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7.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20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5课 荆轲刺秦王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萧萧冷风,寒彻易水,但冷却不了一颗炽热的心。一壶浊酒,饮尽万世沧桑;一句诺言,看轻凡尘肉身。一声珍重,一句走好,荆轲踏上名动天下的死亡之旅。他用血的红艳诠释着诚信,他用风的凄冷见证着忠心。英雄已逝,浩气长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段历史,更深刻地感受浩气长存的英雄形象。‎ ‎1.走近作者 ‎2.背景解读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的前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19年),秦王嬴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燕太子丹计划派人行刺秦王嬴政。他访得荆轲,尊其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其目的是“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之侵地”,如不成,便“因而刺杀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相关知识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专诸、要离、聂政、荆轲。‎ 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荆轲: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战国末期卫国人,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推荐了荆轲后,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之一。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他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来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4.文化常识 ‎(1)至易水上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 ‎(2)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 ‎“变徵”“羽”:古代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殿前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4)乃朝服,设九宾 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淬剑(cuì) 徴声(zhǐ)‎ 被八创(chuānɡ) 樊於期(wū)‎ 瞋目(chēn) 戮没(lù)‎ 偏袒(tǎn) 提轲(dǐ)‎ 揕其胸(zhèn) 王翦(jiǎn)‎ 扼腕(è) 箕踞(jī)‎ ‎(2)多音字 ‎2.认清字形 ‎3.熟语积累 ‎(1)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2)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3)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即时小练:(1)现在的骗术五花八门,就算练就了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也防不胜防,当图穷匕见的时候,我们只剩下后悔了。‎ ‎(2)他听到自己在高考中落榜的消息后,日夜切齿拊心,不吃不睡。 ‎ ‎(3)听了别人在他背后说他的坏话后,他发上指冠,拂袖而去。‎ 一、诵读课文第1~2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进兵北略地     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2)则虽欲长侍足下 则:那么 虽:虽然 足下:您,指荆轲,表对说话对象的尊称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假如没有 谒:拜会,前往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穷:走投无路 困:处境困窘,古今异义词 ‎(5)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6)愿足下更虑之 更:改变 ‎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答: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悬赏他的头。这不仅是省略句,还是定语后置句,经过调整后的语序是“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 ‎ (2)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答: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有以:固定结构,有用来……的办法。‎ ‎3.下列全都能表现荆轲具有超人的谋划才能的一组是( B )‎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③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 ‎④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⑤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①是表现荆轲的主动精神;④是陈述太子丹去请荆轲;⑤是以太子丹的不忍,侧面反衬荆轲超人的谋划才能;②③是正面表现荆轲超人的谋划才能。