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诸城一中 2021 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
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
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
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
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
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
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
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
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
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
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
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
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
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
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
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
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
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
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
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
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
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
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
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
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
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
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
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
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
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
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
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
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
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
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
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
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
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
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
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人类命
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的伦理自觉。
C.“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家国天下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
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
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
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
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
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
“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 分)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治大国若烹小鲜”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D.“大河无水小河干”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 分)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蝼 蚁
周海亮
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他们却无能为力。
他们的头顶上还有士兵。荷枪实弹的士兵,抽着烟,看着婴儿,手指不离扳机。士兵知道
附近肯定有人。这里的人们,绝不可能丢下一个婴儿。
士兵在两小时以前袭击了村子。村人们多被击毙,只有他们躲进地下室。地下室极其隐蔽,
现在,那里藏着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女人中,她是婴儿的母亲。
本来是她的男人抱着婴儿。逃跑时,男人腿部中了一枪,肩膀又中了一枪。他跌倒,爬起,
继续跑,用着一种怪异并且滑稽的姿势。他们躲进地下室的时候,男人已经冲进院子,然后,
他的后背中了一枪,又一枪,又一枪。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
着他的婴儿。那时地下室的盖口尚未关上,他看着女人,冲她挤挤眼睛,然后目光转向别处。
他不想让追赶他的士兵觉察到屋子里还有一个地下室。女人甚至认为,他也许是故意挨上子弹。
女人试图冲出去,可是她被别人强行拖下去。盖口合拢的瞬间,士兵冲进院子。士兵在男
人的脑袋上补了一枪,却留下婴儿。
他知道村子里还有人。
一天前,有村里人帮助游击队偷袭了他们的队伍。战斗中他失去两个兄弟——真正的兄弟
——父亲将他们兄弟三人,一起送上了战场。
他在等待有人自投落网。他相信这件事终会发生,因为他有一个婴儿。
婴儿哭着,喊着,也许是饿了。婴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
球。士兵盯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然后,士兵对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他就能早一天回
到家乡。
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这是长官的想法,也是他的想法。
婴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
两个女人将地下室里的女人紧紧箍住。女人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抱起她的孩子,扯起她
的衣衫,让孩子含住她的乳头,狠狠地吸,狠狠地吸……她想喊出来,可是声音卡在喉咙,将
她噎出眼泪。她薅着自己的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
士兵就在他们的头顶。他们甚至可以听到士兵的呼吸。然后婴儿变得安静,女人感觉到婴
儿的体温。
地下室里漆黑一片。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黑暗
里的女人认为自己并不重要——是死是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身边还有两个女人、
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婴儿的嚎哭声再一次挤进地下室,每一声都像刀子,一下一下剜着女人的心。女人听到她
