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51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4课蜀道难(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04 课 蜀道难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李白(701 年 2 月 8 日—762 年 12 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 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 中 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 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他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 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的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 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 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它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 【重点理解】 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匪”通“非”) 词类活用 砯.崖转石万壑雷(名词作动词)冲击 西.当太白有鸟道(名词作状语)在西面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问君西.游何时还(名词作状语)向西 侧身西.望长咨嗟(名词作状语)向西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使人听此凋.朱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砯崖转.石万壑雷(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 猿猱欲度愁.攀援(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 一词多义 绝 枯松倒挂倚绝.壁(形容词,极高的)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动词,断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与世隔绝的) 而绝.江河(动词,横渡) 以为妙绝.(形容词,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副词,很,非常) 坐 以手抚膺坐.长叹(形容词,空,徒)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由于) 坐.法去官(动词,触犯) 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坐着) 或 云霞明灭或.可睹(副词,也许,或许)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代词,有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有时,偶尔) 所守或.匪亲(连词,倘若) 去 连峰去.天不盈尺(动词,距离) 沛公已去.(动词,离开) 为汉家除残去.秽(动词,除去,除掉) 特殊句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状语后置句)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宾语前置句) 但见悲鸟号古木。(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难点探究】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之难(雄奇险峻)的? 提示: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侧面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蜀道上空寂悲凉的 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2.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 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提示: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 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3.作者在诗歌的第三节写有关“剑阁”的内容,意图是什么? 提示:剑阁是蜀道上最具代表性的天然要塞。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 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出 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的惨景。 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 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4.“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这句诗出现三次,各有什么作 用? 提示:不是,是一咏三叹: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读者的心弦。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 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 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5.浪漫主义在各节内容中如何体现? 提示:第一段:叹蜀道之高 神话传说:蚕丛和鱼凫开国、五丁开山等——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来历。 虚写映衬:黄鹤猿猱不得飞渡、愁于攀缘——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抚胸长叹、神情惶怵——危险之状如在眼前。 第二节:叹蜀道之险 摹写感觉:古木荒凉、鸟声悲凄—— 环境空寂苍凉。 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峰之高,壁之险。 第三节:叹蜀中战祸之烈。 联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蜀道战祸之烈。 6.蜀道的气势宏伟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世间少有 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6 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 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 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仿佛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 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 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 以后的情形。——这是一组很有趣的图景: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 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 荒寂无人。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 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山崖转石,都会危及行人的生命,使 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小结:如此多姿多彩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 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势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 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1.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噫吁.嚱(xū) 秦塞.(sài) 石栈.(zhàn) 抚膺.(yīng) B.鱼凫.(fú) 崔嵬.(wéi) 巉.岩(chán) 吮.血(shǔn) C.咨.嗟(zī) 猿猱.(róu) 岩峦.(luán) 瀑.流(pù) D.万壑.(hè) 喧豗.(huī) 飞湍.(tuān) 萦.回(yíng) 2.下列诗句朗读时语气节拍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C.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D.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3.对下列诗句解说有错的一项( ) 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从古蜀王开国以来,历经四万八千年,不与秦国互通来往。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手可摸到参星,穿过井星,仰起头屏住呼吸;手抚胸口, 坐地长叹。 C.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飞奔而下的急流瀑布交相喧闹,水冲击山崖,碎石滚滚而 下,山谷中响起雷鸣般的声音。 D.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所守护的人不是匪徒就是亲戚,但是转眼就可能变作豺狼一样的人。 4.下面是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蜀地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结合自己所见,并 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绮丽惊险的山川。 B.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了各处山水特点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C.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 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 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到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到子规 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5.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诗人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展示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由________入________道路上惊 险绮丽的山川风光,展示了祖国壮丽河山的千姿百态,为大自然奏响了一曲________的赞美乐章。同时以 山川的险要告诫世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某些现象的________。 A.秦 蜀 气势磅礴 忧虑与关切 B.蜀 秦 气势磅礴 忧伤与无奈 C.秦 蜀 气贯长虹 忧虑与关切 D.蜀 秦 气贯长虹 忧伤与无奈 二、阅读《蜀道难》,回答问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 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 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 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 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岩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 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6.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凋谢。 B.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离开。 C.砯崖转.石万壑雷 转:转动。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嗟:叹惋之辞。 7.对下列句中加粗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见悲鸟号古木 但:只。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于:比。 C.其.险也如此 其:加强语气,无义。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乎:语助词,无义。 8.下列解释,适合原意的一项是( ) A.“问君西游何时还”,“君”实指唐明皇,非泛然而言。 B.