‎ ‎4.下列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在这种背景下,荆轲挺身而出,可见荆轲非常重义。‎ B.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破”“虏”“尽”“略”“至”等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C.荆轲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并且是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荆轲城府很深,勇而多谋。‎ D.樊於期是在家境贫困时来投靠太子丹的,所以太子丹不忍心用他的头取信于秦王。‎ 解析:“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穷困”不是家境贫困,而是处境困难。‎ 二、诵读课文第3~9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今异义词,眼泪 ‎(2)将军岂有意乎 岂:是否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4)既已,无可奈何 既已:事已至此 ‎(5)函封之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6)太子迟之 迟:意动用法,以……为迟 ‎(7)仆所以留者 所以:……的原因 ‎(8)发尽上指冠 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9)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回来 ‎(10)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就:坐上 不顾:不回头 ‎6.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答: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和没收为奴婢了。以“为”为标志的被动句。‎ ‎(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以“见”为标志的被动句。‎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答: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冠来给荆轲送行。定语后置句,正常句序为“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 ‎7.下列各句中最能表现荆轲性格刚烈的语句是( B )‎ A.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B.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D.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解析:A项,表现了荆轲的谋略。B项,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C项,表现了荆轲的远略。D项,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8.下列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B.本部分详略得当,剪裁合理。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之所以略写,是因为这不是主要情节,只作必要的交代即可。‎ C.易水送别中,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D.诀别时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激昂的气氛,侧面表现出荆轲慷慨赴难的思想感情。‎ 解析:诀别时的音乐描写,渲染的是悲壮的气氛。‎ 三、诵读课文第10~18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题。‎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币:古今异义词,礼品 遗:赠送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诚:确实 ‎(3)使使以闻大王 使:动词,派 使:名词,使者 ‎(4)乃朝服 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 ‎ 的礼服 ‎(5)以次进 以:按照 ‎(6)群臣怪之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7)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原谅 ‎(8)前为谢曰 前:走上前 谢:谢罪 ‎(9)图穷而匕首见 穷:尽、完 见:通“现”,露 ‎(10)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环绕 走:跑 ‎(11)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郎中:古今异义词,宫廷的侍卫 ‎ 陈:排列 ‎(12)以故荆轲逐秦王 以故:因此 ‎(13)而乃以手共搏之 乃:只、仅仅 共:一起 ‎(14)断其左股 股:大腿 ‎(15)箕踞以骂 箕:名词用作状语,坐在地上,两 ‎ 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 ‎ 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 踞:蹲或坐 ‎(16)左右既前,斩荆轲 左右:古今异义词,左右侍卫 ‎ 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10.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燕王拜送于庭。‎ 答: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即“于庭拜送”。‎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答:而仓促间惊慌失措,没有东西来打荆轲。