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1.03 KB
  • 2021-06-07 发布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五古代诗歌阅读课件

  • 7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满分攻略一 “五看法”快速读懂诗歌   鉴赏古诗,其前提就是要读懂古诗。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要 沉下心来,反复咀嚼,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运用的技巧。在考场 上抓住关键线索,快速读懂诗歌,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2019课标全国Ⅰ,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题许道宁画 [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 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 受。   1.看标题。标题中含有以下信息: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题画诗);②点明了对象(许道宁画);③暗示诗歌主旨(赞美)。 2.看作者、注释:北宋时期人,没有写作背景、情感提示。 3.看诗句。这首诗里没有语言“变形”现象,逐字逐句理解诗句如下: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江水,苍苍茫茫的是哪一个郡的山?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零零的云朵还没有落下去。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的诗句,搜肠刮肚也找不出合适的诗句来形容其意境。整首诗表达了对画作的赞美之情。这里关键是对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吟断”的理解,这个词出自卢延让《苦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4.看选项。通读全诗,可以确定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首联有山有水,而且“满眼长江水”。颔联“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可疑。颈联写了作者眼中的树木与浮云。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艺术风格、构思、诗句内容及意蕴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陶冶审美情操。 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诗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把画作比喻成一扇窗,诗人通过这幅画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辽阔。 满分攻略二 诗歌选择题全面突破   选择题的4个选项信息含量大,囊括了对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的 赏析;只有1个错误选项,并且错误也只是细节上的设误。因此答题时,考生只 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 点,就可以顺利作答。在这种情况下,考生掌握诗歌选择题设置错误的方式和 答题步骤十分必要。   典例 (2019课标全国Ⅱ,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问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 [注] ,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诗人表达的对恩惠的态度,并非“受恩必报”。他希望凭自己的才学被人赏识,而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D项对全诗的情感理解有误。 A、B 两项中,关键是理解“朱门”与“孔门”两词。“朱门”可联系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代表权贵人家;“孔门”可联系“孔门弟子”,代表儒家的道德领地。C项,“致书”,唐代知识分子多有请有名望的人向掌权者或朝廷写信推荐,以求入仕捷径的习俗。 1.(2019河北唐山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听郑羽人弹琴 李 中 仙乡景已清,仙子启琴声。 秋月空山寂,淳风一夜生。 莎间虫罢响,松顶鹤初惊。 因感浮华世,谁怜太古情。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羽人”,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飞仙。诗中“仙乡”“仙子”两词照应 了诗的标题。 B.诗歌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夜晚,明月照在山中,山林一片寂静,诗人 听仙人弹琴,淳古之风油然而生。 C.诗中选取的“琴声”“秋月”“空山”等意象,同尾联的“浮华世”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 D.弹琴人特殊的身份、独特的意境,以及浮华的现实,催生了诗人昔盛今衰的 幽怨之情。 答案     D “昔盛今衰的幽怨之情”理解诗歌的情感错误,诗歌抒发了思古 之情。 2.(2019湖北武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即 日 李商隐 一岁林花即日休,江间亭下怅淹留。 重吟细把真无奈,已落犹开未放愁。 山色正来衔小苑,春阴只欲傍高楼。 金鞍 ① 忽散银壶 ② 漏,更醉谁家白玉钩 ③ 。 [注]    ①金鞍:黄金装饰的马鞍。②银壶:古代用以计时的水斗。③白玉钩:白 玉制的带钩,酒席上的游戏用具。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   (  B   ) A.“一岁林花即日休”与“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有异曲同工之妙,感染力 强。 B.“未放愁”内涵丰富,既指春花的愁情尚未释放即已凋谢,也指赏花者的愁 情尚未显现。 C.颈联用词极见功力,“衔”“傍”生动地描写出春末暝色四合、阴云低压 的凄迷之景。 D.尾联注重色彩搭配,“金鞍”“银壶”“白玉钩”等意象,色彩华贵,极具 富丽之气。 答案     B “尚未显现”对诗句意思理解有误,诗中指赏花者的愁情无法排 遣。 理解“未放愁”的含义要联系上句中的“真无奈”。 步骤 解说 步骤一 认真审读题干。 看清楚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题干有没有关涉诗歌具体要素的关键词。 步骤二 明白选项设误点。 一般来说,越是笼统的说法越不容易错,越是具体的阐释越容易出问题。 常见设误点有:词句理解有误、情境意境有误、表达技巧有误、情感基调有误等。 步骤三 逐一审读,分析选项,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逐一分析比对。 逐一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 整体做 出选择。 要有整体意识,比如在判断D项正误的时候,要联系其他几项去理解判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 ① 与鸣弹 ② 。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 ③ 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 ④ 良已殚。 [注] ①清吹:一种管乐器。②鸣弹:一种弦乐器。③绿酒:新酒,刚酿出来的 酒呈绿色。④襟 : 心怀。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动衬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步骤 解说 步骤一 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步骤二 常见设误点有:词句理解有误、情境意境有误、表达技巧有误、情感基调有误等。 技法演示 步骤三 逐项 分析 A 选项中的景为“乐景”,情为“乐情”,“以乐景写乐情”,用热闹快乐之景抒欢乐之情,切合诗歌内容和主题。但是“以动衬静”是表现手法中的反衬,突出景物之静,这样的画面与欢乐之情不搭,因此该选项错误。错误点是表达技巧分析错误。 B 选项中的“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是简单的内容分析,一看标题和对应诗句就能判断出其是正确的。“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是对主题的分析,没有指出思考的结果,这样笼统的说法一般不会错。 C “清歌”“绿酒”作为意象构成了快乐之景,抒发了快乐之情。阐释与阅读结果符合,正确。 D 该分析符合诗句的基本意思和整首诗的主题方向。因此正确。 整体 做出 选择 A项的错误是明显的,错在“以动衬静”,其余解说正确。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 ① 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② 。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 明。 [注] 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诗句构思新颖精巧。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钟鼎”“山林”运用借代修辞,分别代指奢侈豪华的生活、隐居乡野的 生活,“钟鼎山林都是梦”指出富贵、隐逸的生活都是梦幻。 B.“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须心惊,体 现了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C.“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词人在秋季用酒杯接取露水来饮用的情形。 “吸露”形容一个人生活清贫。 D.下片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在风雨之夜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 真意切。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A.“临江仙”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为双调小令;“再用韵”是说 使用与之前一首词同样的韵,词人应该不止写了这一首词送给弟弟。 B.上片以记叙起笔,暗示祐之的人生际遇,劝慰他看淡人世间的名利荣辱,选 择闲适的生活方式。 C.下片前两句运用虚写手法回忆往昔情景,这就和现在兄弟分离形成了对 比。 D.这首词虽然为送别而写,但没写送别场景,不做悲戚忧伤之态,不抒哀怨缠 绵之情。男儿的送别,有从容也有豪爽,有豁达也有深情。 3.(1)C “吸露”形容一个人志向高洁。 (2)B “上片以记叙起笔”错,上片是以议论起笔。 满分攻略三 熟记五类答题模板,突破诗歌鉴赏瓶颈   诗歌鉴赏的主观题题型复杂多样。但这些复杂多样的题型,也有答题规 律,正所谓“不怕设问形式多, 规范答题能解决”,下面讲解各类题型的规范 答题模板。 答题模板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塑造了(  )的形象。(步骤①)诗歌中(  )句写了(  ),表现了(  );(  )句写了(  ),表现了 (  )。(步骤②)诗人通过塑造(  ),抒发了诗人/主人公(  )的情感。(步骤③)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模板演示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因丈夫久出未归,而百无聊赖、日渐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①)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后两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地减弱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②)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③) 一、“形象类”答题模板 (一)人物、事物形象 1.(2019江西上饶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9分) 北塘避暑 [注] 韩 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    本诗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 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首联紧扣标题“北塘避暑”,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渲染了林塘幽静的自 然环境。 B.颔联中的“清风”,一语双关。一指炎夏的凉风,也可理解为“两袖清风” 的“清风”。 C.颈联写景富有层次:“水鸟得鱼”是近景,俯视所见;“岭云含雨”是远景, 仰观所见。 D.诗人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 ★(2)诗歌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1)D (2)①具有乐观旷达、不以挫折为念的开阔胸怀。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 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乐观旷达。②具有知足常乐、不计 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诗人以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为喻, 表达了知足常乐、不计得失的思想。③具有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 尾联以万枝香莲、一枕青山来衬托自己的高洁。(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愁苦又涌上心头”错。尾联的意思是,酒醉后有什么能醒我心 魂?万枝香莲,一枕青山。此联体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胸襟。 (2)注释揭示了诗人被贬的处境。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首联交代时间、地 点、事件,并渲染了林塘幽静的自然环境,诗人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 “旷然”一词也表现了诗人乐观旷达的情怀及开阔的胸襟。颈联不仅写景, 而且表达了诗人知足常乐、来去无心、不追求功名利禄的精神品格。尾联 “万柄莲香一枕山”中选取“莲”这一意象,衬托了诗人的超凡脱俗、清廉 高洁的气度。 答题模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步骤①)诗歌借(  )等意象,营造 了一种(  )的氛围,(步骤②)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步骤③)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6分) 度破讷沙 ① 二首(其二)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 ② 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模板演示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步骤①)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步骤②)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步骤③) (二)意境 ( 景象 ) 型 2.(2019广西梧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 狂 夫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 ① 娟娟净,雨裛 ② 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 ③ 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    ①筿(xiǎo):细竹。②裛(yì):沾湿。③故人:严武。诗人初到成都时,曾 靠严武接济,分赠禄米。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  ) A.首联从总体上勾勒草堂全景。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相互衬托,自 然天成,很好地反映了“狂夫”的性格。 B.颔联用工笔细描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图画:微风轻吹,翠竹轻摇;细雨蒙蒙,荷 花妖娆。“翠”和“红”,对比鲜明。 C.颈联中的“厚禄”“恒饥”放在句首,强调“恒饥”的贫困处境,使后面的 “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致有失实之感。 D.杜甫诗中善用叠字,如“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本诗颔联中 “娟娟”“冉冉”的运用富有音韵之美。 (2)诗中的“狂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诗中的“狂夫”穷困潦倒,但旷达乐观。诗的前两联通过对优美景致的描 写,表现了“狂夫”虽饱经磨难但还能兴致勃勃地欣赏美景,体现了“狂夫” 热爱生活的乐观;诗的后两联通过对“狂夫”潦倒生计的描述,表现了“狂 夫”在岁月流逝中面对严酷现实愈加顽强的旷达。 解析  (1)从诗中来看,草堂景色不能反映“狂夫”的性格,但为下文写“狂 夫”的“狂”做铺垫。 (2)解答人物形象类题目要到诗歌中圈出直接写“狂夫”表现的内容,还可以 圈出借助环境和他人他物对“狂夫”进行侧面烘托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概 括其特点。 从诗中来看,这首诗刻画了一个贫困潦倒却旷达乐观的“狂夫”形象。诗的 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宜人的草堂环境,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象烘托了“狂 夫”的疏放旷达,为下文写“狂”做铺垫;第五、六句强调了“恒饥”的贫困 处境,表现了“狂夫”的乐观旷达;而第七、八句直接表达心志,“填沟壑”, 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狂夫”饱经患难,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 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打击,这就是所谓的“疏放”。 