的牙齿发出奇怪的声音,张开嘴,伸手去接,她的手心里,多出一颗带血的牙齿。
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女人知道,他们躲进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一天。
有那么几个瞬间,女人真的想冲出去。冲出去,求士兵放过她的孩子,为此她可以付出一
切——她的身体,她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后来她终于决定这样去做,却既
动不了,也不能说话。他们将她绑起,衣服堵住了嘴。
他们知道,女人随时可能疯狂。
女人感觉她的身体在抖。女人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她恨他们,又不敢恨。她怕他们,
又不敢怕。后来她想,就算她真的冲出去,又能做什么呢?她相信不管她怎么说,怎么做,士
兵都会将她射杀,将他们射杀,然后,将她的孩子射杀。
婴儿再一次变得安静。士兵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头顶上响起。她听到士兵划一根火柴,点
燃香烟。然后,一声重重的叹息。
女人静静地倚着墙壁,不动。她的手指将坚硬的墙壁犁开一条深深的沟渠,沟渠里,渗出
鲜血。绑住女人的绳子早已松动,女人随时可以推开其他人,叫喊着冲出去。可是她没有。或
许,她已经放弃。
嚎哭声再一次挤进来,却那么无力,那么微弱。教堂的钟声再一次传来,此时,他们躲在
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两天。两天里,孩子没吃一点东西,没喝一点水,她躺在冰凉的地板上,
任寒风将她的脸蛋冻伤,将她的四肢冻僵,任士兵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将她打量。
女人知道,她的孩子正在一点一点死去。
她再一次有了冲出去的冲动。却不是去救孩子,而是让自己死去——死去,便再不必理会
孩子的死活,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死活。
她相信,让她在孩子死去以前死去,她会好受很多。
可是她终没有动。她闭着眼睛,十指深深地嵌进墙壁。她感觉不到疼痛。
她是在孩子死去之前死去的。她因痛而死,因绝望而死。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
会。
剩下的人们,安静地等在地下室里,或者等待士兵离开,或者等待被士兵发现。等待活着,
或者等待死亡。
士兵是在三天以后离开的。那个婴儿顽强地撑过三天,终因饥饿而死。
婴儿死去时,士兵落下一滴眼泪。
士兵希望战争结束,他用了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当战争结束,士兵就会回到家乡。家乡有
他的妻子,还有他五个月大的女儿。女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
球。
(选自《小说月刊》2014 年第 9 期)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痛苦”与“极
舒服”这对自相矛盾的词语,充分表现了男人无私伟大的父爱。
B.为了避免女人随时可能发疯,暴露藏身之处而引来杀戮,地下室里的其他人将女人绑起
来,用衣服堵住她的嘴,显示出他们的冷漠麻木和自私自利。
C.女人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这里的女人似乎
不那么“高尚”,却更加符合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的心理。
D.“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女人在痛苦和绝望中死去,这里却说上帝“宽容”,
因为听凭孩子死去而无力施救,对一个母亲来说更痛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两段采用倒叙方式,一入笔直接描写地下室内外紧张恐怖的情势,然后再交代
事情由来,从而造成强烈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B.小说多处运用反复和排比手法来增强表现力,如“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
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就突出了地下室的阴暗和压抑。
C.小说中的人物没有姓名,作者有意识地使用男人、女人、婴儿、士兵这种类型化称谓,
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凸显题目“蝼蚁”的隐喻意味。
D.小说呈现出明显的虚化时空的倾向,战争的年代、地点和具体背景都是模糊的,这种写
法增强了作品内涵的普遍意义和对战争的批判、反省力度。
8.在小说中,士兵这一人物身上体现出深刻的矛盾,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 分)
9.贯穿始终、无语言、不谙人事的“婴儿”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
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
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
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
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
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
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
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
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
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
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
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
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
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
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
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B.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
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C.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
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D.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
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
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B. “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
“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 “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
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
“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
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 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
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C. 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
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 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
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4 分)
(2)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4 分)