无以: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东西。‎ ‎(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答: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剑伤。省略句和被动句。‎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答: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便是想用(这个办法)活着强迫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盟约来报答太子啊。所以:固定结构,……的原因。‎ ‎11.下列全都属于侧面烘托荆轲英雄形象的一组是( C )‎ ‎①秦武阳色变振恐 ‎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③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④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⑤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⑥秦王目眩良久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③⑤⑥‎ 解析:②⑤属于直接表现荆轲英雄形象。①④⑥是其他人物的侧面烘托。‎ ‎12.下列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荆轲到秦国后巧用“打通关节”的办法“拜见”秦王,可见荆轲计划周密。秦王大喜,也正如荆轲事前所料。‎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荆轲面不改色,三言两语既遮掩了秦武阳的失态,又颂扬了秦王,使秦君臣打消疑虑。与上文太子丹疑荆轲信秦武阳的情节相照应。‎ C.故事的高潮“廷刺秦王”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的正面交锋,写了四个场面:厚遗蒙嘉,得以引见;顾笑武阳,机智灵活;图穷匕见,惊心动魄;倚柱笑骂,视死如归。‎ D.“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与秦王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这紧急关头,侍医以药囊投荆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左股”,最后受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 解析:故事的高潮“廷刺秦王”部分写了三个场面,没有“厚遗蒙嘉,得以引见”部分。‎ 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是如何评价这一行为的?‎ ‎[他人之见]‎ 观点一:荆轲刺秦王,虽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做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观点二:荆轲刺秦王的举动只是逞匹夫之勇,反而加速了国家的覆亡。所以北宋苏洵在《六国论》中这样评价:“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观点三: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吾之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主旨归纳 本文以洗练而又生动的文字,记叙了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的全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再现了荆轲向秦王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表现了荆轲这一侠士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生动传神的语言和神态描写。‎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 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使樊於期慷慨陈词,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荆轲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了危机。这些语言描写,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表现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2)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如用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作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用秦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作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3)善于描写重大场面。‎ 本文以细致的文笔,描绘了一些重大的场面,如“易水送别”和“秦廷行刺”,从而增强了读者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作者善于抓住事件的典型特点,点染出惊心动魄的情景。像“易水送别”中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秦廷行刺”中的“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倚柱而笑”,都生动传神,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状。‎ ‎4.课文全译 [破:攻下。尽:全部,副词。收:占领。略:掠夺,夺取。