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在几 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联系眼 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一个越来越狂放的 老头儿啊!这就突出“狂夫”贫困志不移的高贵品质。 答题模板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诗眼是(  ),(步骤①)这里运用(  )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步骤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步骤③)[在结构上具有(  )的作用,(步骤②)具有(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的表达效果。(步骤③)]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模板演示 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步骤①)第一句写诗人初至燕台时心为之“惊”,第二句写其为边塞重镇及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写其为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写其为猎猎军旗而惊。第五、六句写诗人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汉军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写诗人因“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步骤②)全诗以“惊”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步骤③) 二、“语言类”答题模板 (一)炼字、诗眼型 3.(2019湖北武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9分) 后秋兴之十三(选一) 钱谦益 ① 海角崖山 ② 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 ③ 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④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注]    ①钱谦益:明末清初常熟人。字受之。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此诗作 于明亡之际。②崖山:亦名崖门山,在今广东新会区南大海中,地势险要,为扼 守南海的门户。南宋末,陆秀夫背着末帝赵昺于此地沉海而死,南宋彻底灭 亡。③鱼腹:《楚辞·渔父》中载,屈原不愿以洁白之身“蒙世俗之尘埃”,投 江自尽。④海槎:用来渡海的木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首联写到崖山这个极具历史意义的地点,再用“也不”二字,写出了大明王 朝覆灭的残酷现实。 B.颔联直抒胸臆,抒发亡国之痛。先点明“非汉帜”,再强调“是胡笳”,写 出了清兵南下,江山易主的变局。 C.本诗大量运用典故,比如陆秀夫、屈原等的典故,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表现 力,使诗歌情感更加深沉。 D.尾联写国破家亡,以嫦娥奔月不得复归,只能独倚圆月在桂树下哭泣,寄托 诗人惆怅惋惜的感情。 ★(2)有人认为本诗用词十分精妙,请指出颔联中两个使用精妙的词语,并分 析其妙处。(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更无”“况有”两词用得十分精妙。紧承首联,进一步指出不仅“海角 崖山”等偏远荒凉之地不再归“中华”所有,连投江许国、泛海避难也不可 得。即便是想效法屈原投江以证明清白,可连自杀都找不到一块属于自己祖 国的地方,更别说泛舟海上去做个隐士了。作者对亡国之悲的描写层层深入, 深化了对国家灭亡的伤痛之情。 解析  (1)“惆怅惋惜”有误。尾联表现了故国不再、诗人走投无路的心 情。 (2)解答本题应紧抓诗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并从描写、抒情等角度分析其表 达效果。本诗颔联中“更无”和“况有”两词极富表现力。颔联是说现在 的作者却没有投水自尽的机会,进一步指出“海角山崖”等偏远荒凉之地都 不再归“中华”所有,作者连投江捐躯、泛海避难也不可得,从结构上紧承首 联,从情感上深化了作者对国家灭亡的强烈的悲痛之情。 答题模板 本句写了(  )景/事/物/人的(  )特点,(步骤①)运用(  )手法,(     )地表达了诗人(  )的情怀(感情)。(步骤②)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水槛 ① 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② 。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    ①水槛:水亭之槛,可供垂钓、眺望,在成都草堂附近。②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 模板演示 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经受。“出”字,写鱼儿的欢欣;“斜”字,写燕子的轻盈。(步骤①)这两句诗描绘了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步骤②) (二)炼句型 4.(2019广东惠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9分)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 [注]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注]    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第一、二句写诗人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了诗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 苦。 B.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 悦。 C.第五、六句写出了诗人的高兴及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 生活了。 D.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 情。 ★(2)请赏析尾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第五、六句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 水,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热闹场景,表达了诗人对 田翁真诚而美好的祝愿。 解析  (1)第五、六句没有说诗人高兴的原因,主要写了诗人高兴的状态及劝 告田父不要思念自己。 (2)解答本题要先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阐释诗句的含意,最后分析诗句 蕴含的思想感情。“流渠汤汤声满野”是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 水,“今年醉饱鸡豚社”是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 景,表达了诗人对田翁真诚而美好的祝愿。 答题模板 本诗在语言运用上具有(  )的特色。(步骤①)诗中某句写出了(     )。(步骤②)诗人运用这样的语言抒发了(  )的情感。 (步骤③)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越女词五首(其三) 李 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模板演示 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步骤①)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刻画了少女欲看青年男子又羞涩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步骤②)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步骤③)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5.