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51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02 课 典型例题
主要分了五类题目
一、形象解读类
例一:(2016 全国新课标 3 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25 分)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
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
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
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
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
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
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
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
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
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
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
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
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
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
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
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
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
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
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
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
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
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
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
的观点。
【答案】
(4)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
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
③王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
弃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
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5 分,答出三点给 8 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可
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格桑梅朵
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
扑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临走时,也不
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生的父亲,却板
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
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的热闹。纤细
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
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
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
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这段 28 公里长的川藏线是
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
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
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幺妹儿,快
起来,要出人命了。”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来一个老阿妈,呼吸急
促,脸色乌青。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
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一连串的动
作再自然不过了。
不一会儿,老阿妈终于缓过气来,她忽然跪在我的面前,不停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吓
得我直往李大姐的身后躲。
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一个部队
的车队从道班门口浩浩荡荡驶过。这时,一辆军车靠边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一个年轻的士
兵,对正在修路的李大姐他们比划着什么。
忽然,李大姐抬起头,朝我大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房顶上跳下来问:“喊我干
啥子?”
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五千米雪
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
我只知道这花叫格桑花,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格桑梅朵,好有诗意的名字。我把
那盆格桑花放在窗台上,问李大姐:“格桑梅朵是什么意思?”
李大姐说:“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你那盆花在藏族人眼里就是吉祥幸福
的花。”
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渐渐的,
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我问
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去了?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
战友红了双眼,哽咽道:“就是这次进藏,突遇暴风雪,道路塌方,嘎旺他们的车就翻下
了悬崖……”
我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李大姐安慰我说:“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你爸爸曾
说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
美满。”
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的格桑梅朵,在暖暖阳光下,绽放着。似乎在告诉我,父亲和千千
万万的养路工人是在用生命浇灌着更多人的格桑梅朵。
(选自《2014 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描写的自然环境,写出了川藏公路线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我”进藏的无助,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公路养护工形象,作者以正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出他的
强势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C.小说以“我”睡懒觉、不出工、放任自己与李大姐等养路工人天不见亮就起来去清理路
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养路工人的繁忙和我的懒惰与任性。
D.“我”不愿去高原,感觉人生灰暗,后来给藏族老阿妈治病,藏族士兵给“我”送格桑
花及藏族士兵的牺牲对“我”的触动很大,使“我”对改变以后的人生充满希望。
2.为什么小说在第四段要极力描写春夏时节川藏公路的热闹景象?
3.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以父亲、李大姐为代表的川藏线的
养路工人,还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一个群体,包括父亲、李大姐、“我”、藏族士兵。你认为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说明理由。
1. 【答案】 A
【解析】
B 项“以正面描写的手法”错,应为“以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C 项没有表现“我的
懒惰”。D 项“给藏族老阿妈治病”对“我”没什么触动,“我”仍然“百无聊赖地坐在道
班的屋顶上”。
2. 【答案】
①表现了藏区的美丽与和谐生活,为故事设置背景,且与后文藏族老阿妈的生病及士兵的
感谢形成呼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突出了川藏公路线的繁忙,表现了养路工人的勤
劳和无私的付出。
3. 【答案】 (示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我”。①小说的主要情节描写了“我”的情感及
思想转变的过程。②表现了“我”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感动。③表现了川藏线养路工人及牺
牲的藏族士兵使“我”醒悟转变。④小说中的“格桑梅朵”也是我思想转变的媒介物。(答出
3 点即可)
(示例二)主人公是以父亲、李大姐为代表的川藏线的养路工人。①小说从“我”的视角叙写
了以父亲、李大姐为代表的川藏线的养路工人的献身事迹。②小说最后两段卒章显志,揭示
了养路工人的工作意义:给藏区人民带来吉祥幸福的生活。③讴歌养路工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④小说中的“格桑梅朵”象征了养路工人给藏区带来吉祥幸福的生活。(答出 3 点即可)
(示例三)主人公是一个群体,包括父亲、李大姐、“我”、藏族士兵。①“我”把这些人物
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组人物群像。②小说明写“我”与藏族老阿妈、藏族士兵的故事,
暗写父亲、李大姐等养路工人。③“格桑梅朵”含义是吉祥幸福,小说中的父亲、李大姐、“我”、
藏族士兵等人都在为藏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甚至献出生命。④小说表现
这一组人物群体为了藏区的幸福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答出 3 点即可)
二、情节构思类
例三:(2016 山东高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
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
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
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
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
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
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
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
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
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
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
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
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
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
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
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
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
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
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
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
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
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
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
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
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
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
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
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
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
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
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①三次心理冲动将马晓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②
三次心理冲动写出了马晓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形象;③三次心理冲
动都源于吴秋明对孤儿的独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和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
爱,深化了主题。
这是一道探究题,这类题目往往就小说中的某个环节提出问题,然后让考生谈自己的理
解。答题时首先要读清题干要求,明白命题人让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接下来要明确是联
系全文还是联系现实分析,然后按要求回答。需要注意的是,山东卷最近几年的现代文
阅读探究题都属于向内探究,即向文本探究,答案都是不开放的,今年也不例外。本题
探究的是人物心理,考生首先应按题干要求找出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然后思考“三
次心理冲动”在展开小说情节、表现小说人物、突出小说主题方面各起到什么作用。从
全文来看,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分别位于小说的前半部分、中间部分、结尾部分,从
结构上串连起全篇内容,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三次冲动
表现出马骁驭心理的起伏变化,使马骁驭的形象逐渐鲜明丰满;三次冲动越来越强烈,
而且都与吴秋明有关,与吴秋明对儿童村孩子们的爱有关,表明马骁驭对吴秋明的爱越
来越深,从而突出了主人公形象,也使小说主题逐渐得到升华。
例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橘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
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 S 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
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
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
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
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
结的。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
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
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
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
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
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
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
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
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
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
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
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
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
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
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 2 万元的赏金
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 2 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
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 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 8 桶汽油,避
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
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 4 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
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
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
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 2 万元钱的
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神情、动作、心理等,都暗示出“他”是个逃亡在外
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B.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
畏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
C.“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其中“颤抖”一词含义丰
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D.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散乱,语言细腻而生动,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
善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2.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
3.小说结尾出乎意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1. 【答案】A
【答案】2.①第一次来是因为饥饿难耐想抢橘子。小说中写到他“又渴又饿”“他最后又
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②第二次来是为了报恩。“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想让摊主发现他是