至燕南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王翦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中山”正是赵、燕两国交界的地方(今河北定州一带)。]‎ [乃:于是,就。请:谒见,拜见。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古代对人的敬称。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易水: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长侍:长久侍奉。微:没有,动词,常用在假设句的开头,可译做“假若没有”。愿:希望。谒:拜会,前往。之:指刺杀秦始皇之事。信:能使人相信的物证。则:那么,连词,表示结果。亲:亲近,这里指接近。] [夫:句首助词,或称发语词。购:重金征求,作谓语。之:他,指代樊将军。金千斤,邑万家:前省略介词“以”。诚:真的,副词,一方面表示事情的确凿,另一方面又表示假设。献秦王:等于说“献于秦王”。乃:就,于是。有以:有用来……的办法,古汉语中的一种习惯说法,是“有所以”的省略形式。报:报答。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来归:前来归附。长者:年高有地位的人,这里指樊於期。更:改变。]‎ ‎[乃遂:于是,就,同义副词连用。私:私下,私自。遇:对待。深:刻毒。为:表被动。戮:杀戮。没:没收。奈何:如何,怎么办。] [仰天:仰面向着天。太息:长长叹息。每:每逢,每当。痛于骨髓:极言痛恨之深。痛,恨。顾:不过、只是,连词,表轻微的转折。报将军之仇:向将军的仇人报复。何如:怎么样,这是向对方征求意见。前:走上前,名词用作动词。为之奈何:怎样对付这件事。] ‎[愿:希望。献秦:等于说“献于秦”。而:而且,连词,表示递进。把:握,抓住。揕(zhèn):刺。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侵犯、欺侮。偏袒:袒露一只臂膀。扼腕:用手握腕,表示愤怒和激动。切齿:齿相磨切,表示愤恨到极点。拊(fǔ)心:搥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乃:才。闻教:听到教诲。遂:于是,就。刎:割脖子。]‎ [之:指樊於期自刎一事。驰:车马疾行。伏尸:趴在尸体上,说明“哭”的情态。既:已经,副词。已:完毕,指樊於期自刎事结束。无可奈何:古汉语的一种习惯说法,意思是,没有什么办法处理,没有什么办法解决,等等。乃遂:于是,就,同义副词连用。收:收起。盛:装。函封:用匣子封装起来。函,匣子,这里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于是:在这时,从此。预:预先。利:锋利。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个收藏匕首的人。以药淬(cuì)之: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淬,把烧红了的铁器浸入水或其他液体中,急速冷却,使之硬化。濡(rú)缕:沾湿衣缕。濡,浸湿、沾湿。为装:准备行装。遣:送。]‎ [忤(wǔ)视: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为副:做助手。]‎ [所待:所字结构,等待的人。与俱:即“与之俱”,跟他在一起,意思是一道前往。与,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 ‎。俱,一起去,动词。而:连词,表承接关系。留待:等候。]‎ [顷之:不久,短时间。迟之:嫌荆轲动身迟缓。迟,作动词,以……为迟。以:通“已”,已经。尽:到头了,完了。岂:是不是,表示揣度。叱:大声呵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反,通“返”。竖子,对人的蔑称。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请辞决矣:我就辞别了。请,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决,辞别,告别。]‎ [白衣冠:指丧服,这里是穿白衣戴白冠的意思。以:连词,同“而”‎ ‎,连接状语和谓语,表修饰。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高渐离因为擅长击筑(竹制的乐器),秦始皇叫他在左右侍奉。一天,高渐离得着机会,用筑去打秦始皇,要为燕国报仇,没打中,遇害。为变徵(zhǐ)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前:走上前,动词。萧萧:风声。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瞋(chēn)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尽:都。上指:向上竖起。指,竖起,这里有“掀”“冲”的意思。就:登上。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终已,始终,直到最后。顾,回头看。]‎ [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持,拿。资币物,等于“资币之物”,指礼物。“资”,指“币”以外的财物。币,礼品。厚:优厚。遗(wèi):赠送。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为:替,介词。振怖:惧怕。振,通“震”。举:全,都。比:并,列。给:供。而:连词,以便,表目的。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奉守,侍奉与守卫。]‎ [自陈:亲自陈述。自,亲自,副词。谨:表示慎重和尊敬。拜送:用一定的礼节举行一定的仪式交出。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使”是动词,后一“使”是名词。闻:使……闻,使动用法,这里是“禀告”的意思。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听大王的吩咐。唯,希望。]‎ [朝服:上朝的衣服,这里用作动词。设九宾:设置九个傧(bīn)相(“傧相”是古代替主人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指隆重的仪式。咸阳宫:宫名,前面省略介词“于”。]‎ [奉:两手捧着。以次进:按先后顺序进来。陛(bì):殿前的台阶。色变:变了脸色。振恐:害怕得发抖。