14.“社稷臣”,谓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文末李迪为什么被称为“社稷臣”,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题睦州乌龙山禅居
方 干
曙后月华犹冷湿,自知坐卧逼天宫。
晨鸡未暇鸣山底,早日先来照屋东。
人世驱驰方丈①内,海波摇动一杯中。
伴师长住应难住,归去仍须入俗笼。
【注】①方丈:一丈四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天色破晓后的月光冷湿、居所逼近天宫,极言禅居之所地处湿寒,山势高峻。
B.山上已日照东墙,山下晨鸡还未报晓,表明两处差异悬殊的同时,也为后文抒情张本。
C.诗人虽有出家禅居的想法,但又恐禅师不会应许,无奈还得回到令人烦忧的世俗之中。
D.这首诗写景生动,抒情自然,借寻常物象传达出真实的感受,语言清丽而又含蓄隽永。
16.诗的颈联有什么含意?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作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 荀 子 在 《 劝 学 》 中 说 , 君 子 需 要 通 过 广 泛 学 习 来 提 升 自 己 的 两 个 句 子
是: , 。
(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的语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草场上几只黑色瘦胫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地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
根长长的青草。难得这么静的下午,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
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
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
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记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说一个人不能写信的理由:“不是无情思,绕青江,
买不得天样纸。”而现在,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_____①_____。其实即使有笔如云,
也不过随写随抹,何尝能尽情描绘造物之奇。至于和风劲草,大概本来也想低吟几句云的作品。
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如果有人学会云的速记,把天上的文章流传几
篇到人间,却又该多么好呢。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_____②_____。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
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
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18.下列各句中,全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格的一组是(3 分)
①富贵于我如浮云。
②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③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
④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
⑤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
⑥半天朱霞,粲然如焚,……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
A.①②④⑤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⑥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简化为:“牧羊的孩子已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但不如原文更有表
现力,为什么?(4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 分)
①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关系密切,②谷雨也不例外。③雨水、小雪、大雪等
节气跟谷雨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④谷雨有“雨生百谷”的意思,⑤降水量增加,
气温迅速升高,⑥田中初插的秧苗在雨水滋润下茁壮成长。⑦谷雨时节已时值暮春,⑧许多地
方鲜花盛开,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⑨甚至南方一些地区已开始有炎夏的感觉。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
字。(5 分)
随着各大港口陆续复工,疫情下的人员聚集和工作效率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中国移动以
5G 科技全面助力防疫攻坚,以信息化手段为企业复工复产构筑高效安全防疫网。针对目前港口
调运存在开工人员不足、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该公司推出了 5G+智慧港口综合业务平台,实
现了龙门吊远控,将人工效率提升 3 倍。该平台还能够实现智能理货、智慧巡检,从而显著降
低人员聚集接触风险,确保港口生产经营和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新冠肺炎疫情还在世界各地蔓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事情较之疫情之前已经发生了巨大
变化。疫情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
眼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改变还在不停地延续着。我们也会发现,生活中
有很多东西始终没有改变:中国人民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没有变,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的精神没有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品质没有变,推己及人、命运与共的美德没有变……是
的,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而有些东西不会变,也不能变。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举行的以“疫情下的变与不变”为主题的征文比
赛,表达你的观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高三语文试题(01)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1. C 2. D 3. B
4. 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
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
②后阐发“天下情怀” 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
出时代要求。
5. 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建设实践;
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
于担当。
【解析】
【1 题详解】A 项,主观臆断,“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材料二的第三自然段,原文
为“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
一种梦想而存在”,强调“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不是“不可践行”;
B 项,强加因果,“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错,材料一第三自然段中可以看出,二者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是阐述的两个不同方面;C 项,
正确;D 项,不合文意,“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