“畏途巉岩不可攀”,言忠臣义士虽欲从国君于难,但道路险阻,不可以猝然攀附也。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复申之,言其险之极,一言之不足,再言之也。 D.“连峰去天不盈尺”至段末,尽言蜀道险难之状,疏远之臣若李白者,虽欲从君于难,又胡为而能 来也? 9.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之.难 之,的。 B.开国何茫然.. 茫然,迷惘的样子。 C.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那。 D.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因为。 10.下列对文段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人放的基调。 B.诗人以夸张的笔墨描绘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的情形。由秦入蜀,必经太白峰,自古 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其低缺处飞过。 C.千里翱翔的黄鹤不能飞渡,轻疾敏捷的猕猴也不能攀援,不言而喻,人的行走就更难了。诗人的夸 张、衬托之笔极写蜀道的高不可攀。 D.青泥岭为唐人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写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情状和畏惧心理, 捕捉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加以摹写,困危之状如在目前,是写实。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9 分)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 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 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 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 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 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 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 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 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 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 ,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 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 6.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B. 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C. 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D. 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断句要注意语句中提示性的词语,如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等典 故。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横指纵横之术,通常指以辩才陈述利害、游说君主的方法。 B.飞燕汉成帝第二任皇后。在中国历史上,她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而燕 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 C.金陵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其来历因南京钟山在春秋时称金陵山而得名。 南京简称“宁”,又称为建康。 D.僚佐官署中协助办事的官吏。语出《晋书·周访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紧扣扣题干中“不正确的一项”,金陵的来历很多,“因南京钟山在春秋时称金 陵山而得名”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而非确定的事实。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答案】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5 分) (2)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5 分) 【答案】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 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 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 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 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 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 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于是向玄宗推 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 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 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每次想要给李 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 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 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 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6 新课标一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 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 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 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分) 答: 【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 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 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 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 分) 答: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 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 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充分利用标题和注解答题。 (2013 年北京高考)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问题。(7 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 分) 12. ①B 末照指余辉,“后世仰末照”指的是后世的人们依旧敬仰他的功绩。 ②标准答案: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诗歌鉴赏小结: 题型上由去年的两个选择题变回了从前的一个选择,一个主观,去年的尝试饱受各种非议,今后将会固定 在一选择一主观的形式上。熟悉的作者,不熟悉的作品,熟悉的作者生平,不熟悉的人物典故。今年的诗 歌鉴赏题剑走偏锋,相对 2012 年的高考题,更是做出了极大的颠覆,感觉上矫枉过正了。题目难度偏低, 第一题又是高思课堂上反复强调的“价值观”的问题,完全可以直接猜出答案。第二题涉及人生理想,也 不是大问题,关键在于“结合诗句”四个字上,不能脱离诗句,而要针对全诗,逐句理解,最后推导出李 白的“人生理想”。同学们不能因为对李白的熟悉而偏离诗句,仅凭空泛的内容和一些主观评价给出答案, 这是大忌。 【模拟试题】 (2017 届湖南怀化市高三期中语文试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选,谁云秋兴悲? 山苷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对。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7.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 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悲”字为 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 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 场面。 E.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18.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7.AE。 18.①乐观、旷达。(答出情感 1 分,分析 2 分,共 3 分)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愁绪。(答出情 感 1 分,分析 2 分,3 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B“‘悲’字为全诗定下伤 感的基调”有误。C“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阔大疏朗。D“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有误, 此处主要为正面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典例拓展】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 答侧面描写时要具体)题中“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主要是正面描写。 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 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三、声与色的结合(利用 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 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 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 景物也一样,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 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远与近 的结合。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 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比 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 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 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 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 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 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18.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 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 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 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 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 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 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的“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是关键词。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 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 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 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 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