怪: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顾笑武阳:回头冲武阳笑。顾,回头看。少假借之:稍微原谅他些。少,稍微、略微。假借,宽容、原谅。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第一个“使”,让,动词,后面省略兼语“之”(指秦武阳)。第二个“使”,使命,名词。毕,完成,动词。]‎ [既:已经,副词。奉之:把地图献上。奉,呈献。发:打开。穷:尽,这里是翻完的意思。见(xiàn):通“现”,露出来。自引而起,绝袖: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引,身子向上起。操其室:握住剑鞘。室,指剑鞘。剑坚:剑插得紧。]‎ [还:环绕。卒(cù)起不意,尽失其度: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卒,通“猝”,突然。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郎中:宫廷的侍卫。陈:排列。诏(zhào):皇帝的命令。] [方:当,介词。不及:来不及。下兵:殿下的侍卫。以故:因此,连词。而:连词,表承接,可不译。惶:害怕。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东西)。乃:便,于是。搏:搏斗。]‎ [侍医:皇帝的随从医官。提(dǐ):掷击。不知所为:不知道采取什么办法。左右:指秦王身边的人。负剑:负剑于背(推到背后,前面短,后面长,就容易拔出)。负,背。] [股:大腿。废:倒下。引:举起。被八创:(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被,受。创,伤。]‎ [就:成功。倚:靠着。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生劫之:活着强迫(威逼)你(订立盟约,退还诸侯的土地)。约契:契约,凭证。报:回报。]‎ [既:已经,副词。前:上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目眩(xuàn):眼睛昏花。良久:很久。良,很,非常。]‎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代入语境检验法 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将所给的义项放在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二、联想课本迁移法 尽管高考题目对考生来说是陌生的,但所考查的知识点均源于课内,考生应善于把考题与教材联系起来,找到命题的“本真源头”,从而提高答题效率。有的文言实词的意义与课文中的意义完全相同,有的甚至连其所在句子的句式都相同。‎ 三、位置定性推断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以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四、结构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怨天尤人”中“天”与“人”相关,“怨”与“尤”也必定相近,由此可知“尤”应为“怨恨,归咎”义;“求全责备”中“责”与“求”同义,“备”与“全”同义。这种现象在各种典籍中均存在,如《千字文》中“女慕贞洁,男效才良”中的“慕”与“效”同为“效法”之义;“‎ 升阶纳陛,弁转疑星”中的“阶”与“陛”同为“台阶”之义;等等。‎ 五、字形推断词义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了有利的条件。记住下列常见的偏旁及其含义,有利于快速推断汉字的字义。耒:与农事或农具有关。如:耨,古代一种锄草用的农具。鬼:与鬼魂有关。如:(旱)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魄,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斤:与斧子有关,本义是伐木。如:斫,砍、劈。贝:与钱货有关。如:贯,旧时的制钱,用绳子穿上,每一千个叫一贯;贺,用礼物表示庆祝;质,以财物或人员作抵押;贪,不择手段地追求财物;贱,价格低;赋,旧时指农业税。糸:与丝麻绳索有关。如:绪,丝头;经,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约,绳子;红、紫、绛、绿等表示颜色的字从“糸”,是因为颜色是抽象概念,必须依附于具体事物。页:与人头有关。如:顿,以头叩地;颜,前额;题,额头;顾,回头;颇,头偏。 ‎ 六、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 解析:本题可采用“代入语境检验法”。 A项,代入选项解释的意思是“执掌龙溪书院”,符合文意,正确;B项,代入选项解释的意思是“熊鼎聚合乡兵自守”,符合文意,正确;C项,代入选项解释的意思是“邓愈镇抚江西,多次招聘他来相见”,再结合下文的“奇其才,荐之”,不符合文意,应为“邀请”‎ 的意思;D项,代入选项解释的意思是“于是把他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辅佐军事”,符合文意,正确。‎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颍,是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聚合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威胁他投降,他(都)不答应。邓愈镇抚江西,多次邀请他来相见,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奇,向皇上推荐他。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以母亲年老需要赡养为由推辞了,(太祖)于是把他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辅佐军事。‎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元褒,字孝整,便弓马,少有成人之量。年十岁而孤,为诸兄所鞠养。性友悌,善事诸兄。诸兄议欲别居,褒泣谏不得,家素富,多金宝,褒无所受,脱身而出,为州里所称。及长,宽仁大度,涉猎书史。仕周,官至开府、北平县公、赵州刺史。及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迥,以功超拜柱国,进封河间郡公,邑二千户。