急”错,材料三第一自然段中为“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关
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所以不是转变的问题,因为二者并不矛盾。故选 C。
【2 题详解】D 项,“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材料
二使用引用,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故选 D。
【3 题详解】A 项,“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强调家国之间的关系,先齐家,后治国;
B 项,“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
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
C 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强调的是家就是国,国就是家,也是二者的密切关系;D 项,
“大河无水小河干”是比喻的说法,大河比喻成“国”,小河比喻成“家”,没有国就没有家,
也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故选 B。
【4 题详解】本题材料二的第一自然段首先点明陈述对象,那就是“天下情怀”,接着指出“天
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
以分析论证。引用《老子》《管子》《礼记》里的话为引证法;宋代大儒张载是例证法。然后第
三自然段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又使用了范仲淹和张载的例子。最后通过
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完成论证。
【5 题详解】本题谈到要践行“家国天下”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做,首先材料一第三自
然段提到“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
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
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由这段文字可知,我们要有公
天下的世界意识,树立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并要付诸行动;第二点关注材料二
的第三段内容,文章强调“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
内核”,然后明确“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化为现实”,所以我们举国上下都要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第三点关注材料三的第二段内容,指出有“热爱祖国与家
园的担当精神”,“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
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所以我们要追求民族统一、实现国
富民强,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
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
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6.B(“冷漠麻木、自私自利”不准确)
7.C(“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不当)
8.①一方面,士兵身上有着一般的人性,他爱自己的孩子和兄弟,渴望战争结束,回到家乡。
②另一方面,他深受法西斯思想毒害,认为杀人是结束战争的正确方式,以致冷酷残暴,泯灭
了人性和良知。(4 分,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婴儿是小说的中心故事展开的关键,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地下室内外两条线索,都是围绕
婴儿的命运变化逐步展开并推进的。②婴儿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凭借。女人伟大的母爱以及
她的痛苦、挣扎和死亡,士兵的残暴冷酷和人性上的矛盾,都是通过他们对待婴儿的态度来体
现的。③婴儿是小说主旨的集中体现。小说揭露战争、反省人性的主旨,主要是通过婴儿的悲
惨命运具体形象地揭示出来的。(6 分,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10.D
【解析】“由是”是固定结构,不可断开,可排除 A、C 两项。“贬寇准雷州”句意完整,不可断
开,“丁谓使人迫之”句意完整,不可断开,排除 B 项。故选 D。
11.A
【解析】题中 A 项,“最低一级是乡试”错误,应该是“院试”。
12. C
【解析】题中 C 项,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
13.【答案】(1) 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
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 “何以”“济”“佐“各 1 分,语意连贯 1 分)
(2)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视境内各地通过祭祀名山为皇上祈福, (补充主语,“行”“因”
各 1 分,语意连贯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
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4【答案】章献太后想要专制,李迪义正词严,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章献太后最
终保全了好的名声,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根据“方
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
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厚道有器量
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的人才。”后来参
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县知县。
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调派士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撤走了调派的士
兵,暗中察访流贼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示众。(李迪)曾经回家休
假,(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的年度支出收入财物使
用数目给李迪看。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
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了,会拿出金帛数百
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
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起初,皇上将册立章献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皇后出身
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皇后很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出任给事中。周怀政策划阴谋的
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
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
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被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任河
南府知府。李迪进京朝见皇上,当时章献太后垂帘摄政,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
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护并培养天子到今天这地步,你认为怎么
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美好的德行,竟然