(2019 陕西宝鸡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9分)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注] 岑 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    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 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第一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第二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之下,清晰 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第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 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前六句写环境,用顶真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语言轻快,表现凉州的宏 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 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出生于盛唐时期的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 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 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②渴望建功立业、 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 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③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 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 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解析  (1)从诗中来看,两处所提到的琵琶声内容和情感是不相同的。“胡人 半解弹琵琶”指凉州城的琵琶声,表现出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带有 浓郁的边地情调;“琵琶一曲肠堪断”指宴会上的演奏,由“肠堪断”可知, 此时的琵琶声应是哀婉动人的。 (2)解答本题,首先理解“盛唐气象”的内涵,再到诗歌中找出与“盛唐气 象”有关的内容,最后进行分析即可。“盛唐气象”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 风貌特征,即“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具体表现在政治的强大、经济 的兴盛和诗人情感的豪放上。如“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中 “七里十万家”勾画出凉州城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后一句是说月光 下的凉州城回荡着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从这里 可以看出“盛唐气象”。再如“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是说 “时光飞逝,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 去”,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从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气象”。再如“一 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笑”字流露出对生活、前途的信心,宴 会中不时大笑,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 酒杯相遇在一起,怎能不为之醉倒!“醉倒”展现出人物的豪放,这里也可以 看出“盛唐气象”。 答题模板 这首诗运用了(  )的表达技巧,(步骤①)如(  ),从而突出/强调/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步骤②)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6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 修辞手法。 模板演示 比拟、排比。(步骤①)“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了作者迸发的诗情。(步骤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步骤②) 三、“技巧类”答题模板 知识拓展   6.(2018 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8分)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 ① ,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2分)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 法。(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2)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 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 远去的不舍。 解析  (1)“淹留”一词在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出现过,“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是向自己发问,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本诗中的“淹留”也是“长期停留”的意思,结合诗歌主题可知,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2)首先要了解点染这一表现手法,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 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 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 生动地把握。然后了解柳永《雨霖铃》中点染手法的使用。柳永《雨霖 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 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的气氛便具体可感 了。李颀《送王昌龄》一诗中,第二句就点明了“暮情”,接着从第三句至第 十二句运用景物描写,着力渲染了这种“暮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 明离别之情。点染手法鲜明。 7.(2019 河南中原名校二模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 完成题目。 (9 分 ) 过陈琳 ① 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 , 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 , 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 ② 埋没藏春草 , 铜雀 ③ 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 , 欲将书剑学从军。 [ 注 ]    ① 陈琳 : 建安七子之一 , 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 , 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 , 不被采纳 ; 后为袁绍效力 ; 袁绍败灭后 , 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 , 予以重用。 ②石麟:陵墓前的石雕的麒麟。③铜雀: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C   ) A. 首联既对陈琳充满仰慕又饱含诗人的感慨 , 说自己曾在史书上读过陈琳的 文章 , 今天在漂泊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 B. 颔联中“识”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 , 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 : 既有对 自己才能的自信 , 又有人才之间的惺惺相惜、异代同心。 C. 颔联中“应”字不单有自负自信 , 还有世无知音的自伤和愤慨之情 ;“ 怜” 是怜慕、欣慕的意思。整联表达了诗人对陈琳的欣羡之意。 D. 全诗贯穿着诗人和陈琳这样的人才在不同时代中不同际遇的对比 , 即霸才 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书剑飘零和青史垂名的对比。 ★ (2)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 “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6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①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 寥落。