开皇二年,拜安州总管。岁馀,徙原州总管。‎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性友悌 悌:敬爱兄长 B.家素富,多金宝 素:一向,向来 C.及长,宽仁大度 及:趁着 D.开皇二年,拜安州总管 拜:授予官职 解析:本题可采用“联想课本迁移法”。A项,可以联想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申之以孝悌之义”;B项,可以联想到《鸿门宴》中的“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C项,可以联想到《过秦论》中的“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是“到了,等到”的意思,选项理解为“趁着”是错误的;D项,可以联想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参考译文:‎ 元褒,字孝整,擅长骑射,年少时就有德才兼备的完人的气量。(元褒)十岁丧父,被几个兄长养育。(元褒)天性喜欢兄弟间相友爱,和善地侍奉兄长。兄长们想分家,元褒哭泣劝谏,但没能阻止这件事,他家的家境向来富有,有很多金银财宝,但元褒都没有要,只身从家里出来,(他的行为)被州里人称赞。等到(元褒)长大后,宽仁大度,博览群书。(元褒)在北周为官,官至开府、北平县公、赵州刺史。等到高祖(杨坚)做丞相时,(元褒)跟从韦孝宽攻打尉迥,凭功绩破格提升为柱国,晋封为河间郡公,食邑两千户。开皇二年,(元褒)被授予安州总管一职。一年多后,(元褒)被调为原州总管。‎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举铍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B.太祖将取滁州 取:攻取 C.猝遇贼数千,云举铍翼太祖 翼:翅膀 D.兵至,遂克滁州 克:攻下 解析:本题可采用“位置定性推断法”。四个选项中加点的词的后面明显都是名词,它们都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宾语的前面应是谓语或定语,定语放在选项中不合适,所以应为谓语。所以四个选项中加点的词应都是动词,C项解释为名词,是不正确的,应该是“保护”的意思。‎ 参考译文:‎ 花云是怀远人。(花云)身体魁伟,脸色很黑,其勇猛无与伦比。至正十三年,(花云)手持宝剑到临濠拜见太祖。(太祖)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奇,让他带兵与敌人争夺土地,(花云)所向披靡。太祖要攻取滁州,率领几个骑兵向前行军,花云(在其中)跟从。半路突遇几千敌军,花云举起铍(古代的一种长矛)保护太祖,拔出宝剑策马飞奔,冲进敌阵向前攻击。敌人惊叫:“这个黑脸的将军非常勇猛,(我们)难以抵挡他的锋芒。”后援军到达,于是(太祖)攻下了滁州。‎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庄子·山木》)‎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之:到、往 B.其一人美,其一人恶 恶:凶恶 C.其美者自美 美:认为……美丽 D.安往而不爱哉 安:哪里 解析:本题的B项可采用“结构句式推断法”。“其一人美”“其一人恶”两句话结构一样,意义相对,所以“恶”的意思应和“美”相对,解释为“丑陋”。‎ 参考译文:‎ 阳子(杨朱)到宋国去,住在客栈里。客栈的主人有两个小妾,其中的一个很美丽,另一个很丑陋。丑的受宠爱,美的反倒受轻视。阳子问其中的缘故,客栈的主人回答说:“那个美的觉得她自己很美而骄矜,我并不认为她有多美;那个丑的觉得她自己很丑而安分守己,我并不认为她有多丑。”阳子说:“徒弟们记住这句话:品行贤良并且去掉自以为贤良的行为,(这样的人)到哪里不受人敬爱呢?”‎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江上丈人者,楚人也。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奢子员亡,将奔吴。至江上,欲渡无舟,而楚人购员甚急,自恐不脱。见丈人,得渡,因解所佩剑,以与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不受,曰:“楚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金千镒,吾尚不取,何用剑为?”不受而别,莫知其谁。员至吴为相,求丈人,不能得。每食辄祭之,曰:“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其唯江上丈人乎?”‎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 谗:谗言 B.至江上,欲渡无舟 渡:过河 C.得伍员者爵执圭,金千镒 镒:古代重量单位 D.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 闻:嗅到 解析:本题的D项可采用“字形推断词义法”。“闻”的形旁是“耳”,所以它的基本意义是“听到”;其余的三个选项的意义也都和各自的形旁相关。‎ 参考译文:‎ 江上的那位老者,是楚国人。楚平王因为费无忌的谗言而杀害了伍奢。伍奢的儿子伍员(即子胥)闻讯逃走,将要逃亡到吴国。(他)到达江边,想要渡过江去时,(发现江上)没有船,而楚国悬赏捉拿伍员的情形十分紧急,伍员自己担心不能逃脱。危急之时(伍员)遇见江上老者,得以渡过江去。于是解下佩剑,把它送给老者,说道:“这是一把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将它赠送给您。”老者不肯接受,说道:“楚国(现在下达)的条令(中说),捉到伍员的人,封给执圭的爵位,赏金千镒,我尚且不要,要这把剑做什么?”(老者)没有接受宝剑,转身告别而去,(伍员)也不知道他是谁。伍员到了吴国,做了国相,就(派人到处)寻找老者,始终没能找到他。(伍员)每逢吃饭时就向他祭告说:“名字可以听到却不能相见,恐怕只有这位江上老者吧!”‎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深感不安,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州市、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至此荆轲离开燕国。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献燕督亢地图时,荆轲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燕国随后也遭到覆亡的命运,为秦所灭。