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视境内各地通过祭祀名山为皇上祈
福,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
久松弛,守关将领中有人借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
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后临朝称制,很依仗自己的才
能,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
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太后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15.C(“长
住”未必是想出家,“难住”也并不是因为“禅师不会应许”)
16.含意:居于斗室之中想起人世间的奔波辛劳,就像看一杯水中起伏的波澜,看上去轰轰烈
烈,其实微不足道,表现出一种超然达观的心态。
作用:承上启下,由前面的写景转入后面的议论抒情,禅居赏景后,心有所悟,油然生情;为
尾联的抒发胸臆作铺垫,正因有了参悟,才会怀有“长住”的愿望和“入俗笼”的无奈。(6
分。含意和作用各 3 分)
17.(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
弟子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 分。每句 1 分,错 1 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D(①③④⑥中有比喻,且均为明喻。②是拟物,⑤是拟人)
19.(示例)①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 ②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4 分。每写出一
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
扣分)
20.①原文将人物行为置于自然景物中加以描绘,富有诗情画意,更有意境和艺术感染力。②原
文通过“聚拢”“袅升”“隐向”等词语,更能表现出美妙动人的动态过程。③原文在内容和
风格上与前文更为协调统一,其中“不知何时”照应了“我”的“痴想”。(4 分。答出一点
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2 分,答出三点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21.示例:⑴语句:③;修改为:将“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改为“谷雨跟雨水、
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⑵语句:⑤;修改为:在“降水量”前面加“此时(这时节)”。
⑶语句:⑦;修改为:删除“时节”或将“时值”改为“是”。⑷语句:⑨;修改为:将“甚
至”调至“南方一些地区”后面。(4 分。每改对一处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表达准确、协调,可酌情给分)
22.关键信息:①中国移动推出 5G+智慧港口综合业务平台,②大幅度提升港口生产效率,③显
著降低人员聚集接触风险,④确保生产经营和疫情防控两不误。(5 分。每写出一个关键信息
给 1 分,句子简洁流畅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四、写作(60 分)
23.审题指导
【评分细则】建议切入分 44 分,一类卷 53 分以上,占比 20%,对不变之精神能从民族精神、
个人品质、公众美德几个层面扣住材料中关键词放在社会生活中阐释赞美;能分析疫情下具体改
变了什么以及如何彰显科技力量凝聚力自信力或思想观念转变等原因阐释。变与不变二者之间
关系阐释清楚。结构清晰,语言简洁有力。书写整洁。二类卷 52 一 43 分,占比 60%,只从表
面看变与不变,缺内在思考,未深思变与不变带给我们怎样的生命体验怎样的民族情结怎样的
精神力量。结构较清晰,散句多缺气势。书写较工整。三类 43 分以下,占比 20%脱离材料及任
务,结构不清,语言松散,书写潦草。(仅供参考,可根据考情适当调整。)
【参考立意】
1. 非新无以为进,非新无以为守
2. 知常达变,开物成务
3. 因时而变,莫忘坚守
4. 变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不变是一种坚守与品格
5. 坚守传承,适时而变
6. 在变与不变中昂首前行
7. 改变或是坚守,皆是民族复兴之帆
8. 不忘初心,因时而化
9. 鼎新革故求发展,坚守初心铸辉煌
例文(58 分): 变与不变 殊途同归
我们都变了,我们面戴口罩,保持距离,开口闭口都是“防疫”“消毒”。我们又都没变,
共克时艰的精神古今一体,家国天下的团结信念始终如一。变与不变,都是向着同一个信念,
为着同一个目标:打败新冠,护我河清海晏,家国平安。二者,殊途而同归。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举国上下都为
之做出牺牲。
2020 年春节前,除夕夜,数万医疗大军星夜驰援武汉。无数医疗工作者改变了原来陪伴家
人过节守岁的习惯,奔赴到抗疫一线。他们知道,为了祖国,这点必须变。14 亿人,居家隔离,
飞必需不得外出,这场人类史上规模最长最严的隔离,前后时长将近两个月。所有人的生活习
惯:晨练、夜跑、聚会、遛狗……都被改变。但我们心甘情愿,我们知道,为了护佑生命,为
了家国,这也必须得变。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开始尝试网上学习,网上办公,自己做饭……
每个人都在变。开学归来,身边的同学虽不能像从前那般亲密无间,但对老师,对校内为同学
们服务的人员,理解增加了许多——这也让我们一下子成长起来。
中国很幸运,她总是被中国人中最勇敢的一些人保护得很好。中国人恒久的勇气、精神,
在基辛格笔下,在本次疫情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只因中流多砥柱,故能千古振英声。良知、感动、理性、正直,这样的品质从未改变。正
是这些材料和元素,构建了一个个“里厄”,不论是挂帅出征,挺身逆行的钟南山院士,直言发
声的李兰娟院士,抑或是护士、职员、记者这些默默无闻的人物,他们都是结实的生命力量,
以情义丰满的血肉之躯,构筑了武汉的精神城墙。
这是中国的不变。上至孔、孟,中述颜真卿、海瑞,下至陈天华、孙文,家国一体,荣辱
与共的精神不变;从“兼济天下”到“粉身碎骨浑不怕”,再到“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
担当奉献的品质不变。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中国人是不畏艰险、勇克时艰的龙
的子孙。这事实,千年不变。
变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和智慧,不变体现的是一种心性和信念。变与不变如鸟之双翼,车之
双轮,相辅相成。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神。变与不变,双管齐下,既灵活变通,又执着坚
守,方能正确回应疫情之下“觅渡觅渡觅何处”的嗟问,护我家国平安。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在冬日里,不做逐波逐流者,不做无谓
坚守者。如此,方能在春回大地时叹一句:明媚春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1. C 2. D 3. B
4. 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
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
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
代要求。
5. 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建设实践;
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
于担当。
【解析】
【1 题详解】A 项,主观臆断,“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材料二的第三自然段,原文
为“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
一种梦想而存在”,强调“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不是“不可践行”;
B 项,强加因果,“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错,材料一第三自然段中可以看出,二者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是阐述的两个不同方面;C 项,
正确;D 项,不合文意,“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
急”错,材料三第一自然段中为“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关
