命是人最宝贵的财富,但是在重要的时候,在刺骨的冰水中救孩子,这是他心灵的选择。他牺牲自己,让孩子的生命得到延续。而在我们的生活中, 大多没有这么极端的情况。但也不能有一点危 险就屁滚尿流。做出牺牲自己的选择,不只是象用眼睛看来那么简单的。我们必须时时反省自己,只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才可能成为一个完整人。‎ - 26 -‎ 个人的利益首先还要服从集体利益,就像当年一个人再怎么成功,其力量也不能改变国家孱弱的现实。个人的智慧再强大,也比不上集体智慧。是全中国人民集体才改变了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是千千万万劳动中国人民艰苦 奋斗 痴心不悔,才建成了我们的国家,有人说雷锋傻,我们就要做革命的傻子,每天用雷锋事迹,逼迫自己努力向上。但这其实非常难,人不是神,做出牺牲自己的决定,内心斗争是必然要经历的。这是,我们必须提高觉悟,尽量排除病态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干扰,严格要求自己,做出正确的心灵选择。‎ ‎3.人生路漫漫,我们选择宏伟的目标,毅然奋进。在前进中我们披两肩霜花,洒一路豪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优美的乐章。选择,我们愿选择美丽的人生。‎ 花儿面对更替变换的四季选择绿意盎然的春天,青松面对辽阔的大地选择峻峭悬崖,腊梅面对大地选择了冰天雪地的北国,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与众不同的精灵们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选择。‎ 智者信仰着真理选择桀骜不驯,勇者渴望超越选择了奋斗不息,善者祈祷和平选择了舍生取义。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选择,但无论是什么选择,我们都要让它成为我们的骄傲。择一颗炽热的心,可广交天下之友;择一颗平和的心,可以享受“采菊东篱下”的悠闲;择一颗博爱的心,可挑起万家忧乐的重任;择一颗不凡的心,可以作出惊世的创举。‎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选择了归园田居,享受着“飞鸟相与还”的乐趣;孟子面对生与义,主张“舍生取义”,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正义观。今天不少的大学毕业生,一走出校门便选择了落后的西北地区,这是他们的有价值的选择,是无悔的青春心!‎ 雄鹰搏击蓝天,海燕喝退惊雷,只要放飞自己,无愧于心地选择,我们就是雄鹰,我们就是海燕。‎ ‎4.在高山上遇到身陷困境的人,我一定会选择伸出援助之手;在沙漠中遇到干渴的人,我一定会选择让出最后一滴水;在金钱名利与国家利益面前,我告诉自己:永远是中国人,我的生命在中国;在正义与生命之间,我告诉自己,道德与气节是生命的精魂,人,不能没有灵魂。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明智,但,我的选择,没有理由,我只知道,这是我的心做出的选择,而我,不能背叛我的心。‎ 在花前月下与埋头苦读之间,我选择了求知这条充满艰辛与坎坷的旅途;在出外游玩与题海泛舟之间,我选择了向心中的“象牙塔”迈进的人生站台。在生与死之间的无数种人生中,我选择一条最曲折的路。因为我始终告诫自己:能登上象牙塔的可以是雄鹰,也可以是蜗牛。如果上天注定我不能成为雄鹰,我也要做一只小小的蜗牛,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永不低头,永不言弃。‎ 每一次挫折,都留下一处伤痕,每一处伤痕,让我又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也许你会笑我的选择太傻,但我的执著,促使我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我永远坚信。‎ - 26 -‎ 人生答卷上的选择太多,也许我的选择并不完美,但我用心做出的一切选择,我将永远相信,永不改变!‎ 行文结构:‎ 第一部分:引用名人名言得出观点“面对人生的一次次选择,我们应始终保持一种炽热温暖的心灵、一种坚毅不屈的心灵、一种纯洁高尚的心灵,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二部分:选择人物事例进行论证如“胡忠谢晓君夫妇”“福岛勇士”“科学家”等,三个事例构成并列关系,都是正面人物事例,结构清晰,分析透彻;‎ 第三部分:再次扣题“舍弃小我,选择大我;舍生取义,选择崇高;舍弃为己,选择利人利国利世界,这才是人们从心灵、从灵魂的大无畏的选择,才能回答秦文君的选择,做一个有灵魂的过客,让生命灿烂,日月齐光”。‎ ‎ ‎ - 26 -‎ ‎ ‎ -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