‎ ‎{素材点金} 1.选择诚信。荆轲身上体现的诚信可谓千古流芳。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为了践行对太子丹的诺言,坚守自己的诚信。其“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诚信豪气永留天地之间。‎ ‎2.随机应变。“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亡命之徒了,但是,在真正见到秦王后,这个传说中的燕国勇士开始“色变振恐”。秦国群臣当然会“怪之”,幸亏荆轲随机应变,才没有被秦王及秦国群臣识破。‎ ‎{精彩运用} 示例1:“站起来”意味着敢于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秦兵压境,荆轲在“风萧萧兮易水寒”中挺身而出,怀抱利器,奋力一刺,为世人留下“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柔然犯境,花木兰以女儿之身挺身而出,在“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中,为世人书写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铿锵传奇;汶川大地震,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用双臂护住四个学生,用生命诠释了师德,让世界永远记住了他义无反顾张开双臂的姿势。挺身而出就是“虽千万人,吾往也”的勇气和决心,它指向人的外部行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民族存亡关头,在生死攸关之际,敢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成为辉耀人类历史天空的群星。 ‎ 示例2:当我们遭遇人生的困境,我们应该像鹰一样直冲云霄,当我们深陷事业的低谷,我们应该鼓足勇气冲出去。勇气是挑战者擂台的鼓点,它击退了人的胆小与怯懦,勇气如航船上的风帆,引领人们走向成功的彼岸。生命因勇气而精彩。国家危难,荆轲毅然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前往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是何等地壮烈!何等地令人为之惊叹!这易水送寒,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气。在秦王的大殿之上,当荆轲手持匕首刺向秦王的时候,我们看见昔日威严无比的一国之君,居然也失去了天子的仪态。所有的大臣更是惊慌失措,方寸大乱。荆轲一刺,刺穿了所谓天子的神话。秦王和大臣们的名字,也许在历史的风尘中渐渐地被人们淡出记忆,但荆轲一名,永载史册,万古流芳。荆轲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的勇气却是熠熠生辉的。‎ ‎[拓展阅读]‎ 吊荆轲赋 苏裔然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吟此诗句,吾可见太子丹、高渐离“皆白衣冠”为君送行,亦可见君刺秦王未遂,喋血秦廷箕踞而骂,惨烈之至!‎ 壮哉君,悲哉君。叩问天之苍苍,地之茫茫,堂堂君,你凛凛一躯,盖世英豪,剑行天下,无人可敌,为何身置秦廷而虎威泯然,掷出匕首而误中于柱?燕太子丹泣涕相托,樊於期以人头相助,盼的是你铁肩担大义,利刃灭秦王,力挽燕之大厦之欲倾,而你却为何殒命于秦,为天下武林侠客所耻笑呢?‎ 千古悠悠,思之悠悠。有人猜测你身临秦廷而惧了天威,有人猜测你掷出匕首方才想到秦王一统天下乃天命所在,你不肯逆天命而为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今目睹了“老鹰与乌鸦”的哲理童话,我懂得了,千载推测皆否也,皆谬也。大凡世俗平民,抑或英雄豪杰,要效法他人之伟业,成就自身之辉煌,必先审视自身之才德,之素质,之方寸身心,如若盲目而行,则必以失败而告终。‎ 诚然,君,若论长剑短刃,你本所向无敌;若论深谋妙策,你亦周密审慎;若论临阵胆略,你当然无所畏惧。以此而论,你若去杀什么强盗贼寇,亦必如探囊取物,但你这次偏偏要刺杀的是秦王嬴政,这与你就万万不宜了。遥想君当年,你与太子丹、秦王嬴政曾经焚香结拜,是为金兰之盟,身为将朋友之信义看作大于天的君,即使你出于一时义愤,受命于人,而当真的行至秦廷,掷出血刃,你能心旌不摇,手臂不颤吗?你能活生生地刺穿嬴政,看着朋友的鲜血汩汩而淌吗?不能,绝对不能!‎ 试想,在那图穷匕见的一刹那,你的眼前,你的耳畔,会有秦王铁蹄践踏的冤魂呻吟,有“要离之刺庆忌,专诸之刺王僚,聂政之刺韩傀”侠客先贤的仰天怒吼,但亦必有你与秦王嬴政金兰结拜的铮铮盟誓;有太子丹泣涕再拜、樊於期剑割头颅的画面回映,亦必有你与嬴政嬉戏山林,饥餐麇鹿肉,渴饮一瓢水的友情欢歌。因此,当你真的血刃秦王时,你的眼睛迷离了,你的匕首迷离了。遗憾的是,嬴政却是虎狼之君,无义之徒,此君是挺得出血刃的,于是你的悲剧也就帷幕大开了。‎ 壮哉君,悲哉君。历史轮回,无独有偶。几百年后,赤壁之战,曹操兵败逃命,诸葛亮算定曹操必亡走华容,便派将截杀。此时大刀关羽主动请缨,意欲效法韩信垓下拎回霸王首级,立斩曹贼,并血指立下军令状。然而当他真的与曹操狭路相逢时,关羽的一把青龙偃月刀却为曹操闪出了逃路。可关羽回得大帐,则险些被推出斩首,岂不悲哉!试问,关羽乃一世豪杰却辱没了天下之大任,何哉?亦是由于一个“义”字。想那曹操曾有恩于关羽,关羽的大义青龙刀是杀不了曹操的。‎ 壮哉君,悲哉君。的确,你与关云长的英名大义,是千古世人所敬仰的,但你们仰慕圣贤而效法,执利刃而赴大命,却都忘记了自身的致命缺憾,岂不可悲可叹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君世之鉴!‎ 君,吾辈敬您爱您,亦扼腕痛惜于您。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美点借鉴} 阅读此文,首先让人感到作者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者借《吊屈原赋》这一历史古瓶装载当今给材料作文之新酒,并调制得风味高雅醇厚,令人赞许。文章沿着时空隧道,追溯到秦王将天下诸侯革灭殆尽之际,剪辑了一幅幅惊心动魄而又耐人寻味的画面,形象地反映出一条真理:大凡世俗平民,抑或英雄豪杰,要效法他人之伟业,成就自身之辉煌,必先审视自身之才德,之素质,之方寸身心,如若盲目而行,则必以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