罪犯并报案领奖金。
③第三来是为了自首。即让摊主领了奖金,也想结束自己的逃亡生活。
【解析】
结合故事的情节发展分析概括即可。要分析三次来到水果摊的目的,就要结合每一次去
的时候的情境来分析.第一次来到水果摊前是在文章第一段,“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
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
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说明他来到水果摊前是因为太渴太饿,想要抢橘子
吃.第二次来时,他带了有悬赏令的报纸来,根据后文他跟摊主说的话可知,他是想让
摊主发现他是罪犯并报案领奖金,也就是说他是来报恩的.第三次来到水果摊前,他自
己举起了双手,被抓捕了,他既是想让摊主领导奖金,以报摊主的滴水之恩,又想结束
自己的逃亡生活(从报纸上写的小字可知).
【答案】3.①情节(艺术效果)上,结尾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使小说的情节
曲折,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②人物形象上,使摊主的形象更加丰满。他善良、不贪、踏实做人。
③主旨上,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从一个单纯的感恩主题,深化为踏实做人,本分做事。
三、标题效果类探究
例五:(2016 全国新课标 2 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战争 【美】 迈尔尼
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
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
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
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
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 多分
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
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
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
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
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
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
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
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
的情况,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儿子在
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
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
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
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
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
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我
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
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
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
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 的地址,
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
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 放 下 了 话
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
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
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1 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
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
化的背景。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①表达方式。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
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
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
用及作用。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
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
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
应。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
枝”,(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描写的特点——白描、
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
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
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景物
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人物肖像、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特别注意,如果是对景物的描写,要
注意:A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B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角度;C 常见技巧的使用。②
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
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③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
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
折有致等。
例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心与手
[美]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 BM 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
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她身边摆满了看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
中走未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
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住迷人的女人。
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容,
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邢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
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住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新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年轻英俊的那住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
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
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
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
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
他发荚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
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态,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
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
儿被判处 7 年徒刑.”
“嗅,”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
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是赚钱的好去处,所
以——”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往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
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日子过了。”
“我喜欢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
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
在西部过得很愉快。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住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
天漫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
这两住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
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了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
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犬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
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6.小说的题目是“心与手”,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
【答案】 ①小说的情节是和两只铐在一起的手紧密相关的。一个女子在火车上遇到了老朋
友,却发现老朋友的一只手和另外一个人的手用手铐铐在了一起,女子惊讶,朋友尴尬,而
另外一个被铐的人——真正的警长出于好心解释说自己是罪犯,她的朋友是警长,缓解了这
一尴尬局面。②小说表面上写的是“被铐在一起的手”的故事,揭示的却是“心”的问题——
心灵深处的人性美。警长为了保护罪犯的面子和尊严,不给他造成心灵上的负担,编造了一
个善意的谎言,这体现了警长善解人意,为别人着想、体谅他人之心。
四、艺术特色类探究
例七:(2017 新课标全国 3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
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
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
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
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
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
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
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
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
“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
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
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
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
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
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
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
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
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
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
“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
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
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
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
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
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
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
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
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
“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
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
“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
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6.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
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五、意蕴启示类探究
例八:(2016·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 16 题。
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
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
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
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
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
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
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
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
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
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
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
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
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
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
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
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
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
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
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
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
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
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
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
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
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
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
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
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
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
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
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
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
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
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
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
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会明》)
【答案】
这六个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
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
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每点 2 分)
相关文档
-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2021-06-0710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2021-06-075页
-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词2021-06-075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4课蜀2021-06-0713页
- 河南省洛阳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2021-06-0714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1课师2021-06-0719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论点2021-06-0711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2021-06-074页
-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一部2021-06-0710页
-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三部2021-06-0724页