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 云了。 ②先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之情,也暗示当代不重才士,任凭才人的坟墓 荒废。再表达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 代的追恋。 ③颈联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 的不满。 解析  (1)除了“欣羡之意”,还有作者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2)解答本题要先答出景(结合诗句翻译基本内容),再点出情(蕴含的深层意 义),最后指出情景关系和情感实质。“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 萋春草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 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荒废。由于缅怀陈琳,进而联想到重用 陈琳的曹操,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 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 重才的时代的追恋。“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而诗 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 , 也就在不言中了。 四、“情感类”答题模板 答题模板 模板1(一种情感) ×× 描写了(  )内容(情调),运用(  )技巧, (步骤①)抒发了某人(  )的情感。(步骤②) 模板2(多种情感) ①情感+分析;②情感+分析;③情感+分析 ……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 ① 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 ② 沦亡后,三吴 ③ 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史称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模板演示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步骤①)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步骤 ②)②作者自比任公子,(步骤①)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步骤②) 8.(2019河南名校联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9分) 从军行 明余庆 ①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 ② ,笳 ③ 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河南地,持作朔方城 ④ 。 [ 注 ]    ① 明余庆 : 平原鬲人 , 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祥 , 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常山阵 : 一种行军布阵之法。③笳 : 胡笳军乐 , 隋军中也用 , 主要用来助攻 , 提 振士气。④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在河朔一带大败匈奴,并于此建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A.首联写边关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 武雄壮。 B.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 胜利的笳声。 C.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 边关的公忠体国的精神。 D.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在河朔大败敌军一样获得大胜。 ★(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示例)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 壮志豪情。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 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 得战争的胜利。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的隋朝的边塞 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解析  (1)曲解诗意。“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错。 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 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 (2)“十万且横行”表现军队气势之盛。“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写了军 队、军纪和士气。其中“卷”字和“喧”字突出军队的战斗精神。“寒不 落”突出环境严寒,“晓逾明”突出战士们的辛苦,表现了隋朝边塞诗的格 调。结合以上分析拟写答案。 典型例题 (2019课标全国Ⅲ,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题步骤 1.读诗。读这几句诗明白大意:冈上头花草一抹齐,燕子飞东呵又飞西。远望田塍像条线呵,一片白水波光粼粼。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一齐唱起田中歌呀,轻声细语好似《竹枝》曲。 2.审题。题干要求比较语言风格的不同,《插田歌》的语言通俗易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七言律诗,对仗工整,且运用典故,语言雅丽平整。 3.作答。组织语言,分点写答案。 答案印证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五、比较鉴赏类 9.(2019云南昆明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 鲍 照 ①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 ② 垂羽翼!弃置罢官 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 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    ①鲍照:南北朝诗人。②蹀躞:小步快走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A.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精确传神地刻画出主诗人内心的惆怅。 B.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借代和反问表现诗人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 C.第五至十句描绘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之前诗句内容构成反差。 D.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 ★(2)比较本诗与李白《行路难》(其一)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异同。(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 慰。②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 的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自信。 解析  (1)“借代”错,“垂羽翼”是比喻,将自己的处境比作鸟儿垂翼不 飞。 (2)先来思考相同点:由鲍诗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朝出与 亲辞,暮还在亲侧”和李诗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闲来 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可以看出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 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再通过鲍诗中的“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 孤且直”,可以看出鲍诗不仅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还提升到控诉时世不公道 的高度,而李白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见李诗表现了 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