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所以不是转变的问题,因为二者并不矛盾。故选C。
【2 题详解】D 项,“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材料
二使用引用,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故选 D。
【3 题详解】A 项,“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强调家国之间的关系,先齐家,后治国;
B 项,“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
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
C 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强调的是家就是国,国就是家,也是二者的密切关系;D 项,
“大河无水小河干”是比喻的说法,大河比喻成“国”,小河比喻成“家”,没有国就没有家,
也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故选 B。
【4 题详解】本题材料二的第一自然段首先点明陈述对象,那就是“天下情怀”,接着指出“天
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
以分析论证。引用《老子》《管子》《礼记》里的话为引证法;宋代大儒张载是例证法。然后第
三自然段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又使用了范仲淹和张载的例子。最后通过
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完成论证。
【5 题详解】本题谈到要践行“家国天下”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做,首先材料一第三自
然段提到“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
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
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由这段文字可知,我们要有公
天下的世界意识,树立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并要付诸行动;第二点关注材料二
的第三段内容,文章强调“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
内核”,然后明确“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化为现实”,所以我们举国上下都要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第三点关注材料三的第二段内容,指出有“热爱祖国与家
园的担当精神”,“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
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所以我们要追求民族统一、实现国
富民强,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
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
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6.B(“冷漠麻木、自私自利”不准确)
7.C(“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不当)
8.①一方面,士兵身上有着一般的人性,他爱自己的孩子和兄弟,渴望战争结束,回到家乡。
②另一方面,他深受法西斯思想毒害,认为杀人是结束战争的正确方式,以致冷酷残暴,泯灭
了人性和良知。(4 分,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婴儿是小说的中心故事展开的关键,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地下室内外两条线索,都是围绕
婴儿的命运变化逐步展开并推进的。②婴儿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凭借。女人伟大的母爱以及
她的痛苦、挣扎和死亡,士兵的残暴冷酷和人性上的矛盾,都是通过他们对待婴儿的态度来体
现的。③婴儿是小说主旨的集中体现。小说揭露战争、反省人性的主旨,主要是通过婴儿的悲
惨命运具体形象地揭示出来的。(6 分,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10.D
【解析】“由是”是固定结构,不可断开,可排除A、C两项。“贬寇准雷州”句意完整,不可断
开,“丁谓使人迫之”句意完整,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D。
11.A
【解析】题中A项,“最低一级是乡试”错误,应该是“院试”。
12. C
【解析】题中C项,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
13.【答案】(1) 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
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 “何以”“济”“佐“各 1 分,语意连贯 1 分)
(2)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视境内各地通过祭祀名山为皇上祈福, (补充主语,“行”“因”
各 1 分,语意连贯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
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4【答案】章献太后想要专制,李迪义正词严,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章献太后最
终保全了好的名声,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根据“方
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
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厚道有器量
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的人才。”后来参
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县知县。
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调派士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撤走了调派的士
兵,暗中察访流贼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示众。(李迪)曾经回家休
假,(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的年度支出收入财物使
用数目给李迪看。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
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了,会拿出金帛数百
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
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起初,皇上将册立章献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皇后出身
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皇后很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出任给事中。周怀政策划阴谋的
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
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
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被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任河
南府知府。李迪进京朝见皇上,当时章献太后垂帘摄政,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
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护并培养天子到今天这地步,你认为怎么
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美好的德行,竟然
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视境内各地通过祭祀名山为皇上祈
福,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
久松弛,守关将领中有人借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
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后临朝称制,很依仗自己的才
能,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
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太后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15.C(“长
住”未必是想出家,“难住”也并不是因为“禅师不会应许”)
16.含意:居于斗室之中想起人世间的奔波辛劳,就像看一杯水中起伏的波澜,看上去轰轰烈
烈,其实微不足道,表现出一种超然达观的心态。
作用:承上启下,由前面的写景转入后面的议论抒情,禅居赏景后,心有所悟,油然生情;为
尾联的抒发胸臆作铺垫,正因有了参悟,才会怀有“长住”的愿望和“入俗笼”的无奈。(6
分。含意和作用各 3 分)
17.(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
弟子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 分。每句 1 分,错 1 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D(①③④⑥中有比喻,且均为明喻。②是拟物,⑤是拟人)
19.(示例)①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 ②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4 分。每写出一
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
扣分)
20.①原文将人物行为置于自然景物中加以描绘,富有诗情画意,更有意境和艺术感染力。②原
文通过“聚拢”“袅升”“隐向”等词语,更能表现出美妙动人的动态过程。③原文在内容和
风格上与前文更为协调统一,其中“不知何时”照应了“我”的“痴想”。(4 分。答出一点
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2 分,答出三点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21.示例:⑴语句:③;修改为:将“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改为“谷雨跟雨水、
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⑵语句:⑤;修改为:在“降水量”前面加“此时(这时节)”。
⑶语句:⑦;修改为:删除“时节”或将“时值”改为“是”。⑷语句:⑨;修改为:将“甚
至”调至“南方一些地区”后面。(4 分。每改对一处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表达准确、协调,可酌情给分)
22.关键信息:①中国移动推出 5G+智慧港口综合业务平台,②大幅度提升港口生产效率,③显
著降低人员聚集接触风险,④确保生产经营和疫情防控两不误。(5 分。每写出一个关键信息
给 1 分,句子简洁流畅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四、写作(60 分)
23.审题指导
【评分细则】建议切入分 44 分,一类卷 53 分以上,占比 20%,对不变之精神能从民族精神、
个人品质、公众美德几个层面扣住材料中关键词放在社会生活中阐释赞美;能分析疫情下具体改
变了什么以及如何彰显科技力量凝聚力自信力或思想观念转变等原因阐释。变与不变二者之间
关系阐释清楚。结构清晰,语言简洁有力。书写整洁。二类卷 52 一 43 分,占比 60%,只从表
面看变与不变,缺内在思考,未深思变与不变带给我们怎样的生命体验怎样的民族情结怎样的
精神力量。结构较清晰,散句多缺气势。书写较工整。三类 43 分以下,占比 20%脱离材料及任
务,结构不清,语言松散,书写潦草。(仅供参考,可根据考情适当调整。)
【参考立意】
1. 非新无以为进,非新无以为守
2. 知常达变,开物成务
3. 因时而变,莫忘坚守
4. 变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不变是一种坚守与品格
5. 坚守传承,适时而变
6. 在变与不变中昂首前行
7. 改变或是坚守,皆是民族复兴之帆
8. 不忘初心,因时而化
9. 鼎新革故求发展,坚守初心铸辉煌
例文(58 分): 变与不变 殊途同归
我们都变了,我们面戴口罩,保持距离,开口闭口都是“防疫”“消毒”。我们又都没变,
共克时艰的精神古今一体,家国天下的团结信念始终如一。变与不变,都是向着同一个信念,
为着同一个目标:打败新冠,护我河清海晏,家国平安。二者,殊途而同归。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举国上下都为
之做出牺牲。
2020 年春节前,除夕夜,数万医疗大军星夜驰援武汉。无数医疗工作者改变了原来陪伴家
人过节守岁的习惯,奔赴到抗疫一线。他们知道,为了祖国,这点必须变。14 亿人,居家隔离,
飞必需不得外出,这场人类史上规模最长最严的隔离,前后时长将近两个月。所有人的生活习
惯:晨练、夜跑、聚会、遛狗……都被改变。但我们心甘情愿,我们知道,为了护佑生命,为
了家国,这也必须得变。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开始尝试网上学习,网上办公,自己做饭……
每个人都在变。开学归来,身边的同学虽不能像从前那般亲密无间,但对老师,对校内为同学
们服务的人员,理解增加了许多——这也让我们一下子成长起来。
中国很幸运,她总是被中国人中最勇敢的一些人保护得很好。中国人恒久的勇气、精神,
在基辛格笔下,在本次疫情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只因中流多砥柱,故能千古振英声。良知、感动、理性、正直,这样的品质从未改变。正
是这些材料和元素,构建了一个个“里厄”,不论是挂帅出征,挺身逆行的钟南山院士,直言发
声的李兰娟院士,抑或是护士、职员、记者这些默默无闻的人物,他们都是结实的生命力量,
以情义丰满的血肉之躯,构筑了武汉的精神城墙。
这是中国的不变。上至孔、孟,中述颜真卿、海瑞,下至陈天华、孙文,家国一体,荣辱
与共的精神不变;从“兼济天下”到“粉身碎骨浑不怕”,再到“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
担当奉献的品质不变。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中国人是不畏艰险、勇克时艰的龙
的子孙。这事实,千年不变。
变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和智慧,不变体现的是一种心性和信念。变与不变如鸟之双翼,车之
双轮,相辅相成。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神。变与不变,双管齐下,既灵活变通,又执着坚
守,方能正确回应疫情之下“觅渡觅渡觅何处”的嗟问,护我家国平安。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在冬日里,不做逐波逐流者,不做无谓
坚守者。如此,方能在春回大地时叹一句:明媚春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相关文档
- 河北省保定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2021-06-076页
- 18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汇2021-06-073页
- 广东省珠海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2021-06-0628页
- 2020年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上学期摸底2021-06-0617页
- 广东省清远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2021-06-0612页
- 安徽省1号卷A10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2021-06-0426页
- 河北省邯郸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2021-06-044页
- 河北省保定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2021-06-0415页
-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育萃中学2020届2021-06-0412页
- 广东省清远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2021-06-0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